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滿紛 26FUN's Archiver

CHECSS 發表於 2005-12-6 07:32 PM

馬可波羅眼中的忽必烈大汗(一)r8F!@bt

:u n5](aF:q4B
~3d1k k;n)E^F%{
3XV`mb^_ 楊志玖S3K0E-uF:Dbc4H'WH
([url]http://www.epochtimes.com)[/url]t s'Uk!B!a
歷史地位及容貌
5X'esyj!R$IL a:^&n&w#N&fR
馬可波羅尊崇,忽必烈大汗為「諸君主之大君主或皇帝」。他是「人類遠祖阿丹(Adam)以來迄於今日世上從未見廣有人民、土地、財貨之強大君主」,並且認為「彼實有權被此名」。這種評價是不是有誇大失實的成分?我們首先對照一下中外史家對忽必烈大汗的評價吧!薩囊徹辰在其《蒙古源流》中評價忽必烈大汗:「治理大國之眾,平定四方之邦,四隅無苦,八方無撓,致天下井然,俾眾庶均安康矣。」
AWc,~eb v 9x#?z/y(~h
《元史》對忽必烈的評價為:「其度量宏廣,知人善任使,信用儒術,用能以夏變夷,立經陳紀,所以為一代之制者,規模宏遠矣。」
4x2j:D c1MrY7C1[
0Jnk ^@Y Q p1un 波斯史家瓦撒夫(Wassaf)說:「自我國(波斯)境達於蒙古帝國之中心,有福皇帝公道可汗駐在此處。路程相距雖有一年之遠,其豐功偉業傳之於外,致達吾人所居之地,其制度法律,其智慧深沈銳敏,其判斷賢明,其治績之可驚羨,據可信的證人,如著名商賈、博學旅人之言,皆優出迄今所見的偉人之上。」
&@X]%C+_GU1c6m } uR*b:f I4{?*U-Ys
前二則引文為中國史家分別根據蒙古史和中國史對忽必烈大汗的評價。其對蒙古史和中國史的認識和熟悉程度,遠較馬可波羅為甚,證明馬可波羅的描述準確符合實際。馬可波羅身為一個對中國史和蒙古史所知不多的西方人,當然不會對忽必烈大汗的地位有如此深刻的認識,他只能從自己的親眼所見、親耳所聞中產生對大汗的認識和評價。第三則引文則與馬可波羅對忽必烈的尊崇幾乎不相上下。dA4x+d Z:TW#}
!f:c^iyQJ w X3u
那麼,忽必烈大汗是不是真的「實有權而被此名呢?」我們認為,馬可波羅的評價是不無道理的。當時的元王朝實現了空前的統一,經濟繁榮,社會安定,國家非常強盛。正如當時人所說:「皇元繼宋御宇,奄有諸夏,櫜弓偃銊,天下蕺其威,蠲征緩獄,而天下頌其平,維茲海邦,遠在千里之外,慈仁所加,無間軒輊,故詔書每下,斥鹵只氓,岩穴之叟投緡植耒,歡喜出所,誠可謂千載一時,太平混合之嘉會。」(戴表元《剡源文集》卷一)更為重要的是,元帝國還是一個開放的國家,對於來華的外國人持歡迎的態度,甚至還給予一定的優待。馬可波羅來到中國受到忽必烈大汗的喜歡和器重,自稱多次被派遣出使各地。這一方面使他對大汗產生崇敬和愛戴之情,另一方面也使他有機會親眼目睹帝國疆域之廣大和社會之繁榮。在與他遊歷所經的歐洲、西亞等各國的對比之下,產生忽必烈大汗為「今日世上從未見廣有人民、土地、財貨之強大君主」的想法。_/B;g {beO-Q(I
q6Z;~&purE _1ez
再從馬可波羅所居住和認識的西方世界來看:義大利各城市分立,且常有糾紛。馬可波羅回到故鄉威尼斯時,在一次與熱那亞城市海戰時竟戰敗被俘。他的《遊記》是在獄中口述,為另一囚犯所記的。羅馬教皇名義上是西歐共主,實際上毫無威信,歐洲各國紛爭不已,與大一統的元帝國有天壤之別。因此馬可波羅讚揚忽必烈大汗的話一點也不為過。關於忽必烈大汗的容貌,馬可波羅記述如下:大汗風度翩翩,看起來讓人心生好感,「不長不短,中等身材,筋肉四肢配置適宜,面上朱白分明,眼黑鼻正」。我們可以從忽必烈大汗的畫像中一睹大汗的風采,雖然《元史》並沒有關於大汗容貌的詳細記載,但我們仍然能夠透過一些中外史料來印證補充馬可波羅的記述。
8F"j)g!\8tt:k-@
'K5H6Kv$@H:u 據拉施德《史集》記載,忽必烈出生時,成吉思汗注視著他,說道:「我們的孩子都是火紅色的,這個孩子卻生得黑黝黝的,顯然像(他的)舅父們。」這裡說忽必烈出生時皮膚較黑,但不能說大汗成年時皮膚一定也是這樣。從他的日常生活看,大汗絕大部分的時間是生活在大都或上都接見群臣、處理國事的宮中,再加上其飲食主要以奶肉等為主,所以馬可波羅說忽必烈大汗「面上朱白分明」也不無道理。
Z!Eb x$z;Em#n)^'i7PN7F M-k'F7QZ2l)D
馬可波羅說忽必烈大汗為中等身材,四肢勻稱,這也符合蒙古人的體質特點。約翰‧普蘭諾加賓尼在其出使蒙古後寫的《蒙古史》中記述蒙古人的容貌:「他們中的絕大部分腰是細的,但也有少數例外,他們的身高幾乎都是中等。」趙珙《蒙韃備錄》也說:「大抵韃人身不甚長,最長不過五尺二三,亦無肥厚。」從上述記載可以看出馬可波羅所記之準確性。

CHECSS 發表於 2005-12-6 07:33 PM

康乾盛世
Gr v xG4U @(g DQ6qV
康乾盛世無論是在繁榮的質上還是量上,都遠逾前代,具有集大成之勢。它是以儒家價值觀為核心的中國文化在18世紀創造的一個偉大奇蹟,而當這個奇蹟發生時,傳統文化本身也就達到了光輝的頂點。康乾盛世有國家統一、經濟繁榮、政治穩定、社會久安、國家強大、文化昌盛等特徵。概括起來如下: a#MHVPS7zKF"z$a

7Ua k ?g 一、政治:康雍乾三代真正實現了儒家政治思想“大一統”。 r!^ t z_`

v1f,F)|.A"v5p P 1、平定三藩之亂。收復台灣,設府縣,歸福建省管轄。
@4V9FRg,vDE
,f/m6N G$}5a 2、完成歷代始終沒有解決的北方民族管轄問題。平定準部、回部叛亂,克服北方遊牧民族離心勢力,將西北置於中央直接管轄之下。 f Atf4_

*m9b/b4J8C&i\7@D"N 3、設駐藏大臣。將西南“改土歸流”。疆域空前廣大。
` Nk,Di2Js? 2X'{P?.C K Z8V6y.H
4、廢長城而不用,體現中外一家。全國50多個民族和睦相處。
+AvT!oP ?5W L
|/p6K,VC'g{ 二、經濟:穩定增長,全面繁榮。 .Ac!M{-{!}V5G

!d(t(x} Om'J2w 1、國家府庫充盈。“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賦”、“攤丁入畝”,放鬆國家對人口束縛。蠲免錢糧,減輕百姓負擔。
)Vt Dc9is b;c#@}"D8k
2、大興水利,屯墾。 A%Eo J;L/x

h7`pb%OX)_{)i 3、繁榮的商業城市大量出現。
+g3HC&u] Kv%Q MR
CZ6h[3?4y6Z-wu
4ug`jl!~3aN 三、軍事:軍隊保持常務不懈,武功之盛,經得起任何戰爭的考驗。
c:nq8YsZg]7W}R3q !` Y;y5{ Wm8M
1、康熙時收台灣,逐沙俄,敗準部。 1mU mc&_lbvM
/XFAs"P)r-d+^M
2、雍正師出西北,初設駐藏大臣。
l7s'Z7jiw.b | nzud&HP
3、乾隆號稱“十大武功”,軍事上已程“全盛”之勢。
yNyYr~:@ ){&d'K+l#p!P*t
  
