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主題 | 舊主題>>
娛樂滿紛 26FUN » 吹水版 » [CHECSS仔的歷史研討站]-有趣歷史收集處[+左]
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中國各省省名之由來和曆史變化  
' W% G7 h( Z3 r! k/ F/ W( t  @4 y: \8 B7 b

0 A! I% t' m; w% j' j" c& {5 X山東:以在太行山之東而得名。唐大部分屬河南道;宋設京東路,後分京東東、西路;金更名山東東、西路,爲山東得名的開始;元設山東東西道;明置山東省,後改山東布政使司;清改山東省,省名至今未變。 * r: X0 F. f" U1 l% G% ^$ W
# L# ?# f1 }$ q0 j) V0 Q  _/ K
  山西:以在太行山之西而行名。唐大部分屬河東道;宋設河東路;金分河東北、南路;元設山西河東道,爲山西得名的開始;明置山西省,後改山西布政使司;清改山西省,省名至今未變。
7 `6 h* N4 e  z1 k
) L' |+ F+ N- [. O4 R  河南:以在黃河之南而得名。西漢即有河南郡,爲河南得名的開始。唐大部分屬都畿道和河南道;宋設京畿路和京西北路;金改南京路;元設河南江北省和河南江北道;明置河南省,後改河南布政使司;清改河南省,省名至今未變。
1 H+ S/ }4 z, m* ~
4 A4 z# o3 N+ Z  河北:以在黃河之北而得名。唐大部分屬河北道,爲河北得名的開始。宋設河北路,後分河北東、西路;金分河北東路設大名府路;元設燕南趙北道;明設北平省,後廢省,所有府和直隸州直屬中央,稱北直隸;清改直隸省;1929年民國改河北省,省名至今未變。
4 p$ i" F6 w0 N( H' D& @! l5 a5 F# ~. S/ L- n# }
  湖南:以在洞庭湖之南而得名。唐屬江南西道和黔中道,後設湖南觀察使,爲湖南得名的開始;宋稱湖南路;元設嶺北湖南道;明屬湖廣省,後改省爲湖廣布政使司;清分湖廣省置湖南省,省名至今未變。 8 w8 T0 B3 O- j% x
& Y4 n: v3 @* [% a5 L
  湖北:以在洞庭湖之北而得名。唐屬江南東道、淮南道和山南東道;宋荊湖北路,簡稱湖北路,爲湖北得名的開始;元設江南湖北道;明屬湖廣省,後改爲省爲湖廣布政使司;清分湖廣省置湖北省,省名至今未變。
% b- O2 T8 P" ~9 \4 U/ o( d( ~2 f
  廣東:以廣南東路簡稱得名。唐屬嶺南道;宋以舊廣州轄地置廣南東路,簡稱廣東路,爲廣得名的開始;元設海北廣東道;明置廣東省,後改廣東布政使司;清改廣東省,省名至今未變。
  M, T( C. h9 g, b: D4 o
7 k. p2 Z* M6 Z8 R0 e7 K  廣西:以廣南西路簡稱得名。唐屬嶺南道;宋置廣南西路,簡稱廣西路,爲廣西得名的開始;元設廣西兩江道;明置廣西省,後改廣西布政使司;清改廣西省;民國仍之;建國後改廣西壯族自治區,區名至今未變。
$ k2 X( Q9 [5 k* J4 q6 g9 c# y! g; @
; F  o7 e! E/ i  l% A1 r6 q- f  黑龍江:以黑龍江而得名。清分吉林将軍置黑龍江将軍,清末改黑龍江省,省名至今未變。 + B6 g- X) r" K, u

+ V- ^$ {+ ~, I/ e$ Q# B7 E  遼甯:以遼河流域永久安甯得名。唐屬河北道;遼置東京路;金仍之;元置遼陽行省;明爲遼東都司;清設遼東将軍,後改奉天将軍,再改盛京将軍,清末改奉天省;1929民國改遼甯省,爲遼甯得名的開始;僞滿複改奉天省,1945收複後仍改遼甯省;建國初分遼東省和遼西省,後合并恢複遼甯省,省名至今未變。 0 q. }. ~+ j5 U4 Q

+ M* ]3 M, f, u5 m. m( H  浙江:以浙江(又稱錢塘江)得名。唐屬江南東道,設浙東觀察使和浙西觀察使;宋置兩浙路,南宋又分兩浙東路和兩浙西路,簡稱浙東路和浙西路;元設浙東海右道和江南浙西道;明設浙江省,爲浙江得名的開始,後改浙江布政使司;清改浙江省,省名至今未變。
- U3 q9 t2 @* {5 X, o8 ^
9 P# \9 Z5 `; `0 r7 m  安徽:以安慶、徽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大部屬江南西道和淮南道;宋置江南東路和淮南西路;元屬江東建康道和淮西江北道;明境内各府和直隸州直屬中央,稱爲直隸,後改南直隸;清改江南省,後分設安徽省,爲安徽得名的開始;民國仍之;建國初分設皖北行署和皖南行署,後合并恢複安徽省,省名至今未變。
& q7 b, A2 P% Y$ F3 w* [, u: c* R1 c. B: @# i0 D* L* A
  江蘇:以江甯、蘇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大部屬江南東道和淮南道;宋置江南東路、兩浙西路和淮南東路;元屬江東建康道、江南浙西道、淮東江北道;明境内各府和直隸州直屬中央,稱爲直隸,後改南直隸;清改江南省,後分設江蘇省,爲江蘇得名的開始;民國仍之;建國初分設蘇北行署和蘇南行署,後合并恢複江蘇省,省名至今未變。
2 P" D- e5 A: C1 ], t( s' ^+ s3 ^
$ o' H; j' O: d$ @: R3 a# d9 [  福建:以福州、建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屬江南東道,後設福建觀察使,爲福建得名的開始;宋置福建路;元設福建海右道;明置福建省,後改福建布政使司;清改福建省,省名至今未變。
3 R; p9 l- w0 D1 f# Q* Q& e; W  P6 H! @2 w/ V
  甘肅:以甘州、肅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屬關内道和隴右道;宋時東部屬宋秦鳳路,西部屬西夏;金分秦鳳路爲秦鳳、臨洮、慶原三路;元初以甘州置甘肅路(不久即改甘州路),爲甘肅得名的開始,後改甯夏行省爲甘肅行省;明爲陝西行都司;清分陝西省恢複甘肅省,省名至今未變。
) U4 c/ O& I+ E9 j: @; P  B% k' |; I3 P) e0 w5 K/ r( t$ `* h
  江西:以江南的西部得名。唐屬江南西道,後設江西觀察使,爲江西得名的開始;宋置江南西路,簡稱江西路;元設江西行省及江西湖東道;明置江西省,後改江西布政使司;清改江西省,省名至今未變。
7 J- X0 j( q3 d/ Q
. q- y6 H' [$ r" D  雲南:以在雲嶺之南得名。漢即設雲南縣,爲雲南得名的開始。唐爲六诏,後爲南诏;宋爲大理國;元置雲南行省及雲南諸路道;明置雲南省,後改雲南布政使司;清改雲南省,省名至今未變。 % c  ~/ u( }# z/ D  z+ @& E; |9 p% V

! N  e! t  p; \  G" m5 L' Z  貴州:以貴山得名。唐爲黔中道;宋屬夔州路;元屬湖廣行省;明置貴州土司,是爲貴州得名的開始,後置貴州布政使司;清改貴州省,省名至今未變。 8 T2 Z/ O+ z6 s/ n3 @: Z

* P! _0 @6 \# \# Z3 s$ Z% _  四川:以益利梓夔四路得名。唐大部屬劍南道和山南東、山南西道;宋設川峽路(注:非川陝路),後分設西川路和峽西路,再分西川路爲益州路和利州路,分峽西路爲梓州路和夔州路,合稱四川,其間設四川制置使,爲四川得名的開始,後改益州路爲成都府路,改梓州路爲潼川府路,分利州路爲利州東、西路。元置四川省和四川行省和西蜀四川道;明置四川省,後改四川布政使司;清改四川省;建國初分爲川東、川南、川西、川北四行署,後合并恢複四川省,省名至今未變。
+ n& G+ U9 E. w. C" w$ u2 D" h6 F, B$ @: D: C. l7 ^
  青海:以青海湖得名。唐宋屬吐蕃;元其土地屬宣政院管轄;明屬朵甘都司等;清初爲衛藏地,後分設西甯辦事大臣,又稱青海辦事大臣,爲青海得名的開始;民國初設青海辦事長官,後屬甘邊甯海鎮守使,之後建青海省,省名至今未變。 8 O) K' E( ~4 _' G" E1 e

