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標題: 佛 法 知 道 多 D D (會不斷更新) [打印本頁]

作者: bengrace50    時間: 2005-6-18 06:07 PM     標題: 佛 法 知 道 多 D D (會不斷更新)

鍚 杖

在 佛 教 一 些 隆 重 佛 事 中 , 如 傳 戒 、 傳 法 、 上 堂 說 法 等 場 面 上 , 法 師 都 會 執 持 以 示 威 儀 的 錫 杖 , 有 時 會 搖 動 或 頓 地 作 聲 。 錫 杖 是 梵 語 khakhara 或 Hikhara 的 意 譯 , 音 譯 為 吃 棄 羅 , 又 稱 聲 杖 , 因 搖 動 作 聲 響 ; 又 稱 智 杖 , 以 彰 顯 聖 智 故 ; 亦 名 德 杖 , 行 功 德 本 故 。

《 錫 杖 經 》 說 : " 錫 者 輕 也 , 倚 依 是 杖 , 除 煩 惱 出 三 界 故 。

錫 , 明 也 , 得 智 明 故 。
錫 , 醒 也 , 醒 悟 苦 空 、 三 界 結 使 故 。 錫 , 疏 也 , 謂 持 者 與 五 欲 疏 斷 故 。 "


顯 教 中 的 地 藏 菩 薩 亦 持 此 杖 , 稱 為 金 錫 。 密 教 的 千 手 觀 音 四 十 手 中 , 有 一 手 持 錫 杖 , 稱 為 錫 杖 手 。 八 臂 不 空 絹 索 菩 薩 亦 持 錫 杖 。

錫 杖 的 形 狀 分 三 部 分 , 上 部 即 杖 頭 , 由 錫 、 鐵 等 金 屬 製 成 , 呈 心 形 或 塔 婆 形 , 分 兩 股 或 四 股 , 股 下 繫 六 個 或 十 二 個 小 環 , 搖 動 時 , 會 發 出 錫 錫 聲 。 中 部 竿 用 木 製 , 粗 細 隨 時 , 高 與 肩 齊 。 下 部 安 鐵 纂 。 近 代 錫 杖 有 全 柄 用 金 屬 製 成 的 。

但 佛 世 時 , 比 丘 持 錫 杖 的 作 用 與 現 在 不 同 , 比 丘 持 杖 的 作 用 :

一 、 驅 遣 蛇 、 毒 蟲 等 物 。

二 、 警 覺 施 主 , 因 比 丘 到 人 舍 乞 食 , 不 可 打 門 , 只 能 搖 杖 作 聲 , 以 為 警 覺 。 又 或 以 杖 預 防 牛 犬 襲 擊 。

三 、 備 年 老 比 丘 走 路 扶 持 之 用 。

圖片附件: dd15_2.jpg (2005-6-18 06:07 PM, 48.7 KB) / 下載次數 17
http://26fun.com/bbs7/attachment.php?aid=377884&k=65e04cf1ffe6d1e017c5b7fe139e0861&t=1730468199&sid=OZ5J36


作者: bengrace50    時間: 2005-6-18 06:08 PM



我 們 常 見 一 些 小 乘 佛 教 的 比 丘 在 早 上 手 托 一 鉢 受 信 眾 施 與 食 品 等 物 , 或 又 見 到 一 些 大 乘 佛 教 的 出 家 人 手 托 一 缽 受 信 眾 金 錢 等 物 布 施 , 這 稱 為 托 鉢 。 由 於 比 丘 持 鉢 用 以 應 受 ( 應供 接 受 ) 他 人 的 布 施 , 所 以 鉢 亦 稱 為 ' 應 器 ' 。 又 缽 是 比 丘 用 以 盛 載 食 物 的 器 皿 , 比 丘 視 食 欲 來 攝 取 適 當 的 食 物 , 因 缽 的 體 積 容 量 與 比 丘 的 食 量 相 應 , 所 以 鉢 又 稱 為 ' 應 量 器 ' 。 現 在 一 般 寺 院 傳 授 比 丘 戒 時 , 亦 會 教 授 新 戒 比 丘 過 堂 吃 鉢 飯 的 規 矩。  


我 們 熟 悉 的 《 金 剛 經 》 中 的 句 子 記 佛 陀 「 飯 食 訖 , 收衣 鉢 」 ,可 知 佛 陀 時 期 的 修 行 者 已 持 鉢 游 歷 四 方 , 以 鉢 作 為 食 器。 《 方 廣 大 莊嚴 經 》 有 四 天 王 向 成 道 後 不 久 的 佛陀 獻 上 珍 貴 物 料 的 缽 盂 , 但 佛 陀 只 接 納 了 四 石 鉢 , 並 把 它 們 重 疊 , 合 成 一 缽 ,這 石 鉢 就 是 如 來 的 法 鉢 。早 期 佛 教 裏 , 比 丘 所 持 的 是 鐵 鉢 。 《 四 分 律 》 提 及 缽 的 種 類 有 二 : 鐵 鉢 和 瓦 缽 。 現 在 一 般 比 丘 所 持 的 是 瓦 缽。  

  鉢 ,又 稱 鉢 多 羅 、 波 多 羅 , 是 梵 音 ( p a t r a ) 的 音 譯 。 佛 教 戒 律 規 定鉢 有 「 體 」 ( 質 料 ) - - - 鐵 或 陶 泥 製 成 , 「 色 」 ( 顏 色 ) - - - 黑 色 或 赤 色 , 「 量 」 ( 容 積 ) - - - 《 四 分 律 》 說 有 三 種 , 依 個 人 食 量 而 定 : 「 大 者 可 受 三 斗 、 小 者 可 受 半 斗 , 中 者 比 量 可 知 。 」 等 三 法 。
鉢 的 形 狀 像 中 國 的 盛 器 '盂 ' , 圓 形 , 腰 部凸 出 , 缽 口 缽 底 向 中 心 收 縮 , 直 徑 比 腰 部 短 。 底 平 且 有 淺 環 足 , 不 易 傾 動 。 但 古 制 的 缽 下 圓 無 底 環 , 放 下 容 易 傾 側 翻 倒 , 須 有 ' 鉢 支 ' 支 撐 , 如 中 國 古 玩 瓶 器 的 台 座 。 現 代 的 缽 亦 有 放 置 在 鉢 支 上 的 。

為 了 保 護 瓦 缽 不 易 被 碰 壞 , 比 丘 們 會 用 粗 布做 成 包 著 缽 的 袋 子 , 稱 為 ' 缽 袋 ' 或 ' 缽 囊 ' 。 行 路 時 掛 在 肩 上 , 垂 在 腰 間 , 小 心 保 護 。 戒 律 中 規 定 比 丘 不 得 儲 存 多 缽 , 護 持 缽 當 如 護 持 自 己 眼 睛 一 般 。 缽 損 壞 時 , 經 五 種 修 補 方 法 , ( 修 補 後 的 缽 稱 為 五 綴 缽 ) , 都 無 法 補 漏 , 則 不 得 不 求 新 缽 。 為 了 除 去 缽 的 垢 膩, 用 缽 後 , 應 以 清 水 洗 淨 , 以 缽 匙 , 缽 帚 輔 助 清 潔 , 以 缽 巾 擦 缽 乾 淨 。 這 些 動 作 都 有 規 定 的 程 序。
作者: bengrace50    時間: 2005-6-18 06:11 PM



" 香 " 是 佛 教 徒 對 諸 佛 菩 薩 表 示 恭 敬 供 養 的 四 事 ( 幡 、 蓋 、 花 、 香 ) 其 中 之 一 。 這 種 香 又 稱 為 " 燒 香 " , 是 採 用 天 然 香 木 如 檀 香 、 沉 香 等 劈 成 片 片 段 段 的 小 瓣 ,所 以 又 稱 做 「瓣 香 」。 因 為 上 等 檀 木 是 香 中 極 品 , 因 此 「 瓣 香 」 也 叫 做 「 大 香 」 。 亦 有 由 香 木 的 粉 末 製 成 條 狀 的 香 枝 , 稱 為 「 線 香 」 , 又 或 製 成 「 盤 香 」 。

