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主題 | 舊主題>>
娛樂滿紛 26FUN» 吹水版 » 【空間靈幻異次元】 » 佛 法 知 道 多 D D (會不斷更新)
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佛 法 知 道 多 D D (會不斷更新)

鍚 杖

在 佛 教 一 些 隆 重 佛 事 中 , 如 傳 戒 、 傳 法 、 上 堂 說 法 等 場 面 上 , 法 師 都 會 執 持 以 示 威 儀 的 錫 杖 , 有 時 會 搖 動 或 頓 地 作 聲 。 錫 杖 是 梵 語 khakhara 或 Hikhara 的 意 譯 , 音 譯 為 吃 棄 羅 , 又 稱 聲 杖 , 因 搖 動 作 聲 響 ; 又 稱 智 杖 , 以 彰 顯 聖 智 故 ; 亦 名 德 杖 , 行 功 德 本 故 。

《 錫 杖 經 》 說 : " 錫 者 輕 也 , 倚 依 是 杖 , 除 煩 惱 出 三 界 故 。

錫 , 明 也 , 得 智 明 故 。
錫 , 醒 也 , 醒 悟 苦 空 、 三 界 結 使 故 。 錫 , 疏 也 , 謂 持 者 與 五 欲 疏 斷 故 。 "


顯 教 中 的 地 藏 菩 薩 亦 持 此 杖 , 稱 為 金 錫 。 密 教 的 千 手 觀 音 四 十 手 中 , 有 一 手 持 錫 杖 , 稱 為 錫 杖 手 。 八 臂 不 空 絹 索 菩 薩 亦 持 錫 杖 。

錫 杖 的 形 狀 分 三 部 分 , 上 部 即 杖 頭 , 由 錫 、 鐵 等 金 屬 製 成 , 呈 心 形 或 塔 婆 形 , 分 兩 股 或 四 股 , 股 下 繫 六 個 或 十 二 個 小 環 , 搖 動 時 , 會 發 出 錫 錫 聲 。 中 部 竿 用 木 製 , 粗 細 隨 時 , 高 與 肩 齊 。 下 部 安 鐵 纂 。 近 代 錫 杖 有 全 柄 用 金 屬 製 成 的 。

但 佛 世 時 , 比 丘 持 錫 杖 的 作 用 與 現 在 不 同 , 比 丘 持 杖 的 作 用 :

一 、 驅 遣 蛇 、 毒 蟲 等 物 。

二 、 警 覺 施 主 , 因 比 丘 到 人 舍 乞 食 , 不 可 打 門 , 只 能 搖 杖 作 聲 , 以 為 警 覺 。 又 或 以 杖 預 防 牛 犬 襲 擊 。

三 、 備 年 老 比 丘 走 路 扶 持 之 用 。

dd15_2.jpg

dd15_2.jpg (48.7 KB)
200 x 309 PIXEL下載

http://www.hkbuddhist.org/index.html
佛聯會


我 們 常 見 一 些 小 乘 佛 教 的 比 丘 在 早 上 手 托 一 鉢 受 信 眾 施 與 食 品 等 物 , 或 又 見 到 一 些 大 乘 佛 教 的 出 家 人 手 托 一 缽 受 信 眾 金 錢 等 物 布 施 , 這 稱 為 托 鉢 。 由 於 比 丘 持 鉢 用 以 應 受 ( 應供 接 受 ) 他 人 的 布 施 , 所 以 鉢 亦 稱 為 ' 應 器 ' 。 又 缽 是 比 丘 用 以 盛 載 食 物 的 器 皿 , 比 丘 視 食 欲 來 攝 取 適 當 的 食 物 , 因 缽 的 體 積 容 量 與 比 丘 的 食 量 相 應 , 所 以 鉢 又 稱 為 ' 應 量 器 ' 。 現 在 一 般 寺 院 傳 授 比 丘 戒 時 , 亦 會 教 授 新 戒 比 丘 過 堂 吃 鉢 飯 的 規 矩。  


我 們 熟 悉 的 《 金 剛 經 》 中 的 句 子 記 佛 陀 「 飯 食 訖 , 收衣 鉢 」 ,可 知 佛 陀 時 期 的 修 行 者 已 持 鉢 游 歷 四 方 , 以 鉢 作 為 食 器。 《 方 廣 大 莊嚴 經 》 有 四 天 王 向 成 道 後 不 久 的 佛陀 獻 上 珍 貴 物 料 的 缽 盂 , 但 佛 陀 只 接 納 了 四 石 鉢 , 並 把 它 們 重 疊 , 合 成 一 缽 ,這 石 鉢 就 是 如 來 的 法 鉢 。早 期 佛 教 裏 , 比 丘 所 持 的 是 鐵 鉢 。 《 四 分 律 》 提 及 缽 的 種 類 有 二 : 鐵 鉢 和 瓦 缽 。 現 在 一 般 比 丘 所 持 的 是 瓦 缽。  

