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主題 | 舊主題>>
娛樂滿紛 26FUN » 吹水版 » [CHECSS仔的歷史研討站]-有趣歷史收集處[+左]
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將軍位 5 h7 B9 ~" a+ v: [) h% @
(以下資料皆以東漢末年官置為基準,有加入部份三國官位,大部份三國官置也採取東漢官置)
& T5 q7 H8 ]  S1 ]  _* s3 Q! _3 Y& l
(大將軍)
' w( \. Z+ {; n; E0 p' C8 {地位高於三公之上,$ Y" H# t& Y+ h( V/ x
在大將軍前可取具體名號,
- t) G/ n+ e, P東漢末年大將軍位多由貴族皇親所有,
2 ]( z2 ]& @  W. d三國末期也有此現象出現。5 @2 n  Q; F% `0 s( B* s
% Q3 ?6 ^5 b: S3 F% J
(驃騎大將軍)(二品)7 p( t8 f* q# J3 x2 e" X9 J
雖為大將軍但地位稍低於三公,但官位基本上是一樣大。
' S0 \8 B$ Z8 Q% L! O  J7 p4 _1 E9 T0 K& b
(車騎大將軍)(二品)
5 d& X3 Q5 m6 h+ z) }) p雖為大將軍但地位稍低於三公,二品官。
7 u# f+ g: |; Q, @1 L" f) Q
+ n4 N/ r! Z& }+ G7 M% m5 b# ~(衛將軍)(二品)
! H. G+ X! P7 Y9 l! g! v* d) i二品官,地位低於三公也低於各大將軍下。% Y% S/ K) G0 @* ?7 M2 d' ?
(征東將軍)(四征)(都為二品)$ a1 b4 h' Y1 ~6 [/ L
東漢時為統領青、兗、徐、揚四州兵馬,主營屯駐於揚州8 S, ~+ X, t; O" b

6 @" K$ W, c6 u(征南將軍)
* _0 d$ y+ E/ x. B6 a: r& ]東漢時統領荊、豫二州兵馬,主營屯駐於新野(新野在東漢就有戰略的價值)5 w9 A0 Z* l" A* `/ _; c
$ v" v# T1 F+ {6 B
(征西將軍)
" O" ^3 u1 ^' ~東漢時統領雍、涼二州兵馬,主營屯駐於長安3 c2 X+ r" N; f' u9 Z3 ^% a* S

+ ]+ A$ F. r# P" P! r" o(征北將軍)
( U  S0 v0 Z8 H# f5 z; v7 A東漢時統領幽、冀、並三州兵馬,主營屯駐於薊州* i5 l5 _$ U! h% L8 `
# c" ]$ T$ }; s. H: X
(鎮東將軍)(四鎮)(都為二品)
1 V* u4 s: [6 q統兵跟征東將軍相同,算是征東將軍的幹部,
0 o- X! m( m$ p地位較為資深的可在後冠上大將軍但並非常置的官置,9 m. Q4 \- i1 w& b! s$ N2 p- g
冠上大將軍只是在於其資深與功績,
/ Z% V, m4 l% C' y; e並非真正大將軍位階。: _0 g: @7 r1 y9 r4 ^; F2 _
/ f$ z) s9 F' |) i
(鎮南將軍)6 d, k9 M( V  j2 D& K; q3 c
統兵跟征南將軍相同,算是征南將軍的幹部,
( q" |! k1 X! b' _( N; o也可冠上大將軍名理由同上。5 ]7 I; x5 Z4 h2 e
# u8 L% Z% ^" j( s5 F
(鎮西將軍)
, F7 n$ {9 R; \. z3 b統兵跟征西將軍相同,算是征西將軍的幹部,4 @# I7 K' S1 r5 Y: D: e
也可冠上大將軍明理由同上。( k4 R6 ?# p- U/ @7 z* J" `

$ t" ]% i+ a! i# e# I& F8 |* N* e(鎮北將軍)& [! y8 C# o9 c9 M" K, O
統兵跟征北將軍相同,算是征北將軍的幹部,
- m' @5 u" q2 [% H! F  y也可冠上大將軍名理由同上。
6 e2 a# }" ?& |/ r! G  S9 w) x7 U! z
, I: _( |5 G- E5 o. y. O(安東將軍)(四安)8 t: b7 g0 P& T
(安南將軍)
. G4 h0 p3 y3 R! K(安西將軍)% J/ t& X! y' f8 B9 f+ [; P
(安北將軍)4 D' x8 A$ a5 z9 W
東漢常設官位三品," k+ r/ I8 y) l4 O) _: D! x, i' H) v
但三國蜀並沒有設立此官位。
' q- O- ~  P$ N, Y! x
0 I7 c5 C( l4 i4 T(平東將軍)(四平)9 G' U4 u& ^0 W* G$ e) V% a" P
東漢為三品官,三國時魏改為六品。( z2 e  ~$ F/ K1 R- @- v: X
* L9 T/ S7 ^- s" X9 Q8 R
(平南將軍)
' n' S! b( h/ t3 u/ |三品官魏置,東漢有無設置此官資料待查中.......
2 o' |& u' j; k吳蜀之後也有設置。
  O7 L- L2 n- t- j3 P6 x& C; _3 W& W0 O
(平西將軍)6 V! }0 t8 q/ g* y8 N
三品官魏置,東漢有無設置此官資料待查中.......3 [* n2 u9 }3 J' K! B) |4 S
吳蜀之後也有設置。
0 l( k7 u& A. {* ?
" _2 z9 O& J' G# G3 g' u- l4 h(平北將軍)
3 u' W+ n  x8 m- K" j+ v建安十年魏置六品官,東漢有無設置此官資料待查中......7 @" U6 i, @; p* v

, {& t% W6 I$ _' E
' J8 Z6 j& l# A0 c1 P# d9 G- x(前將軍)9 o) `5 X* a" Q! u; }
東漢不常設官位,三國時的常置官位,三品官$ L. C3 W$ C2 L; r) y: `1 N" j

. ]9 B9 z- J; F: h8 }- X$ S(後將軍), M* a' H, U4 t$ K
東漢與三國時非常置之官位,三品官
7 x1 X9 X& u( h1 n  U% J8 S1 t% m+ Y9 }5 Y' P5 ]0 c
(左將軍)) y# O3 e) [- B& \! i
東漢與三國時非常置之官位,三品官
2 l2 `8 I6 y- q) ^" K; z  r- c" H! O
(右將軍)
" a2 e# {1 }' ]7 v. o# z3 d東漢與三國時非常置之官位,三品官+ H2 c5 \9 R0 A, S  E: h& D, Z  ]

, S/ F5 O" X! o) {(輔國將軍)
+ D2 k; j, w; q東漢就有的官置將軍位,品階待查,
. \+ w. k1 F& {# m  z. w, R( n. S三國是均有設此將軍號。
/ W5 B3 @- q  i+ m' o. u6 e. c2 a" |' T$ Y
(安遠將軍)
' ]* x2 C  I! D; |$ E雜號將軍,東漢未設,品階待查。
( V" R3 n/ m9 c! M  l
" D6 }, G1 P* i! z1 y(鎮軍將軍)
# D9 [1 s& W% M- [# X/ W) ]5 X  }7 Q東漢與三國均設,但為非常置官位,三品官。
$ [: Q4 b& }/ ?" |- w/ d. W
: q% P" f: @( |% @(征虜將軍)
& h$ ^) B' B! u0 q( W: p& ]) I東漢與三國均設,是否為常置官位目前待查中,三品官。7 s) f: N; I+ L0 D; A" y" d" ^

$ M  Q+ u- u# \(建威將軍)1 d1 @( D( X, T5 _' q& ]
三國所設的雜號將軍位,四品官,非常置官位。
; z' n6 b9 _8 h* }' E* c
& y5 q) c' d) d(建武將軍)
2 I+ n5 D  ]" f0 b; L: ?* ^4 U三國時曹魏置,四品官,雜號將軍,非常置官位。: t" p8 z5 E* @- B5 X; ~8 {# F
& C$ h5 B6 O0 D  [* i
(振威將軍)
& M# d% j, X% h0 z0 I東漢時雜號將軍,四品官,三國時曹魏有設置,
1 y  M0 F- s' u3 e$ {  i非常置官位。. h# |: O  l" X7 u4 Q6 Q

' e) x! ]* @& i( B. g9 n- T! ^( I(振武將軍)8 H# A' P: ~7 q/ `8 g
資料待查中...............
$ m. M8 C# F3 {! f% J# [8 E/ D, U; j0 d- m; q
(奮威將軍)& z, f+ F. T4 f' Q$ V$ k
西漢開始設置,三國時均有設置,四品官。
3 G  l: ?7 {# `+ N0 @) f8 o: C' A: f" a7 D* ]: _* b0 _7 F
(奮武將軍)# v  D( [: K. w5 M8 u
東漢設置,曹操、呂布,曾任此官職,
  ~0 q8 S! U9 f2 I4 b6 M四品官,三國時魏吳均設置但蜀並沒有此官職。
) i0 T# f& j& G/ z( M, A: z) Q; K2 Y# _$ y! {6 E' h
(揚威將軍)
2 g) |, m% d3 L0 u  N/ N6 ?9 y資料待查中..............& f  o# T. K- y. E' a9 W* W

  A1 Q- \# n0 J. ?4 }(揚武將軍), b" ?8 M3 {/ U% a
東漢設置此官職,三國時均有設置,- k& Z% E# }3 i: w& n/ f1 f, ~
官品不詳。
& M/ D% d* |& S( d6 W) m% _$ G. A1 {; Y+ ?4 |( z
(蕩寇將軍); L" o0 h* L4 _/ T9 n8 P# `5 W& a  p
東漢末年設置此官,三國居均有設置,
+ F7 ~: P' }6 @6 n: Z五品官。
  g" Z0 e0 D! s( q7 B- |$ m( D& U. Y6 q7 h/ N9 e! }
(昭文將軍)
* r: e9 o0 z9 X5 a9 S8 w7 H+ {% x資料待查中................
4 z" E: D& I* w* ]2 ]) Q- F4 }; a9 j0 q5 ^
(昭武將軍)+ |# X' U6 x0 X# i
三國時曹魏設置此官,五品官。' t  F, u( p- V0 e( ?; l

