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建航空母艦
[color=Green][size=5]多維月刊:中國建航空母艦[/size][/color][sJ }Pw d}!jI,e-[X
多維月刊說,中國海軍首支航母艦艦隊將在兩年後成軍,基地選在海南省牙龍灣東側,可兼顧台灣海峽事態。
該雜誌稱,正在組建中的航母部隊為正軍級單位,接受南海艦隊及海軍司令部的雙重領導。
報道引述未具名消息人士說,航母基地選址海南島三亞市牙龍灣東側一個獨立小海灣內,距國際品牌的度假酒店僅兩公里左右,徵地工作早已完成,防潛網工程也已基本完工,但陸基建設尚未正式展開。基地與航母戰鬥群均為正軍級單位,比相隔數公里以停泊潛艇為主的榆林軍港還高半級。 ?8V9J.Tz5jh8Dj
$TV,@L0OV;fS y_
航母部隊主體為目前正在大連造船廠進行裝備配置的烏克蘭「瓦良格」號航空母艦,輔以多艘護衛艦、驅逐艦及配備蘇27戰機。G}3W @V9Sw~:PyO
9{Qm4S,iE
報道說,現正改造中的烏克蘭航母並非如外電所描述的日後只是作為「靶子」的訓練艦,而是具有攻擊能力的戰鬥艦。這艘航母在去年八月漆上中國海軍的傳統顏色和標誌。 日本八八艦隊史*a*v5v@o Y7J
三次八八艦隊計劃之間的關係
八八艦隊是我們日常常聽到的一個名詞,聽到八八艦隊,大多人的印象是八隻什麼什麼艦加上八隻什麼什麼艦,但是實際上日本海軍叫做八八艦隊的建造計劃足足有三次!而之間都是一次沒完成又接一次的以奇怪的關係相連接著,我們就在此做個釐清及說明.
JL,H e5oc{
在日俄海戰結束之後,海軍東鄉平八郎將軍預測下一場海戰將是和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的決戰,於是,海軍展開了加強本身艦隊能力的建造計劃.這就是於1906年 (明治三十九年)策劃的第一次八八艦隊計劃.計劃內容是以八隻鐵甲戰艦為中心,加上八隻一等巡洋艦的計劃.當時,日本海軍擁有香取,鹿島,薩摩,安藝等四隻強大戰艦,他們配備了三十五公分主炮各四門,而副炮的等級也是二十五公分級的,可是海軍帝國-英國建造了震驚全球的革命性統一口徑巨炮戰艦無畏號,使得日本海軍直感追之不及,於是就在第一次八八艦隊計劃中預計建造四艘無畏級戰艦,結果建造出了日本第一艘準無畏級艦河內號跟攝津號.
"ME#~V$}N5^7zX)u;f
但是,這兩艘戰艦建造出來的時候已經落後英國約五年的時間,為了因應潮流,大幅的修改之前的八八艦隊計劃,在1909年(明治42年)開始了第二次八八艦隊的制定.這次的艦隊是以八隻超無畏級戰艦扶桑型和八隻巡洋戰艦金剛行為基準的造艦計劃.結果到達了各建造四隻完成的階段(分別是扶桑型兩隻,伊勢型兩隻和金剛級四隻),而剩下的四隻戰艦則半途決定改成搭載四十公分主炮的巨炮艦,也就是後來的長門號跟陸奧號.此時,爆發了史上最大艦炮對戰-日德蘭海戰,日本海軍因應了日德蘭海戰的教訓,加強了新型戰艦的甲板防禦力,而且更加的強調巨炮的威力.於是,第二次八八艦隊建造到一半的時候又更改成第三次八八艦隊計劃.
這次的計劃也可以算是日本海軍史上最大的造艦計劃,主軸是八隻新戰艦跟八隻新巡洋戰艦,也就是最為人熟知的一次八八艦隊計劃.之前建造的長門號,陸奧號被包括在這次的計劃中.這次預計新建造土佐級戰艦加賀號,土佐號.紀伊型戰艦紀伊號,尾張號,而巡洋戰艦則是有八隻新型的強力新巡戰將會建造出來,其中的首兩艦就是天城號和赤城號.但是這次的計劃在華盛頓海軍軍縮條約之後被取消,只有已經造完成的長門號,陸奧號和即將改裝成空母的加賀號,赤城號留下來.