  鉢 ,又 稱 鉢 多 羅 、 波 多 羅 , 是 梵 音 ( p a t r a ) 的 音 譯 。 佛 教 戒 律 規 定鉢 有 「 體 」 ( 質 料 ) - - - 鐵 或 陶 泥 製 成 , 「 色 」 ( 顏 色 ) - - - 黑 色 或 赤 色 , 「 量 」 ( 容 積 ) - - - 《 四 分 律 》 說 有 三 種 , 依 個 人 食 量 而 定 : 「 大 者 可 受 三 斗 、 小 者 可 受 半 斗 , 中 者 比 量 可 知 。 」 等 三 法 。
鉢 的 形 狀 像 中 國 的 盛 器 '盂 ' , 圓 形 , 腰 部凸 出 , 缽 口 缽 底 向 中 心 收 縮 , 直 徑 比 腰 部 短 。 底 平 且 有 淺 環 足 , 不 易 傾 動 。 但 古 制 的 缽 下 圓 無 底 環 , 放 下 容 易 傾 側 翻 倒 , 須 有 ' 鉢 支 ' 支 撐 , 如 中 國 古 玩 瓶 器 的 台 座 。 現 代 的 缽 亦 有 放 置 在 鉢 支 上 的 。

為 了 保 護 瓦 缽 不 易 被 碰 壞 , 比 丘 們 會 用 粗 布做 成 包 著 缽 的 袋 子 , 稱 為 ' 缽 袋 ' 或 ' 缽 囊 ' 。 行 路 時 掛 在 肩 上 , 垂 在 腰 間 , 小 心 保 護 。 戒 律 中 規 定 比 丘 不 得 儲 存 多 缽 , 護 持 缽 當 如 護 持 自 己 眼 睛 一 般 。 缽 損 壞 時 , 經 五 種 修 補 方 法 , ( 修 補 後 的 缽 稱 為 五 綴 缽 ) , 都 無 法 補 漏 , 則 不 得 不 求 新 缽 。 為 了 除 去 缽 的 垢 膩, 用 缽 後 , 應 以 清 水 洗 淨 , 以 缽 匙 , 缽 帚 輔 助 清 潔 , 以 缽 巾 擦 缽 乾 淨 。 這 些 動 作 都 有 規 定 的 程 序。
http://www.hkbuddhist.org/index.html
佛聯會


" 香 " 是 佛 教 徒 對 諸 佛 菩 薩 表 示 恭 敬 供 養 的 四 事 ( 幡 、 蓋 、 花 、 香 ) 其 中 之 一 。 這 種 香 又 稱 為 " 燒 香 " , 是 採 用 天 然 香 木 如 檀 香 、 沉 香 等 劈 成 片 片 段 段 的 小 瓣 ,所 以 又 稱 做 「瓣 香 」。 因 為 上 等 檀 木 是 香 中 極 品 , 因 此 「 瓣 香 」 也 叫 做 「 大 香 」 。 亦 有 由 香 木 的 粉 末 製 成 條 狀 的 香 枝 , 稱 為 「 線 香 」 , 又 或 製 成 「 盤 香 」 。

佛 教 徒 在 家 或 道 場 中 焚 起 這 「 燒 香 」 供 佛 , 造 成 香 氣 普 薰 , 煙 雲 絪 蘊 的 環 境 。 這 行 動 稱 為 上 香 , 拈 香 , 燒 香 或 焚 香 , 舉 行 法 事 時 焚 香 叫 行 香 。

《 大 日 經 疏 》 解 釋 燒 香 在 教 理 上 說 : 「 燒 香 是 至 遍 法 界 之 義 , 天 之 樹 王 開 敷 時 , 如 香 氣 , 逆 風 、 順 風 自 然 遍 布 。 菩 提 之 香 亦 然 , 隨 一 一 功 德 , 為 慧 火 而 焚 , 為 解 脫 之 風 而 吹 , 隨 著 悲 願 力 而 轉 自 在 , 普 薰 一 切 , 故 曰 燒 香 。 」

佛 教 徒 把 燒 香 焚 起 放 在 器 皿 上, 這 器 皿 稱 為 香 爐 。 香 爐 由 不 同 物 料 製 成 , 形 狀 大 小 不 一 , 但 總 以 莊 嚴 美 觀 為 主 。 香 爐 是 三 具 足 基 本 供 養 具 之 一 , ( 三 具 足 系 指 花 瓶 、 香 爐 、 燭 台 三 種 佛 具 組 合 ) 。 另 一 種 香 爐 是 法 師 進 行 法 事 時 手 持 的 柄 香 爐 , 又 稱 手 爐 , 大 都 在 剃 度 、 供 天 、 禮 懺 、 奉 請 等 場 合 用 。 爐 身 多 作 龍 形 或 蓮 花 等 , 爐 頭 插 上 線 香 。

