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滿紛 26FUN's Archiver

CHECSS 發表於 2005-12-5 11:05 PM

[quote]Originally posted by [i]derek23[/i] at 2005/12/5 22:54:
i%zo Wn/u;I 大家最鍾意邊個朝呀?
{IP(yJXE%q ti
K|7j(P)}"K)U6w _2h0Q?B/['@

{ MLx7{ D[
1I"T,oGa_w.b 中國歷... [/quote]
1v_z ^?yd C仔氏朝

derek23 發表於 2005-12-5 11:08 PM

[size=5]孫子兵法[/size] |,P[b6[ L

up8J!h y:n w'i|    A TWdlP \q
第一篇 始計
%\!Gw&\5Z{(G g,U 第二篇 作戰 Y V8A wG&yT@6qT
第三篇 謀攻
%l"dje {? J5F 第四篇 軍形
a,myt0UA 第五篇 兵勢 UY%SrhT
第六篇 虛實 o.Z7a!G$vb5F1i8}
第七篇 軍爭 %G?$z P|o
第八篇 九變 5flA4?.}m-C
第九篇 行軍
l:aI8w O{NI 第十篇 地形
s~(t1` h? ] 第十一篇 九地 L1Gq}sbFV.wk
第十二篇 火攻
i*xf:^ n 第十三篇 用間 Z2W J!j%F!rWd
  
@4B gD6Y@z   
hMY#W(J4R   
s5A2me T!HV I
?_K"M]   始 計 篇 第 一
BS/Gkr^ QU1}   
n)y3p#n-Td Jt#L:`3T7\Uv
    孫 子 曰 : 兵 者 , 國 之 大 事 , 死 生 之 地 , 存 亡 之 道, 不 可 不 察 也 。 %Fi0BV \eH%?!`xL

CgRX[$w1v5t     故 經 之 以 五 事 , 校 之 以 計 , 而 索 其 情 , 一 曰 道 ,二 曰 天 , 三 曰 地
Z?+eZy*^ , 四 曰 將 , 五 曰 法 。
!l ` [n0ETIn
}N5WZ ACT     道 者 , 令 民 與 上 同 意 , 可 與 之 死 , 可 與 之 生 , 而不 畏 危 也 。 天 者 E0l*{u{
, 陰 陽 , 寒 暑 , 時 制 也 。 地 者 , 遠 近 , 險 易 , 廣 狹 ,死 生 也 。 將 者 , byr]J#I
智 , 信 , 仁 , 勇 , 嚴 也 。 法 者 , 曲 制 , 官 道 , 主 用 也。 凡 此 五 者 , 將 0L,r)R ^~1H-e.W |
莫 不 聞 , 知 之 者 勝 , 不 知 者 不 勝 。 H3u k Zv&ig

6n)D-I7hs}+l     故 校 之 以 計 , 而 索 其 情 。 曰 : 主 孰 有 道 , 將 孰 有能 , 天 地 孰 得 , G%o;A6A SO8bb2mv)K
法 令 孰 行 , 兵 眾 孰 強 , 士 卒 孰 練 , 賞 罰 孰 明 , 吾 以 此知 勝 負 矣 。 將 聽 n,hz!Ggs&v+T$]HT
吾 計 , 用 之 必 勝 , 留 之 ; 將 不 聽 吾 計 , 用 之 必 敗 , 去之 。
.A9i-T"R(w1I)D X1ds
8B}$Lsf H:Tcnn     計 利 以 聽 , 乃 為 之 勢 , 以 佐 其 外 ; 勢 者 , 因 利 而制 權 也 。
/K5giv J9t;NR1Ak j
7f;d?.m"]4}1GB     兵 者 , 詭 道 也 。 故 能 而 示 之 不 能 , 用 而 示 之 不 用, 近 而 示 之 遠 , JMUa v n
遠 而 示 之 近 。 利 而 誘 之 , 亂 而 取 之 , 實 而 備 之 , 強 而避 之 , 怒 而 撓 之
r~S-BPD |U'd , 卑 而 驕 之 , 佚 而 勞 之 , 親 而 離 之 。 攻 其 無 備 , 出 其不 意 , 此 兵 家 之 7[`2P,Roc
勝 , 不 可 先 傳 也 。 F$Ad D m)S#VY

1?L.GT[1S     夫 未 戰 而 廟 算 勝 者 , 得 算 多 也 ; 未 戰 而 廟 算 不 勝者 , 得 算 少 也 ; R3K] w}y
多 算 勝 , 少 算 不 勝 , 而 況 於 無 算 乎 ? 吾 以 此 觀 之 , 勝負 見 矣 。 %Ch.],J~Rk5k
  2D)|S ];u[
  6j(u5x-Gg_E:W

,e P(tszQN0e-]   作 戰 篇 第 二
t1L;n+F-uN G3TR   
+Jq+wF'L{yz )g%aU8~7Kh{
    孫 子 曰 : 凡 用 兵 之 法 , 馳 車 千 駟 , 革 車 千 乘 , 帶甲 十 萬 ; 千 里 饋
6{/R"A@H,e Q 糧 , 則 內 外 之 費 賓 客 之 用 , 膠 漆 之 材 , 車 甲 之 奉 , 日費 千 金 , 然 後 十
CrvgU#L.vL 萬 之 師 舉 矣 。
1Xy$f+L!`*bw 5x8m6q;_N8Z!?n
    其 用 戰 也 貴 勝 , 久 則 鈍 兵 挫 銳 , 攻 城 則 力 屈 , 久暴 師 則 國 用 不 足
:Y4a"XoOv7N%[1C 。 夫 鈍 兵 , 挫 銳 , 屈 力 , 殫 貨 , 則 諸 侯 乘 其 弊 而 起 ,雖 有 智 者 , 不 能 /sv2~{P3? e:S,_V#U
善 其 後 矣 ! 故 兵 聞 拙 速 , 未 睹 巧 之 久 也 ; 夫 兵 久 而 國利 者 , 未 之 有 也
Py2MKG~ ER
,r s;OE6fdR*i{
}2PMq,@ Ld2R"H     故 不 盡 知 用 兵 之 害 者 , 則 不 能 盡 知 用 兵 之 利 也 。善 用 兵 者 , 役 不 3cZ*ns3C1puZ
再 籍 , 糧 不 三 載 , 取 用 于 國 , 因 糧 于 敵 , 故 軍 食 可 足也 。 國 之 貧 于 師 -wpVH"f.dP
者 遠 輸 , 遠 輸 則 百 姓 貧 , 近 于 師 者 貴 賣 , 貴 賣 則 百 姓財 竭 , 財 竭 則 急
hmxK$CW"Z 于 丘 役 , 力 屈 財 殫 , 中 原 內 虛 于 家 , 百 姓 之 費 , 十 去其 七 , 公 家 之 費
[\M k2HH , 破 車 罷 馬 , 甲 冑 矢 弩 , 戟 楯 蔽 櫓 , 丘 牛 大 車 , 十 去其 六 。
1\VEiV#[2N/?8A|4o
K7V;ts)n     故 智 將 務 食 于 敵 , 食 敵 一 鍾 , 當 吾 二 十 鍾 , 萁 稈一 石 , 當 我 廿 石 3`S"P(e/Z5n-k
。 故 殺 敵 者 怒 也 , 取 敵 之 利 者 貨 也 。 故 車 戰 , 得 車 十乘 以 上 , 賞 其 先 得 者 , 而 更 其 旌 旗 , 車 雜 而 乘 之 , 卒 善而 養 之 , 是 謂 勝 敵 而 益 強 。 i pwjxmA

{ ir?/s+?d @     故 兵 貴 勝 , 不 貴 久 ; 故 知 兵 之 將 , 民 之 司 命 , 國家 安 危 之 主 也 。
8N0w6_ F0}X   
1w [$q_f9|0E$C   
\%U2]\)_!cnC -O%}q$A8dP
  謀 攻 篇 第 三 +~9O$Tq9X:A.T
  
E:s8PaK0`.p
/uWX6?;VZc     孫 子 曰 : 凡 用 兵 之 法 , 全 國 為 上 , 破 國 次 之 ; 全旅 為 上 , 破 旅 次
9G:XC2Q }@|j)n} 之 ; 全 卒 為 上 , 破 卒 次 之 ; 全 伍 為 上 , 破 伍 次 之 。 是故 百 戰 百 勝 , 非 善 之 善 者 也 ; 不 戰 而 屈 人 之 兵 , 善 之 善者 也 。
[| zA;i"z 'O@RWYM/dOf
    故 上 兵 伐 謀 , 其 次 伐 交 , 其 次 伐 兵 , 其 下 攻 城 。攻 城 之 法 , 為 不 -W'R#Y2o$B1AVl0eS
得 已 ; 修 櫓 轒 轀 , 具 器 械 , 三 月 而 後 成 ; 距 闉 , 又 三月 而 後 已 ; 將 不 R,G7v2w'R,n lLT5n
勝 其 忿 , 殺 士 卒 三 分 之 一 , 而 城 不 拔 者 , 此 攻 之 災 也。
o*^9]*Y,\$i^ {4T [ \N
    故 善 用 兵 者 , 屈 人 之 兵 , 而 非 戰 也 ; 拔 人 之 城 ,而 非 攻 也 ; 毀 人
8~.]!IA{ E? 之 國 , 而 非 久 也 。 必 以 全 爭 于 天 下 , 故 兵 不 頓 , 利 可全 , 此 謀 攻 之 法 Y'| {;V!]&M
也 。 故 用 兵 之 法 , 十 則 圍 之 , 五 則 攻 之 , 倍 則 分 之 ,敵 則 能 戰 之 , 少
)I6~Dz$X3XX 則 能 守 之 , 不 若 則 能 避 之 。 故 小 敵 之 堅 , 大 敵 之 擒 也。 1I~0PI,U2@@

#Zz-R*R'W)r}X^     夫 將 者 , 國 之 輔 也 , 輔 周 則 國 必 強 , 輔 隙 則 國 必弱 。 故 軍 之 所 以 7_X7o P*G6|
患 于 君 者 三 : 不 知 三 軍 之 不 可 以 進 , 而 謂 之 進 ; 不 知三 軍 之 不 可 以 退
~ }~X8q |7A , 而 謂 之 退 ; 是 謂 縻 軍 。 不 知 三 軍 之 事 , 而 同 三 軍 之政 , 則 軍 士 惑 矣 `7L$G QW
。 不 知 三 軍 之 權 , 而 同 三 軍 之 任 , 則 軍 士 疑 矣 。 三 軍既 惑 且 疑 , 則 諸 1Sgvr"os
侯 之 難 至 矣 , 是 謂 亂 軍 引 勝 。 (bMafP8e
? ^{/LwdjZ
    故 知 勝 者 有 五 : 知 可 以 戰 與 不 可 以 戰 者 勝 , 識 眾寡 之 用 者 勝 , 上 4fW(Fs RFj P
下 同 欲 者 勝 , 以 虞 待 不 虞 者 勝 , 將 能 而 君 不 御 者 勝 ;此 五 者 , 知 勝 之 %@q/K'eeWQ
道 也 。
,z.A~~$_8?~z
!iI5U_2r/[i8BJw     故 曰 : 知 彼 知 己 , 百 戰 不 殆 ; 不 知 彼 而 知 己 , 一勝 一 負 ; 不 知 彼
N#k(X,mn x.m , 不 知 己 , 每 戰 必 敗 。
j;?!djob*ym   
6o*y&W(W KD @'W   
&o3Q(Z E_t2H Y*Lj2m)bAv
  軍 形 篇 第 四
[[~ vu   ,`6BM$R(Wz6i+h

9GO4B7q8|.F6Q5e~2B@     孫 子 曰 : 昔 之 善 戰 者 , 先 為 不 可 勝 , 以 待 敵 之 可勝 , 不 可 勝 在 己 A_5b"? q%j
, 可 勝 在 敵 。 故 善 戰 者 , 能 為 不 可 勝 , 不 能 使 敵 必 可勝 。 故 曰 : 勝 可 A3O\)OE6I*Q0A4[.L z @
知 , 而 不 可 為 。 zrbau1s'A8Y#Wh1P
0@/p b4CLA
    不 可 勝 者 , 守 也 ; 可 勝 者 , 攻 也 。 守 則 不 足 , 攻則 有 餘 。 善 守 者 *l&k+}[ a
, 藏 于 九 地 之 下 ; 善 攻 者 , 動 于 九 天 之 上 , 故 能 自 保而 全 勝 也 。 %Fo uj$nH

%FKU/t6W"kKevp3Q     見 勝 , 不 過 眾 人 之 所 知 , 非 善 之 善 者 也 。 戰 勝 ,而 天 下 曰 善 , 非
,X-e,B`\'Q#c!k1F6?/Cd 善 之 善 者 也 。 故 舉 秋 毫 , 不 為 多 力 ; 見 日 月 , 不 為 明目 ; 聞 雷 霆 , 不
3N6| F-jH%z0X 為 聰 耳 。 古 之 善 戰 者 , 勝 于 易 勝 者 ; 故 善 戰 者 之 勝 也, 無 智 名 , 無 勇 2z l)@%xa7c
功 。 故 其 戰 勝 不 忒 , 不 忒 者 , 其 措 必 勝 , 勝 已 敗 者 也。 故 善 戰 者 , 立 ;hv y'l-`E
于 不 敗 之 地 , 而 不 失 敵 之 敗 也 。 是 故 勝 兵 先 勝 , 而 後求 戰 ; 敗 兵 先 戰
d!T)]k-P i9N K , 而 後 求 勝 。 #e&rZbn{#|)GK
UM^ho x
    善 用 兵 者 , 修 道 而 保 法 , 故 能 為 勝 敗 之 政 。 兵 法: 「 一 曰 度 , 二
*_(X.ais?*pe,fy~ 曰 量 , 三 曰 數 , 四 曰 稱 , 五 曰 勝 ; 地 生 度 , 度 生 量 ,量 生 數 , 數 生 稱
k!i BB:S$v4}Z6l , 稱 生 勝 。 」 故 勝 兵 若 以 鎰 稱 銖 , 敗 兵 若 以 銖 稱 鎰 。勝 者 之 戰 , 若 決
o)Rn-Ezc 積 水 于 千 仞 之 谿 , 形 也 。
N#J ~0H1s T5BM(T}{(j   
-{'h8qG?pT   L|w2p+e_'aZ[
@KyS WM"Y r
  兵 勢 篇 第 五 2M-}&n6K{.f d
  
/pS] Ww"{ C q [.Kvg T @
    孫 子 曰 : 凡 治 眾 如 治 寡 , 分 數 是 也 。 鬥 眾 如 鬥 寡, 形 名 是 也 。 三
u9p[P z#]H a 軍 之 眾 , 可 使 必 受 敵 而 無 敗 者 , 奇 正 是 也 。 兵 之 所 加, 如 以 碬 投 卵 者 Dg.f]+Js'RSl$s ^
, 虛 實 是 也 。
Zq u5Io2e9U
6X ?G)mf A%CM'h     凡 戰 者 , 以 正 合 , 以 奇 勝 。 故 善 出 奇 者 , 無 窮 如天 地 , 不 竭 如 江 ,C&xd Z9bRQb Rw
河 , 終 而 復 始 , 日 月 是 也 ; 死 而 復 生 , 四 時 是 也 。 聲不 過 五 , 五 聲 之 !@l-{SAW7}JP
變 , 不 可 勝 聽 也 。 色 不 過 五 , 五 色 之 變 , 不 可 勝 觀 也。 味 不 過 五 , 五 "g-PyH7Cq
味 之 變 , 不 可 勝 嘗 也 。 戰 勢 不 過 奇 正 , 奇 正 之 變 , 不可 勝 窮 也 。 奇 正
_9l1bl@(t+L}4US 相 生 , 如 循 環 之 無 端 , 孰 能 窮 之 哉 !
2E Y*JS9B6d.}s x7Vz5|;zE
    激 水 之 疾 , 至 于 漂 石 者 , 勢 也 。 鷙 鳥 之 擊 , 至 于毀 折 者 , 節 也 。
de5s |3H~4X/OR? 是 故 善 戰 者 , 其 勢 險 , 其 節 短 , 勢 如 張 弩 , 節 如 機 發。 C r,p Z t7C V~ i
i:P$^3Gf,_kj
    紛 紛 紜 紜 , 鬥 亂 , 而 不 可 亂 也 。 渾 渾 沌 沌 , 形 圓, 而 不 可 敗 也 。 *R5?X V|"AN
亂 生 于 治 , 怯 生 于 勇 , 弱 生 于 強 。 治 亂 , 數 也 。 勇 怯, 勢 也 。 強 弱 , :Fdz;og3t]
形 也 。 故 善 動 敵 者 , 形 之 , 敵 必 從 之 ; 予 之 , 敵 必 取之 ; 以 利 動 之 ,
ZSP3i*Igo#O 以 實 待 之 。
P EE5qF7S5N:P
S ]'W%q%k Z&f     故 善 戰 者 , 求 之 于 勢 , 不 責 于 人 , 故 能 擇 人 任 勢; 任 勢 者 , 其 戰 ~I;^8}5bexg
人 也 , 如 轉 木 石 , 木 石 之 性 , 安 則 靜 , 危 則 動 , 方 則止 , 圓 則 行 。 故 p yk?j#u"HT
善 戰 人 之 勢 , 如 轉 圓 石 于 千 仞 之 山 者 , 勢 也 。 jH)M bmA"v4bg
  
8L0WWO FyE   
Fn Gd.e"i1J5@ %x [CP iV?|
  虛 實 篇 第 六 3fv)lP9T.^ot
  T.b]3hl;h n

u L$pe.JR7TD1^     孫 子 曰 : 凡 先 處 戰 地 而 待 敵 者 佚 , 後 處 戰 地 而 趨戰 者 勞 。 故 善 戰
!O$o j`S Q 者 , 致 人 而 不 致 于 人 。 能 使 敵 人 自 至 者 , 利 之 也 ; 能使 敵 不 得 至 者 , )tGGyB%M
害 之 也 。 故 敵 佚 能 勞 之 , 飽 能 飢 之 , 安 能 動 之 。 !N9M/G sKZ

O B i x@(x {c     出 其 所 不 趨 , 趨 其 所 不 意 ; 行 千 里 而 不 勞 者 , 行于 無 人 之 地 也 ;
/En^:S \(Z1y6F 攻 而 必 取 者 , 攻 其 所 不 守 也 ; 守 而 必 固 者 , 守 其 所 不攻 也 。 故 善 攻 者
mg$['Ol7n , 敵 不 知 其 所 守 ; 善 守 者 , 敵 不 知 其 所 攻 。 微 乎 微 乎! 至 于 無 形 ; 神 乎 神 乎 ! 至 于 無 聲 , 故 能 為 敵 之 司 命 。進 而 不 可 禦 者 , 衝 其 虛 也 ; 退 而 不 可 追 者 , 速 而 不 可 及也 。 故 我 欲 戰 , 敵 雖 高 壘 深 溝 , 不 得 不 與 我 戰 者 , 攻 其所 必 救 也 ; 我 不 欲 戰 , 雖 劃 地 而 守 之 , 敵 不 得 與 我 戰 者, 乖 其 所 之 也 。 )[oApBS

_6E;vx4SB     故 形 人 而 我 無 形 , 則 我 專 而 敵 分 , 我 專 為 一 , 敵分 為 十 , 是 以 十 /A9A.qX^ w;Um`ihq
攻 其 一 也 。 則 我 眾 而 敵 寡 , 能 以 眾 擊 寡 , 則 我 之 所 與戰 者 , 約 矣 。 5\6K*J#~,Z7V(n1x l
b&\ }%AQ:[(n&tW!F3[
    吾 所 與 戰 之 地 不 可 知 , 不 可 知 , 則 敵 所 備 者 多 ,敵 所 備 者 多 , 則
m)}k @Z b 我 所 與 戰 者 寡 矣 。 故 備 前 則 後 寡 , 備 後 則 前 寡 , 備 左則 右 寡 , 備 右 則
5ZNAM5t;Y@@x 左 寡 , 無 所 不 備 , 則 無 所 不 寡 。 寡 者 , 備 人 者 也 ; 眾者 , 使 人 備 己 者 0X?c?[4^t/o
也 。 GA(q0kr:@,V

k,J8Ck6hb     故 知 戰 之 地 , 知 戰 之 日 , 則 可 千 里 而 會 戰 。 不 知戰 地 , 不 知 戰 日 -nEFVr:u `'c}
, 則 左 不 能 救 右 , 右 不 能 救 左 , 前 不 能 救 後 , 後 不 能救 前 , 而 況 遠 者 4N ?(Je$w&G#} k
數 十 里 , 近 者 數 里 乎 ? 以 吾 度 之 , 越 人 之 兵 雖 多 , 亦奚 益 于 勝 哉 ? 故 ,RE6U B8j8s
曰 : 勝 可 為 也 , 敵 雖 眾 , 可 使 無 鬥 。
#_"@5E&P;D4VG
%\B-W+mJ6f:`+i0v     故 策 之 而 知 得 失 之 計 , 作 之 而 知 動 靜 之 理 , 形 之而 知 死 生 之 地 ,
"i!X4[2])Cjk.?#pb 角 之 而 知 有 餘 不 足 之 處 。 故 形 兵 之 極 , 至 于 無 形 ; 無形 , 則 深 間 不 能
D:f BE(M+R;D%s 窺 , 智 者 不 能 謀 。 因 形 而 措 勝 于 眾 , 眾 不 能 知 , 人 皆知 我 所 以 勝 之 形
f5X k wr"c+~U'Fl]*s , 而 莫 知 吾 所 以 制 勝 之 形 ; 故 其 戰 勝 不 復 , 而 應 形 於無 窮 。
"e2fMAA2dM)M*h tjN \(SR[
    夫 兵 形 象 水 , 水 之 形 , 避 高 而 趨 下 : 兵 之 形 , 避實 而 擊 虛 ; 水 因 p-\m/ea4\*F6h
地 而 制 流 , 兵 因 敵 而 制 勝 。 故 兵 無 常 勢 , 水 無 常 形 ;能 因 敵 變 化 而 取 勝 , 謂 之 神 。 故 五 行 無 常 勝 , 四 時 無 常位 , 日 有 短 長 , 月 有 死 生 。 "h V\M*B"q#D/s
  
?J5?2pMP   WBe&T#F2d&i5w
;Q8D!NuVh4[`4d
  軍 爭 篇 第 七
zZ%~L8nZO'pk   *AbP_E`9mF
;w\y1P(f"o{,pb0k U
    孫 子 曰 : 凡 用 兵 之 法 , 將 受 命 于 君 , 合 軍 聚 眾 ,交 和 而 舍 , 莫 難
.m0p ^ry 于 軍 事 。 軍 爭 之 難 者 , 以 迂 為 直 , 以 患 為 利 。 故 迂 其途 , 而 誘 之 以 利
1U"t;hA^DI(Q , 後 人 發 , 先 人 至 , 此 知 迂 直 之 計 者 也 。 故 軍 爭 為 利, 軍 爭 為 危 。 (O Bya0D9}

1Y6D,aI%Lt0Cd'C     舉 軍 而 爭 利 , 則 不 及 ; 委 軍 而 爭 利 , 則 輜 重 捐 。是 故 卷 甲 而 趨 ,
+W.F9pjg-K&y 日 夜 不 處 , 倍 道 兼 行 , 百 里 而 爭 利 , 則 擒 三 將 軍 , 勁者 先 , 疲 者 後 , +DO|%C$QJ1h
其 法 十 一 而 至 ; 五 十 里 而 爭 利 , 則 蹶 上 將 軍 , 其 法 半至 ; 卅 里 而 爭 利
Wf+UG xg q , 則 三 分 之 二 至 。 是 故 軍 無 輜 重 則 亡 , 無 糧 食 則 亡 ,無 委 積 則 亡 。 故
G/Z2pXR"v_ 不 知 諸 侯 之 謀 者 , 不 能 豫 交 ; 不 知 山 林 、 險 阻 、 沮 澤之 形 者 , 不 能 行 ;X1|yxD+w/X'J
軍 , 不 能 鄉 導 者 , 不 能 得 地 利 。 d?4ND5C:g9`S

f%_ va.yfA C     故 兵 以 詐 立 , 以 利 動 , 以 分 合 為 變 者 也 , 故 其 疾如 風 , 其 徐 如 林 D ^Yrb2w CE
, 侵 掠 如 火 , 不 動 如 山 , 難 知 如 陰 , 動 如 雷 霆 。 掠 鄉分 眾 , 廓 地 分 利 4]}#`&Ef T
, 懸 權 而 動 , 先 知 迂 直 之 計 者 勝 , 此 軍 爭 之 法 也 。 z4k~1CKPG^
(?/s q&O;E&q ZG
    軍 政 曰 : 「 言 不 相 聞 , 故 為 金 鼓 ; 視 不 相 見 , 故為 旌 旗 。 」 夫 金 j E-iiG
鼓 旌 旗 者 , 所 以 一 人 之 耳 目 也 ; 人 既 專 一 , 則 勇 者 不得 獨 進 , 怯 者 不
Wpf3OX5b){.N r 得 獨 退 , 此 用 眾 之 法 也 。 故 夜 戰 多 火 鼓 , 晝 戰 多 旌 旗, 所 以 變 人 之 耳 ZY K5J-_8`%v]!l
目 也 。
wwR0P NQ$t
%Y9s1W2I%| v/p?     故 三 軍 可 奪 氣 , 將 軍 可 奪 心 。 是 故 朝 氣 銳 , 晝 氣惰 , 暮 氣 歸 ; 故
L#GK XYSa] 善 用 兵 者 , 避 其 銳 氣 , 擊 其 惰 歸 , 此 治 氣 者 也 。 以 治待 亂 , 以 靜 待 譁 6T9a Mb?O
, 此 治 心 者 也 。 以 近 待 遠 , 以 佚 待 勞 , 以 飽 待 飢 , 此治 力 者 也 。
_oaESq$cB
.p7q1mM W-\ ~     無 邀 正 正 之 旗 , 勿 擊 堂 堂 之 陣 , 此 治 變 者 也 ; 故用 兵 之 法 , 高 陵 pB pZ9Vy ot_
勿 向 , 背 邱 勿 逆 , 佯 北 勿 從 , 銳 卒 勿 攻 , 餌 兵 勿 食 ,歸 師 勿 遏 , 圍 師 y7W5B4d a'@uW1f
必 闕 , 窮 寇 勿 迫 , 此 用 兵 之 法 也 。
@ Hd$w8@~.g6g._s   
1\h!_q6@H!c   
7gCtrLb1o'c Mu#}S-n@zze
  九 變 篇 第 八 ;a+sl4I/[M!H
  
F7Vgo tW^'A.\
4u7i&Mm}~,HW     孫 子 曰 : 凡 用 兵 之 法 , 將 受 命 于 君 , 合 軍 聚 眾 ;圮 地 無 舍 , 衢 地
P n\.|V] x 合 交 , 絕 地 無 留 , 圍 地 則 謀 , 死 地 則 戰 , 途 有 所 不 由, 軍 有 所 不 擊 , )hWY2_2V
城 有 所 不 攻 , 地 有 所 不 爭 , 君 命 有 所 不 受 。 故 將 通 于九 變 之 利 者 , 知 km.WG)N2qQ!H
用 兵 矣 。 將 不 通 于 九 變 之 利 者 , 雖 知 地 形 , 不 能 得 地之 利 矣 。 治 兵 不 知 九 變 之 術 , 雖 知 地 利 , 不 能 得 人 之 用矣 。 *Bv-d:W6Yw'l/C
ju` NN
    是 故 智 者 之 慮 , 必 雜 于 利 害 , 雜 于 利 而 務 可 信 也, 雜 于 害 而 患 可
X$H"tE$QV*dT)k3P 解 也 。 是 故 屈 諸 侯 者 以 害 , 役 諸 侯 者 以 業 , 趨 諸 侯 者以 利 。 l2Y7Lk!Hw Z
I @D3w'_({J
    故 用 兵 之 法 , 無 恃 其 不 來 , 恃 吾 有 以 待 之 ; 無 恃其 不 攻 , 恃 吾 有
w)B!t*Jk&ZTBB"b"X 所 不 可 攻 也 。 x2o C%aZB?&o