E P&@ bt4vg,qB2Li 四、文化:學術集歷代之大成,顯示出全盛時期的恢宏氣勢。 OnD9DL

'j$Ed.K zp Bw"A 1、文化之盛,發端於順治修《明史》,盛於乾隆編纂《四庫全書》。 :{"A5H.H n,aC+@C+C

0r~2\2@_I(? 2、乾嘉學派形成。 "mVXH*T7[IM
VKkTD3aW
3、文學藝術異彩紛呈,出現一批高質量的詩歌、小說、戲劇。
tj&Q A(]DC ,c:`]5Q"uLu&yW1l
4、自然科學也取得了一定成就。

151515 發表於 2005-12-6 07:33 PM

****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

CHECSS 發表於 2005-12-6 07:33 PM

陳勝、吳廣、劉邦和項羽
%yPF&EL f3ZwS}&T 7Gs,]7m(iL:g(s
  陳勝、吳廣發動農民起義以後,各地的百姓紛紛殺了官吏,響應起義。沒有多久,農民起義的風暴席捲了大半個中國。 %a;QG x'p%fl
  陳勝派兵遣將分頭去接應各地起義,他們節節勝利,佔領了大批地方。但是因為戰線長,號令不統一,有的地方被六國舊貴族佔了去。起義不到三個月,趙、齊、燕、魏等地方都有人打著恢復六國的旗號,自立為王。 *{$b!?m-s-CX)TQc
  陳勝派出周文率領的起義軍向西進攻,很快攻進關中(指函谷關以西地區),逼近秦朝都城咸陽。秦二世驚慌失措,趕快派大將章邯(音h□n)把在驪山做苦役的囚犯、奴隸放了出來,編成一支軍隊,向起義軍反撲。原來的六國貴族各自佔據自己的地盤,誰也不去支援起義軍。周文的起義軍孤軍作戰,終於失敗。吳廣在滎陽被部下殺死。起義後的第六個月,陳勝在撤退的路上被叛徒殺害了。 'c{3O,|R9G0AV
  陳勝、吳廣雖然死了,可是由他們點燃起來的反抗秦朝的那把火正在到處燃燒。在南方的會稽郡(治所在今江蘇蘇州)。 f E6I\3Q8oC
  聲勢更大。 'P'E2c%j2C{#[$o
  在會稽郡起兵的是項樑和他的侄兒項羽。項樑是楚國大將項燕的兒子。楚國被奏國大將王翦攻滅的時候,項燕兵敗自殺。項樑老想恢復楚國。他的侄兒項羽身材魁梧,又挺聰明,項樑親自教他念書識字。可是項羽才學了幾天,就不願學下去。項樑又教他學劍,項羽學了一陣子,也扔下了。
g~#P3Z'Rn   項樑很生氣,可項羽滿不在乎地說:“念書識字有什麼用處?學會了,不過記記自己的名字;劍學好了,也只能跟幾個人對殺,沒什麼了不起。要學,就要學打大仗的本領。” b bD7D b ha2_
  項樑聽他的口氣不小,就把祖傳的兵書拿出來,給他學。項羽一聽就懂,可是略略懂得個大意,又不肯深入鑽下去了。項樑本是下相(今江蘇宿遷西南)人,因為跟人結了冤仇,避到會稽郡吳中來。吳中的年青人見他能文能武,都很佩服他,把他當老大哥看待。項樑也教他們學兵法,練本領。 |LZz&WC_L-T2y
  這回兒,他們聽到陳勝起義,覺得是個好機會,就殺了會稽郡守,佔領了會稽郡。不到幾天,拉起了一支八千人的隊伍。因為這支隊伍裡大都是當地的青年,所以稱為“子弟兵”。 sT^eC.p db l
  項樑、項羽帶著八千子弟兵渡過江,很快打下了廣陵(郡名,治所在今江蘇揚州市),接著又渡過淮河,繼續進軍。一路上又有各地方的起義隊伍來投奔項樑,和他們聯合起來。 a8U%{7IY$n~4l e
  第二年,有一支一百多人的隊伍,由劉邦帶領,來投靠項樑。 o-wnv;P.L Z+w
  劉邦本來是沛縣(今江蘇沛縣)人,在秦朝統治下,做過一名亭長(秦朝十里是一亭,亭長是管理十里以內的小官)。 !{;kCX"K ` e
  有一次,上司要他押送一批民□到驪山去做苦工。他們一天天趕路,每天總有幾個民□開小差逃走,劉邦要管也管不住。但是這樣下去,到了驪山也不好交差。
H`8i rL$?:[;f   有一天,他和民□們一起坐在地上休息。他對大家說:“你們到驪山去做苦工,不是累死也是被打死;就算不死,也不知道哪年哪月才能回鄉。我現在把你們放了,你們自己去找活路吧!”
1M@-T?&i/Mp?&b   民□們感激得直流眼淚,說:“那您怎麼辦呢?”
6V X/Sd+bok   劉邦說:“反正我也不能回去,逃到哪兒是哪兒。”
@-w9a]#@e `a-n   當時,就有十幾個民□情願跟著他一起找活路。劉邦同十幾個民□逃到芒碭(音m□ngAd□ng)山躲了起來。過了幾天,聚集了一百多人。 0m!H p ?I
  沛縣縣裡的文書蕭何和監獄官曹參(音sh□n)知道劉邦是個好漢,很同情他,暗暗地跟他們來往。
Xz;c(t\!v1G`   趕到陳勝打下了陳縣,蕭何和沛縣城裡的百姓殺了縣官,派人到芒碭山把劉邦接了回來,請他當沛縣的首領。大家稱他沛公。
:z mK3^ ^yN0M   劉邦在沛縣起兵以後,又招集了兩三千人,攻佔了自己的家鄉豐鄉。
h'N Q8xtH   接著他帶了一部分隊伍攻打別的縣城,不料留在豐鄉的部下叛變。劉邦得到這個消息,要回去攻打豐鄉,可是自己的兵力不足,只好往別處去借兵。 p!U#E Z'm
  他到了留城(今江蘇沛縣東南),正好張良也帶著一百多人想投奔起義軍。兩人遇在一起,很談得來。他們一商量,覺得附近的起義隊伍中,只有項樑聲勢最大,決定去投奔項樑。 .h U$R1Gmd/|oTY
  項樑見劉邦也是一個人才,就撥給他人馬,幫助他收回豐鄉。從此,劉邦、張良都成了項樑的部下。 J*UQI$Z(N%VP
  陳勝、吳廣等主要起義領袖死了以後,由於各地起義的領導權都落在舊六國貴族手裡,彼此爭奪地盤,鬧得四分五裂。秦國的大將章邯、李由,想趁機會把起義軍一個個擊破。 RZ-Y:xXeJ4WM*D
  在這個緊要關頭,項樑在薛城召開了會議,決心把起義軍整頓一下。為了擴大號召,項樑聽了謀士范增的意見,把流落在民間的楚懷王的孫子(名叫心)找了來,立為楚王。因為楚國人對當年楚懷王受騙死在秦國,一直為他抱不平。為了提高號召力,大家把他的孫子仍稱作楚懷王。

