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帖子
- 6372
- 精華
- 0
- 威望
- 0
- 魅力
- 0
- 讚好
- 0
- 性別
- 女
|
127#
發表於 2005-12-5 08:06 PM
| 只看該作者
古代是如何行軍打仗的
$ v3 v% X- l$ o& W
) g! ?$ \" j0 N5 Y$ a 我們知道,由於自然條件的制約,一般的國家有餘糧調出區和非餘糧調出區之分,餘糧調出區的糧食產量是比較大的,能夠供給額外人口,因此軍隊行軍一般是在餘糧調出區之內。當然,因作戰需要而不得不在非餘糧調出區行軍的情況是非常多的。但大體上是把在餘糧調出區行軍視為正常。在這樣的地區內行軍比較省力,如果是在本國領域內或友好國家行軍,則依靠後勤隊提供糧食和依靠派員徵發、購買當地百姓的糧食。如果軍隊紀律不好,徵發往往成為掠奪,掠奪本國居民一向被認為是令人不齒的行為。但紀律不好的軍隊經常這樣做。比如明末官軍,被稱為:“強盜好比梳子,士兵好比篩子,軍官好比剃刀”。這樣的軍隊想打勝仗,除非天神幫忙。紀律良好的軍隊不會掠奪本國人民。有一個小故事是:一個軍團的羅馬軍隊在一個蘋果園中駐紮,當他們離開的時候,連一個蘋果都沒有減少。如果因故不在餘糧調出區行軍,那麼有好幾種辦法:一是掠奪。人民遭到掠奪,固然悲慘,但軍隊的安全永遠是第一位的;二是派兵打獵和採集食物;三是依靠隨行給養和牲畜。如阿拉伯軍進攻東羅馬的敘利亞的時候就是這樣;四就是依靠補給隊了。當到了敵國境內的時候,軍隊的補給就會遭到極大挑戰。因為不僅補給距離變長了,而且還要面臨敵人的堅壁清野和騷擾。在各個地區,收割糧食的時候不同,在熱帶是一年三熟,暖溫帶是一年兩熟,溫帶是一年一熟,除了收割季節外,其餘時候必須從敵國人民那裏獲得糧食。在古代,掠奪敵國居民是天經地義的。這種掠奪往往非常殘酷。焚燒、掠奪、強姦是家常便飯。凱撒進攻別都裏及斯人的時候,因為沒有焚燒村落而使後者猝不及防。可見當時羅馬軍隊是把焚燒村落視為慣例的。其實沒人任何頭腦正常的將官會限制軍隊在敵國境內的掠奪。只有在內戰中,掠奪才有可能得到限制。比如完顏亮進攻南宋的時候,嚴格約束紀律,士兵失火燒燬民房,都被斬首。於是金軍與百姓“親如一家人”。其實即使在現代,國際法也認為帝國的人民和財產具有“敵性”,允許限制其自由和進行徵發。當然,無節制的掠奪是被禁止的了。在掠奪時,一般大部隊是不出動的。只出動散兵進行。除了掠奪之外,最重要的還是從自己國家獲得補給。但在敵國境內,補給隊容易遭到襲擊,因此補給隊本身也需要護衛。中國進攻匈人的前119年漠北決戰中,主力騎兵10萬,而保護後勤隊的步兵卻有數十萬。這些步兵當然也要消耗糧食,因此運到目的地的糧食有限,當時就有一種說法,對匈人作戰:運輸三十石糧食才能到達一鐘。由此可見如果對擁有大量騎兵的敵人作戰,後勤壓力是多麼大。 3 Z/ z% Q) c; w
6 Z" U1 y* ^8 n5 ?0 M9 _3 p
在敵國境內行軍,遭到襲擊的危險比較大,所以行軍的時候要有所防範。在國內行軍時只需要成一字長蛇陣沿重要道路行軍即可,如果軍隊數量太多,沿幾條道路前進就是了,但在敵國內,要避免敵軍的突襲,所以一般避免在狹隘的地形,如山谷、沼澤行軍,因為一旦遭到敵人襲擊,很難展開。行軍時,一般把軍隊放在前面,指揮中樞及其衛隊放在中間,後勤隊和其他非戰鬥人員放在後面。行軍隊伍兩翼是機動性好的輕裝部隊和騎兵,以便照應前後。軍隊按建制分成若干部分,當遭到襲擊時,先頭部隊在原地堅守,第二部分向左前方展開,第三部分向右前方展開,以後部分單數向左前方更遠處,雙數向右前方更遠處展開。迅速從行軍狀態轉變為戰鬥狀態。如果非要從狹隘地區行軍不可,為了安全,一般要先佔領前方高地。如在水網地帶,一般要多路並進,每路都保持在臨近的另一路能夠看得到的距離內。只有經過嚴格訓練的軍隊,才能夠迅速而有序的從行軍狀態變換到戰鬥狀態,或者進行相反變換。 7 z, @. K/ u/ \* s
, @) R, _* r/ @- w
T# J0 L9 `4 S; W' b
古代軍隊的行軍速度,依敵方的抵抗和我方的戰略需要而有所不同。羅馬重步兵的標準是負荷23公斤(有說15公斤,這似乎太“輕鬆”了;有說50公斤,這又太重了)在5小時內行軍31到39公里。劉徹時代之前,中國人在談到中匈邊界的時候,說邊界距長安僅三百里,輕騎一日一夜可至。西方的例子是漢尼拔在扎馬之戰失敗後,據說兩人兩馬在一天一夜間跑了200多公里。為了出奇制勝,輕騎兵長途快速行軍是有可能的。但不能持久。這是要注意的。因為輕騎兵如果快速機動,必然要拋下後勤隊、重裝部隊和一切不能快速機動的人和物,而且,馬匹本身將十分疲勞(儘管騎兵一般有備用馬,但為了節省馬力,備用馬一般是不隨快速部隊前進的,否則所有的馬匹都無法休息)。這樣,輕騎兵自己的戰鬥力和持久能力必然大大下降。基本上只能出奇制勝。一旦制不了勝,就只有失敗一途了。不過快速機動確實能夠為統帥帶來巨大的機會。歷史上,用輕騎兵快速進擊獲得大勝的例子很多,最有名的就是蒙古軍隊的勝利。總的來說,古代軍隊的進軍速度,取決於牛車或馬車的速度。也就是一天至多40公里。如果是輕騎兵的快速突進,那麼在三天之內前進240公里是可能的。
9 [3 v" [* j. P( E5 R
2 u' x/ Z, E( b& S. d: Q" V& M' O1 ~* k4 ~( L) h
