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v+ B& Y$ m! ]$ O1 x, p. P這些人的辯解是:凡轉讀都有規律,因此由《廣韻》變讀為廣府話,亦應該根據規律來正音。+ d7 S9 h* [: q8 B6 h
7 M I c* N# v5 m/ a7 c" t
這個辯解犯了三點錯誤:第一、沒有一位專家可以確定轉讀的規律,因為轉讀時有音變,音變即超出規律以外(下文將就此情形舉一些例)。 4 f6 e/ N! K2 m/ d 4 v( X+ B) K- S! V/ }, [& d; P第二;廣府話的轉讀,受到六個時期中原音韻的影響,若只根據《廣韻》,那麼,許多不同時期音韻的轉讀就要作廢。 & E | @2 G* Y# y$ n! n( Y# i) n
第三,先否定方言的音韻,然後將《廣韻》依自定的規律,依未受音韻學家共同認可的規律來轉讀,那是對方言最大的侮辱。 ! h( ^) z: H2 w# e/ i( t" k& K* m& C5 m; W7 a# |& Y: s
現在,許多廣府人世代口口相傳的音韻,遭到「訂正」,即是說,廣府人世世代代都讀錯音,這不是侮辱是甚麼?4 S# f r9 f, R) J' v0 }
% z* y, K6 ^; E8 K, N3 ^: e
而且,生動的語言,每隨時代而變化(要不然,古今音韻變遷就不會有六個時期了),那麼,有甚麼理由要廣府話千年不變,一定要依著一本《廣韻》來轉讀。: w( Y& m* G4 b4 J2 S1 F. h- U
( ~: G6 V$ e4 Q$ Z) a+ n1 d
所以,提倡邪音的人,打著「正音」的招牌來嚇人,實際上只顯出他們對音韻的無知。不幸的是,香港的傳媒居然給此一二人嚇倒,那就造成邪音泛濫的社會現象。特區政府又給這社會現象嚇倒,居然以官方身份來提倡,甚至要政務官考拼音,足見其無能、無知,而且可以說是出賣廣府方言。 % [% V) i- \! ^4 ?. }. I, r/ _- `. y* Z/ J; t
4 i4 K E2 D! I7 [3 x9 ^四 舉一些變讀為例$ }9 V9 G0 f7 I
( q2 \# F2 M; F7 o# _, H& l廣府音韻有九聲,《廣韻》只有五聲,是故若完全依《廣韻》來轉讀,那麼,廣府話有四個聲調就要作廢。 ' ~* _7 P- h- d; x4 ]9 L * a2 Y" o) F& u& G& i, _6 {所謂聲調,即是平、上、去、入,各分陰陽(粵曲界稱為「尖沈」),是即八聲,加上一個中入聲(或稱「中陰入聲」),是即廣府話的九聲。要由五聲轉讀為九聲,其中自然就少不了變讀的因素。 {. G% j' o! i& \# |' H4 m
6 b4 i) c) V7 q' X" {, S所以「刊」字,《廣韻》讀陰平聲,如看更的「看」,廣府話就可以變讀為「罕」,陰上聲。不過廣府話的變讀並非沒有作用,「刊登」、「刊載」,帶動詞意味者讀如「看」,可是「刊物」、「周刊」等名詞則讀為「罕」。此如「在刊物刊登一段廣告」,就成「在罕物看登一段廣告」,你看多生動、多清楚。( L2 a* l. e R" I
+ e2 W& [3 s0 O% }, P( t. ?8 `1 P同樣是「間」字。邪音領袖一定就將之讀為「奸」音,是根據《廣韻》上平二十八山韻,廣府音韻多一個「諫」音,是將上平(陰平)讀為陰去聲,因此,時間讀為「時諫」,空間讀為「空奸」,這亦即是聲調的變讀,可以諫,何必一定奸。" a- T& k' i; f. [, k! [
7 A9 K5 Q& w7 s( ]. l
「間一間房」,說成「諫一奸房」,多清楚。一定要「奸」,那就是「奸一奸房」,看有那一個人會接受這句話。 ( K5 X+ H- ]2 Z- v4 |1 F5 O! E4 Z% k3 c4 {0 \: ~# I
此外,邪音領袖又失學者風範,他只提「奸」音,卻故意不提《廣韻》一句話:「又、閑、澗二音」,即是說,《廣韻》其實亦承認有一個「澗」音,澗與諫,在廣府話二字同音,然則「時諫」倒底有何不可?明明已依《廣韻》的「又音」,為甚麼偏偏要將這資訊隱瞞,堅持一味「奸」。5 |, S) r; W D0 m3 Y