151515 發表於 2005-12-6 07:34 PM

****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

CHECSS 發表於 2005-12-6 07:35 PM

鴻門宴N~zpR%N^

7o Ma;P8_7C$k#Rq   項羽接受了章邯投降之後,想趁著秦國混亂,趕快打到咸陽去。 j GL8n9} OC!R
  大軍到了新安(今河南新安)投降的秦兵紛紛議論說:“咱們的家都在關中,現在打進關去,受災難的還是我們自己。要是打不進去,楚軍把我們帶到東邊去,我們的一家老小也會被秦朝殺光。怎麼辦?”
B*lukK$bEQ   部將聽到這些議論,去報告項羽。項羽怕管不住秦國的降兵,就起了殺心,除了章邯和兩個降將之外,一夜之間,竟把二十多萬秦兵全部活活地埋在大坑裡。打那以後,項羽的殘暴可就出了名。 8Xw&as0S8d
  項羽的大軍到了函谷關,瞧見關上有兵守著,不讓進去。守關的將士說:“我們是奉沛公的命令,不論哪一路軍隊,都不准進關。” 5_*|G Cp.P\{
  項羽這一氣非同小可,命令將士猛攻函谷關。劉邦兵力少,不消多大功夫,項羽就打進了關。大軍接著往前走,一直到了新豐、鴻門(今陝西臨潼東北),駐紮下來。
bSZ7^`Q5]&[z&W   劉邦手下有個將官曹無傷,想投靠項羽,偷偷地派人到項羽那兒去密告,說:“這次沛公進入咸陽,是想在關中做王。”
,@z7m}:m LV   項羽聽了,氣得瞪著眼直罵劉邦不講理。
mJ K,Ji,d   項羽的謀士范增對項羽說:“劉邦這次進咸陽,不貪圖財貨和美女,他的野心可不小哩。現在不消滅他,將來後患無窮。” (xB+ub1E
  項羽下決心要把劉邦的兵力消滅。那時候,項羽的兵馬四十萬,駐紮在鴻門;劉邦的兵馬只有十萬,駐紮在灞上。雙方相隔只有四十里地,兵力懸殊。劉邦的處境十分危險。
%dH4O2G/W   項羽的叔父項伯是張良的老朋友,張良曾經救過他的命。項伯怕仗一打起來,張良會陪著劉邦遭難,就連夜騎著快馬到灞上去找張良,勸張良逃走。 u#R;T*H}km+p;a U.x
  張良不願離開劉邦,卻把項伯帶來的消息告訴了劉邦。劉邦請張良陪同,會見項伯,再三辯白自己沒有反對項羽的意思,請項伯幫忙在項羽面前說句好話。
MP CwW8I!{5b   項伯答應了,並且叮囑劉邦親自到項羽那邊去賠禮。 %G{ m { c2i:Se)q&|
  第二天一清早,劉邦帶著張良、樊噲和一百多個隨從,到了鴻門拜見項羽。劉邦說:“我跟將軍同心協力攻打秦國,將軍在河北,我在河南。我自己也沒有想到能夠先進了關。今天在這兒和將軍相見,真是件令人高興的事。哪兒知道有人在您面前挑撥,叫您生了氣,這實在太不幸了。” oh"{/Ago5LO*A{D"^
  項羽見劉邦低聲下氣向他說話,滿肚子氣都消了。他老老實實地說:“這都是你的部下曹無傷來說的。要不然,我也不會這樣。” $Z3L)u/C fa
  當天,項羽就留劉邦在軍營喝酒,還請范增、項伯、張良作陪。
'yAeO"Fg   酒席上,范增一再向項羽使眼色,並且舉起他身上佩帶的玉□(音ju□,古代一種佩帶用的玉器),要項羽下決心,趁機把劉邦殺掉。可是項羽只當沒看見。
1B!QNT\1_ q   范增看項羽不忍心下手,就借個因由走出營門,找到項羽的堂兄弟項莊說:“咱們大王(指項羽)心腸太軟,你進去給他們敬酒,瞧個方便,把劉邦殺了算了。”
F V*r(Zbp*i}   項莊進去敬了酒,說:“軍營裡沒有什麼娛樂,請讓我舞劍助助興吧。”說著,就拔出劍舞起來,舞著舞著,慢慢舞到劉邦面前來了。
z~H9gO:D!e   項伯看出項莊舞劍的用意是想殺劉邦,說:“咱們兩人來對舞吧。”說著,也拔劍起舞。他一面舞劍,一面老把身子護住劉邦,使項莊刺不到劉邦。
}&Fim [:O   張良一看形勢十分緊張,也向項羽告個便兒,離開酒席,走到營門外找樊噲。樊噲連忙上前問:“怎麼樣了?”
#z k?5i Y S H*?   張良說:“情況十分危急,現在項莊正在舞劍,看來他們要對沛公下手了。” ,M0n7_ rk6kAk
  樊噲跳了起來說:“要死死在一起。”他右手提著劍,左手抱著盾牌,直往軍門衝去。衛士們想攔住他。樊噲拿盾牌一頂,就把衛士撞倒在地上。他拉開帳幕,闖了進去,氣呼呼地望著項羽,頭髮像要往上直豎起來,眼睛瞪得大大的,連眼角都要裂開了。
q9A^4ef1d voG/d   項羽十分吃驚,按著劍問:“這是什麼人,到這兒幹麼?” _:c}n[5h
  張良已經跟了進來,替他回答說:“這是替沛公駕車的樊噲。” @ G:\7Ur
  項羽說:“好一個壯士!”接著,就吩咐侍從的兵士賞他一杯酒,一隻豬腿。
k9G8^Z%{+@UwK   樊噲一邊喝酒,一邊氣憤地說:“當初,懷王跟將士們約定,誰先進關,誰就封王。現在沛公進了關,可並沒有做王。他封了庫房,關了宮室,把軍隊駐在灞上,天天等將軍來。像這樣勞苦功高,沒受到什麼賞賜,將軍反倒想殺害他。這是在走秦王的老路呀,我倒替將軍擔心哩。” pf&y;Q J:ntz^
  項羽聽了,沒話可以回答,只說:“坐吧。”樊噲就挨著張良身邊坐下了。 9FO ]g2uaW7h b \
  過了一會,劉邦起來上廁所,張良和樊噲也跟了出來。劉邦留下一些禮物,交給張良,要張良向項羽告別,自己帶著樊噲從小道跑回灞上去了。 ?\4c-[#D\
  劉邦走了好一會,張良才進去向項羽說:“沛公酒量小,剛才喝醉了酒先回去了。叫我奉上白璧一雙,獻給將軍;玉鬥一對,送給亞父(“亞父”原是項羽對范增的尊稱)。” "Zwm Yc)j)k
  項羽接過白璧,放在座席上。范增卻非常生氣,把玉鬥摔在地上,拔出劍來,砸得粉碎,說:“唉!真是沒用的小子,沒法替他出主意。將來奪取天下的,一定是劉邦,我們等著做俘虜就是了。” e"{_ao%~b0}B
  一場劍拔弩張的宴會,終算暫時緩和了下來。

