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帖子
- 1011
- 精華
- 0
- 威望
- 189
- 魅力
- 1
- 讚好
- 0
- 性別
- 女
|
10#
發表於 2005-10-1 12:19 PM
| 只看該作者
兩性成長與性別身份
+ T1 M- @3 K; ?8 l/ B" ]
4 ]: R( m4 [! L0 C4 N" d在一些社會科學的文章中,每當提到生理因素對男女行為的影響時,常用到性/性別 (Sex) 這名詞;而當提到經由文化學習或社會化過程而形成差異時,則是用性別/兩性 (Gender)或性別角色(Gender Role)等名詞。
. m: Q3 T* M# H* W; h, P( ~$ Q" d1 P! ?% s
性別
+ J0 i/ [7 s( A: H7 [2 O) J! x6 k" y一個人生理上的性別 (sex) 是由基因的遺傳組合所決定的。基於女性的性基因組合是XX,而男性則是XY,因此孩子從母親那裡所遺傳的性基因只可能是X,但從父親那裡所遺傳的則可能是X或Y。當孩子的性基因組合是XX時,其性別就是女,若得出的組合是XY,便會是個男性。
/ ^* G$ V, z1 B: F& m! P. R+ k. e, A @$ u5 F
性別身份! Q1 d9 y6 v) g s" E8 D5 c) d
性別身份(gender identity)則是指個人對自己是男性身份或女性身份的認同(例如心理上)。基本上,小孩約在一歲半開始發展其對性別身份的認同,他開始根據髮型、服飾等來識辨男、女,也能從父母身上慢慢知道自己的性別身份。而孩童在這方面的發展可透過以下因素影響:1. 生理方面:因著生理的差異而導致行為上的差異,亦引致人們對待他們的不同。但性別身份的建立並非單單靠生理的差異,後天社會學習亦是非常重要的因素。2. 社會學習:孩童成長過程中(尤其是一歲半至三歲是性別身份建立的關鍵期),一方面透過父母親對自己性別的肯定及接納,慢慢建立自我的性別身份,另一方面透過觀察、模仿父母或師長的行為,以及父母對子女的教導,學習男性或女性的性別角色及特性。: i" i6 T: |6 n, Q0 {/ y
" J! q5 u5 P( I- f0 q: d, X7 }雙性別的家長中成長5 h! y6 J) s" A8 S
有精神科醫生表示,由雙性別的家長組成的家庭,在培養孩子成長上比由單一性別家長的家庭更能提供有利的環境。因為孩童需要模仿父母來學習及了解兩性社交的行為及概念,例如學會怎樣面對衝突,處理情緒等。孩童能在一個穩定的環境裡獲得愛護,對孩童培養自信心和抗逆力也有很重要的影響。另一方面,男女兩性家長所組成的家庭比單一性別家長更能塑造出一個具備差別性的環境,兩性之間更易顯出剛與柔之差別。在這種差別環境下,孩童所體會的人際技巧會更豐富。而在孩童成長過程中,孩童與其同性別父母的關係對其性別身份的建立特別重要。# f, |- [6 S9 e3 c; _- P
/ g/ x, E5 M$ M
性別身份混亂
4 N9 h" Q4 e# b9 m5 ^3 h絕大多數人生理性別和心理性別認同是完全一致的,但有一些人卻生理上是男性,但心理上覺得自己是女性;生理上是女性,但心理上覺得自己是男性,這現象稱為「性別身份混亂」(Gender Identity Disorder)。根據一些心理治療的個案,「性別身分混亂」的形成,部份是因為在童年階段與父母的關係疏離、或父母關係欠佳有關。例如男孩小時侯較少接觸父親,或父親根本不在身邊,又沒有兄弟而只有姊妹的話,男孩較容易產生性別認同障礙。女兒在小時候見到母親常被父親欺侮、打罵,令其不喜歡女性角色,希望自己長大後成為男性,避免重蹈母親的覆轍。另外,有些母親基於安全感,害怕失去兒子,對兒子過份管制或溺愛,事事為其安排,猶如把兒子「吞噬」了,令兒子失去男性獨立自主的形象。有些則在幼年時,遭到同性或異性的性侵犯,使其對男或女有負面的印象。這些,都有可能令人對自我性別形象的發展有負面影響,導致「性別身分混亂」。8 d* P; _5 d, x+ D8 ?3 a
根據統計(DSM IV),若兒童時期出現「性別身份混亂」而又未能正視及處理,長大了又沒有作任何治療,有75%將會發展出同性戀或雙性戀傾向。另外約5-12%會有變性的要求,約1-5%雖是異性戀卻有易服癖,也就是愛穿異性的服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