現在再將這三次八八艦隊計劃做個整理!H8b Mg&S#V
第一次八八艦隊計劃
原本計劃 r5v4cO7|}
八隻戰艦 香取,鹿島,薩摩,安藝+四艘新造戰艦3G-?,i,|Y q? o
Z%x;lY%}
八隻巡洋艦 .`8V&Yq$~lhE
D|*BJ2HiKt
結果: 造出香取,鹿島,薩摩,安藝,和兩艘無畏級艦河內,攝津
第二次八八艦隊計劃
原本計劃
八隻戰艦 扶桑型戰艦八隻b)hSShk.CCF wr
八隻巡洋戰艦 金剛級巡洋戰艦八隻
C+}b@UKIh
結果: 造出扶桑型兩隻(扶桑,山城),uw/_2l8cTu
扶桑型改良型伊勢型兩隻(伊勢,日向)h-|'J ]lSO \#Fc,@fy
長門型戰艦兩隻(長門,陸奧)0G+^D/ciA A?S2?
金剛級四隻(金剛,榛名,霧島,比叡)YU2l}X?[ V1QW
;_D x EU1k{e
第三次八八艦隊計劃
原本計劃
八隻戰艦 長門型戰艦兩隻(長門,陸奧)7Hz$L5{Aj2D
加賀型戰艦兩隻(加賀,土佐)
紀伊型戰艦四隻(紀伊,尾張,駿河,近江)nH"_d_)~
八隻巡洋戰艦 天城級巡洋戰艦四隻(天城,赤城,高雄,愛宕)fEMSG,f2L3ef
十三號艦級四隻(13號,14號,15號,16號)
結果: 造出長門型兩隻(長門,陸奧)
加賀型半成兩隻(加賀改成空母,土佐當靶艦)
天城級半成兩隻(天城龍骨毀於地震,赤城被改為空母)
4Qo/o0eq
dJN:o5B#\.WBs!N
總之來說,就是第一次八八艦隊建到一半改成第二次八八艦隊,而第二次八八艦隊建到一半又改成第三次八八艦隊,結果到後來沒有一次完全建成,而第三次更是碰上了華盛頓軍縮而幾乎全軍覆沒.
'Jd,E;w+`7_ Z/e7f
但係日本海軍係二次大戰點解咁強大,唔知大家有無意見?????? 古希臘的對外戰爭,兼談希臘羅馬的軍制和戰鬥力ZW1Z Fc3|
+j3M$gs3T$\
顧劍
4^u} TU8R,}poV
像大多數軍事愛好者一樣,在下對軍事感興趣,是從讀二戰開始的。自11歲從父親單位圖書館借來古德里安的回憶錄"閃擊英雄"開始,到現在將近20年,還是在看二戰。可是畢竟二戰只有6年時間,到上大學本科以後,開始對古代戰爭發生了 比較嚴肅的興趣,因為象克勞塞維茨、約米尼這些人的著作,都是以闡發拿破崙戰爭的經驗教訓為主上升到理論高度的,於是由看拿破崙戰爭,漸漸擴展到歐洲近代、中世紀和古典時代,還有中國古代和蒙古、阿拉伯、奧斯曼的軍事史。漸漸地有個感覺,在核武器的恐怖平衡出現之前,其實人類軍事史上從來沒有什麼新的東西。技術在革命,但是贏得戰爭的,其實就是那麼幾條永恆不變的軍事法則在起作用,像機動性、防護、火力、協調、速度等等。單單從軍事史看,有時候竟覺得還是古人的戰史更有傳奇性,更給人暇想的空間。西方的古典時代,希臘羅馬,就象中國的先秦兩漢一樣,是個偉大的時代,也是英雄傳奇輩出的時代。F~a h)f7`:K]$?W