: B6 H0 I7 H0 [+ O2 R! I(討逆將軍)7 t& M9 O- j5 E# T  a3 v
東漢設置雜號將軍,三國時曹魏延用,五品官。
2 w! x$ l" J/ o9 T, o6 T) C) D2 D  p: Z$ A
(破虜將軍)% b1 K$ E2 g% K5 K
東漢設置雜號將軍,三國時曹魏延用,五品官。
6 k# P1 a4 q( y* f2 Q/ R& D4 m! @
2 B: P# ]& a7 S' ~! {, I4 t(橫江將軍)
! c; R* q% a  v7 |5 G' @9 Z4 p三國時吳所創置,魯肅任此官職,
8 I  p$ \# Z# S$ I4 A鎮守沿江之地,% v2 ^. g( T/ `, ^2 S7 T
用以橫掃來犯敵人,
4 I: y0 Y" ]; z& o. H所以取名橫江將軍。* H# H& s7 c2 ?( h+ _# N0 a
0 c+ ^" c+ ]- d% X. F
(安國將軍)
2 V; B: a$ c8 V; m% c+ I9 A$ I1 B資料待查中............
) g4 j3 v' j; i3 C( t
6 \( S3 k8 G9 a6 z& v- K+ R(軍師將軍)! J% c: a' ]# A+ \" u; h$ I
資料待查中............
* {% I9 C, D1 g, H+ N; ?$ m0 U/ {7 D. I/ z) R
(威東將軍)(四威)
# V1 b- a" t( T3 y9 Y(威南將軍)3 R1 k7 ~' q: A2 C" v, p1 T2 g
(威西將軍)
" T+ \, a! k- K. b( z' E* G" V(威北將軍)- N, m: V% r+ T/ S) `1 S7 x
四威將軍資料待查中...........
/ S  h! {, q! O! @. t0 L7 B
* _8 e+ M& z6 H1 D; G" L0 e: K(偏將軍)& q& d. Z* y& }
三國將軍位中地位較低的將軍位," d3 q1 L1 f6 f) Y* ]+ ~
三國均有設置。, u: o6 `/ c, S
/ f! x7 t! G. f
(裨將軍)
  n4 p% Y2 d4 ]- e( j1 l資料待查中...................
: J' F, O* L) z6 |+ o  {
; Q+ ?& S+ o6 S. ~. K( n
6 x' k3 ?" M/ \" \& Z8 e- V% T
6 Z1 x" @# R8 e* L三國時還有一些將軍位尚未寫上,4 Q8 S" X5 f' J/ \( j7 c
如陸遜所當過的上大將軍,) j6 ?; _6 ^9 W& {
位在三公之上,但並不是沿用東漢的官制,
* t+ X4 S0 I  P; [$ q+ @' h還有一些軍武的官置,
; A1 M) I+ q% S& W4 ]. R  O如校尉、都尉、都護等也是軍武之官位,! g0 T! R7 X4 ^& k! G
等資料對校完畢就會再貼一篇,( X1 S& [$ T" H# s( P( r! f2 E7 S0 H
或是有那位大大可以熱心編寫,
: E7 Q, _1 x/ [+ C一同校對龐大官制資料,% o; z0 w7 M* t$ l8 d1 o6 w2 M
這實在是很費神的一件大工程.......
. F& c% ^; V5 F) B4 G7 ]5 o: |- c, q) Y  l& ^0 {  a

  j% }3 d7 y4 a# Z! P. m, D2 v' l+ L; B- R+ m

/ ^( p0 F+ L  n(衛尉)& I+ \* p( ]) A' J
漢初更名為"中大夫令"後來又更回原稱,掌管宮內警衛與宮門警衛的重要官職,漢代九卿之一。: V; T# F* t* q' }4 P; ?3 F

3 q% V8 W7 c! K" z. s  d; V! d(太傅)4 I  N- s6 @/ }. t$ `
輔佐皇帝的重要官職,在朝廷內可管全國軍政的朝廷大臣。
% I+ Z7 l( Y+ r7 a+ Z' z% |/ u$ O+ u3 G. k
(太常)" ?5 ?( `4 L  ?8 I& r. S
掌管禮樂社稷與宗廟禮儀的政務官職,九卿之一。
$ I, T# M& E/ \7 U9 H5 I* t" B$ @/ v0 D5 v8 H+ |9 @5 p
(太守)9 g/ I! C6 _% ?' F
一個郡的最高行政長官,能自己任免其下的官吏,自治權利很大的一種官職。
3 L" B/ D; w, z5 l8 `- n* P. ?9 l6 Z0 [$ b2 r0 l
(少府)
3 P6 }8 w8 f4 }& l管理皇帝的財貨的官職,皇帝用的金錢財器都是其所管的事,包括御醫也是在這官職的編制下,照顧皇帝的重要官職,
. \" Y. x& ]) W# m: w2 d1 k6 E: E4 W+ v% x九卿之一。3 }3 R; c$ \& ?7 A
, i8 b# [/ r8 t* [! B; g2 G+ j' m) G
(中常侍)( m' E2 N# R# {- H$ `
掌管皇帝詔書傳遞與宮內文書的行政官,權利極大,宦官的最愛。
# s9 Y7 b9 C+ s: v# h" F& p! R; ]# c  ^
(中領軍)
1 Z/ X0 e& K5 N, B曹操擔任東漢丞相後所制的官職,掌管皇帝所屬的禁衛軍大統領。7 D6 A% Q5 M+ \  V
( S, \, v# E; j; E8 x6 u
(中護軍)9 N; s3 d! U8 G2 P0 q4 H( O
曹操擔任東漢丞相後所制的官職,在中領軍官位之下的部屬官,一樣可以統領禁衛軍。( ^6 u5 u2 f! G+ |2 }" `. D. T# ?

5 a  H8 Y$ O; Z5 X: v5 S4 a(長史)' @- B% e8 f0 s# U
這官職相當於現在各官職中的秘書長,將軍府下常設官職,很多官吏下都會設利此官職。
$ e* A6 a% N: g( v  b9 l; z, t5 O! h& p& \# \9 U
(司隸校尉)
' C+ T' v4 `/ x京城內帶官兵從事查捕犯罪者或是間諜的重要官職,3 c  [7 [& ]0 a1 E. P3 _: _+ S
張飛也曾任此官職。
# e. X# S6 V4 v
8 M5 l9 Q& W+ r. k9 t" W: f" f% ](司金中郎將)8 U& H( X+ L; I7 U& N1 w& X  o
建安十三年設置,管理全國冶鐵鑄幣等金屬方面的官職。8 w2 z/ N! P3 z: n

& e' e, g9 c" b2 J: O8 @(主簿)
: T* v  v; @( H4 q$ x9 Y三公與丞相府中常設官職,主要在管理府內文書簿籍,各將軍府也能設制此官職。
( B/ k" i% e' m7 {* Q2 s* B, ^
) U4 q& C- f" t" j; ]3 o(丞相)1 U# Y# x  F2 n: [% q3 [6 v$ P
所有官職中權利最高的行政長官,相當於現今的五院院長加起來的權利,
5 e2 w( g: B3 W6 e東漢沒有設置丞相,曹操重設此官職。5 W5 S" [) v7 n# \8 N! z: h  d
; {5 t$ K0 {5 T  i# ~# d. j
(光祿勳)
2 M0 `; P. L+ D- v; p3 B, O. F9 v掌管皇帝宮內住宿衛生與門戶馬匹的官職,九卿之一。
7 H, r: i% M1 \7 E; x. A; f" c# v2 G& E" l  E5 a4 e
(執金吾)! A7 \5 o6 B2 c/ Z: O, T) B
掌管皇帝出外時的巡衛重要責任,皇帝出巡時執金吾為先導。
7 ?' J0 @! S+ J9 ], L  N; e: z% g
1 ^& P# w& Y& h. h* f! y* T! ^9 N' Z(廷尉)
3 K" y4 p6 C2 J0 {/ \, D# P/ _最高司法機關,像現在的最高法院。6 B/ O" e6 [) ~9 z6 F/ @& E' J
  y& I" N, f5 N& ~  }5 h9 |. M
(尚書令)
0 g3 L9 b. `% T' W9 R所有尚書的首腦,統領宮殿內各尚書,直接對皇帝負責。
. e  |4 b9 _& h  i5 D" S4 S
/ U7 Q, S) [6 B0 S(尚書): t% R# E$ K6 D
宮殿內文書傳遞的官吏,漢初地位很低,東漢後地位開始加重。
4 W% ]3 v+ f0 [
, ]0 z% ]0 s( U(尚書郎)2 P- Y8 y. ?( l. X: |. E' s
負責宮內文書起草的官員,東漢推舉孝廉中選取有才能的人入尚書台,滿一年後稱尚書郎,三年滿還沒升官的改稱為侍郎。8 ?& p, h: E& ]- ^+ B
( e8 X1 d7 y: C4 e; K7 h
(侍中)! p2 H8 E8 c6 q9 \0 h3 A% ~4 Z
丞相的屬官,負責皇帝身邊的所有雜事,掌管人事補缺事宜,皇帝出巡也要跟著一起去,並隨時帶著玉璽。
* D2 e0 d, L* L# ^
6 J" U$ ?- y/ ~7 \* j+ a(宗正)9 @4 B0 ~4 ^  y& e4 d# A4 M
掌管皇族與外戚所有事務,通常都是皇帝的親戚擔任此官,
0 x3 z8 c  [) v) s3 w+ ]# f! I漢代擔任此官的人一律都由皇族劉姓人氏擔任。
! d6 c1 @1 `) }2 s) G( o; k' ]  Y6 C3 d# H$ C# i
(刺史)+ c9 w, z1 Y6 v  Y" F2 Z# d  A
掌管一州的軍政大權,"刺"可解釋為檢舉不法,"史"可解釋為皇帝所使,對皇帝負責。, f! F3 L; `6 e+ y% H3 Y: j+ L
! }/ |; Q' E, @" k; R
(參軍)
- W# {1 R) m. f- V意為參謀軍事之人,無特定常設官職,軍事出征常見此官。& z! j6 @$ g% \* N+ b2 R2 E5 E3 T2 f

