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帖子
- 8997
- 精華
- 3
- 威望
- 502
- 魅力
- 1780
- 讚好
- 0
- 性別
- 男
|
2#
發表於 2006-7-14 05:59 PM
| 只看該作者
【曹】 + ]& P. X# C8 i( N! m. v
根據《元和姓篡》的記載,中國的曹姓,最初是顓頊嬴姓的後代。綜合各種史料,曹氏的源流有三: ' x8 W/ Q+ H: a$ n' M1 C) @' }
第一、 起於黃帝姬姓的後代。公元前十一世紀,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叔振鐸被封於曹,建都陶丘,成為始封之君,也就成為曹氏的始祖。
( [' O" C0 M6 M, _8 M% I1 t 第二、 由邾姓改姓為曹。提起曹氏姓源,往往同朱氏聯系起來。這是因為朱姓源於周時的邾國,而邾國本來是曹姓所建。顓頊帝的玄孫陸終生有六子,其中第五子安被周武王封在邾國。古代邾國貴族一直以國為氏。後來邾被為楚所滅,安的子孫,一部分改姓朱,一部分則改姓曹。這兩支曹姓子孫都發源於山東省境內,所以,早期的中國曹姓人都來自山東。 ' G( O- g2 E4 g- F+ c8 L% I
第三、 古代曹國人來中國後以曹為姓。古代的曹國,大約在今烏玆別克共和國撒馬爾罕的北方和東北方一帶。《北史》、《隋書》等書記為昭武諸國之一。當時,有曹國人來中國,有的以曹為姓,傳之後世。
, f% N6 g3 I( I2 t. x
5 U, |+ U, E" Q6 W4 j) U8 K【丁】 . Z6 P6 d) |: {) |- \/ C( x
1、出自丁侯的後裔。丁侯為殷商諸侯。周武王討伐殷紂時丁侯因不從而被周所滅,其祖孫散居各地,部族仍以丁為氏。
0 R! D4 J# `$ M2、出自姜姓,為姜太公的後裔,其始祖為姜伋。 ( _' \) A1 N9 A9 d9 Q3 F
3、為孫姓所改,是周文王的姬姓後裔。《江表傳》雲:"孫權因孫匡燒損茅芒,以乏軍用,別其族為丁氏。"所以,後世的丁姓中國人之中,特別是南方的丁姓人中,有一部分是周文王的姬姓後裔,因為孫氏傳自周文王第8子康叔。
~- K( Y7 W8 R; V) ^4、出自子姓。春秋時宋國有大夫宋丁公,死後,其子孫以謚號為姓氏,稱丁氏。 $ k6 j3 G' k" `* ~/ {# y; k
5、曆史上的西域(今新疆大部分地區)人名中,最後一個字是"丁"的很多,進入中原漢化以後往往改姓丁。如《靈山房集高士傳》雲:"鶴年西域人也,曾祖阿老丁,祖父苦思丁,父為烏祿丁,又有從兄士雅漠丁,鶴年知自曾祖以下其名末一家皆丁字,不知何義,後世遂以鶴年為丁姓。"
: | P, o" p5 S8 F; A$ ]1 ^6、出自於氏所改。據《楓窗小牘》所載:"宋有無賴子於慶,欲依丁謂,一老儒教其改姓丁,後果得意。" : b- ] x8 ~# }3 q
. _2 q8 M) A* x, ^
' }$ ?# R, t* k: L( S9 q* q【晁】 3 c- Y! a7 s2 Q7 ]( J. M p. z# P: W
1 源於姬姓。是一個以祖上名字命名的姓氏。是周景王小兒子朝的後代。周景王的太子早死,景王最崇愛小兒子王子朝,於是打算將他立為太子。但是事情還沒有辦完的時候景帝就心臟病突發而死去了。景王的另一個兒子丐早就想得到王位,於是他乘這個機會暗中勾結晉國的君臣作為外援,景帝一死,他就要和王子朝爭奪王位。這時,執政的卿士單氏和劉氏擁立了另一個王子猛作為國君,稱為周悼王。王子朝發動周都部分貴族和失去官位的舊貴族的子弟起兵,趕走了悼王。這時晉國出面干涉,派兵送悼王歸國復位。不久以後,悼王暴病而死,王子丐繼位,稱周敬王。第二年,王子朝在貴族尹氏的支持下再次起兵趕走了敬王,自立為王。三年以後,周敬王在晉軍的幫助下復位。王子朝帶著周朝的典籍逃到楚國。王子朝的子孫後代後來並以朝為姓,稱為朝氏。晁是朝的古字,因而又寫做晁氏。晁與朝古代的時候音同意通,都有早晨的意思。 % p* [' O: z( U8 Y