* f9 y- h- P8 M2 H( _& l& o  u  陝西:以陝原之西得名。唐大部屬京畿道和關内道;宋初設陝西路,爲陝西得名的開始,後分設永興軍路,以軍事?延、?甯、環慶、秦鳳、熙河五路設陝西五路經略使;元設陝西行省和陝西漢中道;明置陝西省,後改陝西布政使司;清改陝西省,省名至今未變。 , j- [. B2 e* G. K$ S
( k( X$ J- N; z; R! s
  吉林:以吉林烏拉前二字得名,滿語吉林烏拉意爲沿江。唐屬東北民族地;遼屬東京路;金屬上京路;元屬遼陽行省;明屬奴兒幹都司;清設吉林将軍,清末改吉林省,省名至今未變。
8 S- u1 v% {, N2 j# i, e+ Q! C" r5 O8 |* r  a0 \' h  Q1 F: A( _. g
  甯夏:以西夏安甯得名。唐屬關内道;宋時屬西夏;元滅西夏後以舊地設西夏行省,不久改甯夏行省,治所爲甯夏路,爲甯夏得名的開始,後改行省爲甘肅行省,遷甘州路。明屬陝西省,改甯夏路爲甯夏衛;清改甯夏府,屬甘肅省,并設甯夏将軍;民國初設甘邊甯夏護軍使,後置甯夏省;建國後撤消并入甘肅省,後設甯夏回族自治區,區名至今未變。
5 `9 v- q) }  `" l- t2 q; P9 B# e" e
1 P' L+ l* Q7 L2 p( U  O9 {  海南:以海南島得名。唐屬嶺南道;宋屬廣南西路;元設海南海北道,是爲海南得名的開始;明屬廣東省;清仍之,正式稱瓊崖爲海南島;民國仍之,後設海南特别行政區,仍屬省;建國後設海南行政區,仍屬省,1988升海南省,省名至今未變。
/ w/ H7 I5 r( W% c7 G6 R, ]& T  U  r! H1 s* {
  台灣:以台灣府得名。唐宋均爲化外地;元在澎湖設巡檢司,兼管台灣漁民;明爲荷蘭所占,明末鄭成功收複,設東甯省及承天府;清鄭氏,設台灣府及台廈道,是爲台灣得名的開始,并正式稱台灣島,後改台廈道爲台灣道;清末設台灣省,後爲日占,仍稱台灣;民國收複,恢複台灣省,省名至今未變。 * Q8 J9 u; D6 a, e0 R2 w
* `, v4 G( f- b- L. c2 l
  西藏:以清正式定名得名。唐宋爲吐蕃;元屬宣政院;明稱烏思藏,設都司等;清初稱衛藏,衛即前藏,藏即後藏;後正式定名爲西藏,爲西藏得名的開始;清設西藏辦事大臣;民國初西藏地方;建國後仍之,後改西藏自治區,區名至今未變。 % S1 X* ]; g  p/ n! b, }8 P
! J/ B. Q7 @5 j* t% P$ m4 r
  内蒙古:以漠南蒙古得名。唐爲突厥地;宋時出現蒙古部落;後建元朝,其地直屬中書省及嶺北行省;明分達靼鞑及瓦剌;清統一蒙古,以漠南蒙古居内地稱内蒙古,漠北蒙古居邊外稱外蒙古,并屬理藩院。民國初分屬熱河、察哈爾、綏遠等特别區,後均改省;建國前中共以今内蒙古東部設内蒙古自治區,區名至今未變。 - Z8 _  u- ]1 k1 T' ~# a" o
! @- c) S: T/ Z2 y9 ~7 ]! x2 k
  新疆:以其爲新辟疆土而稱新疆。唐宋爲西域;元明爲察哈台汗國和窩闊台汗國地;清統一其地,其北部稱回部、南部稱準部,合稱回疆,設伊犁将軍,又以其爲新辟疆土而稱新疆(其時貴州新辟疆土亦稱新疆);清未設新疆省,是爲新疆得名的開始;民國仍之;建國後改新疆維吾兒自治區,區名至今未變。
明朝東西廠與錦衣衛
# O* C! @; a( S. P( i作者:forgauss
+ P" @+ G) x3 X* ^2 L+ |5 C# t& a0 t0 L- [; ?+ u/ f2 z4 i2 B
    談到明朝,可能大家記憶最深的就是它的恐怖政治了,而作爲恐怖政治的代言人—
" J7 e& l, D8 `5 y/ w9 n—錦衣衛與東西廠,則更是大大的有名。但長久以來,人們對這三個機構的曆史、職能
; G+ d, @- f1 L$ i: h等都不太清楚,在很多小說、電視劇中常常把它們當作幕後黑手、特務組織等随便地搬
  Z- |: U9 m5 G' c來搬去。其實東廠和錦衣衛是有較大區别的,而西廠更是前後隻存在了不到十年。本文6 A( P5 s# M. B- Z* Y9 P
将簡要介紹一下這三大特務機構,力求給大家一個較爲清晰的印象。3 R0 N# Q- @+ p/ Y. M9 q1 ~- e
; [+ A" C2 W' J
一、錦衣衛。
2 X4 i) S- f( e7 n  A5 |# G
1 k: n  N' ^$ I" Y    按照時間順序,先談談由朱元璋建立的錦衣衛。明初的軍制比較簡單,其基層單位0 ~$ e% U6 @7 V
是“衛”和“所”,每衛轄正規軍士約5000人,其下設所,分爲千戶所和百戶所,京城
. `+ b# \! W- y* K" N0 U9 @) ]的禁衛軍所轄衛所爲48處。到洪武十五年,朱元璋決定改革禁衛軍,建立了十二個親軍
, W: }* Q$ }7 x. i! V衛,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錦衣衛”。
6 @: S; s# B9 {: z" Y5 ^& s3 y2 s: f+ p. n2 n
    錦衣衛的首領稱爲指揮使(或指揮同知、指揮佥事),一般由皇帝的親信武将擔任
  a' ?9 W: W/ z% l8 }7 [% t8 {,很少由太監擔任。其職能是:“掌直駕侍衛、巡查緝捕”,一個頓号,基本上把錦衣
% t* O- q% p6 O8 G衛分成兩個截然不同的部門。負責執掌侍衛、展列儀仗和随同皇帝出巡的錦衣衛,基本0 h% h8 o! U8 f% Y# ?. P4 H
上與傳統的禁衛軍沒什麽兩樣,其中比較著名的爲“大漢将軍”。這些人雖名位“将軍
7 c& r) z0 d! n1 Q1 W% d”,其實隻負責在殿中侍立,傳遞皇帝的命令,兼做保衛工作,說白了,就是是在皇宮" T; D. M7 u; @
大殿上的樁子。當然,這些“樁子”也非等閑之輩,一般都是牛高馬大,虎背熊腰,而
; N7 y6 [- a2 V" [3 ]3 F且中氣十足,聲音宏亮,從外表上看頗有威嚴,對不了解明廷底細的人有一定震懾作用! k7 r/ e3 p9 d5 X* h
。大漢将軍在錦衣衛中自成一營,初期約有1500人,到明末,由于官僚機構的膨脹,大4 L2 _+ N" p, W5 U, k' M
漢将軍也一度增加到5000餘人。  _! D- a4 z8 W( I

