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的神奇遠遠超過了人類的想像。在埃及共計大約110座大小金字塔中,最著名的就是吉薩高地的三大金字塔(The Great Pyramid、Pyramid of Khafre、Pyramid of Menkare),其中古夫金字塔(奇阿普斯)又是埃及最大的金字塔。這座金字塔占地13.1英畝,由至少重2.5噸的近260萬塊巨石建造,共重625多萬噸。是何人建造了如此巨集偉的工程,一直眾說紛紜。至今,主要有如下四種解釋:
首先,獅身人面像(Sphinx)很有可能並非是在卡夫拉統治期間修建的。之所以傳統上的考古觀點都認為它是由卡夫拉修建的,主要是因為西元前1400年法老圖特摩斯四世在其腳爪之間放置的一塊石雕上僅存的一行文字涉及到了“卡夫”這兩個字,後人推測“卡夫”指的就是法老卡夫拉。另一方面,當初位於其附近的河岸神殿在出土時發現裏面就有一座雕像將卡夫拉本人描繪成一個獅身人面像的神靈。可是,到了1905年,有關獅身人面像與卡夫拉之間的直接關系就顯得站不住腳了。考古發現在古文獻記載中古埃及所有統治者的姓名無一例外都有一個現在稱為“徽印”的長方形外框。但是,美國芝加哥大學的考古學教授J•H•布瑞斯蒂的德注意到,在“卡夫”這兩個字外部沒有古埃及用來圈住統治者名字的長方形或橢圓的圖形,因此“卡夫”可能並非指一個法老的名字。而“卡夫”這兩個字在古埃及文字中僅僅是“升起”的意思。1992年紐約法醫學專家弗蘭克•多明哥對埃及法老卡夫拉雕像的頭部及獅身人面像的“人面”作了深入細致的研究,結果證明兩者差別之大不可能是同一人,即“人面”不是卡夫拉。因此,先前考古學家對於它面部進行的主觀詮釋顯然是錯誤的。另外,1992年8月來自波士頓大學地質學修奇博士(Robert M Sehoch)根據獅身人面像所受腐蝕的特點與程度同樣也得出了一個驚人而又嚴謹的結論:獅身人面像至少在埃及歷史上最後一次雨季的早期,也就是西元前7000至西元前5000年就已建成。獅身人面像的侵蝕邊緣比較圓鈍,呈蜿蜒彎曲向下的波浪狀,有的侵蝕痕跡很深,最深達2米。另外上部侵蝕的比較厲害,下部侵蝕程度沒這麼高。這是典型的雨水侵蝕痕跡。而獅身人面像暴露在空氣中的時間最多不會超過1000多年,其餘時間被掩埋在沙石之中。如果真是建於埃及卡夫拉王朝而又被風沙侵蝕的話,那麼同時代的其他石灰岩建築,也應該受到同樣程度的侵蝕,然而古王朝時代的建築中沒有一個有獅身人面像受侵蝕的程度嚴重。而從西元前3000年以來,吉薩高原上一直沒有足夠造成獅身人面像侵蝕的雨水,所以只能解釋這些痕跡是很久遠以前、吉薩高原上雨水多、溫度高時的時代殘留下來的。修奇博士的論點,在當年美國地質學會年度大會上,獲得了3000名同行的一致支持。而事實上,它是由幾乎一整塊重達2000多噸的巨石所造,據埃及考古學家分析認為其在修建技術方面甚至要比其他已確定年代晚幾千年的建築都要高超的多。在埃及古王國建朝之前古埃及人難道有相應的社會組織來動員足夠的人力從事此類大規模建築工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