2 出自史氏,也是以祖名為姓。春秋時期,衛國有大夫史晁,他的子孫後代便以晁作為他們的姓氏。 9 O( N5 _! @! g2 E- h# T* B
4 o; {9 C/ ^; x6 d& ?( n6 }
* {6 n; Z6 e. l【鄧】 ! C: H4 g, Q. i+ i# S
1、出自姒姓(夏的始祖大禹為姒姓)。相傳夏朝時帝仲康有子孫封在鄧國(今河南鄧州一帶),鄧君的後世子孫就以國為氏,稱鄧氏。
. b2 P8 [3 j4 M* u7 W) d* j2、出自子姓(商族的始祖契為子姓)或曼姓。商王武丁封他的叔父(曼季)於鄧國曼城,是為曼侯,稱曼氏,曼氏後來又改封鄧國(此鄧國在今河南省孟縣的西南),經西周、春秋延續了600多年。西周時,鄧國是周朝南方較為重要的一個異姓侯國,但因與楚為敵,於公元前678年被楚國滅掉。鄧侯子孫為紀念故國,便紛紛改姓鄧,史稱鄧姓正宗。
4 f% X6 |" ^1 T4 ~$ s9 h2 l3、出自李氏。五代十國時期的南唐後主李煜的第8子李從鎰,受封為鄧王。公元975年南唐為北宋所滅後,宋太宗下令緝拿南唐宗室,李從鎰之子天和出逃,以父親封地為氏,其後世子孫遂稱鄧氏。
& V" R$ Q# H+ E# L' z6 ?% e& Q# I, d& Q9 ?/ p5 ?% o
9 a( _7 K" { I; W( |【崔】
+ q- T4 G9 b+ Y 崔姓出自於西周時期的齊國,有將近三千年的曆史,曾經長期是山東望族和中國著姓。根據多種古籍的記載,崔氏出自姜姓。齊國是西周初周武王分封的重要諸侯國之一,建都於臨淄(今山東淄博市),開國君主是呂尚。呂尚本來姓姜,因為他的先祖被封於呂(今河南南陽),從其封姓,故稱為呂尚。呂尚的兒子丁公佶,是齊國的第二代國君,他的嫡子叫季子,本來應該繼承君位,但卻讓位給弟弟叔乙(即乙公),而自己則住到食採地崔邑(今山東章丘縣西北),後來以邑為氏,就是崔氏。 6 v6 g! R' n# w; r z. \) y
而這位丁公佶,相傳是姜太公姜子牙的兒子。由此可見,崔氏中國人是源自姜太公的直系後代,追本溯源還是上古時期炎帝神農氏的子孫。他們的得姓,算起來大約有三千年的曆史了。 ; m0 V) K2 p& q/ ]
( w: q: h7 j8 I4 U) T: t( I
) D; J$ f2 n4 x- |* e' f+ Q【戴】
' y* ?% P9 V- J% g1、出自子姓,為商湯的後裔,以謚好為氏。據《元和姓纂》及《古今姓氏書辯證》所載,周初,周公旦在平定“管蔡之亂”後,封商朝 末代君主帝紂之庶兄子啟(子姓)於商的舊都(今河南商丘南),建立宋國。宋國第11位君主(前799年-前766年),史佚其名,死後被謚為戴公。戴公傳子宋武公司空(前765年-前748年)其子孫遂以謚號“戴”為氏,是為河南戴氏。 % c3 l: |9 X3 Q: z
2、出自姬姓,以國為氏。據《通志·氏族略》及《左傳》所載,春秋時有戴國,為姬姓諸侯國,在今河南民權縣東,一說在河南蘭考縣 。隱公十年(前713年)亡於鄭國,一說亡於宋國。其族人遂以國名“戴”為氏。
, ~. k5 J7 q+ _; T+ U% {& P3、據《鼠璞》載,殷氏有改戴姓的。武王滅商後,不少殷遺族以國為氏,稱殷氏,其後就有改姓戴的。這一支戴氏也是出自河南。 7 ^, T9 ~- m2 Y) _9 ]
f9 A; I% r, x% Y
; ~$ m+ ^& ~3 r1 f% h
【柴】
4 r5 {1 [/ |) f7 N春秋時期,孔子有個學生叫高柴,高柴的孫子以祖父的名字為姓,叫柴舉。柴舉的後代就以柴為姓,世代相傳。 : L; g9 m" O$ g
2 G* Q4 \& _/ F- j+ z( j+ t
; {# y7 p7 h- O# d) A# U
【程】 : k! W7 o* K! ?