. L4 ^2 T  R: o+ X& g# K; ~' h    至于“巡查緝捕”,則是錦衣衛區别于其他各朝禁衛軍的特殊之處,也是它爲什麽2 D1 D* W, F$ H- x! C3 _" {. k
能爲人們牢牢記住的原因。其實朱元璋建立錦衣衛的初衷也隻是用來鹵簿儀仗,但後來& [( V+ V3 x) o' w, `: W
由于他大肆屠戮功臣,感覺傳統的司法機構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使用起來不太順手,
* H* E* y' ?* `# t/ A/ ?0 q7 H于是将錦衣衛的保衛功能提升起來,使其成爲皇帝的私人警察。負責偵緝刑事的錦衣衛- q7 v/ X& j8 C! N# I% ^* @
機構是南北鎮撫司,其中北鎮撫司傳理皇帝欽定的案件,擁有自己的監獄(诏獄),可" j1 C+ ^! C4 }& A9 i0 M/ [
以自行逮捕、刑訊、處決,不必經過一般司法機構。
- U# o6 C$ \9 s, z% j1 S. k: F6 N* H$ Z  n: d% I
    南北鎮撫司下設五個衛所,其統領官稱爲千戶、百戶、總旗、小旗,普通軍士稱爲7 d9 R5 w. @' R& z- A  G  [
校尉、力士。校尉和力士在執行緝盜拿奸任務時,被稱爲“缇騎”(大家對這個名詞一% m7 |- q0 ~% L
定很熟悉)。缇騎的數量,最少時爲1000,最多時多達60000之衆。錦衣衛官校一般從民
+ h- r$ O  D% x/ h' ]- J間選拔孔武有力,無不良記錄的良民入充,之後憑能力和資曆逐級升遷。同時,錦衣衛
3 w% K3 ^& o: \4 Z5 y的官職也允許世襲。
" s! C& M- `5 I' J" R8 P" l9 N    明朝前兩代皇帝朱元璋、朱棣,由于其出身的特殊性,對皇權的維護有其他朝代所! R/ h# i& e  c/ \' G0 E( E% ^0 Y
沒有的強烈欲望。這就使得錦衣衛“巡查緝捕”的職能無限度的擴大了。一般來講,錦
: E3 @* q% l! t6 f* a4 \衣衛的工作隻限于偵察各種情報、處理皇帝交付的案件,但一旦适逢一個野心大、心腸3 M4 ~  n6 V/ L( Q
狠的指揮使掌權,就會利用職務之便不遺餘力地制造事端,既可以打擊異己,也可以作! h- A+ e/ D5 K$ Y9 S
爲自己升遷的資本。如成祖時的紀綱、英宗時的逯杲、武宗時的錢甯等,在他們掌權時+ E5 d9 a. n2 ~. [
,缇騎四出,上至宰相藩王,下至平民百姓,都處于他們的監視之下,對他們的命令隻
8 m( q% y6 N4 q( X, S6 G要稍有拂逆,就會家破人亡,全國上下籠罩在一片恐怖氣氛中。臭名昭著的北鎮撫司大, o: G  w1 X4 D% Q5 G' i
牢中更是關滿了各種各樣無辜的人們,死于錦衣衛酷刑之下的正直人士更是不計其數。# Q6 \2 L' q, R  k& m" L
更爲可怕的是,這種恐怖的氛圍,與唐武則天時期的短期出現不同,終明一朝幾乎是綿
/ [+ O; t+ O* f/ I  b9 C& l綿不絕,這種無節制的濫捕極大地影響了皇帝與官僚機構之間的關系,使百官、民衆、
1 L# a" K1 T  o5 a) P. z# n軍隊與皇帝離心離德,難怪有人說明朝不是亡于流寇,而是亡于廠衛。
, r. @( U; V* o2 q# Y! Y4 a3 k) p
5 R5 S) J% i6 T# j) T4 {6 T    錦衣衛另一項著名的職能就是“執掌廷杖”。廷杖制度始自明朝,是皇帝用來教訓' f0 f8 _: g7 ~! L. x7 O
不聽話的士大夫的" E9 D1 F( A  o8 b% u4 A
一項酷刑。一旦哪位倒黴官員觸怒了皇帝,被宣布加以廷杖,他就立刻被扒去官服,反, \8 {9 L  T0 f  X1 S
綁雙手,押至行刑地點午門。在那裏,司禮監掌印太監和錦衣衛指揮使一左一右早已嚴
) I) E0 L' y0 w% ~( D陣以待。受刑者裹在一個大布裏,随着一聲“打”字,棍棒就如雨點般落在他的大腿和2 r7 n8 z. J' @& t
屁股上。行刑者爲錦衣衛校尉,他們都受過嚴格訓練,技藝純熟,能夠準确根據司禮太0 k) t% x$ }8 T- N
監和錦衣衛指揮使的暗示地掌握受刑人的生死。如果這兩人兩腳象八字形張開,表示可0 w5 _5 W) U9 [, i
留杖下人一條活命;反之,如果腳尖向内靠攏,則杖下人就隻有死路一條了。杖完之後2 J8 R% o# i3 I( s
,還要提起裹着受刑人布的四角,擡起後再重重摔下,此時布中人就算不死,也去了半0 c" J6 d- ^$ m: Q% B  z2 H* t
條命。廷杖之刑對士大夫的肉體和心靈都是極大的損害,但明朝的皇帝卻樂此不疲,錦
6 |2 T8 J, U! \, t衣衛将校對它也是情有獨鍾。# ~1 v3 a7 L! ^2 s$ `