接下來談談軍隊需要的補給品。古代軍隊所需要的補給品有糧食、柴禾、衣物、備用武器、備用武器部件、一次性射擊武器、帳篷、挖掘和建築工具、備用樂器,等等。軍隊攜帶糧食根據不同的戰術需求,其備量不一。有的為了輕裝前進,僅備三日糧;有的又帶上夠吃三個月的糧食。有的情況下,軍隊帶著大批牲畜作為肉食來源。如凱爾特人和日耳曼人都曾如此作。前面提到的進攻敘利亞的阿拉伯軍在沙漠中曾吃駱駝肉(不知滋味如何)。特別要提到的是:戰馬需要飼料。雖然在補給不暢的情況下,馬匹也可以只吃青草,但這會導致氣力的衰減——自然,粗放飼養的馬匹,習慣了吃青草,但這樣的馬匹體力是不及那些精心培育的馬匹的。而到了冬天則非準備乾草不可。一般來說,軍隊只攜帶最基本的衣服和衣料,以供衣物磨損了的士兵更換,以及及時修復損壞了的旗子。加上沒有洗澡的條件,所以古代軍隊幾乎都是臭不可聞的,全身爬滿了跳蚤。備用武器也只有少量,而武器部件則供那些較易損壞的武器使用,如弓弩的弦等。至於一次性消耗的射擊武器,則是箭,古代歐洲還有標槍、石塊等。一般一名射擊兵攜帶箭數從30枝到50枝不等。挖掘和建築工具,因國別而異,羅馬軍隊的工事世界聞名,自然它的建築工具是非常完善的。而較落後的軍隊一般沒有什麼建築工具,如凱爾特和日耳曼軍隊。 5 H. h" v! ]% k* V
: B" [4 U* V; i, }" d
7 t& b: y8 }! B. r% a9 L 軍隊所需非戰鬥人員則因國別而異。斯巴達軍一人需要七名軍奴,但其他希臘軍隊一般一名重步兵僅有一名軍奴、羅馬軍隊也有大量軍奴、東羅馬軍隊有軍醫、中國軍隊基本上沒有非戰鬥人員,一些雜務也由士兵完成、中世紀的歐洲騎士有背負其盔甲的奴僕。。。總之,各國的情況很不一樣。另外,隨軍商販、軍妓、高層人物的隨員等情況也不一樣,不過這跟戰術沒有多大關係,故而從略。有的軍隊,如希波戰爭時的波斯軍隊,帶著龐大的屬員隊伍,這樣的軍隊戰鬥裏一般是不強的。 3 x' s" }. w+ u* q2 ~5 j
7 z% R/ W( H, y3 ~
7 L' t8 c6 L* ?- e+ i7 R( p 軍隊的工事和營盤是防止敵人襲擊的保障和軍隊失敗時依託的屏障。一個修建良好的工事體系,是難以攻破的,敵人的一切詭計在它面前也難以得逞。這裡可以以凱撒在包圍阿來西亞市修建的工事為例,寬近7米的第一道壕溝,5米寬的第二道和第三道壕溝,第三道壕溝中灌滿了水。後面是4米高的護堤,上面再加上胸墻和雉堞,胸墻和護堤銜接的地方,向外斜列著削尖的木樁。護堤上每隔27米修建一座木塔。並佈置弩炮。護堤和第一道壕溝之間相距130米。為了增加敵人穿越的難度,在這130米內很快又增加了如下防禦設施:採伐了許多樹榦和堅韌的樹枝,把樹枝頂端的皮剝去以後再削尖,在挖掘了一道1.7米深的連亙不斷的壕溝之後,把這些木樁直立著排在溝內,把它們的底部釘牢(可能用了鐵釘,也可能是埋在土裏夯實),使敵人無法拔掉,只有樹榦的尖端伸出在地面上。它們一共有五行,一層一層地連在一起,互相銜接,又互相穿插,任何人衝進它們,必然會使自己被這些極尖銳的木樁戳穿。在這前面,又挖有象梅花形似的斜對角的坑,深一米,逐漸向坑底收縮傾斜。裏面安放著人腿粗細的圓木樁,頂上削尖,用火熏硬,有一部分伸出地面,高度不超過四指。為了使它們堅韌和牢固,在它們底下墊有33釐米厚,夯實的土。坑的其餘部分放著樹枝和柴草,用以掩蓋這些暗器。一共挖了八行這樣的坑穴,相距各一米。在所有這些工程前面,又有33釐米長的木材,頂上釘著堅固的鐵鉤,彼此相隔不遠地整個埋在土中,佈滿各地。整個工事分對內(對著阿來西亞城)、對外(對凱爾特援軍可能來襲的方向)兩部分,對外部分周長達21公里。在講述了這樣堅固的工事之後,羅馬營盤似乎就沒什麼講頭了,只是井井有條而已。
$ x4 h; D- P9 U) t$ b; H7 r$ w8 I; o* P+ Z
K6 Y A y$ h0 }5 t7 A 下面講作戰。所謂“知彼知己,百戰不殆”。在戰鬥開始之前,任何軍隊都需要進行偵察。除了在內戰中,間諜會發揮較大的作用外,在外戰中,在一定的政治環境下,間諜也有其大作用。但在具體的戰鬥中,間諜一般是用不上的,因為古代沒有電報和無線電。當獲悉軍隊內部情報之後發送出去往往有其困難,時效性也不好。這樣,偵察兵的作用就非常重要了。從很早的時候開始,偵察兵就由輕騎兵擔任。為了保證快速,偵察騎兵都是輕裝,甚至不穿任何防護用具的。因此馬力是決定偵察兵能否擺脫敵人的追擊,及時將情報送回的唯一保障。在這方面西方的馬匹表現要好得多。因為它們身材高大,速度快。
7 N! l* w3 B1 @5 U p$ d: n
. H' M1 K# I1 T/ F7 ?% z& u. I( }+ |& c: f
一般來說,軍隊只有在確知敵人所在的情況下才會離開營壘,有時候則是因為攻擊敵人必救的某個據點而出動。無論哪一種,當軍隊離開營壘的時候,戰鬥多半就要來臨了。這時候起決定性作用的是雙方的裝備、訓練和人數(在戰略篇中將要講到)。在這一切已經確定的情況下,軍隊要作戰,就必須排成陣型。
1 c5 L }& j1 z! ]& v" H M+ f/ q7 ~5 U, H; p5 i9 p2 m. g! c2 s
8 B! q0 B, N' }# ~- l; m 古代基本的陣型,是方陣和圓陣。方陣適用於進攻,而圓陣適用於防禦,這在任何國家都是一樣的。不過一些國家對於陣法有其獨特見解。如中國和印度就有很多陣法的名稱。有的是確實有用的,有的則只是一些吸引眼球的名字而已。下面是一些比較有用的陣法:
" r) Y5 n/ ]8 `- M' D
: v6 e- ]; K: m1 g/ H0 r" j$ j" h$ B; x7 ~