禮 佛 時 是 不 是 一 定 要 焚 香 致 敬 ? 佛 教 認 為 一 切 唯 心 造 , 有 時 至 誠 懇 切 地 以 無 相 的 " 心 香 " 一 瓣 禮 敬 諸 佛 菩 薩 , 當 更 勝 用 一 大 把 濃 煙 香 枝 薰 污 環 境 , 嗆 濁 自 己 或 他 人 。 如 環 境 許 可 , 在 靜 坐 或 看 經 時 , 炷 一 縷 清 香 , 或 燃 上 一 爐 幽 香 , 亦 可 收 攝 心 靜 慮 之 效 。
http://www.hkbuddhist.org/index.html
佛聯會
佛像手印

釋 迦 牟 尼 佛 在 人 間 成 佛 , 度 化 眾 生 , 雖 然 已 經 滅 度 , 人 們 為 了 使 他 的 形 像 仍 留 在 世 , 便 塑 造 他 的 造 像 , 除 了 面 形 、 身 軀 , 服 飾 , 姿 態 以 人 間 寫 實 的 形 像 呈 現 外 , 還 很 講 究 手 勢 的 刻 劃 和 塑 造 , 一 如 人 們 以 手 勢 表 達 心 意 , 所 謂 身 體 語 言 , 我 們 仰 見 佛 陀 造 像 的 手 勢 , ( 佛 教 稱 為 手 印 、 印 相 或 印 契 ) , 便 從 中 可 了 解 佛 陀 向 世 人 傳 達 的 悲 心 和 誓 願 的 本 意 。

不 論 南 傳 、 北 傳 或 藏 傳 佛 教 , 一 般 釋 尊 的 手 印 不 外 五 種 , 稱 為 「 釋 迦 五 印 」 。 如 著 名 的 香 港 天 壇 大 佛 , 佛 陀 右 手 半 舉 , 掌 心 朝 外 , 這 稱 為 施 無 畏 印 , 象 徵 布 施 無 怖 畏 給 眾 生 , 左 手 下 垂 於 膝 前 , 掌 心 朝 外 , 稱 為 與 願 印 , 象 徵 施 與 善 信 願 望 能 成 。 南 傳 或 藏 傳 的 釋 尊 坐 像 , 右 手 垂 下 覆 於 右 膝 , 掌 心 向 內 , 五 指 合 攏 , 指 頭 觸 及 地 面 , 稱 為 降 魔 印 , 以 示 降 伏 魔 眾 。

經 中 曾 載 佛 陀 修 行 成 道 時 , 遭 魔 王 擾 亂 , 佛 陀 以 右 手 指 觸 地 , 令 大 地 為 證 , 地 神 證 明 釋 迦 已 修 成 佛 道 , 終 於 使 魔 王 懼 伏 , 這 印 亦 稱 為 觸 地 印 , 而 左 手 多 持 缽 。 大 雄 寶 殿 如 供 奉 三 寶 佛 , 當 中 一 尊 釋 迦 佛 , 有 雙 手 仰 放 下 腹 前 , 右 掌 置 於 左 掌 上 , 兩 拇 指 的 指 端 相 接 。 這 一 手 印 表 示 禪 思 , 使 內 心 安 定 , 稱 禪 定 印 、 定 印 。 釋 迦 在 菩 提 樹 下 成 道 , 就 是 結 這 定 印 。 佛 陀 說 法 度 生 , 他 的 說 法 印 是 以 兩 掌 的 拇 指 與 中 指 ( 或 食 指 、 無 名 指 ) 相 捻 , 其 餘 各 指 自 然 舒 散 。

20_1.jpg

20_1.jpg (8.2 KB)
303 x 187 PIXEL下載

http://www.hkbuddhist.org/index.html
佛聯會
持 咒

佛 教 徒 以 念 經 念 佛 念 咒 作 為 開 智 慧 除 煩 惱 的 方 法 , 三 者 義 意 不 一 , 但 作 用 一 樣 。 佛 經 是 佛 陀 直 接 教 導 眾 生 的 語 言 , 以 文 字 辭 句 記 錄 , 念 經 時 最 好 能 了 解 經 義 。 諸 佛 的 名 多 以 其 本 願 功 德 為 號 , 明 了 名 號 , 一 心 稱 名 , 更 能 感 應 道 交 。 至 於 佛 教 中 的 咒 語 , 多 以 古 代 漢 語 字 音 翻 梵 音 或 藏 音 而 成 , 含 義 很 多 , 不 易 扼 要 指 出 , 所 以 多 不 翻 義 , 由 持 誦 者 一 心 誦 出 咒 音 , 都 能發 揮 潛 在的 咒 力。