8 _' D; s* C1 _7 X8 W7 ?    縱觀有明一朝的錦衣衛,盡管也出過袁彬、牟斌這樣比較正直的指揮使,但總的來
- X3 Z& {. I/ Z1 A$ v9 e說,其職能主要還是爲明朝的極端專制制度充當幫兇。有了錦衣衛這樣高效率的工具,
4 Z. E0 g$ e2 `0 n7 t; s8 b2 q: G& i明朝的皇帝壓制起士大夫階層、下層民衆就顯得更加得心應手,但爲此付出的代價卻是
+ K$ L2 ]5 F1 x1 P社會活力的極大降低,這也是爲什麽明朝雖有200多年曆史,但在政治制度、經濟制度上/ W: E; ]) ?8 L0 {! u$ A
卻無所進展甚至還有所倒退的主要原因。9 k" Q" c- F' J. C" k
3 i9 G; q0 k2 S" k
二、東廠- G1 S* \$ |. |) e8 H$ a/ j
! w4 l8 y/ N/ y6 `4 z
    東廠的發明者是明成祖朱棣。在發動“靖難之役”奪取了侄子的皇位後,朱棣的精
+ x$ i& x& x$ S神一直處在高度緊張中,一方面,建文帝未死的流言不是出現,另一方面,朝廷中的很1 p/ ~8 M1 |# g4 f* f! o$ k( e% q
多大臣對新政權并不十分支持。爲了鞏固政權,朱棣迫切需要一個強有力的專制機構,9 |- R0 B: R6 a3 `( p1 F
但他覺得設在宮外的錦衣衛使用起來并不是很方便,于是決定建立一個新的機構。在朱4 b3 Z6 m& i. p; j9 ?+ D# q
棣起兵的過程中,一些宦官和和尚出過很大力(如著名的鄭和、道衍),所以在他心目
+ G& w3 D- `7 f5 }( B+ W6 {中,還是覺得宦官比較可靠,而且他們身處皇宮,聯系起來也比較方便。
7 n! G7 n9 F( F, B- O7 J' h! n3 J2 z8 F" G: D
    就這樣,在明成祖遷都北京之後,建立了一個由宦官掌領的偵緝機構,由于其地址  t5 c- u( X9 _9 I
位于東安門北側(今王府井大街北部東廠胡同),因此被命名爲東廠。東廠的職能是“
* y" c7 ~7 v8 f1 B) k緝訪謀逆妖言大奸惡等,與錦衣衛均權勢”,起初,東廠隻負責偵緝、抓人,并沒有審
4 c; V% W2 }8 m. \( s" l" d訊犯人的權利,抓住的嫌疑犯要交給錦衣衛北鎮撫司審理,但到了明末,東廠也有了自1 f+ h) }$ r! k9 z9 t( W1 U/ X
己的監獄。東廠的首領稱爲東廠掌印太監也稱廠主和廠督,是宦官中僅次于司禮監掌印
7 Z2 y0 U# ^9 }( R太監的第二号人物。除此以外,東廠中設千戶一名,百戶一名,掌班、領班、司房若幹
+ f& V4 D3 Y4 R,具體負責偵緝工作的是役長和番役,役長相當于小隊長,也稱檔頭,番役就是我們俗
7 x$ E, F" `: H6 v  K# U! g2 Z4 b6 ^稱的番子。/ n# w: x7 a% l' i4 B
# u+ l8 ~% h' }9 M# ^/ `
    東廠的偵緝範圍非常廣,朝廷會審大案、錦衣衛北鎮撫司拷問重犯,東廠都要派人
+ z5 p' ]! M( j0 p聽審;朝廷的各個衙門都有東廠人員坐班,監視官員們的一舉一動;一些重要衙門的文* |9 ~2 o, X+ O% G1 J* ]: ^2 ^2 F. Q
件,如兵部的各種邊報、塘報,東廠都要派人查看;甚至連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柴米% g' h4 C/ d( }' g8 y6 l2 O
油鹽的價格,也在東廠的偵察範圍之内。東廠獲得的情報,可以直接向皇帝報告,相比" ?2 V  P/ \5 o! P% g/ a% \
錦衣衛必須采用奏章的形式進行彙報,要方便的多。
; {: P2 U6 e# u+ J$ q1 ?
( [% n  s( Y( F- Y    東廠府衙的布置比較搞笑,大廳旁邊的小廳,供着嶽飛的雕像,廳右的影壁上,刻& S7 W2 j& T3 q; w2 O
着狄仁傑斷案的故事。曆屆東廠廠主的牌位,供奉在大廳西側的祠堂裏,堂前還有一座, L" X9 ]* b5 e9 U
“百世流芳”的牌坊。
; `2 @% @* T# z7 B, ~1 E/ Y  J
' z+ ?: @+ v1 u0 y    可惜東廠人員的所作所爲與他們這些偶像實在相差太遠,東廠番子每天在京城大街- ^/ C) ~; |! u$ u9 P, D0 c( N
小巷裏面活動,并非完全爲朝廷辦事,更多的是爲自己謀私利。他們常常羅織罪名,誣% a' g% e1 F8 {7 m2 o! Z+ p+ Y
賴良民,之後就屈打成招,趁機敲詐勒索。到了明中後期,東廠的偵緝範圍甚至擴大到2 K( O$ J' y: O" K* c
了全國,連遠州僻壤,也出現了“鮮衣怒馬作京師語者”,搞的舉國上下人人自危,民
! r, ~  E6 b$ a. n7 k* v8 l不聊生。3 T4 Z+ a5 O& V& Z
) Q$ H8 N/ Z( S, _( e  F2 J' N
    在與錦衣衛的關系上,東廠則是後來居上。由于東廠廠主與皇帝的關系密切,又身
% T3 R2 H* Y: r# A" E" C7 K處皇宮大内,更容易得到皇帝的信任。東廠和錦衣衛的關系,逐漸由平級變成了上下級
% S) x$ V7 ~* |關系,在宦官權傾朝野的年代,錦衣衛指揮使見了東廠廠主甚至要下跪叩頭。
" S3 Y, z- S& Z: t
/ t0 s" o7 k; t, h1 I三、西廠與内行廠。
8 h; s4 j& i; @' e2 Q! l8 U    西廠在明朝曆史上隻短期存在過,明憲宗成化年間,先是京城内出現了“妖狐夜出( B& f* j- d. F  c$ I8 G
”的神秘案件,接着又有一個妖道李子龍用旁門左道蠱惑人心,甚至網羅了很多太監,
3 L% y2 W2 v9 X, r3 n7 Z! N! A意圖不軌。雖然李子龍和他的黨徒最終被錦衣衛一網打盡,但憲宗由此深感偵刺力量的3 {: W% n' ~* z& t& W
不足。于是他身邊機靈的小太監汪直被選中,派往宮外打探消息。汪直抓住了這個機會2 S9 A: l- E0 G9 b: z( e' O) @
,到處捕風捉影,搜羅了不少所謂的“秘密消息”報告給了憲宗。憲宗認爲這些消息很6 h3 Y; i3 A1 C) i4 _& h
有價值,對汪直的表現也十分滿意,要他繼續做下去。
5 r6 l9 n  m( a8 ~- {& Q/ E
* Q" @  W) F; c4 z" ]8 z    幾個月後,憲宗成立了一個新的内廷機構——西廠,首領便是汪直。西廠廠址設在
% b4 @: Y1 x/ X' Q; W8 t靈濟宮前,以舊灰廠爲廠署總部。西廠的軍官主要從禁衛軍中選拔,這些人再自行選置/ N$ Z1 K6 L1 g% v  }. ^0 n: G. c% x
部下,短短幾個月内,西廠人員極度擴充,其勢力甚至超過了老前輩東廠。
* a% C, v5 v7 w7 c# a; l- i& Z
$ I1 x1 e* |0 M    西廠成立,本來隻是爲了替皇帝刺探消息,但汪直爲了升官發财,拼命的構置大案$ I  S2 E" k/ O
、要案,其辦案數量之多、速度之快、牽扯人員之衆都遠遠超過了東廠和錦衣衛。西廠
; F  ^6 v8 r) b% L. y在全國布下偵緝網,主要打擊對象是京内外官員,一旦懷疑某人,就立刻加以逮捕,事
, l6 R) ^4 `7 m1 m1 ^( _* t先不必經由皇帝同意,之後當然就是嚴刑逼供,争取把案件弄得越大越好。對一般百姓
* t' |( s' l+ O- }" B,其一言一行隻要稍有不甚,就會被西廠以妖言罪從重處置。6 Z$ I: ]" l' m' b  `) n3 n$ c

9 ?- ^  k% M1 c( W8 e* L' Z& V# {    在這種情況下,西廠僅僅成立5個月,就弄得朝野上下人心惶惶,以大學士商辂(就# o* O% }/ e1 S0 ]1 a
是那個連中三元的人才)爲首的輔臣集體上書,向憲宗痛陳西廠之危害,并将汪直辦下
# f1 ^6 i8 @8 `2 J的不法之事一一舉報。憲宗收到奏章後爲之震驚,于是撤銷西廠,遣散了西廠的人員。
9 O) s, O: ]* N, n% v% u$ p* ^
$ v6 O; S: N. W# g    但沒有西廠的日子總讓憲宗覺得沒有安全感,一個奸臣戴缙在得知皇帝心思後,主/ U1 X4 h; q4 P& ?0 I  {! m! l
動上書,大肆吹捧汪直。憲宗大喜,立刻恢複西廠,廢與開之間,隻相隔一個月。汪直3 T) E1 k1 b  Z2 c
複出後,更加嚴酷地辦案,戴缙也得以升職。
- i- ^8 z2 q9 `! ]$ _7 u+ V3 m' @3 W+ K& \/ d# K( a* O8 e  Z
    在此後的五年裏,汪直領導西廠又辦下了無數“大案”,将反對自己的朝臣如商辂
6 i6 L5 i! y+ M、項忠等一一剪除,他的權勢也達到了極點。但俗話說:“物極必反”,汪直極度膨脹" p6 g6 n" r7 L& Q: u7 \
的權力不能不引起皇帝的警覺,在其後的權力角逐中,汪直失敗,被調出京城,西廠也. q: e( r7 x* Z7 R0 w( @  I; `& w
随之解散。幾年以後,汪直在失意中死去。
' u9 L, y& E! K8 H- R9 p/ v8 o7 @- U; o. ^% f7 k0 C) B" h
    到了憲宗的孫子武宗繼位後,大太監劉瑾掌權,宦官勢力再度興起,西廠複開,由
& N( J  W) P3 V# p- \5 Y太監谷大用領導。好笑的是,西廠與東廠雖然都受劉瑾的指揮,但兩者之間不是互相合
8 ]/ ~& n* H6 @7 r; }作,而是争權奪利,互相拆台。爲了改變這種情況,劉瑾又自建了一個内行廠,由本人" O  [$ f! @$ E' M4 `+ w0 }
直接統領,其職能與東西廠一樣,但偵緝範圍更大,甚至包括東西廠和錦衣衛。一時間$ c6 p. \  x8 t
,錦衣衛、東西廠、内行廠四大特務機構并存,缇騎四處,天下騷動。直到五年後,劉
- x! H% k4 Q% ~2 c* d3 h# j+ [  q瑾倒台,武宗才下令撤銷西廠和内行廠。- I0 A5 F  o. i3 `' E
* L$ b7 ~, v; d1 E
    西廠作爲一個臨時産品,就這樣在曆史上永遠地消失了。
6 s& G4 b3 V+ l: |" A7 b# _2 d: B2 y9 s5 h2 G/ {! E
    最後談一個題外話:皇帝與宦官的關系。大家一定對曆史上爲什麽那麽多皇帝都要* v+ v0 s. ?; J8 {3 I
重用宦官感到不解。其實從廣義上講,宦官這個群體也可以算作官僚機構的一部分,而7 G; f6 C) H  L
且他具有很多士大夫階層所不具備的優點:
' ^' p2 y) _8 g( i) A+ d* v+ j8 e& s
7 C- s0 A9 T$ `0 z) Q/ y    首先,宦官是皇帝的家奴,身處内宮,和皇帝溝通起來更加方便,也更能揣摩皇帝
' x4 @; t; |# A; _0 Q) \
9 T( Q$ i+ x, ~0 d
! q+ Z" W) M# X3 \) q6 \+ X9 y的心事。6 M( X6 ]" u8 Z" X5 A