: s4 D- E$ H$ T/ \/ A2 m(城門校尉)
& `# J( i$ c- A  ^" l掌管京城城門屯兵的官職。" Z, v( K1 Y+ M7 A; q+ n

' q' x' O7 B+ m& l8 B(都督)1 e3 E: V0 p, _( o
三國時創制的特有官職,非常設此官,但權力極大的軍事官職,
2 ^* ~5 I' u) h0 U- C7 K+ o1 ?8 P& s地域性的軍事最高指揮官。
& z% [- o- G+ A! C3 h) O) l0 h) ^6 e! h3 r3 d: @' n4 U! [
(校事)
$ e- h. @" f' \. a" `: G曹操丞相時設制,此官職甚微,但確是負責觀察群臣微小過錯的官吏,, k- h1 n' z+ X
以現今的講法應該是類似秘密警察或是搞白色恐怖的官職。
: F* ~) ?4 B. a/ n
. f' r: G7 i* w9 Z! J5 c/ B  j  j(御史大夫)
. m, {  m& J. q$ P" v掌管官員們彈劾糾查的事情,相當於現今監察院院長。
# G) B: @, F- C8 b) _
& h2 d2 }+ S" b) X- F9 o# ~(禦史中丞)0 _/ o6 _3 B# W& I) U; A
御史大夫的部屬。
4 W7 S4 _: o3 q6 I
) c: y$ M- B3 O(督軍)7 r. S% a$ a' L/ j1 A# A7 O- h: O
史料所得知為一種高級的統兵長官,! g* k2 p$ E. p2 d4 D0 g) M
但詳細資料不詳。
; m, D3 m9 _2 \4 M( r' N: V8 D7 d8 R, V2 I2 _
(督郵)
' g$ v. h+ w& g4 h2 t1 g/ u漢代各郡設置督郵官,以糾舉領域內鄉鎮違法的事情,兼顧宣導政令教育民眾等事,地方的司法體制也有所權利,4 r% S, R. ?  T/ O: p& \
能行使訟、獄、補、亡的司法權利。(三國演義中被張飛痛扁的官吏,但基本上痛扁此官的下場是......死罪一條)
* c, d& i$ l  o
2 R1 K1 F& t# y6 ](步兵校尉)
1 C8 d7 k5 g. [+ M東漢設八個校尉,負責統領禁衛軍北軍,屯兵上林苑門(皇宮裡的內門),禁衛軍統領之一。& B& A/ w. y! v+ [

( c& ^8 @" l' u2 f  N) ^9 l8 x(別部司馬)
7 C. @5 s  C: f4 i9 y8 O- _0 i( }3 E大將軍府內所設置官位,有率兵權,且因時因地統兵量也有多有少沒有個固定數。
) y/ n; @! y9 _: j/ [1 y! n# h: ]8 X, j" _7 i
(大都督)都督裡最高位階,三國曹魏創置,一品官,授予黃絨(代表天子權威的象徵,對啦對啦跟尚方寶劍一樣功能只是他是件針織品),/ {; e) A  G! l) r6 y* j# f
可以用來節制已經持節的將軍,並統治管轄,軍權極大的一種官職。
5 G/ z9 y% @: s; l# N* `% y* r5 D
' I( m1 P0 ~& _& U  a(都尉)1 Y- o8 [+ r; n" I; i
郡設的武將屬官,地位不高但有軍權。* Q$ x& c# _8 k9 }2 v/ g
1 t) b; g5 a8 Q0 y8 Q2 n7 M
(都護)4 Z8 o0 m8 ^% Y% ^3 E
職權如大都督,但無授予黃絨,總理內外總軍事,但詳細職責史料沒有詳細描述,
& |, ~6 z( c6 {3 n$ L只知到地位很高,但確沒有帶兵出戰的紀錄,跟大都督不太一樣,可能是管理軍事行政的事情,
4 Q% e* |, K1 I2 m都護前能加稱號。$ E2 x( V! n! O; v" G3 z/ e/ p6 r
* G0 x" v0 k) _8 `$ V& p( M- N
(奮武校尉)
% g' k8 s  S4 M, Z5 E% V三國吳國創制,職責不清楚,魯肅曾任此職。
/ z8 Y- e8 F, z8 ^5 R+ q, W( K- r! W& R) o1 Q  g0 P
(立武中郎將)
( W1 n4 J. g6 A) g+ V0 T. e. \三國吳國創制,步騭擔任過此官。
7 u$ m  N1 a$ N$ c! i6 Y% T* {! P; V/ l2 O
(立節中郎將)
- a& d7 u2 K, K+ O# K7 S  j三國吳國創制,陸抗擔任過此官。& o: ]% Y: Z( M/ O* ]2 {8 J: |
7 d# J8 `  a8 y) t
(破虜將軍)
9 r; t; v, Q4 t& Y( ]# @東漢末年雜號將軍之一,曹魏時史料記載為五品官,李典、孫堅曾任此職。
- H; ~0 E! q, H/ K  I7 ?5 u% R5 [9 B/ u
(平戎將軍)
' ^+ E+ Z! r! ]0 z三國吳國創制,步騭擔任過此官。' ]! l- w. O  n. I7 x8 e6 ^7 L

, r$ u5 M3 z! X8 ^(上大將軍)
  R3 {" T4 b+ ^* h' w, J三國吳國創制,吳國黃龍元年設置,陸遜任此職,位於三公之上。; ?4 U1 T5 R; V7 h: X4 U1 E

. ^/ C7 V* V/ V" S) G(綏南中郎將)
8 X8 @" q2 T. E: h* A- E0 I三國魏蜀接有設置,士變、張翼曾任此官。( j: _" y5 S9 V7 O6 O  ]) @

2 Y% f9 s. V* Y6 O(司鹽校尉)) D! |( U; c( N; [% c  v' D; @
三國蜀吳有設置,管理鹽的生產,吳國是以管理海鹽生產。
6 D* D( G" J6 x# ~* y6 j& L7 e2 q. k9 f! J  m7 Y# Z4 h
(武衛都尉)! Z% ~. @+ Z1 h" B1 t
三國吳創制,孫桓、孫峻任過此職。/ A# v8 [! r* t
: |2 ~1 F, g+ m* @# \1 p& S; S6 X8 C
(武衛將軍)' Y& }& _' {. i- j& B$ y
原是曹操創置武魏中郎將,曹丕稱帝時改名,許褚任此職。
' L! T2 R7 T+ i, _2 Z
, e( K, `& o! a1 ](左輔都尉,右弼都尉,輔正都尉,翼正都尉)
9 _' E/ a  R0 t7 B4 `% _三國吳創制,三國吳東宮屬官。孫登為太子時,諸葛恪為左輔都尉,張休為右弼都尉,顧譚為輔正都尉,陳表為翼正都尉。$ d  h: R& y4 S3 \- H

4 L9 [' w! {* a# o# N' N  U(羽林中郎將)* h3 w7 [  Q; x- B% t6 g  m0 [
東漢所創,曹魏時為五品官。' F+ w! U$ J! I4 L/ A; ?
; s: m5 i' [# s: ?7 z+ m5 |; C/ Q
(折沖校尉)- x( U# o$ M# b, T
曹操任奮武將軍時,夏侯惇為此官職,之後三國時代沒出現過此官職。
) C9 A. ?- }- _# X
' r2 M5 h& x  |0 l8 g(左右丞相)
: x0 i1 P& m% i; e7 [% F, c' |三國吳創制,以右丞相為主左丞相為輔。" B5 [, Z" V; m7 S. U# t/ g

3 m5 W5 d: o: P0 |4 n; `$ [& J* u(左右都護)4 t; Q  b% g0 ?% N% J& j
三國吳創制,黃龍元年,陸遜為大將軍、右都護,諸葛謹為大將軍、左都護。
Originally posted by derek23 at 2005-12-4 16:55:3 r! o; U0 R# ?) Z  n
我最憎尼條pk,扮晒仁義咁見到都嘔
& Y& `7 b/ y# Z( i; p* S' x& c, Y. I2 J
/ i+ E: |. I9 v, s...
9 z# u, k# g# E8 J