佛 教 採 用 漢 語 中 的 ' 咒 ' 字 ,多 時 會 令 人 混 淆 了 中 外 古 代 社會 有 人 用 咒 術 治 病, 驅 鬼 ,除 害 , 甚 至 殺 生 等 行 動 及 效 用 之 事 。 其 實佛 教 徒 持 念 的 諸 佛 菩 薩 的 咒 語 ,應 稱 為 咒 陀 羅 尼 ,咒 是 諸 佛 菩 薩依 禪定 發 秘 密 語 , 或 佛 放 光 , 光 中 演 說 的 語 言 。 陀 羅 尼 是 D h a r a n i 梵 文 的 音 譯 , 是 能 持 的 意 思 , 即 是 持 集 種 種 善 法 , 能 持 令 不 散 不 失 。 佛 教 的 神 咒 是 諸 佛 菩 薩 為 救 護 眾 生 , 消 災 除 厄 , 治 病 應 求 的 真 言 密 語 , 如 同 世 間 法 的 通 訊 密 碼 或 符 號 , 直 接 發 出 與 接 收 , 彼 此 都 能 互 達 情 意 , 產 生 交 感 作 用 。

念 咒 又 稱 持 咒 , 就 是 最 好 能 持 久 念 誦 咒 語 , 日 久 恆 持 , 神 效 自 見 , 亦 有 種 種 不 可 思 議 的 驗 效 可 稽 。 顯 密 佛 教 善 信 持 念 的 神 咒 很 多 , 都 各 具 效 用 , 視 乎 因 緣 和 所 需 。 如 大 悲 咒 , 準 提 咒 , 往 生 咒 , 藥 師 咒 , 六 字 大 明 咒 , 乃 至 課 誦 時 念 誦 的 大 佛 頂 首 楞 嚴 神 咒 , 及 十 小 咒 等 都 是 善 信 們 經 常 持 念 的 。
http://www.hkbuddhist.org/index.html
佛聯會
傳 法


中 國 成 語 中 有 「 衣 缽 相 傳 」 , 或 「 得 其 衣 缽 」 這 些 話 , 表 示 為 師 的 把 自 已 的 思 想 、 學 術 、 技 能 等 傳 授 給 學 生 們 。 或 是 學 生 能 得 到 老 師 的 真 傳 等 意 思 。 其 實 這 兩 句 話 都 源 出 佛 教 , 衣 缽 是 佛 教 出 家 僧 侶 的 用 物 , 亦 用 以 表 示 他 們 所 研 究 或 所 修 持 的 佛 法 。 為 對 不 同 契 機 的 眾 生 說 法 , 佛 教 內 便 分 作 若 干 宗 派 。 他 們 雖 依 據 不 同 的 佛 典 , 闡 述 不 同 的 思 想 體 系 , 或 行 持 方 法 , 但 總 不 離 終 極 成 佛 的 旨 趣 。 各 宗 派 為 了 承 傳 自 宗 對 佛 法 的 獨 特 見 解 與 修 持 , 多 由 師 輩 將 象徵 佛 法 的 衣 缽 , 傳 授 給 能 續 弘 教 法 , 光 大 宗 門 的 弟 子 們 。 而 衣 缽 兩 物 中 , 以 衣 為 主 , 傳 授 法 衣 ( 袈 裟 ) , 以 表 傳 法 之 信 。 接 法 衣 就 表 接 法 之 信 。 如 禪 宗 說 : 「 衣 為 法 信 , 法 是 衣 宗 。 」 因 此 傳 法 亦 稱 傳 衣 。

天 台 宗 傳 授 自 宗 派 法 , 有 他 的 承 傳 體 系 , 將 承 嗣 天 台 教 法 的 法 系 相 承 者 的 名 稱 法 號 書 寫 在 法 卷 上 , 由 付 法 者 在 傳 法 大 典 中 連 同 法 衣 付 與 嗣 法 門 人 。 傳 授 天 台 宗 法 可 單 傳 ( 只 傳 一 人 ) 或 廣 傳 ( 傳 授 多 人) 。 現 今 天 台 宗 第 四 十 六 代 教 觀 總 持 覺 光 上 人 就 傳 有 台 宗 四 十 七 代 嗣 法 門 人 、 法 子 共 二 十 多 位 。
http://www.hkbuddhist.org/index.html
佛聯會
佛教的衣服