rjI G z+L6o
本文的史實,基本上來自杜普伊的「武器和戰爭的演變」和富勒的「西洋世界軍事史」,議論部份則是我自己的看法。
n3mn+cxX7g8N
1.馬其頓崛起以前古希臘的典型陸軍組織
@f%G:Z'n~)e
要瞭解古希臘軍隊的戰鬥力,我們必須先瞭解它的軍制。在這一段,我指的是馬其頓王菲力浦二世和亞歷山大大帝以前,希臘城邦國家,象斯巴達、雅典、底比斯的典型軍隊組織。大致來講,希臘半島多山,地形破碎,不太適合騎兵作戰,所以典型的希臘城邦陸軍中,騎兵很少。步兵分重步兵和輕步兵。重步兵方陣是希臘軍隊的絕對主力。重步兵批甲執矛:頭戴頭盔,上身批胸甲,小腿上還裹脛甲,左手一面小圓盾,右手執矛,長度在2-3米之間。儘管重步兵腰間插一把短劍 ,但是很少拿出來用,主要武器還是長矛,這點跟後來的古羅馬軍團不同。這麼多裝備,有點象後世的裝甲重騎兵了,可是沒有馬馱著,這意味著兩件事:一是士兵的體魄必須鍛煉得非常強健,二是作戰時候的機動性成問題。重步兵都是各自城邦的上層自由公民,有責任感能吃苦,也守紀律。輕步兵沒那麼多裝甲,但是也有不同程度的保護,主要作用是支持重步兵作戰和後勤。還有很重要的特殊輕步兵兵種,像弓箭手、投石兵。輕步兵的來源是比較次等的公民。
0eN-w {~b$s
作戰的時候,雙方都儘量找平地作戰場,否則重步兵的密集方陣在崎嶇的地面運動很容易造成脫節和陣線正面破碎。記住這一點,因為幾乎每次希臘軍隊的大敗仗都與此有關。重步兵排成很長的橫隊,縱深8-12排,前三排士兵舉矛對著敵人,後面的人把長矛架在前面人的肩膀上,整個方陣象一隻巨型刺猥一樣。方陣兩翼和前方是輕步兵和少量騎兵掩護。戰役開始,先向對手射箭、投石,以期打亂對方陣形,然後重步兵方陣長矛如林,象一支撞城槌一樣向敵人沖去。在這種密集隊形衝鋒中,個人想退卻根本不可能,而在衝鋒時要保持隊形,則需要士兵有嚴格的紀律性和訓練有素。
{gkW+c:v
2..兩次希波戰爭中希臘陸軍的戰鬥力x&Z])L%??"H
y"LZ3G8i"nM
從上面的描述可以看出,經典的希臘方陣是比較單調的,我認為它的弱點有四,強點有二:弱點一是對士兵體能要求高,二是對地形要求高,三是機動性差,四是一旦陣型被打亂則完全喪失了威力。強點一是只要保持隊形,那麼密集隊形沖擊的動量是驚人的,二是士兵個人防護比當時波斯軍隊要好很多,所以即便密集隊形,也不太懼怕對手投射火力的襲擊。相反,波斯軍隊從開國的居魯士大帝起,就建立了古代西方史上第一支高效率的騎兵(更早的亞述軍隊依賴戰車,而不是騎兵),還有更多數量的輔助兵種。而且每次希波戰爭中,波斯都佔據數量優勢, 但是他們的問題是步兵的作戰效率不如希臘人,而且大帝國的兵源來自各個部族,協調困難,紀律性差。不過綜合來說,我認為其實當時波斯軍隊(加上它的數量優勢),理論上優於希臘軍隊。但是很奇怪的,即使在亞歷山大大帝之前的第一、二次希波戰爭中,希臘陸軍也是勝多負少。為什麼呢?
