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帖子
- 15894
- 精華
- 2
- 威望
- 9737
- 魅力
- 12
- 讚好
- 0
|
389#
發表於 2006-7-10 09:59 PM
| 只看該作者
中國研製的幾款履帶式裝甲指揮車 j( Q4 q* u2 q$ J/ ^
, B" ~& D* K3 H, j& H 坦克裝甲車輛) C2 ~ G* ?1 b$ E; F$ H$ Y* x
: h0 I9 u: {! I2 h: T
2006年年初中央電視臺熱播的反映我軍新時期軍隊建設風采的《沙場點兵》,可謂好評如潮。劇中生動鮮活的人物塑造、壯觀激烈的“戰場”全景、眾多國產新裝備的頻頻亮相,無疑給廣大電視觀眾特別是軍事愛好者獻上了一份豐富的新年“精神大餐”。在對抗演習中,劇中核心人物猛虎旅旅長康凱和野狼團團長龐成功,乘坐國產新型裝甲指揮車,或號令千軍,或動中示假,或隱蔽待機,充分展現了新時代我軍指揮員運籌帷幄、指揮若定、鬥智鬥勇、決勝沙場的風采。精彩的畫面、動人的搏擊,不僅給廣大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且也使不少觀眾對國產履帶式裝甲指揮車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為此,本刊特介紹幾款國產履帶式裝甲指揮車。
0 X% P; z8 t4 I Y& j( D6 | I e+ i& S' a: V) L7 r9 M
一、裝甲兵動中指揮的作戰需求,催生履帶式裝甲指揮車; S' c0 ]+ R/ f4 O" G
% F. q. X! l- g& G: A1 a v. m4 h" y
裝甲兵部隊主要遂行機動作戰任務,並主要用於進攻,是陸軍的主要突擊力量。裝甲兵部隊的作戰使命,決定了裝甲兵部隊的作戰行動具有機動性強、作戰節奏快等顯著特點。正如本刊曾開辦的“裝甲兵戰術ABC”和正在刊出的“戰術講堂”中不少文章所介紹的那樣,裝甲兵部隊只有在高速流動的戰場上,才能最有效地發揮其作戰效能。與之相適應,裝甲兵部隊的作戰指揮也帶有明顯的流動性的特點,要求其各級指揮機構與部隊同步機動、同步展開,實現動中謀、動中通、動中令。這是它與摩托化步兵部隊的顯著區別之一。摩托化步兵部隊在實施攻擊時,受其機動能力、突擊能力和防護能力的制約,通常採用短停頓間發起進攻的方式,即部隊機動到進攻出發地域後,步兵要徒步佔領衝擊出發陣地,進行攻擊前的最後準備;指揮機構則利用工兵分隊構築的工事“安營紮寨”,並展開各種指揮器材(包括架設電話線等),爾後在穩定和安全的環境下指揮員再指揮部隊實施攻擊,步兵部隊的作戰“韻律”,就在這緩慢的機動一展開一準備一行動節奏中流淌著。而裝甲兵部隊則在行進間一氣呵成地完成機動一展開一調整一攻擊的戰術動作,謂之行進間發起進攻。在這種情況下,裝甲兵部隊沒有挖壕掘坑建指揮所的時間,也不允許四平八穩地架電話線,指揮員要跟著部隊走、跟著部隊動,部隊走到哪,指揮員就在哪“發號施令”。因此,具備與部隊同步機動能力、同等防護能力,能夠實現動中通、動中謀、動中令的裝甲指揮車,就成為裝甲兵部隊不可或缺的重要配套裝甲裝備。, _) j3 Q' e. J* R& Z4 G$ P* O- n