海 青
  
海 青 , 是 我 國 漢 地 佛 教 僧 俗 信 徒 禮 佛 時 所 穿 的 服 裝 。 它 的 款 式 是 寬 腰 闊 袖 , 圓 領 方 襟 。 源 於 我 國 漢 唐 服 式 。 海 青 也 叫 做 大 袍 、 方 袍 , 簡 稱 " 袍 " 。 它 被 稱 為 海 青 其 實 有 兩 種 意 思 , 一 是 因 為 它 的 闊 袖 像 東 海 一 種 名 為 海 東 青 鳥 類 的 雙 翼 , 按 太 白 詩 云 : " 翩 翩 舞 廣 袖 , 似 鳥 海 東 來 " 。 另 一 種 意 思 是 海 青 的 色 澤 有 青 出 于 藍 , 又 有 像 海 貌 的 浩 瀚 深 廣 , 能 包 容 百 物 , 也 像 海 波 般 飄 逸 灑 脫 等 意 義 。

海 青 的 顏 色 有 黃 褐 色 的 , 是 法 師 們 的 法 服 , 居 士 們 的 海 青 多 是 灰 黑 色 的 。 海 青 的 衣 領 用 重 疊 旳 的 三 層 布 做 成 , 叫 " 三 寶 領 " , 領 上 扎 有 五 十 三 行 藍 色 線 條 , 喻 意 " 善 財 童 子 五 十 三 參 " 。 它 的 袖 口 是 縫 合 起 來 的 , 為 有 別 于 俗 袍 。


佛 教 信 眾 在 禮 佛 , 誦 經 , 拜 懺 或 參 與 其 他 佛 事 時 , 都 會 穿 上 海 青 , 以 示 儀 容 整 肅 , 端 正 莊 嚴 。

縵 衣

  縵 衣 是 沙 彌 、 沙 彌 尼 或 居 士 們 披 在 海 青 外 旳 的 一 件 禮 懺 衣 , 只 在 作 佛 事 、 禮 懺 時 方 能 披 上 。 縵 衣 , 梵 語 音 譯 " 缽 吒 " , 用 兩 幅 布 做 成 , 縵 有 漫 旳 意 思 , 就 是 不 按 規 定 裁 制 , 雖 貫 通 而 無 袈 裟 的 福 田 相 。 縵 衣 也 稱 縵 條 。 一 般 縵 衣 旳 的 顏 色 是 褚 褐 色 ( 咖 啡 色 ) 的 。 鉤 紐 是 為 了 使 縵 衣 不 易 飄 落 而 設 置 的 ‧ 位 置 在 左 肩 胸 前 的 領 邊 。 穿 釘 鉤 紐 , 繫 牢 縵 衣 。 鉤 紐 現 已 演 變 成 如 意 形 的 衣 扣 和 衣 環 了 。

袈 裟

袈 裟 原 是 佛 陀 為 出 家 眾 比 丘 制 定 穿 著 的 法 服 , 共 有 三 種 , 稱 為 三 衣 。 第 一 種 名 安 陀 會 , 為 比 丘 們 日 常 的 工 作 服 , 由 五 條 布 縫 合 成 , 又 稱 五 條 衣 。 第 二 種 名 郁 多 羅 僧 , 比 丘 們 在 禮 誦 、 聽 講 、 布 薩 ( 誦 戒 ) 時 披 上 , 由 七 條 布 縫 合 成 , 又 稱 七 條 衣 。 第 三 種 名 僧 伽 梨 , 為 比 丘 們 外 出 及 參 與 其 他 莊 嚴 儀 式 時 穿 著 , 如 托 缽 , 陞 座 說 法 , 入 王 宮 、 聚 落 , 或 降 伏 外 道 時 所 穿 著 , 以 九 條 乃 至 廿 五 條 布 所 縫 製 而 成 , 又 稱 九 條 衣 。

三 衣 的 顏 色 都 有 規 定 , 通 常 用 似 青 似 赤 似 黑 的 壞 染 色 。 佛 陀 為 比 丘 制 定 袈 裟 的 式 樣 和 顏 色 具 有 深 長 的 意 義 , 如 袈 裟 縫 成 水 田 阡 陌 相 , 表 示 世 田 種 糧 , 資 養 色 身 , 袈 裟 的 田 , 象 徵 長 養 法 身 慧 命 , 堪 為 世 間 福 田 , 所 以 袈 裟 又 稱 「 田 相 衣 」 、 「 福 田 衣」 。

袈 裟 用 壞 色 染 成 , 為 使 比 丘 們 斷 離 五 欲 想 , 不 生 貪 愛 。 《 悲 華 經 》 及 《 大 乘 悲 分 陀 利 經 》 記 載 比 丘 們 披 著 袈 裟 能 成 就 五 種 功 德 及 十 種 利 益 。 現 代 中 國 漢 族 佛 教 的 比 丘 及 比 丘 尼 都 依 佛 制 而 備 有 三 衣 ( 袈 裟 ) , 但 式 樣 和 顏 色 都 與 原 先 在 印 的 袈 裟 稍 有 不 同 , 但 披 著 的 意 義 卻 並 未 改 變 。