佛 教 徒 在 家 或 道 場 中 焚 起 這 「 燒 香 」 供 佛 , 造 成 香 氣 普 薰 , 煙 雲 絪 蘊 的 環 境 。 這 行 動 稱 為 上 香 , 拈 香 , 燒 香 或 焚 香 , 舉 行 法 事 時 焚 香 叫 行 香 。

《 大 日 經 疏 》 解 釋 燒 香 在 教 理 上 說 : 「 燒 香 是 至 遍 法 界 之 義 , 天 之 樹 王 開 敷 時 , 如 香 氣 , 逆 風 、 順 風 自 然 遍 布 。 菩 提 之 香 亦 然 , 隨 一 一 功 德 , 為 慧 火 而 焚 , 為 解 脫 之 風 而 吹 , 隨 著 悲 願 力 而 轉 自 在 , 普 薰 一 切 , 故 曰 燒 香 。 」

佛 教 徒 把 燒 香 焚 起 放 在 器 皿 上, 這 器 皿 稱 為 香 爐 。 香 爐 由 不 同 物 料 製 成 , 形 狀 大 小 不 一 , 但 總 以 莊 嚴 美 觀 為 主 。 香 爐 是 三 具 足 基 本 供 養 具 之 一 , ( 三 具 足 系 指 花 瓶 、 香 爐 、 燭 台 三 種 佛 具 組 合 ) 。 另 一 種 香 爐 是 法 師 進 行 法 事 時 手 持 的 柄 香 爐 , 又 稱 手 爐 , 大 都 在 剃 度 、 供 天 、 禮 懺 、 奉 請 等 場 合 用 。 爐 身 多 作 龍 形 或 蓮 花 等 , 爐 頭 插 上 線 香 。

禮 佛 時 是 不 是 一 定 要 焚 香 致 敬 ? 佛 教 認 為 一 切 唯 心 造 , 有 時 至 誠 懇 切 地 以 無 相 的 " 心 香 " 一 瓣 禮 敬 諸 佛 菩 薩 , 當 更 勝 用 一 大 把 濃 煙 香 枝 薰 污 環 境 , 嗆 濁 自 己 或 他 人 。 如 環 境 許 可 , 在 靜 坐 或 看 經 時 , 炷 一 縷 清 香 , 或 燃 上 一 爐 幽 香 , 亦 可 收 攝 心 靜 慮 之 效 。
作者: bengrace50    時間: 2005-6-18 06:13 PM

佛像手印

釋 迦 牟 尼 佛 在 人 間 成 佛 , 度 化 眾 生 , 雖 然 已 經 滅 度 , 人 們 為 了 使 他 的 形 像 仍 留 在 世 , 便 塑 造 他 的 造 像 , 除 了 面 形 、 身 軀 , 服 飾 , 姿 態 以 人 間 寫 實 的 形 像 呈 現 外 , 還 很 講 究 手 勢 的 刻 劃 和 塑 造 , 一 如 人 們 以 手 勢 表 達 心 意 , 所 謂 身 體 語 言 , 我 們 仰 見 佛 陀 造 像 的 手 勢 , ( 佛 教 稱 為 手 印 、 印 相 或 印 契 ) , 便 從 中 可 了 解 佛 陀 向 世 人 傳 達 的 悲 心 和 誓 願 的 本 意 。

不 論 南 傳 、 北 傳 或 藏 傳 佛 教 , 一 般 釋 尊 的 手 印 不 外 五 種 , 稱 為 「 釋 迦 五 印 」 。 如 著 名 的 香 港 天 壇 大 佛 , 佛 陀 右 手 半 舉 , 掌 心 朝 外 , 這 稱 為 施 無 畏 印 , 象 徵 布 施 無 怖 畏 給 眾 生 , 左 手 下 垂 於 膝 前 , 掌 心 朝 外 , 稱 為 與 願 印 , 象 徵 施 與 善 信 願 望 能 成 。 南 傳 或 藏 傳 的 釋 尊 坐 像 , 右 手 垂 下 覆 於 右 膝 , 掌 心 向 內 , 五 指 合 攏 , 指 頭 觸 及 地 面 , 稱 為 降 魔 印 , 以 示 降 伏 魔 眾 。

經 中 曾 載 佛 陀 修 行 成 道 時 , 遭 魔 王 擾 亂 , 佛 陀 以 右 手 指 觸 地 , 令 大 地 為 證 , 地 神 證 明 釋 迦 已 修 成 佛 道 , 終 於 使 魔 王 懼 伏 , 這 印 亦 稱 為 觸 地 印 , 而 左 手 多 持 缽 。 大 雄 寶 殿 如 供 奉 三 寶 佛 , 當 中 一 尊 釋 迦 佛 , 有 雙 手 仰 放 下 腹 前 , 右 掌 置 於 左 掌 上 , 兩 拇 指 的 指 端 相 接 。 這 一 手 印 表 示 禪 思 , 使 內 心 安 定 , 稱 禪 定 印 、 定 印 。 釋 迦 在 菩 提 樹 下 成 道 , 就 是 結 這 定 印 。 佛 陀 說 法 度 生 , 他 的 說 法 印 是 以 兩 掌 的 拇 指 與 中 指 ( 或 食 指 、 無 名 指 ) 相 捻 , 其 餘 各 指 自 然 舒 散 。

圖片附件: 20_1.jpg (2005-6-18 06:13 PM, 8.2 KB) / 下載次數 14
http://26fun.com/bbs7/attachment.php?aid=377895&k=b9d56bda8d9613ee2595eeafeb06c402&t=1730468199&sid=OZ5J36


作者: bengrace50    時間: 2005-6-19 03:56 PM

持 咒

佛 教 徒 以 念 經 念 佛 念 咒 作 為 開 智 慧 除 煩 惱 的 方 法 , 三 者 義 意 不 一 , 但 作 用 一 樣 。 佛 經 是 佛 陀 直 接 教 導 眾 生 的 語 言 , 以 文 字 辭 句 記 錄 , 念 經 時 最 好 能 了 解 經 義 。 諸 佛 的 名 多 以 其 本 願 功 德 為 號 , 明 了 名 號 , 一 心 稱 名 , 更 能 感 應 道 交 。 至 於 佛 教 中 的 咒 語 , 多 以 古 代 漢 語 字 音 翻 梵 音 或 藏 音 而 成 , 含 義 很 多 , 不 易 扼 要 指 出 , 所 以 多 不 翻 義 , 由 持 誦 者 一 心 誦 出 咒 音 , 都 能發 揮 潛 在的 咒 力。

佛 教 採 用 漢 語 中 的 ' 咒 ' 字 ,多 時 會 令 人 混 淆 了 中 外 古 代 社會 有 人 用 咒 術 治 病, 驅 鬼 ,除 害 , 甚 至 殺 生 等 行 動 及 效 用 之 事 。 其 實佛 教 徒 持 念 的 諸 佛 菩 薩 的 咒 語 ,應 稱 為 咒 陀 羅 尼 ,咒 是 諸 佛 菩 薩依 禪定 發 秘 密 語 , 或 佛 放 光 , 光 中 演 說 的 語 言 。 陀 羅 尼 是 D h a r a n i 梵 文 的 音 譯 , 是 能 持 的 意 思 , 即 是 持 集 種 種 善 法 , 能 持 令 不 散 不 失 。 佛 教 的 神 咒 是 諸 佛 菩 薩 為 救 護 眾 生 , 消 災 除 厄 , 治 病 應 求 的 真 言 密 語 , 如 同 世 間 法 的 通 訊 密 碼 或 符 號 , 直 接 發 出 與 接 收 , 彼 此 都 能 互 達 情 意 , 產 生 交 感 作 用 。