CHECSS 發表於 2005-12-6 07:35 PM

軍事奇才-韓信4Ep9Kq%M&~ rM:p

]0T-o$G#f | 「你的模樣還挺神氣的,其實你只不過是一個中看不中用的傢伙,有種就殺了我,如果不敢,就從我的胯下爬過去。」
p)i!_ _W
%ajE.~%}G eF
%V(e4m?+@js'K ([url]http://www.epochtimes.com)[/url].}"Pe:Hfbx KH!z
m9H#R(L4i.Qn"S2nhh
漢朝開國名將──韓信,是平民出身的英雄,也是中國軍事史上,一位絕代的奇葩。他是江蘇淮陰人,由於家境貧寒,連一日三餐都很難維持,只得到處投靠親友,成為不受歡迎的人物。有一次他在一位當亭長的好朋友家裡做客,由於食量太大,亭長的太太對他冷言冷語,並且故意不供給三餐,韓信忍住飢餓,到河邊釣魚,又釣不到,便向河邊的洗衣婦討飯,其中有位老婦人,經常給他飯吃,並且鼓勵他說:「大丈夫應當立志,不能成天依賴別人,好好努力吧!」韓信受到鼓勵,決心努力上進,開創自己的前途。
U:_\6\+Iy DK3^-hLPG7y
秦朝末年,各地英豪紛紛起兵抗秦,其中以項梁的聲勢最大。韓信平日專心研究兵法,頗有心得,便有意投效項梁。當他腰佩寶劍,走在淮陰街上時,有一位不良少年看他不順眼,就說:「你的模樣還挺神氣的,其實你只不過是一個中看不中用的傢伙,有種就殺了我,如果不敢,就從我的胯下爬過去。」韓信心中大怒,但是他想到:「我當然可以一劍殺了他,但是,這有什麼意義呢?大丈夫能忍一時之辱,何必跟這傢伙一般見識。」便一言不發,彎下腰來,從不良少年的胯下爬了過去。韓信投入項梁的部隊,建立了不少戰功;項梁死後,項羽繼立,韓信幾次向項羽建議,項羽瞧不起他;因此始終未能獲得重用。韓信認為繼續留在楚營也沒有發展的機會,於是毅然決然地到漢中,投效劉邦。*q i5^0Nl j!f
H zh%F_!c
有一天,韓信和同營的弟兄們觸犯軍法,被判處死刑,前面已有十三位弟兄人頭落地,輪到了韓信,他情急大叫:「漢王不想得到天下嗎?為什麼殺害壯士?」監斬官滕公覺得很訝異,就把他叫到面前盤問,經過一番交談,對韓信大為賞識,便替他向劉邦求情;劉邦特准他戴罪立功,分發到蕭何的單位服務,擔任管理糧草的工作。蕭何發現韓信是一位不可多得的軍事天才,便向劉邦極力推薦,可是劉邦卻沒有理會。蕭何的幾次進言都沒有效果,不禁令韓信心灰意冷。不久,漢營便傳來韓信失蹤的消息,蕭何立刻親自連夜追趕;終於追上了,經過一番誠摯的挽留,韓信跟著蕭何返回漢營,去覲見劉邦。蕭何再次向劉邦推薦韓信,劉邦見到蕭何如此慎重,這才認真地和韓信談論天下大計,韓信剖析楚漢情勢,精闢深入,劉邦大為激賞,立刻任命韓信為大將軍,將指揮大軍的信符交給他,並且舉行了非常隆重的拜將典禮。:a tX tZ
5D&sff]-]
韓信終於如願以償,得以施展平生的抱負;首先領兵北伐,暗渡陳倉,光復關中。接著進兵趙國,趙王命陳餘率軍二十萬迎戰,參謀李左軍建議:「漢軍遠道而來,由於道路狹窄,軍糧一定會接濟不上;請給我三萬人去劫奪他們的糧車,漢軍的補給線一旦被切斷,韓信就插翅也難飛了。」陳餘拒絕李左軍的建議,決定正面與漢軍對決。韓信得知敵方的意圖,便大膽挺進,派遣兩千名輕騎深夜抄小路潛入敵後,囑咐他們等到兩軍交戰,趙軍傾巢而出時,偷入敵營,換上漢軍旗幟。等到一切安排妥當,韓信派遣一部份部隊渡過河口,背水叫陣;陳餘見了產生輕敵的心理,原來背水迎戰是兵家大忌,漢軍竟然毫無警覺,可見韓信實在是浪得虛名,於是陳餘下令,趙軍傾巢而出,大挫漢軍。等到凱旋而歸,卻見自己的根據地──井陘關,已換了漢軍的旗幟,陳餘大驚失色,一時不知如何是好;已退到水邊的漢軍掉回頭來,配合關內的漢軍,兩面夾擊,趙軍全軍覆沒。韓信又懸賞俘獲李左軍,並以誠懇之禮接待,李左軍深受感動,自願留在韓信身邊效力。 XAMt kz*Q
0o`:a Pk9j(e6t g(M G
滅趙之後,韓信採用李左軍的建議,不費一兵一卒便說服燕王歸順,又一戰而攻下齊國的臨淄城,甚至連項羽派來支援齊國的龍且軍團,二十萬楚軍也全部殲滅。韓信軍威大振,劉邦立即封他為齊王。楚漢最後的一役──垓下之戰,韓信率領數十萬大軍南下,幫助劉邦圍困項羽,逼迫項羽自刎於烏江,天下重歸統一,劉邦建立大漢帝國。
3` H CI$ov&l
4LnVm#E PnaV!B.X 韓信衣錦榮歸,並沒有忘記當年給他飯吃的洗衣老婦,特別派人致送千金給她,以表示感謝。至於那位逼迫韓信接受胯下之辱的不良少年,聽說韓信做了王侯,非常擔憂遭到報復,韓信不但不追究往事,反而派人去安慰他。皇帝劉邦卻是一位多疑猜忌的人,由於韓信功高震主,便設計將他貶為淮陰侯,並且削奪他的兵權,最後還將他陷害至死。韓信出生入死幫劉邦打下大漢江山,最後卻落得如此悲慘的下場,令人惋惜不已。

CHECSS 發表於 2005-12-6 07:36 PM

西漢討伐匈奴名將--衛青
"NL9g$i g7z 9n3No%iKdlD
([url]http://www.epochtimes.com)[/url]
j9J6Cb+FL"_)G$O 衛青(?~西元前106)西漢著名將領。河東平陽(今山西臨汾西南)人。字仲卿 。系縣吏鄭季與平陽侯府中婢女衛氏的私生子。幼爲家奴,飽嘗酸辛,及長,爲侯府騎士。建元二年(前139),因其同母異父姊衛子夫得幸武帝,始以衛爲姓,入宮當差。~5Mv)a4tE/]%?\7y

D!fl| e 不久被武帝升爲建章監、侍中,遷大中大夫。元光六年(前129)春,以車騎將軍率萬騎出上穀郡(治沮陽,今河北懷來東南)擊匈奴,進至龍城(今內蒙古東、西烏珠穆沁旗境),斬獲700人,受爵關內侯。元朔元年(前128)秋,率3萬騎出雁門郡(治善無,今山西右玉境)反擊匈奴,斬獲數千。二年春,與將軍李息等領兵出雲中(今呼和浩特西南),向西至高闕(今內蒙古臨河西北),再折向南,圍殲匈奴白羊王、樓煩王兩部,斬獲數千,取得河南地(今河套南伊克昭盟一帶),開闢其後出擊匈奴單于本部的基地,受封長平侯。@.RWX#R

9Er3`:~Z%R 五年春,率騎兵3萬出高闕六七百里,夜襲右賢王,俘獲1.5萬人,拜大將軍,統領衆將。六年春、夏,兩次率六將軍、十余萬騎出定襄(今和林格爾西北)擊漠南單于大本營,殲萬餘人(見河南漠南之戰)。元狩四年(前119)春,率4將軍、5萬騎出定襄奔襲匈奴,擊潰單于本部,追至掣顔山(今蒙古杭愛山南面支脈)趙信城,燒匈奴積粟而還。是役斬獲近兩萬人,給匈奴以沈重打擊(見漠北之戰)。因功與霍去病並爲大司馬。衛青一生七次率兵擊匈奴 。用兵敢於深入 ,奇正兼擅;爲將號令嚴明,與士卒同甘苦;作戰常奮勇爭先,將士皆願爲其效力;處世謹慎,奉法守職

CHECSS 發表於 2005-12-6 07:36 PM

驍勇善戰的霍去病
8ys s(].z0v6QE"K l9@*M1v kfn
([url]http://www.epochtimes.com)[/url]
U CAn~:w _ld 霍去病是衛青外甥,他在衛青的軍隊中任職,因為霍去病喜讀兵書,又有一身武藝,很快在抗匈鬥爭中嶄露頭角。一次衛青分五路兵馬去抗擊匈奴,霍去病只帶領八百名騎兵出征,回來時他提著一顆人頭,還押著兩個俘虜。漢武帝論功行賞,封霍去病為冠軍侯,這時霍去病才十八歲。3DXb m+mN

