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建設州際公路的理由是為了加快軍隊的機動性。艾森豪威爾總統(President Eisenhower)指出,建立州際公路系統可以使軍隊的機動性更強、更安全,同時還可以促進經濟的發展。1956年,艾森豪威爾簽署了「聯邦資助公路法案」(the Federal-Aid Highway Act),是美國歷史上最龐大的公共工程。該法案同意建築65000多公里的公路,幾乎連接了美國所有主要城市。這項工程後來擴展到68000多公里,並於1990年決定將這項工程更名為發起這項工程的總統的名字:「艾森豪威爾州際和國防公路系統」(Dwight D. Eisenhower System of Interstate and Defense Highways)。
帝國大廈除了作寫字樓外,還有多種其他用途:裡面有無線電和電波傳播實驗室,花粉病病人研究平台。這裡舉行過每年一度的「帝國大廈登樓梯比賽」(Empire State Building Run-Up),舉行過美國建國200周年紀念,迎接過情人節和聖誕節,慶祝過參加世界職業棒球錦標賽(World Series)的揚基隊(Yankees)和都市隊(Mets)的勝利,還宣布過富蘭克林‧羅斯福總統(President Franklin Roosevelt)選舉獲勝。
帝國大廈還迎接過許多世界政界和娛樂界名流,如古巴的卡斯特羅(Fidel Castro)、英國的伊莉莎白女皇(Queen Elizabeth)、前蘇聯的赫魯曉夫(Nikita Khrushchev)和泰國國王(King of Siam)等。甚至電影中的「金鋼」(King Kong)都在1933年選擇這座大廈作為他的舞台,1983年又來一次。這座大廈最鮮為人知的用途的發現者恐怕要數生活奢侈的紐約市市長吉米‧沃克(Jimmy Walker)了。當他的政府接受調查時,他感謝這座大廈的建築師們「為某些公務員提供了一個世界上最高、最遙遠的藏身之地。」
美國聖佛朗西斯科—金門大橋
國家: 美國
城市: 三藩市
現況: 已完成
完成日: 1937年
用途: 吊橋
建築費: 3,300億美元
總高度: 227米
金門大橋(Golden Gate Bridge)具有美國西部精神,看上去令人贊嘆不已。大橋全長2.7公里多(包括引橋在內),主跨度1280米,跨度中間凈高67米,橫跨金門海峽(the golden Gate Strait),把聖佛朗西斯科(San Francisco)和北部的紅杉木林連接起來。
早在1872年,鐵路大亨查爾斯‧克羅克(Charles Crocker)就打算在金門海峽上建一座橋,當時是為了便 於從太平洋(Pacific Ocean)進入聖佛朗西斯科灣(Sab Francisco Bay)。從此,橫渡聖佛朗西斯科灣的輪渡不斷增加,隨凓聖佛朗西斯科逐漸成為一個大都市,輪渡越來越擁擠,常常要等待很長的時間。當時沒有公共資金去建金門大橋,因為聯邦和州政府預算作基礎建設的有限公共資金都用去建「聖佛朗西斯科-奧克蘭海灣大橋」(San Francisco-Oakland Bay Bridge)了。
然而,到了1916年,建橋的呼聲高漲起來。《聖佛朗西斯科吶喊報》(San Francisco Call Bulletin)的編輯詹姆斯‧威爾金斯(James Wilkins)開展了一場呼籲建橋運動。威爾金斯的文章引起了聖佛朗西斯科市工程師邁克爾‧奧肖內西(Michael M. O'Shaughnessy)的注意。邁克爾開始作金門大橋的資金可行性研究。橋樑工程師們普遍認為,這座橋要耗資1億美元,否則就無法建成。
1923年,由當地官員和州政府官員組成的「金門建橋協會」(the Association of the Bridging the Gate)開始游說加尼福利亞州議會通過「金門大橋和公路法案」(the Golden Gate Bridge and Highway Act)。法案在同一年獲得通過,同意有關縣組成一個金門大橋區,可以貸款、發行債券、收取過橋費。
贊成建橋各方成功地得到了陸軍部(the War Department)的同意,允許開始建橋。這個成果可來之不易,因為也有不少人,包括鐵路和輪渡公司的人,游說反對陸軍部授權建橋。
自金門大橋於1937年落成以來,已有160億輛汽車通過這座橫跨聖佛朗西斯科灣的美麗的大橋。
這座水壩還證明,240多萬立方米的混凝土能夠馴服奔騰的科羅拉多河。胡佛水壩被命名為「全國歷史性標記」(National Historic Landmark),還被「美國土木工程師協會」(the American Society of Civil Engineers)命名為「美國七大現代土木工程奇跡」(America's Seven Modern Civil Engineering Wonders)之一。
本世紀初,美國在美西戰爭(the Spanish-American War)中獲勝,美國軍艦佔領了加勒比海地區(the Caribbean)。1852年,巴拿馬建成第一條跨大陸鐵路,這條鐵路雖然只有76.5公里長,但在經濟上卻非常成功,頭6年的經營利潤高達700多萬美元。「巴拿馬鐵路」(the Panama Railroad)的股票每股高達295美元,成為當時紐約股票交易所(the New York Stock Exchange)價格最高的股票。這些數字激發了美國人的商業興趣,美國決定採取主動。
1903年11月,美國以挫敗敵國哥倫比亞(Columbia)為借口,派兩艘軍艦在巴拿馬集結,美國開始向巴拿馬派兵。11月下旬,在沒有巴拿馬簽字的情況下,美國單方面簽定了巴拿馬運河條約(the Panama Canal Treaty)。後來,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Theodore Roosevelt)向國會宣布,他已經說服了巴拿馬,國會很快批準了條約,同意修建運河。
巴拿馬運河馬上開始動工。從路易斯安那州(Louisiana)運去了挖土機,法國人留下的一些設備也派上了用場,成噸成噸的炸藥用來削平山頭、平整土地。工兵軍團(The Army Corps of Engineers)面臨多方面的困難:包括瘧疾、黃熱病和開鑿「大陸分水嶺」(the Continental Divide),開鑿「庫萊布拉河道」(the Culebra Cut)成為當時最偉大的開山鑿渠業績,工人們稱庫萊布拉河道的地方為「魔鬼峽谷」(Hell's Gorge),他們在那裡與自然界苦戰了7年,泥流是經常發生的事,僅在1907年的一次泥流中,就有38萬立方米的泥漿流進運河。修建運河所用的材料和機械的費用高達3.9億美元,相當於1990年的4,000億美元。1904年,第一艘輪船「安肯號」(the Ancon)順利通過運河的各個船閘。巴拿馬運河的開通並不標誌凓一個時代的結束,而標誌凓一個時代的開始,這是美國和中美洲國家新關係的開始。這種新關係對巴拿馬人來說是禍是福還很難定論,但新關係意味凓美國在這個地區的投資將會激增。
日本建築商山崎害(Minoru Yamasaki),及其合伙人紐約的特洛伊、密西根、埃默里‧羅斯父子公司(Troy, Michigan, and Emery Roth and Sons of New York),為世界貿易中心的設計提出了許多很好的建議,港務局(the Port Authority)最後採納了現在兩座塔樓的設計。港務局的目標是要造出929000平方米的寫字樓出租面積,挖出了90多萬立方米的泥土和岩石,用了20多萬噸鋼材,32萬多立方米的混凝土,製造出世界上最大的室內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