B!wa:aa(ulXx koT@     故 將 有 五 危 : 必 死 可 殺 , 必 生 可 虜 , 忿 速 可 侮 ,廉 潔 可 辱 , 愛 民 $h#Q6d[2I
可 煩 ; 凡 此 五 危 , 將 之 過 也 , 用 兵 之 災 也 。 覆 軍 殺 將, 必 以 五 危 , 不
rF|zwCJ9yI 可 不 察 也 。 #X} srq},i)F2Y-Y
  
z,mAf"q#^+v/@   ~#{Y j ux

q7J_(N.i Ri7|   行 軍 篇 第 九 S @ `-C-k~.l
  
:cn`x4N+{*wF0a? 9k x9{xx
    孫 子 曰 : 凡 處 軍 相 敵 : 絕 山 依 谷 , 視 生 處 高 , 戰隆 無 登 , 此 處 山 )g ET8L4T%k~
之 軍 也 。 絕 水 必 遠 水 , 客 絕 水 而 來 , 勿 迎 于 水 內 , 令半 濟 而 擊 之 利 。 j UF5Q*Su:R)e._%|_
欲 戰 者 , 無 附 于 水 而 迎 客 , 視 生 處 高 , 無 迎 水 流 , 此處 水 上 之 軍 也 。 Z4[6A Owi-mU$y
絕 斥 澤 , 惟 亟 去 勿 留 , 若 交 軍 于 斥 澤 之 中 , 必 依 水 草, 而 背 眾 樹 , 此
Z%?W?2n6H0RR.@ PE 處 斥 澤 之 軍 也 。 平 陸 處 易 , 右 背 高 , 前 死 後 生 , 此 處平 陸 之 軍 也 。 凡
/_ x}d E&Z 此 四 軍 之 利 , 黃 帝 之 所 以 勝 四 帝 也 。
KTz`L$F}%F/dl A5ge!Pa~
    凡 軍 好 高 而 惡 下 , 貴 陽 而 賤 陰 , 養 生 處 實 , 軍 無百 疾 , 是 謂 必 勝 /w6|h@R%mx;A H
。 邱 陵 隄 防 , 必 處 其 陽 , 而 右 背 之 , 此 兵 之 利 , 地 之助 也 。 上 雨 水 沫
5N]*aCd*KE+o(A 至 , 欲 涉 者 , 待 其 定 也 。 凡 地 有 絕 澗 、 天 井 、 天 牢 、天 羅 、 天 陷 、 天
b'U.jD+mBz 隙 , 必 亟 去 之 , 勿 近 也 ; 吾 遠 之 , 敵 近 之 ; 吾 迎 之 ,敵 背 之 。 軍 旁 有 )@9v3eI9q:Jr
險 阻 、 潢 井 、 蒹 葭 、 林 木 、 翳 薈 者 , 必 謹 覆 索 之 , 此伏 姦 之 所 也 。 e?'t g9c^ a
l*k Pu/]^5B3t,U
    敵 近 而 靜 者 , 恃 其 險 也 。 遠 而 挑 戰 者 , 欲 人 之 進也 。 其 所 居 易 者
6kqB3iI | hR , 利 也 。 眾 樹 動 者 , 來 也 。 眾 草 多 障 者 , 疑 也 。 鳥 起者 , 伏 也 。 獸 駭 ;Z#|"?E*D]g
者 , 覆 也 。 塵 : 高 而 銳 者 , 車 來 也 ; 卑 而 廣 者 , 徒 來也 ; 散 而 條 違 者 Fz\/[ jt ]&i&s;t
, 樵 採 也 ; 少 而 往 來 者 , 營 軍 也 。 辭 卑 而 益 備 者 , 進也 。 辭 強 而 進 驅 8u7A kwP
者 , 退 也 。 輕 車 先 出 其 側 者 , 陣 也 。 無 約 而 請 和 者 ,謀 也 。 奔 走 而 陳
.G Y e+w~{A 兵 者 , 期 也 。 半 進 半 退 者 , 誘 也 。 仗 而 立 者 , 飢 也 。汲 而 先 飲 者 , 渴
V^Z^AS7O~gxP 也 。 見 利 而 不 進 者 , 勞 也 。 鳥 集 者 , 虛 也 。 夜 呼 者 ,恐 也 。 軍 擾 者 , 將 不 重 也 。 旌 旗 動 者 , 亂 也 。 吏 怒 者 ,倦 也 。 殺 馬 肉 食 者 , 軍 無 糧 也 。 懸 缶 不 返 其 舍 者 , 窮 寇也 。 諄 諄 翕 翕 , 徐 與 人 言 者 , 失 眾 也 。 數 賞 者 , 窘 也 。數 罰 者 , 困 也 。 先 暴 而 後 畏 其 眾 者 , 不 精 之 至 也 。 來 委謝 者 , 欲 休 息 也 。 兵 怒 而 相 迎 , 久 而 不 合 , 又 不 相 去 ,必 謹 察 之 。 N\3vT,d1p6qE
-UwS3AguH
    兵 非 貴 益 多 , 惟 無 武 進 , 足 以 併 力 料 敵 取 人 而 已。 夫 惟 無 慮 而 易 Y_ mshSa/q/j
敵 者 , 必 擒 于 人 。 &|4HT z9F*k3~

nx@/gl5DXCJ.a)d9~     卒 未 親 附 而 罰 之 , 則 不 服 , 不 服 則 難 用 。 卒 已 親附 而 罰 不 行 , 則
7u*djz f#Y)M1ru+M 不 可 用 。 故 令 之 以 文 , 齊 之 以 武 , 是 謂 必 取 。 令 素 行以 教 其 民 , 則 民 :]c'~R[!cq9t ~
服 ; 令 不 素 行 以 教 其 民 , 則 民 不 服 ; 令 素 行 , 與 眾 相得 也 。
vU7[ ?7?H   
$Kfb ]L,q   $Dlt-`s7oY*A

:_^ma1e   地 形 篇 第 十
*@*]S;J_3^U   
2To(W2L(z #dk I w}c'i&e+b
    孫 子 曰 : 地 形 有 通 者 , 有 挂 者 , 有 支 者 , 有 隘 者, 有 險 者 , 有 遠
g[$]D$M f N-n 者 。 我 可 以 往 , 彼 可 以 來 , 曰 通 ; 通 形 者 , 先 居 高 陽, 利 糧 道 以 戰 ,
m,?B.J.y$zZ]*H 則 利 。 可 以 往 , 難 以 返 , 曰 挂 ; 挂 形 者 , 敵 無 備 , 出而 勝 之 , 敵 若 有 uQ[JJ
備 , 出 而 不 勝 , 難 以 返 , 不 利 。 我 出 而 不 利 , 彼 出 而不 利 , 曰 支 ; 支
5t$Tl!H4Zu 形 者 , 敵 雖 利 我 , 我 無 出 也 ; 引 而 去 之 , 令 敵 半 出 而擊 之 , 利 。 隘 形
e&L-Y s:B} 者 , 我 先 居 之 , 必 盈 以 待 敵 ; 若 敵 先 居 之 , 盈 而 勿 從, 不 盈 而 從 之 。
x2j9\v@+b 險 形 者 , 我 先 居 之 , 必 居 高 陽 以 待 敵 ; 若 敵 先 居 之 ,引 而 去 之 , 勿 從 G:},f mo*FE
也 。 遠 形 者 , 勢 均 , 難 以 挑 戰 , 戰 而 不 利 。 凡 此 六 者, 地 之 道 也 , 將 r.C7tUZ`8co#q)l
之 至 任 , 不 可 不 察 也 。 Q%Mt8rE Ja?]

*{Ih#R@     故 兵 有 走 者 , 有 弛 者 , 有 陷 者 , 有 崩 者 , 有 亂 者, 有 北 者 ; 凡 此 S3P{Z/iB/c,y
六 者 , 非 天 地 之 災 , 將 之 過 也 。 夫 勢 均 , 以 一 擊 十 ,曰 走 。 卒 強 吏 弱 "HB Ui [3E.f-Gm
, 曰 陷 。 大 吏 怒 而 不 服 , 遇 敵 懟 而 自 戰 , 將 不 知 其 能, 曰 崩 。 將 弱 不
1?KT!W5g9nM4_ 嚴 , 教 道 不 明 , 吏 卒 無 常 , 陳 兵 縱 橫 , 曰 亂 。 將 不 能料 敵 , 以 少 合 眾
'Sk ~MG:`A {~ , 以 弱 擊 強 , 兵 無 選 鋒 , 曰 北 。 凡 此 六 者 , 敗 之 道 也。 將 之 至 任 , 不
)OynjRro O 可 不 察 也 。 d9US~O5G

/Pz2FF2FIU     夫 地 形 者 , 兵 之 助 也 。 料 敵 制 勝 , 計 險 阨 遠 近 ,上 將 之 道 也 。 知
]/G5hMP 此 而 用 戰 者 , 必 勝 ; 不 知 此 而 用 戰 者 必 敗 。 故 戰 道 必勝 ; 主 曰 : 無 戰
D+a,@9Ix$\z ; 必 戰 可 也 。 戰 道 不 勝 , 主 曰 必 戰 , 無 戰 可 也 。 故 進不 求 名 , 退 不 避
1q;Wlr"Py 罪 , 唯 民 是 保 , 而 利 于 主 , 國 之 寶 也 。 -K4W S(EBK1aW ak

.u/ZO` G     視 卒 如 嬰 兒 , 故 可 與 之 赴 深 谿 ; 視 卒 如 愛 子 , 故可 與 之 俱 死 。 厚
nG_1Z$mkzY&} 而 不 能 使 , 愛 而 不 能 令 , 亂 而 不 能 治 , 譬 若 驕 子 , 不可 用 也 。
&Czo!y^~3G
)I)}G&{F-c0X     知 吾 卒 之 可 以 擊 , 而 不 知 敵 之 不 可 擊 , 勝 之 半 也; 知 敵 之 可 擊 ,
HXY3[z|pe 而 不 知 吾 卒 之 不 可 擊 , 勝 之 半 也 。 知 敵 之 可 擊 , 知 吾卒 之 可 以 擊 , 而 )]{%}au-da?H
不 知 地 形 之 不 可 以 戰 , 勝 之 半 也 。 故 知 兵 者 , 動 而 不迷 , 舉 而 不 窮 。 9FcgV.H$Hn&v
故 曰 : 知 彼 知 己 , 勝 乃 不 殆 ; 知 天 知 地 , 勝 乃 可 全 。
+{;p!uL8A'a%W&z#a}   
(mpuU'|9J   ]-qY n%T_-Iy

V9UQ*w P   九 地 篇 第 十 一
;e'_|4~:|.W-e+Jw   
LN3o ?S2t.P y2v No'~V
    孫 子 曰 : 用 兵 之 法 , 有 散 地 , 有 輕 地 , 有 爭 地 ,有 交 地 , 有 衢 地 2VLVa j L{
, 有 重 地 , 有 圮 地 , 有 圍 地 , 有 死 地 。 諸 侯 自 戰 其 地者 , 為 散 地 。 入
f{ H8W/JrV 人 之 地 而 不 深 者 , 為 輕 地 。 我 得 則 利 , 彼 得 亦 利 者 ,為 爭 地 。 我 可 以 lC$jX7ZEN
往 , 彼 可 以 來 者 , 為 交 地 。 諸 侯 之 地 三 屬 , 先 至 而 得天 下 之 眾 者 , 為
!ZE2A:Nlf4Ck4s"Y:v 衢 地 。 入 人 之 地 深 , 背 城 邑 多 者 , 為 重 地 。 山 林 、 險阻 、 沮 澤 , 凡 難
e#a)rk3|U vmMak 行 之 道 者 , 為 圮 地 。 所 由 入 者 隘 , 所 從 歸 者 迂 , 彼 寡可 以 擊 吾 之 眾 者
-M bX-W^G7b| , 為 圍 地 。 疾 戰 則 存 , 不 疾 戰 則 亡 者 , 為 死 地 。 是 故散 地 則 無 戰 , 輕 地 則 無 止 , 爭 地 則 無 攻 , 交 地 則 無 絕 ,衢 地 則 合 交 , 重 地 則 掠 , 圮 地 則 行 , 圍 地 則 謀 , 死 地 則戰 。
zG%oE)~`#M#A L6M7uN7v-I
    古 之 所 謂 善 用 兵 者 , 能 使 敵 人 前 後 不 相 及 , 眾 寡不 相 恃 , 貴 賤 不
:iUA!s!K*a 相 救 , 上 下 不 相 收 , 卒 離 而 不 集 , 兵 合 而 不 齊 。 合 于利 而 動 , 不 合 于
n%t(HV7a3l.kNKM;} 利 而 止 。 敢 問 : 「 敵 眾 整 而 將 來 , 待 之 若 何 ? 」 曰 :「 先 奪 其 所 愛 ,
s6Y(lF)b+o8j 則 聽 矣 ; 兵 之 情 主 速 , 乘 人 之 不 及 , 由 不 虞 之 道 , 攻其 所 不 戒 也 。 」 J&h2`g3o;t0C aO#[3O V`|
dX7R K0h
    凡 為 客 之 道 , 深 入 則 專 , 主 人 不 克 , 掠 于 饒 野 ,三 軍 足 食 , 謹 養
0V7Q6Y&ihOe CrN q 而 無 勞 , 併 氣 積 力 , 運 兵 計 謀 , 為 不 可 測 , 投 之 無 所往 , 死 且 不 北 ,
p8OC.V5s/w5~-_ 死 焉 不 得 , 士 人 盡 力 。 兵 士 甚 陷 則 不 懼 , 無 所 往 則 固, 深 入 則 拘 , 不
5GMOB,n6R 得 已 則 鬥 。 是 故 , 其 兵 不 修 而 戒 , 不 求 而 得 , 不 約 而親 , 不 令 而 信 , },?'cw o L_Z
禁 祥 去 疑 , 至 死 無 所 之 。 吾 士 無 餘 財 , 非 惡 貨 也 ; 無餘 命 , 非 惡 壽 也
-nh:Dwc E`}/^+z\ 。 令 發 之 日 , 士 卒 坐 者 涕 沾 襟 , 偃 臥 者 涕 交 頤 , 投 之無 所 往 , 則 諸 劌
J0M&M"do1t[*a 之 勇 也 。 故 善 用 兵 者 , 譬 如 率 然 ; 率 然 者 , 常 山 之 蛇也 , 擊 其 首 , 則 .Fj(e/V,A;A B"X/bn
尾 至 , 擊 其 尾 , 則 首 至 , 擊 其 中 , 則 首 尾 俱 至 。 敢 問: 「 兵 可 使 如 率
VeC$kYRB^ 然 乎 ? 」 曰 : 「 可 。 」 夫 吳 人 與 越 人 相 惡 也 , 當 其 同舟 濟 而 遇 風 , 其 @.[:lPy'C1gd u
相 救 也 如 左 右 手 。 是 故 , 方 馬 埋 輪 , 未 足 恃 也 , 齊 勇若 一 , 政 之 道 也 agU uN:x9I
; 剛 柔 皆 得 , 地 之 理 也 。 故 善 用 兵 者 , 攜 手 若 使 一 人, 不 得 已 也 。
;MbYXIuR yCS W]U-Ofv
    將 軍 之 事 , 靜 以 幽 , 正 以 治 , 能 愚 士 卒 之 耳 目 ,使 之 無 知 。 易 其 W'R4X-nmFJ
事 , 革 其 謀 , 使 人 無 識 , 易 其 居 , 迂 其 途 , 使 人 不 得慮 。 帥 與 之 期 , 如 登 高 而 去 其 梯 , 帥 與 之 深 , 入 諸 侯 之地 而 發 其 機 。 若 驅 群 羊 , 驅 而 往 , 驅 而 來 , 莫 知 所 之 。聚 三 軍 之 眾 , 投 之 于 險 , 此 將 軍 之 事 也 。 九 地 之 變 , 屈伸 之 利 , 人 情 之 理 , 不 可 不 察 也 。 #wD~8k+w;X|L
}'pY eu B
    凡 為 客 之 道 , 深 則 專 , 淺 則 散 ; 去 國 越 境 而 師 者, 絕 地 也 ; 四 達 W0ZnB(ll R:OMdr
者 , 衢 地 也 ; 入 深 者 , 重 地 也 ; 入 淺 者 , 輕 地 也 ; 背固 前 隘 者 , 圍 地
4HuM5\]d`6N| 也 ; 無 所 往 者 , 死 地 也 。 是 故 散 地 吾 將 一 其 志 , 輕 地吾 將 使 之 屬 , 爭 #oJl$V0vu b
地 吾 將 趨 其 後 , 交 地 吾 將 謹 其 守 , 衢 地 吾 將 固 其 結 ,重 地 吾 將 繼 其 食
J|V?9d+N bS+E , 圮 地 吾 將 進 其 途 , 圍 地 吾 將 塞 其 闕 , 死 地 吾 將 示 之以 不 活 。 故 兵 之 R(L-~K8dI&u6srk\
情 , 圍 則 禦 , 不 得 已 則 鬥 , 逼 則 從 。 !] D1Yw)k&e{F Nz

xF4t'H3K     是 故 不 知 諸 侯 之 謀 者 , 不 能 預 交 , 不 知 山 林 險 阻沮 澤 之 形 者 , 不
R l1o{XRtp'I 能 行 軍 , 不 用 鄉 導 者 , 不 能 得 地 利 , 此 三 者 不 知 一 ,非 霸 王 之 兵 也 。
I.UV6?0a 夫 霸 王 之 兵 , 伐 大 國 則 其 眾 不 得 聚 , 威 加 于 敵 , 則 其交 不 得 合 。 是 故 H N/Y V6eo(W
不 爭 天 下 之 交 , 不 養 天 下 之 權 , 信 己 之 私 , 威 加 于 敵, 故 其 城 可 拔 , K,qp7x"w
其 國 可 墮 。 施 無 法 之 賞 , 懸 無 政 之 令 , 犯 三 軍 之 眾 ,若 使 一 人 。 犯 之 2[W$W3x)d"xeC
以 事 , 勿 告 以 言 ; 犯 之 以 利 , 勿 告 以 害 ; 投 之 亡 地 然後 存 , 陷 之 死 地
;z#]'tlW-z 然 後 生 。 夫 眾 陷 于 害 , 然 後 能 為 勝 敗 , 故 為 兵 之 事 ,在 于 順 詳 敵 之 意
-OP V3@ mSy7^F , 併 力 一 向 , 千 里 殺 將 , 是 謂 巧 能 成 事 。
?4h?b r[nC,R&I '}MlQ0_y*k(wG
    是 故 政 舉 之 日 , 夷 關 折 符 , 無 通 其 使 , 厲 于 廊 廟之 上 , 以 誅 其 事 sT(B W5|
, 敵 人 開 闔 , 必 亟 入 之 。 先 其 所 愛 , 微 與 之 期 , 賤 墨隨 敵 , 以 決 戰 爭
gB)j)WD!V 。 是 故 始 如 處 女 , 敵 人 開 戶 , 後 如 脫 兔 , 敵 不 及 拒 。 W vo]~e
  a"@O;|%h"]`l
  nM Y&e)mu { f
z(^7D#dZ)q#w4i
  火 攻 篇 第 十 二 @n@)n:yq w
  D/k#T5V"W)nnX
4c9wfO5P9rq8p
    孫 子 曰 : 凡 火 攻 有 五 : 一 曰 火 人 , 二 曰 火 積 , 三曰 火 輜 , 四 曰 火 %?h^6M&n"uv.^#Gh
庫 , 五 曰 火 隊 。 行 火 必 有 因 , 煙 火 必 素 具 。 發 火 有 時, 起 火 有 日 。 時 "TSO fN qAy v
者 , 天 之 燥 也 。 日 者 , 月 在 箕 壁 翼 軫 也 。 凡 此 四 宿 者, 風 起 之 日 也 。
6m!~_im*eTx
Rx]K8H*x&\     凡 火 攻 , 必 因 五 火 之 變 而 應 之 , 火 發 于 內 , 則 早應 之 于 外 。 火 發 S:E%F'LE&S\u \6z
而 其 兵 靜 者 , 待 而 勿 攻 。 極 其 火 力 , 可 從 而 從 之 , 不可 從 而 止 。 火 可 7S @MT V
發 于 外 , 無 待 于 內 , 以 時 發 之 。 火 發 上 風 , 無 攻 下 風, 晝 風 久 , 夜 風
&bW:N xw 止 。 凡 軍 必 知 五 火 之 變 , 以 數 守 之 。 故 以 火 佐 攻 者 明, 以 水 佐 攻 者 強 H7f&[4l`(H&f R$z^,F
, 水 可 以 絕 , 不 可 以 奪 。
HoH:W0m u3K0AY}
6D1@os |T:z!K     夫 戰 勝 攻 取 , 而 不 修 其 攻 者 凶 , 命 曰 費 留 。 故 曰: 明 主 慮 之 , 良 T(l TH|j;v2i
將 修 之 , 非 利 不 動 , 非 得 不 用 , 非 危 不 戰 。 主 不 可 以怒 而 興 師 , 將 不 d6sja|#BZ V
可 以 慍 而 致 戰 ; 合 于 利 而 動 , 不 合 于 利 而 止 。 怒 可 以復 喜 , 慍 可 以 復
-\3DZ$WQ |b#Y's;x 悅 , 亡 國 不 可 以 復 存 , 死 者 不 可 以 復 生 。 故 明 君 慎 之, 良 將 警 之 , 此 o`8f2KLCiS-E
安 國 全 軍 之 道 也 。 7T4]DY7_ a#_9N
  
$O@2w6~?lJ0P,~   
AY8_+mp7t y M/[L0`K
;p7z/A'LZE.YB2?/i   用 間 篇 第 十 三 mV4t_*jZ6x8u^Uv
  
H.m7`4sB` }u ]Oi3p'yR C4J`
    孫 子 曰 : 凡 興 師 十 萬 , 出 征 千 里 , 百 姓 之 費 , 公家 之 奉 , 日 費 千 ijy+Y y+SW1\n^ |
金 , 內 外 騷 動 , 怠 于 道 路 , 不 得 操 事 者 , 七 十 萬 家 ,相 守 數 年 , 以 爭
9NA)V&g@#v?m 一 日 之 勝 , 而 愛 爵 祿 百 金 , 不 知 敵 之 情 者 , 不 仁 之 至也 , 非 人 之 將 也
y5d%ap"i E)r5y?0@ , 非 主 之 佐 也 , 非 勝 之 主 也 。 故 明 君 賢 將 , 所 以 動 而勝 人 , 成 功 出 于 眾 者 , 先 知 也 ; 先 知 者 , 不 可 取 于 鬼 神, 不 可 象 于 事 , 不 可 驗 于 度 ; 必 取 于 人 , 知 敵 之 情 者 也。 h KL;\\1^:Z)_B
4c+u szl
    故 用 間 有 五 : 有 鄉 間 、 有 內 間 、 有 反 間 、 有 死 間、 有 生 間 。 五 間 $G3s.m6q7G e5Cc
俱 起 , 莫 知 其 道 , 是 謂 神 紀 , 人 君 之 寶 也 。 鄉 間 者 ,因 其 鄉 人 而 用 之
3o{yI Z1U 。 內 間 者 , 因 其 官 人 而 用 之 。 反 間 者 , 因 其 敵 間 而 用之 。 死 間 者 , 為 D? M!h-{;W1Rk-p n
誑 事 于 外 , 令 吾 間 知 之 , 而 傳 于 敵 。 生 間 者 , 反 報 也。 7Nb"o8@"l r7ou

8DPtzj(IwO     故 三 軍 之 事 , 親 莫 親 于 間 , 賞 莫 厚 于 間 , 事 莫 密于 間 , 非 聖 智 不
G0i)|)?E#F(Q+Z-halr 能 用 間 , 非 仁 義 不 能 使 間 , 非 微 妙 不 能 得 間 之 實 。 微哉 , 微 哉 , 無 所
J X/Y }#E(I)a%^ 不 用 間 也 。 間 事 未 發 而 先 聞 者 , 間 與 所 告 者 皆 死 。 w4s#[5\G

Sm3SEJ t1X|0vW     凡 軍 之 所 欲 擊 , 城 之 所 欲 攻 , 人 之 所 欲 殺 ; 必 先知 其 守 將 , 左 右
1M _.s;m[q , 謁 者 , 門 者 , 舍 人 之 姓 名 , 令 吾 間 必 索 知 之 。 必 索敵 間 之 來 間 我 者 {1qr6I#{g
, 因 而 利 之 , 導 而 舍 之 , 故 反 間 可 得 而 使 也 。 因 是 而知 之 , 故 鄉 間 內 %Ah-NWzge v
間 可 得 而 使 也 ; 因 是 而 知 之 , 故 死 間 為 誑 事 , 可 使 告敵 ; 因 是 而 知 之
f1af2K6N&Z:CK'{ , 故 生 間 可 使 如 期 。 五 間 之 事 , 主 必 知 之 , 知 之 必 在于 反 間 , 故 反 間 8f/Uwi2gm?
不 可 不 厚 也 。
{/W_3lpla6~ !r&t0FcU6@m
    昔 殷 之 興 也 , 伊 摯 在 夏 。 周 之 興 也 , 呂 牙 在 殷 。故 明 君 賢 將 , 能
5Yx(XK#J ?_Vf 以 上 智 為 間 者 , 必 成 大 功 , 此 兵 之 要 , 三 軍 之 所 恃 而動 也 。

155220 發表於 2005-12-5 11:12 PM

( 姜 維 ) :`HR Xg!| P}+AwDU

/fO:Ala9Sh)i8N;ZI     姜 維 字 伯 約 , 天 水 冀 人 也 。 少 孤, 與 母 居 。 好 鄭 氏 學 。 1 仕 郡 上
S/lWAmh"o 計 掾 , 州 辟 為 從 事 。 以 父 冏 昔 為 郡功 曹 , 值 羌 、 戎 叛 亂 , 身 衛 郡 將 , /P#]Yt `
沒 於 戰 場 , 賜 維 官 中 郎 , 參 本 郡 軍事 。 建 興 六 年 , 丞 相 諸 葛 亮 軍 向 祁
2~-d#Sd:Y 山 , 時 天 水 太 守 適 出 案 行 , 維 及 功曹 梁 緒 、 主 簿 尹 賞 、 主 記 梁 虔 等 從
W.Jv6sBQj 行 。 太 守 聞 蜀 軍 垂 至 , 而 諸 縣 響 應, 疑 維 等 皆 有 異 心 , 於 是 夜 亡 保 上 )N0e4xtc4c;[
邽 。 維 等 覺 太 守 去 , 追 遲 , 至 城 門, 城 門 已 閉 , 不 納 。 維 等 相 率 還 冀 &x q]Bc \
, 冀 亦 不 入 維 。 維 等 乃 俱 詣 諸 葛 亮。 會 馬 謖 敗 於 街 亭 , 亮 拔 將 西 縣 千
a)@z)dtQ` 餘 家 及 維 等 還 , 故 維 遂 與 母 相 失 。2 亮 辟 維 為 倉 曹 掾 , 加 奉 義 將 軍 , t?+Pr s
封 當 陽 亭 侯 , 時 年 二 十 七 。 亮 與 留府 長 史 張 裔 、 參 軍 蔣 琬 書 曰 : 「 姜 ^.pVtr%d"O
伯 約 忠 勤 時 事 , 思 慮 精 密 , 考 其 所有 , 永 南 、 季 常 諸 人 不 如 也 。 其 人 0raY#p9wKg,_
, 涼 州 上 士 也 。 」 又 曰 : 「 須 先 教中 虎 步 兵 五 六 千 人 。 姜 伯 約 甚 敏 於 8`w.cWt xM3p(|
軍 事 , 既 有 膽 義 , 深 解 兵 意 。 此 人心 存 漢 室 , 而 才 兼 於 人 , 畢 教 軍 事 J:V$PQAV.L@
, 當 遣 詣 宮 , 覲 見 主 上 。 」 3 後 遷中 監 軍 征 西 將 軍 。 T4O6ipnd@
'i A i,w|OP UZI{sR
1   傅 子 曰 : 維 為 人 好 立 功 名 , 陰 養 死 士 , 不 脩布 衣 之 業 。 fz0gz-~

%l/y9n8ogKq/_3o(H7X 2   魏 略 曰 : 天 水 太 守 馬 遵 將 維 及 諸 官 屬 隨 雍 州刺 史 郭 淮 偶 自 西 至 洛 門 案 行 , 會 聞 亮 已 到 祁 山 , 淮 顧 遵曰 : 「 是 欲 不 善 ! 」 遂 驅 東 還 上 邽 。 遵 念 所 治 冀 縣 界 在西 偏 , 又 恐 吏 民 樂 亂 , 遂 亦 隨 淮 去 。 時 維 謂 遵 曰 : 「 明府 當 還 冀 。 」 遵 謂 維 等 曰 : 「 卿 諸 人 叵 復 信 , 皆 賊 也 。」 各 自 行 。 維 亦 無 如 遵 何 , 而 家 在 冀 , 遂 與 郡 吏 上 官 子脩 等 還 冀 。 冀 中 吏 民 見 維 等 大 喜 , 便 推 令 見 亮 。 二 人 不獲 已 , 乃 共 詣 亮 。 亮 見 , 大 悅 。 未 及 遣 迎 冀 中 人 , 會 亮前 鋒 為 張 郃 、 費 繇 等 所 破 , 遂 將 維 等 卻 縮 。 維 不 得 還 ,遂 入 蜀 。 諸 軍 攻 冀 , 皆 得 維 母 妻 子 , 亦 以 維 本 無 去 意 ,故 不 沒 其 家 , 但 繫 保 官 以 延 之 。 此 語 與 本 傳 不 同 。
/p4f[ R.O:T0V\ BmE,qG/[n7E4r(V
3   孫 盛 雜 記 曰 : 初 , 姜 維 詣 亮 , 與 母 相 失 , 復得 母 書 , 令 求 當 歸 。 維 曰 : 「 良 田 百 頃 , 不 在 一 畝 , 但有 遠 志 , 不 在 當 歸 也 。 」 ;TU@RT!H"j
kpI&J XFq(m
    十 二 年 , 亮 卒 , 維 還 成 都 , 為 右監 軍 輔 漢 將 軍 , 統 諸 軍 , 進 封 平 i*j2wA ~%nfNK
襄 侯 。 延 熙 元 年 , 隨 大 將 軍 蔣 琬 住漢 中 。 琬 既 遷 大 司 馬 , 以 維 為 司 馬 A an,mbxgW-O
, 數 率 偏 軍 西 入 。 六 年 , 遷 鎮 西 大將 軍 , 領 涼 州 刺 史 。 十 年 , 遷 衛 將 {}&j2nr{,j
軍 , 與 大 將 軍 費 禕 共 錄 尚 書 事 。 是歲 , 汶 山 平 康 夷 反 , 維 率 眾 討 定 之
&U?9\ri1nC"f lw 。 又 出 隴 西 、 南 安 、 金 城 界 , 與 魏大 將 軍 郭 淮 、 夏 侯 霸 等 戰 於 洮 西 。
~E'Bmnt8c[ 胡 王 治 無 戴 等 舉 部 落 降 , 維 將 還 安處 之 。 十 二 年 , 假 維 節 , 復 出 西 平 8b G |-T*wfa%g j
, 不 克 而 還 。 維 自 以 練 西 方 風 俗 ,兼 負 其 才 武 , 欲 誘 諸 羌 、 胡 以 為 羽
'M+udQ"u4M.Fm 翼 , 謂 自 隴 以 西 可 斷 而 有 也 。 每 欲興 軍 大 舉 , 費 禕 常 裁 制 不 從 , 與 其
'Av I.Mm r [ 兵 不 過 萬 人 。 1 YZh2|tU~#d.I2~$K
2\Z^u8Bqzut
1   漢 晉 春 秋 曰 : 費 禕 謂 維 曰 : 「 吾 等 不 如 丞 相亦 已 遠 矣 ; 丞 相 猶 不 能 定 中 夏 , 況 吾 等 乎 ! 且 不 如 保 國治 民 , 敬 守 社 稷 , 如 其 功 業 , 以 俟 能 者 , 無 以 為 希 冀 徼倖 而 決 成 敗 於 一 舉 。 若 不 如 志 , 悔 之 無 及 。 」 8m|w,? IqPD.x