/ ]) z, A) K' L7 t. Y8 \$ N: x4 o1 B 上世紀60年代,我軍裝甲兵部隊先後裝備了59式中型坦克、63式裝甲輸送車,但缺乏配套的履帶式裝甲指揮車,部隊的動中指揮只能通過指揮員乘坐指揮坦克(比普通坦克多裝一部電臺)、或乘坐63式裝甲輸送車(代號為WZA531。本刊於2005年第10、11期曾詳細介紹)等車輛實施。師、團指揮員乘坐指揮坦克和普通裝甲車實施指揮,存在觀察不便,通信設備數量少(每車至多只有2部電臺)、電臺種類不全(沒有調幅電臺、兵種協同通信電臺等.無法進行兵種間的協同通信,無法接收上級的核生化報警、氣象預報等戰場公共資訊),指揮作業不方便(坦克內空間小,照明條件差,看圖困難,標圖更難;普通裝甲車畢竟是戰鬥車輛,車內也沒有專用的指揮作業設備)等諸多問題,動中指揮很不方便,部隊強烈呼籲及時研製和裝備專用的裝甲指揮車輛。因此,儘早研製配套的裝甲指揮車即成為我軍裝甲裝備發展的當務之急。: Z3 }! Z+ y/ F3 h
, L! x6 w# Y/ }8 D- ~$ [ 根據裝甲兵部隊指揮的特點和部隊的需求,解放軍總部機關於上世紀70年代初開始醞釀為部隊研製和裝備專用裝甲指揮車的問題,並於1975年左右定下研製我國第一代履帶式裝甲指揮車的決心,同時向研製和生產63裝的北方某裝甲車輛製造廠等單位正式下達了研製任務。1976年,承擔研製任務的工廠根據總部機關下達的裝甲指揮車主要戰術技術指標要求,開始進行我國第一代裝甲指揮車的總體方案論證、圖紙設計和生產試製。+ `' V/ L7 C' h3 m, E8 }& h0 o
/ ]% b$ y. ^1 T: u
設計伊始,有關部門要求裝甲指揮車應當選用我國已研製成功並裝備部隊的現役履帶式裝甲輸送車作為指揮車的基礎底盤,而當時較為理想的備選車型就是63 裝。它具有良好的防彈外形,優良的陸上和水上機動性能及較好的裝甲防護能力,特別是其後部設有寬敞的載員室,為設置寬敞高大的指揮室提供了有利條件,而且以該底盤為基礎研製裝甲指揮車,不僅可以大量節省底盤研製經費,大大縮短研製週期,而且也提高了指揮車的通用化程度,便於部隊實施保障。為此,工廠決定直接選用部隊已經大量裝備、性能穩定、價廉物美的63裝為基型車,並在該底盤基礎上進行指揮車的變型改進。方案上報後很快得到有關部門的認可。8 h; p2 b: v8 ~/ t6 ]1 @7 S, ~
% A3 W2 D' i) L0 \/ W 經過廣大科研人員的艱苦努力,工廠於1978年初試製出3N履帶式裝甲指揮車的樣車,並進行了工廠摸底試驗。通過摸底試驗,樣車基本達到了軍方提出的裝甲指揮車的主要戰技指標要求。摸底試驗合格後,工廠及時將樣車移交給裝甲兵某研究所進行設計定型試驗。1978年11月至1979年6月,裝甲兵某研究所的試驗人員,在北京和黑龍江等地對指揮車進行了嚴格和高強度的綜合性試驗,3輛樣車累計行駛里程達到了5 086千米。通過試驗,軍方試驗人員認為,該型裝甲指揮車在基型車63裝的基礎上進行專用指揮車的變型後,其機動性能、防護性能和可靠性等戰術技術指標與基型車相當,專用指揮和通信設備佈局合理,性能符合要求。* q" y7 R8 }# n/ z7 b
3 r& C) ~' G! v% e9 } 1980年4月,裝甲兵軍工產品定型委員會批准該型裝甲指揮車(除車內通話器外)設計定型,命名為81式履帶式裝甲指揮車,產品代號為Z701。同年 5f]至6月,有關部門對車內通話器進行了設計定型的補充試驗,車內通話器順利通過驗收。1981年1月20日,裝甲兵軍工產品定型委員會正式批准裝甲指揮車車內通話器設計定型,命名為ZYY一81型多用戶車內通話器。
# n9 G3 L+ w6 u/ O) w" X/ x
$ B7 m- b% s7 q& \8 X 1980年7月,領導機關正式批准工廠生產和製造我國第一代履帶式裝甲指揮車。工廠的科研人員再接再厲,加班加點,於當年生產出我國第一批裝甲指揮車,部隊官兵盼望已久的專用履帶式裝甲指揮車,終於在我軍裝甲兵部隊“安家落戶”。