2 B" {9 C. N X; `' R: i又如「綜」字,廣府音韻有兩音,一為「宗」,一為「眾」。綜合讀為「宗合」;「錯綜」別讀為「錯眾」,這兩個字音,一為平聲,一為去聲,只是聲調的變化。如今一定要依《廣韻》讀為去聲,不准平聲,那就令廣府音韻頓時變得死板。因此將「綜援」讀作「眾援」,簡直是謀殺廣府話,弄到它毫無生氣。 ' T8 ~6 q: l. J* h% o; m7 } 8 n; H7 j2 s3 f. b若是連聲調的變讀都不許可(姑勿論這些變讀於古音韻尚有根據),那麼「閩南」就要依《廣韻》讀為「蚊南」或「文南」,其可乎?「生」字就只能讀為小生的生,不准讀為先生的生、生死的生,其又烏可乎? : ^# i: Q1 _: o. [2 I7 O0 d# s* p: z) j E
N# f% P. |: | Y9 w
五 「規律」云乎哉# @4 x# \6 x! N; G6 [( y3 \
8 E0 b1 {) ~ R# ~
好吧,就算我們退一萬步,要廣府音韻依《廣韻》變讀,那麼,我們就要請教,這些變讀,真的已釐訂出一套規律出來了嗎?9 Y7 z4 l* f: U0 J# W
3 A2 L( p; z1 Q& u2 p$ g, z
提倡邪音的人說有規律,那麼,《廣韻》下平十三耕,將罌、鶯、嚶、櫻、鸚、莖等字,列為同音同韻,請問,「罌粟」是否要讀「櫻粟」、「黃鶯」是否要讀「黃櫻」?抑或「櫻花」要讀「鶯花」、「鸚鵡」要讀「鶯鵡」。0 K( a6 P- C I8 r
* w. C5 i; O1 E& b十三耕的字,廣府音韻變讀甚為複雜,根本不可能定出一個統一的規律。「丁」,《廣韻》音為「登」,我們已不採此音,但同音的「」字,我們卻依足《廣韻》,「將幅布直」,根本不作任何變讀。 9 y0 J$ _& p. w1 Z) ] ! u N* ?% Z$ F- G$ L. d. Q可是「莖」字,變讀為「敬」;「櫻」變讀如「英」,但「鶯」、「罌」二字又不變讀。怎能說有一個規律呢?/ ~- W* Z5 t) w6 x
% m* X; q. v% n8 }; Z
其實,他們根本不講規律。例如「擴」字,廣府話明明是依《廣韻》來變讀,《廣韻》作「乎曠切」,可是,如今要讀「廓」,那就是依《正韻》的「苦郭切」了。影響之下,姓鄺的人要改姓,寃哉枉也。 ( k e/ S* h& Q9 g- ?! Z; ]' q8 r6 |+ }- l3 k! D, Z- L
談到「規律」,就姑且舉這一些字為例,邪音派不知何以自圓其說。/ a) {+ \2 ]4 ^( H! N( w3 Z3 i
! R+ U0 K% g/ ?5 r! |5 U" ~ A% u
六 小結; Y4 A8 i! {8 A* ]$ u
$ ~" @1 y% d1 @& x# ^
暫時小結,王亭之的意見如下─( q4 Q* k. J5 i9 x1 q+ Q& Z
6 S# ]( K A. _' S
1. 為甚麼只能依《廣韻》來轉讀廣府音?其他時期傳入廣府的音韻,是否完全要廢掉? $ p/ H/ _4 B2 y ]8 x- S " g3 x6 r( s' R$ z: E- L2. 根據甚麼規律來轉讀廣府音韻?這些規律由誰釐訂?意見是否已經統一?; [+ _- ]- B7 g+ M3 l0 K" r8 Q9 t3 s
6 C H1 w; j4 o! z/ ?1 `
3. 是否廣府音韻一定要依據一千年前的古音韻,連聲調都不許改變?例如平聲的「刊」(看)不能變為仄聲的「刊」(罕). x5 x: d T$ X9 N# o# V Z
, X" z! u( S& w2 t$ d) S+ E4. 是否應該先否定傳統的廣府音韻,然後根據一千年前的古音韻來重新釐訂其音韻與聲調?抑或是像從前的音韻學家那樣,先承認傳統的廣府音韻,然後找尋其與古音韻的流變關係?% {. }- S. r* W: U: I( L5 W
; l. m/ l/ n' v. F這件事,證明傳媒人面子第一,第一到可以不分青紅皂白。但香港的傳媒人應該比較持平,因為不是兩三個人就掌握了天下。 5 q, V* G+ y, s( V. m. F# O" `! d8 D3 z( x+ s. ?: f
[ Last edited by magic on 2005-12-31 at 04:01 AM ]作者: 阿感 時間: 2006-1-1 04:07 PM
除了發音外,字詞上也很多時會矯枉過正;好像"跳蝨市場"這個名詞,我記得小時所有人都是叫""跳蝨市場"的,不過不知何時,無端端有人改口叫做"跳蚤市場",明明"跳蝨市場"的"蝨"字是存在的,而且廣東人一般都是用個"蝨"字,但是扁扁有些人要跟從北方的叫法,他們跟本不知道什麼是方言作者: 金魚佬 時間: 2006-1-3 03:34 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