現 今 法 師 們 具 備 的 三 衣 有 :
一 ) 五 條 衣 , 由 五 條 布 縫 成 , 每 條 一 長 一 短 , 共 計 十 隔 。 顏 色 用 黃 。
二 ) 七 條 衣 , 由 七 條 布 縫 成 , 每 條 兩 長 一 短 , 共 二 十 一 隔 。 顏 色 用 黃 。
三 ) 九 條 衣 , 由 九 條 布 縫 成 , 每 條 兩 長 一 短 , 共 二 十 七 隔 , 有 多 用 至 二 十 五 條 , 每 條 四 長 一 短 , 共 一 百 二 十 五 隔 。 顏 色 用 紅 。

九 條 衣 又 稱 大 衣 或 祖 衣 , 只 有 受 具 足 戒 的 主 持 才 披 上 。 法 師 們 在 做 佛 事 時 才 搭 上 七 衣 或 九 衣 。 居 士 們 禮 佛 時 搭 上 縵 衣 , 縵 衣 用 兩 幅 布 做 成 , 沒 有 條 相 間 隔 , 不 能 稱 為 袈 裟 。
http://www.hkbuddhist.org/index.html
佛聯會
" 誦 經"


" 念 經 " , " 讀 經 " , " 誦 經 " , " 諷 誦 經 文 " , 有 時 中 文 會 寫 成 " 唸 經 " , 都 是 指 出 家 或 在 家 的 佛 教 徒 讀 誦 佛 教 經 典 這 種 行 儀 。 佛 經 結 集 後 , 印 度 的 僧 伽 便 以 讀 誦 經 文 作 學 習 教 理 的 修 行 方 法 。

《 法 華 經 - 法 師 品 》 中 稱 有 五 種 法 師 , 其 中 有 讀 經 法 師 , 即 正 心 端 坐 , 目 爕 經 文 , 口 宣 句 讀 者 。 有 誦 經 法 師 , 即 習 讀 既 熟 , 不 對 文 自 然 能 誦 者 。 可 知 ' 讀 經 ' 與 ' 誦 經 ' 的 分 別 。 佛 經 傳 入 中 國 , 翻 譯 成 漢 文 , 我 國 的 佛 教 徒 , 法 師 或 居 士 們 亦 以 念 經 作 為 學 佛 的 一 種 行 儀 。 ' 念 ' 有 憶 念 經 中 文 字 義 理 ; 以 及 用 不 同 方 法 念 誦 經 文 的 意 思 。 一 般 念 誦 經 文 的 方 法 源 自 古 印 度 , 方 法 有 四 種 :
一 、 音 聲 念 誦 ( 誦 經 時 發 出 聲 音 ) , 有 時 作 ' 唸 ' 字 ;
二 、 金 剛 持 念 ( 聲 在 唇 齒 之 間 , 動 口 唇 半 張 半 合 , 默 念 經 文 ) ;
三 、 摩 提 念 ( 心 念 ) ;
四 、 真 實 意 念 ( 如 字 修 行 , 實 相 念 法 ) 。

但 現 在 的 佛 教 徒 在 集 體 念 誦 經 文 時 多 以 ' 諷 誦 ' 形 式 進 行 。 《 無 量 壽 經 》 上 說 : 「 受 讀 經 法 , 諷 誦 持 說 。 」 就 是 調 音 聲 揚 誦 經 文 , 經 師 以 梵 唄 誦 出 , 與 一 般 依 字 音 讀 出 略 有 不 同 。 2 0 0 3 年 元 旦 日 香 港 佛 教 法 師 及 居 士 們 舉 行 萬 人 諷 誦 《 仁 王 護 國 經 》 , 就 有 集 體 放 聲 ( 高 聲 ) 讀 誦 這 本 經 典 的 要 求 。