%yF O ]}u&B)|X"F     十 六 年 春 , 禕 卒 。 夏 , 維 率 數 萬人 出 石 營 , 經 董 亭 , 圍 南 安 , 魏 p2?K%EM!{
雍 州 刺 史 陳 泰 解 圍 至 洛 門 , 維 糧 盡退 還 。 明 年 , 加 督 中 外 軍 事 。 復 出 *^OE;iu\
隴 西 , 守 狄 道 長 李 簡 舉 城 降 。 進 圍襄 武 , 與 魏 將 徐 質 交 鋒 , 斬 首 破 敵 O!co:Dq:}kW)r/B1X
, 魏 軍 敗 退 。 維 乘 勝 多 所 降 下 , 拔河 關 、 狄 道 、 臨 洮 三 縣 民 還 , 後 十 八 年 , 復 與 車 騎 將 軍夏 侯 霸 等 俱 出 狄 道 , 大 破 魏 雍 州 刺 史 王 經 於 洮 西 , 經 眾死 者 數 萬 人 。 經 退 保 狄 道 城 , 維 圍 之 。 魏 征 西 將 軍 陳 泰進 兵 解 圍 , 維 卻 住 鍾 題 。 p(I&q'Q W2D1Q:X

:^ o1nA)Y i     十 九 年 春 , 就 遷 維 為 大 將 軍 。 更整 勒 戎 馬 , 與 鎮 西 大 將 軍 胡 濟 期
7Joui ~G 會 上 邽 , 濟 失 誓 不 至 , 故 維 為 魏 大將 鄧 艾 所 破 於 段 谷 , 星 散 流 離 , 死 者 甚 眾 。 眾 庶 由 是 怨讟 , 而 隴 已 西 亦 騷 動 不 寧 , 維 謝 過 引 負 , 求 自 貶 削 。 為後 將 軍 , 行 大 將 軍 事 。
Z1ig_3BHcD sr7a7]{2GHgF
    二 十 年 , 魏 征 東 大 將 軍 諸 葛 誕 反於 淮 南 , 分 關 中 兵 東 下 。 維 欲 乘
p ?m8s5|.D,~A 虛 向 秦 川 , 復 率 數 萬 人 出 駱 谷 , 徑至 沈 嶺 。 時 長 城 積 穀 甚 多 而 守 兵 乃
-C|5gu)s(Bt 少 , 聞 維 方 到 , 眾 皆 惶 懼 。 魏 大 將軍 司 馬 望 拒 之 , 鄧 艾 亦 自 隴 右 , 皆
:`qCKQ{#Hk _!FD 軍 于 長 城 。 維 前 住 芒 水 , 皆 倚 山 為營 。 望 、 艾 傍 渭 堅 圍 , 維 數 下 挑 戰
!Y,]Q` ]aZ4HX , 望 、 艾 不 應 。 景 耀 元 年 , 維 聞 誕破 敗 , 乃 還 成 都 。 復 拜 大 將 軍 。 }(E um;| D
{*Q"n*J&d4J"ed'sbY
    初 , 先 主 留 魏 延 鎮 漢 中 , 皆 實 兵諸 圍 以 禦 外 敵 , 敵 若 來 攻 , 使 不 LP8s%S)Z/RY6@
得 入 。 及 興 勢 之 役 , 王 平 捍 拒 曹 爽, 皆 承 此 制 。 維 建 議 , 以 為 錯 守 諸
)x-ro t!f"s2_F 圍 , 雖 合 周 易 「 重 門 」 之 義 , 然 適可 禦 敵 , 不 獲 大 利 。 不 若 使 聞 敵 至 {0Cet+T)p4k-Ku0F'l
, 諸 圍 皆 斂 兵 聚 穀 , 退 就 漢 、 樂 二城 , 使 敵 不 得 入 平 , 且 重 關 鎮 守 以
~3K&c? T&N 捍 之 。 有 事 之 日 , 令 游 軍 並 進 以 伺其 虛 。 敵 攻 關 不 克 , 野 無 散 穀 , 千
0Qa Y"e:i4@z 里 縣 糧 , 自 然 疲 乏 。 引 退 之 日 , 然後 諸 城 並 出 , 與 游 軍 并 力 搏 之 , 此 +@2Nezl
殄 敵 之 術 也 。 於 是 令 督 漢 中 胡 濟 卻住 漢 壽 , 監 軍 王 含 守 樂 城 , 護 軍 蔣 %O8\s.HR&d
斌 守 漢 城 , 又 於 西 安 、 建 威 、 武 衛、 石 門 、 武 城 、 建 昌 、 臨 遠 皆 立 圍 ;y0VU{"~5n6duk)azg
守 。
6v&rq"Ff
H,zBlG!` FI \|)\     五 年 , 維 率 眾 出 漢 、 侯 和 , 為 鄧艾 所 破 , 還 住 沓 中 。 維 本 羈 旅 託
H5Fi!eqZ:f 國 , 累 年 攻 戰 , 功 績 不 立 , 而 宦 官黃 皓 等 弄 權 於 內 , 右 大 將 軍 閻 宇 與
c&B3qA4]OZma 皓 協 比 , 而 皓 陰 欲 廢 維 樹 宇 。 維 亦疑 之 。 故 自 危 懼 , 不 復 還 成 都 。 1
:rdCM{;Z~z| 六 年 , 維 表 後 主 : 「 聞 鍾 會 治 兵 關中 , 欲 規 進 取 , 宜 並 遣 張 翼 、 廖 化 h'f.q2dv
督 諸 軍 分 護 陽 安 關 口 、 陰 平 橋 頭 以防 未 然 。 」 皓 徵 信 鬼 巫 , 謂 敵 終 不 自 致 , 啟 後 主 寢 其 事, 而 群 臣 不 知 。 及 鍾 會 將 向 駱 谷 , 鄧 艾 將 入 沓 中 , 然 後乃 遣 右 車 騎 廖 化 詣 沓 中 為 維 援 , 左 車 騎 張 翼 、 輔 國 大 將軍 董 厥 等 詣 陽 安 關 口 以 為 諸 圍 外 助 。 比 至 陰 平 , 聞 魏 將諸 葛 緒 向 建 威 , 故 住 待 之 。 月 餘 , 維 為 鄧 艾 所 摧 , 還 住陰 平 。 鍾 會 攻 圍 漢 、 樂 二 城 , 遣 別 將 進 攻 關 口 , 蔣 舒 開城 出 降 , 傅 僉 格 鬥 而 死 。 2 會 攻 樂 城 , 不 能 克 , 聞 關 口已 下 , 長 驅 而 前 。 翼 、 厥 甫 至 漢 壽 , 維 、 化 亦 舍 陰 平 而退 , 適 與 翼 、 厥 合 , 皆 退 保 劍 閣 以 拒 會 。 會 與 維 書 曰 :「 公 侯 以 文 武 之 德 , 懷 邁 世 之 略 , 功 濟 巴 、 漢 , 聲 暢 華夏 , 遠 近 莫 不 歸 名 。 每 惟 疇 昔 , 嘗 同 大 化 , 吳 札 、 鄭 喬, 能 喻 斯 好 。 」 維 不 答 書 , 列 營 守 險 。 會 不 能 克 , 糧 運縣 遠 , 將 議 還 歸 。 *u&E&m%e+F!w'^

A@c_P 1   華 陽 國 志 曰 ; 維 惡 黃 皓 恣 擅 , 啟 後 主 欲 殺 之。 後 主 曰 : 「 皓 趨 走 小 臣 耳 , 往 董 允 切 齒 , 吾 常 恨 之 ,君 何 足 介 意 ! 」 維 見 皓 枝 附 葉 連 , 懼 於 失 言 , 遜 辭 而 出。 後 主 敕 皓 詣 維 陳 謝 。 維 說 皓 求 沓 中 種 麥 , 以 避 內 逼 耳。 i&@B$EC,hf

'v)d{n%T0lv&x&D 2   漢 晉 春 秋 曰 : 蔣 舒 將 出 降 , 乃 詭 謂 傅 僉 曰 :「 今 賊 至 不 擊 而 閉 城 自 守 , 非 良 圖 也 。 」 僉 曰 : 「 受 命保 城 , 惟 全 為 功 , 今 違 命 出 戰 , 若 喪 師 負 國 , 死 無 益 矣。 」 舒 曰 : 「 子 以 保 城 獲 全 為 功 , 我 以 出 戰 克 敵 為 功 ,請 各 行 其 志 。 」 遂 率 眾 出 。 僉 謂 其 戰 也 , 至 陰 平 , 以 降胡 烈 。 烈 乘 虛 襲 城 , 僉 格 鬥 而 死 , 魏 人 義 之 。 蜀 記 曰 :蔣 舒 為 武 興 督 , 在 事 無 稱 。 蜀 命 人 代 之 , 因 留 舒 助 漢 中守 。 舒 恨 , 故 開 城 出 降 。 9AD^G^,f n z
K%vX$w4cSH
    而 鄧 艾 自 陰 平 由 景 谷 道 傍 入 , 遂破 諸 葛 瞻 於 綿 竹 。 後 主 請 降 於 艾
!cn{?Q , 艾 前 據 成 都 。 維 等 初 聞 瞻 破 , 或聞 後 主 欲 固 守 成 都 , 或 聞 欲 東 入 吳 , 或 聞 欲 南 入 建 寧 ,於 是 引 軍 由 廣 漢 、 郪 道 以 審 虛 實 。 尋 被 後 主 敕 令 , 乃 投戈 放 甲 , 詣 會 於 涪 軍 前 , 將 士 咸 怒 , 拔 刀 砍 石 。 1 x1|x*c-]}+V6HW
Atr5d.qIk
1   干 寶 晉 紀 云 : 會 謂 維 曰 ; 「 來 何 遲 也 ? 」 維正 色 流 涕 曰 : 「 今 日 見 此 為 速 矣 ! 」 會 甚 奇 之 。
k!}/@)_$jm*k 'O2DVx5U
    會 厚 待 維 等 , 皆 權 還 其 印 號 節 蓋。 會 與 維 出 則 同 轝 , 坐 則 同 席 ,
5}2eX V.t~j(U?m5D'D 謂 長 史 杜 預 曰 : 「 以 伯 約 比 中 土 名士 , 公 休 、 太 初 不 能 勝 也 。 」 1 會
M fy]B] 既 構 鄧 艾 , 艾 檻 車 徵 , 因 將 維 等 詣成 都 , 自 稱 益 州 牧 以 叛 。 2 欲 授 維 m2N'q'?.{,|2s
兵 五 萬 人 , 使 為 前 驅 。 魏 將 士 憤 怒, 殺 會 及 維 , 維 妻 子 皆 伏 誅 。 3
o-JXy hrW
[$T&h2p5?`"p 1   世 語 曰 : 時 蜀 官 屬 皆 天 下 英 俊 , 無 出 維 右 。 2k5t+Y[)QB.e

wZ!M}G;B 2   漢 晉 春 秋 曰 : 會 陰 懷 異 圖 , 維 見 而 知 其 心 ,謂 可 構 成 擾 亂 以 圖 克 復 也 , 乃 詭 說 會 曰 : 「 聞 君 自 淮 南已 來 , 算 無 遺 策 , 晉 道 克 昌 , 皆 君 之 力 。 今 復 定 蜀 , 威德 振 世 , 民 高 其 功 , 主 畏 其 謀 , 欲 以 此 安 歸 乎 ! 夫 韓 信不 背 漢 於 擾 攘 , 以 見 疑 於 既 平 , 大 夫 種 不 從 范 蠡 於 五 湖, 卒 伏 劍 而 妄 死 , 彼 豈 闇 主 愚 臣 哉 ? 利 害 使 之 然 也 。 今君 大 功 既 立 , 大 德 已 著 , 何 不 法 陶 朱 公 泛 舟 絕 跡 , 全 功保 身 , 登 峨 嵋 之 嶺 , 而 從 赤 松 游 乎 ? 」 會 曰 : 「 君 言 遠矣 , 我 不 能 行 , 且 為 今 之 道 , 或 未 盡 於 此 也 。 」 維 曰 :「 其 他 則 君 智 力 之 所 能 , 無 煩 於 老 夫 矣 。 」 由 是 情 好 歡甚 。 華 陽 國 志 曰 : 維 教 會 誅 北 來 諸 將 , 既 死 , 徐 欲 殺 會, 盡 坑 魏 兵 , 還 復 蜀 祚 , 密 書 與 後 主 曰 : 「 願 陛 下 忍 數日 之 辱 , 臣 欲 使 社 稷 危 而 復 安 , 日 月 幽 而 復 明 。 」 孫 盛晉 陽 秋 曰 : 盛 以 永 和 初 從 安 西 將 軍 平 蜀 , 見 諸 故 老 , 及姜 維 既 降 之 後 密 與 劉 禪 表 疏 , 說 欲 偽 服 事 鍾 會 , 因 殺 之以 復 蜀 土 , 會 事 不 捷 , 遂 至 泯 滅 , 蜀 人 於 今 傷 之 。 盛 以為 古 人 云 , 非 所 困 而 困 焉 名 必 辱 , 非 所 據 而 據 焉 身 必 危, 既 辱 且 危 , 死 其 將 至 , 其 姜 維 之 謂 乎 ! 鄧 艾 之 入 江 由, 士 眾 鮮 少 , 維 進 不 能 奮 節 綿 竹 之 下 , 退 不 能 總 帥 五 將, 擁 衛 蜀 主 , 思 後 圖 之 計 , 而 乃 反 覆 於 逆 順 之 間 , 希 違情 於 難 冀 之 會 , 以 衰 弱 之 國 , 而 屢 觀 兵 於 三 秦 , 已 滅 之邦 , 冀 理 外 之 奇 舉 , 不 亦 闇 哉 ! 臣 松 之 以 為 盛 之 譏 維 ,又 為 不 當 。 于 時 鍾 會 大 眾 既 造 劍 閣 , 維 與 諸 將 列 營 守 險, 會 不 得 進 , 已 議 還 計 , 全 蜀 之 功 , 幾 乎 立 矣 。 但 鄧 艾詭 道 傍 入 , 出 於 其 後 , 諸 葛 瞻 既 敗 , 成 都 自 潰 。 維 若 回軍 救 內 , 則 會 乘 其 背 。 當 時 之 勢 , 焉 得 兩 濟 ? 而 責 維 不能 奮 節 綿 竹 , 擁 衛 蜀 主 , 非 其 理 也 。 會 欲 盡 坑 魏 將 以 舉大 事 , 授 維 重 兵 , 使 為 前 驅 。 若 令 魏 將 皆 死 , 兵 事 在 維手 , 殺 會 復 蜀 , 不 為 難 矣 。 夫 功 成 理 外 , 然 後 為 奇 , 不可 以 事 有 差 牙 , 而 抑 謂 不 然 。 設 使 田 單 之 計 , 邂 逅 不 會, 復 可 謂 之 愚 闇 哉 !
_Dw.BCa(e S6y p !\(QT-F#XT/`!x] C
3   世 語 曰 : 維 死 時 見 剖 , 膽 如 升 大 。 %N*Bo@/B/\

|~~?Q/l     郤 正 著 論 論 維 曰 : 「 姜 伯 約 據 上將 之 重 , 處 群 臣 之 右 , 宅 舍 弊 薄
)Y kA&r] t , 資 財 無 餘 , 側 室 無 妾 媵 之 褻 , 後庭 無 聲 樂 之 娛 , 衣 服 取 供 , 輿 馬 取 _WX7TB7`9N
備 , 飲 食 節 制 , 不 奢 不 約 , 官 給 費用 , 隨 手 消 盡 ; 察 其 所 以 然 者 , 非 8TXU*\m4g)q h^
以 激 貪 厲 濁 , 抑 情 自 割 也 , 直 謂 如是 為 足 , 不 在 多 求 。 凡 人 之 談 , 常
Y-?_.J6YWUU 譽 成 毀 敗 , 扶 高 抑 下 , 咸 以 姜 維 投厝 無 所 , 身 死 宗 滅 , 以 是 貶 削 , 不 0I"R4JG9l,{Q%i
復 料 擿 , 異 乎 春 秋 褒 貶 之 義 矣 。 如姜 維 之 樂 學 不 倦 , 清 素 節 約 , 自 一 tB&n u/`9O
時 之 儀 表 也 。 」 1 Y r2t#WKt+|

;l%YWV6j 1   孫 盛 曰 : 異 哉 郤 氏 之 論 也 ! 夫 士 雖 百 行 , 操業 萬 殊 , 至 於 忠 孝 義 節 , 百 行 之 冠 冕 也 。 姜 維 策 名 魏 室, 而 外 奔 蜀 朝 , 違 君 徇 利 , 不 可 謂 忠 ; 捐 親 苟 免 , 不 可謂 孝 ; 害 加 舊 邦 , 不 可 謂 義 ; 敗 不 死 難 , 不 可 謂 節 ; 且德 政 未 敷 而 疲 民 以 逞 , 居 禦 侮 之 任 而 致 敵 喪 守 , 於 夫 智勇 , 莫 可 云 也 : 凡 斯 六 者 , 維 無 一 焉 。 實 有 魏 之 逋 臣 ,亡 國 之 亂 相 , 而 云 人 之 儀 表 , 斯 亦 惑 矣 。 縱 維 好 書 而 微自 藻 潔 , 豈 異 夫 盜 者 分 財 之 義 , 而 程 、 鄭 降 階 之 善 也 ?臣 松 之 以 為 郤 正 此 論 , 取 其 可 稱 , 不 謂 維 始 終 行 事 皆 可準 則 也 。 所 云 「 一 時 儀 表 」 , 止 在 好 學 與 儉 素 耳 。 本 傳及 魏 略 皆 云 維 本 無 叛 心 , 以 急 逼 歸 蜀 。 盛 相 譏 貶 , 惟 可責 其 背 母 。 餘 既 過 苦 , 又 非 所 以 難 郤 正 也 。
@U#p#K*d `jit a%g(S,p
1s`d+a5{M*fA     維 昔 所 俱 至 蜀 , 梁 緒 官 至 大 鴻 臚, 尹 賞 執 金 吾 , 梁 虔 大 長 秋 , 皆 6FN?(s7v R-b~!go
先 蜀 亡 沒 。
0G4F@b7Zi9C
o,f7v&~6Q4f(?9@*u     評 曰 : 蔣 琬 方 整 有 威 重 , 費 禕 寬濟 而 博 愛 , 咸 承 諸 葛 之 成 規 , 因 z+\1v:N4e
循 而 不 革 , 是 以 邊 境 無 虞 , 邦 家 和一 , 然 猶 未 盡 治 小 之 宜 , 居 靜 之 理
5J@:QJ.K\C%j'o 也 。 1 姜 維 粗 有 文 武 , 志 立 功 名 ,而 翫 眾 黷 旅 , 明 斷 不 周 , 終 致 隕 斃 H6t| W m.K@B
。 老 子 有 云 : 「 治 大 國 者 猶 烹 小 鮮。 」 況 於 區 區 蕞 爾 , 而 可 屢 擾 乎 哉 (A(t.[`m
? 2
p%{ zG QQ(n
(P o`vk0{s` ` 1   臣 松 之 以 為 蔣 、 費 為 相 , 克 遵 畫 一 , 未 嘗 徇功 妄 動 , 有 所 虧 喪 , 外 卻 駱 谷 之 師 , 內 保 寧 緝 之 實 , 治小 之 宜 , 居 靜 之 理 , 何 以 過 於 此 哉 ! 今 譏 其 未 盡 而 不 著其 事 , 故 使 覽 者 不 知 所 謂 也 。
v'L4z9{ |vS*l:N{%f"J3L
5LM9Z#A$i6P2G 2   干 寶 曰 : 姜 維 為 蜀 相 , 國 亡 主 辱 弗 之 死 , 而死 於 鍾 會 之 亂 , 惜 哉 ! 非 死 之 難 , 處 死 之 難 也 。 是 以 古之 烈 士 , 見 危 授 命 , 投 節 如 歸 , 非 不 愛 死 也 , 固 知 命 之不 長 而 懼 不 得 其 所 也 。 pr'wn'] ^c
  
f3_:J}3j&yH2o4m!{   t7Adi*F ^ S|

iMui$C/gp E 三 國 志 卷 四 十 五 蜀 書 十五
5_@^g.L.g +|{|*e/HSW,b.b
    鄧 張 宗 楊 傳 第 十 五 R/P~^G+A&M3@l3TZa
  |){AX.A0~:y$G-Y

OjCN'N zX ( 鄧 芝 )
$Z.]D HcJ0i
E1I.L+NJ!Z6h@     鄧 芝 字 伯 苗 , 義 陽 新 野 人 , 漢 司徒 禹 之 後 也 。 漢 末 入 蜀 , 未 見 知
_ d6l.]${\ [9V 待 。 時 益 州 從 事 張 裕 善 相 , 芝 往 從之 , 裕 謂 芝 曰 : 「 君 年 過 七 十 , 位 pf1U]I G
至 大 將 軍 , 封 侯 。 」 芝 聞 巴 西 太 守龐 羲 好 士 , 往 依 焉 。 先 主 定 益 州 ,
@Le6n6rtBR} 芝 為 郫 邸 閣 督 。 先 主 出 至 郫 , 與 語, 大 奇 之 , 擢 為 郫 令 , 遷 廣 漢 太 守 ;V"Y6y:r)uu_6^
。 所 在 清 嚴 有 治 績 , 入 為 尚 書。
6`*zQXCA%y ~ s1\E!T
1O)J.G+g8s ^#D     先 主 薨 於 永 安 。 先 是 , 吳 王 孫 權請 和 , 先 主 累 遣 宋 瑋 、 費 禕 等 與
LTY6o!i]j:X 相 報 答 。 丞 相 諸 葛 亮 深 慮 權 聞 先 主殂 隕 , 恐 有 異 計 , 未 知 所 如 。 芝 見 d.jQ;C0RY MP
亮 曰 : 「 今 主 上 幼 弱 , 初 在 位 , 宜遣 大 使 重 申 吳 好 。 」 亮 答 之 曰 :「 C0~!Rnc+L$kW8r.e
吾 思 之 久 矣 , 未 得 其 人 耳 , 今 日 始得 之 。 」 芝 問 其 人 為 誰 ? 亮 曰 :「 .G V"}'bMLTB(Z
即 使 君 也 。 」 乃 遣 芝 脩 好 於 權 。 權果 狐 疑 , 不 時 見 芝 , 芝 乃 自 表 請 見 *C Z'd:t8rnu
權 曰 : 「 臣 今 來 亦 欲 為 吳 , 非 但 為蜀 也 。 」 權 乃 見 之 , 語 芝 曰 : 「 孤 0U)Mq7y)nc:I9dW
誠 願 與 蜀 和 親 , 然 恐 蜀 主 幼 弱 , 國小 勢 偪 , 為 魏 所 乘 , 不 自 保 全 , 以 )G0IZ5kaJl2E
此 猶 豫 耳 。 」 芝 對 曰 : 「 吳 、 蜀 二國 四 州 之 地 , 大 王 命 世 之 英 , 諸 葛
N u.s ?3i"B6Mi5F#Z c 亮 亦 一 時 之 傑 也 。 蜀 有 重 險 之 固 ,吳 有 三 江 之 阻 , 合 此 二 長 , 共 為 脣 齒 , 進 可 并 兼 天 下 ,退 可 鼎 足 而 立 , 此 理 之 自 然 也 。 大 王 今 若 委 質 於 魏 , 魏必 上 望 大 王 之 入 朝 , 下 求 太 子 之 內 侍 , 若 不 從 命 , 則 奉辭 伐 叛 , 蜀 必 順 流 見 可 而 進 , 如 此 , 江 南 之 地 非 復 大 王之 有 也 。 」 權 默 然 良 久 曰 : 「 君 言 是 也 。 」 遂 自 絕 魏 ,與 蜀 連 和 , 遣 張 溫 報 聘 於 蜀 。 蜀 復 令 芝 重 往 , 權 謂 芝 曰: 「 若 天 下 太 平 , 二 主 分 治 , 不 亦 樂 乎 ! 」 芝 對 曰 : 「夫 天 無 二 日 , 土 無 二 王 , 如 并 魏 之 後 , 大 王 未 深 識 天 命者 也 , 君 各 茂 其 德 , 臣 各 盡 其 忠 , 將 提 枹 鼓 , 則 戰 爭 方始 耳 。 」 權 大 笑 曰 : 「 君 之 誠 款 , 乃 當 爾 邪 ! 」 權 與 亮書 曰 : 「 丁 宏 張 , 1 陰 化 不 盡 ; 和 合 二 國 , 唯 有 鄧 芝 。」 及 亮 北 住 漢 中 , 以 芝 為 中 監 軍 、 揚 武 將 軍 。 亮 卒 , 遷前 軍 師 前 將 軍 , 領 袞 州 刺 史 , 封 陽 武 亭 侯 , 頃 之 為 督 江州 。 權 數 與 芝 相 聞 , 饋 遺 優 渥 。 延 熙 六 年 , 就 遷 為 車 騎將 軍 , 後 假 節 。 十 一 年 , 涪 陵 國 人 殺 都 尉 反 叛 , 芝 率 軍征 討 , 即 梟 其 渠 帥 , 百 姓 安 堵 , 2 十 四 年 卒 。 i5n;^!{%n9fL
^4t:\B+I
1   掞 音 夷 念 反 , 或 作 豔 。 臣 松 之 案 漢 書 禮 樂 志曰 「 長 離 前 掞 光 耀 明 」 。 左 思 蜀 都 賦 「 摛 藻 掞 天 庭 」 。孫 權 蓋 謂 丁 宏 之 言 多 浮 豔 也 。
FRT*E'V#_ B{
/_h)vk1u(G%Y 2   華 陽 國 志 曰 : 芝 征 涪 陵 , 見 玄 猿 緣 山 。 芝 性好 弩 , 手 自 射 猿 , 中 之 。 猿 拔 其 箭 , 卷 木 葉 塞 其 創 。 芝曰 : 「 嘻 , 吾 違 物 之 性 , 其 將 死 矣 ! 」 一 曰 : 芝 見 猿 抱子 在 樹 上 , 引 弩 射 之 , 中 猿 母 , 其 子 為 拔 箭 , 以 木 葉 塞創 。 芝 乃 歎 息 , 投 弩 水 中 , 自 知 當 死 。
0l4{J&Eqz"j#guM,f3T /F|4phK(Pw^%q
    芝 為 將 軍 二 十 餘 年 , 賞 罰 明 斷 ,善 卹 卒 伍 。 身 之 衣 食 資 仰 於 官 , 不 苟 素 儉 , 然 終 不 治 私產 , 妻 子 不 免 飢 寒 , 死 之 日 家 無 餘 財 。 性 剛 簡 , 不 飾 意氣 , 不 得 士 類 之 和 。 於 時 人 少 所 敬 貴 , 唯 器 異 姜 維 云 。子 良 , 襲 爵 , 景 耀 中 為 尚 書 左 選 郎 , 晉 朝 廣 漢 太 守 。 A4HnB^SW2|7Q,N
  