1、出自風姓,以國為氏,為重黎之後。據《通志氏族略》、《廣韻》等所載,相傳上古時高陽氏委派其孫重 為南正之官,掌管祭祀神 靈;封重弟黎為火正之官,掌管民事。其子孫世襲該職。商時封重黎之裔孫於程(今河南洛陽市東,一說在今陝西咸陽市東),建立程國 ,稱程伯。其子孫後以國為氏,稱程氏。即河南或陝西程氏。
5 ~( o4 c( K& x* U Y& V2、出自商、周之際的伯符之後。伯符乃重黎之後,曾向周王獻“三異之端”,即“泰山之車、井中之玉和雙 穗之禾”,遂被封於廣平 的程地,後世子孫以邑為氏,是為河北程氏。
& S/ F1 g/ o6 C5 y0 H: R, N3、以地為氏。據《萬姓統譜》、《元和姓纂》等所載,周宣王時有重黎的裔孫程伯休父失其官守,入朝為大 司馬,又因克平徐方(即 周之薛城,故址在今山東滕縣東南薛故城)之地,立有軍功,被封於程邑(今陝西咸陽市東,一說今河南洛陽市東),其後子孫有以官名為氏,稱司馬氏;又有以地為氏,稱程氏。
. ?7 T5 Z. F" C$ c4、出自姬姓,為荀氏後裔所改,以邑為氏。據《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所載,公元前11世紀時,周公 旦公封諸侯,周文王第10子(一說第17子)受封於郇(近山東臨猗縣),史稱郇侯、郇伯。春秋時,郇國為晉國所並,其子孫以原國名“郇”為氏,後去邑旁,加草頭為“荀”氏,春秋時,晉國公族叔受封於荀邑(今山西省正平縣西),其後以邑名“荀”為氏。又據《左傳杜預注》所載,春秋時,晉國荀氏的支子(非正妻長子或妾生子)食採於程邑(今山西新絳縣 / U. P) u4 `: h# J; a$ R
東北),其後以邑為氏,稱程氏,是為山西程氏。
+ T9 H8 E" u8 ~ i7 Z/ K" V9 e
9 M% ^! `3 b4 I8 f- v; g' G7 f
, z5 G/ R, |! F/ f【東方】 3 B: J7 T3 b( ?( e o" e
1、出自上古伏羲氏。伏羲氏裔孫中有個叫羲仲的,出於震位(震位在八卦中主東方),世代執掌東方青陽令。他的後代子孫遂以東 方命姓,稱東方氏。 # |2 J% n0 _; R. o
2、出自張姓,是漢代文學家東方朔的後代。東方朔本姓張,他的父親張夷在他出生以前就去世了,母親田氏生下他三天後也死了, 他右鄰居撫養成人。因為他出生時正值東方天亮,所以起名叫東方朔。他的後代子孫遂以東方為姓,稱東方氏。 8 {5 R' T8 s0 v8 o" v( l
! M! E1 D/ }2 s1 H( G
7 j2 ^, P! @. g# R/ A: C" B【狄姓】 6 ^9 G7 j3 L* t
1、是以族命名的姓氏。源於周代。周代的時候狄族活動於齊、魯、晉、衛之間。後世的子孫於是以族名為自己的姓氏,稱為狄氏。
0 s0 | ~7 ^/ b& G$ I& d2、是以國為氏的姓氏。出自參盧氏,為炎帝的後裔。他們的始祖叫做孝伯,又叫做考伯。發源於山東省境內。孝伯是炎帝姜氏的後裔,因為在參盧居住,所以又叫做參盧氏。周成王封他於狄成(今天的山東省高青縣南),他在那里建立了狄國。這個國家滅亡以後,國人便以國為氏,姓狄。 . |9 Z4 n3 O9 A1 B# c# e$ B* Z6 }% O