念 咒 又 稱 持 咒 , 就 是 最 好 能 持 久 念 誦 咒 語 , 日 久 恆 持 , 神 效 自 見 , 亦 有 種 種 不 可 思 議 的 驗 效 可 稽 。 顯 密 佛 教 善 信 持 念 的 神 咒 很 多 , 都 各 具 效 用 , 視 乎 因 緣 和 所 需 。 如 大 悲 咒 , 準 提 咒 , 往 生 咒 , 藥 師 咒 , 六 字 大 明 咒 , 乃 至 課 誦 時 念 誦 的 大 佛 頂 首 楞 嚴 神 咒 , 及 十 小 咒 等 都 是 善 信 們 經 常 持 念 的 。
作者: bengrace50    時間: 2005-6-19 03:57 PM

傳 法


中 國 成 語 中 有 「 衣 缽 相 傳 」 , 或 「 得 其 衣 缽 」 這 些 話 , 表 示 為 師 的 把 自 已 的 思 想 、 學 術 、 技 能 等 傳 授 給 學 生 們 。 或 是 學 生 能 得 到 老 師 的 真 傳 等 意 思 。 其 實 這 兩 句 話 都 源 出 佛 教 , 衣 缽 是 佛 教 出 家 僧 侶 的 用 物 , 亦 用 以 表 示 他 們 所 研 究 或 所 修 持 的 佛 法 。 為 對 不 同 契 機 的 眾 生 說 法 , 佛 教 內 便 分 作 若 干 宗 派 。 他 們 雖 依 據 不 同 的 佛 典 , 闡 述 不 同 的 思 想 體 系 , 或 行 持 方 法 , 但 總 不 離 終 極 成 佛 的 旨 趣 。 各 宗 派 為 了 承 傳 自 宗 對 佛 法 的 獨 特 見 解 與 修 持 , 多 由 師 輩 將 象徵 佛 法 的 衣 缽 , 傳 授 給 能 續 弘 教 法 , 光 大 宗 門 的 弟 子 們 。 而 衣 缽 兩 物 中 , 以 衣 為 主 , 傳 授 法 衣 ( 袈 裟 ) , 以 表 傳 法 之 信 。 接 法 衣 就 表 接 法 之 信 。 如 禪 宗 說 : 「 衣 為 法 信 , 法 是 衣 宗 。 」 因 此 傳 法 亦 稱 傳 衣 。

天 台 宗 傳 授 自 宗 派 法 , 有 他 的 承 傳 體 系 , 將 承 嗣 天 台 教 法 的 法 系 相 承 者 的 名 稱 法 號 書 寫 在 法 卷 上 , 由 付 法 者 在 傳 法 大 典 中 連 同 法 衣 付 與 嗣 法 門 人 。 傳 授 天 台 宗 法 可 單 傳 ( 只 傳 一 人 ) 或 廣 傳 ( 傳 授 多 人) 。 現 今 天 台 宗 第 四 十 六 代 教 觀 總 持 覺 光 上 人 就 傳 有 台 宗 四 十 七 代 嗣 法 門 人 、 法 子 共 二 十 多 位 。
作者: bengrace50    時間: 2005-6-19 04:09 PM

佛教的衣服


海 青
  
海 青 , 是 我 國 漢 地 佛 教 僧 俗 信 徒 禮 佛 時 所 穿 的 服 裝 。 它 的 款 式 是 寬 腰 闊 袖 , 圓 領 方 襟 。 源 於 我 國 漢 唐 服 式 。 海 青 也 叫 做 大 袍 、 方 袍 , 簡 稱 " 袍 " 。 它 被 稱 為 海 青 其 實 有 兩 種 意 思 , 一 是 因 為 它 的 闊 袖 像 東 海 一 種 名 為 海 東 青 鳥 類 的 雙 翼 , 按 太 白 詩 云 : " 翩 翩 舞 廣 袖 , 似 鳥 海 東 來 " 。 另 一 種 意 思 是 海 青 的 色 澤 有 青 出 于 藍 , 又 有 像 海 貌 的 浩 瀚 深 廣 , 能 包 容 百 物 , 也 像 海 波 般 飄 逸 灑 脫 等 意 義 。

海 青 的 顏 色 有 黃 褐 色 的 , 是 法 師 們 的 法 服 , 居 士 們 的 海 青 多 是 灰 黑 色 的 。 海 青 的 衣 領 用 重 疊 旳 的 三 層 布 做 成 , 叫 " 三 寶 領 " , 領 上 扎 有 五 十 三 行 藍 色 線 條 , 喻 意 " 善 財 童 子 五 十 三 參 " 。 它 的 袖 口 是 縫 合 起 來 的 , 為 有 別 于 俗 袍 。


佛 教 信 眾 在 禮 佛 , 誦 經 , 拜 懺 或 參 與 其 他 佛 事 時 , 都 會 穿 上 海 青 , 以 示 儀 容 整 肅 , 端 正 莊 嚴 。

縵 衣

  縵 衣 是 沙 彌 、 沙 彌 尼 或 居 士 們 披 在 海 青 外 旳 的 一 件 禮 懺 衣 , 只 在 作 佛 事 、 禮 懺 時 方 能 披 上 。 縵 衣 , 梵 語 音 譯 " 缽 吒 " , 用 兩 幅 布 做 成 , 縵 有 漫 旳 意 思 , 就 是 不 按 規 定 裁 制 , 雖 貫 通 而 無 袈 裟 的 福 田 相 。 縵 衣 也 稱 縵 條 。 一 般 縵 衣 旳 的 顏 色 是 褚 褐 色 ( 咖 啡 色 ) 的 。 鉤 紐 是 為 了 使 縵 衣 不 易 飄 落 而 設 置 的 ‧ 位 置 在 左 肩 胸 前 的 領 邊 。 穿 釘 鉤 紐 , 繫 牢 縵 衣 。 鉤 紐 現 已 演 變 成 如 意 形 的 衣 扣 和 衣 環 了 。

袈 裟

袈 裟 原 是 佛 陀 為 出 家 眾 比 丘 制 定 穿 著 的 法 服 , 共 有 三 種 , 稱 為 三 衣 。 第 一 種 名 安 陀 會 , 為 比 丘 們 日 常 的 工 作 服 , 由 五 條 布 縫 合 成 , 又 稱 五 條 衣 。 第 二 種 名 郁 多 羅 僧 , 比 丘 們 在 禮 誦 、 聽 講 、 布 薩 ( 誦 戒 ) 時 披 上 , 由 七 條 布 縫 合 成 , 又 稱 七 條 衣 。 第 三 種 名 僧 伽 梨 , 為 比 丘 們 外 出 及 參 與 其 他 莊 嚴 儀 式 時 穿 著 , 如 托 缽 , 陞 座 說 法 , 入 王 宮 、 聚 落 , 或 降 伏 外 道 時 所 穿 著 , 以 九 條 乃 至 廿 五 條 布 所 縫 製 而 成 , 又 稱 九 條 衣 。

三 衣 的 顏 色 都 有 規 定 , 通 常 用 似 青 似 赤 似 黑 的 壞 染 色 。 佛 陀 為 比 丘 制 定 袈 裟 的 式 樣 和 顏 色 具 有 深 長 的 意 義 , 如 袈 裟 縫 成 水 田 阡 陌 相 , 表 示 世 田 種 糧 , 資 養 色 身 , 袈 裟 的 田 , 象 徵 長 養 法 身 慧 命 , 堪 為 世 間 福 田 , 所 以 袈 裟 又 稱 「 田 相 衣 」 、 「 福 田 衣」 。