3 ?. e( W( C) WAGREE he is plc......
為鼓勵151515 & derek23! Y  D, E$ S% v# ]5 s3 n) O, P; W
每人+5~
Originally posted by BOYDWAN at 2005-12-4 17:14:
. A- N$ W$ H  I& w) M9 d為鼓勵151515 & derek23
- o" z* q2 j% M4 j/ L4 Y每人+5~
/ Q; v' d; `; ?" U8 v( V: h; @/ }
# \9 O& q. t4 U6 R9 N% R
Thank very much
吳國中後期名將(朱姓)
& x2 d- }; u+ `' c- B2 V3 _2 Z6 ~1 q1 J" c3 A$ ^3 i
朱 治 字 君 理 , 丹 楊 故 鄣 人 也 。初 為 縣 吏 , 後 察 孝 廉, 州 辟 從 事 , 隨孫 堅 征 伐 。 中 平 五 年 , 拜 司 馬 , 從 討長沙 、 零 、 桂 等 三 郡 賊 周 朝 、 蘇 馬 等, 有 功 , 堅 表 治 行 都尉 。 從 破 董 卓 於陽 人 , 入 洛 陽 。 表 治 行 督 軍 校 尉 , 特將步 騎 , 東 助 徐 州 牧 陶 謙 討 黃 巾 。 ( b) t& {5 [4 N# y
7 R4 i4 ^" m1 T& j# w0 X. [
    會 堅 薨 , 治 扶 翼 策 , 依 就 袁 術。 後 知 術 政 德 不 立, 乃 勸 策 還 平 江 東。 時 太 傅 馬 日 磾 在 壽 春 , 辟 治 為 掾,遷 吳 郡 都 尉 。 是 時 吳 景 已 在 丹 楊 ,而 策 為 術 攻 廬 江 , 於是 劉 繇 恐 為 袁 、孫 所 并 , 遂 搆 嫌 隙 。 而 策 家 門 盡 在 州下, 治 乃 使 人 於 曲 阿 迎 太 妃 及 權 兄 弟, 所 以 供 奉 輔 護 , 甚有 恩 紀 。 治 從 錢唐 欲 進 到 吳 , 吳 郡 太 守 許 貢 拒 之 於 由拳, 治 與 戰 , 大 破 之 。 貢 南 就 山 賊 嚴白 虎 , 治 遂 入 郡 , 領太 守 事 。 策 既 走劉 繇 , 東 定 會 稽 。
  `/ Z5 M7 E+ k9 t6 w4 k( X
4 e* ~. P& n$ A# u; K    權 年 十 五 , 治 舉 為 孝 廉 。 後 策薨 , 治 與 張 昭 等 共尊 奉 權 。 建 安 七 年, 權 表 治 為 ( 九 真 ) 〔 吳 郡 〕 太 守,行 扶 義 將 軍 , 割 婁 、 由 拳 、 無 錫 、毗 陵 為 奉 邑 , 置 長 吏。 征 討 夷 越 , 佐定 東 南 , 禽 截 黃 巾 餘 類 陳 敗 、 萬 秉 等。黃 武 元 年 , 封 毗 陵 侯 , 領 郡 如 故 。二 年 , 拜 安 國 將 軍 ,金 印 紫 綬 , 徙 封故 鄣 。 6 m' d# n+ W" W5 {1 J/ U/ L8 Z

& l2 `7 N5 E3 U+ z! q) O9 e    權 歷 位 上 將 , 及 為 吳 王 , 治 每進 見 , 權 常 親 迎 ,執 版 交 拜 , 饗 宴 贈賜 , 恩 敬 特 隆 , 至 從 行 吏 , 皆 得 奉贄私 覿 , 其 見 異 如 此 。
  E' E# Y2 s. W; R
6 j5 k9 A' U: f! {) w4 A! Y    初 , 權 弟 翊 , 性 峭 急 , 喜 怒 快意 , 治 數 責 數 , 諭以 道 義 。 權 從 兄 豫章 太 守 賁 , 女 為 曹 公 子 婦 , 及 曹 公破荊 州 , 威 震 南 土 , 賁 畏 懼 , 欲 遣 子入 質 。 治 聞 之 , 求 往見 賁 , 為 陳 安 危, 〔 一 〕 賁 由 此 遂 止 。 , y" L4 ]! E8 n$ S

1 [& K# m/ B% U2 M8 A〔 一 〕   江 表 傳 載 治 說賁 曰 : 「 破 虜將 軍 昔 率 義 兵 入 討 董 卓, 聲 冠 中 夏 , 義 士 壯 之 。 討 逆 繼世 ,廓 定 六 郡 , 特 以 君 侯 骨 肉 至 親 , 器 為時 生 , 故 表 漢朝 , 剖 符 大 郡 , 兼 建 將校 , 仍 關 綜 兩 府 , 榮 冠 宗 室 , 為遠 近所 瞻 。 加 討 虜 聰 明 神 武 , 繼 承 洪 業 ,攬 結 英 雄 , 周濟 世 務 , 軍 眾 日 盛 , 事業 日 隆 , 雖 昔 蕭 王 之 在 河 北 , 無以 加也 , 必 克 成 王 基 , 應 運 東 南 。 故 劉 玄德 遠 布 腹 心 ,求 見 拯 救 , 此 天 下 所 共知 也 。 前 在 東 聞 道 路 之 言 , 云 將軍 有異 趣 , 良 用 憮 然 。 今 曹 公 阻 兵 , 傾 覆漢 室 , 幼 帝 流離 , 百 姓 元 元 未 知 所 歸。 而 中 國 蕭 條 , 或 百 里 無 煙 , 城邑 空虛 , 道 殣 相 望 , 士 歎 於 外 , 婦 怨 乎 室, 加 之 以 師 旅, 因 之 以 飢 饉 , 以 此 料之 , 豈 能 越 長 江 與 我 爭 利 哉 ? 將軍 當斯 時 也 , 而 欲 背 骨 肉 之 親 , 違 萬 安 之計 , 割 同 氣 之膚 , 啖 虎 狼 之 口 , 為 一女 子 , 改 慮 易 圖 , 失 機 毫 釐 , 差以 千里 , 豈 不 惜 哉 ! 」 - Y8 \. Q7 d  [4 n0 `9 Z

0 u9 h% r( q+ e+ p, ~% d# G    權 常 歎 治 憂 勤 王 事 。 性 儉 約 ,雖 在 富 貴 , 車 服 惟供 事 。 權 優 異 之 ,自 令 督 軍 御 史 典 屬 城 文 書 , 治 領 四縣租 稅 而 已 。 然 公 族 子 弟 及 吳 四 姓 多出 仕 郡 , 郡 吏 常 以 千數 , 治 率 數 年 一遣 詣 王 府 , 所 遣 數 百 人 , 每 歲 時 獻 御,權 答 報 過 厚 。 是 時 丹 楊 深 地 , 頻 有姦 叛 , 亦 以 年 向 老 ,思 戀 土 風 , 自 表屯 故 鄣 , 鎮 撫 山 越 。 諸 父 老 故 人 , 莫不詣 門 , 治 皆 引 進 , 與 共 飲 宴 , 鄉 黨以 為 榮 。 在 故 鄣 歲 餘, 還 吳 。 黃 武 三年 卒 , 在 郡 三 十 一 年 , 年 六 十 九 。
: e, ~. o7 H3 L" F: y# @
0 E( P& a+ C8 n( h# `    子 才 , 素 為 校 尉 領 兵 , 既 嗣 父爵 , 遷 偏 將 軍 。 〔一 〕 才 弟 紀 , 權 以策 女 妻 之 , 亦 以 校 尉 領 兵 。 紀 弟 緯、萬 歲 , 皆 早 夭 。 才 子 琬 , 襲 爵 為 將, 至 鎮 西 將 軍 。
& x# i. ~3 ~! w5 e8 Y% h# ~) d) C: _+ m' t( G: U8 h% Q1 B: `- v
〔 一 〕   吳 書 曰 : 才 字君 業 , 為 人 精敏 , 善 騎 射 , 權 愛 異 之, 常 侍 從 游 戲 。 少 以 父 任 為 武 衛校 尉, 領 兵 隨 從 征 伐 , 屢 有 功 捷 。 本 郡 議者 以 才 少 處 榮貴 , 未 留 意 於 鄉 黨 , 才乃 歎 曰 : 「 我 初 為 將 , 謂 跨 馬 蹈敵 ,當 身 履 鋒 , 足 以 揚 名 , 不 知 鄉 黨 復 追跡 其 舉 措 乎 !」 於 是 更 折 節 為 恭 , 留意 於 賓 客 , 輕 財 尚 義 , 施 不 望 報, 又學 兵 法 , 名 聲 始 聞 於 遠 近 。 會 疾 卒 。
" |$ Q6 z# {: I) s8 |
! c2 _# G4 e9 |3 {0 L3 N    朱 然 字 義 封 , 治 姊 子 也 , 本 姓施 氏 。 初 治 未 有 子, 然 年 十 三 , 乃 啟策 乞 以 為 嗣 。 策 命 丹 楊 郡 以 羊 酒 召然, 然 到 吳 , 策 優 以 禮 賀 。 + `' ^9 a7 i1 ^4 Y9 l3 b

1 m' r- R, ^; N4 f  v    然 嘗 與 權 同 學 書 , 結 恩 愛 。 至權 統 事 , 以 然 為 餘姚 長 , 時 年 十 九 。後 遷 山 陰 令 , 加 折 衝 校 尉 , 督 五 縣。權 奇 其 能 , 分 丹 楊 為 臨 川 郡 , 然 為太 守 , 〔 一 〕 授 兵 二千 人 。 會 山 賊 盛起 , 然 平 討 , 旬 月 而 定 。 曹 公 出 濡 須,然 備 大 塢 及 三 關 屯 , 拜 偏 將 軍 。 建安 二 十 四 年 , 從 討 關羽 , 別 與 潘 璋 到臨 沮 禽 羽 , 遷 昭 武 將 軍 , 封 西 安 鄉 侯。
- R" X& o- B+ R1 g1 c3 M) z: A, Z
& t6 o0 T. r- K/ F3 G" \+ v( \〔 一 〕   臣 松 之 案 : 此郡 尋 罷 , 非 今臨 川 郡 。
& ]6 ]/ b& H2 P; ?, x
3 u# D# `# ~% k; d    虎 威 將 軍 呂 蒙 病 篤 , 權 問 曰 :「 卿 如 不 起 , 誰 可代 者 ? 」 蒙 對 曰 :「 朱 然 膽 守 有 餘 , 愚 以 為 可 任 。 」蒙卒 , 權 假 然 節 , 鎮 江 陵 。 黃 武 元 年, 劉 備 舉 兵 攻 宜 都 ,然 督 五 千 人 與 陸遜 并 力 拒 備 。 然 別 攻 破 備 前 鋒 , 斷 其後道 , 備 遂 破 走 。 拜 征 北 將 軍 , 封 永安 侯 。 ' A% ^$ X* Z& J( N3 N' a