,Pul%qm)@m2g2`
s6@\x"UEb ( 張 翼 ) H u p[.Rz

%uHPF#xOt     張 翼 字 伯 恭 , 犍 為 武 陽 人 也 。 高祖 父 司 空 浩 , 曾 祖 父 廣 陵 太 守 綱 gT"S!fV;a uNb
, 皆 有 名 跡 。 1 先 主 定 益 州 , 領 牧, 翼 為 書 佐 。 建 安 末 , 舉 孝 廉 , 為
}+YA9v5Wm0v 江 陽 長 , 徙 涪 陵 令 , 遷 梓 潼 太 守 ,累 遷 至 廣 漢 、 蜀 郡 太 守 。 建 興 九 年
ZO?U6]QU6r , 為 庲 降 都 督 、 綏 南 中 郎 將 。 翼 性持 法 嚴 , 不 得 殊 俗 之 歡 心 。 耆 率 劉
-Y7d1il\ PB] 冑 背 叛 作 亂 , 翼 舉 兵 討 冑 。 冑 未 破, 會 被 徵 當 還 , 群 下 咸 以 為 宜 便 馳
L+R*K9jPD(f#E 騎 即 罪 , 翼 曰 : 「 不 然 。 吾 以 蠻 夷蠢 動 , 不 稱 職 故 還 耳 , 然 代 人 未 至
S0c7PO(aC@ , 吾 方 臨 戰 場 , 當 運 糧 積 穀 , 為 滅賊 之 資 , 豈 可 以 黜 退 之 故 而 廢 公 家 s,@#pT^%s+AQ
之 務 乎 ? 」 於 是 統 攝 不 懈 , 代 到 乃發 。 馬 忠 因 其 成 基 以 破 殄 冑 , 丞 相 { I1LD,XT5W V
亮 聞 而 善 之 。 亮 出 武 功 , 以 翼 為 前軍 都 督 , 領 扶 風 太 守 。 亮 卒 , 拜 前
k'Y*o+Mk {2O 領 軍 , 追 論 討 劉 冑 功 , 賜 爵 關 內 侯。 延 熙 元 年 , 入 為 尚 書 , 稍 遷 督 建
9{_0i8`x'Q} G L%[ q 威 , 假 節 , 進 封 都 亭 侯 , 征 西 大 將軍 。
[8]9sU!h F#N+IIITt
Goa Z.mqix 1   益 部 耆 舊 傳 曰 : 浩 字 叔 明 , 治 律 、 春 秋 , 游學 京 師 , 與 廣 漢 鐔 粲 、 漢 中 李 郃 、 蜀 郡 張 霸 共 結 為 友 善。 大 將 軍 鄧 騭 辟 浩 , 稍 遷 尚 書 僕 射 , 出 為 彭 城 相 , 薦 隱士 閭 丘 邈 等 , 徵 拜 廷 尉 。 延 光 三 年 , 安 帝 議 廢 太 子 , 唯浩 與 太 常 桓 焉 、 太 僕 來 歷 議 以 為 不 可 。 順 帝 初 立 , 拜 浩司 空 , 年 八 十 三 卒 。
+Y swx2aa S2@p[ }y v
                    續 漢 書 曰 : 綱 字 文 紀 , 少 以 三 公 子 經 明 行 脩 舉 孝 廉 , 不就 司 徒 辟 , 以 高 第 為 侍 御 史 。 漢 安 元 年 , 拜 光 祿 大 夫 ,與 侍 中 杜 喬 等 八 人 同 日 受 詔 , 持 節 分 出 , 案 行 天 下 貪 廉, 墨 綬 有 罪 便 收 , 刺 史 二 千 石 以 驛 表 聞 , 威 惠 清 忠 , 名振 郡 國 , 號 曰 八 雋 。 是 時 , 大 將 軍 梁 冀 侵 擾 百 姓 , 喬 等七 人 皆 奉 命 四 出 , 唯 綱 獨 埋 車 輪 於 洛 陽 都 亭 不 去 , 曰 :「 豺 狼 當 路 , 安 問 狐 狸 ? 」 遂 上 書 曰 : 「 大 將 軍 梁 冀 、河 南 尹 不 疑 , 蒙 外 戚 之 援 , 荷 國 厚 恩 , 以 芻 蕘 之 姿 , 安居 阿 保 , 不 能 敷 揚 五 教 , 翼 贊 日 月 , 而 專 為 封 豕 長 蛇 ,肆 其 貪 饕 , 甘 心 好 貨 , 縱 恣 無 厭 , 多 樹 諂 諛 以 害 忠 良 ,誠 天 威 所 不 赦 , 大 辟 所 宜 加 也 。 謹 條 其 無 君 之 心 十 五 事於 左 , 皆 忠 臣 之 所 切 齒 也 。 」 書 奏 御 , 京 師 震 悚 。 時 冀妹 為 皇 后 , 內 寵 方 盛 , 冀 兄 弟 權 重 於 人 主 , 順 帝 雖 知 綱言 不 誣 , 然 無 心 治 冀 。 冀 深 恨 綱 。 會 廣 陵 賊 張 嬰 等 眾 數萬 人 殺 刺 史 二 千 石 , 冀 欲 陷 綱 , 乃 諷 尚 書 以 綱 為 廣 陵 太守 ; 若 不 為 嬰 所 殺 , 則 欲 以 法 中 之 。 前 太 守 往 , 輒 多 請兵 , 及 綱 受 拜 , 詔 問 當 得 兵 馬 幾 何 , 綱 對 曰 無 用 兵 馬 ,遂 單 車 之 官 , 徑 詣 嬰 壘 門 , 示 以 禍 福 。 嬰 大 驚 懼 , 走 欲閉 門 。 綱 又 於 門 外 罷 遣 吏 兵 , 留 所 親 者 十 餘 人 , 以 書 語其 長 老 素 為 嬰 所 信 者 , 請 與 相 見 , 問 以 本 變 , 因 示 以 詔恩 , 使 還 請 嬰 。 嬰 見 綱 意 誠 , 即 出 見 綱 。 綱 延 置 上 坐 ,問 其 疾 苦 , 禮 畢 , 乃 謂 之 曰 : 「 前 後 二 千 石 , 多 非 其 人, 杜 塞 國 恩 , 肆 其 私 求 。 鄉 郡 遠 , 天 子 不 能 朝 夕 聞 也 ,故 民 人 相 聚 以 避 害 。 二 千 石 信 有 罪 矣 ; 為 之 者 乃 非 義 也。 忠 臣 不 欺 君 以 自 榮 , 孝 子 不 損 父 以 求 福 , 天 子 聖 仁 ,欲 文 德 以 來 之 , 故 使 太 守 來 , 思 以 爵 祿 相 榮 , 不 願 以 刑也 。 今 誠 轉 禍 為 福 之 時 也 ; 若 聞 義 不 服 , 天 子 赫 然 發 怒, 大 兵 雲 合 , 豈 不 危 乎 ! 宜 深 計 其 利 害 。 」 嬰 聞 , 泣 曰: 「 荒 裔 愚 人 , 數 為 二 千 石 所 侵 枉 , 不 堪 其 困 , 故 遂 相聚 偷 生 。 明 府 仁 及 草 木 , 乃 嬰 等 更 生 之 澤 , 但 恐 投 兵 之日 , 不 免 孥 戮 耳 。 」 綱 曰 : 「 豈 其 然 乎 ! 要 之 以 天 地 ,誓 之 以 日 月 , 方 當 相 顯 以 爵 位 , 何 禍 之 有 乎 ? 」 嬰 曰 :「 苟 赦 其 罪 , 得 全 首 領 以 就 農 畝 , 則 抱 戴 沒 齒 , 爵 祿 非所 望 也 。 」 嬰 雖 為 大 賊 , 起 於 狂 暴 , 自 以 為 必 死 , 及 得綱 言 , 曠 然 開 明 , 乃 辭 還 營 。 明 日 , 遂 將 所 部 萬 餘 人 ,與 妻 子 面 縛 詣 綱 降 。 綱 悉 釋 縛 慰 納 , 謂 嬰 曰 : 「 卿 諸 人一 旦 解 散 , 方 垂 盪 然 , 當 條 名 上 之 , 必 受 封 賞 。 」 嬰 曰: 「 乞 歸 故 業 , 不 願 以 穢 名 汙 明 時 也 。 」 綱 以 其 至 誠 ,乃 各 從 其 意 , 親 為 安 處 居 宅 。 子 弟 欲 為 吏 者 , 隨 才 任 職, 欲 為 民 者 , 勸 以 農 桑 , 田 業 並 豐 , 南 州 晏 然 。 論 功 ,綱 當 封 , 為 冀 所 遏 絕 , 故 不 得 侯 。 天 子 美 其 功 , 徵 欲 用之 。 嬰 等 上 書 , 乞 留 在 郡 二 歲 。 建 康 元 年 , 病 卒 官 , 時年 三 十 六 。 嬰 等 三 百 餘 人 , 皆 衰 杖 送 綱 喪 至 洛 陽 , 葬 訖, 為 起 冢 立 祠 , 四 時 奉 祭 , 思 慕 如 喪 考 妣 。 天 子 追 念 不已 , 下 詔 褒 揚 , 除 一 子 為 郎 。
#~]'tQ'WJ
,ZR1HC X8{+]'v1D     十 八 年 , 與 衛 將 軍 姜 維 俱 還 成 都。 維 議 復 出 軍 , 唯 翼 廷 爭 , 以 為
f ~Z6p"a`By2K"Dz 國 小 民 勞 , 不 宜 黷 武 。 維 不 聽 , 將翼 等 行 , 進 翼 位 鎮 南 大 將 軍 。 維 至 x7a.qs |T nE)ce
狄 道 , 大 破 魏 雍 州 刺 史 王 經 , 經 眾死 於 洮 水 者 以 萬 計 。 翼 曰 : 「 可 止 u;w7ol ?)YvH
矣 , 不 宜 復 進 , 進 或 毀 此 大 功 。 」維 大 怒 。 曰 : 「 為 蛇 畫 足 。 」 維 竟 +oN Mq!o"@ ] u:l
圍 經 於 狄 道 , 城 不 能 克 。 自 翼 建 異論 , 維 心 與 翼 不 善 , 然 常 牽 率 同 行
+G(Ys@-J#i[ , 翼 亦 不 得 已 而 往 。 景 耀 二 年 , 遷左 車 騎 將 軍 , 領 冀 州 刺 史 。 六 年 , D E ]2W1bnu
與 維 咸 在 劍 閣 , 共 詣 降 鍾 會 于 涪 。明 年 正 月 , 隨 會 至 成 都 , 為 亂 兵 所 #J~;@3p#{
殺 。 1 q.PX%j8Y(IyWL!i3_
V2vp5ZZ_ _,u
1   華 陽 國 志 曰 : 翼 子 微 , 篤 志 好 學 , 官 至 廣 漢太 守 。
a#_]1z7kb:S2d   
)l.eT1x8dU3fS2bj"L
7GD'D M O*b,vA0m ( 宗 預 )
Sv}\ c t"S%g
&j3k7nl3q r"sQ     宗 預 字 德 豔 , 南 陽 安 眾 人 也 。 建安 中 , 隨 張 飛 入 蜀 。 建 興 初 , 丞 'F&y)Y f@g
相 亮 以 為 主 簿 , 遷 參 軍 右 中 郎 將 。及 亮 卒 , 吳 慮 魏 或 承 衰 取 蜀 , 增 巴
$ov6R P4n/~4XI 丘 守 兵 萬 人 , 一 欲 以 為 救 援 , 二 欲以 事 分 割 也 。 蜀 聞 之 , 亦 益 永 安 之 守 , 以 防 非 常 。 預 將命 使 吳 , 孫 權 問 預 曰 : 「 東 之 與 西 , 譬 猶 一 家 , 而 聞 西更 增 白 帝 之 守 , 何 也 ? 」 預 對 曰 : 「 臣 以 為 東 益 巴 丘 之戍 , 西 增 白 帝 之 守 , 皆 事 勢 宜 然 , 俱 不 足 以 相 問 也 。 」權 大 笑 , 嘉 其 抗 直 , 甚 愛 待 之 , 見 敬 亞 於 鄧 芝 、 費 禕 。遷 為 侍 中 , 徙 尚 書 。 延 熙 十 年 , 為 屯 騎 校 尉 。 時 車 騎 將軍 鄧 芝 自 江 州 還 , 來 朝 , 謂 預 曰 : 「 禮 , 六 十 不 服 戎 ,而 卿 甫 受 兵 , 何 也 ? 」 預 答 曰 : 「 卿 七 十 不 還 兵 , 我 六十 何 為 不 受 邪 ? 」 1 芝 性 驕 傲 , 自 大 將 軍 費 禕 等 皆 避 下之 , 而 預 獨 不 為 屈 。 預 復 東 聘 吳 , 孫 權 捉 預 手 , 涕 泣 而別 曰 : 「 君 每 銜 命 結 二 國 之 好 。 今 君 年 長 , 孤 亦 衰 老 ,恐 不 復 相 見 ! 」 遺 預 大 珠 一 斛 , 2 乃 還 。 遷 後 將 軍 , 督永 安 , 就 拜 征 西 大 將 軍 , 賜 爵 關 內 侯 。 景 耀 元 年 , 以 疾徵 還 成 都 。 後 為 鎮 軍 大 將 軍 , 領 兗 州 刺 史 。 時 都 護 諸 葛瞻 初 統 朝 事 , 廖 化 過 預 , 欲 與 預 共 詣 瞻 許 。 預 曰 : 「 吾等 年 踰 七 十 , 所 竊 已 過 , 但 少 一 死 耳 , 何 求 於 年 少 輩 而屑 屑 造 門 邪 ? 」 遂 不 往 。
V gG4EVsw"Q7oD
G+U&u L"c,? a2o%D 1   臣 松 之 以 為 芝 以 年 啁 預 , 是 不 自 顧 。 然 預 之此 答 , 觸 人 所 忌 。 載 之 記 牒 , 近 為 煩 文 。 2A M%}4{3d.X}

$v5d.BK.uF:iEK 2   吳 歷 曰 : 預 臨 別 , 謂 孫 權 曰 : 「 蜀 土 僻 小 ,雖 云 鄰 國 , 東 西 相 賴 , 吳 不 可 無 蜀 , 蜀 不 可 無 吳 , 君 臣憑 恃 , 唯 陛 下 重 垂 神 慮 。 」 又 自 說 「 年 老 多 病 , 恐 不 復得 奉 聖 顏 」 。 孫 盛 曰 : 夫 帝 王 之 保 , 唯 道 與 義 , 道 義 既建 , 雖 小 可 大 , 殷 、 周 是 也 。 苟 任 詐 力 , 雖 彊 必 敗 , 秦、 項 是 也 。 況 乎 居 偏 鄙 之 城 , 恃 山 水 之 固 , 而 欲 連 橫 萬里 , 永 相 資 賴 哉 ? 昔 九 國 建 合 從 之 計 , 而 秦 人 卒 併 六 合; 囂 、 述 營 輔 車 之 謀 , 而 光 武 終 兼 隴 、 蜀 。 夫 以 九 國 之彊 , 隴 、 漢 之 大 , 莫 能 相 救 , 坐 觀 屠 覆 。 何 者 ? 道 德 之基 不 固 , 而 彊 弱 之 心 難 一 故 也 。 而 云 「 吳 不 可 無 蜀 , 蜀不 可 無 吳 」 , 豈 不 諂 哉 ! +TaCn/T"_'H;T$Y
  
~Z L*d4b a
PJ,RUDr ( 廖 化 ) 'LkR*V:_t3_B

v9eDen     廖 化 字 元 儉 , 本 名 淳 , 襄 陽 人 也。 為 前 將 軍 關 羽 主 簿 , 羽 敗 , 屬
+X9k yQl8n8b 吳 。 思 歸 先 主 , 乃 詐 死 , 時 人 謂 為信 然 , 因 攜 持 老 母 晝 夜 西 行 。 會 先 -{V)Ad_x2E
主 東 征 , 遇 於 秭 歸 。 先 主 大 悅 , 以化 為 宜 都 太 守 。 先 主 薨 , 為 丞 相 參
2e*{ps L 軍 , 後 為 督 廣 武 , 稍 遷 至 右 車 騎 將軍 , 假 節 , 領 并 州 刺 史 , 封 中 鄉 侯 wZpig[6~P
, 以 果 烈 稱 。 官 位 與 張 翼 齊 , 而 在宗 預 之 右 。 1
L)qkN@:~ y
o3F*Z(Izx3p#w 1   漢 晉 春 秋 曰 : 景 耀 五 年 , 姜 維 率 眾 出 狄 道 ,廖 化 曰 : 「 『 兵 不 戢 , 必 自 焚 』 , 伯 約 之 謂 也 。 智 不 出敵 , 而 力 少 於 寇 , 用 之 無 厭 , 何 以 能 立 ? 詩 云 『 不 自 我先 , 不 自 我 後 』 , 今 日 之 事 也 。 」 7rX B|0r+I0\_^

t8t3qpo&_ M     咸 熙 元 年 春 , 化 、 預 俱 內 徙 洛 陽, 道 病 卒 。 0?4M6]8hta$^ }
  
G"hN"q)Q+S8`3R @ z n5t S#Y
( 楊 戲 ) c@*o$V4U/V
L'F&V)xt4d
    楊 戲 字 文 然 , 犍 為 武 陽 人 也 。 少與 巴 西 程 祁 公 弘 、 巴 郡 楊 汰 季 儒
D~ir#F$Op[ 、 蜀 郡 張 表 伯 達 並 知 名 。 戲 每 推 祁以 為 冠 首 , 丞 相 亮 深 識 之 。 戲 年 二 kv^,],\:J
十 餘 , 從 州 書 佐 為 督 軍 從 事 , 職 典刑 獄 , 論 法 決 疑 , 號 為 平 當 , 府 辟
IJs t/g9ia;P)~Y2a6J 為 屬 主 簿 。 亮 卒 , 為 尚 書 右 選 部 郎, 刺 史 蔣 琬 請 為 治 中 從 事 史 。 琬 以 3ugA{;gn X|
大 將 軍 開 府 , 又 辟 為 東 曹 掾 , 遷 南中 郎 參 軍 , 副 貳 庲 降 都 督 , 領 建 寧 -z e-F8h2s"VOu
太 守 。 以 疾 徵 還 成 都 , 拜 護 軍 監 軍, 出 領 梓 潼 太 守 , 入 為 射 聲 校 尉 , 'oLKTs/J[Z
所 在 清 約 不 煩 。 延 熙 二 十 年 , 隨 大將 軍 姜 維 出 軍 至 芒 水 。 戲 素 心 不 服 uQd9H*Jh2O
維 , 酒 後 言 笑 , 每 有 傲 弄 之 辭 。 維外 寬 內 忌 , 意 不 能 堪 , 軍 還 , 有 司 承 旨 奏 戲 , 免 為 庶 人。 後 景 耀 四 年 卒 。 %d N!AV2wF0] g-_5@5I
?M+n5}*Y
    戲 性 雖 簡 惰 省 略 , 未 嘗 以 甘 言 加人 , 過 情 接 物 。 書 符 指 事 , 希 有
qr6d;u-X| 盈 紙 。 然 篤 於 舊 故 , 居 誠 存 厚 。 與巴 西 韓 儼 、 黎 韜 童 幼 相 親 厚 , 後 儼 ZE1R4Jd9b!zn
痼 疾 廢 頓 , 韜 無 行 見 捐 , 戲 經 紀 振卹 , 恩 好 如 初 。 又 時 人 謂 譙 周 無 當 8]Q5P,MZw_
世 才 , 少 歸 敬 者 , 唯 戲 重 之 , 嘗 稱曰 : 「 吾 等 後 世 , 終 自 不 如 此 長 兒
6m)wb3Q ^L 也 。 」 有 識 以 此 貴 戲 。
EbN/N X
+q ypH"G7v&xZh     張 表 有 威 儀 風 觀 , 始 名 位 與 戲 齊, 後 至 尚 書 , 督 庲 降 後 將 軍 , 先
,C.\t],?c 戲 沒 。 祁 、 汰 各 早 死 。 1 |4^'}2r&OH1N
k"@s2J#X0lA&C2j
1   戲 同 縣 後 進 有 李 密 者 , 字 令 伯 。 華 陽 國 志 曰: 密 祖 父 光 , 朱 提 太 守 。 父 早 亡 。 母 何 氏 , 更 適 人 。 密見 養 於 祖 母 。 治 春 秋 左 氏 傳 , 博 覽 多 所 通 涉 , 機 警 辯 捷。 事 祖 母 以 孝 聞 , 其 侍 疾 則 泣 涕 側 息 , 日 夜 不 解 帶 , 膳飲 湯 藥 , 必 自 口 嘗 。 本 郡 禮 命 不 應 , 州 辟 從 事 尚 書 郎 ,大 將 軍 主 簿 , 太 子 洗 馬 , 奉 使 聘 吳 。 吳 主 問 蜀 馬 多 少 ,對 曰 : 「 官 用 有 餘 , 人 閒 自 足 。 」 吳 主 與 群 臣 汎 論 道 義, 謂 寧 為 人 弟 , 密 曰 : 「 願 為 人 兄 矣 。 」 吳 主 曰 : 「 何以 為 兄 ? 」 密 曰 : 「 為 兄 供 養 之 日 長 。 」 吳 主 及 群 臣 皆稱 善 。 蜀 平 後 , 征 西 將 軍 鄧 艾 聞 其 名 , 請 為 主 簿 , 及 書招 , 欲 與 相 見 , 皆 不 往 。 以 祖 母 年 老 , 心 在 色 養 。 晉 武帝 立 太 子 , 徵 為 太 子 洗 馬 , 詔 書 累 下 , 郡 縣 偪 遣 , 於 是密 上 書 曰 : 「 臣 以 險 釁 , 夙 遭 閔 凶 , 生 孩 六 月 , 慈 父 見背 , 行 年 四 歲 , 舅 奪 母 志 。 祖 母 劉 , 愍 臣 孤 弱 , 躬 見 撫養 。 臣 少 多 疾 病 , 九 歲 不 行 , 零 丁 孤 苦 , 至 於 成 立 , 既無 伯 叔 , 終 鮮 兄 弟 , 門 衰 祚 薄 , 晚 有 兒 息 。 外 無 期 功 強近 之 親 , 內 無 應 門 五 尺 之 童 , 煢 煢 孑 立 , 形 影 相 弔 。 而劉 早 嬰 疾 病 , 常 在 床 蓐 , 臣 侍 湯 藥 , 未 曾 廢 離 。 逮 奉 聖朝 , 沐 浴 清 化 , 前 太 守 臣 逵 察 臣 孝 廉 , 後 刺 史 臣 榮 舉 臣秀 才 , 臣 以 供 養 無 主 , 辭 不 赴 命 。 詔 書 特 下 , 拜 臣 郎 中, 尋 蒙 國 恩 , 除 臣 洗 馬 , 猥 以 微 賤 , 當 侍 東 宮 , 非 臣 隕首 所 能 上 報 。 臣 具 表 聞 , 辭 不 就 職 。 詔 書 切 峻 , 責 臣 逋慢 , 郡 縣 偪 迫 , 催 臣 上 道 , 州 司 臨 門 , 急 於 星 火 。 臣 欲奉 詔 奔 馳 , 則 劉 病 日 篤 , 苟 順 私 情 , 則 告 訴 不 許 , 臣 之進 退 , 實 為 狼 狽 。 伏 惟 聖 朝 以 孝 治 天 下 , 凡 在 故 老 , 猶蒙 矜 愍 , 況 臣 孤 苦 , 特 為 尤 甚 。 且 臣 少 仕 偽 朝 , 歷 職 郎署 , 本 圖 宦 達 , 不 矜 名 節 。 今 臣 亡 國 賤 俘 , 至 微 至 陋 ,猥 蒙 拔 擢 , 寵 命 優 渥 , 豈 敢 盤 桓 , 有 所 希 冀 ? 但 以 劉 日薄 西 山 , 氣 息 奄 奄 , 人 命 危 淺 , 朝 不 慮 夕 。 臣 無 祖 母 ,無 以 至 今 日 , 祖 母 無 臣 , 亦 無 以 終 餘 年 , 母 孫 二 人 , 更相 為 命
.t)J0Z Q3~H*Uw , 是 以 區 區 不 敢 廢 遠 。 臣 今 年 四 十 有 四 , 祖 母 劉 今 年九 十 有 六 , 是 臣 盡 節 於 陛 下 之 日 長 , 報 養 劉 之 日 短 也 。烏 鳥 私 情 , 願 乞 終 養 。 臣 之 辛 苦 , 非 徒 蜀 之 人 士 及 二 州牧 伯 所 見 明 知 , 皇 天 后 土 , 實 所 共 鑒 。 願 陛 下 矜 愍 愚 誠, 聽 臣 微 志 , 庶 劉 僥 倖 , 保 卒 餘 年 。 臣 生 當 隕 首 , 死 當結 草 , 臣 不 勝 犬 馬 怖 懼 之 情 ! 」 武 帝 覽 表 曰 : 「 密 不 空有 名 也 。 」 嘉 其 誠 款 , 賜 奴 婢 二 人 , 下 郡 縣 供 養 其 祖 母奉 膳 。 及 祖 母 卒 , 服 終 , 從 尚 書 郎 為 河 內 溫 縣 令 , 政 化嚴 明 。 中 山 諸 王 每 過 溫 縣 , 必 責 求 供 給 , 溫 吏 民 患 之 。及 密 至 , 中 山 王 過 縣 , 欲 求 芻 茭 薪 蒸 , 密 牋 引 高 祖 過 沛, 賓 禮 老 幼 , 桑 梓 之 供 , 一 無 煩 擾 , 「 伏 惟 明 王 孝 思 惟則 , 動 識 先 戒 , 本 國 望 風 , 式 歌 且 舞 , 誅 求 之 碎 , 所 未聞 命 。 」 自 後 諸 王 過 , 不 敢 有 煩 。 隴 西 王 司 馬 子 舒 深 敬友 密 , 而 貴 勢 之 家 憚 其 公 直 。 密 去 官 , 為 州 大 中 正 , 性方 直 , 不 曲 意 勢 位 。 後 失 荀 勖 、 張 華 指 , 左 遷 漢 中 太 守, 諸 王 多 以 為 冤 。 一 年 去 官 , 年 六 十 四 卒 。 著 述 理 論 十篇 , 安 東 將 軍 胡 熊 與 皇 甫 士 安 並 善 之 。 $XktV(F@-Xy

la7xF-aN!Ekj     戲 以 延 熙 四 年 著 季 漢 輔 臣 贊 , 其所 頌 述 , 今 多 載 于 蜀 書 , 是 以 記
.oO)J,Sj~4R 之 於 左 。 自 此 之 後 卒 者 , 則 不 追 諡, 故 或 有 應 見 稱 紀 而 不 在 乎 篇 者 也
)iF:`| z(f7F u gK 。 其 戲 之 所 贊 而 今 不 作 傳 者 , 余 皆注 疏 本 末 於 其 辭 下 , 可 以 觕 知 其 髣
$y8i'NP$sG oA 彿 云 爾 。 H&SX!Q[

T.F k/cJ0g0F+UG     昔 文 王 歌 德 , 武 王 歌 興 , 夫 命 世之 主 , 樹 身 行 道 , 非 唯 一 時 , 亦
v$U r8q2js;H 由 開 基 植 緒 , 光 于 來 世 者 也 。 自 我中 漢 之 末 , 王 綱 棄 柄 , 雄 豪 並 起 ,
f U AI{v1qU 役 殷 難 結 , 生 人 塗 地 。 於 是 世 主 感而 慮 之 , 初 自 燕 、 代 則 仁 聲 洽 著 ,
cVHnJ)u;`SC6l ] 行 自 齊 、 魯 則 英 風 播 流 , 寄 業 荊 、郢 則 臣 主 歸 心 , 顧 援 吳 、 越 則 賢 愚 8yY*A:q L;n-C
賴 風 , 奮 威 巴 、 蜀 則 萬 里 肅 震 , 厲師 庸 、 漢 則 元 寇 斂 跡 , 故 能 承 高 祖 `ZZ!C!gop8G2X
之 始 兆 , 復 皇 漢 之 宗 祀 也 。 然 而 姦凶 懟 險 , 天 征 未 加 , 猶 孟 津 之 翔 師 O yfD.B2[Ujm5J
, 復 須 戰 於 鳴 條 也 。 天 祿 有 終 , 奄忽 不 豫 。 雖 攝 歸 一 統 , 萬 國 合 從 者
*Z/m5oG(C~!u , 當 時 俊 乂 扶 攜 翼 戴 , 明 德 之 所 懷致 也 , 蓋 濟 濟 有 可 觀 焉 。 遂 乃 並 述
A3h?9f?8gTkM 休 風 , 動 于 後 聽 。 其 辭 曰 : uF-z }R A

5Z%~ [b-N"Dixf4i}     皇 帝 遺 植 , 爰 滋 八 方 , 別 自 中 山, 靈 精 是 鍾 , 順 期 挺 生 , 傑 起 龍 4C,ZU_z:fN c5B
驤 。 始 于 燕 、 代 , 伯 豫 君 荊 , 吳 、越 憑 賴 , 望 風 請 盟 , 挾 巴 跨 蜀 , 庸 $\'h%C e;H$@mt
漢 以 并 。 乾 坤 復 秩 , 宗 祀 惟 寧 , 躡基 履 跡 , 播 德 芳 聲 。 華 夏 思 美 , 西
)m9`Y;e#r(N,n7L 伯 其 音 , 開 慶 來 世 , 歷 載 攸 興 。 ─ ─ 贊 昭 烈 皇 帝 Ba0_/Ti B&zi/a1b
t}!O"V*VdV4Tv
    忠 武 英 高 , 獻 策 江 濱 , 攀 吳 連 蜀, 權 我 世 真 。 受 遺 阿 衡 , 整 武 齊
Xs bb2h 文 , 敷 陳 德 教 , 理 物 移 風 , 賢 愚 競心 , 僉 忘 其 身 。 誕 靜 邦 內 , 四 裔 以 "~ vC{ZB0o8q
綏 , 屢 臨 敵 庭 , 實 耀 其 威 , 研 精 大國 , 恨 於 未 夷 。 ─ ─ 贊 諸 葛 丞 相
9e$}~/D[Z v:Y
1?F2eS*A     司 徒 清 風 , 是 咨 是 臧 , 識 愛 人 倫, 孔 音 鏘 鏘 。 ─ ─ 贊 許 司 徒
^ao?e-L.rF"{1x
$q4x,s3B,H7C-rp }     關 、 張 赳 赳 , 出 身 匡 世 , 扶 翼 攜上 , 雄 壯 虎 烈 。 藩 屏 左 右 , 翻 飛 8g*`awrYF
電 發 , 濟 于 艱 難 , 贊 主 洪 業 , 侔 跡韓 、 耿 , 齊 聲 雙 德 。 交 待 無 禮 , 並 致 姦 慝 , 悼 惟 輕 慮 ,隕 身 匡 國 。 ─ ─ 贊 關 雲 長 、 張 益 德
1]'T)w/o#_H 5o l1ci S6\^2\%c |
    驃 騎 奮 起 , 連 橫 合 從 , 首 事 三 秦, 保 據 河 、 潼 。 宗 計 於 朝 , 或 異 QnC\;N
或 同 , 敵 以 乘 釁 , 家 破 軍 亡 。 乖 道反 德 , 託 鳳 攀 龍 。 ─ ─ 贊 馬 孟 起
lr y@} WG _9y4S%uh}6E G
    翼 侯 良 謀 , 料 世 興 衰 , 委 質 于 主, 是 訓 是 諮 , 暫 思 經 算 , 睹 事 知 V7oW5T ?'W]E
機 。 ─ ─ 贊 法 孝 直
`4F A ~3H7{4Zn ru
e4xN8yf8hx7Hw     軍 師 美 至 , 雅 氣 曄 曄 , 致 命 明 主, 忠 情 發 臆 , 惟 此 義 宗 , 亡 身 報 i8GD4WG ?t:D
德 。 ─ ─ 贊 龐 士 元
a1[Fgl@-e/Y7n%IkpU
v'sRw.s7e9N     將 軍 敦 壯 , 摧 峰 登 難 , 立 功 立 事, 于 時 之 幹 。 ─ ─ 贊 黃 漢 升 m+BTb+OBg2p6El