5l/X ^tkh-g$h*oY 公元前121年,漢武帝任命霍去病為驃騎將軍,率軍一萬多人,從隴西出發,去奪取河西走廊。他們在燕支山一帶轉戰六天,摧毀了匈奴人建立的一些小王國,接著跨越燕支山深入匈奴腹地一千多裡,殺死了匈奴的屬國折蘭王和盧侯王及其兵將八千多人,生擒了渾邪王的王子和許多官吏。同年夏天,霍去病和公孫敖配合作戰,公孫敖因在沙漠中迷路,沒能和霍去病會合,霍去病孤軍深入,直搗敵人要害,結果他又消滅了匈奴兵三萬多人。匈奴屢次受創,內部發生了分化,其最大的屬國渾邪和休屠準備向漢朝投降。
_R#q.JJf lF!h d,oR"x
霍去病不顧個人安危,當機立斷地來到渾邪王的大營,說服了渾邪王,下令斬殺了想要逃走的八千多人,並叫渾邪王獨自趕到漢武帝的行營去朝見。這次受降雖不是戰爭,但比戰爭還兇險艱難,霍去病出色地完成了任務,使匈奴的實力大為削弱。公元前119年,衛青、霍去病各領兵五萬人,又一次奉命出征匈奴。他大膽使用投降過來的匈奴人,把他們當作先峰,向北推進了兩千多裡,越過離侯山,渡過弓閭河,打敗了匈奴的左賢王,奪得敵人的糧草。經過激戰,俘獲匈奴屯頭王、韓王以及將軍、都尉、相國等八十三人,殲滅匈奴兵七萬多人。,iP].S"U

H4F;l+iFq6Fk;Y 霍去病每到一座山上,就在那兒堆起泥土和石頭,築起祭臺,祭告天地,悼念為國捐軀的將士,犒勞了立功的英雄,然後班師回朝。漢武帝看到霍去病立了這樣大功勞,為了獎勵他,指派了許多工匠,特地為他修建了一所比較寬敞豪華的住宅。住宅落成後,漢武帝讓霍去病先去看看,是否滿意,霍去病向漢武帝報告說:"匈奴未滅,何以家為!"這一句愛國忘家的豪言壯語,流傳下來,成了千古名言,鼓舞著人們的愛國思想和鬥爭激情。 #rc[w4T,@ P#W

gEAC0api 霍去病從軍只有六年,年紀輕輕就得病死了。死時只有二十四歲。霍去病死後,漢武帝十分悲痛,給霍去病舉行了隆重葬禮,下令邊界上五個郡的百姓,穿上黑衣來到長安,護送霍去病的靈柩,從長安到茂陵墓地安葬,還為他修建了一座仿照祁連山模樣的墳墓,來紀念這位立下赫赫戰功的英雄。

CHECSS 發表於 2005-12-6 07:36 PM

飛將軍李廣'o8i6we6Mp
^0MrC*Hez3TvdH
--------------------------------------------------------------------------------
&jH*~ vDQ
-_\Z?2A!WL PxGP-C   公元前129年,匈奴派兵進犯上谷(治所在今河北懷來東南)。漢武帝派衛青、公孫敖、公孫賀、李廣四名將軍帶領人馬分頭出擊。 ^^#un:~Rr7w~0\
  在四名將軍中,要數李廣年紀最大,資格最老。李廣在漢文帝時候就做了將軍;漢景帝的時候,他跟周亞夫一起平定七國之亂,立過大功;後來,漢景帝又派他去做上郡(治所在今陝西榆林東南)太守。 /lB8L/D+T xJ~
  有一次,匈奴進了上郡,李廣帶著一百個騎兵去追趕三個匈奴射手,追了幾十里地才追上。他射死了其中的兩個,把第三個活捉了,正準備回營,遠遠望見有幾千名匈奴騎兵趕了上來。
[ I7\a,W~3L5nJ?   李廣手下的兵士突然碰到那麼多匈奴兵,不由得都慌了。李廣對他們說:“我們離開大營還有幾十里地。如果現在往回跑,匈奴兵追上來,我們就完了。不如乾脆停下來,匈奴兵以為咱們是來引誘他們的,一定不敢來攻擊我們。”
#gOl*?ofV;o   接著,李廣下令前進,在離開匈奴陣地僅僅兩裡的地方停了下來,命令兵士一齊下馬,把馬鞍全卸下來,就地休息。 'BR;c`B@7Q
  兵士們都發急了,說:“匈奴兵馬這麼多,又這麼近,要是他們打過來,怎麼辦?” Cj5Q5W_r
  李廣說:“我們這樣做,表示不走,使敵人相信我們是誘騙他們的。”
)a l'^5vmM"`p   匈奴的將領看到李廣這樣布置,真的有點害怕。他們遠遠地觀察漢軍動靜,不敢上來。
,`:x;@{ fJJ   這時候,匈奴陣地上有一個騎白馬的將軍,走出來巡視隊伍。李廣突然帶著十幾名騎兵翻身上馬,飛馳過去,一箭把他射死。然後再回到自己隊伍,下馬躺在地上休息。
BW'O P$A?;ef   匈奴兵越看越懷疑。天黑下來,他們認定漢軍一定有埋伏,怕漢軍半夜襲擊他們,就連夜全部逃回去。到了天亮,李廣一瞧,山上已沒匈奴兵,才帶著一百多名騎兵安然回到大營。 Z$pP&g{8|
  這一回,漢武帝派了四路人馬去抵抗匈奴。匈奴的軍臣單於探明瞭漢兵的情況,知道四名將軍中最難對付的是李廣,就把大部分兵力集中在雁門,沿路布置好埋伏,命令部下活捉李廣。匈奴兵多勢盛,經過一場激烈的戰鬥,李廣的人馬被打散,李廣自己也受了傷,被匈奴兵俘虜。 -{,v}1bvM
  匈奴兵看李廣受了重傷,把他放在用繩子絡成的吊床裡,用兩匹馬馱著,送到單於的大營去。
zr;o C } b   李廣躺在那張吊床上動也不動,真的像死了似的。大約走了十幾裡地,他偷偷地瞅準旁邊一個匈奴兵騎的一匹好馬,使勁一掙扎,猛地跳上馬,奪了弓箭,把那匈奴兵推下馬去,調過馬頭拼命往南飛奔。 yW0hLd0SXCgl
  匈奴派了幾百名騎兵追趕。李廣一面使勁夾住馬肚子,催馬快跑,一面回轉身來,拈弓搭箭,一連射死了幾個追在前面的匈奴兵。匈奴兵眼看趕不上李廣,只好瞪著白眼讓他跑了。 ["Iq3Fx OFwI
  李廣雖然脫了險。但是因為他損兵折將,被判了死罪。漢朝有一條規矩,罪人可以拿錢贖罪。李廣繳了一筆錢,總算贖了罪,回家做了平民。
oL(b e@Z   過了不久,匈奴又在邊境騷擾,漢武帝重新起用李廣,擔任右北平(郡名,治所在今遼寧凌源西南)太守。 s(C0P/c/CM4k Y I$O
  多少年來,李廣一直在北方防守。因為李廣行動快,箭法精,忽來忽去,叫人摸不准他的路子。所以匈奴人給他起一個外號叫“飛將軍”。李廣做了右北平太守,匈奴人害怕飛將軍,不敢進犯。 :ax}&s#C
  右北平一帶沒有匈奴兵進犯,可是常有老虎出來傷害人。李廣只要聽說哪兒有老虎,總親自去射殺。老虎碰見他,沒有不給射死的。
'v+\1H%D+C__]&} ^   據說,有一次,李廣回來晚了,天色朦朧,他和隨從一面走,一面提防著老虎,忽然瞧見前面山腳下草叢裡蹲著一隻斑斕猛虎。他連忙拿起弓箭,使盡全力射了過去。憑他百發百中的箭法,自然射中了。 8P_R5Z6f2f
  手下的兵士見他射中老虎,拿著刀槍跑上去捉虎。他們走近一瞧,全楞了,原來中箭的不是老虎,竟是一塊大石頭,而且這支箭陷得很深,幾個人想去拔也拔不出來。大伙兒真是又驚奇,又佩服。 p"a;{SHn
  李廣過去一看,自己也納悶起來,石頭怎麼能射得進去呢?他回到原來的地方,對準那塊石頭又射了幾箭,箭碰到石頭,只迸出火星兒,卻再也射不進去了。但就是憑這一箭,人們都傳說飛將軍李廣的箭能射穿石頭。 Z*o}.F8j6iZ8@0i4o
  李廣的一生,大都投入了抗擊匈奴的事業。他身經大小七十幾次戰鬥,由於他英勇善戰,成為匈奴貴族心目中可怕的勁敵。但是李廣在他一生的戰鬥中常常遭到意外的挫折。倒是兩個新提拔起來的青年將軍──衛青和霍去病,在抗擊匈奴的戰爭中立了出色的戰功。