第一次希波戰爭是波斯的試探性行動,也可以說是懲戒行動,波斯軍的數量優勢並不明顯。那是西元前490年,當時波斯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跨越歐亞非的大帝國,從居魯士起,已曆四世(居魯士、岡比西斯、Hystaspes、大流士一世)。希臘世 界則是一系列城邦國家的總稱,從來沒有統一過,最多是一些城邦結盟。希臘城邦不僅限於希臘半島,而且在亞洲的小亞細亞半島(今天土耳其境內)也有。像此前1千多年的特洛伊戰爭中,特洛伊就是小亞細亞半島上的希臘城邦。當時小亞細 亞的希臘城邦都已經臣服於波斯帝國了。
-T#U1l!?'nh9z F E5Q{
當時波斯統治下的希臘城邦叛亂,雅典出兵支持了這次叛亂。波斯帝國平息叛亂以後,派大軍討伐雅典。第一次希波戰爭的決定性戰役是馬拉松之戰。這一戰之前,波斯方實際上有很高明的戰略。他們和雅典城裏的主和派取得聯繫,這些主和派希望與波斯軍隊合作奪取雅典的統治權,所以波斯軍隊沒有在雅典附近登陸,而是在離雅典有一段距離(實際上是42公里左右,現代馬拉松長跑的距離)的馬拉松海灣登陸,目的是把雅典軍隊引出城,而讓波斯在雅典城裏的第五縱隊佔領城市,然後再在野戰中消滅失去根據地的雅典軍。波斯方引蛇出洞的計策果然奏效,雅典陸軍在Callimachus指揮下向馬拉松進發,實力為10,000人,分10個團。但是波斯軍隊的戰術執行卻在戰場上出了紕漏:當雅典陸軍中計,前來迎擊波斯軍的時候,波斯軍(15,000人)開始執行他們的下一步戰略計畫:重新上船向另一個地點登陸,準備猛撲毫無防備的雅典城。本來這是非常高明的連環巧計,但是雅典軍隊來得太快了,他們採取了這種形勢下唯一可行的對策:立即進攻波斯軍尚未登船的後衛。在當天的值日將軍米爾泰德斯(Miltiades)的指揮下,雅典軍實際 上是擊其半渡,輕易贏得了馬拉松戰役。波斯軍損失6,700人,希臘方陣亡192人,包括總司令Callimachus。戰後米爾泰德斯馬上派一名長跑健將趕回雅典城報信(現代馬拉松運動的起源),這個勝利的消息終於穩定了城裏動盪的局勢,使波斯的第五縱隊不敢亂動。g.T9];X@1@vC+?u
在這一次戰爭中,希臘軍隊的勝利,很大程度上有運氣的成份,波斯軍不應該敵前上船,而且波斯只是懲戒行動,有試探希臘的性質,並非大規模入侵。所以我認為,馬拉松戰役的勝利並不能令人信服地說明哪一方軍隊的戰鬥力更強。
第二次希波戰爭在9年以後爆發,大流士一世之子,波斯帝國新皇帝薛西斯(Xerxes) 以傾國之兵入侵希臘。現代史家對波斯軍兵力的估計,從15萬到18萬不等,而古希臘「歷史之父」希羅多德的記載,則是令人難以置信的264萬人!(肯定是大大誇張了的)。第二次希波戰爭的決定性戰役是溫泉關戰役和薩拉米斯海戰。薩拉米斯海戰和本文的陸軍主題無關,我計畫將來在"古今七大海戰"的連載文章裏再詳細寫。溫泉關戰役是古希臘著名的大戰,記得上中學的時候,中央電視臺還在星期六晚上的譯製片時間播出過講溫泉關之戰的電影。很多人都以為守溫泉關的就是斯巴達王李奧尼達的300壯士,其實這300人只是李奧尼達的近衛軍,加上輕步兵和輔助部隊,希臘軍一共大概7千到8千人,他們憑溫泉關天險和波斯陸軍主力對峙。在溫泉關這樣的天險前,波斯軍隊的數量優勢發揮不出來,而且再一次證明了在正面碰撞中,波斯的輕型部隊不是希臘裝甲步兵的對手,還證明在破碎多山的地形中,波斯的精銳騎兵也發揮不出威力。後來,一名叛變的希臘人Eplrialtes向薛西斯告密,使薛西斯能夠派出一支奇兵,從小道繞過溫泉關背面,切斷了希臘軍的交通線,李奧尼達腹背受敵,無險可守,於是斯巴達王本人和溫泉關守軍全軍覆沒。].o#K:d5{+I'|u[