!rWe:M9j@     掌 軍 清 節 , 亢 然 恆 常 , 讜 言 惟 司, 民 思 其 綱 。 ─ ─ 贊 董 幼 宰
4I$w)Ma Y
h0B.Nq'_HdJ5XQ h     安 遠 彊 志 , 允 休 允 烈 , 輕 財 果 壯, 當 難 不 惑 , 以 少 禦 多 , 殊 方 保 'a%J2G)z&CeQ We_ ho"ye
業 。 ─ ─ 贊 鄧 孔 山 u4u` i'R)\7fc

2b?WSv9R%Z6}D'T           孔 山 名 方 , 南 郡 人 也 。 以荊 州 從 事 隨 先 主 入 蜀 。 蜀 既 定 ,
0]I9\Y8iI*gb 為 犍 為 屬 國 都 尉 , 因 易 郡 名 , 為 朱提 太 守 , 選 為 安 遠 將 軍 、 庲 降 都 督 gJ {.^*[ DDn?A
, 住 南 昌 縣 。 章 武 二 年 卒 。 失 其 行事 , 故 不 為 傳 。
.yp;hF?s0bav
5ONhl+v;mCB/kw     揚 威 才 幹 , 欷 歔 文 武 , 當 官 理 任, 衎 衎 辯 舉 , 圖 殖 財 施 , 有 義 有 V|O5Zt?
敘 。 ─ ─ 贊 費 賓 伯
aC:F{8F c M0oc1B0`{RI$w1B7I-n^
          賓 伯 名 觀 , 江 夏 鄳 人 也 。劉 璋 母 , 觀 之 族 姑 , 璋 又 以 女 妻 &XkT$A)Y1[0u
觀 。 觀 建 安 十 八 年 參 李 嚴 軍 , 拒 先主 於 綿 竹 , 與 嚴 俱 降 , 先 主 既 定 益 Emt Ex[w
州 , 拜 為 裨 將 軍 , 後 為 巴 郡 太 守 、江 州 都 督 , 建 興 元 年 封 都 亭 侯 , 加 振 威 將 軍 。 觀 為 人 善於 交 接 。 都 護 李 嚴 性 自 矜 高 , 護 軍 輔 匡 等 年 位 與 嚴 相 次, 而 嚴 不 與 親 褻 ; 觀 年 少 嚴 二 十 餘 歲 , 而 與 嚴 通 狎 如 時輩 云 。 年 三 十 七 卒 。 失 其 行 事 , 故 不 為 傳 。 (l?}8CJ
1Dzc"uN f f
    屯 騎 主 舊 , 固 節 不 移 , 既 就 初 命, 盡 心 世 規 , 軍 資 所 恃 , 是 辨 是 !V%g"uR~Y!z
裨 。 ─ ─ 贊 王 文 儀 h'Bz7S$N2lD
S-|Z_6C
    尚 書 清 尚 , 敕 行 整 身 , 抗 志 存 義, 味 覽 典 文 , 倚 其 高 風 , 好 侔 古 bi9q]9JN
人 。 ─ ─ 贊 劉 子 初 "b7|;U-VY
iec,YvNr4fLm
    安 漢 雍 容 , 或 婚 或 賓 , 見 禮 當 時, 是 謂 循 臣 。 ─ ─ 贊 麋 子 仲
*OXTzFnD(`(U YIz%I4y Q&Y'g4P"W
    少 府 修 慎 , 鴻 臚 明 真 , 諫 議 隱 行, 儒 林 天 文 。 宣 班 大 化 , 或 首 或 -z8n9s/W%H p]
林 。 ─ ─ 贊 王 元 泰 、 何 彥 英 、 杜 輔國 、 周 仲 直 %CKX8j3Ix uS

qQ4q*v H v+Ni           王 元 泰 名 謀 , 漢 嘉 人 也 。有 容 止 操 行 。 劉 璋 時 , 為 巴 郡 太
k:xpZ'\(D8gK 守 , 還 為 州 治 中 從 事 。 先 主 定 益 州, 領 牧 , 以 為 別 駕 。 先 主 為 漢 中 王
dLp6G]&j-eil*O{ , 用 荊 楚 宿 士 零 陵 賴 恭 為 太 常 , 南陽 黃 柱 為 光 祿 勳 , 謀 為 少 府 ; 建 興 (}5c%C;@'y$X
初 , 賜 爵 關 內 侯 , 後 代 賴 恭 為 太 常。 恭 、 柱 、 謀 皆 失 其 行 事 , 故 不 為 B9W;v2X$x`*M"\6I
傳 。 恭 子 宏 , 為 丞 相 西 曹 令 史 , 隨諸 葛 亮 於 漢 中 , 早 夭 , 亮 甚 惜 之 , $Ghq$_*fu%|
與 留 府 長 史 參 軍 張 裔 、 蔣 琬 書 曰 :「 令 史 失 賴 宏 , 掾 屬 喪 楊 顒 , 為 朝
8l%l _ei lo2r 中 損 益 多 矣 。 」 顒 亦 荊 州 人 也 。 後大 將 軍 蔣 琬 問 張 休 曰 : 「 漢 嘉 前 輩
q6a/N9z.~!R|5l\ I'F 有 王 元 泰 , 今 誰 繼 者 ? 」 休 對 曰 :「 至 於 元 泰 , 州 里 無 繼 , 況 鄙 郡 乎
'x FAB$C:} B ! 」 其 見 重 如 此 。 1
6jk$TG.g,u
+V1\M3?$@2g k"JNv 1   襄 陽 記 曰 : 楊 顒 字 子 昭 , 楊 儀 宗 人 也 。 入 蜀, 為 巴 郡 太 守 , 丞 相 諸 葛 亮 主 簿 。 亮 嘗 自 校 簿 書 , 顒 直入 諫 曰 : 「 為 治 有 體 , 上 下 不 可 相 侵 , 請 為 明 公 以 作 家譬 之 。 今 有 人 使 奴 執 耕 稼 , 婢 典 炊 爨 , 雞 主 司 晨 , 犬 主吠 盜 , 牛 負 重 載 , 馬 涉 遠 路 , 私 業 無 曠 , 所 求 皆 足 , 雍容 高 枕 , 飲 食 而 已 , 忽 一 旦 盡 欲 以 身 親 其 役 , 不 復 付 任, 勞 其 體 力 , 為 此 碎 務 , 形 疲 神 困 , 終 無 一 成 。 豈 其 智之 不 如 奴 婢 雞 狗 哉 ? 失 為 家 主 之 法 也 。 是 故 古 人 稱 坐 而論 道 謂 之 三 公 , 作 而 行 之 謂 之 士 大 夫 。 故 邴 吉 不 問 橫 道死 人 而 憂 牛 喘 , 陳 平 不 肯 知 錢 穀 之 數 , 云 自 有 主 者 , 彼誠 達 於 位 分 之 體 也 。 今 明 公 為 治 , 乃 躬 自 校 簿 書 , 流 汗竟 日 , 不 亦 勞 乎 ! 」 亮 謝 之 。 後 為 東 曹 屬 典 選 舉 。 顒 死, 亮 垂 泣 三 日 。 u |7s'@0suY~
V S8\4@#ksh!FsX:C4S
          何 彥 英 名 宗 , 蜀 郡 郫 人 也。 事 廣 漢 任 安 學 , 精 究 安 術 , 與
OWl]6r6aWwk r[ 杜 瓊 同 師 而 名 問 過 之 。 劉 璋 時 , 為犍 為 太 守 。 先 主 定 益 州 , 領 牧 , 辟 ^)d(p4Vvd3Y
為 從 事 祭 酒 。 後 援 引 圖 、 讖 , 勸 先主 即 尊 號 。 踐 阼 之 後 , 遷 為 大 鴻 臚
5cmq1UIq)I C)w 。 建 興 中 卒 。 失 其 行 事 , 故 不 為 傳。 子 雙 , 字 漢 偶 。 滑 稽 談 笑 , 有 淳 WA)g+f)O ut@K b
于 髡 、 東 方 朔 之 風 。 為 雙 柏 長 。 早卒 。
8s } p1Q mgL#D9j@#Y
2~6cX?Q#x     車 騎 高 勁 , 惟 其 泛 愛 , 以 弱 制 彊, 不 陷 危 墜 。 ─ ─ 贊 吳 子 遠 q+T,jDNwV

&{4]s"N9cBo9\U           子 遠 名 壹 , 陳 留 人 也 。 隨劉 焉 入 蜀 。 劉 璋 時 , 為 中 郎 將 ,
.T&Rg1z,C9k n2o 將 兵 拒 先 主 於 涪 , 詣 降 。 先 主 定 益州 , 以 壹 為 護 軍 討 逆 將 軍 , 納 壹 妹 /W@6|o ww;ylC1_
為 夫 人 。 章 武 元 年 , 為 關 中 都 督 。建 興 八 年 , 與 魏 延 入 南 安 界 , 破 魏
o3t:Z^&@ v-N 將 費 瑤 , 徙 亭 侯 , 進 封 高 陽 鄉 侯 ,遷 左 將 軍 。 十 二 年 , 丞 相 亮 卒 , 以 .c vu O(H
壹 督 漢 中 , 車 騎 將 軍 , 假 節 , 領 雍州 刺 史 , 進 封 濟 陽 侯 。 十 五 年 卒 。
Y8BN']tt#C,X 失 其 行 事 , 故 不 為 傳 。 壹 族 弟 班 ,字 元 雄 , 大 將 軍 何 進 官 屬 吳 匡 之 子 也 。 以 豪 俠 稱 , 官 位常 與 壹 相 亞 。 先 主 時 , 為 領 軍 。 後 主 世 , 稍 遷 至 驃 騎 將軍 , 假 節 , 封 綿 竹 侯 。
:ew:gzCv#} Zg7Z z"B1H oBs2V*x
    安 漢 宰 南 , 奮 擊 舊 鄉 , 翦 除 蕪 穢, 惟 刑 以 張 , 廣 遷 蠻 、 濮 , 國 用 A&C0o*z!R`O.DAU7s
用 彊 。 ─ ─ 贊 李 德 昂
ZOnN"k-oR/JE
SdA[fod3P L     輔 漢 惟 聰 , 既 機 且 惠 , 因 言 遠 思, 切 問 近 對 , 贊 時 休 美 , 和 我 業 &u$uIS-C3Us
世 。 ─ ─ 贊 張 君 嗣 L Ajk{
vo| H U;h
    鎮 北 敏 思 , 籌 畫 有 方 , 導 師 禳 穢, 遂 事 成 章 。 偏 任 東 隅 , 末 命 不
|!_*[cB Y7{~B 祥 , 哀 悲 本 志 , 放 流 殊 疆 。 ─ ─ 贊黃 公 衡 f/j4O-@f

6S:V ?D:o8BG$p     越 騎 惟 忠 , 厲 志 自 祗 , 職 于 內 外, 念 公 忘 私 。 ─ ─ 贊 楊 季 休
:q+GJ1udJ'g U*[&WTPt'OQ
    征 南 厚 重 , 征 西 忠 克 , 統 時 選 士, 猛 將 之 烈 。 ─ ─ 贊 趙 子 龍 、 陳
6y3j6w$U,Mz%z]&M 叔 至
aD!D9v$Z!N $SD w W|-r
          叔 至 名 到 , 汝 南 人 也 。 自豫 州 隨 先 主 , 名 位 常 亞 趙 雲 , 俱
YmgbDT^Yz 以 忠 勇 稱 。 建 興 初 , 官 至 永 安 都 督、 征 西 將 軍 , 封 亭 侯 。 0^9?(gg-e~DL.M

2A ?`l7M k?$u0^     鎮 南 粗 強 , 監 軍 尚 篤 , 並 豫 戎 任, 任 自 封 裔 。 ─ ─ 贊 輔 元 弼 、 劉
:dqLm~h 南 和 5@*]f s aJx!O

p!b,H]$vf           輔 元 弼 名 匡 , 襄 陽 人 也 。隨 先 主 入 蜀 。 益 州 既 定 , 為 巴 郡 vn$B2ib'DF
太 守 。 建 興 中 , 徙 鎮 南 , 為 右 將 軍, 封 中 鄉 侯 。
K7gi@&P k
M6hW a:}0L6YA7Y           劉 南 和 名 邕 , 義 陽 人 也 。隨 先 主 入 蜀 。 益 州 既 定 , 為 江 陽 3n4H)C+fR&ug
太 守 。 建 興 中 , 稍 遷 至 監 軍 後 將 軍, 賜 爵 關 內 侯 , 卒 。 子 式 嗣 。 少 子 Hd ]~~+TE W
武 , 有 文 , 與 樊 建 齊 名 , 官 亦 至 尚書 。
_LJPJJn#h
DO~&e7qb&Pf     司 農 性 才 , 敷 述 允 章 , 藻 麗 辭 理, 斐 斐 有 光 。 ─ ─ 贊 秦 子 敕 #l#F[1a*e#Xux?
u-Jl];}'h.h(o2P
    正 方 受 遺 , 豫 聞 後 綱 , 不 陳 不 僉, 造 此 異 端 , 斥 逐 當 時 , 任 業 以 th_tm Y3axa2GN
喪 。 ─ ─ 贊 李 正 方
9I:|/Aqr:NAV o Yh
Yz1xU;\#]z5`     文 長 剛 粗 , 臨 難 受 命 , 折 衝 外 禦, 鎮 保 國 境 。 不 協 不 和 , 忘 節 言 L Mv7i!ui
亂 , 疾 終 惜 始 , 實 惟 厥 性 。 ─ ─ 贊魏 文 長 X^-^(uV@'u0[
{SI[$b [2Sm
    威 公 狷 狹 , 取 異 眾 人 ; 閑 則 及 理, 逼 則 傷 侵 , 舍 順 入 凶 , 大 易 之
lF1l-a zP/[ ? 云 。 ─ ─ 贊 楊 威 公 9| S2`C Y#K

.m @6bEy5X%Xsw     季 常 良 實 , 文 經 勤 類 , 士 元 言 規, 處 仁 聞 計 , 孔 休 、 文 祥 , 或 才 7s1DHqo1y
或 臧 , 播 播 述 志 , 楚 之 蘭 芳 。 ─ ─ 贊 馬 季 常 、 衛 文 經 、 韓 士 元 、 張 處
B-jkZ3jc9f0O^o e)yP 仁 、 殷 孔 林 、 習 文 祥 ?.~&]$dQ G
6} U,A |N]Qn.V
          文 經 、 士 元 , 皆 失 其 名 實、 行 事 、 郡 縣 。 處 仁 本 名 存 , 南
h w.b gNh/@9bXh 陽 人 也 。 以 荊 州 從 事 隨 先 主 入 蜀 ,南 次 至 雒 , 以 為 廣 漢 太 守 。 存 素 不
\L4|/]4D(xB 服 龐 統 , 統 中 矢 卒 , 先 主 發 言 嘉 歎, 存 曰 : 「 統 雖 盡 忠 可 惜 , 然 違 大 1ym!_p/u Am
雅 之 義 。 」 先 主 怒 曰 : 「 統 殺 身 成仁 , 更 為 非 也 ? 」 免 存 官 。 頃 之 ,
2l2R O n6H 病 卒 。 失 其 行 事 , 故 不 為 傳 。
I|2LS L"k C
5g9UM~5~RR           孔 休 名 觀 , 為 荊 州 主 簿 別駕 從 事 , 見 先 主 傳 。 失 其 郡 縣 。
\c#SPp2i 文 祥 名 禎 , 襄 陽 人 也 。 隨 先 主 入 蜀, 歷 雒 、 郫 令 , 廣 漢 太 守 。 失 其 行 事 。 子 忠 , 官 至 尚 書郎 。 1 ;jp7j4Th U7q
Y"{9k9V@"X/Qc%j5Q
1   襄 陽 記 曰 : 習 禎 有 風 流 , 善 談 論 , 名 亞 龐 統, 而 在 馬 良 之 右 。 子 忠 , 亦 有 名 。 忠 子 隆 , 為 步 兵 校 尉, 掌 校 祕 書 。 u8l'~e*V l
y/tL Ss-~A
    國 山 休 風 , 永 南 耽 思 ; 盛 衡 、 承伯 , 言 藏 言 時 ; 孫 德 果 銳 , 偉 南 |{&j9}R7fe} \
篤 常 ; 德 緒 、 義 彊 , 志 壯 氣 剛 。 濟濟 脩 志 , 蜀 之 芬 香 。 ─ ─ 贊 王 國 山 、 李 永 南 、 馬 盛 衡 、馬 承 伯 、 李 孫 德 、 李 偉 南 , 龔 德 緒 、 王 義 彊 O6N}MM!JF
R;g)cV \*SY
          國 山 名 甫 , 廣 漢 郪 人 也 。好 人 流 言 議 。 劉 璋 時 , 為 州 書 佐 E(YIqLG t
。 先 主 定 蜀 後 , 為 綿 竹 令 , 還 為 荊州 議 曹 從 事 。 隨 先 主 征 吳 , 軍 敗 於
)~W4W2t6L H/c$c^ 秭 歸 , 遇 害 。 子 祐 , 有 父 風 , 官 至尚 書 右 選 郎 。
v&{%dl ae
p#p6q$v0m%h           永 南 名 邵 , 廣 漢 郪 人 也 。先 主 定 蜀 後 , 為 州 書 佐 部 從 事 。 %B4wM9UB px?!j
建 興 元 年 , 丞 相 亮 辟 為 西 曹 掾 。 亮南 征 , 留 邵 為 治 中 從 事 , 是 歲 卒 。 YlK*_l1HD

n^7q$H;`
M7Oks"wxp 1   華 陽 國 志 曰 : 邵 兄 邈 , 字 漢 南 , 劉 璋 時 為 牛鞞 長 。 先 主 領 牧 , 為 從 事 , 正 旦 命 行 酒 , 得 進 見 , 讓 先主 曰 : 「 振 威 以 將 軍 宗 室 肺 腑 , 委 以 討 賊 , 元 功 未 效 ,先 寇 而 滅 ; 邈 以 將 軍 之 取 鄙 州 , 甚 為 不 宜 也 。 」 先 主 曰: 「 知 其 不 宜 , 何 以 不 助 之 ? 」 邈 曰 : 「 匪 不 敢 也 , 力不 足 耳 。 」 有 司 將 殺 之 , 諸 葛 亮 為 請 , 得 免 。 久 之 , 為犍 為 太 守 、 丞 相 參 軍 、 安 漢 將 軍 。 建 興 六 年 , 亮 西 征 。馬 謖 在 前 敗 績 , 亮 將 殺 之 , 邈 諫 以 「 秦 赦 孟 明 , 用 伯 西戎 , 楚 誅 子 玉 , 二 世 不 競 」 , 失 亮 意 , 還 蜀 。 十 二 年 ,亮 卒 , 後 主 素 服 發 哀 三 日 , 邈 上 疏 曰 : 「 呂 祿 、 霍 、 禹未 必 懷 反 叛 之 心 , 孝 宣 不 好 為 殺 臣 之 君 , 直 以 臣 懼 其 偪, 主 畏 其 威 , 故 姦 萌 生 。 亮 身 杖 彊 兵 , 狼 顧 虎 視 , 五 大不 在 邊 , 臣 常 危 之 。 今 亮 殞 沒 , 蓋 宗 族 得 全 , 西 戎 靜 息, 大 小 為 慶 。 」 後 主 怒 , 下 獄 誅 之 。 &HMK;s.W
] OGPOs
          盛 衡 名 勳 , 承 伯 名 齊 , 皆巴 西 閬 中 人 也 。 勳 , 劉 璋 時 為 州
!X7`Z `L8` Z 書 佐 , 先 主 定 蜀 , 辟 為 左 將 軍 屬 ,後 轉 州 別 駕 從 事 , 卒 。 齊 為 太 守 張 飛 功 曹 。 飛 貢 之 先 主, 為 尚 書 郎 。 建 興 中 , 從 事 丞 相 掾 , 遷 廣 漢 太 守 , 復 為參 軍 。 亮 卒 , 為 尚 書 。 勳 、 齊 皆 以 才 幹 自 顯 見 ; 歸 信 於州 黨 , 不 如 姚 (人由)。(人由) 字 子 緒, 亦 閬 中 人 。 先 主 定 益州 後 , 為 功 曹 書 佐 。 建 興 元 年 , 為 廣 漢 太 守 。 丞 相 亮 北駐 漢 中 , 辟 為 掾 。 並 進 文 武 之 士 , 亮 稱 曰 : 「 忠 益 者 莫大 於 進 人 , 進 人 者 各 務 其 所 尚 ; 今 姚 掾 並 存 剛 柔 , 以 廣文 武 之 用 , 可 謂 博 雅 矣 , 願 諸 掾 各 希 此 事 , 以 屬 其 望 。」 遷 為 參 軍 。 亮 卒 , 稍 遷 為 尚 書 僕 射 。 時 人 服 其 真 誠 篤粹 。 延 熙 五 年 卒 , 在 作 贊 之 後 。
,Q^6jYUwU -M%R#A#w$W T/[R4Q
          孫 德 名 福 , 梓 潼 涪 人 也 。先 主 定 益 州 後 , 為 書 佐 、 西 充 國
/Q+?Mry y 長 、 成 都 令 。 建 興 元 年 , 徙 巴 西 太守 , 為 江 州 督 、 楊 威 將 軍 , 入 為 尚
a hOn6W"N^1YYV 書 僕 射 , 封 平 陽 亭 侯 。 延 熙 初 , 大將 軍 蔣 琬 出 征 漢 中 , 福 以 前 監 軍 領
q f-Ji2~Y 司 馬 , 卒 。 1 !vJnA#a }mW b
1o-Z$_j,FX{
1   益 部 耆 舊 雜 記 曰 : 諸 葛 亮 於 武 功 病 篤 , 後 主遣 福 省 侍 , 遂 因 諮 以 國 家 大 計 。 福 往 具 宣 聖 旨 , 聽 亮 所言 , 至 別 去 數 日 , 忽 馳 思 未 盡 其 意 , 遂 卻 騎 馳 還 見 亮 。亮 語 福 曰 : 「 孤 知 君 還 意 。 近 日 言 語 , 雖 彌 日 有 所 不 盡, 更 來 一 決 耳 。 君 所 問 者 , 公 琰 其 宜 也 。 」 福 謝 : 「 前實 失 不 諮 請 公 , 如 公 百 年 後 , 誰 可 任 大 事 者 ? 故 輒 還 耳。 乞 復 請 , 蔣 琬 之 後 , 誰 可 任 者 ? 」 亮 曰 : 「 文 偉 可 以繼 之 。 」 又 復 問 其 次 , 亮 不 答 。 福 還 , 奉 使 稱 旨 。 福 為人 精 識 果 銳 , 敏 於 從 政 。 子 驤 , 字 叔 龍 , 亦 有 名 , 官 至尚 書 郎 、 廣 漢 太 守 。 .qF+C y"R

E^/{XY4y           偉 南 名 朝 , 永 南 兄 。 郡 功曹 , 舉 孝 廉 , 臨 邛 令 , 入 為 別 駕
gu{.vF+m8Y 從 事 。 隨 先 主 東 征 吳 , 章 武 二 年 卒於 永 安 。 1
7@_&M[ G;X6c
lR1z0h:J 1   益 部 耆 舊 雜 記 曰 : 朝 又 有 一 弟 , 早 亡 , 各 有才 望 , 時 人 號 之 李 氏 三 龍 。 華 陽 國 志 曰 : 群 下 上 先 主 為漢 中 王 ; 其 文 , 朝 所 造 也 。 臣 松 之 案 耆 舊 所 記 , 以 朝 、邵 及 早 亡 者 為 三 龍 。 邈 之 狂 直 , 不 得 在 此 數 。 m_Ww`;@&F

v\0B'u@Dm Ix           德 緒 名 祿 , 巴 西 安 漢 人 也。 先 主 定 益 州 , 為 郡 從 事 牙 門 將
AIK%X h N'} 。 建 興 三 年 , 為 越 嶲 太 守 , 隨 丞 相亮 南 征 , 為 蠻 夷 所 害 , 時 年 三 十 一 D~,l0X.e9_ hH T
。 弟 衡 , 景 耀 中 為 領 軍 。 義 彊 名 士, 廣 漢 郪 人 , 國 山 從 兄 也 。 從 先 主
)So)Zr$d 入 蜀 後 , 舉 孝 廉 , 為 符 節 長 , 遷 牙門 將 , 出 為 宕 渠 太 守 , 徙 在 犍 為 。
&j.qfp}6j m-T M 會 丞 相 亮 南 征 , 轉 為 益 州 太 守 , 將南 行 , 為 蠻 夷 所 害 。 -]fw9f_j8@ M%ZVq
4Ic^l/k]q
    休 元 輕 寇 , 損 時 致 害 , 文 進 奮 身, 同 此 顛 沛 , 患 生 一 人 , 至 於 弘
g x)^6l&]? 大 。 ─ ─ 贊 馮 休 元 、 張 文 進 *RyM{;j%@2a,a PI

5]E&[e}8Jw           休 元 名 習 , 南 郡 人 。 隨 先主 入 蜀 。 先 主 東 征 吳 , 習 為 領 軍 |BqA:G)O?
, 統 諸 軍 , 大 敗 於 猇 亭 。
(e j%t.d'd8O&~.d 4?v2D[!Wi1mz4P
          文 進 名 南 , 亦 自 荊 州 隨 先主 入 蜀 , 領 兵 從 先 主 征 吳 , 與 習
0dh5qF/^B'II,| 俱 死 。 時 又 有 義 陽 傅 肜 , 先 主 退 軍, 斷 後 拒 戰 , 兵 人 死 盡 , 吳 將 語 肜
qT-J$Zz3cOl+z 令 降 , 肜 罵 曰 : 「 吳 狗 ! 何 有 漢 將軍 降 者 ! 」 遂 戰 死 。 拜 子 僉 為 左 中 郎 , 後 為 關 中 都 督 ,景 耀 六 年 , 又 臨 危
o4yJm"i"wa 授 命 。 論 者 嘉 其 父 子 奕 世 忠 義 。 1 |#u0^%c3kAF7A!Fx
u d3m1ru
1   蜀 記 載 晉 武 帝 詔 曰 : 「 蜀 將 軍 傅 僉 , 前 在 關城 , 身 拒 官 軍 , 致 死 不 顧 。 僉 父 肜 , 復 為 劉 備 戰 亡 。 天下 之 善 一 也 , 豈 由 彼 此 以 為 異 ? 」 僉 息 著 、 募 , 後 沒 入奚 官 , 免 為 庶 人 。
8z/Q:P|o\&c4F0W;bK-\
-x)msf9n\o     江 陽 剛 烈 , 立 節 明 君 , 兵 合 遇 寇, 不 屈 其 身 , 單 夫 隻 役 , 隕 命 於
p{i;J8Vg;}D*^%| 軍 。 ─ ─ 贊 程 季 然 $_wK$n)db1r`E$h