- b" g1 l2 M! d  C$ E( M    其次,宦官本身是閹人,在社會上沒有地位,他們唯一能夠依靠的就是皇帝,所以
5 _* T+ c9 k8 Q6 J* i他們在爲皇帝辦事的時候往往更忠心,更替皇帝着想,不象士大夫階層,往往以拯救天2 {* r$ s4 L2 k
下蒼生爲己任,有時不太買皇帝的帳。5 r, G; n6 z$ A

9 o8 ?! m2 l% \    第三,宦官并非目不識丁的粗人,相當數量的宦官文化水平并不抵,他們作爲皇帝  V6 Y9 ^2 D' D2 |' V& ^4 ]8 d
的私人秘書完全可以勝任,也不會向一般文人那樣有那麽多異議。
  d* U, `' `* ~' c& z/ d+ y! j, N) G$ F1 s) s# T
    最後,宦官是後妃與外界溝通的主要途徑,後妃如果想對朝政施加影響,就必須與4 b& S+ q9 K- X' ?
宦官聯合。
# X/ w7 k0 k: g, t8 S8 {. E8 }) s2 U/ S5 ?+ z% z
    總之,出于專制政權的内部需要,皇帝需要一個獨立于官僚機構之外的勢力供自己
2 ?& {3 B5 X( {- [$ H7 _/ r& m使用,而最爲方便的就是宦官。所以,隻要中央集權的專制制度存在一天,宦官們就有4 f7 ?* G& ]' \; V) o5 [* z
他們的用武之地,雖然他們經常給朝政制造混亂,但任何一個聰明的皇帝都不會輕易舍& m- A3 {6 [+ \2 Q# X( [$ O( |
棄這個有力的工具,這就是爲什麽宦官能夠區别于外戚,在中國曆史中一直扮演着重要$ v0 z. P$ C  S% `8 o  {  [
角色的原因。
中國古代著名的女将軍 - 秦良玉
3 T6 @) j) Q3 _3 \( B5 j      作者 忽蘭
! b3 W/ I0 k: T5 ^4 c- k/ k8 K- f2 T
      提起曆史上的巾帼英雄,人人都會想到替父從軍的花木蘭;而中國曆史上,正式列入國家編制的女将軍,實際上隻有秦良玉一位,這位确有其實的巾帼英雄的事迹,卻被歲月的洪流淹沒不傳了。 " A  {( v" K; ~% E$ `
  
2 ^7 {; }( j* p4 x  C/ C6 K      秦良玉是一位苗族女子,她的家族雖因深受漢文化的影響而漢化,卻仍保持着苗族強悍崇武的特點。明神宗萬曆元年,秦良玉出生在四川忠州城西樂天鎮郊的鳴玉溪邊,這裏山環水繞,地勢雄奇,風光峻秀,是秦家世世代代居住的地方,父親秦葵飽讀詩書,見多識廣,算得上是一方名士,育有三男一女,良玉居于第三,上有哥哥秦邦屏,秦邦翰,下有弟弟秦民屏。
) s2 V/ @  J. e6 \2 \6 R4 b4 b/ R/ J1 r& s3 u1 |) k
      秦良玉是家中唯一的女孩,從小生得如花似玉,聰慧伶俐,深受父母寵愛。父親不僅依漢族大家的風範,教良玉詩書字畫,也不忘苗家傳統,從小訓練她舞槍弄棒、騎馬射箭。良玉與兄弟們一起長大,不但詩書造詣上倍出于兄弟,就是論起武功,也決不會輸給他們,父親常誇她是一個奇女子。 ! }! |; n- `5 q! e, e4 p

' \, U/ t6 A0 y! R7 a* x5 d      明神宗萬曆二十年,剛滿二十歲的秦良玉嫁給了石柱宣撫使馬千乘爲妻。石柱也屬忠州,離秦良玉的娘家不遠,是一個苗族人爲主的郡縣,朝廷設置宣撫使統轄這些歸順了大明的苗人。馬千乘并不是苗人,他祖籍是陝西撫風,因祖上建立了戰功,被封爲石柱宣撫使,官職世代沿襲,最後傳到了馬千乘身上。因石柱地處偏遠,民風慓悍,時有叛亂興起;所以宣撫使最重要的責任就是訓練兵馬,維護安定。秦良玉嫁到馬家,可謂是英雄找到了用武之地,她一身文韬武略派上了用場,幾年時間,她就幫着丈夫訓練了一支骁勇善戰的"白杆兵"。 6 a5 F# K- M7 E/ g! d5 w* g$ E

1 D+ W5 p0 I  i      所謂"白杆兵",就是以持白杆長矛爲主的部隊,這種白杆長矛是秦良玉根據當地的地勢特點而創制的武器,它用結實的白木做成長杆,上配帶刃的鈎,下配堅硬的鐵環,作戰時,鈎可砍可拉,環則可作錘擊武器,必要時,數十杆長矛鈎環相接,便可作爲越山攀牆的工具,懸崖峭壁瞬間可攀,非常适宜于山地作戰。馬千乘就靠着這支數千人馬的白杆兵,威鎮周遭四方,使石柱一帶長年太平無事。婚後,夫唱婦随,生活十分甜蜜,不久秦良玉生下一子,取名祥麟。 9 X  W; W, _0 L) k# R0 ~0 b
& t6 k+ p" P- i" v+ V2 v8 y5 h! B
      萬曆二十六年,播州宣撫使楊應龍勾結當地九個生苗部落舉旗反叛,他們四處攻擊,燒殺搶掠,殘暴至極。播州在現在貴州省遵義一帶,地勢險峻,山高水險,叛軍依仗着天然屏障,猖撅一時。朝廷派遣李化龍總督四川、貴州、湖廣各路地方軍,合力進剿叛匪,馬千乘與秦良玉率領三千白杆兵也在其中。由于白杆兵特殊的裝備和長期嚴格的山地訓練,因此在播州的戰争中十分得心應手,經常給予叛軍出其不意的打擊,不論怎樣山峻嶺高,白杆軍都能出奇而至,宛如神兵從天而降,令叛軍聞風喪膽。 1 W) P. z+ h. h8 D9 I/ {: P9 [# z+ F
* K- [) q0 m2 P9 m3 u2 s
      最後,叛軍調集所有兵力,固守在播州城裏,城外則設下五道關卡,分别是鄧坎、桑木、烏江、河渡和婁山關,每道關卡上都有精兵防守,楊應龍想以此作爲自己的護身符。攻打鄧坎,是由秦良玉帶領五百白杆兵爲主力。鄧坎守将楊朝棟見對方兵力單薄,便準備一舉吞滅,于是把手下五千精兵全部拉到陣地上,排下密密麻麻的陣式。秦良玉面對十倍于己的敵軍毫不畏懼,騎一匹桃花馬,握一杆長槍,威風凜凜地殺入敵陣,隻見她左挑右砍,東突西沖,所過之處敵軍兵士紛紛損命。敵軍潮水般湧向她把她層層包住,不料她越戰越勇,長槍掄得象飛族舞輪,所向披靡。陷入敵陣中的秦良玉方寸不亂,一邊砍殺周圍的敵兵,一邊慢慢向敵将楊朝棟靠攏,将到近前時,她一頓猛殺之後,忽地縱馬騰躍,還沒待四周的人看清,她己把楊朝棟抓在了自己的馬背上,右手揮舞着長矛,左手牢牢制住了敵将。衆敵兵見頭領被擒,頓時亂了陣腳,秦良玉的白杆兵乘勝追殺,沒一頓飯的功夫,敵兵就死的死,傷的傷,逃的逃,五千人馬潰散無遺。 4 @: H9 U2 `% \/ U