袈 裟 用 壞 色 染 成 , 為 使 比 丘 們 斷 離 五 欲 想 , 不 生 貪 愛 。 《 悲 華 經 》 及 《 大 乘 悲 分 陀 利 經 》 記 載 比 丘 們 披 著 袈 裟 能 成 就 五 種 功 德 及 十 種 利 益 。 現 代 中 國 漢 族 佛 教 的 比 丘 及 比 丘 尼 都 依 佛 制 而 備 有 三 衣 ( 袈 裟 ) , 但 式 樣 和 顏 色 都 與 原 先 在 印 的 袈 裟 稍 有 不 同 , 但 披 著 的 意 義 卻 並 未 改 變 。

現 今 法 師 們 具 備 的 三 衣 有 :
一 ) 五 條 衣 , 由 五 條 布 縫 成 , 每 條 一 長 一 短 , 共 計 十 隔 。 顏 色 用 黃 。
二 ) 七 條 衣 , 由 七 條 布 縫 成 , 每 條 兩 長 一 短 , 共 二 十 一 隔 。 顏 色 用 黃 。
三 ) 九 條 衣 , 由 九 條 布 縫 成 , 每 條 兩 長 一 短 , 共 二 十 七 隔 , 有 多 用 至 二 十 五 條 , 每 條 四 長 一 短 , 共 一 百 二 十 五 隔 。 顏 色 用 紅 。

九 條 衣 又 稱 大 衣 或 祖 衣 , 只 有 受 具 足 戒 的 主 持 才 披 上 。 法 師 們 在 做 佛 事 時 才 搭 上 七 衣 或 九 衣 。 居 士 們 禮 佛 時 搭 上 縵 衣 , 縵 衣 用 兩 幅 布 做 成 , 沒 有 條 相 間 隔 , 不 能 稱 為 袈 裟 。
作者: bengrace50    時間: 2005-6-20 04:21 PM

" 誦 經"


" 念 經 " , " 讀 經 " , " 誦 經 " , " 諷 誦 經 文 " , 有 時 中 文 會 寫 成 " 唸 經 " , 都 是 指 出 家 或 在 家 的 佛 教 徒 讀 誦 佛 教 經 典 這 種 行 儀 。 佛 經 結 集 後 , 印 度 的 僧 伽 便 以 讀 誦 經 文 作 學 習 教 理 的 修 行 方 法 。

《 法 華 經 - 法 師 品 》 中 稱 有 五 種 法 師 , 其 中 有 讀 經 法 師 , 即 正 心 端 坐 , 目 爕 經 文 , 口 宣 句 讀 者 。 有 誦 經 法 師 , 即 習 讀 既 熟 , 不 對 文 自 然 能 誦 者 。 可 知 ' 讀 經 ' 與 ' 誦 經 ' 的 分 別 。 佛 經 傳 入 中 國 , 翻 譯 成 漢 文 , 我 國 的 佛 教 徒 , 法 師 或 居 士 們 亦 以 念 經 作 為 學 佛 的 一 種 行 儀 。 ' 念 ' 有 憶 念 經 中 文 字 義 理 ; 以 及 用 不 同 方 法 念 誦 經 文 的 意 思 。 一 般 念 誦 經 文 的 方 法 源 自 古 印 度 , 方 法 有 四 種 :
一 、 音 聲 念 誦 ( 誦 經 時 發 出 聲 音 ) , 有 時 作 ' 唸 ' 字 ;
二 、 金 剛 持 念 ( 聲 在 唇 齒 之 間 , 動 口 唇 半 張 半 合 , 默 念 經 文 ) ;
三 、 摩 提 念 ( 心 念 ) ;
四 、 真 實 意 念 ( 如 字 修 行 , 實 相 念 法 ) 。

但 現 在 的 佛 教 徒 在 集 體 念 誦 經 文 時 多 以 ' 諷 誦 ' 形 式 進 行 。 《 無 量 壽 經 》 上 說 : 「 受 讀 經 法 , 諷 誦 持 說 。 」 就 是 調 音 聲 揚 誦 經 文 , 經 師 以 梵 唄 誦 出 , 與 一 般 依 字 音 讀 出 略 有 不 同 。 2 0 0 3 年 元 旦 日 香 港 佛 教 法 師 及 居 士 們 舉 行 萬 人 諷 誦 《 仁 王 護 國 經 》 , 就 有 集 體 放 聲 ( 高 聲 ) 讀 誦 這 本 經 典 的 要 求 。

漢 文 佛 經 , 部 秩 繁 多 , 內 容 各 異 , 長 短 不 一 , 可 契 佛 教 徒 機 理 因 緣 選 誦 , 本 無 定 軌 , 漢 地 寺 院 的 課 誦 經 文 , 是 在 明 朝 末 年 才 逐 漸 統 一 起 來 , 如 晚 課 中 他 們 會 誦 念 《 阿 彌 陀 經 》 。 法 師 或 居 士 們 會 因 投 緣 , 以 誦 某 部 經 為 常 課 , 或 因 不 同 需 要 而 讀 誦 某 部 經 文 。 現 在 為 人 常 誦 的 經 文 有 : 《 彌 陀 經 》 、 《 藥 師 經 》 、 《 金 剛 經 》 、 《 地 藏 經 》 、 《 法 華 經 》 、 及 其 中 的 《 觀 世 音 菩 薩 普 門 品 》 、 《 華 嚴 經 》 中 的 《 普 賢 菩 薩 行 願 品 》 、 《 楞 嚴 經 》 的 《 大 勢 至 菩 薩 念 佛 圓 通 章 》 等 。 至 於 在 元 旦 日 諷 誦 《 仁 王 護 國 經 》 、 可 說 是 由 來 已 久 。 自 后 秦 鳩 摩 羅 什 譯 成 《 佛 說 仁 王 護 國 般 若 波 羅 蜜 經 》 , 又 唐 朝 代 宗 時 不 空 新 譯 《 仁 王 般 若 經 》 後 , 自 古 迄 今 , 漢 土 每 遇 有 危 厄 , 不 論 公 私 , 多 會 啟 建 法 會 , 諷 誦 《 仁 王 經 》 , 以 祈 願 國 泰 民 安 , 袪 災 消 難 。
作者: bengrace50    時間: 2005-6-20 04:23 PM

" 合 掌 "

" 合 掌 " 佛 經 中 常 見 有 「 合 掌 向 佛 」 , 「 曲 躬 合 掌 」 , 「 合 掌 而 退 」等 字 句 , 可 見 合 掌 已 是 佛 教 中 人 從 古 至 今 的 一 種 莊 嚴 及 普 遍 的 禮 節 。

合 掌 , 又 稱 合 十 , 即 左 右 兩 掌 相 合 , 十 指 并 攏 , 端 直 置 于 胸 前 , 表 示 衷 心 敬 意 。 合 掌 , 原 為 古 印 度 的 一 般 禮 節 , 佛 教 沿 用 至 今 。 有 說 印 度 人 認 為 右 手 是 神 聖 的 , 左 手 卻 是 不 淨 , 所 以 日 常 生 活 中 有 分 別 使 用 左 右 手 的 習 慣 , 但 是 , 如 果 左 右 兩 手 合 而 為 一 , 則 是 人 類 神 聖 面 與 不 淨 面 的 合 一 , 所 以 通 過 合 掌 來 表 現 人 類 最 真 實 的 面 目 , 亦 即 佛 教 的 中 道 實 相 義 。

合 掌 除 了 表 示 衷 心 敬 禮 外 , 也 表 示 返 本 還 原 , 人 于 非 權 非 實 , 事 理 契 合 中 的 意 思 。 又 有 解 說 合 十 時 , 左 右 各 五 指 , 分 別 表 五 根 和 五 力 , 即 信 、 進 、 念 、 定 、 慧 , 是 生 聖 道 的 根 本 , 乃 至 因 根 堅 固 而 產 生 力 量 , 更 能 破 三 界 之 諸 惑 。