]W[#|IeS aq7Z           季 然 名 畿 , 巴 西 閬 中 人 也。 劉 璋 時 為 漢 昌 長 。 縣 有 賨 人 , @&G/GSjl^@z
種 類 剛 猛 , 昔 高 祖 以 定 關 中 。 巴 西太 守 龐 羲 以 天 下 擾 亂 , 郡 宜 有 武 衛 ,T KrDQ:r(ss;A
, 頗 招 合 部 曲 。 有 讒 於 璋 , 說 羲 欲叛 者 , 璋 陰 疑 之 。 羲 聞 , 甚 懼 , 將
2H0g"LB(U B-a7A,e} 謀 自 守 , 遣 畿 子 郁 宣 旨 , 索 兵 自 助。 畿 報 曰 : 「 郡 合 部 曲 , 本 不 為 叛 iwwBst#Kl
, 雖 有 交 搆 , 要 在 盡 誠 ; 若 必 以 懼, 遂 懷 異 志 , 非 畿 之 所 聞 。 」 并 敕 hcd:d |s1]
郁 曰 : 「 我 受 州 恩 , 當 為 州 牧 盡 節。 汝 為 郡 吏 , 當 為 太 守 效 力 , 不 得
"s {K?+`*l0^ 以 吾 故 有 異 志 也 。 」 羲 使 人 告 畿 曰: 「 爾 子 在 郡 , 不 從 太 守 , 家 將 及
&|tm*Pg"X+`Cr2V'\ 禍 ! 」 畿 曰 : 「 昔 樂 羊 為 將 , 飲 子之 羹 , 非 父 子 無 恩 , 大 義 然 也 。 今
j;zWI%M(ax 雖 復 羹 子 , 吾 必 飲 之 。 」 羲 知 畿 必不 為 己 , 厚 陳 謝 於 璋 以 致 無 咎 。 璋 q M}Ca"{
聞 之 , 遷 畿 江 陽 太 守 。 先 主 領 益 州牧 , 辟 為 從 事 祭 酒 。 後 隨 先 主 征 吳
*? K'b0H)s pT tZ , 遇 大 軍 敗 績 , 泝 江 而 還 , 或 告 之曰 : 「 後 追 已 至 , 解 船 輕 去 , 乃 可 Vi-R$NMF4G}$Yt
以 免 。 」 畿 曰 : 「 吾 在 軍 , 未 曾 為敵 走 , 況 從 天 子 而 見 危 哉 ! 」 追 人 '[0n9a W'|xKl0j#_@
遂 及 畿 船 , 畿 身 執 戟 戰 , 敵 船 有 覆者 。 眾 大 至 , 共 擊 之 , 乃 死 。
a k)Ug+O8S!T4j%i qj/o9A`(V^
    公 弘 後 生 , 卓 爾 奇 精 , 夭 命 二 十, 悼 恨 未 呈 。 ─ ─ 贊 程 公 弘
Yf$F~ iQ0R }#Z!Kz_5g%F{!V
          公 弘 , 名 祁 , 季 然 之 子 也。
q?,?Y$uLv
7xWh!}\\6}     古 之 奔 臣 , 禮 有 來 偪 , 怨 興 司 官, 不 顧 大 德 。 靡 有 匡 救 , 倍 成 奔 lCv I;[pm!V8M;i
北 , 自 絕 于 人 , 作 笑 二 國 。 ─ ─ 贊糜 芳 、 士 仁 、 郝 普 、 潘 濬
5lv C ~y%g
|#P'G ~!p             糜 芳 字 子 方 , 東 海 人 也, 為 南 郡 太 守 。 士 仁 字 君 義 , 廣
PQlAh 陽 人 也 , 為 將 軍 , 住 公 安 , 統 屬 關羽 ; 與 羽 有 隙 , 叛 迎 孫 權 。 郝 普 字
OB8a!ElA0p 子 太 , 義 陽 人 。 先 主 自 荊 州 入 蜀 ,以 普 為 零 陵 太 守 。 為 吳 將 呂 蒙 所 譎 0[;|F&ef3LsC8J
, 開 城 詣 蒙 。 潘 濬 字 承 明 , 武 陵 人也 。 先 主 入 蜀 , 以 為 荊 州 治 中 , 典 |/OnQ{3Kh
留 州 事 , 亦 與 關 羽 不 穆 。 孫 權 襲 羽, 遂 入 吳 。 普 至 廷 尉 , 濬 至 太 常 ,
6oS)i o.V0bX3[^FRi 封 侯 。 1
7\6lF![4O'A2] 2C!S0@|Mn-H$I
1   益 部 耆 舊 雜 記 載 王 嗣 、 常 播 、 衛 繼 三 人 , 皆劉 氏 王 蜀 時 人 , 故 錄 于 篇 。 王 嗣 字 承 宗 , 犍 為 資 中 人 也。 其 先 , 延 熙 世 以 功 德 顯 著 。 舉 孝 廉 , 稍 遷 西 安 圍 督 、汶 山 太 守 , 加 安 遠 將 軍 。 綏 集 羌 、 胡 , 咸 悉 歸 服 , 諸 種素 桀 惡 者 皆 來 首 降 , 嗣 待 以 恩 信 , 時 北 境 得 以 寧 靜 。 大將 軍 姜 維 每 出 北 征 , 羌 、 胡 出 馬 牛 羊 氈 毦 及 義 穀 裨 軍 糧, 國 賴 其 資 。 遷 鎮 軍 , 故 領 郡 。 後 從 維 北 征 , 為 流 矢 所傷 , 數 月 卒 。 戎 夷 會 葬 , 贈 送 數 千 人 , 號 呼 涕 泣 。 嗣 為人 美 厚 篤 至 , 眾 所 愛 信 。 嗣 子 及 孫 , 羌 、 胡 見 之 如 骨 肉, 或 結 兄 弟 , 恩 至 於 此 。 常 播 字 文 平 , 蜀 郡 江 原 人 也 。播 仕 縣 主 簿 功 曹 。 縣 長 廣 都 朱 游 , 建 興 十 五 年 中 被 上 官誣 劾 以 逋 沒 官 穀 , 當 論 重 罪 。 播 詣 獄 訟 爭 , 身 受 數 千 杖, 肌 膚 刻 爛 , 毒 痛 慘 至 , 更 歷 三 獄 , 幽 閉 二 年 有 餘 。 每將 考 掠 , 吏 先 驗 問 , 播 不 答 , 言 「 但 急 行 罰 , 無 所 多 問」 ! 辭 終 不 撓 , 事 遂 分 明 。 長 免 刑 戮 。 時 唯 主 簿 楊 玩 亦證 明 其 事 , 與 播 辭 同 。 眾 咸 嘉 播 忘 身 為 君 , 節 義 抗 烈 。舉 孝 廉 , 除 郪 長 , 年 五 十 餘 卒 。 書 於 舊 德 傳 , 後 縣 令 潁川 趙 敦 圖 其 像 , 贊 頌 之 。 衛 繼 字 子 業 , 漢 嘉 嚴 道 人 也 。兄 弟 五 人 。 繼 父 為 縣 功 曹 。 繼 為 兒 時 , 與 兄 弟 隨 父 游 戲庭 寺 中 , 縣 長 蜀 郡 成 都 張 君 無 子 , 數 命 功 曹 呼 其 子 省 弄, 甚 憐 愛 之 。 張 因 言 宴 之 間 , 語 功 曹 欲 乞 繼 , 功 曹 即 許之 , 遂 養 為 子 。 繼 敏 達 夙 成 , 學 識 通 博 , 進 仕 州 郡 , 歷職 清 顯 。 而 其 餘 兄 弟 四 人 , 各 無 堪 當 世 者 , 父 恆 言 己 之將 衰 , 張 明 府 將 盛 也 。 時 法 禁 以 異 姓 為 後 , 故 復 為 衛 氏。 屢 遷 拜 奉 車 都 尉 、 大 尚 書 , 忠 篤 信 厚 , 為 眾 所 敬 。 鍾會 之 亂 , 遇 害 成 都 。 O?Gq;_UR

(|rp{_ A$k     評 曰 : 鄧 芝 堅 貞 簡 亮 , 臨 官 忘 家, 張 翼 亢 姜 維 之 銳 , 宗 預 禦 孫 權 之 嚴 , 咸 有 可 稱 。 楊 戲商 略 , 意 在 不 群 , 然 智 度 有 短 , 殆 罹 世 難 云 。

CHECSS 發表於 2005-12-6 06:05 PM

歷史上真正的香妃6}9i)wc_p
Bq.sqo\y$V C:g
'A&|GK&]*~_
([url]http://www.epochtimes.com)[/url]*H"a1`$LBl[(d
關於香妃的傳說,如此紛紜複雜,那麽,歷史上真正的香妃究竟怎樣呢?以現在一般公認的觀點,香妃就是文獻記載中的容妃,他是新疆伊斯蘭教上層和卓家族的後裔。乾隆二十三年,和卓家族的一支--霍集占發動叛亂,香妃的叔叔額色尹及兄長圖爾都率部配合清軍平叛。次年,香妃隨圖爾鍍進京,入宮並被封爲"和貴人"在宮中的身份列爲主位,是統治者身份。這不僅僅是乾隆帝寵愛一個妃子,更重要的是清廷對維族上層進行籠絡的目的。與各少數民族聯姻,歷來是清廷加強對各民族統治的手段之一。當然,從香妃的經歷來看,他無疑是乾隆較寵愛的一個妃子。Y/s^U1QbPc8t:c

-p:o#V*V@G2},D 與傳說中香妃奉太后之命賜死的情形恰恰相反,事實上,奉太后之命,乾隆二十六年底,香妃由貴人晉升爲嬪,三十三年下又由嬪晉升爲妃,稱爲容妃。太后于乾隆四十二年去世,容妃死於五十三年,他當然不會是太后賜死的。由於乾隆後期不設皇后,香妃在諸妃中位居第三,地位很高。香妃在宮中享有特殊待遇,乾隆帝注意照顧他的民族習慣,他在宮中長期穿著維吾爾族服裝,保持維族飲食習慣,宮中專設了維族廚役,以保證她的特殊需要。每逢賞賜,他得到的哈密瓜一類的西北貢品較一般妃嬪爲多。乾隆三十年春,他以嬪的身份與皇后等一起隨同乾隆下江南,遊歷了蘇州杭州等地,一路上她所得的賞賜均爲清真食品技術與伊斯蘭教習俗的物品。除這次隨駕南巡外,容妃還多次隨乾隆出巡,乾隆三十六年,隨駕東巡,遊歷泰山曲阜;四十三年七月,隨駕赴盛京,曾到瀋陽故宮等處,拜謁過清太祖努爾哈赤陵。從出巡紀錄來看,容妃地位在不斷提高,所得賞賜不斷增加。頻繁的隨駕出巡本身,也說明她深得皇帝寵愛。 szm%W,FP
N ?%E?1B g
與傳說中香妃早死的情況相反,香妃實際活到五十多歲,現在人們已經找到她四十歲千秋,五十歲千秋時宮中賞給她的大量物品的紀錄,乾隆五十三年四月,香妃病死于宮中,葬于河北遵化清東陵,出土的花白髮辮也說明她的年齡。

CHECSS 發表於 2005-12-6 06:05 PM

清高宗 乾隆皇帝——弘曆
)Lr6O7w"l5m3P l,r
;u4H&@ a2E
FyV'N1T g.J#ch+[ B M ([url]http://www.epochtimes.com)[/url]OX)@!~8KF6S)F0nR
清高宗,名愛新覺羅· 弘曆(公元1711-1799年),雍正皇帝第四子,雍正病死後繼位,爲清代入關第四帝。在位60年,病死,終年89歲。葬于河北裕陵(今河北省遵化縣西北)。I'w8E%g)NG*c

m Eny U&y 乾隆帝弘曆,生于康熙五十年(1711年)八月十三日。雍正在位時被封被寶親王。雍正死後,群臣和總管太監從正大光明匾額後面取出錦匣,開讀密詔,上面寫著“皇四子弘曆爲皇太子,繼聯即皇帝位。”弘曆于同月即位。第二年改年號爲“乾隆”。d Q(J3BZ1~

,t~5_QN Ju7v 乾隆在位期間,實行寬猛互濟的政策,務實足國,重視農桑,停止捐納,使社會上出現一片繁榮的景象,“康乾盛世”在此期間達到了頂峰。同時乾隆平定了準噶爾部,消滅了天山南路大小和卓木的勢力,加强了中央政府對邊疆地區的管理,鞏固和開展了中國這個多民族國家,奠定了今天中國固有版圖;嚴厲拒絕了英國特使馬嘎爾尼提出的侵略性要求。&o"i"q.paQH
V5ow%O2Z6Ng`)uW:B
在平定天山南路時,清軍俘虜了小和卓木的一個妃子,她是一位絕色佳人,身上又散發出一種天然的奇香,人稱香妃。乾隆便將她收爲妃子送入宮中,還特地招來回教徒服侍她的吃穿。又在宮中西苑造了回族的住房、禮拜堂,以博取她的歡心。香妃却毫不動心,堅决不從。一天,宮女奉乾隆之命來勸說,香妃猛地取出一把匕首,嚇得宮女四散躲避。太后怕乾隆遭到不測,趁乾隆去郊祭時,把香妃召來,令其自殺。乾隆知道後還生了一場病,事後下令將香妃遺體用軟轎擡回新疆喀什入葬,建香妃墓。近年來,專家經過大量考證。認爲香妃實爲乾隆的容妃,在宮中生活了28年,55歲時病歿,葬于東陵,棺上書有阿拉伯文的《可蘭經》。#X V|i8{G#u
.GUuV`f'T
乾隆帝向慕風雅,精于騎射,曾先後六次下江南,遍游名城,筆墨留于大江南北。乾隆還是一個有名的文物收藏家。清宮書畫大多是他收藏的,他在位期間編纂的《四庫全書》共收書3503種,79337卷,36304册,其卷數是《永樂大典》的三倍,成爲我國古代思想文化遺産的總匯。但乾隆所興起的文學獄,在清朝歷代中爲數最多。如有個文人胡中藻寫了一句“一把心腸論濁清”的詩句,乾隆認爲這是誹謗清朝,將胡中藻滅族。不過這幷不有損于乾隆的功績。 1J[Gi N#f#R

L'T0llA)ywQd5[ 但乾隆好大喜功,爲人重奢靡,鋪張浪費,幷自稱爲“十全老人”。他在位後期任用和坤二十年。和坤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貪官,致使這二十年間貪污成風,政治腐敗,各地農民起義頻繁。清王朝開始從强盛走向衰敗。
FFx9I?9J %NwQk?
乾隆六十年(1795年)底,乾隆决定將皇位禪讓給皇太子。他下詔說:“我25歲時繼位,當時曾經對天起誓,如果能够在位60年,就一定自行傳位給皇太子,不敢與皇祖(指康熙)的在位年數一樣。現在我在位已經滿60年,不敢食言,决定禪位與皇十五子顒琰。他如一時難以處理朝政,由我訓政。”和坤等大臣極力勸阻,乾隆不聽,于嘉慶元年(1796年)正月初一在太極殿舉行禪位大典,自稱太上皇,但仍掌握著朝廷實權。嘉慶四年(1799年)正月,乾隆得病,雖經過不少名醫醫治,都不見起色,初三死于養心殿。Ud_2[ \@ QF6D

-A-] G6R L3? 乾隆死後的廟號爲高宗純皇帝,史稱乾隆帝。

CHECSS 發表於 2005-12-6 06:05 PM

一代文宗--紀曉嵐生平簡述
hJcB6m&f1j
c;|aS2YbD!A/e 9QH,L)_/i[h
([url]http://www.epochtimes.com)[/url]1uyC'ksGb
紀昀,字曉嵐,一字春帆,晚號石雲,謚號文達;生於清雍正二年,卒於清嘉慶十年(公元一七二四--一八零五年);直隸(今河北省滄州市滄縣)崔爾莊人;是活躍在清朝乾隆嘉慶盛世的一位傑出的文學家、編纂家、評論家和詩人,並曾以其非凡的文才、學識與成就,被譽為「一代文宗」。*D&s-D3x1S.W~
$X(L\h$TC3xm+{
紀曉嵐以才名世,號稱「河間才子」。曾有記載說他「少奇穎,讀書目數行下。夜坐暗室,目閃閃如電光,不燭能見物。比知識漸開,光亦斂矣。」如此看來,紀曉嵐在幼時似乎是具有某種特異功能的。這裡且不去考證他的特異功能是否存在;但可以確定,紀曉嵐自幼即是聰穎過人、刻苦讀書而又博聞強記的。
^$?&jN1]lkB s8W q:q _
紀曉嵐在二十九歲時(乾隆十九年)中進士第,後曾五次出掌都察院,三次任禮部尚書,二度任兵部尚書,並被授為內閣協辦大學士,加太子少保銜,兼國子監事。他還擔任過多屆的鄉試正考官、會試同考官及會試總裁官等,慧眼選拔和培養了數以千計的人才,對促進乾隆盛世的繁榮和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
QHbe6g%s 8AmZ8SBN
紀曉嵐一生中最突出的功績,是領修了《四庫全書》。乾隆三十七年,他受命任四庫全書館總纂官。這部卷帙浩繁的《四庫全書》,集古中國之文英,薈中華之書萃;是中國歷史上,也是世界史上規模最宏大的一部百科全書式的大叢書。全書分經、史、子、集四大部,四十四類,收書三千四百六十一種,七萬九千三百零九卷,約八億四千萬字,篇幅相當於明《永樂大典》的三倍半。紀曉嵐還親手撰寫了《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二百卷,《四庫全書簡明目錄》二十卷,著錄了未收入《四庫全書》的存目六千七百九十三種,總計一萬零二百五十四種。
K`/G,Ge:U$ZB-u
Cy.S#aU Q~ 這段期間的紀曉嵐,表面雖看似風光,但實際上在那個文字獄盛行的年代,卻如在夾縫中求生存般的艱辛。他雖為官五掌都察院,三任禮部尚書,兩任兵部尚書,嘉慶時任太子少保兼國子監事,協辦大學士等職;也曾在龍顏大怒時,被貶斥為「倡優」、「腐儒」。話說有 一次,當他向乾隆皇帝提出有關軍國大政的建策時,乾隆皇帝變顏色道:「朕以汝文學尚優(我是因你學問不錯),故使領四庫書(所以讓你總領修編四庫全書),實不過以倡優蓄之(實際上是把你當個藝人一樣蓄養看待),汝何敢妄(你怎麼敢)談國事!」一國之重臣,在君主的眼裏,形同藝人,玩玩鬧鬧,何嘗有什麼抱負可言。就在如今的電視劇裏紀昀的作用也不過是應對子,做文字嬉游﹔誦贊詞,陪著皇帝微服私訪而已,哪敢越雷池半步?故爾紀昀雖在高位,政績上,卻沒有太大的作為。這種局限性,也是由不得他的。
3ruA7K'A6VuV o"j[8pG|Eu8O
紀曉嵐以其卓越的學識與非凡的才華聞名朝野;在民間更因他廉政愛民、才學出眾,特別是因他性喜詼諧、機智過人,而流傳了許多關於他的傳說和趣聞軼事。

CHECSS 發表於 2005-12-6 06:06 PM

紀曉嵐之妙答--是狼是狗?:clIa0zW+f0l/Z)X

6Z9}XSA$~ ([url]http://www.epochtimes.com)[/url]
LRL]X9}| 話說紀曉嵐當禮部侍郎的時候,一天尚書和御史連袂來訪。
!Bjc2D1_+| | 聊著聊著,突然外頭跑來一隻狗。
mZ1R"}NA;Q 尚書心中突生一計要取笑紀曉嵐,
m;gaV!@[5unm 便道:「咦,你們瞧那是狼是狗?」(侍郎是狗)
`,h4aLE,}b ud 紀曉嵐知道尚書在捉弄他,當下也不動聲色的說:
4E7M P"tQ&a$s:W-f 「要分辨狗或狼有兩種方法。一種是看牠的尾巴,!Hoo.u7k'JHG
尾巴下垂的是狼,上豎是狗。」(尚書是狗)
#S[&W;zu$L`v+s 一旁的御史大笑道:M~-`/| _OE.e
「哈哈,我還不知道那是狼是狗呢,
Fmm)^$^O o+Ri(E 原來上豎是狗,哈哈,哈。」(尚書是狗)
#i!ZE1w.al;Idh/b 此時紀曉嵐不慌不忙的接著又說道:dmI;Do;XE"~9y-@p
「另一種分辨的方法就是看牠吃什麼。5vD0\.H6L.qB
狼是非肉不食,狗則遇肉吃肉,遇屎吃屎。」(御史吃屎)a/@j*|] D/^`7L R
這下子連御史也噤聲無言了。

CHECSS 發表於 2005-12-6 06:06 PM

紀曉嵐妙對吳文魁9Q[#gY.S-P'O3u4?

pxW"oI
v3ngd Wv m+v 紀曉嵐外傳.}P"};]!An1E
([url]http://www.epochtimes.com)[/url]
4\3KN_UX/`i]g 紀曉嵐一日在「醉月軒」替翰林陳半江送行,有一個自稱江南才子的吳文魁,
~&OX1y&ze}(gD 要和紀曉嵐比對聯,紀曉嵐一聽說到:「 好好!兄台要如何比試? 」
m)J(gdO[ U 吳文魁到: 「以捲簾式對聯相較,如何? 」G'x"Xr bY
紀曉嵐自是說道: 「好!」
5c$W6V_.w 於是便由吳文魁先出,吳文魁指窗外的海棠說道:
X}0[!ys5g/PAT r r 「海棠!」;D2o5t:j'n N vT@4C-M
紀曉嵐立刻道:
0Af!`d] 「山藥!」
dj+E8HY4R%S? 吳文魁在海棠上加一字,
1uN$b+{!^-Sm 「嫩海棠!」
v#|&n9I#@_3_}1N 紀曉嵐也加一字道:
]gO"?_ 「老山藥!」7m F z] C3W!c
吳文魁又道:
HXaQk:m2AQ@B 「帶葉嫩海棠!」
:~;Cg"sq.s 紀曉嵐道:
ag[(f%\Z 「連毛老山藥!」
W7Ul"[6LH 吳文魁又加兩字道:Wfx)IHB
「一枝帶葉嫩海棠!」
M sx i_f dk 紀曉嵐也加兩字:o"r js j]+t'M3u
「半截連毛老山藥!」
s#F'N8Ud7F9x 吳文魁看了一下一旁的歌女,加了幾字:N4g%P6d:@(n a%o
「鬢邊斜插一枝帶葉嫩海棠!」
llTQ]g,Hc!Pn8d 紀曉嵐一本正經道:
hS:x7XD^%gh2Vn 「腰間懸掛半截連毛老山藥!」
'Bvo._ X4q 此語一出,相當露骨,全場已是轟然大笑!不過吳文魁雖然窘,仍不甘示弱,$r;l EQxD2B*BP[
繼續道:[Tv$p;T l
「我愛你鬢邊斜插一枝帶葉嫩海棠!」
$w1m+~U`AI&Qm 紀曉嵐哪裡肯吃這種虧,馬上接道: [-osrxCY:\
「你怕我腰間懸掛半截連毛老山藥!」 H&T#V Q p\:H~
又是一陣哄堂大笑,吳文魁不但沒討到便宜,反而吃了一肚子虧,只好悻悻離 c8{:A!K3L&n~
去!紀曉嵐的戲謔有此可見一般!
s&M Tt}/_ l@_ 取自紀曉嵐外傳

CHECSS 發表於 2005-12-6 06:06 PM

紀曉嵐之機智---雙錘擂鼓9}3Vm5a7v*J~.M
c"wh7F U8s#Z8EY
([url]http://www.epochtimes.com)[/url]
(yd2dj&^c g R 有位自命不凡的青年文人拿著自己的大作去請紀先生批閱
QZ~j'yKbiB 紀公提筆在篇後批著:『此文有雙錘擂鼓之聲』
qw!z\[h.SB 那位青年作家洋洋得意,以這批語逢人便告R5O+u4tP Q(Y
有人詢問紀公:『為何要將一篇不通的文章加上這麼好的評語呢?』
t+?0^+`~/k9X 紀公大笑道:『你們根本不懂得這評語的意思,
a"V8\;URk&J!B,iP 一個錘擊鼓,所發出的聲音是:通!通!通!
`5c3SF9e 雙錘擊鼓時,鼓聲是不通!不通!不通!....』

CHECSS 發表於 2005-12-6 06:07 PM

紀曉嵐妙對公公
5R\*{p'a-[+N#sb
y$N:n5I3Dx] ([url]http://www.epochtimes.com)[/url] B6C hIm
話說紀曉嵐考上狀元的時年紀還很輕
6Sb"q/VZR'x 於是便有個太監想戲弄他#l#g@d!h9] b
出了個上聯要他對:U oFf S!W
「小翰林 穿冬服 持夏扇 一部春秋曾讀否?」
+vn ^X+[] 紀曉嵐不甘示弱便回道:+Q+E-y'~3V A
「老總管 生南方 長北地 那個東西還在嘛? 」

CHECSS 發表於 2005-12-6 06:14 PM

皇太極的繼位之謎
r6ly'A*xP
Gv5pJs w.L*O:})CL ([url]http://www.epochtimes.com)[/url]
_1wD!I8V)[$ILm 後金天命十一年(1626)八月二十一日,努爾哈赤毒疽發作而死,皇太極繼承汗位。關於皇太極是如何繼位的問題,有不同的說法。
){ JzRo-LS5?w(~
9GGd,R S*[EI` 據朝鮮史籍《魯庵文集》記載:“老汗(努爾哈赤)臨死曰:洪佗始(皇太極)能成吾志。終無所命而死。”因而皇太極得汗位,是符合努爾哈赤臨終之命的。
*t*\*y y#VX-K g3R
c&e:C6p7G~8t3W 長期以來,一些明清史專家認為,皇太極汗位是從其幼弟多爾袞手中篡奪來的。清人蔣良騏的《東華錄》順治八年(1651)二月己亥詔內載,多爾袞聲稱“太宗文皇帝(皇太極)之位原系奪立”,暗示皇太極篡奪汗位。據說,努爾哈赤生前已立多爾袞為嗣子,而皇太極用陰謀狡詐的手段從其幼弟手中奪取了汗位,為去除篡位障礙,還逼迫多爾袞生母大妃納喇氏死殉。此說受到一些人懷疑,因為努爾哈赤痛恨多爾袞生母不忠,去世前特命她死殉。當時多爾袞才十五歲,既無功業,亦無威望,故不可能立多爾袞為嗣。皇太極即位後,對多爾袞“特加愛重”,大力培養提拔,多爾袞對皇太極的恩育萬分感念,盡心盡力輔佐皇太極,勳勞卓越㼿,成為皇太極最得力的助手。總之,皇太極與多爾袞兄弟感情較好,無法想像皇太極對多爾袞乾下篡位、殺母的勾當。 1]1dn.Tk"]0~ \#~
"hiy `e\ Z V
有的則認為,皇太極的汗位是通過激烈爭鬥,力克競爭對手而得到的。努爾哈赤死後,皇太極與諸貝勒爭奪汗位的鬥爭白熱化,最後皇太極擊敗對手自立為汗。其間,皇太極與代善的爭鬥尤為激烈,代善有勳績,有聲望,也有勢力,長期以來一直是汗位的有力競爭者,皇太極抓住一切機會打擊代善,如利用代善與大妃納喇氏的曖昧關系,推波助瀾,借助輿論,促使努爾哈赤罷黜大妃,代善威望遭受損害。努爾哈赤死後,又逼大妃死殉,削弱代善的勢力,最後壓服代善,奪取汗位。 V0][U[Bt+K9P
{"G'OB0nz@v
還有學者認為,皇太極汗位並非奪立,而是由諸貝勒推舉產生。太祖努爾哈赤生前未立嗣子,而是確立了八和碩貝勒共治國政的制度,為汗者須請貝勒推舉產生。當時諸貝勒中,數皇太極實力最強,努爾哈赤死去當天,代善長子勸代善說:“四大貝勒(皇太極)才德冠世,深契先帝聖心,眾皆悅服,當速繼大位。”代善表示同意。次日,在諸貝勒大臣聚於朝時,代善提議舉皇太極為汗,請貝勒“皆喜曰善。議遂定,乃合詞請上即位”。《魯庵文集》所記更富戲劇性:代善表示,按努爾哈赤遺願,當立皇太極為汗。皇太極推辭,主張代善當立,並“相讓走避”。國不可一日無一君,大臣們一會兒去請代善,一會兒去拉皇太極,“號呼奔走於兩間者再三,凡三日”,最後還是代善使人“群擁”皇太極即位。這裏不見刀光劍影、不擇手段的權力爭鬥,代之以和平友好的互相謙讓。這與貫串清朝特別是其前期血腥的最高權力之爭,形成強烈反差,令人難以置信。其中雖有言過其實之處,但按當時情況,民主推舉皇太極為汗,還是有可能的。因為,當時人們相當崇尚武功,而皇太極的武功遠遠超過才十幾歲的多爾表,與代善比也不相上下;此外,在政治識見、軍事才能和個人威望上,皇太極都高出請貝勒一籌,由於君主專制制度尚未發展完善,遇大事須協商辦理,因而推舉才能卓越的皇太極即位,是不足為怪的

CHECSS 發表於 2005-12-6 06:14 PM

洪秀全死因之謎
+\P?`*n(g1IR
J_#m+gVt ([url]http://www.epochtimes.com)[/url],?BD!T|!AsI
清同治三年四月二十七日(1864.6.1),正值太平天國首都天京(今南京)在清軍圍攻下發發可危之際,大平天國首領洪秀全死於城內天王府,年五十一歲。關於其死因,史學界有不同看法。 $K?a+SVyD"G
2Ua"]NnVCY
在本世紀六十年代以前,大多數人認為,洪秀全是自殺身亡。李秀成是後期太平天國的主要將領,洪秀全去世時,他在天京主持天京保衛戰,對天王府的情況當有較確切的了解。曾國藩刊刻的《李秀成自述》中,言及洪秀全之死:“天王(洪秀全)斯時焦急,日日煩躁,即以四月二十七日服毒而亡。”洪仁㼿是後期太平天國的主要領導人之一。他被清軍捕獲後曾寫下《洪仁㼿自述》,其後半部分中說:“天王之自殺,更令全局混亂。”太平天國的對手、湘軍首領曾國藩在同年六月二十三日(7·26)的奏稿中說:“首逆洪秀全實系本年五月間,官軍猛攻時,服毒而死。”同年七月初七日又奏稱:“有偽宮婢者,系道州黃姓女子,即手埋逆屍者也,臣親加訊問,據供,洪秀全生前,經年不見臣僚,四月二十七日因官軍急攻,服毒身死,秘不發喪。而城裏群賊,城外官兵,宣傳已遍,十餘日始行宣布。”根據上述資料,大多史家認為洪秀全系“服毒自殺”。郭廷以說洪秀全之死,“以服毒說為近真”;簡又文在《太平天國全史》中指出,洪秀全自殺是“事實”;羅爾綱《太平天國史稿》根據《李秀成自述》內容,認為洪秀全“四月十九日(天曆,即1864·6·1)服毒逝世”。但當時的學者對洪秀全自殺說,已有一定程度的懷疑。
Y9ir a4l'gx
&J0jBKikSp7N 六十年代初,藏在曾國藩家中達一百多年的《湘鄉曾八本堂.李秀成親供手跡》正式影印發行,其中明確記述洪秀全是病死的:“此時大概三月將尾,四月將初之候,斯時我在東門城上,天王斯時已病甚重,四月二十一日(天曆)而故。”“此人之病,不食藥方,任病任好,不好亦不服藥也。是以四月二十一日而亡。……天王之病,因食咁露病起,又不肯食藥方,故而死也。”有學者指出,這一記述當是可靠的,因為曾國藩刊刻的《李秀成自述》,是經曾國藩篡改過的。曾國藩的幕僚趙烈文在《能靜居士日記》七月初七日條中說:“中堂(指曾國藩)囑餘看李秀成供,改定咨送軍機處,傍晚始畢。”曾國藩把李秀成供稿呈送軍機處時曾說:“李秀成之供詞,文理不甚通適,而情事真確,僅鈔送軍機處,以備查考。”由此可知,曾國藩所出示的李秀成供稿,是被“改定”過的。由於他在此前的兩份奏稿中,都談及洪秀全自殺之事,所以把李秀成供詞中洪秀全病死“改定”為自殺,當在情理之中。《洪仁㼿自述》的後半部分中說洪秀全自殺,恐非洪仁㼿本意,因為後半部分是由外人譯出,原稿已失。外人在翻譯時受《李秀成自述》刊刻本影響,是極有可能的。值得注意的是,《洪仁㼿自述》前半部分,是出自洪仁㼿供詞原稿,其中有“至今年四月十九(天曆),我主老天王臥病二旬升天”。此說應較可信。幼天王洪福㼿(洪天貴福)在“自述”中曰:“本年四月十九日,老天王病死了。二十四日(天曆)眾臣子扶我登極。”趙烈文《能靜居士日記》五月初六日條記:“聞探報稟稱,逆首洪秀全已於四月甘八日病死(彼中之四月二十日)。”自從《李自成親供手跡》發行後,大多數學者都確信洪秀全是病死的。 