4 H  u) c8 ?$ _    魏 遣 曹 真 、 夏 侯 尚 、 張 郃 等 攻江 陵 , 魏 文 帝 自 住宛 , 為 其 勢 援 , 連屯 圍 城 。 權 遣 將 軍 孫 盛 督 萬 人 備 州上, 立 圍 塢 , 為 然 外 救 。 郃 渡 兵 攻 盛, 盛 不 能 拒 , 即 時 卻退 , 郃 據 州 上 圍守 , 然 中 外 斷 絕 。 權 遣 潘 璋 、 楊 粲 等解〔 圍 〕 而 圍 不 解 。 時 然 城 中 兵 多 腫病 , 堪 戰 者 裁 五 千 人。 真 等 起 土 山 ,鑿 地 道 , 立 樓 櫓 , 臨 城 弓 矢 雨 注 , 將士皆 失 色 , 然 晏 如 而 無 恐 意 , 方 厲 吏士 , 伺 閒 隙 攻 破 兩 屯。 魏 攻 圍 然 凡 六月 日 , 未 退 。 江 陵 令 姚 泰 領 兵 備 城 北門, 見 外 兵 盛 , 城 中 人 少 , 穀 食 欲 盡, 因 與 敵 交 通 , 謀 為內 應 。 垂 發 , 事覺 , 然 治 戮 泰 。 尚 等 不 能 克 , 乃 徹 攻退還 。 由 是 然 名 震 於 敵 國 , 改 封 當 陽侯 。
! Q) }; H  j) C4 {3 W& j, {; x- w7 |# {( ?! w3 d2 P
    六 年 , 權 自 率 眾 攻 石 陽 , 及 至旋 師 , 潘 璋 斷 後 。夜 出 錯 亂 , 敵 追 擊璋 , 璋 不 能 禁 。 然 即 還 住 拒 敵 , 使前船 得 引 極 遠 , 徐 乃 後 發 。 黃 龍 元 年, 拜 車 騎 將 軍 、 右 護軍 , 領 兗 州 牧 。頃 之 , 以 兗 州 在 蜀 分 , 解 牧 職 。 + E  `' I  u3 y: X( q

* N, `: u7 K7 p' z0 k: j    嘉 禾 三 年 , 權 與 蜀 克 期 大 舉 ,權 自 向 新 城 , 然 與全 琮 各 受 斧 鉞 , 為左 右 督 。 會 吏 士 疾 病 , 故 未 攻 而 退 。   u6 f( k+ l, g) ~8 u

  B" G  b& D/ T; D) c3 x5 D0 s    赤 烏 五 年 , 征 柤 中 , 〔 一 〕 魏將 蒲 忠 、 胡 質 各 將數 千 人 , 忠 要 遮 險隘 , 圖 斷 然 後 , 質 為 忠 繼 援 。 時 然所督 兵 將 先 四 出 , 聞 問 不 暇 收 合 , 便將 帳 下 見 兵 八 百 人 逆掩 。 忠 戰 不 利 ,質 等 皆 退 。 〔 二 〕 九 年 , 復 征 柤 中 ,魏將 李 興 等 聞 然 深 入 , 率 步 騎 六 千 斷然 後 道 , 然 夜 出 逆 之, 軍 以 勝 反 。 先是 , 歸 義 馬 茂 懷 姦 , 覺 誅 , 權 深 忿 之。然 臨 行 上 疏 曰 : 「 馬 茂 小 子 , 敢 負恩 養 。 臣 今 奉 天 威 ,事 蒙 克 捷 , 欲 令所 獲 , 震 耀 遠 近 , 方 舟 塞 江 , 使 足 可觀, 以 解 上 下 之 忿 。 惟 陛 下 識 臣 先 言, 責 臣 後 效 。 」 權 時抑 表 不 出 。 然 既獻 捷 , 群 臣 上 賀 , 權 乃 舉 酒 作 樂 , 而出然 表 曰 : 「 此 家 前 初 有 表 , 孤 以 為難 必 , 今 果 如 其 言 ,可 謂 明 於 見 事 也。 」 遣 使 拜 然 為 左 大 司 馬 、 右 軍 師 。 7 U& ^- f0 ~" |( d; W- `7 U! h4 O

; `9 ^0 P& }# N4 E; [  i〔 一 〕   襄 陽 記 曰 : 柤音 如 租 稅 之 租。 柤 中 在 上 黃 界 , 去 襄陽 一 百 五 十 里 。 魏 時 夷 王 梅 敷 兄弟 三人 , 部 曲 萬 餘 家 屯 此 , 分 布 在 中 廬 宜城 西 山 鄢 、 沔二 谷 中 , 土 地 平 敞 , 宜桑 麻 , 有 水 陸 良 田 , 沔 南 之 膏 腴沃 壤, 謂 之 柤 中 。
4 S3 M/ J% X  b8 g
# c  ?5 {/ n- J( ?2 v1 \〔 二 〕   孫 氏 異 同 評 曰: ( 魏 志 ) 〔魏 書 〕 及 江 表 傳 云 然 以景 初 元 年 、 正 始 二 年 再 出 為 寇 ,所 破胡 質 、 蒲 忠 在 景 初 元 年 。 魏 志 承 魏 書, 依 違 不 說 質等 為 然 所 破 , 而 直 云 然退 耳 。 吳 志 說 赤 烏 五 年 , 於 魏 為正 始三 年 , 魏 將 蒲 忠 與 朱 然 戰 , 忠 不 利 ,質 等 皆 退 。 按魏 少 帝 紀 及 孫 權 傳 , 是歲 並 無 事 , 當 是 陳 壽 誤 以 吳 嘉 禾六 年為 赤 烏 五 年 耳 。 ' ^2 w* A1 M4 ]) u* c

& m! O4 |0 v- P/ g1 E: t% j/ @    然 長 不 盈 七 尺 , 氣 候 分 明 , 內行 脩 絜 , 其 所 文 采, 惟 施 軍 器 , 餘 皆質 素 。 終 日 欽 欽 , 常 在 戰 場 , 臨 急膽定 , 尤 過 絕 人 , 雖 世 無 事 , 每 朝 夕嚴 鼓 , 兵 在 營 者 , 咸行 裝 就 隊 , 以 此玩 敵 , 使 不 知 所 備 , 故 出 輒 有 功 。 諸葛瑾 子 融 、 步 騭 子 協 , 雖 各 襲 任 , 權特 復 使 然 總 為 大 督 。又 陸 遜 亦 ( 本 )〔 卒 〕 , 功 臣 名 將 存 者 惟 然 , 莫 與 比隆。 寢 疾 二 年 , 後 漸 增 篤 , 權 晝 為 減膳 , 夜 為 不 寐 , 中 使醫 藥 口 食 之 物 ,相 望 於 道 。 然 每 遣 使 表 疾 病 消 息 , 權輒召 見 , 口 自 問 訊 , 入 賜 酒 食 , 出 送布 帛 。 自 創 業 功 臣 疾病 , 權 意 之 所 鍾, 呂 蒙 、 淩 統 最 重 , 然 其 次 矣 。 年 六十八 , 赤 烏 十 二 年 卒 , 權 素 服 舉 哀 ,為 之 感 慟 。 子 績 嗣 。
) |* ]9 j5 W( b% x' x
* h$ ?! r& v1 [6 R    績 字 公 緒 , 以 父 任 為 郎 , 後 拜建 忠 都 尉 。 叔 父 才卒 , 績 領 其 兵 , 隨太 常 潘 濬 討 五 溪 , 以 膽 力 稱 。 遷 偏將軍 營 下 督 , 領 盜 賊 事 , 持 法 不 傾 。魯 王 霸 注 意 交 績 , 嘗至 其 廨 , 就 之 坐, 欲 與 結 好 , 績 下 地 住 立 , 辭 而 不 當。然 卒 , 績 襲 業 , 拜 平 魏 將 軍 , 樂 鄉督 。 明 年 , 魏 征 南 將軍 王 昶 率 眾 攻 江陵 城 , 不 克 而 退 。 績 與 奮 威 將 軍 諸 葛融書 曰 : 「 昶 遠 來 疲 困 , 馬 無 所 食 ,力 屈 而 走 , 此 天 助 也。 今 追 之 力 少 ,可 引 兵 相 繼 , 吾 欲 破 之 於 前 , 足 下 乘之於 後 , 豈 一 人 之 功 哉 , 宜 同 斷 金 之義 。 」 融 答 許 績 。 績便 引 兵 及 昶 於 紀南 , 紀 南 去 城 三 十 里 , 績 先 戰 勝 而 融不進 , 績 後 失 利 。 權 深 嘉 績 , 盛 責 怒融 , 融 兄 大 將 軍 恪 貴重 , 故 融 得 不 廢。 初 績 與 恪 、 融 不 平 , 及 此 事 變 , 為隙益 甚 。 建 興 元 年 , 遷 鎮 東 將 軍 。 二年 春 , 恪 向 新 城 , 要績 并 力 , 而 留 置半 州 , 使 融 兼 其 任 。 冬 , 恪 、 融 被 害,績 復 還 樂 鄉 , 假 節 。 太 平 二 年 , 拜驃 騎 將 軍 。 孫 綝 秉 政, 大 臣 疑 貳 , 績恐 吳 必 擾 亂 , 而 中 國 乘 釁 , 乃 密 書 結蜀, 使 為 并 兼 之 慮 。 蜀 遣 右 將 軍 閻 宇將 兵 五 千 , 增 白 帝 守, 以 須 績 之 後 命。 永 安 初 , 遷 上 大 將 軍 、 都 護 督 , 自巴丘 上 迄 西 陵 。 元 興 元 年 , 就 拜 左 大司 馬 。 初 , 然 為 治 行喪 竟 , 乞 復 本 姓, 權 不 許 , 績 以 五 鳳 中 表 還 為 施 氏 ,建衡 二 年 卒 。
) c- L5 I4 `' ?
6 p3 s2 b5 n' c! M' B6 z  ~' j    呂 範 字 子 衡 , 汝 南 細 陽 人 也 。少 為 縣 吏 , 有 容 觀姿 貌 。 邑 人 劉 氏 ,家 富 女 美 , 範 求 之 。 女 母 嫌 , 欲 勿與, 劉 氏 曰 : 「 觀 呂 子 衡 寧 當 久 貧 者邪 ? 」 遂 與 之 婚 。 後避 亂 壽 春 , 孫 策見 而 異 之 , 範 遂 自 委 昵 , 將 私 客 百 人歸策 。 時 太 妃 在 江 都 , 策 遣 範 迎 之 。徐 州 牧 陶 謙 謂 範 為 袁氏 覘 候 , 諷 縣 掠考 範 , 範 親 客 健 兒 篡 取 以 歸 。 時 唯 範與孫 河 常 從 策 , 跋 涉 辛 苦 , 危 難 不 避, 策 亦 親 戚 待 之 , 每與 升 堂 , 飲 宴 於太 妃 前 。 . O7 j2 s- {6 S2 Z: _* `% c