2 O9 h% s. G, x1 |4 J4 A1 l 華夏國家的陣法,依《孫臏兵法》,有方,圓,錐行,雁行,鉤行,玄襄,疏陣,數陣,及火陣,水陣八種陣法,後兩種是特殊的,主要使用的是進攻時的錐行陣、方陣和防禦時的圓陣,這些陣勢無需多說。疏陣適合散兵作戰;雁行陣適合發揮弩兵的射擊力量。
) q8 T6 L g% l3 J
2 }' ?" |, _: t: S3 d# H7 w
# X: k: k! r$ \% ?4 T/ p1 l/ U& k 馬其頓的陣法,以方陣為核心,貫徹輕重結合、步騎結合的原則。大體上將重裝步兵作為中堅,縱深16列;作戰時視情況可以排成橫隊(寬度大於縱深)、縱隊(縱深大於寬度)、楔形或菱形,如果受到圍攻,則可收縮為凸半圓形,要圍攻敵人則成凹半圓形。右翼為作戰主力(這是借鑒了伊巴密農達的斜陣),集中重裝騎兵和輕裝兵。左翼一般為輕騎兵。戰線後有時還有少數輕裝步、騎兵。主力陣形前方則為射擊兵。用以攪亂對方和遮蔽我方主要陣形。
- v7 w9 y5 c' H1 `( X5 ~0 T, a/ Q! E: N1 s9 k, e. M
& M# |7 v4 L3 }( N 羅馬三列陣,古代最優秀的步兵戰陣,從前3世紀成熟,到3世紀衰落。可以敘述如下:早期的羅馬方陣(西元前4世紀開始),每個羅馬軍團重裝和輕裝的步兵大約4200人,騎兵300人,每個軍團分成30個中隊另2個百人隊,每個百人隊30——60人,其他兵種中隊的編制有所不同。按照士兵的年齡、訓練程度、戰鬥經驗,重裝步兵分成三列,第一列是最年輕和沒有什麼戰鬥經驗的士兵(槍兵),第二列是有成年的有一定戰鬥經驗的士兵組成(主力兵),第三列是年長且戰鬥經驗豐富的老兵,被稱為後備兵。第一列、二列各有10個中隊,每個中隊120人,第三列也是10個中隊,但人數卻只有60人。每列之間要保持一定的距離,以便於兩列之間的退後或者前進,前2列是主要的戰鬥陣列,所以稍微的靠近點,第三列最遠。另外還有1200名輕步兵和300名騎兵,他們兩列於陣列的最前方或者兩翼。羅馬軍團三列隊法最小戰術單位是中隊,每一中隊為一個小方陣,排成6列,每列20人,兩人之間相隔是1.8米。後來發生的變化主要是取消了軍團中的騎兵。馬略改革之後,三列兵的訓練程度和裝備大體相等,沒有了青年兵、老兵和後備兵的區別。
/ r B1 a" e% i' m' A, v. ]# _' Z3 @ {" c) v0 q/ j6 }
" M' K! {9 b# W/ G 騎兵由於其機動性,難以排列較複雜的陣型。在重視衝鋒的歐洲,採取“野豬頭陣型”,其實也就是錐形陣。這種陣勢非常密集,有一種說法是向隊形中拋一個蘋果,都會打中一個人或馬。在輕裝騎射手隊形中,最成功的莫過於蒙古的戰術了。在這種戰術中,輕裝騎射手在敵陣外射箭,不與敵人接觸。而重裝騎兵在遠離戰場的地方,直到敵人崩潰或者忍不住胡亂衝鋒,他們才投入戰鬥,一舉成功。
4 u i; ^- R3 q/ w2 m7 a) E; E6 j+ _ P! J: g! k" A, O
/ U& `1 u0 j t
古代所有的陣型,都有若干共同點:
2 I+ t! U3 c* G# r' ]0 P
0 _: t/ J+ l' B; D3 r
+ x5 P3 T4 A9 R% [* l9 P 1.方陣或錐形陣用於進攻,圓陣用於防禦。 ( M! i( E( C9 c _# R0 _- N
) `" t0 a% G4 V7 D& I8 D
; W0 |2 b8 p1 }$ s9 ~) G
2.射擊兵在戰陣前方,以遮蔽本方隊形和攪亂對手。但注意,有的軍隊是所有士兵都有射擊兵器的!如唐代的中國軍隊,每人都有弓——令人不解的是有若干士兵還有弩,東羅馬的甲胄騎兵,除了長矛之外還有弓——在射箭的情況下怎麼放置長矛是個令人困惑的問題。 4 _9 `$ z3 ] p# x1 I0 A4 k
1 U. J# m/ L) g* j' l
" d2 T% r! ?9 G8 p 3.如果我方少於敵方,一般都拉大單兵之間的距離,減少縱深而增加戰陣寬度。避免被敵人合圍。
O% R& E7 d, u: q) \+ {* _; k
7 _/ e, P0 W. e! T; ]6 J- n/ p
8 Y" C1 ?4 I& B# I" q% Y 4.一般把輕裝兵置於兩翼,以重裝兵為核心。 . \$ n. ]2 }; p# B4 P2 i Y
* q6 d; l$ N: U- z
7 z: T/ J6 t- O. U8 N4 y 在冷兵器時代,作戰的過程大體上是這樣的: h8 x7 R5 B* I, t0 h, d* s! Z
8 S, R* U O+ f. a: r* |7 d
( l: b$ h3 ^6 z- z 首先,當得知敵人的所在的時候,軍隊離開營壘。在接近敵人或者有遇到敵人襲擊的危險的時候,從行軍狀態變換為作戰狀態——如果營壘離敵人很近,則一開始就列陣。在一般情況下,兩軍會大致相同時間發現對手,因此列陣時間大致也相當。所以古代作戰的典型場面是兩軍面對面的對壘。在這種狀態下,軍隊密度會很大,有的在一平方公里內會有10萬名士兵。如果因為某種原因,一方沒有及時列好陣型,就遭到了敵人的進攻,往往會造成非常嚴重的後果。但一般的情況是雙方逐步逼近,然後射擊兵發射武器,然後雙方的肉搏戰就開始了。在某些情況下——通常是一方急於求戰——不經過射擊戰就進入了肉搏戰。這種戰鬥模式一直保留到19世紀初。肉搏戰直接決定著戰鬥的勝負。通常,訓練和裝備較好的軍隊會獲勝。勇敢也是決定勝負重要的因素。一方突破敵方的陣型,切斷其戰陣之後,通常敵人的崩潰就開始了。因為這就意味著軍隊的一部分得不到指揮,作戰力度大減,造成相鄰的另一部分軍隊受到敵人更大的壓力,如此累加,全軍崩潰。古代軍隊戰鬥失敗後,大多數的傷亡發生在崩潰和逃跑階段。一般來說,勝者的傷亡要遠遠少於敗者——儘管古代戰爭真正的傷亡很難確定。由於勞累,勝者往往不會窮追敗者,即使追擊,也往往針對敵方的指揮中樞。所以很少會發生“連一個人都沒有剩下”的情況,即使是殲滅戰也如此。