CHECSS 發表於 2005-12-6 07:37 PM

匈奴起源之謎 !^?&?bob%t7NYdU

d.Bkk^l ([url]http://www.epochtimes.com)[/url]
,h_p2rLc 匈奴是我國古代民族。戰國時分佈于燕、趙、秦以北地區,秦漢之際勢力強盛,統治大漠南北,建立奴隸制軍事政權,屢次與中原王朝征戰,為中原一大外患。漢高祖七年(前200),匈奴大敗漢軍于平城(今山西大同東北),迫使劉邦締結和親之約。漢武帝即位後,多次進軍漠北,扭轉了屈辱忍讓的局面。後匈奴內部紛爭,于東漢建武二十四年,分裂爲南、北兩支。南匈奴人居內地,南北朝時成爲逐鹿中原的“五胡”之一,曾先後建立前趙、北涼、夏等國。北匈奴屢爲東漢和南匈奴所敗,部分西遷,引起歐洲民族大遷徙,導致了羅馬帝國的崩潰。&GeT)g6lL1^&Fs
'h w%S7oG$x_+L
  然而,這樣一個對於中國歷史與世界歷史都産生過巨大影響的民族,學術界尚未能確論其起源和來歷,從漢魏以來,一直存在兩種不同的見解。《史記匈奴列傳》記載:“匈奴,其先祖夏後氏之苗裔也,一部分學者據這段文字的前半部分認爲,匈奴是夏之後代。《史記索隱》引張晏的話說:“淳維以殷時奔北邊。”意即夏的後裔淳維,在商時逃到北邊,子孫繁衍成了匈奴。還有一說認爲,移居北地的夏之後裔,是夏桀的兒子。夏桀流放三年而死,其子獯鬻帶著父親留下的妻妾,避居北野,隨畜移徙,即是中國所稱的匈奴。
!U9Q2R4V(Dv0C ACN
,|S6RM+v X6j   另一部分學者根據《史記》記載的後半段文字,認爲匈奴原是山戎、獫狁、葷粥。王國維在《鬼方昆夷獫狁考》中,把匈奴名稱的演變作了系統的概括,認爲商時的鬼方、混夷、獯鬻,周時的獫狁,春秋時的戎、狄,戰國時的胡,都是後世所謂的匈奴。還有一說,把鬼戎、義渠、燕京、余無、樓煩、大荔等史籍中所見之異民族,統稱爲匈奴。上述看法,在近現代學者中並未取得統一。還有人認爲匈奴與先秦時期的北方少數民族不可混爲一談,匈奴應是西方草原的一個遊牧民族,秦始皇之前,還未遊牧至中國北部。由於匈奴的起源問題不能解決,匈奴的族屬與匈奴的語系也都成爲懸案。

151515 發表於 2005-12-6 07:38 PM

****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

151515 發表於 2005-12-6 07:39 PM

****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

151515 發表於 2005-12-6 07:41 PM

****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

151515 發表於 2005-12-6 07:48 PM

****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

151515 發表於 2005-12-6 07:57 PM

****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

derek23 發表於 2005-12-6 07:57 PM

[size=5]哈哈,有個跟我姓既[/size]
M9mF} ^u G9O-|'GuV,ib,N

@/U'z4?^(AX
/W8Q$U)I \!f^ "C?S/f z0i7p
| JGU!j|
z2b s]l l
[size=4]黃石公三略[/size]x}p]$uO1Sf+B"J2M

gd/Zt `3U+Rd
*jrL ch*E
q YS0|7~X%C"A 上略
n|(Yf s G   夫主將之法,務攬英雄之心,賞祿有功,通志于眾,故與眾同好,靡不成與眾同惡,靡不傾。治國安家,得人也,亡國破家,失人也,含氣之類,咸願得其志。 'T7xU E e L.v

z d%L:B"M'u^   軍讖曰:柔能制剛,弱能制強。柔者,德也。剛者,賊也。弱者,人之所助。強者,怨之所攻。柔有所設,剛有所施,弱有所用,強有所加,兼此四者,而制其宜。
bvK k&f:}.u
%piX%x*LWf(R   端末未見,人莫能知。天地神明;與物推移。變動無常,因敵轉化。不為事先,動而輒隨。故能圖制無疆,扶成天威。康正八極,密定九夷。如此謀者,為帝王師。 u3s o V%{v
7[$m3?4z,cX#V
  故曰:莫不貪強,鮮能守微,若能守微,乃保其生。聖人存之,以應事機。舒之彌四海,卷之不盈杯,居之不以室宅,守之不以城郭,藏之胸臆,而敵國服。
!B,T.`;A+x kb||'l&zL
  軍讖曰:能柔能剛,其國彌光。能弱能強,其國彌彰。純柔純弱,其國必削、純剛純強,其國必亡。 (C[otZ9\$B r j

_ u+mH%guzW,f   夫為國之道,恃賢與民,信賢如腹心,使民如四肢,則策無遣。所適如肢體相隨,骨節相救,天道自然,其巧無間。
4OD5A^9[XiU N;]c ^K{_
  軍國之要,察眾心,施百務;危者,安之。懼者,歡之。叛者,還之。冤者,原之:訴者,察之。卑者,貴之。強者,抑之。敵者,殘之。貪者,豐之。欲者,使之。畏者,隱之。謀者,近之。讒者,覆之。毀者,復之。反者,廢之。橫者,挫之。滿者,損之。歸者,招之。服者,活之。降者,脫之。獲固,守之。獲阨,塞之。獲難,屯之。獲城.割之。獲地,裂之。獲財,散之。敵動,伺之。敵近,備之。敵強,下之。敵佚,去之。敵陵,待之。敵暴,緩之。敵悖,義之。敵睦,攜之。順舉挫之。因勢破之。放言過之。四網羅之。得而勿有,居而勿守,拔而勿久,立而勿取。為者則己.有者則士,焉知利之所在。彼為諸侯,己為天子,使城自保,令士自處。
UtqGL;i+n|
(B]4J!Rfp   世能祖祖,鮮能下下,祖祖為親,下下為君。下下者,務耕桑.不奪其時;薄賦斂,不匱其財。罕徭役,不使其勞,則國富而家娛,然後選士以司牧之。
(lO {C:Bf
5^w5U/W3TWK's   夫所謂士者,英雄也。故曰羅其英雄,則敵國窮。英雄者,國之幹。庶民者,國之本。得其幹,收其本,則政行而無怨。 7hn(rnpz/Ew