# N: c' }2 _/ p# O      攻下鄧坎後,剿匪大軍接着又順利地拿下了桑木、烏江、河渡三關,直達播州外圍的婁山關。婁山關是播州城外的一道天然屏障,山勢高峻險要,僅一條小路通過關口,可謂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地。攻打婁山關的主要任務又落到了白杆兵頭上,限于道路狹窄,無法通過大批兵馬,秦良玉便幫丈夫定下了一個巧取的方案。這天淩晨,秦良玉與丈夫馬千乘雙騎并馳,沿正路攻向關口,隻見兩杆長矛上下翻飛,擋關的敵兵一一倒下,而後上的援兵也無法一湧而上。而當秦良玉夫婦兩人并肩血戰,而敵兵越聚越多時,幾千白杆軍突然從關口兩側包圍過來,敵兵防不勝防,落荒而逃。原來,趁秦良玉夫婦正面進攻,牽引了敵軍注意力的時機,其他白杆兵将士從關卡兩側的懸崖處,憑着白杆長矛首尾相聯,攀越上關,給了敵軍出乎意料的打擊。攻下婁山關後,叛軍失去了護身符,剿匪大軍一鼓作氣,攻陷了叛軍據點播州城,楊應龍全家自焚而死,叛亂徹底平息下來。
" C" i$ k& E- U" @" k9 z8 Q1 V% ^7 B5 T- x& I: I
      論功行賞時,石柱白杆兵戰功卓著,被列爲川南路第一有功之軍,秦良玉初次參加大戰,立下汗馬功勞,除受到重獎外,"女将軍"的英名遠播四方。
+ p; l* c. _6 s- f) K5 l
& ]9 L8 [' L, o) E) s; z: ~. Z      班師凱旋的路上,由于天氣炎熱,馬千乘染上了暑疫;回到石柱後,又因接待不恭,得罪了内監邱乘雲,被邱乘雲設罪投入獄中。在獄中,得不到治療調養,馬千乘病重而死。 " E8 s# ^2 U3 c) u3 ~
+ `  R3 ]) T8 o9 z. R5 u
      馬千乘死後,朝廷覺得他并無大罪,所以仍保留了他家石砫宣撫史的世襲職位。而這時馬家的繼承人馬祥麟年齡尚幼,朝延鑒于秦良玉作戰有功,文武兼長,所以授命她繼任了丈夫的官職。 & [/ R! a( g7 ~. w- y

3 `# O9 E2 M4 |0 b      秦良玉是個堅強的女人,她強忍住失夫的悲痛,毅然接過丈夫遺留下來的幹斤重擔,繼續訓練白杆兵,管理石砫民衆,盡心盡力,保住了石柱的安谧昌平。 8 ^- f$ \) q# ^6 q- i
$ [" Y+ W: b: \
      二十年時光匆匆流過,轉眼到了明神宗萬曆未年,滿人崛起于東北的白山黑水之間,以努爾哈赤爲帝,公然向大明邊境挑釁。明神宗調集八萬大軍征邊應敵,卻不料出師不利,八萬大軍幾乎全軍覆沒。遼東情勢危急,朝延重調全國兵馬赴援,秦良玉此已經四十六歲了,仍然親自率領三千白杆兵,連同自己的哥哥、弟弟、兒子,兼程北上衛邊。
( F2 `+ k8 X) Q/ C% ?1 G& M
; y% l2 C3 h2 ^, Z6 Q2 o8 c2 ^% Z      萬曆四十八年,秦良玉的白杆兵已與滿清軍隊打了幾場硬仗,挫傷了清兵的一些銳氣。這時,明神宗駕崩,明光宗繼位,光宗在位僅一個月就崩逝,又由明嘉宗登上了皇帝寶座。 $ Y! d2 V" D7 M7 o* ?' |

) i6 V0 q. H! A- S: K% a7 ~$ O      前後幾個月時間,換了幾個皇帝,明朝廷一時無人主事,清兵乘虛而進,攻占了沈陽,勢頭更加猖撅,秦良玉的大哥邦屏和弟弟民屏,爲了挽回大明的損失,強渡渾河與清兵激戰,無奈因寡不敵衆,邦屏戰死疆場,民屏身陷重圍;秦良玉聞訊後,親自率領百名白杆兵,渡河殺入重圍,拼死救出了弟弟,搶回了哥哥的屍體。其後,因秦良玉智勇雙全,朝廷任命她爲把守山海關的主将。山海關是東北通向内地的必經之路,清軍屢次派重兵前來叩關挑戰,秦良玉不爲所激,隻命部下加固防守,終使清兵無法得逞。一次,秦良玉的兒了馬祥麟帶兵巡關時,被敵軍的流矢射中一目,他忍痛拔出箭簇,援弓搭箭向遠處的敵人射去,連發三箭,射死三個敵人,清将大力震懼,從此不敢輕易再來山海關挑釁了。
0 A: {" y; r. x- }+ x$ p( o" q' a- b( |  n& O* U: T
      兄亡子傷,秦良玉悲怒交集,于是上書皇帝,陳述了自家軍隊作戰及傷亡情況,嘉宗深爲感動,下诏賜予秦良玉二品官服,并封爲诰命夫人,任命其子馬祥麟爲指揮吏,追封秦邦屏爲都督佥事,授民屏都司金事之職,還重賞了白杆兵衆将士。 . `" Z4 A& J$ k! u2 l8 j3 ^& S

# I" Y# u1 g% l! ^9 Y1 F5 u3 i      後來,清兵暫時放棄了騷擾邊境的舉措,于是秦良玉率部返回石柱。返回之時,正赴上永甯宣撫使猓猡族的奢崇明起兵叛亂,奢崇明的黨羽樊龍占據了重慶,聽說秦良玉帶兵回到了石柱,馬上派人攜金銀厚禮去與她聯絡,想請她共同舉兵;秦良玉大怒道;"我受朝延厚恩,正思報效國家,豈能與叛賊爲伍!"當即斬了賊使,火速發兵,溯江西上趕到重慶,出其不意地打敗了樊龍的部隊,攻下重慶。緊接着,她又率兵直赴成都,趕走了圍攻成都的奢崇明部衆,先後拿下紅崖墩、觀音寺、青山墩等幾個大寨,徹底擊毀了叛軍勢力。朝延聞報後,授秦良玉爲都督佥事,拜爲石砫總兵官,以嘉獎她的血戰功績。 3 P8 j+ ]1 a. t# P2 L4 f