嚴 格 地 說 , 合 掌 , 合 十 時 , 十 指 與 兩 掌 心 應 相 合 , 假 若 指 合 而 掌 心 不 合 , 是 由 於 心 慢 而 神 散 的 原 因 所 致 。 又 若 掌 合 而 指 不 合 , 則 根 力 難 和 合 , 亦 不 具 威 儀 。 最 好 就 是 對 合 左 右 雙 掌 及 十 指 , 以 示 自 心 專 一 , 不 敢 散 誕 , 而 衷 心 禮 敬 。 現 在 佛 門 中 人 在 禮 佛 , 誦 經 咒 , 念 佛 菩 薩 聖 號 時 , 都 會 合 掌 作 禮 , 至 不 須 合 掌 時 , 可 平 放 雙 掌 , 自 然 地 把 右 掌 置 左 掌 上 , 稱 為 散 掌 , 仍 置 胸 前 。 又 佛 教 徒 相 遇 時 , 亦 會 彼 此 合 十 為 禮 。
作者: bengrace50    時間: 2005-6-20 04:26 PM

" 頂 禮"

合 掌 , 問 訊 , 頂 禮 , 是 古 今 佛 教 徒 通 行 的 禮 節 , 亦 都 源 於 古 印 度 。 現 已 成 為 佛 教 徒 對 佛 、 菩 薩 、 大 德 尊 長 敬 禮 的 常 見 行 儀 。

問 訊 是 先 合 兩 掌 , 以 兩 手 相 屈 , 曲 腰 至 膝 , 操 手 下 去 , 合 掌 上 來 , 兩 手 的 拇 指 與 食 指 微 曲 , 指 尖 合 攏 , 其 餘 左 手 中 指 、 無 名 指 、 尾 指 屈 曲 , 刼 在 右 三 指 上 , 拱 至 齊 眉 心 , 然 後 放 下 , 合 掌 置 胸 前 。 又 合 掌 作 揖 , 口 問 安 否 , 亦 稱 問 訊 。 《 妙 法 蓮 華 經 ‧ 從 地 湧 出 品 》 : " 是 四 菩 薩 于 其 眾 中 , 最 為 上 首 唱 導 之 師 , 在 大 眾 前 , 各 共 合 掌 觀 釋 迦 牟 尼 佛 而 問 訊 言 : 世 尊 少 病 少 惱 安 樂 行 不 ? 所 應 度 者 受 教 易 不 ? 不 令 世 尊 生 疲 勞 耶 。 " 現 在 佛 教 徒 在 一 般 聚 會 中 , 如 果 不 在 寺 廟 中 , 而 場 中 又 置 有 佛 像 , 多 會 有 向 聖 像 行 三 問 訊 禮 。 善 信 見 長 老 大 德 時 , 為 了 表 示 尊 敬 , 要 頂 禮 時 , 長 老 大 德 多 謙 辭 說 : 「 問 訊 好 了 。 」 又 在 禮 佛 三 拜 後 , 亦 以 一 問 訊 作 結 。

頂 禮 , 又 稱 禮 拜 , 五 體 投地 ,或 五輪 投 地 。 是 佛 教 徒 向 佛 、 菩 薩 、 上 座 大 德 等 頂 禮 膜 拜 , 表 示 隆 重 敬 意 的 禮 儀 。 兩 肘 、 兩 膝 和 頭 ( 此 稱 五 體 或 五 輪 ) 著 地 。 凡 禮 拜 時 , 必 須 先 並 足 正 身 , 合 掌 俯 首 , 先 以 右 掌 向下 ,按 在 拜 墊 中 央 , 兩 膝 跨 開 , 跪 在 拜 墊 邊 。 以 左 掌 按 拜 墊 前 左 邊 ; 把 右 掌 從 中央 移 至 拜 墊 前 右 邊 , 兩 掌 相 離 大 約 六 寸 ; 把 頭 俯 置 兩掌 間 的 拜 墊 上 ; 把 兩 手 掌 向 外 邊 翻 轉 , 手 心 向 外 ;( 手 掌 過 額 , 承 空 , 以 表 示 頭 觸 佛 足 。 佛 經 中 稱 之 為 " 頂 禮 佛 足 ", 或 " 頭 面 接 足禮 " , 或 " 頭 面 禮 足 " 。 《 釋 門 歸 敬 儀 》 卷 下 稱: 「 我 所 高 者 頂 ( 頭 ) 也 , 彼 所 卑 者 足 也 , 以 我 所 尊 , 敬 彼 所 卑 者 , 禮 之 極 也 。 」 ) ; 然 後 把 兩 手 曲 指 反 轉 , 仍 然 按 在 拜 墊 的 原 處 ; 頭 離 拜 墊 ,由 伏 而 起 ; 把 右 掌 移 在 拜 墊 中 央 ; 左 掌 離 開 拜墊 , 如 合 掌的 形 狀 放在 胸 前 ;以 右 掌 用 力 撐 起 ,合 于 左 掌 當 胸 ,兩 膝 同 時 離 開 拜 墊 。 這 樣 的 整 個 過 程 算 是一 拜, 禮 佛 時 , 一 般 至 少三 拜 。 佛 家 三 拜 以 表 三 業 ( 身 、 口 、 意) 歸 敬 。 據 《 智 論 》 說 , 內 式 禮 拜 , 大 約 身 口 二 業 ; 佛 法 以 心 為 本 , 以 身 口 為 末 , 故 以 三 拜 為 禮 敬。 又 法 事 圓 滿 時 , 善 信 們 要 禮 謝 法 師 , 多 稱 頂 禮 法 師 三 拜 , 是 時 法 師 會 朗 聲 說 : 「 一 拜 。 」 善 信 們 便 會 一 拜 作 禮。
作者: bengrace50    時間: 2005-6-20 04:27 PM

佛 珠

佛珠乃佛門法器之一,亦稱為念珠、數珠、誦珠及咒珠,梵名Pasakamala,音譯為「鉢塞莫」。 在〈木木患 子經〉中記載釋尊時代,天竺毘琉璃國國王因憂慮過度,枕食難安,恭請佛陀開示。釋尊教導以木木患 子一百八顆串成珠子,以常自隨,行、住、坐、臥,恆常至心,無分散意,稱念佛陀(佛)、達摩(法)、僧伽(僧)名,便可遏制煩惱。 持用念珠,我國最早記載乃南北朝時代,淨土宗祖師道綽大師用以記算念佛號之數。 製造佛珠的質料,不勝枚舉,但以用佛教七寶─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琥珀、珊瑚質料製成的佛珠,彌足珍貴。 每串佛珠,都以一定顆數的珠子串成,各有含義,以1,080顆為上品,計有108、54、42、36、27,21為下數;另18及14顆為攜帶之便。 使用佛珠時,若能以恭敬虔誠、專心地心中或口中念出一篇經文,一些法語或佛陀、菩薩聖號,每念誦一遍,輕輕捻掐一顆佛珠,便可以幫助消除一切妄念,淨化濁亂心靈,找回本來無染無着的真我。 〈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說明眾生修行、拜佛,不要「執相」,佛珠也是「相」之一,故使用時,不要過份計較它的構造、顆數和質料,只要「靜慮離妄念,持珠當心上。」 就可以早證菩提,成就涅槃了。
作者: bengrace50    時間: 2005-6-21 09:22 PM

木魚

木 魚 是 法 器 的 一 種 , 是 用 木 製 成 中 空 的 魚 形 敲 擊 樂 器 , 配 合 木 朴 敲 擊 。

體 積 較 大 的 木 魚 一 般 放 在 供 桌 的 左 側 , 體 積 較 小 的 , 拿 在 手 中 鼓 擊 , 在 讀 誦 經 文 時 敲 打 以 調 和 音 節 和 速 度 。