0u+B/Vf)A-G   夫用兵之要,在崇禮而重祿。禮崇則智士至,祿重則義士輕死。故祿賢不愛財,賞功不瑜時,則下力并,敵國削。夫用人之道,尊以爵,睹以財,則士自來。接以禮,勵以義,則士死之。
,J"J7Q G,u'O:b^f.x(dj
,O7}Py"n t-jr   夫將帥者,必與士卒同滋味,而共安危,敵乃可加:故兵有全勝,敵有全因。昔者,良將之用,有饋簞醪者,使投諸河,與士卒同流而飲。夫一簞之醪,不能味一河之水,而三軍之士,思為致死者,以滋味之及己也。 ^}z#Rc#p
\^`(W5^`0IZW1p [
  軍讖曰:軍井未達,將不言渴。軍幕未辦,將不言倦。軍灶未炊,將不言飢。冬不服裘,夏不操扇,雨不張蓋,是謂將禮。與之安,與之危,故其眾,可合而不可離,可用而不可疲,以其恩素蓄,謀素合也。故曰:蓄恩不倦,以一取萬。
M(Hh ox1g.b%H
N9Ukd U7{e5eu3`   軍讖曰:將之所以為威者,號令也。戰之所以全勝者,軍政也。士之所以輕死者,用命也。故將無還令,賞罰必信,如天如地,乃可使人,士卒用命,乃可越境。
SF0l:AS &E&\ e7m(i~ ~.Z7} @
  夫統軍持勢者,將也。制勝敗敵者,眾也。故亂將不可使保軍,乘眾不可使伐人。攻城不可拔,圍邑則不廢。二者無功,則士力疲憊,士力疲憊,則將孤眾悖,以守則不固,以戰則奔北,是謂老兵。兵老,則將威不行。將無威,則士卒輕刑。士卒輕刑,則軍失伍。軍失伍,則士卒逃亡。士卒逃亡,則敵乘利。敵乘利,則軍必喪。
Z-F%v FP;_ [ Sm5xkI(\j
  軍讖曰:良將之統軍也,恕己而治人,推惠施恩,士力日新。戰如風發,攻如河決,故其眾可望而不可當,可下而不可勝。以身先人,故其兵為天下雄。軍讖曰:軍以賞為表,以罰為裹。賞罰明,則將威行。官人得,則士卒服。所任賢,則敵國畏。 #c!],Jq&}rc*dW7g
c Fa3tW8K8NhL]
  軍讖曰:賢者所適,其前無敵。故士可下而不可驕,將可樂而不可憂,謀可深而不可疑。士驕,則下不順。將憂,則內外不相信。謀疑,則敵國奮,以此攻伐,則致亂。夫將者,國之命也,將能制勝,則國家安定。
:bsJB'A%qNKp
;c ?W N8u9ABC8w   軍讖曰:將能清,能靜,能平,能整,能受諫,能聽訟,能納人,能採言,能知國俗,能圖山川,能表險難,能制軍權。故曰:仁賢之智,聖明之慮,負薪之言,廊廟之語,興衰之事,將所宜聞。將者,能思士如渴,則策從焉。夫將拒諫,則英雄散,策不從,則謀士叛。善惡同,則功臣倦。專己,則下歸咎。自伐,則下少功。信讒,則眾離心。貪財,則奸不禁。內顧,則士卒淫。將有一,則眾不服。有二,則軍無式。有三,則下奔北。有四,則禍及國。
#I`f R7?B
T(yn/Ts(x v   軍讖曰;將謀欲密,士眾欲一,攻敵欲疾。將謀密,則姦心閉。士眾一,則軍心結。攻敵疾,則備不及設。軍有此三者,則計不奪。將謀泄,則軍無勢。外窺內,則禍不制。財入營,則眾奸會。將有此三者,軍必敗。將無慮,則謀士去。將無勇,則士卒恐。將妄動,則軍不重,將遷怒,則一軍懼。
!n W5H/a&G
/Hk c0@Da&L   軍讖曰:慮也,勇也,將之所重。動也,怒也,將之所用。此四者,將之盯誡也。 2f*_O1O;yC3J
OP|!BG&Q]u
  軍讖曰:軍無財,士不來。軍無賞;士不往。
rTP!y0Yq
Y$Mp'k@1o   軍讖曰:香餌之下,必有死魚。重賞之下,必有勇夫。故禮者,士之所歸,賞者,士之所死,招其所歸,示其所死,則所求者至。故禮而後悔者,士不止,賞而後悔者,士不使。禮賞不倦,則士爭死。
5~4A!Y$xatuo9X~/D
'c)U+L,Rb/z f*t   軍讖曰:興師之國,務先隆恩。攻取之國,務先養民。以寡勝眾者,恩也。以弱勝強者,民也。故良將之養士,不易于身,故能使三軍如一心,則其勝可全。
l \G&Le/S4P 6y#xb4u)y,z cw2G
  軍讖曰:用兵之要,必先察敵情,視其倉庫,度其糧食,卜其強弱,察其天地,伺其空隙。故國無軍旅之難,而運糧者,虛也。民菜色者,窮也。千里饋糧,士有飢色。樵蘇後爨,師不宿飽。夫運糧千里,無一年之食,二千里,無二年之食,三千里,無三年之食,是謂國虛。國虛,則民貧:民貧,則上下不親。敵攻其外,民盜其內,是謂必潰。
2c7o|XcM1m[U4^+^ 5ij)C;QH%j%v@*H
  軍讖曰:上行虐,則下急刻。賦重斂數,刑罰無極,民相殘賊,是謂亡國。
dS5w}i!C2f#r(wz-v1o j|y#V-i6u
  軍讖曰:內貪外廉,詐譽取名,竊公為恩,令上下昏,飾躬正顏,以獲高官,是謂盜端。
,o"y&h i I2f![@jU #| z$r vAM)~J$h
  軍讖曰:群吏朋黨,各進所親。招舉姦枉,抑挫仁賢,背公立私,同位相訕,是謂亂源。
1j1[U,]]t8P:F^$?.P t]8pM/VkT `o
  軍讖曰:強宗聚姦,無位而尊,威而不震,葛藟相連,種德立恩,奪在位權,侵侮下民,國內諠譁,臣蔽不言,是謂亂根。 X6\{3S(O NJ

^ j^~-gtzT   軍讖曰:世世作姦,侵盜縣官,進退求便,委曲弄文,以危其君,是謂國姦。 3yO0D L&g+I.g#V3p6a
I-uy"o6q G3s!q P*\3fi
  軍讖曰:吏多民寡,尊卑相若,強弱相虜,莫適禁禦,延及君子,國受其咎。
,Vf-Gx"Ks&Z`)Y
1LBcMF.zu   軍讖曰:善善不進,惡惡不退,賢者隱蔽,不肖在位,國受其害。
!k}4dX H
:XD!E8pO|T)b$G6W   軍讖曰:枝葉強大,比周居勢,卑賤陵貴,久而益大,上不忍廢,國受其敗。 5F0Cf.xt(O

iL nD-L6\   軍讖曰:佞臣在上,一軍皆訟。引威自與,動違于眾。無進無退,苟然取容。專任自己,舉措伐功。誹謗盛德,誣述庸庸。無善無惡,皆與己同。稽留行事,命令不通。造作苛政,變古易常。君用佞人,必受禍殃。
!\8yd6Us4n
.KaF2AW7c0@sl   軍讖曰:姦雄相稱,障蔽主明。毀譽並興,壅塞主聰,各阿所私,令主失忠。故主察異言,乃觀其萌。主聘儒賢,姦雄乃遯。主任舊齒,萬事乃理。主聘巖穴,士乃得實。謀及負薪,功乃可述。不失人心,德乃洋益。 !Dq%f[,{#At

(x n'm)``T   .X\m/l%sq"X,\ A
  y*n/@9@,{n
  
;a3_*P$v|
FAha6R 中略
+D SqyNs(tJ   夫三皇無言,而化流四海,故天下無所歸功。帝者,體天則地,有言有令,而天下太平:君臣讓功,四海化行,百姓不知其所以然,故使臣不待禮賞,有功美而無害。王者,制人以道,降心服志,設矩備衰,四海會同,王職不廢,雖有甲兵之備,而無戰鬥之患;君無疑于臣,臣無疑于主,國定民安,臣以義退,亦能美而無害。霸者,制士以權,結士以信,使士以賞:信衰則士疏,賞虧則士不用命。
,} |g `+`\3xv -M;o Lx I:s?
  軍勢曰:出軍行師,將在自專。進退內御,則功難成。
N&[4];a3tm Ip,n&Wb1q(R
  軍勢曰:使智,使勇,使貪,使愚。智者,樂立其功。勇者,好行其志。貪者,邀趨其利。愚者,不顧其死。因其至情而用之,此軍之微權也。
o/g+ROV?0R;A ?J.S u o9[-jY
  軍勢曰:無使辯士談說敵美,為其惑眾。勿使仁者主財,為其多施而附于下。
#rR{0Ibc:cE
fmrk-`8wtv#m   軍勢曰:禁巫祝,不得為吏士卜問軍之吉凶。 pE)VC:t%j
4l+B(x.w F^S
  軍勢曰:使義士,不以財。故義者,不為不仁者死。智者,不為闇主謀。 .[7x^nk@#C

