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帖子
- 680
- 精華
- 4
- 威望
- 136
- 魅力
- 0
- 讚好
- 0
- 性別
- 男
|
6#
發表於 2005-6-21 10:49 PM
| 只看該作者
日本、鬼的起源
什麼是鬼(おに)?
現在我們所使用的「鬼」這個字,一般是讀作「おに」,有名的《九鬼文書》(かみもんじょ)則是記載了「かみ」這個唸法。
另外在古代人們也有把「鬼」唸作「もの」的例子,像宮崎駿電影《もののけの姬》(台譯:魔法公主;內地譯成:幽靈公主),其中的「もの」也可以視為「鬼」,「もののけ」直譯是驅鬼辟邪之意。
在中國,「鬼」就是人死後的靈魂,與日本人所謂的「亡靈」意思相近,但日本人認為鬼是屬於妖怪的一支,在民間故事當中,「鬼」是流傳相當普遍的妖怪,與幽靈的定義相去甚遠。古代的日本人,認為暴風雨、傳染病等危害人類的各種災禍,人都是惡鬼所為。時至今日,每到春分的夜裡,人們還是會口中一邊唸著「鬼は外、福は内」(鬼到外面去,把福迎進來)一邊從屋內朝屋外撒豆子,意味著將各種災難趕出去。
「おに」的語源
「おに」的語源,在參考諸多的典籍之後,在源順《倭名類聚鈔》(西元937年)之中出現這段話「隱(おぬが訛ったもの」或許這就是鬼的起源,鬼會躲起來不讓人看見,這裡的「隱」視為一種幻術。
也就是說「おに」是指那些看不見的東西「見えないもの」。
過不久,當佛教由中國大陸傳到日本,受到佛教的夜叉、羅剎等宗教繪畫的影響,因而將鬼的形象描繪成現在人們常見的這個模樣。
也有人認為「おに」的語源並非來自大和民族。如果是來自大和民族,那為了西元十世紀的源順,並不知道有「おに」這個詞的用法?或者必須追溯更古老的原住民語言,可能在那個時候,「おに」已經和「鬼」這個字緊密地連結在一起,所以想要去探究到底「おに」的起源,已經是不太可能的事了。
初期の「鬼」
「おに」首次出現在書裡面,可能是《日本書記》(西元720年)記載的『彼嶋之人、言非人也。亦言鬼魅、不敢近之。』(在那個島上的居民,並非人類,也可稱之為鬼魅,使人不敢靠近。)欽明天皇五年(西元 544年)十二月的時候。另外,還有一段是『有人占云、是邑人、必為魅鬼所迷惑。』(有人占卜說,當地的人必定是被魅鬼所迷惑住)這裡出現的「鬼魅」、「魅鬼」等詞,在現代白話文,皆以訓讀「おに」來作注解。
不過,在《日本書記》出現的鬼魅似乎並不是妖怪,而是外來的入侵者,就像是古代的海盜一般。《日本書記》在齊明天皇舉行葬儀之時(西元661年) 還記載了『朝倉山に鬼が出て大笠を着て葬儀をのぞいていた』(朝倉山有鬼戴著大大的斗笠出現偷窺葬儀的進行。)所以初期鬼的模樣,以穿著簑衣戴著斗笠的裝扮最為普及,又叫做稀人(まれびと,現在的秋田地方還留有「稀人」這樣的稱謂,意涵與西方人所謂的異形(alien)較為相近。
接下來,出雲風土記(西元733年)也有記載著「鬼」的存在。
在大原郡阿用鄉的項目出現「目一鬼」(まひとつのおに的記載。這個地方傳說有一隻眼睛的鬼,會把人抓來吃掉。另外,出雲風土記也記載了出雲地方很盛行的製鐵神明「天目一箇神」,他是只有一隻眼睛的神明,大概是象徵著製鐵的時候,被火灼傷了眼睛而損害視力,還有人說一隻眼睛是象徵太陽,所以也有將「天目一箇神」當成是「太陽神」。
以常識來理解「目一鬼来たりて田作る人の男を食う」(只有一隻眼睛的鬼,把耕種的男丁吃掉)也許是因為當時的環境,對於製鐵工作急需人手,因而政府從農民之中強拉去從事製鐵工作,很多人因為職業的傷害,而損害了視力,導致一隻眼睛失明的人很多。