相 傳 魚 晝 夜 常 醒 ,警 覺 性 最 高 , 所 以 把 木 魚 雕 刻 成 魚 的 形 狀 , 以 警 惕 眾 人 不 可 昏 沉 懶 惰, 亦 策 勵 修 行 的 人, 晝 夜 忘 寐 , 以至 於 道 。

圖片附件: dd5_2.jpg (2005-6-21 09:22 PM, 6.8 KB) / 下載次數 0
http://26fun.com/bbs7/attachment.php?aid=384946&k=caf0389fe40a39c925b2d1757fcfc3b1&t=1730468199&sid=OZ5J36


作者: bengrace50    時間: 2005-6-21 09:25 PM

法器-鐘,鼓

( 一 ) 由 來


地 鐘 -- 是 念 佛 共 修 時 所 使 用
「 鐘 」 是 佛 教 的 「 犍 椎 」 之 一 ,當 初 僅 作 為 集 眾 之 用 , 所 以 也 稱 為 「 信 鼓 」, 依 照 用 途 分 為 大 鐘 和 小 鐘 。

大 鐘, 通 常 懸 掛 在 寺 院 的 鐘 樓 上 , 有 時 與 鼓 聲 配 合 作 召 集 大 眾 或 朝 夕 報 時 用 ,小 鐘 (吊鐘 ) 放 在 佛 堂 內 ,用 於 通 告 法 會 行 事 的 開 始 , 或 隨 伴 唱 念 敲 擊 , 又 地 鐘 是 稱 念 佛 號 時 與 木 魚 配 合 的 敲 擊 法 器 。

  
「 鼓 」的名 字 , 在 很 多 經 典 中 可 以 看 得 到 。佛 陀 住 世 時 期 , 鼓 本 來 是 在 「 誦 戒 、 用 餐 、 聽 法 . . . . . 」等 場 合 , 敲 打 集 眾 用 的 。 後 來 才 在 寺 院 中 , 早 起 夜 寢 時 規 定 擊 鐘 鳴 鼓 , 作 為 號 令 。 以 後 更 進 而 把 鼓 加 入 了 讚 誦 的 行 列 , 配 合 唱 念 、 譜 成 曲 調 , 作 為 「 技 樂 供 養 , 莊 嚴 道 場 」 , 以 音 聲 作 佛 事 , 助 發 大 眾 的 誠 敬 心 念 。

近 世 佛 寺 中 所 用 的 「 鼓 」 , 形 狀 類 似 矮 桶 式 的 。 大 形 鼓 多 半 懸 掛 在 鼓 樓 中 , 或 大 雄 寶 殿 的 簷 角 下 。 中 小 形 的 鼓 , 則 配 以 「 吊 鐘 」 , 以 備 讚 誦 唱 念 之 用 。
  

( 二 ) 敲 擊

「 鐘 」 對 於 修 道,有 大 功 德 。 《 增 一 阿 含 經 》 說 : 「 若 打 鐘 時 , 一 切 惡 道 諸 苦 , 並 得 停 止 。 」 鐘 的 敲 擊 板 眼 , 隨 著 門 派 及 方 域 不 同 , 佛 教 界 沒 有 統 一 的 規 定 。

「 鼓 」 的 敲 法 , 右 手 執 槌 打 鼓 , 左 手 執 槌 敲 吊 鐘 。 敲 打 的 時 候 , 必 須 注 意 「 節 拍 、 板 眼 」 , 不 可 錯 亂 。

圖片附件: dd6_1.jpg (2005-6-21 09:25 PM, 3.9 KB) / 下載次數 0
http://26fun.com/bbs7/attachment.php?aid=384949&k=501bde80cf66de59e51b7af2de1c3a78&t=1730468199&sid=OZ5J36



圖片附件: dd6_2.jpg (2005-6-21 09:25 PM, 2.6 KB) / 下載次數 0
http://26fun.com/bbs7/attachment.php?aid=384950&k=c81a3b8c26478b3e71175d96af3568d2&t=1730468199&sid=OZ5J36


作者: bengrace50    時間: 2005-6-21 09:25 PM

"供 僧"

慶 祝 本 年 ( 佛 曆 二 五 四 七 年 ) 佛 誕 節 , 香 港 佛 教 聯 合 首 次 舉 辦 莊 嚴 殊 勝 的 「 供 僧 大 會 」 。

僧 伽 是 佛 , 法 , 僧 三 寶 其 中 的 僧 寶 。 他 們 是 佛 陀 正 法 的 承 續 者 , 弘 揚 者 , 佛 教 信 仰 的 指 導 者 。 原 始 經 典 說 僧 伽 是 佛 陀 的 出 家 弟 子 , 具 備 妙 行 , 質 直 行 , 如 理 行 , 正 行 。 在 世 間 應 被 供 養 , 恭 敬 , 布 施 , 合 掌 禮 拜 , 是 無 上 福 田 。

又 根 據 《 盂 蘭 盆 經》 記 載 佛 陀 曾 教 導 目 犍 連 尊 者 以 供 僧 的 方 法 , 救 拔 在 餓 鬼 道 中 受 苦 的 母 親 。 所 以 歷 來 中 國 的 在 家 佛 教 徒 都 會 遵 佛 所 說 , 舉 行 功 德 殊 勝 的 供 僧 大 會 , 應 供 的 法 師 , 人 數 很 多 , 有 時 亦 稱 為 供 千 僧 齋 。 供 養 物 品 亦 盡 力 辦 得 豐 盛 如 法 莊 嚴 , 以 表 虔 誠 敬 意 。
作者: bengrace50    時間: 2005-6-22 08:03 PM

"過 堂"


過 堂 的 意 義 是 佛 教 大 眾 進 入 齋 堂 , 依 一 定 行 儀 一 起 用 飯 。 規 矩 很 嚴 肅 。 首 先 要 心 存 正 念 。 應 食 存 五 觀 :

1 . 計 功 多 少 , 量 彼 來 處 ; ( 應 飲 水 思 源 , 得 知 來 處 不 易 。 )

2 . 忖 己 德 行 , 全 缺 應 供 ; ( 思 量 自 己 有 什 麼 德 行 , 能 受 這 齋 飯 供 養 。 )

3 . 防 心 離 過 , 貪 等 為 宗 ; ( 防 止 妄 念 , 遠 離 過 失 , 不 應 只 貪 或 只 挑 適 口 美 食 。 )

4 . 正 事 良 藥 , 為 療 形 枯 ; ( 視 食 物 為 良 藥 , 只 為 治 療 身 體 因 飢 渴 造 成 的 不 適 。 )

5 . 為 成 道 故 , 應 受 此 食 ; ( 為 要 有 體 力 才 好 辦 道 , 才 答 應 接 受 這 頓 齋 飯 。 ) 所 以 齋 堂 有 時 稱 為 「 五 觀 堂 」 。

大 眾 過 堂 , 另 一 個 重 要 規 矩 就 是 禁 語 。 進 堂 後 , 除 和 尚 開 示 , 糾 察 師 父 或 工 作 人 員 在 有 需 要 輕 聲 說 話 外 , 堂 中 大 眾 一 律 禁 語 。 應 默 念 佛 號 , 或 隨 誦 偈 咒 。 過 堂 是 一 項 莊 嚴 佛 事 , 大 眾 進 堂 , 亦 會 穿 袍 搭 衣 , 規 行 矩 步 。 依 次 坐 下 。 分 東 西 兩 單 , 方 丈 坐 中 間 法 座 上 。 唱 「 供 養 咒 」 後 用 餐 , 餐 後 唱 「結 齌 偈 」 , 之 後 大 眾 離 席 。

