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6 }+ f- S& c! ^好吧,就算我們退一萬步,要廣府音韻依《廣韻》變讀,那麼,我們就要請教,這些變讀,真的已釐訂出一套規律出來了嗎?1 `8 G: y, p4 o; \6 h" p
N z7 u' {6 N6 x提倡邪音的人說有規律,那麼,《廣韻》下平十三耕,將罌、鶯、嚶、櫻、鸚、莖等字,列為同音同韻,請問,「罌粟」是否要讀「櫻粟」、「黃鶯」是否要讀「黃櫻」?抑或「櫻花」要讀「鶯花」、「鸚鵡」要讀「鶯鵡」。) n. L! k7 c; @! y. {
" l! |$ u8 _& f: t; _0 a. i, k$ r十三耕的字,廣府音韻變讀甚為複雜,根本不可能定出一個統一的規律。「丁」,《廣韻》音為「登」,我們已不採此音,但同音的「」字,我們卻依足《廣韻》,「將幅布直」,根本不作任何變讀。8 ~' J8 F+ p0 T6 a
7 o* [. q9 Z( N可是「莖」字,變讀為「敬」;「櫻」變讀如「英」,但「鶯」、「罌」二字又不變讀。怎能說有一個規律呢?9 B5 D. S* @; f# b) a8 t
) \" l" C4 o6 P7 X% a" S4 S其實,他們根本不講規律。例如「擴」字,廣府話明明是依《廣韻》來變讀,《廣韻》作「乎曠切」,可是,如今要讀「廓」,那就是依《正韻》的「苦郭切」了。影響之下,姓鄺的人要改姓,寃哉枉也。' }9 b4 d& K! {$ Z4 `
2 n. x1 r( Q3 U
談到「規律」,就姑且舉這一些字為例,邪音派不知何以自圓其說。 ! ^0 i0 I7 x/ r* K. n8 W 6 N M& {$ k8 a2 S+ c+ L h1 f) X9 X! h; b. @! J
六 小結 }4 U( M/ d( m& y& V& c! f, a. v! d! w$ Q! H; Y0 a
暫時小結,王亭之的意見如下─ ; T% o$ }5 T% W/ b! |4 C& c: z8 U3 |( {' O W0 l
1. 為甚麼只能依《廣韻》來轉讀廣府音?其他時期傳入廣府的音韻,是否完全要廢掉?* o6 a- m4 e( p& t* q. J( _
' ]4 M+ r" A7 B) P- h. N! s# z2. 根據甚麼規律來轉讀廣府音韻?這些規律由誰釐訂?意見是否已經統一?% m7 j3 T: I. U. d6 Q4 G% p$ p. V7 o
2 M( S! }* s2 u% ~3 E8 G
3. 是否廣府音韻一定要依據一千年前的古音韻,連聲調都不許改變?例如平聲的「刊」(看)不能變為仄聲的「刊」(罕)5 \( g$ ~4 x1 r6 V- u2 |+ y
, O3 O; u, G% ]+ G+ ^3 \9 m8 V
4. 是否應該先否定傳統的廣府音韻,然後根據一千年前的古音韻來重新釐訂其音韻與聲調?抑或是像從前的音韻學家那樣,先承認傳統的廣府音韻,然後找尋其與古音韻的流變關係? / F/ p4 K, Y V/ t! N* r1 @' B 8 t" ?( H& I$ {傳媒人士最好能思考這幾個問題。一經思考,就當發覺自己已受人愚。7 U5 l+ c; h$ a
: Z. k X5 Z1 Y% x0 I9 J0 u# E$ a傳媒有面子問題,此關難過。像在多倫多,有一位蘇先生帶頭讀邪音,還說「聲音五十年一變」,所以王亭之反對這些邪音,就是反對聲音隨時而變。 * J% S$ Q5 B1 d- Q# Z/ {4 T; T6 r$ F+ X1 T, U/ k
王亭之哭笑不得,明明是他老人家提倡讀一千年前的古音韻,卻反而說自己是「五十年一變」的新事物。王亭之於是據古音韻,指出「蘇」古音「須」,據「新事物」是否可以稱他老人家為「須先生」?他老人家當然很生氣,叫王亭之「正面的好」,即是千祈不可反諷,一反諷就是罵人。: w8 T$ ]1 L/ w1 }/ L* s
. l4 ?( x* }- p, Z; B" J
這件事,證明傳媒人面子第一,第一到可以不分青紅皂白。但香港的傳媒人應該比較持平,因為不是兩三個人就掌握了天下。 , r4 W. G; x6 r+ Y9 t; g( m % t. e6 f! X2 ]- `" \2 B[ Last edited by magic on 2005-12-31 at 04:01 AM ]作者: 阿感 時間: 2006-1-1 04:07 PM
除了發音外,字詞上也很多時會矯枉過正;好像"跳蝨市場"這個名詞,我記得小時所有人都是叫""跳蝨市場"的,不過不知何時,無端端有人改口叫做"跳蚤市場",明明"跳蝨市場"的"蝨"字是存在的,而且廣東人一般都是用個"蝨"字,但是扁扁有些人要跟從北方的叫法,他們跟本不知道什麼是方言作者: 金魚佬 時間: 2006-1-3 03:34 AM
好讚成這篇文。. D4 O, u0 ] Z) \4 Y s
作為一個學者,是否應該在影響多數人及下一代教育上,先向大部份同科學者取得共識,當大部份學者都認同時,才可以權威性地發表。佢這種做法,豈非間接影響這幾年的學生,對某些詞語發音都學壞了。好像中國的蝮蛇科,各地專家都有些不同見解,用了廿年才去將蝮蛇定義下來。何況教育下一代更要謹慎。怎可以輕率。作者: lv123 時間: 2006-1-3 11:57 AM
問題正宗漢語無了,現在所謂普通話,都不是正宗的,所以用普通話讀古詩有時個韻不對。作者: magic 時間: 2006-1-6 01:47 AM
Originally posted by 金魚佬 at 2006-1-3 03:34 AM:& j4 V8 c; B$ J9 ~1 [
好讚成這篇文。 $ @8 D: G+ z+ L( j8 y2 b作為一個學者,是否...
5 Z' t# ?( B1 E. D4 Q3 p; V# J6 g4 n( ]
....輕率...是因可以快快向政府爭支助搞活動...從中掠水!!!!作者: magic 時間: 2006-1-6 02:00 AM
Originally posted by lv123 at 2006-1-3 11:57 AM: 0 x/ z4 i1 |! h) t# _問題正宗漢語無了,現在所謂普通話,都不是正宗的,所以用普通話讀古詩有時個韻不對。
古詩用廣東話讀會準些..因現在的國語其實是古代再北方的方言..5 _/ H3 F; }/ D2 t
後來北人南下,而中原人又南下..5 P' \3 u9 D: e* { P
本來在北方關外的人大量搬入才形成現[明清到民國]的北京話..0 h7 `, N6 P$ `
所以要找最近似的漢語..就在廣東了.. 4 F& E* U6 h) `7 {; _* ?; S古詩詞[[明代以前的作品]]用廣東話讀..會合韻得多 : y7 }2 V. B, T& Q. n6 n p% E* H; O# z9 M! v5 B
[ Last edited by magic on 2006-1-6 at 02:02 A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