% `) r9 ~. O) r; N3 {8 ^; P* J/ F2 U
3 X8 y* j2 W# w$ r8 I7 q$ ?/ i& @. e$ Q# _2 z$ F) b3 Y
由於主要通過偵察兵了解敵情,傳令兵傳達命令,要及時掌握敵情,並及時下發命令非常困難。因此古代軍隊一般集合成巨大的隊伍,戰爭一般通過大會戰來決定勝負。下面是兩次經典的戰鬥: 6 u; @& H( D$ s1 _
& n6 I4 [6 _+ y& e
) ^% P2 c+ V5 J2 ~; F5 m9 D 坎尼會戰,前216年8月2日,在坎尼城外的平原上,羅馬軍8萬步兵、6千騎兵和迦太基的4萬步兵,1.4萬騎兵作戰。指揮者,羅馬方面為保盧斯,迦太基方面為漢尼拔。羅馬步兵在中央,騎兵分在兩翼。步兵排成70列,分左、中、右三路,以重裝步兵放在陣形中心,每列之間有一定距離。騎兵放在步兵的的左右兩翼:右翼是羅馬公民組成的少數騎兵,左翼為義大利聯盟的騎兵。在左、中、右各保留一千騎兵作為預備隊。羅馬軍隊以中央戰線為核心,軍隊密度較大,企圖進行中央突破。迦太基軍隊中央戰線為較弱的步兵,兩翼為較強的步兵和騎兵。並保留三千名騎兵作為預備隊。迦太基整個隊形呈凸新月形。上午九時戰鬥開始。首先是射擊兵的對射,很快開始肉搏。迦太基軍中央向後退去,戰線由凸新月形變成凹新月形。迦太基重騎兵很快擊垮羅馬騎兵,開始包抄羅馬軍兩翼。漢尼拔並派出5百名輕步兵詐降。中午,戰場颳起東南風,沙粒飛入羅馬軍士兵眼裏,使他們的作戰變得困難。那五百名詐降的軍人開始大肆砍殺他們周圍的羅馬軍,由於是在戰線後方,羅馬軍隊無法弄清實際情況,大起恐慌。此時迦太基重騎兵已經完成合圍,由於戰線中央的羅馬軍隊密度很大,在被合圍的情況下無法自如的行動,戰鬥持續到日落。據說有五萬四千名羅馬軍戰死,一萬八千名被俘。迦太基死亡六千人。
) I* r( |3 [4 m3 T" i5 S8 e# v4 a, X V3 S# r5 m. F
z/ K0 w1 o! m* t- B9 a2 q5 K 紹約河之戰,此戰是蒙古軍對歐洲騎兵經典的勝利。據《武器和戰爭的演變》,戰鬥的經過是這樣的:1241年,蒙古蘇布臺和拔都分率大軍進攻東歐,強行越過喀爾巴阡山脈,準備於匈牙利平原會師,在兩支部隊遙遠的側翼還有兩個小規模的騎兵部隊,沿途橫掃波蘭、西裏西亞和東普魯士,掩護主力部隊的戰略意圖。匈牙利國王貝拉在蒙古軍隊進抵佩斯城前,判明蒙古軍的意圖,立即組織了10萬人的軍隊尋求與蒙古軍隊決戰,蒙古近六萬人的主力則避開匈軍的攻擊稍稍後撤。四月,雙方最終則在紹約河畔對峙。匈牙利判明對岸是蒙古主力後,迅速地搶佔了一個巨大的橋頭堡,又在河西岸用大量的馬車連成堅固的兵營,等待蒙古軍隊的攻擊。蒙古軍在後續的工兵到達後,立即在黎明用拋石機和火箭向守衛橋頭堡的匈牙利軍隊射擊,守備部隊在前所未見的攻擊下瞬間潰敗,蒙古騎兵迅速穿橋而過,向剛剛醒來的匈牙利軍隊主力發起攻擊。當匈牙利人滿懷信心地列隊殺向數量處絕對劣勢的蒙古軍時,很快發現這並不是主力!蒙古軍約三萬人的主力在近百里遠的南方早已乘夜渡過冰冷的河水。蒙古主力從背後殺向匈牙利軍隊,隊形混亂的匈牙利軍隊立即撤回堅固的兵營死守。蒙古人的工兵遂向兵營裏發射了密集的巨石、火箭、毒箭(史料記載蒙古人的毒箭含砒霜巴豆,產生強烈的毒煙)、燃燒油。蒙古人採用了“圍城必闕”的戰術,匈牙利人迅速崩潰從缺口逃亡。但是,身著輕裝的蒙古軍隊速度和耐力遠遠高於逃跑者,可以不停頓地換馬四處截殺。紹約河之戰,匈牙利軍隊陣亡七萬餘人。
4 K0 ]. B8 p# }( l) c/ ]( T+ C8 v/ `* S! n
+ x+ J% R) C+ m
上面兩個戰鬥的經過就是這樣的。前者是步兵作戰的典型戰例,後者是騎兵作戰的典型戰例。勝者都打得很精彩。我們也可以從中發現一些不同之處:羅馬和迦太基軍隊主要依靠的是訓練、勇敢、裝備。蒙古軍隊主要依靠的是機動性。 8 l: M0 |5 I0 [8 ]: ~4 b+ p
' S. b$ ?6 j& ?8 h) g" T6 l8 B- A
* ^1 W( e5 R2 ]8 |- I; x7 e2 K: d 古代是否有戰役呢?這是個見仁見智的問題,大體上歐美軍事學界認為19世紀前不存在戰役。但從長平之戰來看,古代中國在巨大規模軍隊作戰的情況下,有的作戰過程確實可以稱為戰役了。戰役的定義是:“敵對雙方軍隊為達成戰爭的局部目的或帶全局性的目的,根據各自的企圖,在統一指揮下,在戰爭的一個方向或區域,於一定的時間內,按照一定的計劃進行的一系列戰鬥的總和。”因此參戰人數眾多,作戰地域大,作戰時間久的古代戰鬥,似乎也可以稱為戰役。 ! E$ l( c# k7 o1 }" Z
- G6 w0 r1 V% U; {* F: {5 @5 ]9 ?" ^1 K6 Y7 V+ k
以上是對一般戰鬥的介紹。下面介紹攻守城市的戰鬥。 1 v6 G3 x6 I2 z
g- E7 ?, E6 c6 w# [