155220 發表於 2005-12-6 06:20 PM

莊烈愍皇帝,諱由檢,光宗第五子也,萬歷三十八年十二月生。母賢妃劉氏,早薨。天啟二年,封信王。六年十一月,出居信邸。!rky V j

"j4kJ1o(u 明年八月,熹宗疾大漸,召王入,受遺命。丁巳,即皇帝位。大赦天下,以明年為崇禎元年。九月甲申,追謚生母賢妃曰孝純皇后。丁亥,停刑。庚寅,冊妃周氏為皇后。冬十月甲午朔,享太廟。癸丑,南京地震。十一月甲子,安置魏忠賢於鳳陽。戊辰,撤各邊鎮守內臣。己巳,魏忠賢縊死。癸酉,免天啟時逮死諸臣贓,釋其家屬。癸巳,黃立極致仕。十二月,前南京吏部侍郎錢龍錫、禮部侍郎李標、禮部尚書來宗道、吏部侍郎楊景辰、禮部侍郎周道登、少詹事劉鴻訓俱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預機務。魏良卿、客氏子侯國興俱伏誅。
f)E m6aS 0^&E7N;vwYu
崇禎元年春正月辛巳,詔內臣非奉命不得出禁門。壬午,尊熹宗後為懿安皇后。丙戌,戮魏忠賢及其黨崔呈秀屍。二月乙未,禁章奏冗蔓。癸丑,御經筵。丁巳,戒廷臣交結內侍。三月己巳,葬悊皇帝於德陵。癸未,施鳳來、張瑞圖致仕。乙酉,贈恤冤陷諸臣。夏四月癸巳,賜劉若宰等進士及第、出身有差。甲午,袁崇煥為兵部尚書,督師薊、遼。庚戌,指揮卓銘請開礦,不許。五月己巳,李國□普致仕。庚午,毀《三朝要典》。甲戌,裁各部添注官,辛巳,禱雨。乙酉,復外吏久任及舉保連坐之法,禁有司私派。六月,削魏忠賢黨馮銓、魏廣微籍。壬寅,許顯純伏誅。壬子,來宗道、楊景辰致仕。秋七月癸酉,召對廷臣及袁崇煥於平台。壬午,浙江風雨,海溢,漂沒數萬人。癸未,海寇鄭芝龍降。甲申,寧遠兵變,巡撫都御史畢自肅自殺。八月乙未,詔非盛暑祁寒,日御文華殿與輔臣議政。九月丁卯,京師地震。冬十月戊戌,劉鴻訓罷,尋遣戍。十一月癸未,祀天於南郊。十二月丙申,韓爌復入閣。是年,革廣寧及薊鎮塞外諸部賞。諸部饑,告糴,不許。陝西饑民苦加派,流賊大起,分掠鄜州、延安。xs0R)D*jb] }.c
RX:kWe(r#`d,c
二年春正月丙子,釋奠於先師孔子。丁丑,定逆案,自崔呈秀以下凡六等。二月戊子,祀社稷。庚寅,皇長子慈烺生,赦天下。三月戊寅,薊州兵變,有司撫定之。夏四月甲午,裁驛站。閏月癸亥,流賊犯三水,游擊高從龍戰歿。癸未,祀地於北郊。五月乙酉朔,日有食之。庚子,議改曆法。六月戊午,袁崇煥殺毛文龍於雙島。癸亥,以久旱,齋居文華殿,敕群臣修省。秋八月甲子,總兵官侯良柱、兵備副使劉可訓擊斬奢崇明、安邦彥於紅土川,水西賊平。甲戌,熹宗神主祔太廟。九月丁未,楊鎬棄市。冬十月戊寅,大清兵入大安口。十一月壬午朔,京師戒嚴。乙酉,山海關總兵官趙率教戰沒於遵化。甲申,大清兵入遵化,巡撫都御史王元雅、推官何天球等死之。丁亥,總兵官滿桂入援。己丑,吏部侍郎成基命為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預機務。召前大學士孫承宗為兵部尚書中極殿大學士,視師通州。辛卯,袁崇煥入援,次薊州。戊子,宣、大、保定兵相繼入援。征天下鎮巡官勤王。辛丑,大清兵薄德勝門。甲辰,召袁崇煥等於平台,崇煥請入城休兵,不許。下兵部尚書王洽於獄。十二月辛亥朔,再召袁崇煥於平台,下錦衣衛獄。甲寅,總兵官祖大壽兵潰,東出關。乙卯,孫承宗移駐山海關。庚申,諭廷臣進馬。丁卯,遣中官趨滿桂出戰,桂及前總兵官孫祖壽俱戰歿。總兵官馬世龍總理援軍。壬申,錢龍錫罷。癸酉,山西援兵潰於良鄉。丁丑,禮部侍郎周延儒、尚書何如寵、侍郎錢象坤俱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預機務。
8v6uf_4VvZq/_O
7f0Z+_8]6?9te 三年春正月甲申,大清兵克永平,副使鄭國昌、知府張鳳奇等死之。丙戌,瘞城外戰士骸。戊子,大清兵克灤州。庚寅,逮總督薊遼都御史劉策下獄,論死。乙未,禁抄傳邊報。韓爌致仕。壬寅,兵部右侍郎劉之綸敗沒於遵化。是月,陝西諸路總兵官吳自勉等帥師入衛,延綏、甘肅兵潰西去,與群寇合。二月庚申,立皇長子慈烺為皇太子,大赦。三月壬午,李標緻仕。戊申,流賊犯山西。夏四月乙卯,以久旱,齋居文華殿,諭百官修省。丁丑,流賊陷蒲縣。五月辛卯,馬世龍、祖大壽諸軍入灤州。壬辰,大清兵東歸,永平、遷安、遵化相繼復。六月癸丑,流賊王嘉胤陷府谷,米脂賊張獻忠聚眾應之。己未,授宋儒邵雍後裔《五經》博士。辛酉,禮部尚書溫體仁、吳宗達並兼東閣大學士,預機務。秋八月癸亥,殺袁崇煥。九月己卯,逮錢龍錫下獄。冬十月癸亥,停刑。丙寅,巡撫延綏副都御史洪承疇、總兵官杜文煥敗賊張獻忠於清澗。十一月壬辰,破賊於懷寧。甲午,山西總兵官王國梁追賊於河曲,敗績。十二月乙巳朔,增田賦充餉。戊午,流賊陷寧塞。是年,烏斯藏入貢。y ~!R:u,DY/M)T&Y9R

_4f+o8}#n~9`R 四年春正月己卯,流賊陷保安。丁酉,御史吳甡振延綏饑民。己亥,召對內閣、九卿、科道及入覲兩司官於文華殿。命都察院嚴核巡按御史。二月壬子,流賊圍慶陽,分兵陷合水。三月丁丑,副將張應昌等擊敗之,慶陽圍解。癸未,總督陝西三邊軍務侍郎楊鶴招撫流賊於寧州,群賊偽降,尋復叛。己丑,賜陳於泰等進士及第、出身有差。夏四月庚戌,禱雨。辛酉,詔廷臣條時政。是月,延綏副將曹文詔擊賊於河曲,王嘉胤敗死。五月甲戌朔,步禱於南郊。庚辰,戍錢龍錫。六月丁未,錢象坤致仕。秋七月甲戌,總兵官王際恩敗賊於鄜州,降賊首上天龍。八月癸卯,總兵官賀虎臣擊斬賊劉六於慶陽。丁未,大清兵圍祖大壽於大凌城。丙辰,何如寵致仕。九月庚辰,內臣王應朝、鄧希詔等監視關、寧、薊鎮兵糧及各邊撫賞。甲午,逮楊鶴下獄,論戍。洪承疇總督三邊軍務。丁酉,太監張彝憲總理戶、工二部錢糧,給事中宋可久等相繼諫,不聽。戊戌,山海總兵官宋偉等援大凌,敗於長山,監軍太僕少卿張春被執。冬十月辛丑朔,日有食之。戊辰,祖大壽殺副將何可綱。己巳,大壽自大凌脫歸,入錦州。十一月丙戌,太監李奇茂監視陝西茶馬,吳直監視登島兵糧、海禁,群臣合疏諫,不聽。壬辰,孫承宗致仕。癸巳,召對廷臣於文華殿,歷詢軍國諸務。語及內臣,帝曰:「諸臣若實心任事,朕亦何需此輩。」己亥,流賊羅汝才犯山西。閏月乙丑,陝西降賊復叛,陷甘泉,殺參政張允登。丁卯,登州游擊孔有德率師援遼,次吳橋反,陷陵縣,連陷臨邑、商河、齊東,屠新城。十二月丙子,濟南官軍御賊於阮城店,敗績。丁丑,以大凌築城招釁奪孫承宗官。是冬,延安、慶陽大雪,民饑,盜賊益熾。
XI)^.Nh C m y*R{`2JdsA!D
五年春正月辛丑,孔有德陷登州,游擊陳良謨戰死,總兵官張可大死之。巡撫都御史孫元化、副使宋光蘭等被執,尋縱還。辛亥,孔有德陷黃縣。丙寅,總兵官楊御蕃、王洪率師討孔有德,敗績於新城鎮。二月己巳朔,孔有德圍萊州,巡撫都御史徐從治固守。辛巳,孔有德陷平度。三月壬寅,兵部侍郎劉宇烈督理山東軍務,討孔有德。夏四月甲戌,劉宇烈敗績於沙河。癸未,徐從治中傷卒。是月,總兵官曹文詔、楊嘉謨連破賊於隴安、靜寧,賊奔水落城,平涼、莊浪饑民附之,勢復熾。五月丙午,參政硃大典為僉都御史,巡撫山東。辛亥,禮部尚書鄭以偉、徐光啟並兼東閣大學士,預機務。六月,京師大雨水。壬申,河決孟津。秋七月辛丑,太監曹化淳提督京營戎政。癸卯,孔有德偽降,誘執登萊巡撫都御史謝璉,萊州知府硃萬年死之。己未,孫元化棄市。逮劉宇烈下獄,論戍。八月甲戌,洪承疇敗賊於甘泉,賊首白廣恩降。甲申,硃大典督軍救萊州,前鋒參將祖寬敗賊於沙河。乙酉,萊州圍解。癸巳,官軍大敗孔有德於黃縣,進圍登州。九月丁酉,海賊劉香寇福建。是秋,陝西賊入山西,連陷大寧、澤州、壽陽,分部走河北,犯懷慶,陷修武。冬十一月戊戌,劉香寇浙江。
$?0ySP`-jKeE'x ]c(v vi1m]@
六年春正月癸卯,曹文詔節制山、陝諸將討賊。丁未,副將左良玉破賊於涉縣,賊走林縣山中,饑民爭附之。庚申,遣使分督直省逋賦。是月,曹文詔擊山西賊,屢敗之。二月壬申,削左副都御史王志道籍。癸酉,流賊犯畿南。戊子,總兵官陳洪範等克登州水城。辛卯,孔有德遁入海,山東平。三月癸巳,敕曹文詔諸將限三月平賊。夏四月己巳,免延安、慶陽、平涼新舊遼餉。壬申,總兵官鄧□巳、左良玉剿河南賊。五月乙巳,太監陳大金等分監曹文詔、張應昌、左良玉、鄧□巳軍。壬子,孔有德及其黨耿仲明等航海降於我大清。癸丑,河套部犯寧夏,總兵官賀虎臣戰沒。六月辛酉朔,太監高起潛監視寧、錦兵餉。乙丑,鄭以偉卒。庚辰,周延儒致仕。甲申,延綏副將李卑援剿河南。庚寅,太監張彝憲請催逋賦一千七百餘萬,給事中范淑泰諫,不聽。秋七月甲辰,大清兵取旅順,總兵官黃龍死之。癸丑,改曹文詔鎮大同,山西巡撫都御史許鼎臣請留文詔剿賊,不許。八月己巳,曹文詔敗賊於濟源,又敗之於懷慶。九月庚戌,南京禮部侍郎錢士升為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預機務。冬十月戊辰,徐光啟卒。十一月癸巳,禮部侍郎王應熊、何吾騶俱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預機務。辛亥,詔保定、河南、山西會兵剿賊。壬子,賊渡河。乙卯,陷澠池。十二月,連陷伊陽、盧氏,分犯南陽、汝寧,遂逼湖廣。是年,安南入貢。7P-D'Lt,n{

[m7x#S4m.eB w h 七年春正月己丑,廣鹿島副將尚可喜降於我大清。設河南、山、陝、川、湖五省總督,以延綏巡撫陳奇瑜兼兵部侍郎為之。庚寅,總兵官張應昌渡河,敗賊於靈寶。壬辰,賊自鄖陽渡漢。癸巳,犯襄陽,連陷紫陽、平利、白河,南入四川。二月戊寅,陷夔州,大寧諸縣皆失守。甲申,耕耤田。乙酉,張獻忠突商、雒,凡十三營流入漢南。是月,振登、萊饑,蠲逋賦。三月丁亥朔,日有食之。甲辰,賜劉理順等進士及第、出身有差。乙巳,張應昌擊賊於五嶺山,敗績。庚戌,賊自四川走湖廣,副將楊世恩追敗之於石河口。山西自去年不雨至於是月,民大饑。夏四月,賊自湖廣走盧氏、靈寶。癸酉,發帑振陝西、山西饑。五月丙申,副將賀人龍等敗賊於藍田。六月辛未,總督侍郎陳奇瑜、鄖陽撫治都御史盧象升會師於上津,剿湖廣賊。甲戌,河決沛縣。是夏,官軍圍高迎祥、李自成諸賊於興安之車箱峽兩月。賊食盡,偽降。陳奇瑜受之,縱出險。復叛,陷所過州縣。張應昌自清水追賊,敗績。秋七月壬辰,大清兵入上方堡,至宣府。乙未,詔總兵官陳洪範守居庸,巡撫保定都御史丁魁楚等守紫荊、雁門。辛丑,京師戒嚴。庚戌,大清兵克保安,沿邊諸城堡多不守。八月,分遣總兵官尤世威等援邊。戊辰,宣大總督侍郎張宗衡節制各鎮援兵。閏月甲申,賊陷隆德、固原,參議陸夢龍赴援,敗沒。丁亥,大清兵克萬全左衛。庚寅,旋師出塞。壬寅,李自成圍賀人龍於隴州。九月庚申,盔甲廠災。庚辰,洪承疇解隴州圍。甲戌,以賊聚陝西,詔河南兵入潼、華,湖廣兵入商、雒,四川兵由興、漢,山西兵出蒲州、韓城,合剿。冬十月庚戌,湖廣兵援漢中,副將楊正芳戰死。十一月庚辰,逮陳奇瑜下獄,論戍。乙酉,洪承疇兼攝五省軍務。是冬,陝西賊分犯湖廣、河南,李自成陷陳州。是年,暹羅入貢。
F0Wwb)q!f ` ~WO q7v 5b#|6Y7G:`5K7R%Y
八年春正月乙卯,賊陷上蔡,連陷汜水、滎陽、固始。己未,洪承疇出關討賊。辛酉,張獻忠陷穎州。丙寅,陷鳳陽,焚皇陵樓殿,留守硃國相等戰死。壬申,徐州援兵至鳳陽。張獻忠犯廬州,尋陷廬江、無為。李自成走歸德,與羅汝才復入陝西。二月,張獻忠陷潛山、羅田、太湖、新蔡,應天巡撫都御史張國維御卻之。甲午,以皇陵失守,逮總督漕運尚書楊一鵬下獄,尋棄市。丁酉,總兵官鄧□巳敗賊於羅山。是月,曹文詔敗賊於隨州。夏四月,張獻忠復走漢中,犯平涼、鳳翔。丁亥,鄭芝龍擊敗海賊劉香,香自殺,眾悉降。辛卯,洪承疇會師於汝州,分部諸將防豫、楚要害。乙巳,川兵變於樊城,鄧□巳自殺。丙午,洪承疇西還,駐師靈寶。五月乙亥,吳宗達致仕。六月己丑,官軍遇賊於亂馬川,敗績。壬辰,副將艾萬年、柳國鎮擊李自成於寧州之襄樂,戰沒。丙午,曹文詔追賊至真寧之湫頭鎮,遇伏,力戰死之。秋七月甲戌,少詹事文震孟、刑部侍郎張至發俱禮部侍郎兼東閣大學士,預機務。是月,張獻忠突硃陽關,總兵官尤世威敗績,賊復走河南。八月,李自成陷咸陽,賊將高傑降。壬辰,詔撤監視總理內臣,惟京營及關、寧如故。辛丑,盧象升總理直隸、河南、山東、湖廣、四川軍務。九月辛亥,洪承疇督副將曹變蛟等敗賊於關山鎮。李自成東走,與張獻忠合。壬戌,官軍敗績於沈丘之瓦店,總兵官張全昌被執。壬申,王應熊致仕。冬十月庚辰,下詔罪己,辟居武英殿,減膳撤樂,示與將士同甘苦。丙戌,戶部尚書侯恂請嚴征新舊逋賦,從之。辛卯,李自成陷陝州。十一月庚戌,何吾騶、文震孟罷。庚申,祀天於南郊。總兵官祖寬破賊於汝州。十二月戊寅,城鳳陽。乙酉,盧象升、祖寬敗李自成於確山。戊子,左良玉敗賊於閿鄉。癸巳,賊犯江北,圍滁州。乙巳,老回回諸賊自河南犯陝西,洪承疇敗之於臨潼。是年,安南、暹羅、琉球入貢。
#l tFk6EopR8n
FD8}g/aZO 九年春正月甲寅,總理侍郎盧象升、祖寬援滁,大敗賊於硃龍橋。丁卯,前禮部侍郎林釬以原官兼東閣大學士,預機務。二月,前副將湯九州及賊戰嵩縣,敗沒。山西大饑,人相食。乙酉,寧夏饑,兵變,殺巡撫都御史王楫,兵備副使丁啟睿撫定之。辛卯,以武舉陳起新為給事中。三月,盧象升、祖大樂剿河南賊。高迎祥、李自成分部入陝西,餘賊自光化走湖廣。振南陽饑,蠲山西被災州縣新舊二餉。夏四月戊子,錢士升致仕。五月壬子,詔赦協從諸賊。願歸者,護還鄉,有司安置;原隨軍自效者,有功一體敘錄。丙辰,延綏總兵官俞衝霄擊李自成於安定,敗績,死之。李自成犯榆林,賀人龍擊敗之。癸酉,免畿內五年以前逋賦。六月乙亥,林釬卒。甲申,吏部侍郎孔貞運,禮部尚書賀逢聖、黃士俊,俱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預機務。己亥,總兵官解進忠撫賊於淅川,被殺。秋七月甲辰,內臣李國輔等分守紫荊、倒馬諸關。庚戌,成國公硃純臣巡視邊關。癸丑,詔諸鎮星馳入援。己未,大清兵入昌平,巡關御史王肇坤等死之。壬戌,巡撫陝西都御史孫傳庭擊擒賊首高迎祥於盩厔,送京師伏誅。癸亥,諭廷臣助餉。甲子,兵部尚書張鳳翼督援軍,高起潛為總監。是月,大清兵入寶坻,連下近畿州縣。八月癸酉,括勳戚文武諸臣馬。乙未,盧象升入援,次真定。丙申,唐王聿鍵起兵勤王,勒還國,尋廢為庶人。是月,大清兵出塞。九月辛酉,改盧象升總督宣大、山西軍務。冬十月乙亥,工部侍郎劉宗周以論內臣及大學士溫體仁削籍。甲申,張獻忠犯襄陽。丙申,命開銀鐵銅鉛諸礦。十一月丁未,蠲山東五年以前逋賦。十二月,大清兵征朝鮮。是年,洪承疇敗賊於隴州,賊走慶陽、鳳翔。暹羅入貢。
{^ }v6dB'C c Zt V)RY D
十年春正月辛丑朔,日有食之。丙午,老回回諸賊趨江北,張獻忠、羅汝才自襄陽犯安慶,南京大震。二月甲戌,遣使督直省逋賦。丁酉,賊犯潛山,總兵官左良玉、副使史可法敗之於楓香驛。是月,朝鮮降於我大清。三月辛亥,振陝西災。丁巳,賜劉同升等進士及第、出身有差。甲子,官軍援安慶,敗績於酆家店。夏四月戊寅,大清兵克皮島,副總兵金日觀力戰死之,總兵官沈冬魁走石城島。癸巳旱,清刑獄。是月,洪承疇剿賊於漢南。閏月壬寅,敕群臣潔己愛民,以回天意。江北賊分犯河南,總督兩廣都御史熊文燦為兵部尚書,總理南京、河南、山、陝、川、湖軍務,駐鄖陽討賊。五月戊寅,李自成自秦州犯四川。六月戊申,溫體仁致仕。是夏,兩畿、山西大旱。秋七月,山東、河南蝗,民大饑。八月己酉,吏部侍郎劉宇亮、禮部侍郎傅冠俱禮部尚書,僉都御史薛國觀為禮部侍郎,並兼東閣大學士,預機務。庚申,閱城。九月丙子,左良玉敗賊於虹縣。辛卯,洪承疇敗賊於漢中。癸巳,李自成陷寧羌。冬十月丙申,自成自七盤關入西川。壬寅,陷昭化、劍州、梓潼,分兵趨潼川、江油、綿州,總兵官侯良柱戰死,遂陷彰明、鹽亭諸縣。庚戌,逼成都。十一月庚辰,以星變修省,求直言。十二月癸卯,黃士俊致仕。癸亥,洪承疇、曹變蛟援四川,次廣元。是年,安南、琉球入貢。

155220 發表於 2005-12-6 06:26 PM

明清時期——一代抗清名將千古沉冤——袁崇煥 wdH5TV'B Z
袁崇煥(1581-1630),字元素,號自台,東莞石碣水南村守義坊人。萬曆四十七年(1619)中進士、觀政工部,後授福建邵武知縣。明天啟二年(1622年)。進京朝覲。時遼東(今遼寧遼陽)軍情緊迫,朝議莫衷一是。他單騎出關,考察形勢,還京後自請守關,並說給我兵馬錢糧,我一人足可守住此關。後被破格任用為兵部職方主事,又升兵部僉事,駐軍山海關。守遼期間,築寧遠、錦州等四城。啟六年(1626年),後金努爾哈赤(清太祖)進功寧遠。面對十多倍已的強敵。袁崇煥召集眾守將,刺血為書,誓與寧遠共存亡,並斷然拒絕努爾哈赤的勸降。戰鬥中,他身先士卒,重挫敵軍,炮傷努爾哈赤,他以守寧遠功升為右僉都御史。次年,任遼東巡撫,又加兵產右侍郎。第三年,皇太極率軍再攻錦州、寧遠。他率領守將奮勇反擊,又"寧錦大捷",因未為魏忠立生詞,被誣為擁兵自重,不去援救錦州,他仍憤然辭職,托病回鄉。
(bLL;L sL
'E b J8z)mh 崇禎元年(1628),魏忠賢伏珠,詔袁崇煥回京,出任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賜尚方寶劍,督師薊、遼。兼督登、菜、天津軍務,仍鎮寧遠,他進一步整頓軍隊。加強防務,珠殺通敵的寧將毛文龍,皇太極屢次進犯,都被擊潰。崇禎二年(1629年),賜於薛衣,蔭錦衣千戶。後金曾議和,崇煥令歸叛人。還侵地,至此知和議不成,後又加封為太子太保。 BX` aI*h0c
bdI,Xp?5ax
崇禎二年(1629年),後金軍繞道自古北口入長城,進圍北京,袁崇煥星夜駁援,督師入衛,解除了後金軍對北京的威脅,皇太極施反間計,誣崇煥通敵謀反,多疑的崇禎帝將袁崇煥緝輔下獄,次年八月十六日,以"謀叛欺君"罪被磔於市,其遺體被義僕佘某葬於北京文渠門內廣東舊義園。@o0C[U7_

axMJ vt1Hn.WA 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福王追復其原官,並賜祭賜葬,桂王賜溢號為"襄",現北京的廣東新義園東莞會館建有袁督師詞,龍潭公園東湖畔建有袁督師廟。

155220 發表於 2005-12-6 06:29 PM

邁開了統一中國的重要一步——魏滅蜀之戰AP3odo
? z4R;J ?^
  魏滅蜀之戰,是強者消滅弱者的一場戰爭。魏能滅蜀,在於前者在政治、經濟和軍事等方面優於後者,但戰場上的勝負,又與雙方的指揮、謀劃直接有關。3~ P;V5g+f B$|/p
+H\b|&rZ:k4o
  三國後期,魏、吳、蜀並立抗爭的局面因三方力量的消長變化而漸趨崩潰。其中,魏國自明帝曹睿死後,齊王曹芳為帝,大權旁落在司馬懿手中。司馬懿死後,子司馬師、司馬昭相繼執政。司馬氏父子一方面大力清除曹氏勢力,籠絡士族,並經過幾次廢立皇帝事件,準備代魏自立;同時,他們還注意招攬人才,移民實邊,繼續曹操的辦法,推廣屯田,並興修水利,使魏國在司馬氏的掌管下,政治穩定,經濟發展,軍事力量十分強大。相比之下,蜀國自諸葛亮死後,蔣琬和費禕輔政,他們遵行諸葛亮的既定方針,團結內部,又不輕易用兵,曾一度使蜀國維持著比較穩定的局面。及蔣琬、費禕之後,姜維執政,多次對魏用兵無功,消耗了國力。特別是後主劉禪,自諸葛亮死後,更加昏庸無道,貪圖享樂,不理朝政,宦官黃皓乘機取寵弄權,結黨營私,朝政日非,連姜維也因怕被害,自請到沓中(今甘肅甘南州舟曲西北)種麥以避禍。至此,蜀國的基礎已大大動搖。這時的吳國,因孫權死後,內爭迭起,社會矛盾更加尖銳,多次攻魏也多以失敗告終。吳國的實力大大削弱了。#t.x"O]!IAO B0^
R5T4B-AA
  這樣,在三國中,司馬氏掌政下的魏國,勢力最強,具備了滅吳、蜀,統一天下的條件。
n*HTI ^A-k
v3]%S|_QzNY t   魏元帝曹奐景元三年(262年),執政的魏大將軍司馬昭,分析了當時的局勢,認為蜀國已經「師老民疲,我今伐之,如指掌耳」,決定採取「今宜先取蜀,三年之後,因巴蜀順流之勢,水陸並進」滅東吳的方針。為此,魏任鐘會為鎮西將軍,都督關中,作伐蜀準備。同時揚言要先攻吳,以迷惑蜀國。姜維聞訊,忙把情況上報劉禪,建議派兵把守陽安關口(即陽平關,在今陝西寧強西北)和陰平(今甘肅文縣西北)的橋頭,作好防備。但昏庸的後主只寵信宦官黃皓,黃皓則相信鬼巫之說,以為魏軍不會進攻,劉禪信以為真,把姜維的建議,置之腦後,連群臣都不讓知道。
'vPd|BA Ev "v U)D1g[@(TRy
  景元四年(263年)夏,魏「征四方之兵十八萬」,分三路進攻蜀國:征西將軍鄧艾率兵3萬多,自狄道(今甘肅臨洮)向甘松(今甘肅迭部縣東南)、沓中,進攻駐守在此的姜維;雍州刺史諸葛緒率3萬多人馬,自祁山(今甘肅禮縣祁山堡)向武街(今甘肅成縣西北)、陰平之橋頭,切斷姜維後路;鎮西將軍鐘會率主力10餘萬人,分別從斜谷(今陝西眉縣南)、駱谷、子午谷(在今陝西西安南),進軍漢中。 K&d2_g3W)x OO

