台灣陸軍裝甲兵團戰力揭秘
在台灣制訂的“防衛固守、有效嚇阻”的戰略中,“毀敵于灘頭、殲敵于陣內的灘頭阻擊、地面決戰”,是“防衛固守”的關鍵。追求“量少、質高、機動、快速反應、多功能”的“第二代台灣陸軍”中的裝甲兵團,就是“地面決戰”中的主要突擊力量。 &a5A;F G4Q4d1d與上個世紀60年代40多萬陸軍相比,現今台灣陸軍本著“減少兵力、增強火力、提升戰力”的宗旨,“瘦身”了許多。目前,台陸軍總兵力19萬人,有3個軍團(第6、第8、第10軍團)、4個防衛司令部(金門、馬祖、澎湖、花東)和空降與特種作戰部隊。而位于台灣北部、轄有11個聯兵旅的第6軍團,是台軍實力最強的軍團。由于整個台島地形狹長、山地偏多,不利于大部隊機動作戰,在“精實案”後,台陸軍撤消師級編制,實行軍、旅制,編有40個聯兵旅作爲基本的戰術單位,其中以坦克裝甲車輛爲主要裝備的16個打擊旅,遂行快速反應、機動作戰任務,是台軍實施地面決戰的戰略預備隊;以裝備各種火炮爲主的24個守備旅是“灘頭阻擊”的主力,用台軍的話說,就是“抗住第一波的沖擊”,爲後續決戰爭取時間。
16個打擊旅分爲裝甲旅(5個,裝備以主戰坦克爲主,是火力最強大的打擊旅)、裝甲步兵旅(3個,裝備以裝甲戰鬥車輛爲主,所有人員、裝備全部搭載履帶式或輪式車輛,具有“百分之百”的機動能力)、摩托化步兵旅(3個,裝備以各種輪式車輛爲主)、空中騎兵旅(即陸航旅,2個,裝備以武裝直升機爲主)和空降特戰旅(1個,裝備以運輸直升機爲主,號稱“6個小時內將全部機動作戰所需的兵力兵器運送到戰區”)。除裝甲旅外,其他旅裝備輕型坦克和步兵戰車,注重機動性、火力、防護力三大功能。每旅編制4 500人左右,通常編有7個營及若幹個獨立連。 ?)qI}7I#M
台軍的裝甲旅及其裝備 MhF)V3x| Q!wP
J w7L rdwn;`F
台灣陸軍現裝備的主戰坦克和輕型坦克各有900余輛,以及1200輛各種裝甲車輛、1000具反坦克導彈發射器和1700門105毫米以上口徑的火炮。 c&_^5FI&V{
$\kBh3\
台軍裝甲旅裝備450輛台灣自制的CMll“勇虎”坦克(即M48H型)、376輛美制M60A3坦克和100輛M48A5坦克(也稱CMl 2型)。此外,還有675輛M41和230輛M24輕型坦克。
3S&@0Z(e'V8P"d S:t
作爲第二代主戰坦克的M60A3和“勇虎”坦克,均采用105毫米線膛炮,火控系統較先進,火力較強。M60A8是美國M60坦克的改進型,戰鬥全重52.617噸,裝有1挺7.62毫米機槍和1挺12.7毫米高射機槍。車長9.436米、寬3.631米、高3.27米,正面裝甲厚110毫米、側面裝甲厚64毫米,最大速度48千米/小時,裝有較爲先進的車長激光測距儀、先進的擾動式火控系統和熱成像夜視瞄准裝置、數字式彈道計算機。彈藥基數63發,火炮配有雙向穩定器,具有較高的射擊精度(在2 000米距離上對固定目標的首發命中率約75%)和全天候作戰能力。1999年9月6日登陸台灣,是目前台灣性能最好的坦克。
{3b @MC(v ].ij