$ W6 }. k4 z3 s3 l0 h* ^ 大體上粉碎了敵人的野戰軍之後,就可以進行攻城戰了。攻城戰的戰法,在軍隊不擁有有效的攻城武器的情況下,一般是用多架雲梯強行登城;或者衝撞城門;或者在敵城下強行構築土堆,直到土堆跟城齊平,然後士兵蜂擁登城。這些是《孫子兵法》上講述的攻城法。這些攻城法效率很低,而且士兵傷亡大。 - [* k- J/ |( A6 X& t, \% D0 \
$ U+ V3 I9 S7 U# P/ P1 w" b
V6 a* }1 g6 A- B* T* U( L7 S0 |
如果擁有完善的攻城武器,那麼攻城戰將是對守城部隊巨大的考驗。一般的攻城武器有如下幾類: W$ J$ B1 h( J, p0 B
' q: @9 T' a7 z" N- n
+ ^! O' F7 l6 w. f7 z* A9 E 衝車:最簡單的是在車上設置吊架,吊著一根首部包鐵或銅的木頭,以士兵來回推動,衝撞敵城城門或城墻。比較完善的形式是在車上設置人字形屋頂,防止上方矢石的撞擊。
" b) q6 p* Z- g2 }( D' h/ M7 \
e3 L n$ h8 V
' s# H! p J5 S) q6 k4 w$ ~ 雲梯:沒什麼可說的。有的在登梯處有保護屋。
" a) f$ [8 z- g+ Y: }
* H( M+ U7 G7 v: c6 t6 |4 V W. T; C6 `; S$ m% c
攻城塔:在前面有吊梯,可以回避較窄的護城河,直接讓士兵登城。馬其頓曾經製造過50米高的攻城塔。
# v; S8 G9 d5 h
! E% {0 Z) P' F% b4 {$ H$ ^7 H/ e6 {
拋石機:最早出現於亞述軍隊中,其作用原理,有西方式的利用毛髮絞力或者利用重物的杠桿式拋石機,以及中國式的多人拽拉式杠桿式拋石機。就性能而論,當以重物杠桿式為最好。所以元朝引入了這種拋石機,稱為回回炮。
" d) {% l/ M. ~1 X3 ?8 O
2 M; F' j5 E# ~0 Z* T7 g, T
8 p: l8 J! v5 i' e 弩炮:有的弩炮跟拋石機有類似之處。既可以發射矛箭,也可以發射石塊。
% q4 T& s$ r# g9 @& }# I; I S# q) r
+ w9 Y, _: j' g% D, [: T4 K% A9 f8 @, D) N3 O* U
以上就是一般的攻城武器,比較少見的還有亞述的夾鉗,據說這種東西可以夾出城墻的石塊;還有馬其頓的撬棍吊箱,其樣式是在一個三角架上設置一根杠桿,杠桿一頭有大無蓋箱子,盛放士兵。另一端由多人拉拽,使杠桿移動,箱子就可以被吊到敵城墻上。這種武器僅馬其頓裝備過,可見它並不可靠。 5 R3 R+ M6 E( P/ {5 W
" f$ J0 {: u, t0 J$ m" u8 _4 Z2 J' h/ [2 y- |3 [3 y* Q: W
守城武器除了一般的矢石、燃燒罐外,拋石機和弩炮也可以運用。著名的阿基米德同樣設計了夾鉗,據說曾經把羅馬戰艦夾出水面再讓它落下,使之沉沒(對此我是有懷疑的)。
( N3 ], Y! R4 S, X$ w/ \+ D: v a! a
$ n; g4 P. J+ `/ i! L 在裝備了完善的攻城武器以後,攻城戰就再也不是令攻方統帥害怕得要死的不得已的戰法了。相反的,對於守方來說,城市也再不是安全的了。在這種情況下,一般的攻城流程,以羅馬軍隊為例如下:
/ V" s4 h# s* v8 j9 Q" n( R: ^
: Y/ T+ @+ T) M" U: J' l3 Z7 h3 t5 r
圍困戰:首先逼近敵城,然後挖掘環繞整個城市的壕溝工事體系。以斷絕敵城與外界的聯繫(對於過於巨大的城市,修建這樣的工事體系是很困難的,但攻巨城一般也要出動大軍,因此仍然適用)。這種體系包括壕溝、護堤和高塔,以及護堤上的弩炮。為防止敵人使用燃燒兵器焚燒土木工事,高塔跟敵城的城墻往往保持一定距離。一般這樣的工事體系要修建內外兩重,內層面對城內敵軍,外層面對敵援軍可能來襲的方向。軍隊在工事內駐紮,防止敵軍突圍,如敵援軍趕到,則與之戰鬥。經過長期圍困,迫使敵人投降或攻入城內。 6 d% S& Q H( ?" y% d4 G& g
6 w$ S+ S" [8 u) B; w- B5 G" F9 `) t4 [: Z9 M3 ?$ F* W
攻城戰:如果認為敵人的防守能力不強,或者需要趕快攻破城市,則強行攻城。這時,大量工兵挖掘伸向敵城的壕溝,工兵在護城河上游切斷水源,使護城河干涸。在填平若干段護城河之後。攻城塔前進到敵城墻下;或者挖掘地道,伸展到敵城墻下,使敵城墻坍塌;或者用衝車撞擊城墻或城門。在進行這種迫近作戰時,由大量拋石機和弩炮提供掩護。也可以單純依靠拋石機集中投擲石塊,損壞敵方一段城墻後,士兵蜂擁登城。在此過程中,守城方也會極力破壞攻城方的攻城器械,由於攻城器械主要為木制,所以經常大量使用燃燒罐,為了不使敵方攻城武器發揮效用,常常出城門突擊攻城軍,對於迫近的工程機械和地道,守方可以使用地道來陷沒、破壞之。在耶路撒冷守城戰中,以色列人就幹得不錯。 9 V) C6 g$ J$ b: k
2 B9 G1 C4 w' X( V! Q
& e! G$ D! r1 ~( S" S/ o# }- d* \ 在特殊情況下,使用雲梯強行攻城,也是一種戰法。在印度亞歷山大大帝就曾經使用這種戰法,從而孤身處於險境中。 4 P2 k5 {' O5 I- n% r/ D$ W
6 E( W, s. `+ ^. J+ O& k
3 E! A( ]4 g3 c& B" g0 R/ @