如果「鬼」是先民們對於「外來者」的代稱,從這個角度來探究,當歷史發展到農業時代,多半依據耕作或捕撈的工作地點形成農村或漁村的聚落,當時一般老百姓的生活上,人際關係是十分緊密的,如同《桃花源記》所述「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在這樣的環境下,如果有「外來入侵者」,聚落的居民必然會群起攻之,為保衛家園而採取防禦的措施,就不難理解古人為何留傳著「把鬼趕出去」的理由,其實「鬼」就是「外來者」( the other),因為非我族類,有可能是生存面臨到威脅,所以要千方百計把「鬼」趕出去,就好像內地早期也是管外國人叫做「洋鬼子」,管日本人叫做「倭奴」或是「日本鬼子」,多少帶有貶損、輕蔑之意,是一種歧視的語彙。
民間故事裡的鬼
日本的鬼,通常是依據身體的顏色來分類,例如赤鬼、青鬼、黑鬼等。鬼的身材比一般人要來得高大,頭上有角,連堅硬的岩石都能擊碎,臉上還長著長長的虎牙,任何東西都可以撕破,擁有千里眼,無論多遠都看得見,鬼的形象和中國繪畫裡的雷神或門神也有些相似,共通點是皆具有震懾人心的威嚇感。
鬼外表看起來相當猙獰。平時習慣穿著老虎皮的兜襠布,它的質料堅固,連刀和弓箭都無法穿透。手上有爪子,可以牢牢地抓住獵物,手持帶刺的鐵棒。另外,它是赤著腳在地上走,可以很快速地跳到遠處,彈性很好,踢人的時候,力道十足!
因此,在日本的民間故事當中,鬼的角色很像是西方民間故事裏的惡龍。勇者鬥惡龍的故事,基本的原型是:一名英雄爲了搶救公主必須和惡龍進行決鬥,並且將惡龍加以制伏。 妖怪一般住在深山裏或海中的孤島上。就是說,與人住的地方有一定的距離,這與日本人的「異界」觀念有關。日本人自古以來一直把山、海看作是異界,是由人類以外的秩序來統治的,是神明和妖怪住的地方。中國的古老經典《山海經》在日本人眼中幾乎是一本「異界百科」,而《山海經》也的確是融入中國祖先們對於萬物採集的智慧所編撰的一本博物誌,以後談到中國的妖怪,再來為各位詳述《山海經》的內容吧!
日本民俗學的奠基者柳田國男認爲,妖怪是神降格之後的形象,從其根源來說它們二者是同一個東西。無論哪個民族,在對神的認識上都有這兩重含意:神既能帶給人們以富裕爲代表的幸福,也有帶來災禍的力量。因此人們通過供奉神的方法來祈願除掉災禍,得到豐收。
但是,隨著歷史的發展,人們對神的敬畏之心慢慢消除,因此神也分爲了好壞善惡的兩個極端,好的仍然稱爲神,壞的就被稱爲妖怪,並把這些招致災禍的理由都推給了妖怪,既然是妖怪作祟,而非神明降災,那麼應該藉由人的力量來除滅這些不祥之物。
討伐鬼的故事原型
日本的鬼,也是給人們帶來災禍的妖怪之一。所以,民間故事裏的鬼也理所當然地向英雄們提供了發揮他們特殊能力的機會。在民間故事裏,鬼一般都很兇惡,盡做壞事。但它們也帶有過去當過神的痕跡因為鬼的巢穴裡,往往有很多財寶和寶貝。所以制伏鬼的英雄在救回公主的同時,也常常帶回來很多財寶和寶貝。比如桃太郎帶回來很多財寶後,盡力行孝,和父母過著幸福的日子。這樣的例子也同樣見於中國的民間故事:主人公也常常從異界帶回來寶葫蘆,這相當於日本的「萬寶槌」。在日本,制伏鬼的另外一個英雄一寸法師,也利用「萬寶槌」,把自己變成英俊的小夥子。
這裏提到的桃太郎和一寸法師都是日本民間故事中有代表性的制伏鬼的英雄。他們的出生都不同凡響。一寸法師是沒有兒女的老夫妻通過祈禱而得到的天賜的孩子,他一出生只有一寸大,並且一直長不大,與中國的棗核娃一樣。桃太郎則是從一對沒有孩子的老夫婦,在河邊撿回的一個順水漂流下來的大桃子中出生的。不過桃太郎比一寸法師,生長得快多了。
以小搏大的心理
民俗學者柳田國男將這些具有特殊出生經歷的英雄叫做「小人兒」認爲他們是古代日本人信仰的重要物件。就是說,只有這種具有神性的英雄,才能驅除可怕的鬼。