3、出自高車氏》據《北史》記載,中國的西北部有回鶻族,其中有一支叫高車氏的,後來分化出來改叫狄姓。
/ F7 Z; |8 A/ e+ \4、唐昭宗賜姓。根據《五代史》的記載,唐昭宗的時候,曾經捕獲契丹族的首領楊隱,
$ o- P, k, `3 ~: ]2 n8 y; b( t! ~) D2 U# ^8 n9 h
劉】 , R# F8 P6 ]& k" [+ z
1 出自祁姓,為炎帝堯陶唐氏之後。相傳祁姓是黃帝的後裔所分得的姓氏之一,後來祁氏被封於劉國,亦即今定州唐縣。其子孫以國姓,相傳姓劉。史稱劉氏正宗,這就是陝西劉氏。 % Y q3 `3 C, j3 I! x' Q
2 出自姬姓,為周太後的後裔。相傳周武王去世後,周成王繼位,封王季的兒子於劉邑,其後裔以邑為氏,世代相傳姓劉,這就是河南劉氏。
' [3 u2 o* k4 M: v; `3 出自他姓,為他族、他姓改嫁或賜姓劉。據史書記載:一、漢高祖劉邦實行和親政策,以皇室宗女嫁於單於為妻。依照匈奴的習俗,貴者皆從母姓,單於的子孫於是皆從劉姓。於是便生成這支劉姓。二、據史籍記載,齊人婁敬在洛陽向劉邦獻入關中建都之策,得到劉邦的重用,劉邦稱帝後,賜姓劉氏,其後保持此姓;劉邦為了感謝項伯在鴻門宴上對他的救命之恩,賜他劉姓。三、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將鮮卑族的復姓獨孤氏改為中文字劉姓,成為當時大姓之一。其他入遷中原的少數民族也有改作劉姓的。 " Q: Q/ z$ U3 l3 D7 L+ G) |
]+ z) N- {) A X+ U% E' O4 u; B5 s1 i k! S* S7 y- r
【杜】
5 [- _9 K8 @ \ K" B4 ] 據傳,黃帝的第二十五子之一有個叫祁的,堯姓伊祁,杜氏出自祁姓,是帝堯的後代。遠古的時候,人們以封地之名稱堯為陶唐氏。陶唐氏的後裔曾建國於劉。當時夏後氏的六世孫孔甲為夏王,他好方鬼神。傳說天降雌、雄二龍,孔甲不會養,陶唐氏的裔孫劉累就向豢龍氏學擾龍。豢龍氏畜龍以事帝舜,因而被賜姓。而劉累因為學擾龍而事孔甲,也被賜姓為御龍氏。到西周時,劉累的後代建唐國,人稱唐杜氏。後周成王把唐國滅了,把自己的弟弟虞封在唐,而把唐國國君遷到杜,稱為杜伯。周宣王時,杜國又被滅,作為周大夫的杜伯也無罪而被殺害。杜伯的子孫大多投奔其他諸侯,而那些留在杜城的就用杜作為姓氏了。 # {2 Y+ j C3 V4 J
還有學者認為,杜氏子孫是上古杜康之後。相傳杜康是上古黃帝時期的人,善於造酒。如果杜康是杜姓始祖,那麼這個姓至少也有四五千的曆史了。 , C+ G0 {- K4 Q6 f9 r& F
另外,後魏時代北人獨孤渾氏有的也改為杜氏。 4 W& M# X/ v" U
; s3 j+ T. C. w* J; z【鞏】
Z! h8 [* l9 }$ g' q, X1、出自姬姓,是以地名命姓的姓氏。周朝周敬王有個同族卿士簡公收封於鞏(今河南鞏縣),稱為鞏簡公。鞏簡公一度執掌朝政,他鑒於周王室的曆次內亂,大多因為貴族掌權而引起的。於是他便錄用從各諸侯來的人士,而不再任用王族子弟為官。這項措施,引起了王族子弟的不滿。後來王子朝作亂,將他殺害了。他的子孫便原封邑名"鞏"命姓,稱鞏氏。