" f( ]. E3 W; O( D* S    後 從 策 攻 破 廬 江 , 還 俱 東 渡 ,到 橫 江 、 當 利 , 破張 英 、 于 麋 , 下 小丹 楊 、 湖 孰 , 領 湖 孰 相 。 策 定 秣 陵、曲 阿 , 收 笮 融 、 劉 繇 餘 眾 , 增 範 兵二 千 , 騎 五 十 匹 。 後領 宛 陵 令 , 討 破丹 楊 賊 , 還 吳 , 遷 都 督 〔 一 〕 。
3 J8 }) U+ P( x7 F+ L: `9 t/ S1 n9 g6 }2 ~: c  K8 ~, Q
〔 一 〕   江 表 傳 曰 : 策從 容 獨 與 範 棋, 範 曰 : 「 今 將 軍 事 業日 大 , 士 眾 日 盛 , 範 在 遠 , 聞 綱紀 猶有 不 整 者 , 範 願 蹔 領 都 督 , 佐 將 軍 部分 之 。 」 策 曰: 「 子 衡 , 卿 既 士 大 夫, 加 手 下 已 有 大 眾 , 立 功 於 外 ,豈 宜復 屈 小 職 , 知 軍 中 細 碎 事 乎 ! 」 範 曰: 「 不 然 。 今捨 本 土 而 託 將 軍 者 , 非為 妻 子 也 , 欲 濟 世 務 。 猶 同 舟 涉海 ,一 事 不 牢 , 即 俱 受 其 敗 。 此 亦 範 計 ,非 但 將 軍 也 。」 策 笑 , 無 以 答 。 範 出, 更 釋  , 著 蔥 褶 , 執 鞭 , 詣 閤下 啟事 , 自 稱 領 都 督 , 策 乃 授 傳 , 委 以 眾事 。 由 是 軍 中肅 睦 , 威 禁 大 行 。 6 u+ F2 J- \2 u4 Z1 @$ Q

9 b, T: B; D5 Y& T$ t2 F& U8 Y' F    是 時 下 邳 陳 瑀 自 號 吳 郡 太 守 ,住 海 西 , 與 彊 族 嚴白 虎 交 通 。 策 自 將討 虎 , 別 遣 範 與 徐 逸 攻 瑀 於 海 西 ,梟其 大 將 陳 牧 。 〔 一 〕 又 從 攻 祖 郎 於陵 陽 , 太 史 慈 於 勇 里。 七 縣 平 定 , 拜征 虜 中 郎 將 , 征 江 夏 , 還 平 鄱 陽 。
5 `3 F+ A5 i9 _0 R/ o* g
2 n0 X- e8 i" ]' }/ [〔 一 〕   九 州 春 秋 曰 :初 平 三 年 , 揚州 刺 史 陳 禕 死 , 袁 術 使瑀 領 揚 州 牧 。 後 術 為 曹 公 所 敗 於封 丘, 南 人 叛 瑀 , 瑀 拒 之 。 術 走 陰 陵 , 好辭 以 下 瑀 , 瑀不 知 權 , 而 又 怯 , 不 即攻 術 。 術 於 淮 北 集 兵 向 壽 春 。 瑀懼 ,使 其 弟 公 琰 請 和 於 術 。 術 執 之 而 進 ,瑀 走 歸 下 邳 。
/ M; N- N1 h6 \
; S& l' h( f) [8 b    策 薨 , 奔 喪 于 吳 。 後 權 復 征 江夏 , 範 與 張 昭 留 守。 1 b9 }* N* C: T1 g9 k

1 X  j+ }/ P6 q8 c4 m    曹 公 至 赤 壁 , 與 周 瑜 等 俱 拒 破之 , 拜 裨 將 軍 , 領彭 澤 太 守 , 以 彭 澤、 柴 桑 、 歷 陽 為 奉 邑 。 劉 備 詣 京 見權, 範 密 請 留 備 。 後 遷 平 南 將 軍 , 屯柴 桑 。
2 Q0 b9 J! M- D
  X  Y7 V2 W8 }' Y4 M    權 討 關 羽 , 過 範 館 , 謂 曰 : 「昔 早 從 卿 言 , 無 此勞 也 。 今 當 上 取 之, 卿 為 我 守 建 業 。 」 權 破 羽 還 , 都武昌 , 拜 範 建 威 將 軍 , 封 宛 陵 侯 , 領丹 楊 太 守 , 治 建 業 ,督 扶 州 以 下 至 海, 轉 以 溧 陽 、 懷 安 、 寧 國 為 奉 邑 。
4 p- V" O; m1 y9 T8 B; J0 n. D0 S; R- q; Q
    曹 休 、 張 遼 、 臧 霸 等 來 伐 , 範督 徐 盛 、 全 琮 、 孫韶 等 , 以 舟 師 拒 休等 於 洞 口 。 遷 前 將 軍 , 假 節 , 改 封南昌 侯 。 時 遭 大 風 , 船 人 覆 溺 , 死 者數 千 , 還 軍 , 拜 揚 州牧 。
6 \* d# z1 r$ l+ N- U* r8 T2 m  w4 J9 n( V& ^
    性 好 威 儀 , 州 民 如 陸 遜 、 全 琮及 貴 公 子 , 皆 脩 敬虔 肅 , 不 敢 輕 脫 。其 居 處 服 飾 , 於 時 奢 靡 , 然 勤 事 奉法, 故 權 悅 其 忠 , 不 怪 其 侈 〔 一 〕 。 % u- p  m" E; i1 X

  |! i3 G3 A* e! ]- o, \! Y& u〔 一 〕   江 表 傳 曰 : 人有 白 範 與 賀 齊奢 麗 夸 綺 , 服 飾 僭 擬 王者 , 權 曰 : 「 昔 管 仲 踰 禮 , 桓 公優 而容 之 , 無 損 於 霸 。 今 子 衡 、 公 苗 , 身無 夷 吾 之 失 ,但 其 器 械 精 好 , 舟 車 嚴整 耳 , 此 適 足 作 軍 容 , 何 損 於 治哉 ?」 告 者 乃 不 敢 復 言 。 9 s$ n( M2 f7 J7 o$ P
" [( X, y3 l* z/ |
    初 策 使 範 典 主 財 計 , 權 時 年 少, 私 從 有 求 , 範 必關 白 , 不 敢 專 許 ,當 時 以 此 見 望 。 權 守 陽 羨 長 , 有 所私用 , 策 或 料 覆 , 功 曹 周 谷 輒 為 傅 著簿 書 , 使 無 譴 問 。 權臨 時 悅 之 , 及 後統 事 , 以 範 忠 誠 , 厚 見 信 任 , 以 谷 能欺更 簿 書 , 不 用 也 。 ' L  N3 {2 \7 n2 t9 m! A

# p1 z8 T& @) X; Y8 s1 [    黃 武 七 年 , 範 遷 大 司 馬 , 印 綬未 下 , 疾 卒 。 權 素服 舉 哀 , 遣 使 者 追贈 印 綬 。 及 還 都 建 業 , 權 過 範 墓 呼曰: 「 子 衡 ! 」 言 及 流 涕 , 祀 以 太 牢。 〔 一 〕   m# h. U# _( i/ ]: e

* ?* {- z0 K6 N5 ?〔 一 〕   江 表 傳 曰 : 初, 權 移 都 建 業, 大 會 將 相 文 武 , 時 謂嚴 畯 曰 : 「 孤 昔 歎 魯 子 敬 比 鄧 禹, 呂子 衡 方 吳 漢 , 閒 卿 諸 人 未 平 此 論 , 今定 云 何 ? 」 畯退 席 曰 : 「 臣 未 解 指 趣, 謂 肅 、 範 受 饒 , 褒 歎 過 實 。 」權 曰: 「 昔 鄧 仲 華 初 見 光 武 , 光 武 時 受 更始 使 , 撫 河 北, 行 大 司 馬 事 耳 , 未 有帝 王 志 也 。 禹 勸 之 以 復 漢 業 , 是禹 開初 議 之 端 矣 。 子 敬 英 爽 有 殊 略 , 孤 始與 一 語 , 便 及大 計 , 與 禹 相 似 , 故 比之 。 呂 子 衡 忠 篤 亮 直 , 性 雖 好 奢, 然以 憂 公 為 先 , 不 足 為 損 , 避 袁 術 自 歸於 兄 , 兄 作 大將 , 別 領 部 曲 , 故 憂 兄事 , 乞 為 都 督 , 辦 護 脩 整 , 加 之恪 勤, 與 吳 漢 相 類 , 故 方 之 。 皆 有 指 趣 ,非 孤 私 之 也 。」 畯 乃 服 。
" T$ J( Q7 z5 v! f% b
1 i" D2 @/ x- g8 ~' k2 O; ]    範 長 子 先 卒 , 次 子 據 嗣 。 據 字世 議 , 以 父 任 為 郎, 後 範 寢 疾 , 拜 副軍 校 尉 , 佐 領 軍 事 。 範 卒 , 遷 安 軍中郎 將 。 數 討 山 賊 , 諸 深 惡 劇 地 , 所擊 皆 破 。 隨 太 常 潘 濬討 五 谿 , 復 有 功。 朱 然 攻 樊 , 據 與 朱 異 破 城 外 圍 , 還拜偏 將 軍 , 入 補 馬 閑 右 部 督 , 遷 越 騎校 尉 。 太 元 元 年 , 大風 , 江 水 溢 流 ,漸 淹 城 門 , 權 使 視 水 , 獨 見 據 使 人 取大船 以 備 害 。 權 嘉 之 , 拜 盪 魏 將 軍 。權 寢 疾 , 以 據 為 太 子右 部 督 。 太 子 即位 , 拜 右 將 軍 。 魏 出 東 興 , 據 赴 討 有功。 明 年 , 孫 峻 殺 諸 葛 恪 , 遷 據 為 驃騎 將 軍 , 平 西 宮 事 。五 鳳 二 年 , 假 節, 與 峻 等 襲 壽 春 , 還 遇 魏 將 曹 珍 , 破之於 高 亭 。 太 平 元 年 , 帥 師 侵 魏 , 未及 淮 , 聞 孫 峻 死 , 以從 弟 綝 自 代 , 據大 怒 , 引 軍 還 , 欲 廢 綝 。 綝 聞 之 , 使中書 奉 詔 , 詔 文 欽 、 劉 纂 、 唐 咨 等 使取 據 , 又 遣 從 兄 ( 慮) 〔 憲 〕 以 都 下兵 逆 據 於 江 都 。 左 右 勸 據 降 魏 , 據 曰:「 恥 為 叛 臣 。 」 遂 自 殺 。 夷 三 族 。 4 q( d" w, {# s