2xzm{o2R4V.O,~
但是在不久以後的薩拉米斯海戰中,希臘聯軍海軍卻絕地反擊,決定性地殲滅了波斯海軍。薛西斯在希臘這樣一個多山的窮國裏,沒有海軍運送補給,就無法維持一支龐大的陸軍力量,所以只好將入侵軍撤回波斯。但是第二次希波戰爭並未就此結束。薛西斯仍然在希臘半島北部留下了一支30萬人的陸軍(希羅多德的記載,劍橋古代史估計是10萬人),由大將馬多尼烏斯(Mardonius)統率。0\m _~9Y
西元前479年,希臘聯軍陸軍由斯巴達國王普薩尼亞斯(Pausanias)率領,進攻波斯駐軍,於是爆發了這次戰爭中最後一次決定性的戰役,普拉提亞之戰。(斯巴達的國王是選出的,同一時間總是有兩名國王並列)。這次戰役非常集中地暴露了敵對雙方的優缺點。戰役初期雙方有很長時間的對峙,曾經爆發過幾次小規模的遭遇戰和前哨戰。起初是波斯騎兵在不適於騎兵作戰的崎嶇地形中向希臘軍步兵發動進攻,結果損失慘重。而後波斯軍統帥吸取了教訓,利用騎兵機動靈活的特點,不斷地襲擾希臘軍的軍糧補給。另一方面,在與希臘軍的遭遇戰中,儘量不和希臘方陣作正面的步兵交鋒,而是利用己方聯合兵種的優勢,用弓箭手和投石兵的遠程火力優勢不斷殺傷希臘軍。兩軍相持的結果,希臘方占不到任何便宜,補給又發生了問題,只好準備撤退。
普薩尼亞斯的撤退計畫,原本是全軍列陣,然後趁夜暗掩護,一部份一部份地撤退。但是計畫執行中發生了延誤,陣線中央撤退、右翼撤退了一半、左翼未動的時候,天亮了,行動被波斯軍發現,於是演變成一場生死大戰。交戰之初,希臘方的形勢非常危急,不僅是在機動中被迫迎戰,而且波斯統帥馬多尼烏斯採取了正確的戰術,以密集的遠端火力給希臘軍以重大殺傷。但是不久,馬多尼烏斯犯了一個戰術錯誤:他命令步兵主力集結在第一線弓箭手和騎兵身後,目的我猜測可能是準備躍出給希臘軍決定性的一擊,或者是準備追擊。但是這樣一來,大量波斯軍猥集一團,第一線部隊就喪失了後退保持彈性的進退餘地。斯巴達王普薩尼亞斯抓住這個戰機,集合起希臘的裝甲步兵方陣,猛烈地向波斯軍沖上去。因為只要衝近了,波斯軍沒有作機動保持距離的餘地,投射兵和騎兵就發揮不了作用。在近戰和混戰之中,波斯士兵儘管也很勇敢,但是他們使用武器的技術(也就是武藝啦)沒有希臘戰士那麼訓練有素,個人防護也沒有希臘戰士好(沒有手盾)。即使如此,憑藉波斯軍的數量優勢,他們也還是可能淹沒希臘軍的,但是這時候,波斯統帥馬多尼烏斯本人在混亂中被殺。因為波斯軍是各個民族組成的烏合之眾,並不齊心,指揮核心一死,全軍隨即潰散。這場戰役以後,希臘人基本上肅清了希臘半島境內的波斯侵略軍。
b,hu3kGQ$h4s"Q
從普拉提亞戰役可以看出來,波斯在輕步兵、投射兵、騎兵這些輔助兵種上其實強於希臘,步兵數量也居優勢,但是在步兵素質和紀律上頗有不如。雙方的統帥只要明瞭敵我的優劣,運用正確的戰術,都是有獲勝機會的。5W`+t&g n(C