1 }& n% e1 M; `# n' _* F2、古代羌族姓氏。古代羌族姓氏中有鞏姓,如鞏廉玉。
* P4 D- p1 e- ^8 ` b7 \0 i3、出自春秋時晉國大夫鞏朔的後代。 , _/ U' c+ |# M$ j2 N
5 H0 Q4 A2 s( P" k B$ W: B, Z; z
0 d. Y0 ?! ~$ h+ |【馮】
. W& a9 ^9 s- Y, X* O; j1、出自姬姓,為周文王昌之後。據《元和姓纂》、《後漢書》等所載,周文王第15子畢公高後裔畢萬,西周時,在晉為大夫,當時晉獻公陸續功滅了許多小國,其中包括畢萬的一支孫被封於馮城,其後子孫以邑為姓氏,稱馮姓。史稱馮氏正宗。是為河南馮氏。
; T, A: Z1 E$ V3 O0 V K- B2、出自歸姓,為馮簡子之後。據《世本》所載,春秋時鄭國有大夫馮簡子,因封邑在馮而得氏。後馮邑被晉國所奪,成為魏氏子弟長卿的封邑,長卿的後裔也稱馮氏。是為河南馮氏。 2 g: n/ u2 m! C0 c9 u* z: }% v, m
& o( Z6 N! {9 q0 K
4 Y- ?4 A% e" Q4 J" _5 B+ |- m9 G2 b【房】 ! y Q7 i1 r0 J X& \
房氏出自陶唐氏,是堯的後代。堯有個兒子開始被封於丹水,人們稱他為丹朱。因為他沒有治理天下的能力,堯就把帝位讓給舜了。舜又把丹朱封到房(今河南遂平縣),建立房國,為房侯。丹朱的兒子陵,以父封地為姓,稱房陵,其後遂為房姓。
9 c' Q3 q" |* k% h$ R4 S/ u房姓望族居清河(今河北清河縣東)。堯之子丹朱,舜封為房邑侯,其子陵,以父封地為氏,其裔孫雅為清河太守,始居焉,今房姓稱清河郡,本此。
, `, |, x( F( p( \9 |% G! V9 z' Z3 b `" h" ]' ^- E- y3 _5 P) _$ I) s
2 i. [1 F! j3 F9 E
【公孫】 " \: \' d! E+ l8 y
公孫復姓起源很多。春秋時,各國諸侯不論爵位大小,多喜歡稱公。按照周朝制度,國君一般由嫡長子繼位,即位前稱為太子 ,其他的兒子便稱為公子,公子的兒子則稱公孫。他們的後代便有不少人便以公孫為姓,因此,公孫並非一族一姓的後人。最初出現的公孫氏是在上古時期。《路史》載:"神農用母弟勗,嗣少典國君,世為諸侯,後以公孫為姓。軒轅帝初名公孫,後改姬。"《廣韻》載 :"古封公之後,皆自稱公孫,故其姓多,非一族也。"《通志》載:"公孫氏,春秋時諸侯之孫,亦以為氏者,曰公孫氏,皆貴族之稱。或眼黃帝姓公孫,因以為氏。" 4 a' t2 \( u' q; |" E! n) g) M
% D) [7 t6 x4 q& `
- W0 }; N" ]& e$ g+ h3 r【範】
- a- Z0 e" w9 z' B" |0 ^出自祁姓,為杜氏後裔。舜時,封堯的兒子丹朱在唐,在傳至堯裔孫劉累,後劉累遷居魯縣,稱系韋氏,商末,遷於唐。周成王時,唐被滅。唐貴族遷到杜,為伯爵國,稱唐杜氏。周宣王時,桓在朝中任大夫,人稱杜伯。桓因宣王一寵妃誣告被屈殺後,其兒子隰叔投奔晉,為士師,他的兒子士蒍以官名為氏,子孫稱為士氏。士蒍的孫子士會任晉中軍元帥,執掌國政。士會先得到封邑隨,後得到範邑,所以又稱隨會、範會,他死後,又稱範武子。他的子孫後分為士氏、範氏和隨氏。後有範文子、範宣子、範獻之,世代為晉國上卿。晉靜公二年,範氏或遷入魏國或遷入秦,或遷至南陽。 5 d! V' p! Z# K/ b) h0 Q8 Q