過 堂 吃 飯 時 , 或 飯 後 , 碗 筷 的 放 置 及 取 用 都 有 規 矩 。 先 盡 量 避 免 弄 出 聲 響 。 堂 中 負 責 添 飯 菜 的 工 作 人 員 (稱 為 '行 堂' ) , 先 將 盛 有 飯 、 湯 和 菜 的 三 隻 碗 分 別 放 在 用 齋 者 面 前 的 桌 上 。 飯 放 前 方 左 邊 , 湯 放 右 邊 , 菜 放 飯 和 湯 下 邊 中 央 , 成 三 角 形 。 筷 子 橫 放 近 用 齋 者 身 前 桌 邊 , 筷 子 頭 在 右 方 。 用 齋 時 用 右 手 先 移 菜 碗 近 身 邊 , 其 次 用 右 手 取 飯 碗 放 菜 碗 右 邊 , 再 用 左 手 取 湯 碗 放 左 邊 , 三 碗 並 排 一 字 形 , 然 後 進 食 。 持 碗 手 勢 宜 以 左 掌 拇 指 按 碗 邊 , 其 他 四 指 托 碗 底 , 如 龍 吐 珠 狀 。 以 右 手 持 筷 , 慢 放 食 物 入 口 , 如 鳳 點 頭 。 以 食 就 口 , 不 以 口 就 食 , 頭 不 下 垂 。 如 要 添 飯 , 輕 移 飯 碗 到 桌 前 , 行 堂 到 來 , 以 筷 子 在 碗 內 示 意 加 添 分 量 。 如 要 添 湯 或 添 菜 , 先 放 下 飯 碗 , 把 湯 碗 或 菜 碗 置 飯 碗 前 , 待 行 堂 前 來 加 添 。 為 惜 福 愛 物 , 應 將 食 物 用 完 。 用 齋 完 畢 , 用 右 手 把 湯 碗 疊 在 飯 碗 上 , 用 左 手 輕 推 菜 碗 到 桌 前 右 方 , 然 後 以 右 手 將 重 疊 的 飯 碗 和 湯 碗 推 到 菜 碗 左 方 , 筷 子 放 三 碗 中 間 的 桌 面 上 , 筷 子 前 端 齊 整 地 排 放 桌 子 邊 緣 。
作者: bengrace50    時間: 2005-6-22 08:04 PM

"佛教徒的稱謂"


通 常 來 說 佛 教 徒 有 出 家 男 女 眾 及 在 家 男 女 眾 四 種 , 有 稱 四 眾 佛 弟 子 , 在 文 字 及 口 頭 上 都 各 有 自 稱 或 稱 呼 對 方 的 分 別 。

出 家 眾 中 男 性 的 出 家 人 的 稱 謂 有
( 一 ) 比 丘 〔 梵 語 〕 , 意 思 是 乞 士 , 上 於 諸 佛 乞 法 資 益 慧 命 , 下 於 施 主 乞 食 資 益 色 身 。
( 二 ) 苾 芻 〔 梵 語〕 , 原 是 西 天 竺 草 名 , 具 有 五 種 功 德 , 用 以 比 喻 出 家人 。
( 三 ) 沙 門 〔 梵 語 〕 ,義 是 勤 息 , 即 勤 修 戒 定 慧 , 息 滅 貪 瞋痴 。
( 四 ) 僧 , 〔 梵 語 為 僧 伽 〕 , 本 來 四 人 以 上 , 從 佛 學 道 , 和 合 而 住 , 才 稱 為 僧 , 今 一 男 性 出 家 人 亦 可 稱 為 僧 。
( 五 ) 和 尚 〔 梵 語 〕 , 義 譯 力 生 , 即 依 著 師 父 的 道 力 以 引 生 徒 弟 的 道 力 , 所 以 和 尚 又 有 親 數 教 師 的 意 思 。
( 六 ) 沙 彌 〔 梵 語 〕 , 譯 作 息 慈 , 即 息 惡 行 慈 的 意 思 。 不 論 年 歲 , 未 受 比 丘 戒 〔 具 足 戒 〕 的 男 性 出 家 人 都 稱 沙 彌 , 因 此 沙 彌 亦 有 勤 策 的 意 思 , 就 是 說 沙 彌 他 們 是 大 僧 勤 加 策 勵 的 對 象 。

女 性 出 家 人 的 稱 謂 有
( 一 ) 比 丘 尼 ,
( 二 ) 苾 芻 尼 ,
( 三 ) 沙 彌 尼 , 都 是 梵 語 , 尼 是 梵 語 , 解 釋 為 女 。
( 四 ) 式 叉 摩 那 尼 , 或 式 叉 , 或 式 叉 尼 〔 梵 語 〕 ,譯 為 學 法 女 。

凡 沙 彌 尼 , 想 受 具 足 戒 為 比 丘 尼 , 應 於 二 年 間 , 先 學 六 法 , 即 不 殺 , 不 盜 , 不 淫 , 不 妄 語 , 不 飲 酒 , 不 非 時 食 等 , 過 了 這 兩 年 , 假 如 情 況 良 好 , 才 能 正 式 受 具 足 戒 。 以 上 比 丘 、 比 丘 尼 、 沙 彌 、 沙 彌 尼、 式 叉 摩 那 , 合 稱 為 佛 教 的 出 家 五 眾 。

在 家 的 男 女 佛 教 徒 統 稱 居 士 , 意 思 是 居 家學 佛 修 行 的 人 士 , 男 居 士 在 佛 經 中 稱 為 優 婆 塞 , 或 梵 語 音 譯 為 鄔 波 索 迦 , 女 居 士 稱 為 優 婆 夷 , 或 鄔 波 斯 迦 。 意 思 是 清 信 男 、 清 信 女 、 ( 清 淨 信 仰 佛 教 的 男 女 信 徒 ) , 或 是 近 事 男 、 近 事 女 、 ( 親 近 承 事 佛 陀 , 皈 依 三 寶 , 受持 五 戒 的 男 女 居 士 ) , 或 是 近 善 男 、 近 善 女 、 ( 眾 善 奉 行 的 男 女 佛 教 徒 ) 。
作者: bengrace50    時間: 2005-6-22 08:05 PM

"佛教徒禮節性的稱呼"


為 了 尊 敬 僧 寶 , 佛 教 徒 對 出 家 眾 有 禮 節 性 的 稱 呼 , 如 果 已 知 道 他 或 她 的 法 號 , 可 稱 「 某 某 法 師 」 , 或 「 某 某 師 」 。 如 果 不 認 識 他 們 的 法 號 , 可 只 稱 「法 師 」 , 或 「 師 父 」 。 在 寺 院 內 , 對 寺 院 的 住 持 , 如 果 知 道 他 的 法 號 , 可 以 稱 他 「 某 某 大 和 尚 」 , 或 直 接 稱 「 方 丈 和 尚 」 。 對 寺 院 中 有 職 務 的 出 家 人 ( 不 論 男 眾 女 眾 ) , 可 稱 知 客 師 父 、 維 那 師 父 、 或 當 家 師 父 等 。

對 於 佛 教 一 些 宗 派 的 出 家 眾 亦 有 不 同 的 稱 號 , 像 稱 禪 宗 的 為 「 禪 師 」 , 稱 律 宗 的 為 「 律 師 」 , 稱 密 宗 的 為 「 上 師 」 。

在 一 些 較 莊 重 的 場 合 , 對 出 家 眾 可 有 因 他 她 們 的 德 行 學 問 或 修 行 時 間 作 出 稱 呼 , 如 「 某 某 大師 」 , 這 是 對 一 位 通 曉 佛 教 教 義 而 又 具 備 盛 德 的 出 家 人 的 尊 稱 。 或 稱 「 某 某 上 人 」 , 上 人 就 是 內 有 智 德 , 外 有 勝 行 , 可 以 作 為 僧 眾 及 人 眾 師 者 , 在 眾 人 之 上 者 的 尊 稱 , 如 果 知 道 他 的 上 下 ( 出 家 人 的 法 號 ) , 及 戒 臘 ( 受 戒 及 結 夏 安 居 ) 的 年 歲 頗 高 的 , 可 以 稱 「 某 公 上 人 」 。 對 年 齡 長 , 法 臘 高 而 智 德 俱 優 的 大 比 丘 或 比 丘 尼 可 敬 稱 「 某 某 長 老 」 。 近 代 以 來 亦 有 人 以 「 大 德 」 尊 稱 有 德 行 的 出 家 及 在 家 的 佛 教 徒 眾 。