! W) t% o0 C; ]9 z      當解除了成都之圍,秦良玉率領白杆兵騎馬進城時,成都的市民紛紛湧上街頭,扶老攜幼,争睹女将軍的風采。這時秦良玉已是五十開外,幾十年的戎馬生涯,不但沒催她衰老,反而把她磨煉得愈加英姿飒爽。隻見她端騎桃花馬上,面頰紅潤飽滿,兩眼炯炯有神,身姿挺拔,氣宇軒昂,一派大将風範,卻又不失成熟女性的醇美。成都民衆簡直把她視爲神明,紛紛在她走過的路上焚香跪拜。
) n# c% l* h# _# Z' a; E, w- b0 u, ~
      巡撫朱燮元設盛宴爲秦良玉及部衆慶功,秦良玉毫爽海量,與當地高層官員同坐一桌,開杯暢飲。酒酣耳熱之時,一位臨座的巡撫署官員,也許是被秦良玉酒酣面紅的神态迷住了,竟忘乎所以地從桌下伸過一隻手來,拉住她的衣角撫弄不放;秦良玉很覺煩心,悄悄抽出佩刀,猛地割下被牽的衣角。在座的人大驚失色,秦良玉卻絲毫不動聲色,依舊舉起酒杯,談笑風聲,倒是那位失态的官員羞愧地離開了席位。
7 {# W' i$ E/ q5 J4 G9 D" W6 T) M3 i4 k' U- m* V
      數年之後,貴州水西一帶,有一個叫安邦彥的匪首,自立爲羅甸王,招兵買馬,很快占據了貴陽以西的千裏之地。朝廷又诏命秦良玉率白杆軍人黔平亂,秦良玉義無反顧,很快就平定了叛亂,消滅了安邦彥,但爲此也喪失了弟弟秦民屏。
9 B2 J) _- C0 ^& ?! T! C9 _+ f, {, r/ f+ R. P
      天啓七年,明熹宗駕崩,明思宗入承大統。清兵趁朝廷改帝之機,由蒙古人作向導,從龍井關越過長城,直奔向通州,京師形勢十分急迫。明朝廷再次诏今天下諸軍鎮邊勤王,當然忘不了調遣上次抗清有功的女将軍秦良玉。秦良玉接旨後,帶領她的白杆兵,日夜兼程趕往京師,并拿出自己的全部家産作爲軍饷,以補朝廷因連年應戰而造成的軍需不足。
" c/ B4 }$ B2 d- F/ ~
  y+ N- b5 J! q      秦良玉的部隊與清兵在京師外圍相遇,還沒來得及安營紮寨,就開始了全面進攻。年己五十五歲的秦良玉,手舞白杆長矛,好似瑞雪飛舞、梨花紛飄,鋒刃所過之處,清兵不是頭落地就是手腳分家;所有白杆兵将士,無不以一當十,威猛如虎,打得清兵落荒而逃。很快,秦良玉接連收複了泺州、永平,解救了京城之圍。
2 S, w3 u3 c3 C& j# O% g* Z; O" s# H
      明思宗聽到捷報後,派特使攜帶大批賞賜前來犒軍,并在平台召見了富有傳奇色彩的女将軍秦良玉。見過女将軍後,明思宗感慨萬千,寫下了四首詩,誇贊她的功迹,并禦筆親謄,賜給了秦良玉:
# R8 A- C! ~( W: A1 c! x  n$ l  Z- j* u$ T4 i' G
      學就四川作陣圖,鴛鴦袖裏握兵符;
! ~  ]7 X4 _) N: S  C; G. i2 V" q      由來巾帼甘心受,何必将軍是丈夫。
: ]" ^7 p+ w( T  Q5 o) b: o, @' ~. Q$ I2 b
      蜀錦征袍自剪成,桃花馬上請長纓;
$ [; c! u6 y) b1 S      世間多少奇男子,誰肯沙上萬裏行。
2 X' P7 Q# P2 C. P
2 J/ Z6 w+ b  d+ P/ g9 v- Q      露宿風餐誓不辭,忍将鮮血代胭脂; 0 t1 V* L' X6 b" h' t  y# t
      凱歌馬上清平曲,不是昭君出塞時。 ( _, ]4 E% t6 j% g

2 y7 o+ ]5 e: }& k- K) J" l      憑将箕帚掃匈奴,一片歡聲動地呼;
7 [8 n6 d0 F" d1 x! L      試看他年麟閣上,丹青先畫美人圖。
/ w" d% F/ @; L, W8 U1 i: W7 w! F' R1 i
      皇帝親題的四首贊美詩,給予了秦良玉極高的評價,這實在是一件難得的殊榮,秦良玉叩謝聖恩後,班師回石砫。
: V3 k9 u" o0 \6 t# C
9 l# B1 g# `  x! R      又過了十來年,起義軍張獻忠進入四川一帶,年過花甲的秦良玉再次披挂上陣,風采不減當年。她率領白杆兵,連戰連捷,解除太平之圍,扼反将羅汝才于巫山,斬叛帥東山虎于譚家坪,使張獻忠的軍隊在川地吃盡了苦頭。然而,由于川地屢經兵災,府庫空乏,損耗的兵力和糧饷無法補充;而起義軍部隊勢力強大,潮水般湧進川蜀,在整個戰局上,官兵是無法取勝的。秦玉良萬般無奈,隻有退保石柱一地。
8 i) o* n9 o6 r) w
, E8 {9 K7 i  ?2 R" A4 ]6 _      這時京城已被李自成所率領的義軍攻破,明思宗自缢于煤山,大明皇朝在風雨飄搖中終于徹底倒塌,李自成入主京城,張獻忠則想牢牢控制住川蜀,以作爲自己的據點。張獻忠東征西戰,幾乎囊括了全蜀,卻唯對石砫彈丸之地無可奈何。己六十八歲高齡的秦良玉,帶着她手下曆經百戰的白杆兵,不畏強暴,誓死抗拒,一直到張獻忠敗亡,起義軍終沒能踏入石柱半步。 1 b0 Y9 a. H& y; v" Z

: Q6 m, H& U4 Q1 g8 W# p      清順治五年端陽節過後,七十五歲的秦良玉,在一次檢閱過白杆兵後,剛剛邁下桃花馬,身子突然一歪,溢然離開了人世,結束了她戎馬倥惚,馳騁疆場的豪邁生涯。
  U, B& V) w4 D. l- L% R
1 c, ~8 j8 U5 g" `9 h      據說,至今四川石柱縣還保留着秦良玉的故居和她用過的盔甲兵器,當地百姓提起她的事仍然如數家珍,無不爲家鄉曾經出了這樣一位"鴛鴦袖時握兵符"的女将軍而驕傲。
『煮酒論史』生逢亂世 幸或不幸---記蘭陵王  / C8 g% S3 @8 z7 }+ R