M48H“勇虎”是台灣和美國通用動力公司1984年合作研制的主戰坦克,1990年正式服役。M48H“勇虎”坦克采用美國M60A3坦克底盤和M48A5的炮塔,被人們戲稱爲“混血兒”,並安裝有混合式彈道計算機、火炮雙向穩定器、熱像儀和激光測距儀等,火控系統先進,具有夜間作戰能力和行進間射擊能力。該坦克戰鬥全約重50噸,車長9.306米,寬3.681米,高3.086米,采用760馬力渦輪增壓風冷柴油機,最大速度48千米/小時,最大行程480千米,彈藥基數60發。輔助武器爲2挺7.62毫米機槍和1挺12.7毫米機槍。車體炮塔爲均質裝甲鋼鑄造結構,車體裝最厚處110毫米。
Um.u0k/UF{^Th9Y
鑒于M48H“勇虎”坦克機動性較差、裝甲防護力較弱(炮塔裝甲較薄)的缺陷,台灣陸軍計劃換裝大功率發動機和新的傳動裝置,並挂裝附加反應裝甲。 ca}:B`8O$cw
M48是美國半個世紀前的産品,當年爲抗衡蘇聯T一54/55而應運而生。M48A3中型坦克是美國1964年在 M48A1的基礎上改裝的,是台灣陸軍上世紀90年代以前的主戰坦克。該型坦克重47.2噸,高3.07米,最大速度48千米/小時。1991年後,台灣借助美國的技術支持對A3進行了改造,定型爲M48A5,也稱CMl2,性能不及OM11“勇虎”。由于改裝拆掉了部分油箱,該型坦克最大行程只有208千米。 (fj*M\{%a
M24、M41D輕型坦克分別是美國上世紀四五十年代的産品,均可用于空投作戰。M24戰鬥全重18.37噸長4.99,寬2.97米,高2.475米,裝備1門75毫米火炮,配用被帽穿甲彈和殺傷榴彈,彈藥基數48發,3挺機槍(2挺7.62毫米,1挺12.7毫米)。采用2台總功率爲161.8千瓦的汽油發動機,最大速度55千米/小時,最大行程240千米。台灣自1958年購入M41以來,大約裝備了700輛。由于服役日久,零部件老化,1996年台軍決定對M41升級改造,主要改進項目包括動力傳動裝置、懸挂裝置、武器系統和防護系統等。改進後的M4 1 D車體兩側加裝了台灣研制的鋼裝甲側裙板,炮塔加裝了6聯裝煙幕彈發射器,坦克戰鬥全重25噸,車長8.2米,寬3.2米,高2.7米,火炮口徑76毫米,采用298千瓦柴油發動機,4個油箱、最大速度72幹米/小時,是台軍速度最快的坦克。這兩款輕型坦克現在已經退出台灣主力坦克陣容。
x Z@Z,laM V2i
台灣陸軍裝甲輸送車(步兵戰車)以美國M113步兵戰車/裝甲人員輸送車爲主(共875輛),輔之以200輛自行研制的CM21兩棲裝甲步兵戰車和一定數量的V一150輪式裝甲人員輸送車(該車最大速度可達90千米/小時)。M113A1步兵戰車爲全履帶式、鋁合金結構的裝甲輸送車,戰鬥全重11.1 6噸,乘員2人,載員11人。該車采用1 60千瓦柴油發動機,既可在地面行駛(越野速度48千米/小時,最大速度67千米/小時,最大行程483千米),又可在水中行駛(水上最大速度5.8千米/小時),最大爬坡度31度,越壕寬2.54米,過垂直牆0.91米。CM21是台軍在M113的基礎上對車體後半部做較大改進的履帶式裝甲輸送車,車體兩側各設置了2個射擊孔和2具觀察裝置,該車采用英國珀金斯公司158千瓦柴油發動機,最大速度65千米/小時。該車的變型車有0M22、CM23迫擊炮車和CM24~藥輸送車、OM25“陶”式導彈發射車、CM26裝甲指揮車以及CM27高速牽引車。但由于上述兩款步兵戰車裝備年代已久遠,火力、防護力都不很強(均爲1挺12.7毫米機槍,裝甲板爲鋁合金全焊接結構),台軍遂將目光投向自行研制的“雲豹”8 X 8輪式裝甲車。該車戰鬥全重20噸左右,安裝1門105毫米線膛炮,最大速度1OO千米/小時,火力、機動力均較強。預計該車2007年批量生産,至少發展10種變型車,總采購量將超過1000輛,將逐步取代現有裝甲車輛和M41輕型坦克。 (K;?f2Z o
