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標題: 香港50樣經典小食 (續) [打印本頁]

作者: killman    時間: 2007-7-9 01:32 AM     標題: 香港50樣經典小食 (續)

11失傳手製 - 芝麻卷

又名「菲林卷」,是七八十年代在各大茶樓紅極一時的壓軸甜品,近年已買少見少。現在有都是工場大量生產的貨色。

真知味的芝麻卷一直堅持以人手做,芝麻也是自己炒。芝麻卷有7個圈,每一圈也很平均,證明師傅每次倒「芝麻汁」入長形糕盒內,力度、分量也很平均。咬了一口,口感很爽,芝麻味很香濃,甜一點更佳。



12香甜暖胃 - 煨番薯

從前中國村人常把番薯放入灶內,用剛熄滅的柴火灰爐將番薯煨熟。香港四五十年代街邊煨番薯亦是以柴火放在大圓鐵桶內煨,其後才用火力較持久的炭取代。

像位於旺角的陳婆婆煨番薯檔,一年四季也見其影。平時專賣黃番薯,冬天便加賣當造的紫心番薯。

揀番薯要墜手大條、皮越皺代表煨得熟,太脹則煨得未透,若皮滲出黑糖,即糖分夠多一定美。



13貧窮產物 - 豬油渣麵

豬油渣即是以肥豬膏炸出豬油後剩下的渣,以前的人捨不得丟便用作煮麵,是貧窮年代的產物。

英記的油渣有肥有瘦,再加入冬菇;湯底以豬骨熬三個鐘,加上英姐自打的麵條,即使經長時間泡浸仍有嚼頭。不過,湯底味精仍重。英記營業時間是晚九朝三,夜市很旺場。



 

14名人捧場 - 沙翁

沙翁是很多人小時候的早餐之一。泰昌的沙翁外脆內軟,掰開會見面有很多氣泡,難怪鬆軟如棉。老闆歐陽先生說秘訣是用滾水搓粉,炸時麵粉自會鬆開,口感便軟熟。

泰昌每天下午一時開始便不斷出爐,很新鮮,捧場客有周潤發、成龍、關之琳。



 

15極濃 - 熱蔗汁

三四十年前,街頭熱食之一是熱蔗。在冬日街頭,則一人一杯熱蔗汁,暖在心頭。

公利做蔗汁已經有54年,連政務司司長曾蔭權都是飲其蔗汁飲大。公利的蔗汁很濃郁,有蔗的天然香味,秘訣是要先煮蔗後搾汁。

「前一晚已經要煮熟蔗,咁樣蔗甜味先出。攤凍後第二朝先可以搾。搾要隔渣再煲熱。出面有會將蔗浸糖水,咁甜味咪假」負責人崔太說。



16冬天必食 - 炒栗子

炒栗子本是天津的街頭小食,五六十年代許多北方人南來香港,炒栗子便傳到香港來。

今時今日的炒栗子已慢慢被機器取替。難得旺角JPC(日本信用財務)門口鄭生兩公婆仍以人手炒栗子,炒足40年。

手炒栗子的好處是較鬆化,不是滾筒炒栗子般的乾身死實。鄭生說炒栗子要不時抖氣吹風,讓殼內熱氣散去,然後再下鑊炒才甘香鬆化。另一竅門是炒栗子時加入砂糖,有糖作保護膜,栗子便不爆口。用的栗子是青島出品,品種較佳,集香、鬆、粉、甜於一身。



17暖笠笠 - 熱粟米

熱粟米差不多是冬天的指定小食。粟米最佳做法是蒸,用蒸氣把粟米蒸熟,粟米的水分和營養便不致流失。現代人貪快,很多以烚代蒸,甚至把粟米斬成小碌。

在旺角尚有一個老伯堅持用大竹籮盛粟米,下面以石油氣爐燒,以熱蒸氣蒸粟米,遠處看去一片煙霧瀰漫。粟米全部和綠衣躺,一看便知是新鮮貨色。粟米入口很甜、勁juicy。



18賭仔至愛 - 馬仔

香港六十年代賭馬已大盛,馬迷流行一句「食馬仔,贏馬仔」的意頭口號,馬仔更成普羅大眾的至愛零食之一。其實馬仔叫「薩其馬」,本是喇嘛點心,在清朝時傳入中國。起初馬仔常見於北京的點心鋪,後來才漸漸傳到廣州及香港。

在深水開業卅年的吳茂記以馬仔出名。馬仔製作不離雞蛋、糖調麵粉搓成糊狀,用漏勺架在油鍋上,將麵糊炸成粉條,然後放在模子中以糖漿黏壓成型。吳茂記的馬仔入口鬆化,有蛋香、糖香和奶香,原來是加入牛奶之故,難怪零舍好味。



19用靚土魷 - 咖喱魷魚

童年時吃咖喱魷魚會到涼茶鋪。

多年不見,多得蘇施黃在電台節目內唱好「泉昌」,才能重拾咖喱魷魚的美味回憶。

何生父子兩代共賣了卅六年咖喱魷魚,煮魷魚功夫到家。這的魷魚咖喱辣度適中,香味濃郁,最突出是魷魚仍保持土魷鮮味,不似其他店浸發過久的魷魚,味道全失。

原來何生取大土魷自己浸發,絕不會落令魷魚爽脆的硼砂,浸時不怕被搶走鮮味,與其他店貨的質素自然有分別。



20清香軟滑 - 香蕉糕

小時家窮,吃不起矜貴的燕窩糕、雲片糕,只好吃香蕉糕。記得廿年前旺角花園街水靜鵝飛時期奇趣已有得賣,一大盆香蕉糕擺在門前,足足二三百件,一個早上已賣光。廿年後奇趣始終如一,香蕉糕依然大大盆不愁賣,老闆兼師傅的張生親力親為,用熟糯米粉、糖水和香蕉油,一搓即成,秘訣是用暖的糖水令糕身又軟又糯,放一天半天仍可不硬身。香蕉糕的確軟熟香甜,淡淡香蕉油味不搶。

 




歡迎光臨 娛樂滿紛 26FUN (http://26fun.com/bbs7/)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