T,sUpazG0I   主不可以無德,無德則臣叛:不可以無威,無威則失權。臣不可以無德,無德則無以事君:不可以無威,無威則國弱,威多則身蹶。
m7n4~/o/u
sG `.eL@"{Y   故聖王御世,觀盛衰,度得失,而為之制。故諸侯二師,方伯三師,天子六師。世亂則叛逆生,王澤竭則盟誓相誅伐。
7Jt6M \Ti"J(h 6pPP#^E
  德同勢敵,無以相傾,乃攬英雄之心,與眾同好惡,然後加之以權變。故非計策,無以決嫌定疑。非譎奇無以破姦息寇,非陰謀無以成功。
5O&d,[hsd Zb O6` k7}VG4y
  聖人體天,賢人法地,智者師古。是故三略為衰世作:上略設禮賞,別姦雄,著成敗。中略差德行,審權變。下略陳道德,察安危,明賊賢之咎。故人主深曉上略,則能任賢擒敵。深曉中略,則能御將統眾。深曉下略,則能明盛衰之源,審治國之紀。
}&Fj0kJ"I Z &g} om$l@o(|
  人臣深曉中略,則能全功保身。夫高鳥死,良弓藏,敵國滅,謀臣亡。亡者,非喪其身也。謂奪其威,廢其權也。封之于朝,極人臣之位,以顯其功。中州善國,以富其家,美色珍玩,以悅其心。
}7jnXS-Qhx
9j }BaJi*F   夫人眾一合而不可卒離。權威一與而不可卒移。還師罷軍,存亡之階。故弱之以位,奪之以國,是謂霸者之略,故霸者之作,其論駁也。
8M#[] ]_T8Y a1Chu&` ]e {
  存社稜,羅英雄者,中略之勢也,故勢秘焉。 0oI] f(J R7h
-\`LB+Es
 
-Zmv@)X;H @   
H1O6`(R(R3pH1~    D @pu"x%d`*R
_h:g2dB,Jt"N0b
下略T2_$\8E`G }!fJ4W0Q
  夫能扶天下之危者,則據天下之安。能除天下之憂者,則享天下之樂。能救天下之禍者,則獲天下之福。故澤及于民,則賢人歸之。澤及昆蟲,則聖人歸之。賢人所歸,則其國強。聖人所歸,則六合同。求賢以德、致聖以道。賢去則國微,聖去則國乖。微者危之階,乖者亡之徵。
/jT bv;}I N Q_0uJ-i ux~Y-NzF
  賢人之政,降人以體,聖人之政,降人以心。體降可以圖始,心降可以保終。降體以禮,降心以樂。所謂樂者,非金,石,絲,竹也,謂人樂其家,謂人樂其俗,謂人樂其業,謂人樂其都邑,謂人樂其政令,謂人樂其道德;加此君人者,乃作樂以節之,使不失其和。故有德之君,以樂樂人,無德之君,以樂樂身。樂人者,久而長,樂身者不久而亡。
m.[3TO9l"V.s K6r Gr I.o;T)k+M
  釋近謀近者,勞而無功。釋遠謀者,佚而有終。佚政多忠臣,勞政多怨民。故曰;務廣地者荒,務廣德者強。能有其有者安,真人之有者殘。殘滅之政,累世受患。造作過制,雖成必敗。
0ZHQ{0s5qb|0p
#V&z'j$VE gq B   舍己而教人者逆,正己而化人者順。逆者亂之招,順者治之要。道、德、仁、義、禮五者,一體也。道者人之所蹈,德者人之所得,仁者人之所親,義者人之所宜,禮者人之所體,不可無一焉。故夙興夜寐,禮之制也。討賊報讎,義之決也。惻隱之心,仁之發也。得己,得人,德之路也。使人均平,不失其所,道之化也。 Y8g6S F i/J dl/?g
CEjWA z_.vT _
  出君下臣,名曰命。施于竹帛,名曰令。奉而行之,名曰政。夫命失,則令不行,令不行,則政不立。政不立,則道不通。道不通,則邪臣勝,邪臣勝,則主威傷。 q)?*REV
eMkw(R yKW C
  千里迎賢其路遠,致不肖其路近。是以明君舍近而收遠,故能全功尚人,而下盡力。 oXp]-wJf:oE
|k"xo3y&O(W*m
  廢一善則眾善衰,賞一惡則眾惡掃。善者得其佑,惡者受其誅,則國安而眾善至。眾疑無定國,眾惑無治民,疑定惑還,國乃可安。一令逆則百令失,一惡失則百惡結。故善施于順民,惡加于凶,則令行而無怨。
QS"`5L5e4VQ G9tt^$C!l!D q
  使怨治怨,是謂逆天。使讎治讎,其禍不救。治民使平,致平以清。則民得其所,而天下寧。
6K)pq1nzHS'W!gG
G!R;YL0W   犯上者尊,貪鄙者富,雖有聖主,不能致其治。犯上者誅,貪鄙者拘,則化行而眾惡消。
,H bJ1G1pA2v ,x1a:f4B T*^X
  清白之士,不可以爵祿得。節義之士,不可以威刑脅。故明君求賢,必觀其所以而致焉。致清白之士,修其禮;致節義之士,修其道。然後士可致,而名可保。 8ImSb/Y.D
*LbW Le]M j
  夫聖人君子,明盛衰之源,通成敗之端,審治亂之機,知去就之節。
RT9Lld'C9i%` C/R;w)_:f-P
  雖窮不處亡國之位,雖貧不食亂邦之祿。潛名抱道者,時至而動,則極人臣之位。德合于己,則建殊絕之功。故其道高而名揚于後世。 :H}jR[ T3t

z:tc+s(^4G   聖王之用兵,非樂之也;將以誅暴討亂也。夫以義誅不義,若決江河而溉爝火,臨不測而擠欲墜,其克必矣。所以優游恬淡而不進者,重傷人物也。夫兵者,不祥之器,天道惡之。不得已而用之,是天道也。 &l2Nz(Q;h8I;}U3r$]
8S Y%jQ_l a5b
  夫人之在道,若魚之在水,得水而生,失水而死,故君子常懼而不敢失道。 (e`X fPZL _ E

W1S"k^+sT$? a%Q   豪傑秉職,國威乃弱,殺生在豪傑,國勢乃竭。豪傑低首,國乃可久。殺生在君,國乃可安。四民用虛,國乃無儲。四民用足,國乃安樂。 .Os-L2N-c8{+@4K5m
C&f~,j+Vc!~-g ~
  賢臣內,則邪臣外。邪臣內,則賢臣斃。內外失宜,禍亂傳世。 wk^S9G,n/y;nlG
-n D&i2Q@jw(oH[2t
  大臣疑主,眾姦集聚。臣當君尊,上下乃昏。君當臣處,上下失序。
%d/| Zy.{2c,U\w2Cs8Tn
Ne}];q#HQ   傷賢者,殃及三世。蔽賢者,身受其害。嫉賢者,其名不全。進賢者,福流子孫。故君子急于進賢,而美名彰焉。
c%@/?#z[:C
#a"g#@t\   利一害百,民去城郭。利一害萬,國乃思散。去一利百,人乃慕澤。去一利萬,政乃不亂。U,b+]^4z{ p(B6ii
T0Lg'\V b
[[i] Last edited by derek23 on 2005-12-6 at 08:03 PM [/i]]

151515 發表於 2005-12-6 08:01 PM

****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

BOYDWAN 發表於 2005-12-6 08:03 PM

你班友仔,睇到我眼都花、加到我手都軟.......................-_Q,m)h2i
` asI{.krJ7A
[color=green][size=4][b] 繼續努力啦~![/color][/size][/b]
J#qn,Fy5u'~5u :lol::lol::lol::lol::lol::lol::lol:

151515 發表於 2005-12-6 08:03 PM

****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

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0.0  © 2001-2009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