漢 文 佛 經 , 部 秩 繁 多 , 內 容 各 異 , 長 短 不 一 , 可 契 佛 教 徒 機 理 因 緣 選 誦 , 本 無 定 軌 , 漢 地 寺 院 的 課 誦 經 文 , 是 在 明 朝 末 年 才 逐 漸 統 一 起 來 , 如 晚 課 中 他 們 會 誦 念 《 阿 彌 陀 經 》 。 法 師 或 居 士 們 會 因 投 緣 , 以 誦 某 部 經 為 常 課 , 或 因 不 同 需 要 而 讀 誦 某 部 經 文 。 現 在 為 人 常 誦 的 經 文 有 : 《 彌 陀 經 》 、 《 藥 師 經 》 、 《 金 剛 經 》 、 《 地 藏 經 》 、 《 法 華 經 》 、 及 其 中 的 《 觀 世 音 菩 薩 普 門 品 》 、 《 華 嚴 經 》 中 的 《 普 賢 菩 薩 行 願 品 》 、 《 楞 嚴 經 》 的 《 大 勢 至 菩 薩 念 佛 圓 通 章 》 等 。 至 於 在 元 旦 日 諷 誦 《 仁 王 護 國 經 》 、 可 說 是 由 來 已 久 。 自 后 秦 鳩 摩 羅 什 譯 成 《 佛 說 仁 王 護 國 般 若 波 羅 蜜 經 》 , 又 唐 朝 代 宗 時 不 空 新 譯 《 仁 王 般 若 經 》 後 , 自 古 迄 今 , 漢 土 每 遇 有 危 厄 , 不 論 公 私 , 多 會 啟 建 法 會 , 諷 誦 《 仁 王 經 》 , 以 祈 願 國 泰 民 安 , 袪 災 消 難 。
http://www.hkbuddhist.org/index.html
佛聯會
" 合 掌 "

" 合 掌 " 佛 經 中 常 見 有 「 合 掌 向 佛 」 , 「 曲 躬 合 掌 」 , 「 合 掌 而 退 」等 字 句 , 可 見 合 掌 已 是 佛 教 中 人 從 古 至 今 的 一 種 莊 嚴 及 普 遍 的 禮 節 。

合 掌 , 又 稱 合 十 , 即 左 右 兩 掌 相 合 , 十 指 并 攏 , 端 直 置 于 胸 前 , 表 示 衷 心 敬 意 。 合 掌 , 原 為 古 印 度 的 一 般 禮 節 , 佛 教 沿 用 至 今 。 有 說 印 度 人 認 為 右 手 是 神 聖 的 , 左 手 卻 是 不 淨 , 所 以 日 常 生 活 中 有 分 別 使 用 左 右 手 的 習 慣 , 但 是 , 如 果 左 右 兩 手 合 而 為 一 , 則 是 人 類 神 聖 面 與 不 淨 面 的 合 一 , 所 以 通 過 合 掌 來 表 現 人 類 最 真 實 的 面 目 , 亦 即 佛 教 的 中 道 實 相 義 。

合 掌 除 了 表 示 衷 心 敬 禮 外 , 也 表 示 返 本 還 原 , 人 于 非 權 非 實 , 事 理 契 合 中 的 意 思 。 又 有 解 說 合 十 時 , 左 右 各 五 指 , 分 別 表 五 根 和 五 力 , 即 信 、 進 、 念 、 定 、 慧 , 是 生 聖 道 的 根 本 , 乃 至 因 根 堅 固 而 產 生 力 量 , 更 能 破 三 界 之 諸 惑 。

嚴 格 地 說 , 合 掌 , 合 十 時 , 十 指 與 兩 掌 心 應 相 合 , 假 若 指 合 而 掌 心 不 合 , 是 由 於 心 慢 而 神 散 的 原 因 所 致 。 又 若 掌 合 而 指 不 合 , 則 根 力 難 和 合 , 亦 不 具 威 儀 。 最 好 就 是 對 合 左 右 雙 掌 及 十 指 , 以 示 自 心 專 一 , 不 敢 散 誕 , 而 衷 心 禮 敬 。 現 在 佛 門 中 人 在 禮 佛 , 誦 經 咒 , 念 佛 菩 薩 聖 號 時 , 都 會 合 掌 作 禮 , 至 不 須 合 掌 時 , 可 平 放 雙 掌 , 自 然 地 把 右 掌 置 左 掌 上 , 稱 為 散 掌 , 仍 置 胸 前 。 又 佛 教 徒 相 遇 時 , 亦 會 彼 此 合 十 為 禮 。
http://www.hkbuddhist.org/index.html
佛聯會
" 頂 禮"

合 掌 , 問 訊 , 頂 禮 , 是 古 今 佛 教 徒 通 行 的 禮 節 , 亦 都 源 於 古 印 度 。 現 已 成 為 佛 教 徒 對 佛 、 菩 薩 、 大 德 尊 長 敬 禮 的 常 見 行 儀 。