; K. _) ?& w0 B: e/ w+ `    朱 桓 字 休 穆 , 吳 郡 吳 人 也 。 孫權 為 將 軍 , 桓 給 事幕 府 , 除 餘 姚 長 。往 遇 疫 癘 , 穀 食 荒 貴 , 桓 分 部 良 吏,隱 親 醫 藥 , 飧 粥 相 繼 , 士 民 感 戴 之。 遷 盪 寇 校 尉 , 授 兵二 千 人 , 使 部 伍吳 、 會 二 郡 , 鳩 合 遺 散 , 期 年 之 閒 ,得萬 餘 人 。 後 丹 楊 、 鄱 陽 山 賊 蜂 起 ,攻 沒 城 郭 , 殺 略 長 吏, 處 處 屯 聚 。 桓督 領 諸 將 , 周 旋 赴 討 , 應 皆 平 定 。 稍遷裨 將 軍 , 封 新 城 亭 侯 。 # M$ G9 U( V0 y0 [" S

( |1 U* A. ?/ F/ R  L) A7 ]9 e9 }    後 代 周 泰 為 濡 須 督 。 黃 武 元 年, 魏 使 大 司 馬 曹 仁步 騎 數 萬 向 濡 須 ,仁 欲 以 兵 襲 取 州 上 , 偽 先 揚 聲 , 欲東攻 羨 溪 。 桓 分 兵 將 赴 羨 溪 , 既 發 ,卒 得 仁 進 軍 拒 濡 須 七十 里 問 。 桓 遣 使追 還 羨 溪 兵 , 兵 未 到 而 仁 奄 至 。 時 桓手下 及 所 部 兵 , 在 者 五 千 人 , 諸 將 業業 , 各 有 懼 心 , 桓 喻之 曰 : 「 凡 兩 軍交 對 , 勝 負 在 將 , 不 在 眾 寡 。 諸 君 聞曹仁 用 兵 行 師 , 孰 與 桓 邪 ? 兵 法 所 以稱 客 倍 而 主 人 半 者 ,謂 俱 在 平 原 , 無城 池 之 守 , 又 謂 士 眾 勇 怯 齊 等 故 耳 。今人 既 非 智 勇 , 加 其 士 卒 甚 怯 , 又 千里 步 涉 , 人 馬 罷 困 ,桓 與 諸 軍 , 共 據高 城 , 南 臨 大 江 , 北 背 山 陵 , 以 逸 待勞, 為 主 制 客 , 此 百 戰 百 勝 之 勢 也 。雖 曹 丕 自 來 , 尚 不 足憂 , 況 仁 等 邪 !」 桓 因 偃 旗 鼓 , 外 示 虛 弱 , 以 誘 致 仁。仁 果 遣 其 子 泰 攻 濡 須 城 , 分 遣 將 軍常 雕 督 諸 葛 虔 、 王 雙等 , 乘 油 船 別 襲中 洲 。 中 洲 者 , 部 曲 妻 子 所 在 也 。 仁自將 萬 人 留 橐 皋 , 復 為 泰 等 後 拒 。 桓部 兵 將 攻 取 油 船 , 或別 擊 雕 等 , 桓 等身 自 拒 泰 , 燒 營 而 退 , 遂 梟 雕 , 生 虜雙, 送 武 昌 , 臨 陳 斬 溺 , 死 者 千 餘 。權 嘉 桓 功 , 封 嘉 興 侯, 遷 奮 武 將 軍 ,領 彭 城 相 。 ' q1 n/ C' i0 Z/ W! ]; X5 X$ b) d

$ s  r* ~% A! f- t) Y9 N2 t& f    黃 武 七 年 , 鄱 陽 太 守 周 魴 譎 誘魏 大 司 馬 曹 休 , 休將 步 騎 十 萬 至 皖 城以 迎 魴 。 時 陸 遜 為 元 帥 , 全 琮 與 桓為左 右 督 , 各 督 三 萬 人 擊 休 。 休 知 見欺 , 當 引 軍 還 , 自 負眾 盛 , 邀 於 一 戰。 桓 進 計 曰 : 「 休 本 以 親 戚 見 任 , 非智勇 名 將 也 。 今 戰 必 敗 , 敗 必 走 , 走當 由 夾 石 、 挂 車 , 此兩 道 皆 險 阨 , 若以 萬 兵 柴 路 , 則 彼 眾 可 盡 , 而 休 可 生虜, 臣 請 將 所 部 以 斷 之 。 若 蒙 天 威 ,得 以 休 自 效 , 便 可 乘勝 長 驅 , 進 取 壽春 , 割 有 淮 南 , 以 規 許 、 洛 , 此 萬 世一時 , 不 可 失 也 。 」 權 先 與 陸 遜 議 ,遜 以 為 不 可 , 故 計 不施 行 。 . _( @5 e, d' m1 U

2 I( E- [  T( Y6 i    黃 龍 元 年 , 拜 桓 前 將 軍 , 領 青州 牧 , 假 節 。 嘉 禾六 年 , 魏 廬 江 主 簿呂 習 請 大 兵 自 迎 , 欲 開 門 為 應 。 桓與衛 將 軍 全 琮 俱 以 師 迎 。 既 至 , 事 露, 軍 當 引 還 。 城 外 有溪 水 , 去 城 一 里所 , 廣 三 十 餘 丈 , 深 者 八 九 尺 , 淺 者半之 , 諸 軍 勒 兵 渡 去 , 桓 自 斷 後 。 時廬 江 太 守 李 膺 整 嚴 兵騎 , 欲 須 諸 軍 半渡 , 因 迫 擊 之 。 及 見 桓 節 蓋 在 後 , 卒不敢 出 , 其 見 憚 如 此 。   d8 r$ j, }2 c, H( u- }5 R+ F

; L; C( X( Y" O: g, A' [# ~    是 時 全 琮 為 督 , 權 又 令 偏 將 軍胡 綜 宣 傳 詔 命 , 參與 軍 事 。 琮 以 軍 出無 獲 , 議 欲 部 分 諸 將 , 有 所 掩 襲 。桓素 氣 高 , 恥 見 部 伍 , 乃 往 見 琮 , 問行 意 , 感 激 發 怒 , 與琮 校 計 。 琮 欲 自解 , 因 曰 : 「 上 自 令 胡 綜 為 督 , 綜 意以為 宜 爾 。 」 桓 愈 恚 恨 , 還 乃 使 人 呼綜 。 綜 至 軍 門 , 桓 出迎 之 , 顧 謂 左 右曰 : 「 我 縱 手 , 汝 等 各 自 去 。 」 有 一人旁 出 , 語 綜 使 還 。 桓 出 , 不 見 綜 ,知 左 右 所 為 , 因 斫 殺之 。 桓 佐 軍 進 諫, 刺 殺 佐 軍 , 遂 託 狂 發 , 詣 建 業 治 病。權 惜 其 功 能 , 故 不 罪 。 〔 一 〕 使 子異 攝 領 部 曲 , 令 醫 視護 , 數 月 復 遣 還中 洲 。 權 自 出 祖 送 , 謂 曰 : 「 今 寇 虜尚存 , 王 塗 未 一 , 孤 當 與 君 共 定 天 下, 欲 令 君 督 五 萬 人 專當 一 面 , 以 圖 進取 , 想 君 疾 未 復 發 也 。 」 桓 曰 : 「 天授陛 下 聖 姿 , 當 君 臨 四 海 , 猥 重 任 臣, 以 除 姦 逆 , 臣 疾 當自 愈 。 」 〔 二 〕 ) Y/ o5 `: G& {; _9 {! @+ V