C&~^ZdEm
台灣陸軍反裝甲能力較強,反坦克導彈既有空中的,也有地面的,既有車載的,也有便攜的,既有遠距離的,也有中近距離的,數量大、精度高、破甲能力強,構成了空地反坦克火力配系,如“陶”式系列、“地獄火”、“龍”式、“標槍”等反坦克導彈。 以坦克爲主、諸兵種編成的台軍裝甲旅既能獨立實施機動作戰,又能與其他軍兵種聯合作戰。每個裝甲旅的武器裝備主要分爲主戰坦克、自行榴彈炮、反坦克導彈三大部分。每旅編制4200人,主戰坦克150輛、各型壓制火炮78門、各型反裝甲武器228件。台軍裝甲旅綜合火力打擊能力強:105毫米線膛坦克炮、旅屬炮兵營M109A2型155亳米自行榴彈炮(可發射各種榴彈、激光制導炮彈、火箭增程彈等)、反坦克導彈,構成強大的支援火力、壓制火力和反裝甲火力;合成化程度高、獨立作戰能力強:除裝甲營外,還有裝甲步兵營、炮兵營、支援營和工兵連、通信連等,持續作戰能力和戰鬥保障能力較強;自行化程度高,機動作戰能力強:每個裝甲旅裝備各型車輛950余輛(履帶式車輛400多輛,各種輪式車輛550余輛),無論是人員還是裝備均實現了裝甲化、自行化,具有全島跨戰區機動能力。 H/[$u A$C
4e9`.AVk#`6x&T1YT6~
盡管台軍裝甲旅已具有相當強的戰力,但其主要裝備年代久遠,許多已是半個世紀前的“隔代”裝備,雖經逐步改裝,但總體性能已經落伍,特別是電子對抗能力較弱;台軍M60A3、M48H、M4 8A3/A5等三個型號的主要坦克均采用均質裝甲,難以抵擋現代反坦克火力;台灣氣候潮濕,對坦克部件和光電儀器影響較大,加之人爲因素,坦克的維護保養並不理想,“完好率”並不很高,用台軍自己話說,“戰爭一旦開打,裝甲部隊約一半的戰車處于非完好狀態,無法即時完整有效發揮其應有戰力”;M60A3、M48A5均系美軍中的“老爺車”,停産已久,原備件短缺,這幾款坦克的零部件均已老化,庫存亦少,且零部件多需外購,戰場維修困難較大;M48H“勇虎”爲美國設計、台灣自行組裝,台軍自己戲稱之“雜種”戰車,非原設計一體成型,“拼裝”造成的“後遺症”同樣多多;台島山地占62%,河川縱橫,橋梁涵洞較多,寬闊平地十分有限,不利于大範圍展開,大縱深穿插;金門、馬祖、澎湖等外島作戰地幅更小,坦克自身優勢受自然條件限制。因此,台軍的主戰坦克被視爲抗登陸作戰的拳頭打擊力量、更多地被賦予沿海灘頭陸地決戰之用。 e Q2X1IF3UZ
g@)A Y S OSvA}g
作爲台軍抗登陸作戰決戰力量的5個裝甲旅,平時一般不擔任一線守備任務,戰時則作爲“領率全局”的戰略預備隊,主要擔負反空降、抗登陸、逆襲和機動支援等任務。也就是一線守備旅按照“兵力未到、火力先到、分區包打”原則,以遠程火炮和堅固陣地“抗住”第一擊波,二線的打擊旅(5個裝甲旅)按照“統一指揮、集中使用、密集阻擊”的原則,實施跨戰區機動作戰,並與空軍、炮兵實施聯合泊地攻擊,即“聯合火殲”。就此,有人說,台軍裝甲旅戰時的“岸邊、灘頭作用”遠大于深遠縱深的阻擊、奔襲作用。
