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帖子
- 48537
- 精華
- 0
- 威望
- 18
- 魅力
- 61193
- 讚好
- 21
|
1#
發表於 2018-5-9 05:09 PM
| 只看該作者
19歲做廚房有20K,元老有乜睇法?
岩岩出黎做野有2萬,搵鬼信
個案主角:林先生(19歲),廚師,月入2萬元(未扣強積金),有儲蓄6萬元,沒有任何股票或債券之類的投資。他現時住公屋,不用給家用,扣除必要開支每月可儲大約1.4萬元。
理財目標:想用手頭現金創造被動收入,以應付或減輕日常開支,最終達到財務自由,長遠則希望在葵青區置業。
查看相片
林先生你好!多謝你的來信!林先生的個人目標是擁有被動穩定收入以達致財務自由,和加強儲蓄能力為日後置業作準備。其實他現時的每月開支只佔收入約20%,基於他剛投身社會,家庭負擔不重,餘下的80%收入可以全面用作儲蓄及增值。
讓我們先看看林先生的財政狀況:
查看相片
註:每月儲蓄約1.4萬元
現時林先生只是欠缺一幅清晰的儲蓄目標藍圖,為將來訂立更周詳的理財大計。關於未來,林先生須慎重考慮將來的個人事業發展,及有否需要配合個人事業發展而動用到儲蓄去進修,以達致自我增值。若有進修增值的需要,便必須在個人儲備中預留足夠金額。
至於置業上車,實在無法預測未來的樓市狀況,以及政府和相關機構對置業人士的要求及配套。有見及此,我建議林先生先在沒有太大家庭及經濟負擔時盡量提升個人資產能力,當個人資產達到約120萬元的目標儲蓄時,按當時的個人收入及樓市狀況作出平衡,來考慮自己能否負擔供樓及雜項開支這置業重擔。
對於首次置業的年輕人來說,儲備足夠的資產作首期之用固然重要,但請不要忽略供樓按揭是長遠的經濟負擔,務必在置業前深思熟慮自己的生活狀況和可承受能力,才簽署任何和置業相關的承諾文件。
以450萬元的一房單位作說明
以現時購入450萬元的物業,及支付15%首期的標準來說,在首期方面尚可在7年後達標。但銀行在批核按揭時,要求按揭申請者的個人每月總收入需達到42,000元或以上才符合標準。現時林先生的每月收入是20,000元,要在7年後提升至42,000元,即個人收入需每年平均提升12%才能達標,因此在默默儲蓄首期之餘,也必須大大提升個人工作能力及開源以增加收入,例如盡量發揮過人之處提升收入或附加兼職等額外收入!
購入450萬元單位的首期預算
樓價:450萬元
首期:67.5萬元(樓價的15%)⋯A
地產代理佣金:4.5萬元⋯B
印花稅:13.5萬元⋯C
置業支出總額:(A+B+C)= 85.5萬元
按揭供款預算
按揭金額:382.5萬元
還款年期:30年
按揭利率:5%(預算7年後低幅度的加息情況)
每月供款:20,535元(預算7年後林先生的每月收入必須達至每月4.2萬元或以上,才可通過現時銀行批核按揭貸款的入息要求)
如何儲蓄足夠首期
因工作關係,林先生不能隨時捕捉投資機遇。因此,我建議他在選擇投資方案作儲蓄增值時,必須先第一考慮儲蓄計劃對現金流的彈性,第二是個人能承受的投資風險和經驗,第三才是投資回報,當然儲蓄年期的長短需要因應理財目標而釐定。不要盲目跟風及胡亂投資在自己不太了解的高風險投資產品上,結果往往是本末倒置、得不償失!
至於林先生現時手持的6萬元現金,應先作個人的現金流儲備。投資方面,相信波幅偏低的每月派息的股債混合基金會是其中較合適的選擇。我建議林先生可每月12,000元定額供款投資在一些每月派息的美元高收益債券基金,儲蓄期為7年。以現時每年平均回報為6厘,因儲蓄的彈性高及每月收息,7年後應可儲蓄資產約125萬元作置業首期。
坦白說現時香港樓價高企,甚至屢創新高,林先生在未來的日子要多留意自己心儀單位所在地區的樓市走勢,以在日後樓市波動及出現回落跡象時能好好把握機會購置心儀單位。
如果策劃60歲退休
以林先生現時的每月開支為藍本,他的基本開支約為每月3,500元,以20年平均消費物價指數作假設,平均通脹率為每年2.5厘,在40年後,現時的3,500元便相等於當時約9,400元的開支,假設退休後需應付35年的生活開支,即合共退休預算約為395萬元(未包括通脹)。
若考慮到退休後的生活開支預算,林先生可選擇一些提供固定回報的年金計劃,假設一個月供2,000元、20年期(合共儲蓄本金48萬元)的終身年金計劃,以每年派息率4.5厘預算,由60歲開始每年可提取約14.6萬元直至100 歲終身;或在60歲時一次過提取211萬元作退休基本生活費之用。當然定期的理財策劃檢討是不可或缺的,林先生必須因應個人生活改變而作出調整,來配合個人的退休規劃。他亦可聯絡專業的理財顧問為個人的財務狀況作詳細分析。
美聯金融集團高級副總裁余淑穎
(本欄所有個案均為真實個案,讀者如有理財問題欲請教專業顧問,可電郵至[email protected])
免責聲明:本文章所列之年利率僅供參考,實際計劃之回報率可高於或低於本文章張內所列之數字,並會以保單簽發時有效的年利率為準。有關計劃條款及細則,以保險公司提供的資料為準。
本文章內容只供參考用途,並屬於作者之個人意見,並不保證所有資料準確無誤,亦不構成任何投資或服務之推介、邀約或遊說。投資涉及風險,基金價格可跌可升,過去表現並不代表將來表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