從羅馬時代的攻城戰情況來看,攻城戰對攻方是非常有利的。僅從這個事實就可以看出:任何一座進行圍攻的城市,羅馬軍隊都攻破了。而且在大多數情況下,攻方的傷亡要小於守方。羅馬攻城戰的情況,可以看攻迦太基、耶路撒冷、紐曼細阿三城的戰況。前兩個是大城市,後一個是小城市,三城的防禦戰都打得非常悲壯,就攻防過程來說,也是十分典型的。
' n+ a$ q8 N) b& P8 t- I. |
" P; o( C7 `$ y, p D1 N8 G1 o/ ~# k3 Y8 Y0 m, c
封建時代的攻城戰發生了變化,由於築城技術的發展和攻城武器體系的衰退(這跟羅馬帝國的衰落有關),西方的城市,甚至小小的城堡,都變得難以攻克了。東羅馬首都君士坦丁堡,從617年到1453年,曾受到25次圍攻,除兩次十字軍用詐術進入之外,真正被敵軍攻破的只有一次。直到大炮出現,攻城才重新變得容易。在東方,中國的攻守戰術卻有了很大的發展,關於這方面情況,《古代兵器史話》(楊泓編著)中有很有趣的描寫,推薦大家觀看。大體上除了拋石機,封建時代的中國攻城戰術是超過同期的世界其他地區的。中國著名的攻城戰,有南北朝時北魏進攻南方宋朝時的攻城戰,這些攻城戰表明如果沒有有效的攻城武器,攻城將會給攻方帶來多麼大的災難;645年安市攻防戰;以及北宋進攻遼國的979年幽州保衛戰;還有1270-1273年襄陽保衛戰。值得注意的是,中國著名的攻城戰的結局大多對攻方不利。
* Y& h+ z( x' S7 z
6 Q, O, v: f- R: l/ g# T
+ w* z% }$ D/ E5 V$ C 下面介紹一些比較特殊的戰鬥: $ X# r2 J: S# n7 }$ ~4 v
0 A {6 j, e7 [. Y! U# f' A' E' T4 w7 J+ \4 f) C, P }% G
弓箭戰:在騎兵沒有馬鐙的時代,騎兵作戰往往成為弓箭戰,在馬鐙發明之後,這種情況就很少見了,比較著名的戰例是:英法百年戰爭中的克雷西之戰,由於地面泥濘,法軍行動不便,在熱那亞弩手和英格蘭長弓手作戰時,遭到了潰敗。 . ?) {) H. e; U1 g$ c; K( ~
4 {$ `2 f3 y+ [3 J, J8 D3 ]% X; v: [* J# W+ [
追擊作戰:在戰鬥勝利之後,如果勝方尚有餘力,就會進行追擊戰。大體上這種追擊只會進行一小段距離,除非敵人確實已經徹底潰敗而且沒有援軍。但英明大膽的統帥,往往可以窮追敵人而不遭到失敗。如亞歷山大大帝追擊大流士三世的過程。
& G. R9 y' G( [/ A
( _3 j/ c( f& @; E" `0 J
, r! a" J3 ?9 p3 L- f 撤退:一般成功的撤退發生在戰鬥還沒有開始的時候,一旦戰鬥開始,要想全身而退就很難了。最有效的撤退是交替撤退法。即在離敵人最近的軍隊撤退的時候,他們身後的軍隊保持作戰狀態。待撤退軍隊撤過作戰軍隊後方,變換為作戰隊形之後,作戰軍隊向後撤退。如此反復。
( V$ [4 g. ]7 a9 b# Q- Q: Y) G9 k5 F
+ k3 S! s( Z- k8 r, q: U4 w2 m* T 夜戰:夜戰非常危險,對於承受者和發動者來說都是如此。因為憑旗幟和樂器指揮的古代軍隊在夜間難以有效指揮。在漆黑一片的戰場上,士兵們很難得到確切的消息,容易驚慌失措。在高加米拉之戰前夜,曾有人向亞歷山大建議進行夜襲,但被他否定了,連大膽著稱的亞歷山大都如此,可見夜戰的不確定性帶來的危險有多大。訓練不佳的軍隊即使在沒有發生夜間戰鬥的情況下,都會潰散。中國古代軍隊就曾多次發生夜驚,術語稱為“營嘯”。直到太平天國,仍有嚴格制裁營嘯始作俑者的法律。只有訓練嚴格的軍隊才能在夜戰中佔據上風。羅馬的營盤保證了其不會受到夜襲的危害。不過羅馬軍也很少夜襲敵軍,與敘利亞王國的溫泉關戰鬥可以算是個例外。羅馬軍隊在夜間抄小路繞到敘利亞軍隊後方,擊潰了對手(敘利亞軍明明已經守住了那條著名的小路,可羅馬人繞了另一條) + ~- j/ Y) M u" c, D* G, `
: r8 B6 }/ y1 T
$ k% |5 Q! @# h" O+ {
迂迴:迂迴有大小之分。戰場上機動性好的部隊常常企圖繞到敵軍後方。但回避敵軍大部隊,而打擊其脆弱卻致命的後方,被利德爾—哈特稱之為“間接戰略”。在古代最成功的大迂迴有西庇阿攻取西班牙,直逼迦太基的戰例和韓信的中原迂迴戰。
$ w" c- i1 \& C
& \, `2 B9 h+ B9 e) U" z$ O8 q6 b2 O0 Q6 o& W# E
水攻:利用河流,用速成堤製造人造洪水,使之淹沒敵陣或城市,是一種方法。但這種方法受自然條件制約很大。比較著名的戰例是決定三家分晉局面的智家攻趙家晉陽之戰,再有就是悲慘的明順第三次開封之戰。因為攔河工程出險造成使計者反而被淹的例子也有。據我所知西方水攻的戰例比較少。波斯曾在幼發拉底河上大修工程,以防止敵軍沿河而上攻打兩河流域,但沒有任何效果。 # R2 c, }8 E; ^+ f+ B; L
5 ~6 {! S @. g- F5 t: O S
7 s/ |8 u1 e, j, ~; ^ 火攻:這種戰例很多。前面說過在羅馬時代的攻城戰中,守方幾乎肯定會向攻方工程器具投擲燃燒物。這並不是典型的火攻。典型的火攻制勝的戰例有赤壁大戰,以及希臘火揚名的717年9月東羅馬與阿拉伯的君士坦丁堡海戰。 " ^' t- O# u9 g: A0 X% `
9 [' d8 l1 P" ~6 R6 U