; a: J* S" g0 O: U% J: f* L0 q作者:暗夜刀光   ) f9 B# L5 i8 S" g
3 f2 y5 k" y0 g5 r/ n3 [
# S# X: M1 e# j6 [/ ]3 K3 r
蘭陵王,一個非常富有傳奇色彩的名字。傳說他俊美非常,又勇冠三軍,唯恐上戰場時敵人輕視,故每次出陣都戴一個極兇惡的面具,所向無敵。世傳《蘭陵王入陣曲》,與後世的《秦王破陣樂》并稱。其面具據考證爲唐代歌舞戲乃至後世京劇臉譜的源流。詞牌裏也有《蘭陵王》一曲。關于蘭陵王的傳說與故事非常多,或香豔,或武勇,不一而足。今天我來說說曆史上的蘭陵王---高長恭。/ W: i! M- {/ ]2 B+ o1 a9 u% y4 h
8 M' \+ c4 Y2 U$ S
  南北朝的北魏末年,分裂爲東魏和西魏,都爲權臣所奪。東魏執政的是高歡。高歡傳位給長子高澄,高澄後遇刺而死,弟弟高洋繼位,奪了東魏的天下,開創了北齊。高長恭是高澄的第四個兒子。他生于何時,曆史上并沒有記載。但高家是個短命的家族,據記載除了高歡,所有男子沒有能活過四十歲的,而且高長恭還死在他幾個哥哥的前面,以此推算,他死時在三十歲左右,也就是說,他父親死的時候,未來的蘭陵王還是個小孩子。高長恭長大後,被封爲蘭陵王---這個稱号後來比他的本名還要響亮的多。) \, t  B& |( t& `' k  `0 w
) I, R$ K0 p9 _4 M. i6 l
  北齊始祖高歡,号稱神武,用兵如神,與西魏宇文泰長期鏖戰,大占上風。到了第三位皇帝高湛時,已是主昏國亂,國勢大衰。以前每年到了冬天,黃河封凍,是西魏人(後來的北周)把冰鑿開,以免東魏(也就是北齊)人踏冰進犯。現在已經輪到每年北齊人去鑿冰了。% w9 H" b5 f0 F, ?: c, G
/ \" `7 _! {  W9 e( p5 E
  公元564年正月,北周聯合突厥,進攻北齊。兵鋒直達晉陽(當時北齊都城在邺郡,但傳統上精兵強将都在晉陽,皇帝每年總有一半時間在這裏)城下。當時天降大雪,北齊軍以段韶爲主帥,依托堅城對周軍進行了兇猛的反擊,獲得大勝。突厥軍被齊軍的氣勢吓倒,沒敢參加戰鬥。最終在城外大掠而去,退軍途中困于大雪,損失慘重。這一戰應該是蘭陵王的初陣。史載:“周軍與突厥寇晉陽,(蘭陵王)盡力擊之”。這時的蘭陵王還不是軍中的主将。但在戰鬥中嶄露頭角是肯定的,因爲他很快就獨領一軍,成了北齊的方面大将了。
# L+ m1 e% `$ x: Z- B4 ]2 V$ N8 N
/ y  t/ ?- R6 k1 p  同年十二月,周軍再次起兵二十萬,大舉攻齊。這次的戰役焦點在洛陽---周軍以全軍圍攻洛陽将近兩個月而不克。北齊以段韶、斛律光、高長恭爲帥領兵救洛陽。總兵力大約八萬。齊軍從晉陽疾馳而來,很快就到了洛陽城下,兩軍在洛陽的邙山遭遇并就此開始戰鬥。當時齊軍搶占了山坡的高處,段韶在左,斛律光在右,蘭陵王領中軍。戰役開始,周軍以步軍爲前鋒,向前猛攻,齊軍步步收縮,向山上退去。等周軍的戰線逐漸拉長,勢頭開始衰退的時候,齊軍陣後的精銳從兩翼開始了猛烈的反攻,周軍頓時支持不住,潰敗下來。這時蘭陵王獨領五百精騎殺入敵陣,穿透重重敵軍,直抵洛陽城下。洛陽城中守軍不知來者爲誰,不敢開城,蘭陵王脫下頭盔(即兜鍪),仰面示之。城中認出是蘭陵王,歡呼聲震天,遂開城與城外的援軍共擊周軍。在内外夾擊下,周軍十幾萬大軍全部崩潰,不可收拾。洛陽邙山之戰,以北齊的大勝而告終。蘭陵王一戰成名,威名遠揚。“武士共歌謠之,爲《蘭陵王入陣之曲》。”' V% w# O8 L" h, {" ~* w% D
( G' T  W; l( b% _7 h" n
  其實,傳說中蘭陵王入陣之時,總帶一個面具,我看未必是真。因爲那時的大将披甲上陣,頭盔能将大半個臉全部遮去,似乎沒什麽必要再帶個面具了。舉個例子:唐朝薛仁貴征西,以三箭定天山,威名震于天山腳下。後來鐵勒諸部複叛,薛仁貴再次來讨,敵軍說:“我們聽說薛将軍早就死了!”薛仁貴免胄示之面,敵軍上前一看,果是薛仁貴,一時驚散。要看清面目,不摘下頭盔是不行的。不過,傳說如此更富有傳奇色彩,試想:當蘭陵王在洛陽城下脫下那兇惡以極的面具的一刹那,姿容絕世,前面是高峻的城牆,身後是無邊的大軍,疾風吹來,那一頭長發随風飛舞,美豔勇武集于一身,是多麽令人神往呀。
# F  G7 F0 n. I  F( [- z9 _  O+ q0 v& @# M& C5 N9 Q
  公元571年,北齊和北周反複拉鋸于河南沿黃河一帶,周軍奪取了北齊好幾座城池。蘭陵王和段韶共同領兵赴援。段韶于軍中得病,蘭陵王總督大軍,所向克捷,取得了柏谷、定陽等地圍攻戰的勝利。在回軍的途中,段韶病死。蘭陵王一生的武功也就到此爲止了。0 s2 r+ D, ?5 o3 X( ^" O
% K( b1 T6 P7 l6 M2 o
  蘭陵王爲将,愛護士卒,“雖一瓜數果必與将士共之”,在軍中有很高的威望。但他後來做官卻以貪财聞名。豈不奇怪?有個部将就來問他:“是不是想以此避免皇帝的猜疑?”果然言中!在蘭陵王邙山大捷後的一天,皇帝問他:“你當時隻領五百人就敢如此深入敵陣,豈不危險?”蘭陵王道“家事親切,不覺遂然”---我要保衛家園!皇帝立刻變了臉色!蘭陵王是皇帝的堂兄,以天下得失爲“家事”,是不是有奪位之心?蘭陵王估計也看出皇帝的疑忌來了。但這一招秦朝的王翦、漢朝的蕭何用來都可以,他高長恭用卻不行,因爲他姓高!正如部将分析的:“皇帝要是想殺你,你貪财正是一個借口!”蘭陵王聞言不覺流下了眼淚。他聽從部将的建議,從此稱病,有病也不醫,大概病死對他來說,已經是莫大的幸運了。過了一年,江南陳朝北征,蘭陵王唯恐朝廷又派自己爲将,感歎道:“我去年臉腫,今年怎麽不發病?”多麽悲哀!他絕不是害怕上戰場,而是害怕凱旋歸來呀!: M" Z( Z' r/ v4 b/ j
) v% l, T* N1 I& F" ?- M% @
  蘭陵王這樣的人生在如此亂世,究竟是他的幸運或是不幸?天下多故,幹戈四起,正是武士縱馬馳騁,留名千秋之時。鹞子經天飛,群雀兩相波,可當小雀占據了王座的時候,那雄鷹又該如何自處呢?也許象蘭陵王這樣的武士,隻該屬于戰場吧。戰士從沙場歸來,欲求一容身之處尚不可得!8 q) }( a( R9 c( e- @
% w+ g0 V* H. _0 M
  饒是如此退避,皇帝仍然不放過他。公元573年五月,齊後主派人送毒藥給蘭陵王。蘭陵王的妻子還要去見皇帝訴冤,蘭陵王長歎道:“天顔何由可見!”遂仰藥而薨。就在前一年,斛律光,那舉弓能射落大雕、揚鞭能拓地千裏的大将,父子兄弟全家都被誅滅了。
4 `0 M0 n3 Q/ S( a( i2 H9 v! p7 q4 K% _& z  y
  4年後,北齊亡國,高氏全族被北周殺光。蘭陵王沒有活到那時候,大概也能算是一種幸運吧。$ \$ Z* h/ r0 M
  蘭陵王死前,将家裏别人欠錢的借據全部燒掉,同時化成灰燼的也許還有他全部的希望和熱情以及他燦爛卻短暫的一生。$ b$ y- F. P+ J) v. M; I* f

; H( I6 J3 Q$ Q0 B6 k  秦朝丞相李斯臨刑前,想的是做一個匹夫,和兒子牽着黃狗自在逍遙地走出上蔡東門;東晉名士陸機被殺前,想的是年輕時在松江華亭臨風舉杯,聽天上飛鶴清遠的叫聲。而蘭陵王在走向他生命終點的最後時刻,不知在想些什麽?是不是那在邙山下領着五百鐵騎躍馬沖向敵人如林般槍尖時的刹那?
( J, |7 |& T+ f  b. f4 y
$ x+ H4 F& Y. d$ G$ o% Z  北宋最有才華的文人蘇轼在晚年寫詩道:人生憂患識字始。對于蘭陵王高長恭---這天生的武士來說,也許他父親将他抱上馬背,馳騁在疾風鼓蕩的晉陽城郊的時刻,就是他人生憂患的開始吧。
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新主題 | 舊主題>>
娛樂滿紛 26FUN » 吹水版 » [CHECSS仔的歷史研討站]-有趣歷史收集處[+左]

重要聲明:26fun.com為一個討論區服務網站。本網站是以即時上載留言的方式運作,26fun.com對所有留言的真實性、完整性及立場等,不負任何法律責任。而一切留言之言論只代表留言者個人意見,並非本網站之立場,用戶不應信賴內容,並應自行判斷內容之真實性。於有關情形下,用戶應尋求專業意見(如涉及醫療、法律或投資等問題)。 由於本討論區受到「即時上載留言」運作方式所規限,故不能完全監察所有留言,若讀者發現有留言出現問題,請聯絡我們。26fun.com有權刪除任何留言及拒絕任何人士上載留言,同時亦有不刪除留言的權利。切勿撰寫粗言穢語、誹謗、渲染色情暴力或人身攻擊的言論,敬請自律。本網站保留一切法律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