4k4eT&bF0~[Z!m:R
有感于自身電子裝備技術水平的嚴重滯後,美軍第一支數字化部隊——第4機械化步兵師在伊拉克戰爭中大顯神威尤其讓台軍高層震驚,2004年10月,台灣“陸軍總部”決定:聯合台灣中山科學研究院共同建設台軍第一支“數字化戰車旅”。這些年來,台灣陸軍深感現有坦克的老舊與過時,早已眼巴巴地把目光投向美、法等坦克強國,特別鍾意在對伊拉克戰爭中大出風頭的美國M1A2“艾布拉姆斯”和法國的“勒克萊爾”主戰坦克,並且自己正在積極研制被稱爲“捷豹”的主戰坦克,以期在不久的將來全面更換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主打産品”,實現坦克的“數字化”。爲此,台軍計劃首先在陸軍中的“王牌部隊”、也是美國軍事專家長期跟蹤“蹲點”的駐紮在新竹湖口的第542裝甲旅進行試驗性編裝。該旅部署位置十分重要,被台軍視爲“反擊大陸登陸作戰的主力”,裝備有M60A3、CMll、CMl2、M41D、M113A1和M88A1等坦克裝甲車輛。台軍把數字化作爲當務之急,計劃“試點”成型後,2009年在台軍各裝甲部隊中全面推廠。屆日寸,台軍將依序先在北、南兩地建構“數字化戰車旅”,再在中部、東部建構“數字化戰車旅”。台軍設想的“數字化”,就是利用偵察衛星、預警機、無人機、偵察直升機、裝甲偵察車、車載及單兵目標定位儀等多種手段,形成全方位立體偵察,對戰場實時監控,將戰場信息通過高速電腦、專業軟件和高解析設備即時傳遞到作戰指揮部門和數字化部隊,以作出快速反應。台軍對目標中的“數字化戰車旅”寄予厚望,宣稱:一旦建設完成,“戰鬥力將提高一倍”。 "_~7QV6DG \ V
實現“數字化”的一個關鍵,就是全球定位技術,在這方面,偵察衛星提供的情報信息至關重要,而偵察衛星又是台灣的短項。因此,台軍的數字化建設只能靠中山科學研究院研發的無人機、0H一58D偵察直升機及偵察車提供數據信息,使數字化大打折扣。要實現“數字化”,其偵察衛星技術、全球定位技術和信息網絡技術直接關系著“數字化”的成敗。在這方面,台軍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M\x/mQ k
r%j.p0h?
作爲美軍的“豢兒”,台軍從規劃“數字化旅”伊始,便唯美國馬首是瞻,又是派員赴美考察,又是竭力“敦請”美軍教官前來指導,“甚至連操作手冊都是英文版的”,難怪軍事分析家說:台軍所鼓吹的確“數字化”.其實是不折不扣的“美軍化”。 -]:fGw&Jt4?
+LD%x9}9??+}w]'Z
近幾年,對于台灣的軍事戰略,美國提出了不少建議,美方認爲:台灣防務有重大缺陷,關鍵是陸軍龐大無用還消耗巨額軍饷。未來解放軍攻台不大可能重複二次大戰中的登陸法,而會以海軍封鎖、導彈攻擊和信息戰爲主,爲此建議台灣應著重發展反導、反潛和電磁戰這三項技術。 IEvHn:B Na#Jv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