X D9 c0 g6 a$ S" [0 A0 W 海戰:雖然在地中海沿岸,制海權常常決定一個國家的興衰存亡,但是總的來說,海軍在古代是不受重視的。一般的海戰戰術是雙方軍艦在槳手和風帆的作用下,全力衝向敵軍,投擲射擊兵器,設法用船頭的撞角撞擊敵船。但最經常的是接舷戰,從薩拉米到勒班多,接舷戰都是造成人員和船隻損失的主要原因。還為此發展了某些特殊武器,如羅馬的“烏鴉”和戰國的鉤拒。 2 Q; z& M6 E2 ?' u6 E1 ]. n; X
x5 ] v/ c* u4 m3 B6 `9 u( k. K# [2 A, Y' \
關於古代戰爭中使用的詐術,福隆提納的《謀略》仲介紹和舉例,在這裡把他的書的小節列舉如下,就能大致弄清(雖然其中並不都是詐術): 9 L8 h8 d3 ~3 I; C6 Y
3 h% P: n9 E" S( U, \3 }
, P/ L7 B! o# ]2 L+ H) ^4 W1 Z- O 1.論隱蔽我方的計劃。 8 m$ c: D% Z. a4 d0 s- Q( o( N: W
0 q+ ^' k z- c n3 p
. j+ [ I* G0 L9 } 2.論發現地方的計劃。 / c# O# \2 K7 q" j( U9 X
7 v% C+ i- e6 j
. y z5 \& L, j3 }! @& g& l4 K 3.論決定戰爭的性質。
4 r- o" H0 R8 W
* x: H' z( G$ }7 v. a4 ^* F2 @4 v, `- R
4.論領軍通過敵軍騷擾的地區。 3 I3 [" w" p$ |0 L$ S" A
% [/ k+ c( q" R) E6 u+ E2 R ?5 e; r/ r+ V3 J" ?. N+ {' F& d
5.論逃出困難情況。 % E+ w7 P3 m2 q, O8 T5 b
) {' A4 M% N+ d# j( G
+ ^- }7 Y3 W) V 6.論行軍時的設伏和預伏。 , y) [2 c( U+ z! `
' i0 e" X" w3 z2 E/ y/ K
: \: y$ a- F- j. e 7.論如何掩飾我軍缺乏的物資,並找到代用品。
6 D$ `. D K1 V1 v# N5 k2 ?. N" G Z) p& Y- h8 R2 r/ d1 i, V- @8 B
" B/ S. m0 d7 u1 O
8.論如何迷惑敵人的注意。 ! g8 }# Y1 U7 l
/ Z6 t7 E# I$ J6 n
1 |" b7 k$ J# k' o' [ 9.論平定軍隊的叛變。
! X% u. g) _8 i
' w2 d7 D: M {" p& T# L0 ?: k8 B: L) H
10.論如何制止季節不適當的求戰。
/ y9 C" O4 [) N* ~9 f0 U6 Q. I3 ]! z
$ u& z' h$ j( S, v 11.論如何激起軍隊的求戰熱心。 4 t0 l7 [9 U [7 K' F
# L. ?8 c" T. C5 l2 o3 T. s* f, @2 L+ L& o5 i& E# L# T t
12.論如何消除凶兆在部隊中產生的恐懼。 $ g [9 s8 C E) j8 L. b
4 h( a( Z3 W3 G. f+ K
/ A0 b/ @8 r8 i. x7 F. ^ 13.論選擇會戰的時間。 # o) `/ `1 m& s/ s
% x4 P9 Q5 w6 S# [9 d7 g
# g( s' q* S3 Q4 F% I( U, P
14.論選擇會戰的地點。 ! j% d" j+ J- g0 p, |
0 [4 ^0 L! h( H& k& z
2 P" H* T0 [ [$ f6 B5 K8 I 15.論會戰中的兵力部署。
; \ C" T, T6 i# g* {8 h& ?; j. s; e- a \( F) T" ]. i6 @3 o
' Q0 j% a" i9 A
16.論在敵軍中製造恐怖。 5 y* K* a; a+ _" n6 z& O
6 P) j0 e; k. d: M( z- ?+ i4 e* S$ G- e3 S+ q5 L$ X
17.論伏擊。
+ M# ?1 h: I, e( ]" k2 y' b
+ q% P4 P4 m' x( d! P3 r
( p% X- U/ y* e" V" m 18.論縱敵逃走以免困獸之鬥。 ( e# g! r: T0 I- d( d/ M6 V
) B# i4 |( v7 T$ n5 l# k
( U L5 a" a0 M* c( x/ D 19.論掩飾挫敗。 8 _# } s. p1 ?2 e% u, W
) f, j' @3 a" A8 J/ |: C& p5 B6 G
( P/ x5 P" C N. ~! ?( M 20.論用堅定重整士氣。 / j2 B3 q1 z1 R3 K% j$ V
$ K- \: z' X1 d2 a( N( j" W+ u/ }6 v2 K8 ~
21.論在戰鬥成功之後如何結束戰爭。
& G4 [4 X3 H/ \0 P7 `+ V, `: T( x0 H, f- m9 g4 L
+ a B1 ^- i8 e
22.論在挫敗之後如何彌補損失。 & u( G' d n1 t
4 m E' I8 V; F2 z, D3 [
' ]7 \1 J9 X7 ~8 Q; A1 e, D 23.論如何保證不守信用者的效忠。 . S( {7 h9 e) h! E, f: r% f
3 G/ `9 F6 l7 D9 J
5 z: H8 e9 O4 j 24.論指揮官在兵力不足情況下如何保衛營地。
( _ Q m" h7 n; o
$ u; g1 O% @3 _. \. ?