日本人喜歡這些故事,不單是由於古老的信仰原因,也是在體驗一種非日常的「以小搏大」的神奇力量,即只有一寸的小小人兒或不到十歲的小孩子,卻制伏比一般人還大還強的妖怪,真是厲害。所以日本人自古一直懷著一種心理:喜歡那看似又小又弱的人打敗又大又強的人,甚至創造了表現這種心理的專用詞或典故(判官びいき,讀作HOUGANN-BIIKI),作爲日本國技的相撲運動中有規定體重級別也可能與此種心理有關。
根據聖經舊約記載,大衛以石頭擊中巨人哥利雅的前額,巨人倒下,大衛奪下巨人手中的刀,砍下巨人的頭顱。這段描述和判官びいき(以小搏大)在意涵上是相近的,猶太人相信以色列能復國,就是體現大衛的精神,在阿拉伯回教列國的環伺下,猶太人的生存經常是遭受到威脅的。很諷刺的是在日本人所寫的政治評論中,也用「判官びいき」來形容中東弱勢的回教國家面對美國霸權暴虐橫行,所抱持的普遍心態,也因此造就了類似九一一恐怖攻擊行動這樣的報復心態:幾個訓練有素的飛行員架著飛機去攻擊象徵美帝主義的雙子星大樓,讓這些長久受壓迫回教民族獲得了情緒上的渲洩。似乎「大衛打敗巨人哥利雅的」故事,像是猶太人用磚頭砸自己的腳一樣。
關於鬼的俗語
「鬼に金棒」,意謂如虎添翼。鬼得了鐵棒,形容得到了一件有用的東西,使本來很強的人變得更強了。
「鬼の居ぬまに洗濯」意謂老虎不在家猴子稱大王。鬼不在的空隙洗衣服,相近的中國俗語還有:閻王不在小鬼鬧翻天、貓兒不在老鼠跳梁。
「わたる世間に鬼はない」意謂著即使世間險惡,也是會碰到好心腸的人,世界不會同時下著雨,也會有陽光照耀在心底。
「来年のことを言うと鬼が笑う」意謂著前途堪慮,預測遙遠的將來卻一片茫然,看不見自己的方向。
「鬼の目にも涙」意謂頑石點頭,鬼也會流淚,鐵石心腸的人也會流淚之意。
「鬼がでるか 蛇がでるか」碰到了鬼或者蛇,意謂著前途吉凶莫測。
「鬼も頼めば人食わず」如果去找壞人來幫忙,反倒會被對方吃掉,例如向地下錢莊借錢,最後被逼債而死。
另外還有,鬼口邊念佛(貓哭老鼠,假慈悲)、像砍掉鬼的頭一樣(得意洋洋的樣子,如立奇功)、鬼也有十八歲(即使醜女也有過青春的時候)等等不勝枚舉。
外來文化的融入
所有的日本人小時候都大概玩過「隠れん坊」的遊戲,就是台灣的小朋友喜愛玩的「躲貓貓」,被指定當鬼的小朋友要蒙上眼睛當鬼,然後憑著直覺抓其它的小朋友,這種鬼抓人的遊戲,對小朋友來說相當刺激,是一種學習上的認知行為,讓孩子們從遊戲中學習與人「接觸」並且融入群體之中,因為被抓到的小孩,就必須當鬼,視為一種懲罰,但是當鬼的小朋友就可以任意地抓人,不需要受到道德規範的束縛,在遊戲當中,原來鬼仍然活躍在我們的日常生活裡。
前面提到的「撒豆驅邪」儀式中的鬼,學者們認爲是中國南方少數民族的「追儺」儀式傳到日本的宮廷以後,再傳到民間而形成的。因爲走在遊行隊伍最前邊的方相氏裝扮得奇形怪狀,人們誤以爲他就是應該被除掉的邪惡的妖怪,於是他慢慢地變成日本的鬼了。另外,在日本從平安時代來一直流行的不動明王的畫像形象上也與鬼很相似。再者,我們中國古建築物的門上常常見到的舖首,其形象也有點像鬼。職能上二者雖然不完全相同,但給人心理上的震懾感覺,大概也是一樣的吧!
這樣說來,這種在日本已紮根很深的妖怪,也好像是個舶來品。它在日本經過長久的歲月,慢慢地進行本土化,到現在已經完全變成日本文化的一部分了。日本文化有一個特徵,即將外來文化吸收消化後,利用它形成自己的文化。從「鬼」的身上我們也可以看見這一點,這是筆者研究妖怪時所發現到的日本文化特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