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帖子
- 4840
- 精華
- 1
- 威望
- 1333
- 魅力
- 354
- 讚好
- 0
- 性別
- 男
|
37#
發表於 2008-6-11 01:23 PM
| 只看該作者
Originally posted by jen01 at 2008-6-10 09:09 PM:6 t1 q) X y9 `" s8 t5 E, C2 k6 N5 k
9 y+ G) @) N" G3 x( K% F
: L$ d! b: D9 |6 Q
你聽過中國人一句"中庸之道"嗎 ??4 U7 c' ~3 B$ I1 W( g! n0 v
做人不要太聰明或太愚蠢,! v* J: h8 @+ Q" R5 t
知道自己卡在中間,只會興幸,不會痛苦,
/ g M; @1 x* d) X2 ~要說痛苦,都只是你自己的意見 !!!! & V. P! |; M* |: L( J
$ G' R, l4 z% J( H0 [" I: e: H。。。你大概不明白所謂的中庸之道,所謂的中庸是把一件事的兩個極端混合來取一個平衡。是一種對事物採取應對的方法,而不是來形容一種行爲。
' e" m6 q! n7 h5 C& I) n: K) B1 p0 S( \2 I4 l4 L
中庸的中心思想是儒學中的中庸之道,它的主要內容並非現代人所普遍理解的中立、平庸,其主旨在於修養人性。其中包括學習的方式(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也包括儒家做人的規範如“五達道”(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和“三達德”(智、仁、勇)等。中庸所追求的修養的最高境界是至誠或稱至德。
S J$ x$ V ?
- @: r: s0 I+ I原文節錄- {+ |9 U3 Q! q3 |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 {! {9 C, Z& b& c4 s
0 r% A8 f8 l9 S5 l, w5 d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
7 u0 x" K% |9 y4 k" K8 v
1 `% r9 |3 A# p% L; A/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
0 _* A- \$ c2 K9 r5 _8 Y
& B% Y( I: h) h3 p# X8 Y. f! @3 b. D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9 V% ~# _; O, f {* [* s C Y" t2 l
( \8 v% h; }* r2 A6 G* u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 q) e: \, r& j7 \. N
* T4 M0 `7 T8 i8 f6 {8 L子曰:「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以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 。其斯以為舜乎!」6 S( H, p1 B3 x2 z4 e
8 l9 t2 @5 k5 [/ E, g
子曰:「人皆曰:『予知』,驅而納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闢也。人皆曰:『予知』,擇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0 o. W: y# V) C
3 c: t# u9 t# m子曰,「回之為人也:擇乎中庸,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U- N. q s8 t% a
0 _) L* p6 M4 u& [子曰,「天下國家,可均也;爵祿,可辭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