1 b* o' c6 p |' b9 n) G 25.論退卻。 4 n/ L f! w. J2 x
) m" y$ N" r4 L' i9 Q! v
% B ?7 N6 L# p 26.論奇襲。
! E. x- m7 W, |4 e9 u8 D$ F3 n- A# \: V4 S- i+ {
2 t2 @" q" j& K! w/ b 27.論欺騙被圍者。
* o* d" v9 v- @/ i+ q8 c+ X0 e; h. b% N) ~2 Y% |% C9 j
$ m5 E I# Z: f
28.論揭發陰謀。
" M" @4 { \* t6 j
+ m$ R+ T+ U! `/ H/ q5 o$ z& n/ z2 i. |) D6 @; a8 G0 f
29.論用何種手段使敵人匱乏。 & v7 S/ g; [# U0 I* W, L7 m+ L
8 b4 {2 `) R# J/ C# T
1 J' k- X1 i' K5 ]- y+ c5 a7 y5 s 30.論如何引誘敵人繼續對其不利的攻城戰。
9 ~0 v9 M' p' a6 z. C
% P) i- s- `' d( S; J4 v$ V8 G7 u1 Q
31.論分散敵方守軍的注意力。 # A. l4 l' L) y
: [2 }" L+ i- a3 g
1 b/ e7 b# \8 x4 c. t 32.論使河川改道和污染水源。
" V0 s4 q% e4 K! U4 ?4 i: r1 |& M4 H# q# z& c" [/ x5 A+ p7 z/ F
' J: ~& `! t& S: } 33.論用恐怖手段打擊被圍者。 1 l* _! b5 G* `- A2 B
2 h I' X3 b3 o- O% w+ N. B
. w8 [3 e( u( t+ n+ `- B; P c 34.論從以外的地區發動攻擊。
% F& ]* t5 o# e; ?; c* L+ g- K$ k% b$ e: G# K8 o
1 H- m6 D5 @# E& ?/ E4 r
35.論佈置陷阱以誘被圍守軍出擊。 ; o% Z/ I9 A! l! m/ E3 B
% b. @/ w9 @$ C1 y5 m+ y a8 |
+ s0 O' n& W" B) O R/ I 36.論偽裝撤退。
4 q9 G1 l7 O" p" q1 Q
6 s( t! d1 [/ J! A; q, L" y% ]5 E% V/ }' o$ C
37.論如何提高我軍的警覺。
& |8 F$ N' m7 z. T9 Z
9 R/ |; @ C) G. B7 @: c7 E) f' Q' w. I) E U* U2 ?
38.論收發通信。
) T" ~7 n5 d! z! a2 u C' p# J5 G3 k3 v. ] D, X" V% H5 P: L
9 i/ z8 W. O+ q" f5 M* @0 {; o P 39.論增援與補給。 $ L3 ~$ o J, f4 i$ x1 Q) |! w
) x1 v" Z6 h8 I
8 E% W& [1 n: ]% [8 y 40.論如何掩飾匱乏和製造補給充足的假像。
/ S. ?0 D# p0 V5 S, F5 N0 h* z: p, a4 W
3 Q6 E. f6 [) e9 A+ `) l 41.論如何應付降敵和逃亡的威脅。
. ?0 M, M$ _$ S0 X! a
; M W. C8 [5 A9 D* n9 _
- M" N' m4 r* y 42.論突擊。
+ {6 W/ [6 X0 \2 k
# h# |# Z: S& C* T* M Q h/ t5 w0 ]6 ~( Y( b* {
43.論被圍守軍的堅持。
0 h3 x. K3 W2 S W- E1 ?+ ~4 f
! w3 p- C! y8 G
1 R4 F+ J4 j8 b7 b' d0 D( ? 以上基本上涵蓋了古代戰爭中使用的詐術。對於詐術,訓練良好,士氣高漲的軍隊不會依賴它,訓練不佳和士氣低落的軍隊則相反。戰國時最終統一六國的秦國,不是靠詐術,而是靠勇敢摧毀了對手。“左挾生俘,右挂人頭”。是它的寫照,當這種勇敢消失的時候,面對勇敢的對手,秦軍就失敗了。凱撒說得好:“那些詭計,對付沒文化的蠻族,或許還行。用來對付我們的軍隊,他們就是想也不敢想。”在戰爭中,良好的軍事制度,以及由此形成的優秀裝備、體力、技巧和勇敢,永遠是壓倒了小聰明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