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馬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紀初的兩家公司:Rapp(拉普)發動機制造公司和Gustav Otto (古斯塔夫·奧托)飛機制造公司,這兩家公司的名稱可是地地道道的人名。其中Gustav Otto飛機制造公司的創始人奧托便是大名鼎鼎的內燃機發明者Nikolaus Otto(尼古拉斯·奧托)之子,如果您對這個人還是不了解,那麽奧托循環總聽過吧,它就是以尼古拉斯·奧托命名的。
Gustav Otto終究沒能解決這些問題,因此公司被壹個財團(由MAN公司和壹些銀行組成)收購,並在1916年3月7日重組成了BFW(Bayerische Flugzeugwerke,巴伐利亞飛機制造公司)。BFW發現Otto的質量問題源於產品精度,於是通過改革組織結構以及加強質量監控解決了這壹問題。此後,BFW隨著壹戰的進行而迅速發展,幾個月後就成長為擁有3000名工人,每月可以生產100架飛機的工廠,因此也成為了巴伐利亞最大的飛機制造商。
還記得前面說過Camillo Castiglioni在1922年春天抄底購買了BFW的全部股權嗎?現在故事終於接上了,在拿下了BFW之後,Castiglioni又將目標鎖定在了寶馬身上,但這次他想要的並不是全部。他對外宣布想要創辦自己的發動機公司,於是開始向Knorr-Bremse公司提出購買寶馬航空發動機的圖紙、專利和設備,同時還有BMW的名稱、商標以及包括首席設計師Max Friz和總經理Franz Josef Popp在內的幾名核心員工。
前面提到BFW曾在1921年推出了壹款名為Helios的摩托車,事實上它采用的同樣是寶馬的M2B15發動機。寶馬與BFW合並之後,總經理Franz Josef Popp決定開始摩托車制造業務,於是他讓設計部負責人Max Friz對BFW的這臺摩托車進行評估。在經過了嚴謹的解析評估之後,Friz得出了自己的結論:對於Helios摩托車最好的處理辦法是將它扔到河裏。Friz特別指出,Helios最大的問題出現在它的布局中,縱置雙缸發動機布局嚴重影響了後面那個氣缸的散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