問 訊 是 先 合 兩 掌 , 以 兩 手 相 屈 , 曲 腰 至 膝 , 操 手 下 去 , 合 掌 上 來 , 兩 手 的 拇 指 與 食 指 微 曲 , 指 尖 合 攏 , 其 餘 左 手 中 指 、 無 名 指 、 尾 指 屈 曲 , 刼 在 右 三 指 上 , 拱 至 齊 眉 心 , 然 後 放 下 , 合 掌 置 胸 前 。 又 合 掌 作 揖 , 口 問 安 否 , 亦 稱 問 訊 。 《 妙 法 蓮 華 經 ‧ 從 地 湧 出 品 》 : " 是 四 菩 薩 于 其 眾 中 , 最 為 上 首 唱 導 之 師 , 在 大 眾 前 , 各 共 合 掌 觀 釋 迦 牟 尼 佛 而 問 訊 言 : 世 尊 少 病 少 惱 安 樂 行 不 ? 所 應 度 者 受 教 易 不 ? 不 令 世 尊 生 疲 勞 耶 。 " 現 在 佛 教 徒 在 一 般 聚 會 中 , 如 果 不 在 寺 廟 中 , 而 場 中 又 置 有 佛 像 , 多 會 有 向 聖 像 行 三 問 訊 禮 。 善 信 見 長 老 大 德 時 , 為 了 表 示 尊 敬 , 要 頂 禮 時 , 長 老 大 德 多 謙 辭 說 : 「 問 訊 好 了 。 」 又 在 禮 佛 三 拜 後 , 亦 以 一 問 訊 作 結 。

頂 禮 , 又 稱 禮 拜 , 五 體 投地 ,或 五輪 投 地 。 是 佛 教 徒 向 佛 、 菩 薩 、 上 座 大 德 等 頂 禮 膜 拜 , 表 示 隆 重 敬 意 的 禮 儀 。 兩 肘 、 兩 膝 和 頭 ( 此 稱 五 體 或 五 輪 ) 著 地 。 凡 禮 拜 時 , 必 須 先 並 足 正 身 , 合 掌 俯 首 , 先 以 右 掌 向下 ,按 在 拜 墊 中 央 , 兩 膝 跨 開 , 跪 在 拜 墊 邊 。 以 左 掌 按 拜 墊 前 左 邊 ; 把 右 掌 從 中央 移 至 拜 墊 前 右 邊 , 兩 掌 相 離 大 約 六 寸 ; 把 頭 俯 置 兩掌 間 的 拜 墊 上 ; 把 兩 手 掌 向 外 邊 翻 轉 , 手 心 向 外 ;( 手 掌 過 額 , 承 空 , 以 表 示 頭 觸 佛 足 。 佛 經 中 稱 之 為 " 頂 禮 佛 足 ", 或 " 頭 面 接 足禮 " , 或 " 頭 面 禮 足 " 。 《 釋 門 歸 敬 儀 》 卷 下 稱: 「 我 所 高 者 頂 ( 頭 ) 也 , 彼 所 卑 者 足 也 , 以 我 所 尊 , 敬 彼 所 卑 者 , 禮 之 極 也 。 」 ) ; 然 後 把 兩 手 曲 指 反 轉 , 仍 然 按 在 拜 墊 的 原 處 ; 頭 離 拜 墊 ,由 伏 而 起 ; 把 右 掌 移 在 拜 墊 中 央 ; 左 掌 離 開 拜墊 , 如 合 掌的 形 狀 放在 胸 前 ;以 右 掌 用 力 撐 起 ,合 于 左 掌 當 胸 ,兩 膝 同 時 離 開 拜 墊 。 這 樣 的 整 個 過 程 算 是一 拜, 禮 佛 時 , 一 般 至 少三 拜 。 佛 家 三 拜 以 表 三 業 ( 身 、 口 、 意) 歸 敬 。 據 《 智 論 》 說 , 內 式 禮 拜 , 大 約 身 口 二 業 ; 佛 法 以 心 為 本 , 以 身 口 為 末 , 故 以 三 拜 為 禮 敬。 又 法 事 圓 滿 時 , 善 信 們 要 禮 謝 法 師 , 多 稱 頂 禮 法 師 三 拜 , 是 時 法 師 會 朗 聲 說 : 「 一 拜 。 」 善 信 們 便 會 一 拜 作 禮。
http://www.hkbuddhist.org/index.html
佛聯會
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新主題 | 舊主題>>
娛樂滿紛 26FUN» 吹水版 » 【空間靈幻異次元】 » 佛 法 知 道 多 D D (會不斷更新)

重要聲明:26fun.com為一個討論區服務網站。本網站是以即時上載留言的方式運作,26fun.com對所有留言的真實性、完整性及立場等,不負任何法律責任。而一切留言之言論只代表留言者個人意見,並非本網站之立場,用戶不應信賴內容,並應自行判斷內容之真實性。於有關情形下,用戶應尋求專業意見(如涉及醫療、法律或投資等問題)。 由於本討論區受到「即時上載留言」運作方式所規限,故不能完全監察所有留言,若讀者發現有留言出現問題,請聯絡我們。26fun.com有權刪除任何留言及拒絕任何人士上載留言,同時亦有不刪除留言的權利。切勿撰寫粗言穢語、誹謗、渲染色情暴力或人身攻擊的言論,敬請自律。本網站保留一切法律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