範氏又有外族一系。晉時,,南蠻有林邑王範文,初為夷師範椎之奴,後為林邑王範逸輔佐,後因林邑王無子,範文自立為王,使這一支範氏不斷繁衍壯大。
# R6 c, _) e& c# H, F* |( R
5 D# m1 {1 x M
3 M2 ~0 Z: D7 x3 z0 i3 K【管】 ) `. q$ K. A' C: d% u
1、來源於周文王的第三子。武王滅商以後建立了周朝,把叔鮮封在管,建立了管國,讓他與蔡叔度一起管理商朝遺民。武王死後,由年幼的成王即位,因為成王年紀太小,就由周公旦主持朝政。管叔和蔡叔認為周公旦的統治不利於周王朝,於是聯合發動了叛亂,很快就被周公旦平息。管叔於是被殺,管叔死後,他的後代就用以前他的封地名“管”作為姓氏。
8 ^+ O$ ~3 w$ t. V+ U5 B0 V2、來源於管仲。管仲是春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是周穆王的後代,後來在齊國作了宰相,幫助齊桓公治理國家。管仲的後代也姓管,稱為管氏。
; [+ T; A3 }1 N4 l9 n* V3 y3 h, b2 _, {* ~9 m
; ^& w/ g% @1 `0 H) f7 S, X4 F【獨孤】 # ~) D% R/ J9 w. \
起源於北魏時代北鮮卑部落,本姓劉,是漢光武帝劉秀的後代。劉秀之子劉輔的裔孫劉進伯官度遼將軍,在攻打匈奴時失敗,被囚禁於獨山(今遼寧海城境內)之下,他的後代有屍利單於,為谷蠡王,號獨孤部,傳至六世孫羅辰時,隨北魏孝文帝遷居洛陽,遂為河南人,以其部落名命姓,稱獨孤氏。 4 X9 Z% I0 |/ d
! B- ^& U. W5 Q0 w6 n* W2 M3 ^* ^; `8 H" Q
【谷】
( D8 x( A3 m0 A( L' j" ?1、以國為姓,戰國時期齊國的公子尾孫被封於夾谷,他的後代於是以國為姓,稱為谷氏。 ) k& }7 p! f, g. O( ?' O( J) \- V
2、出自嬴姓,與趙、秦同一個源流。他們都是黃帝的後裔,傳至舜的時候,被賜姓為嬴。嬴氏的後代有叫非子的,被周王封於秦谷,後來成為秦國和谷國(在今天的湖北谷城),秦為公爵,谷是伯爵。春秋時谷國的後代開始以谷為氏。
1 m8 F4 k. r7 R7 J1 b3、為其他的姓氏改過來的。北魏的時候,代北復姓有谷合氏,為鮮卑族,進入中原後改為單姓谷;唐代有“九經書庫”之稱的谷那律,復姓谷那,本來是東夷人,後來他的後代都改姓單姓谷。 , _$ V- ]0 d4 f6 J0 y) u/ E+ V2 _
8 |. {" }$ |3 T- n. d
1 c T) O2 ~3 {【關】
" q8 T" }8 f8 X* S: P+ o& Y/ e1、顓頊德後裔董父為帝舜養龍,被封為豢龍氏。上古豢、關二字同音通用,所以後來又寫作關龍氏。夏帝桀暴虐荒淫,用酒作池。酒槽堆成小山,他在旁邊通曉暢飲,不理政事。有個賢臣叫關龍蓬的前去勸諫,触怒了夏桀,結果被囚禁起來殺死。關龍蓬的後代後來改姓關,稱關氏。 % p/ M6 b2 ]! f+ }