第二次希波戰爭之後,第三次希波戰爭(亞歷山大遠征波斯)之前,還發生過一件很能說明希臘方陣作戰特點的著名事件,就是「色諾芬萬人大撤退」。第二次希波戰爭以後,希臘世界暫時沒有了東顧之憂,於是斯巴達和雅典兩強爆發了爭奪希臘世界霸權的30年伯羅奔尼薩戰爭。戰爭的結果以雅典失敗告終。在長期戰爭過後的和平時期,很多希臘的職業武士無所作為,於是出現了大量職業的雇傭軍。波斯就雇傭了很多這些雇傭兵。西元前401年,波斯禦弟、小亞細亞的總督居魯士起兵反叛他的皇兄,他的軍隊中就有很多希臘雇傭兵。居魯士兵敗被殺,隨從星散,但是他手下的希臘雇傭軍步兵方陣卻巋然不動。波斯政府軍用鴻門宴的手法,假裝談判,誘殺了希臘雇傭軍的所有將領,但是雅典人色諾芬(Xenophone)卻在軍中挺身而出接替指揮,迅速恢復了秩序,然後率領這一萬名希臘雇傭軍,在波斯政府軍環伺之下,由亞洲腹地,完整地撤退到了希臘邊界。這件事在色諾芬的自傳裏有詳細描述。直到現代,在困難條件下成功的撤退,在西方還常常被稱為「色諾芬式的撤退」,這有沒有一點像中國的萬里長征?#E*vVP]$jF
第三次希波戰爭是希臘聯軍向波斯帝國的遠征,這次的戰場在廣闊的亞洲腹地,如果希臘的作戰方式還是象以前那樣老套和單調的話,那麼我想波斯絕對有條件發揮他們兵力和「火力」上的優勢,況且現在在波斯一方,也有了大批的希臘雇傭兵,從方陣戰術這個角度來說,希臘已經談不上有什麼戰術優勢了。但是對波斯人來說很不幸,這一次他們要面對西方歷史上的千古一帝--亞歷山大;而亞曆山大大帝所率領的,是一支全新的聯合兵種陸軍。}u w @'zx_E+WE
2a I3T*I6LjM
3.菲力浦二世和亞歷山大大帝的軍事改革
第二次希波戰爭以後,希臘世界群雄並起爭奪霸權,雅典、斯巴達、底比斯都接近過成功,但是都在連年戰爭中打得筋疲力盡。此時北方山國馬其頓的國王菲利普二世進行了軍事改革。馬其頓軍制的改革最重要的,是比典型的希臘陸軍多了一支精銳的騎兵。馬其頓騎兵有一定的裝甲防護,有點象後世的重騎兵,但是沒有那麼重,主要武器是長矛和劍。長矛經過改革,長達4到5米,衝鋒時平端在手,矛頭向下斜,刺中第一個敵人以後,就留在敵人的屍體上,然後拔出劍來砍殺。最精銳的騎兵近衛軍(希臘原文叫伴隨騎兵,因為作戰時常伴國王左右,但是我 這裏按習慣稱為近衛騎兵)全部由貴族組成,古希臘尚右,作戰時總是部署在方陣 右翼,由國王親自率領投入戰鬥。馬其頓步兵方陣也比典型的希臘方陣更有戰鬥力。方陣步兵使用4-5米的長矛,可以在對手的長矛夠不到自己的時候殺傷對手。方陣縱深16人,比古希臘方陣深一倍,但是隊形不那麼密集,留下空隙,所以機動性比傳統方陣要好。前4或5排士兵矛頭對準前方,後面各排長矛有的向前傾斜,有的垂直。馬其頓還很重視輕步兵,因為通常情況下,方陣重步兵是進攻發起的基地和防禦中樞,騎兵近衛軍是突擊力量,騎兵的速度一定快於方陣運動速度,那麼兩者之間就一定出現空洞,這個弱點就要由輕步兵來掩護。輕步兵也有盔甲,只是稍輕,矛稍短,但是盾更大,作戰時部署在右翼騎兵近衛軍背後,當騎兵發起衝鋒以後,就在騎兵和方陣之間展開形成一個機動樞紐。 zK#y3mee
注意這時的騎兵還沒有馬蹬,馬蹬直到好幾百年以後的中世紀才在歐洲普遍使用。雖然沒有馬蹬的騎兵,威力打了一個大折扣,但是並不妨礙騎兵成為當時的重要兵種。"S0AA K S3[7E
0}_;n F"s@0E|M
我的看法是,馬其頓軍事組織幾乎彌補了古典希臘方陣戰術的所有弱點,但是因為步兵還是是用矛作密集隊形衝鋒的,因此還是有密集隊形不便於機動的弱點。這就需要統帥的明智,如果統帥明白選擇合適的戰場地形,那麼這種作戰方式的衝擊力,其實遠遠高過後世的羅馬軍團。怪不得美國軍事學家杜普伊說,設若這支軍隊是一直由菲力浦或亞歷山大指揮的話,它可以戰勝以後1,800年整個冷兵器時代的任何一支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