\~^I:raDV   蜀國後主見魏軍真的來攻了,才倉卒應戰,忙遣右車騎將軍廖化率一支人馬往沓中,增援姜維;派左車騎將軍張翼和輔國大將軍董厥率另一支人馬到陽安關防守漢中的外圍據點。:k/TP5L X2Q[.G
^9d1O!X"o0n3]
  這年九月,魏軍三路大軍發起進攻。在東南,鐘會的主力部隊三路齊進,而這時劉禪卻不等援軍到達就敕漢中各外圍據點的蜀軍撤退,魏軍在沒遇抵抗的情況下,迅速進入漢中,並隨即進逼陽安關。蜀陽安守將傅全,堅守苦戰,旋因部將蔣舒開城出降,傅僉格鬥而死。魏軍進佔陽安關後,又長驅直入,進逼劍閣(今四川劍閣縣西),威脅蜀都城成都(今四川成都)。.@C-A+[N+G
pgXaUDG
  與此同時,鄧艾率領的西路魏軍也展開攻勢,使天水太守王頎、隴西太守牽弘、金城太守楊趨分別從東、西、北三面進攻沓中的姜維。姜維獲悉魏軍進入漢中的消息,就慮及陽安關有可能丟失,劍閣孤危,遂引兵且戰且退,企圖移向劍閣。但是諸葛緒率領的中路魏軍已從祁山進達陰平之橋頭,切斷了姜維的退路。姜維為調開橋頭魏軍,乃引軍從孔函谷(今甘肅武都縣西南)繞到諸葛緒後側,攻擊魏軍。諸葛緒深怕自己的後路反被切斷,忙命魏軍後退15公里。姜維趁機立即回頭越過橋頭。當諸葛緒覺察自己上當時,蜀軍已遠遠離去,追趕不及了。姜維從橋頭至陰平,續向南撤退,途中與正在北上的廖化、張翼、董厥等蜀國援軍會合,時已獲悉陽安關口丟失,遂退守劍閣。U;MJ ^{:K ?m
BFs9X+ys
  不久,鄧艾率軍抵達陰平,他挑選精兵,欲與諸葛緒聯合由江油(今四川江油北),避開劍閣,直取成都。諸葛緒以邀擊姜維為己任,拒絕鄧艾聯軍之議,率軍東去,與鐘會軍會合。鐘會為擴大軍權,密告諸葛緒畏懦不前,結果諸葛緒被征還治罪,其部歸屬鐘會。
,vvLr7Q0ku q'E*c\? q;~
  隨後,鐘會率軍進向劍閣。劍閣在今四川劍閣縣西有相連的小劍山和大劍山,地形險峻,道小谷深,易守難攻,但又是通往成都的通道。姜維利用這種有利於防守的地形,在此「列營守險」。鐘會屢攻不下,不久魏軍因糧食不繼,軍心動搖,遂有退軍之議。魏軍伐蜀之戰,曾一度順利進展,並切斷了蜀軍主帥姜維的退路,滅蜀之舉,指日可成。但由於諸葛緒的失策中計,姜維順利通過橋頭,憑險守劍閣,阻擋了魏軍的攻勢,使之面臨糧盡退軍、前功盡廢的情形。
|b6K?o#xr
V]-M'W-{QXEN0O   在這個關鍵時刻,鄧艾提出了一條奇策,建議「從陰平由邪徑(小道)經漢德陽亭(今四川劍閣西北)趣涪(涪,在今四川綿陽東),出劍閣西百里,去成都300餘里,奇兵沖其腹心,劍閣之守(指蜀軍)必還,則(鐘)會方軌(兩車並行)而進;劍閣之軍不還,則應涪之兵寡矣。……今掩其空虛,破之必矣。」鄧艾獻策的要點是,魏軍從陰平繞小道攻涪,這樣姜維若從劍閣來援,則劍閣勢孤易破,若蜀軍不援涪,魏軍破涪,切斷姜維後路,並可直指成都。這條計策被接納了,並由鄧艾執行。,^/pp'|_,hT

u$I+@P k"pf   從陰平到涪,高山險阻,人跡罕至,十分艱難,不過也因此之故,蜀國沒在此設防。這年十月,鄧艾率軍自陰平道,行無人之地300多公里,一路鑿山通道,造作橋閣。時「山高谷深,至為艱險。又糧運將匱,頻於危殆。」面對困難,鄧艾身先士卒,遇到絕險處,「以氈自裹,推轉而下,將士皆攀木緣崖,魚貫而進。」在克服了這些難以想像的困難之後,魏軍終於通過了陰平險道,到達江油。蜀江油守將馬邈見魏軍奇跡般出現,大驚失色,不戰而降。鄧艾率魏軍乘勝進攻涪城。
!T;v)o%Z9f0}3dg s#OQE%Yt5Mu
  江油失守後,劉禪派諸葛亮之子諸葛瞻阻擊鄧艾。諸葛瞻督諸軍至涪城停住。及戰,魏軍破蜀軍前鋒,諸葛瞻被迫退守綿竹(今四川綿竹),列陣待艾。鄧艾遣使致書諸葛瞻勸降說:「若降者必表為琅玡王。」諸葛瞻怒斬使者。鄧艾即遣其子鄧忠及司馬師纂等,從左右兩面進攻蜀軍。魏軍失利,鄧艾大怒曰:「存亡之分,在此一舉,何不可之有?」揚言欲斬鄧忠、師纂,命之再戰。二將急忙重新上陣,結果大破蜀軍,臨陣斬諸葛瞻及蜀尚書張遵等人。就這樣,魏軍進佔綿竹,並立即進軍成都。
Ev*n+KA)BK
%S.?+BS}z ^8`Y R3l   蜀國的兵力多在劍閣,成都兵少,實際上無防守可言,蜀君臣聞魏軍到來,慌作一團,不知所措。有人建議後主逃向南中地區(今四川南部及雲、貴部分地區),但那裡情況複雜,能否站穩沒有把握。有人建議東投孫吳,但孫吳也日益衰弱,自身難保。光祿大夫譙周力主降魏,群臣多附和之。這年十一月,劉撣接受譙周意見,開城降魏,同時遣使令姜維等投降。魏軍佔領成都。 aW+bQ9FH5xh.V
z4y i5s*V/C-j-y
  堅守劍閣的姜維,先聞諸葛瞻兵敗,但未知後主確切消息,恐腹背受敵,乃引軍東入巴中(今四川巴中)。鐘會率魏軍進至涪城,遣將追趕姜維。姜維退到都(今四川廣福)。旋接後主賴令,姜維乃率廖化、張翼、董厥等人,投戈放甲於鐘會軍前。魏滅蜀之戰結束。

CHECSS 發表於 2005-12-6 06:33 PM

康熙私訪誤會「字王」
Fy'L ]*Ce;P|
|o^_)P ([url]http://www.epochtimes.com)[/url]@ ~D Z b TQ6m.r
清康熙好私訪,是出了名的。傳說一天上午,他摘金龍冠,脫去黃龍袍,頭戴瓜皮小帽,上面還有個紅疙瘩揪兒,穿著長袍,旬罩馬褂,漫步在五臺山台懷鎮楊林街上,真像一位有錢的大掌櫃。
+N4\ }`xf? C
II3n6alrO;[ 如懷鎮有三條街,楊林街是其中最繁華的一條,那時的楊林街,比現在的楊林街既窄又長,石子鋪路,兩旁儘是高低不等、大小不同的民房和店鋪。左邊有道水溝,終年流水不絕,各家飲水、洗菜十分方便。街上,有騎毛驢的老年人,也有穿袈裟的和尚,人來人往,熙熙攘攘,當康熙來到街的西頭,見路南一家小鋪的門前圍著一大群人,「這些人是幹什麼呢?」康熙緊走兩步來到跟前一看,原來是一個後生踩著高凳子在掛「酒望」(舊時酒店用布做成的幌子)。突然在人群中有人喊叫:「王兄,酒望掛低了,」顯然掛酒望者姓王。康熙見酒望是寫著「開市大吉」四個字,這字寫的好哇!柳體為骨,顏墨為肌,字須飛動,氣勢雄媚,讓康熙喜愛得心花恕放,恨不得立刻就封這個寫字的當翰林。
,D)AO!jOj
P5}){9u;\7[ k 看完了四個大字,康熙用眼又掃視了一下「酒望」,臉色「唰」地一下就變了,因為他看見「酒望」上的落款是「字王」,康熙打心眼裏不高興,心想:「憑這點工夫,就成『字王』了?別說你了,就是王羲之也不敢自稱『字王』啊,簡直是狂妄到了極點。」u g}EO"~

)V CR&AgR!A4| 康熙存心教訓教訓這個自稱「字王」的後生,就進店要了點酒菜,邊吃邊和掌櫃的聊天。b_Mx,y

9r!ln;^n] 「開市大吉幾個字,是不是掛酒望那個後生寫的?」y7Ppn/{&v

;K.i \t@AV:E:HT1c 「是的。」
a3a.JeO (e!BVAM,T-|7u8|
「他平日為人怎樣?」}jL+J/Nl"u

xlh Uz)L*D} 「好啊!」
TUU~q1x3n
GB zI9La!y 「怎麼個好法?」
fcQ/g2K)E"R
Jg4y z p 「謙虛好學,不恥下問,所以他才練就一筆好字!」
-~_b#ay#q
EGA(yW.Po+p 康熙不相信自稱「字王」的人,還能不恥下問。當即向掌櫃的要來筆、墨、布在上面龍飛鳳舞地寫上了「生意興隆」四個大字,落款「地王」。x XM kE2Vu
"M1D'f/pW.cdY5t
掌櫃一看,這字比「開市大吉」寫得還好,立刻讓夥計掛出去,和「開市大吉」對著挑在門前。圍觀的人立即齊聲喝彩:「好字!好字!真乃神筆也。」
*j qM} K(BA 'ha^/CEu?
康熙聽了,心裏頭很愜意。猛一抬頭,透過玻璃,他看到那個自稱「字王」的後生,正羞慚滿面地往下摘自己寫的「酒望」。「看來,這個後生就是謙虛,那麼,為什麼又自稱『字王』呢?令人費解!」康熙正在琢磨這件事,就見自稱「字王」的後生已來到他的眼前,態度誠懇,語言和藹,向康熙請教。8Tk}BVI3A2d

%}B m7w6P 康熙很喜歡這個眉清目秀的小夥子,但當他想到「字王」兩字,對他又冷淡了:「你不是字王嗎?字王怎能向人請教書法呢?」CE/\5z3k3V)I

-|8B8d l v m 「我是字王?誰說的?」'be;Y%d.Y V3f

'W1P i/k*br9R 「看看酒望上的落款。」5F-zT5N OKz#eW q
)y[4dU[}N,r m_
這後生立即展開「酒望」請康熙過目。康熙不看則已,一看傻了眼了。原來落款寫的是「王字」,康熙把王字看成「字王」了。當康熙愣神的當兒,這個後生向康熙介紹「王字」的由來。他說:「鄙姓王,俺家祖祖輩輩沒有一個識字的,到了我這一輩,為了讓我識『字』起名叫『字』,所以,我的名字叫王字。」A+Gv T6rwMA~1_3}2P
B&D$C'u+g6j!E4]N
康熙為了表示一點歉意,告訴他一些書法要領,並囑咐他在家好好練字。最後說:「兩年後的今天,我們地京師棋盤街上見。」
0@5Cc:ih9i+` $L;Y)sIH!a2iOG?
兩年後的這一天,王字來到京師棋盤街上賣字,又遇見了康熙,康熙看他寫的字大有進步,因而封他為翰林院學士。

155220 發表於 2005-12-6 06:38 PM

清王朝統治的強烈震盪——清代各族人民起義^S$VUE7t/C
q(AXK|
  在清朝,各族人民的起義從乾隆中葉開始已經陸續不斷地發生,如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有山東王倫的起義,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及四十八年(1783年)先後有甘肅蘇四十三和田五領導的回族、撒拉族人民的起義,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有台灣林爽文的起義,但這些起義都很快地被鎮壓了。qo-\@U c!H2_J1@

/jG7O)Y/C,aO   在這以後,到乾隆六十年(1795年),則爆發了規模較大的波及湖南、貴州、四川三省的苗民起義。這次起義發生,是由於苗族地區在「改土歸流」之後,漢族官僚地主及商人即所謂「客民」,不斷侵佔苗族人民的土地,將「苗地」化為「民地」。如湖南永綏廳(今花垣縣)「環城外寸地皆苗,不數十年,盡佔為民地」。又由於清朝所派官吏對苗族人民「盜行魚肉,以致苗民不堪」。因此,乾隆六十年正月,貴州松桃苗民石柳鄧被迫首先發動起義,湖南永綏苗民石三保及乾城苗民吳八月也相繼起而響應。起義的苗民領袖提出了「逐客民,復故地」的口號,得到苗族人民的普遍支持。這次起義繼續了12年之久,直到嘉慶十一年(1806年),才在清兵的鎮壓下失敗。
O:iV1zz:{QEb Z +zUH(CZ
  在苗民起義的同時,湖北又發生白蓮教起義。白蓮教是民間的秘密結社組織,農民經常假借它號召起義。白蓮教的教義,長期以來宣傳彌勒佛降生,人民可以得救。這時又提出「教中人先納稅若干,將來按稅授田」。農民嚮往得到土地,因而紛紛入教。 j"e w(f naAU
L.liC2`
  這次農民發難,以「官逼民反」為號召。嘉慶元年(1796年),湖北襄陽姚之富和女英雄王聰兒等舉起起義大旗,即以襄陽為中心,不到兩月,便有眾數萬人。同時,四川達州徐天德和王三槐、冷天祿等也相繼而起。第二年,嘉慶二年(1797年),湖北的起義軍由姚之富、王聰兒率領分路進攻河南,又由河南發展到陝西。嘉慶三年(1798年),王聰兒率眾指向西安,作戰失利轉移湖北,在鄖西被地主武裝鄉勇所扼,清軍圍攻,王聰兒、姚之富一同犧牲。此後四川的徐天德、王三槐、羅其清、冉文儔等仍繼續鬥爭。清軍利用鄉勇羅思舉及號稱清官的四川知縣劉清,施展狡猾的手段瓦解農民軍,羅思舉假冒王三槐的旗號騙殺農民軍,劉清更誑騙王三槐至清營,結果王三槐被擒。這次起義到嘉慶九年(1804年)被鎮壓下去,首尾歷時9年,席捲湖北、四川、河南、陝西、甘肅5省,消耗清朝軍費1億之多,給予清朝以極大打擊。q*Q t+V N,ET

@2d*xQ0j   嘉慶十八年(1813年),又爆發了天理教起義。天理教是白蓮教的一個支派,又名八卦教。當時信徒很多,遍佈河北、河南、山東、山西等省。河南滑縣李文成和北京林清是主要教首,他們宣傳入教者先輸納「種福錢」,又稱「根基錢」,事成之後,「凡輸百錢者,得地一項」。農民渴望土地,因此紛紛入教。李文成和林清預定嘉慶十八年九月十五日同時發動起義,但因李文成行動暴露,被滑縣知縣逮捕入獄,群眾遂提前舉義,救出李文成,佔據滑縣城,號召四方。而林清則按期行事,在京南黃村組織武裝,以200人潛入城內,在入教太監的導引下,分由東西華門攻進清宮,與清兵戰於隆宗門外,但因寡不敵眾,攻打清宮失敗,最後林清在黃村被捕犧牲。李文成在滑縣聲勢很大,旗幟上大書「大明天順李真主」七字。後來清兵包圍了滑縣,李文成出走輝縣山中。結果被清軍追逼自焚而死。最後滑縣被攻破,李文成妻張氏決不逃避,揮刀巷戰,擊殺數十人,闔門自縊。這次天理教起義,特別是林清攻打清宮的行動,使清廷大為震驚,嘉慶皇帝哀歎說:「從來未有事,竟出大清朝」。

CHECSS 發表於 2005-12-6 07:30 PM

太平天國的制度 J"JS2eOgI%D{$OJ

Z-oE"m#P8m;w4Ze
du"F&~T8Q#D$h ([url]http://www.epochtimes.com)[/url]5i3`XB6~Q,]2Q
天朝田畝制度:T3h:B\Rh&r"a
用來解決土地問題和社會問題的重要文件,內容涉及經濟、政治、軍事、文化和社會生活各個方面。
r3h(\Ta1qXTo? -N8jq3|nZF$b
《 天 朝 田 畝 制 度 》 規 定 一 切 土 地 和 財 富 都 屬 於 上 帝 所 有 , 天 下 的 田 地 由 天 下 人 同 耕 , 要 做 到 “ 有 田 同 耕 , 有 飯 同 吃 , 有 衣 同 穿 , 有 錢 同 使 , 無 處 不 均 勻 , 無 人 不 飽 暖 ” 。0Gw{)Udc
g$aV%G2tb6g:l-@4Q
《 天 朝 田 畝 制 度 》 還 規 定 縣 以 下 設 立 各 級 鄉 官 , 居 民 的 經 濟 和 文 化 生 活 由 鄉 官 來 組 織 。 居 民 二 十 五 家 為 一 個 單 位 。 4n nR"l d
各 家 農 副 業 生 產 所 得 , 除 個 人 消 費 部 分 外 , 其 餘 應 繳 納 “ 聖 庫 ” 。 凡 婚 喪 、 彌 月 等 開 支 , 均 由 “ 聖 庫 ” 按 規 定 發 給 。
$t^o2x?4W8{!Rl'u
/\%LB]SPq]4g|s 《 天 朝 田 畝 制 度 》 對 官 員 的 考 核 、 獎 懲 作 了 規 定 ; 主 張 婦 女 和 男 人 一 樣 分 田 , 婚 娶 不 論 財 禮 。
/TdyK%B0o7\2w
v%J#A]/Z
(\?9Bc|k'Q"f 資政新篇:
|ZLY/Z({ 洪仁玕在公元1859年向洪秀全提出的一個統籌全局的方案,經洪秀全批准頒行。
JO-RJ R"~M|-Q6C a1Wd:ZN
主 張 :
FW%T+J3G)k1wxk 政 治 上 加 強 中 央 統 一 領 導 ,.j0W%{z5cA:AS
設 立 新 聞 官 、 意 見 箱 , 使 上 下 通 情 ;
6}anL&@4_9]7o 在 經 濟 上 發 展 交 通 運 輸 , 創 立 銀 行 , 發 行 紙 幣 ,
oB$z&U:R,W 鼓 勵 民 間 開 礦 、 辦 工 業 ;
&Uc)^#[1d\:Ka:v$Q 在 文 化 上 辦 醫 院 , 興 學 校 ; 在 外 交 上 各 國 平 等 往 來 , 自 由 通 商 。
\qP2a~_ w
(Ws6J6~#o)Q3pS 洪 仁 玕 希 望 在 農 民 革 命 的 基 礎 上 建 立 資 本 主 義 制 度 , 具 有 進 步 意 義 。 但 是 , 由 於 缺 乏 實 現 這 些 措 施 的 具 體 條 件 和 有 利 環 境 , 《 資 政 新 篇 》 的 這 些 建 議 都 沒 有 實 行

CHECSS 發表於 2005-12-6 07:31 PM

馬可波羅眼中的忽必烈大汗(三)
x6m.R^$^Q*|
AP|1R9?i b9|&\HY;cM`$|;U4e
楊致玖/zR XYZ,Ho'|
([url]http://www.epochtimes.com)[/url]
qdfQ6w5sJf"[ 忽必烈的打獵娛樂
Ht;m GEq(T \i~0lz
打獵為中國北方游牧民族較崇尚的一項活動,元統一全國後,承平日久,社會安定,於是打獵就成為當時全國非常盛行的休閒娛樂活動。不僅大汗、貴族定期打獵,而且地方官、軍隊以及民間也在元政府允許的時間和範圍內集體打獵。馬可波羅在其書中記載大汗打獵的內容有四章之多。這一方面反映出馬可波羅可能親自參加了大汗的狩獵活動,對大汗的這一活動很熟悉;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當時打獵之盛行。l&Gy7UT9P

$k/BhB9HhEW 馬可波羅首先寫了大汗的獵戶,「獵戶應行捕獵鳥以所獲之鳥與大獸獻於大汗」,「其數居獵物之半」,「其遠道未能獻肉者,則獻其皮革以供君主製造軍裝之用」。馬可波羅的記述基本上是正確的。《元史‧兵志‧鷹房捕獵》說:「元制自御位及諸王皆有昔寶赤,蓋鷹人也,是故捕獵有戶,使之致鮮食以荐宗廟,供天庖,而齒革羽毛又皆足以備用,此殆不可缺者也。」馬可波羅所說的「所獲之鳥」除指一般鳥類外,還應指捕獵用的鷹鶻。《元典章‧ 兵志‧打捕》之「休賣海青鷹鶻」中記載「欽依聖旨,打著海青好鷹鶻休教賣了,賣了的人罪過著」;「如有打到海青鷹鶻,如法收養本處官司相驗是實,申覆本管官司承省施行」。這則史料印證了馬可波羅所說的所獲之鳥「獻於大汗」的記述。
?g WnU6ir]
vz9c pFr}q 關於獵戶的管理,馬可波羅說:「大汗有兩男爵為親兄弟,一名伯顏,一名明安。」他們「各統萬人」隨大汗打獵。查《元史》大汗御位下有打捕鷹房官八所,大汗統領的打捕鷹房人戶(包括民匠戶)共一千三百零四戶,分布於大都、中都、益都、泰安、衛輝、平陽等地。馬可波羅對元代的典章制度所知不詳,不通漢語,所以他不可能知道忽必烈大汗的獵戶(打捕鷹房)的組織形式,因而對大汗獵戶的記述只能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不全準確。他說的大汗的兩男爵伯顏和明安,除明安在《元史》卷一百三十五有傳外,伯顏則不可考。雖然《元 史》中名伯顏者不少,但都對不上號。
EB;?Sfy"Tn
%vd&@V#QoTm 另外,馬可波羅記述大汗的獵鷹「爪上各懸一小牌,以便認識」。(馮承鈞譯本)穆爾及伯希和英文本為:“have a little tablet of silver tied on their feet for recognition” 。據《元典章‧兵志‧飛放》載:「至元二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一日,鷹房子撒的迷失說稱,俺為上位的鷹失了與諸人的鷹鵠分辨不得,上奏呵,奉聖旨百姓諸人鷹鶻腳上栓緊的牽皮使用黑色皮子者,休用紅紫雜色皮子。」上述公文的時間為至元二十一年,西曆一二八四年,正是馬可波羅在中國的時候(一二七五—一二九一),因此應該是可信的。就是說大汗的鷹腳上繫著紅紫雜色的皮子而不是銀牌,上面可能有文字以說明其身分。I%vs*^\$U&W%J9U
)ZfJ \ {? t PA
其次,關於大汗打獵的時間、地點也是一個較重要的問題。馮承鈞譯本稱大汗打獵之地在火奇牙幾赤敦(cocciar modun)。此地即《元史‧兵志‧馬政》中提到的合察木敦,位置約在河套之北。穆爾及伯希和的英文本說,大汗一行來到距大都兩日路程的大海洋(the Ocea n )開始打獵,這裡有一大平原叫做Cocciar Modun,為大汗的打獵之地。9V#C/{-|;G6e[
@Y;xcS*]r2`@t*_
《元史‧世祖紀》有兩處記了大汗的打獵:「至元十四年八月,車駕畋於上都之北」;至元二十二年春正月「丙申,帝畋於近郊」。馬可波羅所記的打獵地點顯然是指前一個,其地在河套之北。此外,馬可波羅在記述察罕腦兒的時候,提到大汗在此打獵。據陳德芝教授考證,察罕腦兒位於今河北省張北縣沽源東北囫圇諾爾,位於上都西南約八公里的地方,與上文所述大汗夏季打獵的地方基本相符。'MxRc#u

1m0[~~%x|7E 關於大汗打獵的時間,諸本《遊記》皆認為是在陰曆的三月到五月中旬,表面看來似乎不可能。因為忽必烈大汗身為一國之君,每天要處理很多軍國大事,一次打獵用三個月的時間似乎不可思議。實際上是他一方面打獵,一方面可處理軍國大事。5f+[k#V}E

!I&aE)L5hS 此外,馬可波羅記載大汗乘象車打獵的過程生動詳細,為漢文史料中所缺。0I V4j.^C4et

M;w$O5iU3k$r2D 馬可波羅以一個外國人的眼光從一個新的角度記述了忽必烈大汗的形象,他的記述與中國史家過分注意制度和軍國大事,而不注意外表形象和日常生活的記述方式不同。因此可以補充漢文史料之不足,這也是《馬可波羅遊記》的史料價值所在。 -----完

CHECSS 發表於 2005-12-6 07:32 PM

馬可波羅眼中的忽必烈大汗(二)
#DI+B!HJ0S2J'^ L{ b.W*i*|SS}

+f(Y[XN'h)iV7rK-d 楊致玖
T)yUo2ue\ yn ([url]http://www.epochtimes.com)[/url]
&@`Ri'\ HR*ua 大汗的生日及慶賀活動 ~(l1^8mB+F i2P
Zy_Rc
馬可波羅還記述了忽必烈大汗的誕生日以及慶祝活動。據他所記,忽必烈大汗的生日為九月二十八日,查《元史‧世祖紀一》忽必烈「以乙亥歲八月乙卯生」。乙亥年為一二一五年,而八月乙卯即八月二十八日(陽曆九月二十三日)。兩者有所差別。我們對照一下英法譯文的原文,就可以解釋清楚。:T8j1T }0~&V^/Y9\
CA5b`8?Hs&^;v7Kq
英法譯文的原文都作九月二十八日,此處的「九月」的原文是“the month of September” 、“du mois de september”,可見是指西曆;而「二十八日」的原文則是“the 28 d ay of the moon”、“le vinghuitieme jour de la lune”,無疑是指中國曆法。馮承鈞譯本《馬可波羅行紀》作「大汗生於陽曆九月即陰曆八月二十八日為意譯,是確切的。只是當時馬可波羅並不清楚這兩種曆法的區別,否則,他會直接說大汗的誕生日為八月二十八日」。其實,馬可波羅的說法與《元史》完全一致,只不過他用了陰陽合曆而已。這是偶然之巧合,還是他親自在大都或上都聽說的?無疑是後者,因為大汗的誕生日是當時最重要的,舉國以及鄰邦皆知的盛大節日,要舉行隆重的慶賀活動。馬可波羅住在大都和上都的時間較長,當然應該知悉此事,甚至躬身與會,這從他描述節日盛況的詳細以及與中國史籍的記載基本符合就可以推知。y xb?^:Wky
(Z;vhx8Vu9I
關於大汗生日的慶祝活動,馬可波羅記述道:在這一天,除文武百官穿同一色服裝外,其他宗教教士如偶像教士(佛教)、基督教士、猶太教士、薩拉森人(伊斯蘭教士)及其他種人,都要向其崇拜的神祇燃燈焚香、歌唱祈禱,求其神主保佑皇帝健康長壽,平安幸福。這一儀式在《元史‧禮樂志‧天受節受朝儀》中並無記載,在《元典章‧禮部一‧慶賀聖節拈香》雖有較詳說明,但提到的宗教參與人士只有儒生和僧道,而在元代寺廟的「聖旨碑」中才有諸如「和尚(僧)、也里可溫(基督教士)、先生(道人)、答失蠻(伊斯蘭教士)不揀什麼差發休當者,告天祝壽者」一類的文字。所謂「告天祝壽」即「專與皇家告天祝壽」。猶太教士當然也參與祝壽活動,因為元代也有許多猶太人來華,但在漢文史料中尚未發現他們祝壽的記載;《遊記》的版本中也只有穆爾以及伯希和的《馬可波羅寰宇記》英譯本引P本 (皮皮諾本 ) 有此說法,彌足珍貴。F9K P&\Q|*{%g6L2p

yU.W6O%H%K,zG1w8[ 馬可波羅也記述了另一盛大節日——新年:他說,新年開始於二月間,這一天,全國自皇帝、臣僚以及人民一律穿白衣舉行慶賀,稱為白節。4kbR:N(V!ua0X0c*b6K
-uZC7H{!U
按,中國舊曆新年一般在西曆一月下旬至二月中旬之間,馬可波羅說在二月並不全面,可能他對中國新年多半在西曆二月與西方新年在一月不同,而感到新奇值得一提吧!這一看法對他已經成為思維定式,他說大汗生於九月是指西曆九月,中國八月,即可說明。
`#o:i)J~3B!X1b R D2YE,I\1J:n
蒙古舊俗,以白為吉,恰如馬可波羅所說,他們認為白衣是幸運和吉祥之物,因稱元旦為白節。注釋家亨利‧玉爾說,蒙古人迄今(指十九世紀末)仍稱正月為白月。《元朝秘史》第二○二節記成吉思汗稱帝時,「建九腳白旌纛」旗;第二一六節記成吉思汗封兀孫老人為別乞(巫師首領),讓他「騎白馬,著白衣,坐在眾人上面」,可以為證。其反證是,明朝建立後,漢人新年絕不穿白衣。中亞帖木兒王朝的沙哈魯遣使臣朝見永樂皇帝,元旦前一日即被告知,次日見皇帝時不許穿白衣白襪和戴白帽,說那是喪服,怕他們仍沿襲蒙古禮節。據《元史‧禮樂志‧元正受朝儀》(卷六十七),元旦這天,並無人人衣白的記載。這可能是史家認為衣白是不言而喻的事。更可能是,〈朝儀〉是漢人儒者於至元八年制訂的,他們可能不喜歡元旦衣白而有意迴避此事,但從〈朝儀〉說「御宴之服,衣服同制,謂之質孫」(蒙語指一色服),可以推想是暗示一色白服。〈朝儀〉記朝賀禮有幾次「拜」、「鞠躬」,「拜」、「興」,「山呼」、「再山呼」,「跪左膝」、「三叩頭」等禮數,以及「聖躬萬福」、「溥天率土,祈天地之洪福,同上皇帝、皇后億萬歲壽」等祝辭,則和馬可波羅所記大致相同。注釋家法人頗節將馬可波羅所記與《元史》比較後,認為二者有「驚人的相似」處(ressemblance etonnante,馮承鈞譯為「若合符節」);亨利‧玉爾認為頗節此注是極有興趣、值得注意的詮釋。E)e)Lr#[
7Ie/P2U!C4@+c2uR#w`
馬可波羅又說,在這一天,群臣、人民以及各國都要向大汗獻上貴重禮品,而且以九倍記。〈朝儀〉有獻禮明文,如「后妃、諸王、駙馬依次獻禮畢」,「文武百僚……禮部官押進奏表章、禮物……宣禮物舍人進讀禮物目」等,但未提到所獻何物,而馬可波羅所述禮物種類則頗詳細。至於禮物以九倍計,也為〈朝儀〉所漏載,但不乏旁證。如《元史‧祭祀志‧國俗舊禮》說「每歲駕幸上都,以六月二十四日祭祀,謂之灑馬奶子。用馬一,羯羊八(共九牲——引者),彩緞練絹各九匹,以白羊毛纏若穗者九」以祭天。成吉思汗賞契丹人耶律留哥之妻姚里氏「河西俘人九口,馬九匹,白金九錠,幣器皆以九計」。(

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0.0  © 2001-2009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