2、以官名為姓。春秋時期,周大夫尹喜在函谷關任關令。相傳老子西游出關時,為尹喜寫下《道德經》五千言,尹喜將此書傳播於世以後,也追隨老子成仙了。尹喜的後人以他的官名為姓,也稱關氏。 # O* ~- W* ]5 g
9 p2 v4 i3 }+ r# D8 V5 @; n) a
! ` J9 Z2 H) @0 a【傅】 ( o! y6 l0 {& d
1、出於殷商名相傅說的後裔,也即商王武丁發現大臣的地方命名的姓氏。相傳自從盤庚將商都遷至殷墟以後,商朝只是興旺了一個很短的時期,等到商高宗武丁即位時,國勢衰微,武丁決心振興朝綱,可是舉目朝中,卻找不到一個能協助他改革國政的大臣,一直為此憂慮。後來武丁有一晚做了一個夢,夢見一個叫說的聖人,那人的背有點駝,身穿粗麻布衣,胳膊上栓著繩索,狀如囚徒。神人說:"這就是你要找的聖人。"武丁醒後,令人按夢中說的模樣畫成圖像,命群臣四處尋訪夢中的聖賢,結果在虞、虢之界一個叫傅岩的地方找到了一個叫說(音同越)的奴隸,便將說帶到朝中。後來,說果然幫助武丁治理朝政,使武丁在位時期成為商朝後期的極盛時期,武丁也因此被譽為"中興明主"。而說因居於傅岩,"故遂以傅險姓之,號曰傅說"。傅說的後代遂以地為氏,稱傅氏。史稱傅姓正宗。 & [2 t, z) t) {% G
2、出自姬姓。黃帝裔孫大由(唐侯丹朱之子)封於傅邑,故其子孫便以地為氏,也稱傅氏。
& A" M3 X1 }0 d* ~" z7 \$ D0 e D3、出自賴氏改傅姓。賴氏族人有為楚靈王所害,改羅、傅二氏。
: a2 _ p0 @# g7 c w4、清代,有部分滿洲貴族也改姓傅。如傅恆,滿洲鑲黃旗人,本姓富察氏;傅開,滿洲正白旗人,本姓郎佳氏;傅臘塔,滿洲鑲黃旗人,本姓伊爾根覺羅氏。
; l+ k x5 k! l5 u9 f8 o7 @) u6 f/ c7 {3 o. ?
9 G. W$ e( X) N8 r. @9 F
【段】
) w7 C; {# Z& N: V4 t1、出自姬姓,是春秋時期政武公的兒子共叔段的後代。春秋時,鄭武公的妻子武姜生大兒子莊公的時候難產,生二兒子叔段的時候卻很順利,因此她喜歡叔段而不喜歡莊公。鄭武公病重時她請求鄭武公廢長立幼,讓段叔繼承王位,鄭武公沒有答應。莊公當了鄭國國君後武姜又請求把制作為段叔的封地,莊公不答應,而把京城封給了段叔,段叔與姜氏勾結,不斷擴張自己的勢力,並準備襲擊莊公,莊公知道後立即派兵討伐段叔。段叔大敗,逃到共,稱為共段叔。他的子孫後來四處分布,有的姓段,有的姓共叔,還有的以共作為姓氏。這就是所說的河南段氏。
* r1 C+ ~( ]) x% H ^* t2、出自復姓段干木的後代。戰國時期有復姓段干木,原是晉國人,後到魏國,他的後代有以單姓段為姓氏的。這就是山西段氏。
- v% ?# c* _4 k4 \2 J/ ^3、出自遼西鮮卑族後裔。西晉時有個部落首領段務目塵,被封為遼西公。他的領地有三萬家,分布在遼寧西部。後來與漢人雜居後多以段作為姓氏。是為遼西段姓。 2 @/ }. X3 h6 |
4、雲南蠻段氏。魏末短延末蠻代為酋帥,裔孫憑到朝廷作官後被拜為雲南刺史,後傳下這支段姓。
4 _8 K6 b' `. y: }
