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a; U2 ^1 G! _2 c* A9 z据宫教授研究,不仅古希腊、古罗马文化和中华文化同宗同源,而且犹太人本身就是从中国迁走的,犹太文化因此上和中华文化也是相通的,可称“近亲”。西方的世界史专家也认为犹太民族是东方民族,他们经过几个世纪的西迁,于前11世纪从两河流域迁到中东,并在巴勒斯坦地区建立了“以色列犹太国”,但该民族在此之前来源不祥,但承认他们是东方民族。 ; |* R1 p. I' e 3 F9 {1 `& o* B+ y( p2 y9 g宫教授研究发现,犹太人的起源在中国,应在中国寻根。他们是炎帝神农氏之后,姜姓,封于邰(今陕西省武功县一带),所以号“有邰氏”(“犹太”即是“有邰”)。其地应在今河南偃师一带。那一带,也是帝喾时的首都,称为“西亳”(音“伯”)。公元前26世纪,尧执政时,舜又把“有邰氏”封到“来 ”(其地在陕西武功一带)。这可能是犹太人又自称“西伯来”(即“西亳来 ”人)的原因吧? ! F* v: p' P+ Z# j# w5 M" ~: O . k! q: J9 ~& k“这一家族于公元前15至14世纪(夏代)开始西迁,经过几个世纪,于公元前11世纪达到中东。这和世界史上所记载的犹太民族西迁在时间上也基本吻合。 2 _; y# X& S! B" k9 h+ d. c7 W, n2 I1 r
国内也有许多学者把中华文化和犹太文化做了比较,也发现有许多相似之处,这也为犹太人来源于上古中国提供了一个佐证。例如,从宗教信仰上看,人信仰上帝耶和华;而中国人特别是在帝喾时代,对上帝的崇拜是特别虔诚的。“上帝”一词,在我国古已有之,而且是上古人民崇拜的神。帝喾的“喾”字,古读go,与英语的中的god(上帝、圣人)相同。 6 g' Q5 l* a. s& V1 r& @' G& g z; t
! H* R! L2 Q0 }" I1 a
古籍《纲鉴易知录》中讲到喾时,说他:“帝普施利物,不私其身。聪以知远,明以察微。顺天之意,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其色郁郁,其德巍巍。其动也时,其服也士。帝既执中,而偏天下。日月所照,风雨所至,莫不服从。”这俨然是上帝的化身,耶稣的形象。由此可知,在上古时代,犹太人的信仰其实和中国人的信仰基本上是一致的。 % \9 U3 J0 b" D# o9 M
' ?2 O& K5 g! b9 | 颛顼死而复活与耶稣复活故事一致 ; Q8 i! c& b, w4 D
' |: r! R5 B. L7 p3 l
宫玉海说,“死而复活”在事情,颛顼与耶稣身上都曾发生过。而据考证,在世界历史上,“死而复活”的著名人物只有颛顼;宗教史上也只有耶稣一人。这难道仅仅是一种巧合么?《山海经。大荒西经》里这样记载:“风道北来。天乃大水泉。蛇乃化为鱼,是为鱼妇。颛顼死即复稣。” % O- H/ h3 `9 h! x& g; [( V * b5 ^; P/ C. n' X) K% c 宫先生解释说,“风道北来”是说传教者从北方而来(当指颛顼)。“天乃大水泉”,“天”即“天方”,指西方。上古时中国人的方位称呼是:西方为“天方”(今天人们所熟知的《天方夜谭》里的天方,即是西方),东方为“人方”;北方为“鬼方”;南方为“兽方”。 # S8 P( g7 a4 D$ D9 c( g
5 r; G# _' V$ a( t
“泉”指源泉。这两句话说的正是《圣经》中所说的大洪水的故事,是说洪水是从西方发源的。“蛇乃化为鱼”,是指当地居民由蛇图腾转化为美人鱼图腾。“鱼妇”按古音与“以埽”相通,“以埽”即以色列:“鱼妇”也可以看成是美人鱼。我国长江中就有“美人鱼”(《梦溪笔谈》等古书记载),而美人鱼图腾是波兰人(即古籍中的“亳人”)的图腾,犹太人也来自于“亳”,所以很可能也是以美人鱼为图腾的。这句话是说犹太人从东方西迁之后,统一为以色列国,并由蛇图腾转变为美人鱼图腾。最后一句则指颛顼“死而复活”无疑。宫教授说,《大荒西经》记载的地点在现今中国西部更远的地方。 " Q( P% L, J( V( b
% i4 O. Z, x5 J& L/ \7 G7 K9 A
这一段话语言虽简练,但所记述的内容明显是西方也就是中东地区的一段历史。因为“颛顼复活”应是一个重大的历史、宗教课题,所以很可能当时就已成为人们庆祝的一个盛大节日──复活节。对如此重大的事件,作为上古博物志的《山海经》一书有所记载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后来基督教中的“复活节”则很可能是以此为蓝本。 4 ]# v z3 [: c* j7 ~. f. t
4 T. w: [/ K2 B; g& }* h / g# V% R5 O, {+ c. |3 y“圣诞节”应为“众圣之诞” : G' P7 N2 r7 m0 g) @9 {
& V4 r4 L- w, B) t6 D' o- D 现在基督徒们所普遍过的12月25日“圣诞节”,到底是不是耶稣诞辰之日呢? ; V c: U C L$ {6 A) I1 m " V2 O, d S$ F/ C5 P# S. `3 y 宫玉海教授认为,耶稣(颛顼)的诞辰有可能是在12月25日,但更准确地说,“圣诞节”不仅仅是“颛顼之诞”,更应是“众圣之诞”。据了解,西方对这一天到底是不是耶稣的诞辰之日也还没有搞清楚。我国一些专家则认为,现行的“圣诞日”是后人推定的。 / u. q, q1 R4 b X+ ~) G* x7 \ P
M( @+ {5 E" K* J H 宫先生解释说,按上古时代的习俗,“仲春二月令会男女,是时也,奔者不禁。”在男女相会中,即会有“无夫而生子”(没结婚而怀孕)的现象,而且在当时视为合法。另外,根据古代的优生优育法,男女一般也在仲春二三月间结婚,因为为仲春季节,大地回春,阳气上升;女子怀孕后所生孩子一般智商较高。九个月后,一般在农历十一月前后生子,这段时间是为生育的旺盛时期,古时的圣人就多出生在这段时间里。正因为前后延续一段时间,所以世界各地的“圣诞节”并不统一,而是从11月末到来年1月中旬的都有。 ; H2 {% H, ?& U ! j! \7 E" |' m$ k' f3 @ 至于给孩子们送礼物的“圣诞老人”原型,宫玉海也有新说:地处北极圈附近的格陵兰人,基本是赫哲人(爱斯基摩人,按古音可读“赫哲”)。也就是前面所说的代替扶余人为“冬官”的“华渚人”。现在西方学者也认为“圣诞老人”和白雪公主是格陵兰人,而格陵兰人即是中国古籍中所记载的“丁令人”。 $ C8 C3 c, \- G; [5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