# \2 r/ q- j) i) f e
8 H: a+ P, p7 c: C; S3 A 二、車體後部高大寬敞的指揮方艙,是其顯著的結構特點7 ] u; g) V# l/ ]4 o; M) Y
8 U$ V: M4 U& g3 L
81式履帶式裝甲指揮車(以下簡稱81指),在外形上繼承了63裝清秀和簡潔的特點,車首仍呈楔形,車體細長,車體前上部兩側裝甲板稍向內收攏,顯得十分幹練。與63裝的最顯著區別是車體後部改為高大垂直的方艙結構,以便於安裝較多的通信設備和觀察設備。這一特徵使其與裝甲救護車在外形上“如出一轍”。其實,我國第一代履帶式裝甲救護車就是在81指基礎上派生出來的變型車。區別裝甲指揮車與裝甲救護車,除了抓住裝甲救護車那醒目的紅十字這一特徵外,還有一個竅門就是看天線,凡是天線林立的,就是指揮車,只有一根天線的,自然就是裝甲救護車。當然,隨著資訊技術的發展,共用天線問題得到根本解決後,裝甲指揮車只有一根天線也不足為奇。% J {. t' E% W+ L
% P% e! i4 j% H, r; Q6 k
81}旨的總體結構與63裝大同小異,由前到後分別是乘員室(該處還裝有傳動裝置)、動力室和指揮室(63裝為載員室)。乘員室內有車長、駕駛員和副駕駛員,駕駛員和副駕駛員分別位於傳動裝置的左右兩側,車長位於駕駛員後面。3名乘員的分工是這樣的:駕駛員負責駕駛車輛;副駕駛員(兼機槍射手)負責觀察道路和敵情,遇敵情威脅時,根據車長指示或自行使用副駕駛員窗口前面安裝的1挺帶活動防盾的7.62毫米步兵班用輕機槍(平時機槍固定在車內右側斜甲板上,水準甲板上的彈夾艙內可存放1 000發機槍彈,戰時將其裝在窗口上,戰鬥中也可拆下當普通輕機槍使用)進行自衛;車長負責根據指揮員的命令指揮車輛行動。當指揮車停下實施指揮時,3名乘員還可能負責擔任安全警戒任務,防止敵人偷襲;負責使用車上的移動式發電機給車輛供電;在指揮員遠離指揮車(不超過 1千米距離)使用遙控裝置進行指揮時,負責操作電臺等通信設備。此外,還可能執行指揮員賦予的其他勤務,如充當通信員送文件、充當衛生員實施救護等。總之,與63裝相比,81指的乘員可能遂行的任務更多、更雜,專業技能要求也更高,而且要一專多能。
" x& X! K4 S- z0 P7 U& R
0 r( Y# S1 g: R 為便於3名乘員之間的勤務通話,在乘員室的左側甲板內裝有駕駛員通話盒和車長通話盒,副駕駛員右側甲板上也裝有1個通話盒。
& i: S4 o' Y& R
# u6 h* \0 c1 {9 \- w; I& b 乘員室往後就是動力室。動力室裝有發動機、空氣濾清器、機油箱、水散熱器、機油散熱器和冷風加熱器等裝置;動力室的大部分裝置與63裝相同,不同的是在動力室的右側水準甲板上加裝了1台冷風加熱器,用於在嚴寒條件下向指揮室供暖。乘員室沒有專用的供暖設備,只能靠傳動裝置、發動機等產生的餘熱取暖。
- S8 F/ W2 c6 ]8 @# r
7 h: A% L% i& |2 H1 A9 @1 o9 w3 I 緊挨著動力室的就是後部的指揮室。為了形成高大垂直的方艙結構,8l指在原63裝的基礎上將車體後頂甲板加高了306毫米,兩側斜甲板的傾角由65度增大為87度,使原來較為狹小、低矮的載員室變為高大和寬敞的大方艙,為指揮員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指揮活動空間。另外,原63裝的載員室與前面的乘員室、動力室是直接相通的,以便於乘員和載員在車內機動,這樣載員室的噪聲就相當大。為使指揮室保持相對安靜的人機環境,該車用較厚的隔板將乘員室、動力室與指揮室隔開,並在隔板上的左右兩側各裝一個通道門,這樣既大大降低了指揮室的噪聲,也不影響乘員室與指揮室之問的人員機動。 指揮室主要由五大部分構成,即指揮員和參謀人員席位,電臺和車內通話設備,觀察設備,指揮器材以及電源和通風裝置等。其主要特點:
, \6 {: i4 I) M3 b( o2 i- \) y, k( J, ^+ ]5 k- @
首先是指揮室可乘坐較多的指參人員,並能搭載一定數量的載員。81指提供了2個指揮員席位、3個參謀席位,以及2名載員席位(可搭載首長的通信員或警衛員等),並相應地安裝有指參人員的指揮桌和座位。具體席位是這樣分佈的:正前方左為一號指揮員席,供師、旅(團)長、參謀長等部隊主要指揮員使用;正前方右為二號指揮員席,供部隊政治指揮員和副職指揮員等使用;指揮室左側第一個席位為一號參謀席,指揮室左側第二個席位為二號參謀席,指揮室右側第一個席位為三號參謀席;指揮室右側第二個席位為備用席位,另一個備用座位設在後門上,由2名搭載人員使用。
3 ^" U" K1 |, p9 g" [% ?7 y4 X. N7 a# f
其次是指揮室內的“喉舌”,性能好壞直接關係到指揮員的政令能否暢通的問題,因此,指揮車的電臺和通信設備,不僅要求數量多,而且要求性能好。為此, 81指在車內安裝廠5部A~220A型短波調頻坦克電臺(其中3部為常用電臺、2部為備用電臺),一部用於步坦協同通信的714B型背負式電臺,l部 339型調幅收信機,以及5個車內通話盒。電臺和車內通話盒的分佈是這樣的:一、二號指揮員席裝有控制電臺的面板(含信號燈、揚聲器等設備)和2個通話盒;一號參謀席裝一部A一220A電臺(編號為A1)和一個通話盒,放置一部714電臺;二號參謀席裝2部A一220A電臺(編號分別為A2、A5,其中 A5為備用電臺)和一個通話盒;三號參謀席裝一部339收信機和一個通話盒,其右側的備用席裝2部A一220A電臺(編號分別為A3、A4,其中A4為備用電臺)。
* ]' n$ B5 j& C2 |( R
) X& |% d0 ^! R: P1 q 電臺的使用分配是這樣的:一、二號指揮員可使用3部常用電臺的任意一部進行指揮;一參可使用A1電臺,二參可使用A2和A5電臺,三參可使用339收信機和A3、A4電臺。3部常用電臺各用自己的天線,3根天線成等腰三角形分別安裝在指揮室頂裝甲板上。
- X7 V. b9 T' m0 ^
6 l9 R6 m; P3 G. T# `& M6 Q+ N3 F 第三是指揮室內四面均裝有觀察鏡。指揮室共裝有12塊具有自動除霜功能的防彈玻璃展望鏡,其中,指揮室的正前方安裝了6塊,指揮室左右兩則裝甲板各安裝了2塊,指揮室後面的垂直裝甲板上安裝了2塊。作戰中,指參人員可以通過這12塊展望鏡觀察戰場,必要時,也可打開指揮室的頂窗門,露身向外觀察。另外,為便於指參人員在車下對遠方目標觀察,該車還配備了1具63式8倍炮隊鏡。
) E' e) q6 }9 m3 r, F. |
' s. }) [7 m5 ^1 x, ?1 G 第四是機動指揮器材種類繁多,一應俱全。為方便指參人員在車外實施指揮和作業,該車專門配備了有線遙控通信裝置,可以滿足指參人員在1千米距離以內遙控使用車內電臺進行指揮和通信。遙控裝置包括遙控轉接盒、手提式遙控箱及2對各長2千米的輕型野戰電話被覆線。遙控轉接盒安裝在後門內左側的後甲板上;手提式遙控箱平時存放在A1電臺的下方,與背負式714B電臺放在一起。另外,參謀人員還可使用背負式的714B電臺,進行車內外協同通信(該型電臺可與A一 220A電臺通信)。
, b+ K! u- h7 f* y# p7 T% w( o