9 \! z: W+ [0 L0 k+ d/ l% P〔 一 〕   孫 盛 曰 : 書 云臣 無 作 威 作 福, 作 威 作 福 , 則 凶 于 而家 , 害 于 而 國 。 桓 之 賊 忍 , 殆 虎狼 也, 人 君 且 猶 不 可 , 況 將 相 乎 ? 語 曰 ,得 一 夫 而 失 一國 , 縱 罪 虧 刑 , 失 孰 大焉 !
/ a4 q1 {/ ]% m$ L3 m% i' k( g, J/ j& J" |
〔 二 〕   吳 錄 曰 : 桓 奉觴 曰 : 「 臣 當遠 去 , 願 一 捋 陛 下 鬚 ,無 所 復 恨 。 」 權 馮 几 前 席 , 桓 進前 捋鬚 曰 : 「 臣 今 日 真 可 謂 捋 虎 鬚 也 。 」權 大 笑 。
8 n8 i0 f' \" f; @1 g+ X  n- Q( s4 Y/ k% D5 j% V( C
    桓 性 護 前 , 恥 為 人 下 , 每 臨 敵交 戰 , 節 度 不 得 自由 , 輒 嗔 恚 憤 激 。然 輕 財 貴 義 , 兼 以 彊 識 , 與 人 一 面,數 十 年 不 忘 , 部 曲 萬 口 , 妻 子 盡 識之 。 愛 養 吏 士 , 贍 護六 親 , 俸 祿 產 業, 皆 與 共 分 。 及 桓 疾 困 , 舉 營 憂 戚 。年六 十 二 , 赤 烏 元 年 卒 。 吏 士 男 女 ,無 不 號 慕 。 又 家 無 餘財 , 權 賜 鹽 五 千斛 以 周 喪 事 。 子 異 嗣 。
0 B6 {- y/ q' e' [5 k, q/ P% L" G  v, N! k2 V: ]
    異 字 季 文 , 以 父 任 除 郎 , 〔 一〕 後 拜 騎 都 尉 , 代桓 領 兵 。 赤 烏 四 年, 隨 朱 然 攻 魏 樊 城 , 建 計 破 其 外 圍,還 拜 偏 將 軍 。 魏 廬 江 太 守 文 欽 營 住六 安 , 多 設 屯 砦 , 置諸 道 要 , 以 招 誘亡 叛 , 為 邊 寇 害 。 異 乃 身 率 其 手 下 二千人 , 掩 破 欽 七 屯 , 斬 首 數 百 , 遷 揚武 將 軍 。 權 與 論 攻 戰, 辭 對 稱 意 。 權謂 異 從 父 驃 騎 將 軍 據 曰 : 「 本 知 季 文( ) 〔 膽 〕 定 , 見 之 復 過 所 聞 。 」十 三 年 , 文 欽 詐 降 ,密 書 與 異 , 欲 令自 迎 。 異 表 呈 欽 書 , 因 陳 其 偽 , 不 可便迎 。 權 詔 曰 : 「 方 今 北 土 未 一 , 欽云 欲 歸 命 , 宜 且 迎 之。 若 嫌 其 有 譎 者, 但 當 設 計 網 以 羅 之 , 盛 重 兵 以 防 之耳。 」 乃 遣 呂 據 督 二 萬 人 , 與 異 并 力, 至 北 界 , 欽 果 不 降。 建 興 元 年 , 遷鎮 南 將 軍 。 是 歲 魏 遣 胡 遵 、 諸 葛 誕 等出東 興 , 異 督 水 軍 攻 浮 梁 , 壞 之 , 魏軍 大 破 。 〔 二 〕 太 平二 年 , 假 節 , 為大 都 督 , 救 壽 春 圍 , 不 解 。 還 軍 , 為孫綝 所 枉 害 。 〔 三 〕 ; u2 j" y8 z$ X# z2 E4 i

- m/ f+ [4 H% Z7 N# G% K$ p1 g〔 一 〕   文 士 傳 曰 : 張惇 子 純 與 張 儼及 異 俱 童 少 , 往 見 驃 騎將 軍 朱 據 。 據 聞 三 人 才 名 , 欲 試之 ,告 曰 : 「 老 鄙 相 聞 , 飢 渴 甚 矣 。 夫 騕 以 迅 驟 為 功, 鷹 隼 以 輕 疾 為 妙 , 其為 吾 各 賦 一 物 , 然 後 乃 坐 。 」 儼乃 賦犬 曰 : 「 守 則 有 威 , 出 則 有 獲 , 韓 盧、 宋 鵲 , 書 名竹 帛 。 」 純 賦 席 曰 : 「席 以 冬 設 , 簟 為 夏 施 , 揖 讓 而 坐, 君子 攸 宜 。 」 異 賦 弩 曰 : 「 南 嶽 之 幹 ,鍾 山 之 銅 , 應機 命 中 , 獲 隼 高 墉 。 」三 人 各 隨 其 目 所 見 而 賦 之 , 皆 成而 後坐 , 據 大 歡 悅 。 1 F3 P0 O1 z/ x. x; R. K
, E4 u. k, y* R2 o9 ]9 e
〔 二 〕   吳 書 曰 : 異 又隨 諸 葛 恪 圍 新城 , 城 既 不 拔 , 異 等 皆言 宜 速 還 豫 章 , 襲 石 頭 城 , 不 過數 日可 拔 。 恪 以 書 曉 異 , 異 投 書 於 地 曰 :「 不 用 我 計 ,而 用 傒 子 言 ! 」 恪 大 怒, 立 奪 其 兵 , 遂 廢 還 建 業 。
8 c2 ]( T4 J2 ?* G6 {& z! v* l' N. L- X& W7 H9 T) T* o* f/ h
〔 三 〕   吳 書 曰 : 綝 要異 相 見 , 將 往, 恐 陸 抗 止 之 , 異 曰 :「 子 通 , 家 人 耳 , 當 何 所 疑 乎 !」 遂往 。 綝 使 力 人 於 坐 上 取 之 。 異 曰 : 「我 吳 國 忠 臣 ,有 何 罪 乎 ? 」 乃 拉 殺 之。 $ n- j6 n0 O4 T
9 G& h, |2 N5 R  ]4 C$ w* ^
    評 曰 : 朱 治 、 呂 範 以 舊 臣 任 用, 朱 然 、 朱 桓 以 勇烈 著 聞 , 呂 據 、 朱異 、 施 績 咸 有 將 領 之 才 , 克 紹 堂 構。若 範 、 桓 之 越 隘 , 得 以 吉 終 , 至 於據 、 異 無 此 之 尤 而 反罹 殃 者 , 所 遇 之時 殊 也 。
孫權 / I% G' L! W: h* \% J

$ r0 Z( m- ?- u: e 孫權(182-252),字仲謀,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人。孫堅次子,孫策之弟。建安五年(200年)孫策死後繼任統領江東諸郡。曹操進攻荊州,他與劉備聯合,在赤壁之戰中擊敗曹操。曹操退回北方後,他又與劉備爭奪荊州。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乘荊州關羽北上伐曹魏襄樊之機,派呂蒙、陸遜偷襲荊州,並殺死回援荊州的關羽。此舉令劉備興兵伐吳。權遣陸遜於夷陵之戰中大敗劉備。後來由於北方曹魏的壓力和蜀漢放棄奪回荊州,孫權和蜀漢又重歸於好,共同對付曹魏。公元229年在武昌(今湖北鄂城)稱帝,國號吳,不久又遷都建業(今江蘇南京)。死後被追尊為大皇帝,史稱吳大帝。孫權統治江東五十餘年期間,江南地區的經濟、文化都有長足的發展。 但是......可惜
孫策 5 D5 F5 K8 W- u: p5 j0 _& `" V$ @7 `
" X0 ?) X# u- P4 h2 _. P4 G8 K5 L
孫策(175-200),字伯符,孫堅之長子。少居江淮間,頗有聲望。堅死,從袁術,不得志。興平二年(195年),率其父所部千餘人渡江,攻揚州刺史劉繇、會稽太守王朗諸部。策善用兵,軍紀嚴明,得周瑜等地方豪族支持,先後攻佔吳、會稽等郡。建安二年(197年),袁術稱帝,策奉漢帝詔討之。拜討逆將軍,封吳侯。四年術死,策攻敗廬江太守劉勳,得術、勳兵兩萬餘,遂統一江東,割據東南。後為仇家刺殺,臨終囑弟權繼承其事業。
孫堅
- c% K3 b  O5 b- l. K# `1 v+ x  f6 L
孫堅(155-191),字文台,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人。中平元年(184年)率千餘人跟隨朱鎮壓黃巾起事,官長沙太守,後積功封烏程侯。董卓專權,堅兼併荊州刺史和南陽太守兩支力量,參加反董聯軍,多次取勝,為卓所忌。初平二年(191年)攻克洛陽,擊走呂布,得漢帝傳國璽。當年堅奉袁術命攻荊州劉表,為表部將黃祖的士兵射死。
董卓 ; V0 z+ O" ]( S5 ]9 D. ?

7 t& B" ?* J2 w( w7 ?9 w0 c 董卓(?-192,),字仲穎,隴西臨洮(今甘肅山民縣)人,性殘忍而有謀斷。早年與羌中豪帥相交往,以健俠知名當時。後為州兵馬椽,駐守邊塞。桓帝末詔良家子為羽林郎,從中郎將張奐為軍馬,再拜郎中,累遷西域戊己校尉、并州刺史、河東太守。中平元年(184年)北地先零羌、湟中義從胡和金城人邊章、韓遂乘中原黃巾起事舉兵反,董卓先後以東中郎將、中郎將、破虜將軍等身分奉命鎮壓,雖屢戰屢北,手中已握有重兵。憑藉手中兵權,在靈帝歿後乘機入京專權。又廢少帝,立獻帝,進位至相國。董卓縱兵大肆誅殺劫掠,京城人人自危。初平元年(190年)袁紹等興兵討卓,卓挾獻帝自洛陽遷都長安。次年自稱太師。三年,司徒王允設計聯絡董卓親信呂布,使其殺董卓。卓全家被誅滅。
Originally posted by BOYDWAN at 2005-12-4 05:14 PM:+ u: i! ]2 G2 U! f
為鼓勵151515 & derek23
4 A( {: B7 F5 h( `0 H" H/ n每人+5~
* f! k4 k' p6 F
4 f, @9 {& U2 y* I& b& L6 f7 t0 m; e
thz you,繼續努力....
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新主題 | 舊主題>>
娛樂滿紛 26FUN » 吹水版 » [CHECSS仔的歷史研討站]-有趣歷史收集處[+左]

重要聲明:26fun.com為一個討論區服務網站。本網站是以即時上載留言的方式運作,26fun.com對所有留言的真實性、完整性及立場等,不負任何法律責任。而一切留言之言論只代表留言者個人意見,並非本網站之立場,用戶不應信賴內容,並應自行判斷內容之真實性。於有關情形下,用戶應尋求專業意見(如涉及醫療、法律或投資等問題)。 由於本討論區受到「即時上載留言」運作方式所規限,故不能完全監察所有留言,若讀者發現有留言出現問題,請聯絡我們。26fun.com有權刪除任何留言及拒絕任何人士上載留言,同時亦有不刪除留言的權利。切勿撰寫粗言穢語、誹謗、渲染色情暴力或人身攻擊的言論,敬請自律。本網站保留一切法律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