/ O7 { ^9 j! I! g x9 f+ z3 I! H0 n" P/ e* G0 [
【耿】
3 D+ w9 B/ t6 k) U1、以地名為姓。商代有君王名祖乙,他的國都從相遷到邢,後來的盤庚又把都城遷到毫。邢,在今天的河南省溫縣東。邢的讀音,古代讀做耿。盤庚遷都後,一部分商朝的公族沒有跟隨他南遷,仍然留在了邢。這一部分人就把邢作為自己的姓氏。後來為了與讀做xing的邢姓相區別,將這個姓的寫法改做耿。 % ~6 g* P: e6 J# _8 p1 L, b$ X
2、出自姬姓。商代末年有耿國,在今天的陝西省龍門縣南,周朝建立後耿國滅亡。周室封同姓人於耿,又為諸侯國,春秋時又被晉國滅。原晉國公族多以原國名“耿”作為自己的姓氏,成為耿氏的一支。 * ? m4 T' |" `2 C- O- U
4 W! J% J5 x. J. c
7 `6 o' g4 \ ~ l; |, t3 r9 Q【蔣】 F6 n2 Y" m* {, h! ], d' n
出自姬姓,以國名命姓。西周初期,周公姬旦的第三個兒子叫伯齡,被封在蔣,建立蔣國,是周朝的一個小國。後來蔣國被楚國所滅,伯齡的後代子孫就以原國名命姓,稱蔣姓。《元和姓纂》中記載:"周公第三子伯齡封蔣,子孫氏焉,國在汝南期思縣。"期思縣因期思公復遂而得名,治所即今河南淮濱縣城東南13公里得期思集,北鄰死河,系春秋時楚滅蔣後所置,屬於汝南郡,魏、晉時改屬弋陽郡。因此,蔣姓祖根在今河南淮濱。 7 U6 D+ q- {* u. R" N
; |# \7 o0 U' M& ~
8 [( V9 g- k. @1 y8 e+ Z! t【胡】 - ~, N) a6 e( r0 Y9 |
根據《元和姓篡》等史籍記載,胡氏的姓源可以追溯到上古聖君虞舜的媯姓後裔。這樣說來,其胡姓始祖,應當是三千多年前被周武王封為陳地的胡公滿了。胡公滿是虞舜的第三十三代孫,周武王的東床快婿,被封為陳侯。由此可見,中國胡氏的先祖是正統的虞舜後裔,黃帝子孫,並非後來入侵中原的"五胡"後代。
" z: H3 o" b* Q- b+ E 胡氏還有兩支源於古代的國名。周代有兩個胡子國。一個在今河南,是西周初分封的周朝同姓諸侯國。它曾參與以楚國為首的聯軍去攻打吳國,後來又跟隨楚國與吳國作戰,楚國回師途中順便吞並了胡子國。另一個胡國是歸姓,在魯定公時被楚國滅掉。這兩個胡子國亡國之後,王族子孫都以原國名為姓,又形成兩支胡氏。 7 b; g/ H' J$ E) K6 e+ P3 T
在胡氏中,曾經出現過復姓胡母氏。胡母氏這一復姓,得姓於齊宣王之時,距今有兩千四百八十多年的曆史。胡氏復姓,開始也很盛行。秦時,有太史令胡母敬,漢時有胡母生和胡母班。晉代以後,胡母復姓漸漸被"胡"這一單字姓氏所代替。由於其後世子孫大多改姓為胡,使得胡母復姓所傳日漸減少。這大概是這一胡母復姓傳之不多,至今仍然為數稀少的原因之一吧。 3 q! Q: \ l0 t8 O
胡姓中,除了源自黃帝後裔的這一支外,外族改姓胡的也為數不少。漢代以後,特別是五胡亂華之時,進入中原的外族,紛紛"改姓胡氏",為漢族胡氏沖添了新的成分,使得後來胡姓的繁衍,又多了一支世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