. J. f' n/ a K% z9 S 第五是多套電源裝置供電,確保供電安全和穩定。81指的電源裝置,除了已有的安裝在發動機上的直流發電機和四塊蓄電池外,還增加了一移動式輔助電源裝置。發動機上的直流發電機為ZFC一1500型直流發電機,配用FT一3Q型調壓器和L一108Q型濾波器。四塊65式蓄電池(串並聯使用,總容量為 280安時)安裝在一、二號指揮員座椅下面(63裝安裝在載員座位下)。值得一提的是,該車根據指揮車電臺多、耗電量大、對供電的穩定性要求高的特點,為滿足指揮車在停止間實施指揮時長時間穩定供電,該車還專門配備了l臺移動式交流發電機作為輔助電源。輔助電源裝置由702A型汽油發電機組、整流器和50 米長的電纜等組成。702A型汽油發電機組包括2.2千瓦單缸汽油機和1千瓦單相自激交流發電機等,可提供230伏、50赫茲的單相交流電,額定功率為1 千瓦;整流器由變壓器和單相橋式全波硅整流器等組成。使用時,將移動式發電機安放在車外平坦和隱蔽的地點上,接上整流器並用電纜連接到車內的蓄電池上,發電機起動後,發電機輸出的交流電經整流器整流後,向車內電臺等用電設備提供26伏、30安的直流電,並向電瓶充電。
6 k$ Z! b2 p8 Z
6 u' I$ L' v" R0 Z+ Z3 K/ o6 o 第六是排風裝置大小結合、強弱任選。為改善車內的通風條件,該車在後頂甲板上安裝了1個強力排氣風扇,對指揮室進行強制通風。另外,該車還在指揮室內安裝T3個橡皮扇葉的小電風扇,由指參人員根據需要使用,以改善指揮室局部工作條件。為改善乘員室的通風條件,該車在乘員室的車長窗口後面也安裝了1個排氣風扇。
9 m k) N# n5 X! D6 ^. ?7 B8 L7 P
) B F# A! h! }# l 由於81指是63裝的變型車,因此,該車的推進系統、防護系統等的結構與性能與其基型車相同。為減少目標特徵,該車採用了與基型車相同的軍綠色進行偽裝。- X# c% o+ X) U0 M- h1 \
: F5 d8 W4 R3 n% K0 ?5 u8 D6 w+ S
三.裝甲部隊有了移動指揮所,裝甲兵指揮員有了活動“中軍帳”
$ A. B# q7 _( [' t4 f1 g
, j3 }. U# H2 l: ?$ B 81指研製成功並裝備部隊的最大功勞在於,使擅長於機動作戰的鐵甲騎兵有了專用裝甲指揮車,使裝甲兵部隊有了與部隊能同進、同動、同駐、同防的移動指揮所,讓裝甲兵指揮員有了機動性強、防護力好、通信設備多、觀察條件好的活動“中軍帳”,從此開啟了裝甲兵部隊的作戰指揮以裝甲指揮車為骨幹、以裝甲通信車等為中樞、以裝甲偵察車輛和情報資訊處理車輛等為支撐的動中指揮裝備體系的新紀元,實現了裝甲兵部隊作戰指揮的歷史性跨越。
6 O2 W) C: u! @' S
6 L+ U! V" A6 V儘管該車還存在這樣和那樣的不足及問題,但是,畢竟解決了裝甲兵部隊動中指揮裝甲裝備有無的問題。該車與指揮坦克和代用的裝甲輸送車相比,具有以下幾個顯著的特點:
, k$ j5 ^; j r' H7 N4 b7 _9 b9 N' j- Y1 b
一是通信手段明顯增多,基本滿足了指揮員在裝甲兵部隊主要通信網路中實施指揮的需求。現代條件下作戰,裝甲兵部隊要以車載電臺、背負式電臺、野戰有線通信設備等組成至少十幾個有線、無線通信網路,其中,以無線電通信為主的戰鬥指揮網、戰鬥支援和保障網、協同作戰網、偵察情報網等是部隊的關鍵通信網路。指揮員乘坐指揮坦克實施指揮時,車上只有2部電臺,聽了這個網就顧不上別的網,要轉網就得轉換電臺頻率(A一220A電臺換頻率還得調天線調諧器,特別麻煩),遇到緊急情況,指揮員是幹著急沒辦法。81指裝了6部固定電臺、1部移動電臺,可同時加入3~5個主要指揮通信網路,而且可以保證指揮員在3個主要網路中實施指揮,比指揮坦克方便多了。另外,81指還專門裝了用於接收核生化警報、天氣預報以及友鄰部隊作戰行動通報等的戰場公共和協同資訊的調幅收信機,大大擴展了指揮員的資訊渠道,使指揮員能夠“眼觀六路、耳聽八方”了。' e6 ]' C0 g2 ^- D, {8 {
7 t2 v) B" J0 V% M! e0 d 二是觀察環境明顯改善,基本滿足了指揮員在各種條件下全面觀察戰場的需要。在坦克和裝甲車輛內指揮和戰鬥最頭疼的問題是觀察。為解決這一問題,81指在指揮室裝了12塊展望鏡,展望鏡安裝的位置也高低適中,能讓中等身材的指參人員,坐在各自的座位上就可以直接向外一目了然地觀察,而且觀察的盲區很小(正面盲區為60米、兩側為8米),與指揮坦克和63裝相比,觀察條件大為改善。再者,這12塊展望鏡全部採用了防彈玻璃結構,能有效抗擊二三百米左右距離上發射的7.62毫米穿甲彈的直接打擊,以確保指參人員的安全。另外,這些展望鏡不僅能夠滿足指參人員在正常氣溫和濕度條件下觀察戰場,在嚴寒、風雪和高濕條件下也能讓他們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原來,這些展望鏡加裝了電除霜裝置,能在低溫和高濕條件下自動對展望鏡加熱除霜。該裝置由防彈玻璃、電加溫除霜玻璃、熱敏電阻、加熱電阻、溫度控制盒等組成。在嚴寒等條件下指揮時,可分別用開關控制正面、側面和後面的展望鏡進行自動除霜,並通過熱敏電路控制加熱電阻間斷加溫,保持鏡面恒溫。這項技術在其他裝甲車輛中還很少採用,算是對指揮員特殊的“人文關懷”吧。
0 Y* }( A5 C$ x4 R1 s- e& w+ ^( e4 z! n5 F; j
三是指揮和作業環境明顯改善,滿足了指揮員在寒冬酷暑條件下實施長時間指揮的需要。首先是指揮室高大、寬敞、明亮,中等身材的指參人員在艙內活動自如,用不著彎腰低頭,比在指揮坦克和63裝裏舒適多了,要不然《沙場點兵》中的康旅長在“被俘”之前,還和龐團長在他的指揮“坐騎”裏喝了杯啤酒。可不,在坦克裏怎麼坐都彆扭,所以,龐團長在部隊改編後卸任之前,只好把啤酒一桶一桶地擺在自己難捨難分的坦克的翼子板上,對酒當歌呢!其次是指揮室“冬暖夏涼”。讀者們都知道,坦克和裝甲車輛就像個“鐵籠子”,冬天冷、夏天熱,工作環境惡劣、操作條件艱苦。為使指參人員在炎熱酷暑和寒冬臘月時也能在車內待得住、坐得穩、寫得成、標得快,81指採取了一系列的降溫和保暖措施。一個是用隔板將動力室與指揮室隔開,既隔音也隔熱,再加上指揮室的大風扇強力排風,指揮室還是比較涼爽的(效果當然不如空調);另一個是在車內專門安裝了一台“油暖氣”,對指揮室進行加溫。該裝置為一台燃油式冷風加熱器,使用本車攜行的燃料進行加溫。該裝置的開關安裝在指揮室右側A3電臺側上方的隔板上,由三號參謀(或其他人員)操作。這臺冷風加熱器的發熱量達到1萬大卡/小時,制熱效果相當明顯:車輛停於背風處時,車外溫度為零下35攝氏度時,使用冷風加熱器加熱1小時,指揮室內的溫度可達到零下5攝氏度左右,經過長時間的加熱,可使車內外的溫差達到45攝氏度左右,可為指揮員提供一個舒適的指揮環境。4 S% Z( K8 P! A' K' u
% M& A3 [. F+ o9 r! i% R5 P% k5 F
有讀者可能會問,對指揮室加溫為什麼不像86式步兵戰車那樣,用發動機冷卻的餘熱對其加溫,而要單獨裝一個燃油加熱器呢?筆者認為,這正是其設計的獨到之處。86步是戰鬥車輛,在戰鬥中,無論是進攻還是防禦戰鬥,大多數情況下發動機是不允許熄火的,以便能隨時進行戰場機動和為全車的武器系統提供充足的電力。從滿足戰場機動和保證火力系統用電安全的角度分析,步兵戰車多耗點柴油根本不是什麼問題。9 s: R& V$ h' }, W3 a
- q$ J; V% w$ N" \1 e 但是,裝甲指揮車就不同了,有時為實施長時間的隱蔽指揮,發動機需要熄火,這樣供熱就難以保持穩定。有了單獨的燃油加熱器,就可不受發動機工作的影響,連續供熱,而且該裝置耗油量也不大(每小時不到2升),對指揮車燃油供應的影響也很小。電加熱器雖然簡單方便,但指揮車供電本身就已十分緊張,就別再添個 “電娃”搶電用了。
$ M$ D/ c0 X q) E% k7 ^) _6 }6 h/ ]1 |0 q
四是萬事開頭難,尚有諸多不盡如人意之處需改進。雖然81指讓裝甲兵指揮員有了專用指揮“坐騎”,但受當時的技術環境和條件等諸多因素的制約,筆者認為,該車還有些不盡如人意之處。首先是該車所裝的A一220A電臺性能比較落後,存在通信距離近、波道少、頻帶窄、抗干擾能力弱等一系列問題。該車設計伊始,科研人員就準備上889、892等國產第二代車載戰術電臺,但指揮車定型時這些電臺尚未定型,無奈之下只好裝老電臺。這個問題隨即在改進型的81—2 指揮車得到了較好解決。
& |7 a) D& ~2 G5 N. N- B& b
6 M2 o0 I6 J# U6 e2 B 其次是電臺等通信工具操作不便。2個無線電網之間由於距離遠等原因,經常需要指揮車充當轉信臺,轉信操作由人工完成(A網發話時,參謀手動將對B網的電臺轉為發;反之,B網發話時,參謀手動將對A網的電臺轉為發),既麻煩又複雜,連不少老坦克兵在操作時,三轉兩轉也常被弄蒙了。另外,該車的遙控通信裝置也同樣存在使用和操作不便的問題,不僅接線複雜,而且操作時需要車內外人員密切配合。第三是移動式發電機使用汽油和機油的混合燃料,不僅要專門帶燃料,還要按照規定的比例進行汽油與機油的人工混合,很不方便。最後是多根天線林立,指揮車的特徵十分明顯。由於電磁相容性問題是個世界難題,所以對這個問題的確不能求全責備。美軍的指揮車也是天線林立,為解決指揮車的隱蔽性問題,無奈之下只好採取所有車都裝兩根天線的方法,來它個“魚目混珠”。這倒也是個辦法。在這個問題上,我們在對越自衛還擊作戰中是有深刻教訓的。
" X$ g- w! s' h- z5 i0 }: n
% Q$ q' E1 i, K/ @; i0 n& u f3 a作者:孔凡清 將言轉
* h+ r9 _6 F0 l& U
; |( T! X$ j5 L$ l& O! E1 mhttp://big5.china.com/gate/big5/bbs.military.china.com/jsp/pub/staticFile/images/1013/2006/7/10/7.jpg
# o: t2 F8 r+ ^! }, L: W/ F0 m4 { i
http://big5.china.com/gate/big5/bbs.military.china.com/jsp/pub/staticFile/images/1013/2006/7/10/8.jpg0 R% f: D b( j2 I( q; Z$ a
. Q# A. Y: `0 G$ C, L0 [* w
http://big5.china.com/gate/big5/bbs.military.china.com/jsp/pub/staticFile/images/1013/2006/7/10/9.jpg
# S' m& G# Y) F4 S: G! ]4 H7 w# P6 R4 S k4 V+ }
http://big5.china.com/gate/big5/bbs.military.china.com/jsp/pub/staticFile/images/1013/2006/7/10/10.jp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