對 在 家 的 佛 教 徒 多 稱 為 「 居 士 」 , 居 士 是 指 居 家 修 道 之 人 士 。 因 為 他 們 同 是 佛 弟 子 , 彼 此 不 論 年 齡 長 幼 , 男 女 性 別 , 一 律 以 「 師 兄 」 互 稱 。 有 時 出 家 眾 稱 居 士 為 「 護 法 」 , 就 是 贊 稱 他 們 能 保 護 及 維 持 正 法 ( 即 佛 教 ) 。 居 士 對 任 何 出 家 人 都 可 自 稱 為 「 弟 子 」 , 並 不 一 定 是 他 的 皈 依 師 父 。
作者: bengrace50    時間: 2005-6-23 08:04 PM

燒 香

『供佛是否一定要燒香?』
『點解要燒香?』

印度,佛陀在世於山林間說法時,為了不會將山林中的小昆蟲(如:蛇、蟲、鼠、蟻等)殺死,故會在說法時燒香,以將山林中的小昆蟲驅走。但,現今供佛則未必須要燒香,因為,我們已經不必再利用燒香來驅走那些小昆蟲。我們在家可以用清水、鮮花、生果及心香(即是誠意)供佛,不應只著重於形態上的燒香。
作者: bengrace50    時間: 2005-6-23 08:07 PM

"佛教道場的名稱"

一 般 來 說 弘 揚 佛 教 道 理 的 場 所 就 稱 為 佛 教 道 場 。 而 其 中 卻 有 不 同 的 稱 謂 。

( 一 ) 寺 院 : 僧 眾 聚 居 的 地 方稱 為寺 ,寺 中 分 處 幾 個 院 落 稱 為 院 , 合 稱 寺 院 。 近 代 又 多 只 稱 為 寺 。 不 同 宗 派 的 佛 寺 又 各 有 名 稱 , 如 禪 宗 的 佛 寺 稱 為 禪 寺 , 天 台 宗 的 稱 為 講 寺 , 淨 土 宗 的 稱 為 淨 寺 , 律 宗 的 稱 為 律 寺 , 又 宗 屬 不 詳 的 , 有 稱 教 寺 , 又 有 一 般 只 稱 為 某 某 寺 的 。

( 二 ) 叢 林 :僧 眾 聚 居 的地 方 , 如 樹 木 叢 聚 之 林 。 古 印 度 稱 叢 林 為 僧 伽 藍 摩 , 僧 伽 即 僧 眾 、 藍 摩 即 園 林 , 有 時 簡 稱 伽 藍 。

( 三 ) 蘭 若 : 古 印 度 僧 人 聚 處 遠 離 熱 鬧 的 空 閑 地 區 , 稱 為 阿 蘭 若 ( 音野 ) , 簡 稱 蘭 若 , 即 今 之 寺 院 。

( 四 ) 梵 剎 或 寶 剎 : 梵 是 清 淨 的 意 思 , 寶 是 莊 嚴寶 貴 的 意 思 , 剎 是 梵音 , 意 思 是 土 田 , 是 今 寺 院 的 別 稱 。

( 五 ) 精 舍 : 是 寺 院 的 異 名 ,是 精 練 修 行 人 所 居 住 的 地 方 , 亦 稱 靜 舍 。 ( 六 ) 茅 蓬 : 規 模 不 大 簡 樸 的 佛 教 道 場 稱 為 茅 蓬 。

( 七 ) 庵 : 規 模 較 小 的 比 丘 尼 住 處 稱 為 庵 。
作者: pkpkpkpkp    時間: 2005-6-23 09:18 PM

多謝分享~~
不過真係好深啊!!!
作者: bengrace50    時間: 2005-6-23 09:19 PM

Originally posted by pkpkpkpkp at 2005-6-23 21:18:
多謝分享~~
不過真係好深啊!!!
咁都深?
作者: bengrace50    時間: 2005-6-24 11:27 PM

" 西方三聖 "


從 佛 經 中 我 們 得 知 至 誠 懇 切 地 念 誦 阿 彌 陀 佛 聖 號 的 種 種 受 用 , 從 過 往 至 今 大 德 及 善 信 們 誦 念 佛 號 得 到 真 實 感 應 的 紀 錄 看 來 , 蓮 社 的 彌 陀 佛 七 法 會 , 確 是 一 個 殊 勝 因 緣 , 請 踴 躍 參 加 , 同 得 法 喜 。

娑 婆 世 界 , 五 濁 惡 世 的 眾 生 都 有 離 苦 得 樂 的 趣 向 和 要 求 , 慈 悲 的 釋 尊 給 我 們 認 識 到 西 方 阿 彌 陀 佛 極 樂 世 界 的 淨 土 , 和 得 生 淨 土 的 方 法 。 西 方 極 樂 世 界 除 了 教 主 阿 彌 陀 佛 外 , 還 有 兩 尊 菩 薩 協 助 善 信 得 生 淨 土 的 , 就 是 主 尊 阿 彌 陀 佛 的 左 ( 月劦 ) 侍 觀 世 音 菩 薩 , 右 ( 月劦 ) 侍 大 勢 至 菩 薩 , 三 位 稱 為 西 方 三 聖 , 或 阿 彌 陀 三 尊 。 淨 土 宗 的 佛 殿 多 供 奉 這 三 尊 佛 菩 薩 聖 像 ,其 中 有 立 像 或 坐 像 。 三 尊 像 當 中 的 是 阿 彌 陀 佛 , 佛 像 的 左 邊 手 持 楊 柳 枝 的 是 觀 世音 菩 薩 聖 像 , 佛 像 的 右 邊 手 持 蓮 花 的 是 大 勢 至 菩 薩 聖 像 。 在 彌 陀 佛 七 圓 滿 大 回 向 時 , 善信 會 唱 拜 : 南 無 西 方 極 樂 世 界 、 大 慈 大 悲 、 大 願 大 力 、 接 引 導 師 、 阿 彌 陀 佛 。 南 無 西 方 極 樂 世 界 、 萬 億 紫 金 身 、 觀 世 音 菩 薩 摩 訶 薩 。 南 無 西 方 極 樂 世 界 、 無 邊 光 熾 身、 大 勢 至 菩 薩 摩 訶 薩 。 南 無 西 方 極 樂 世 界 、 滿 分 二 嚴 身 、 清 淨 大 海 眾 菩 薩 摩 訶 薩 。 先 稱 西 方 三 聖 聖 號 , 加 上 清 淨 大 海 眾 菩 薩 聖 號 , 共 稱 四 聖 號 。
作者: bengrace50    時間: 2005-6-24 11:28 PM

"山 門"  

中 國 漢 傳 佛 教 的 寺 院 建 築 大 都 有 一 定 的 布 局 , 進 入 寺 院 的 第 一 座 殿 宇 , 稱 為 山 門 殿 , 又 有 稱 為 三 門 殿 。 有 些 寺 院 的 大 門 是 三 門 並 立 的 , 中 間 一 大 門 , 兩 旁 各 一 小 門 。 但 不 論 寺 院 大 門 有 三 扇 或 只 有 一 扇 , 又 不 論 寺 院 建 築 在 城 市 或 山 林 中 , 總 之 通 入 佛 寺 的 大 門 都 統 稱 為 ' 三 門 ' 或 ' 山 門 ' , 其 中 是 有 特 具 意 義 的 。 有 這 漾 的 解 說 : 寺 院 或 道 場 是 持 戒 修 道 , 求 取 涅 槃 的 人 居 住 的 地 方 , 要 通 過 三 種 解 脫 方 法 才 能 進 入 ,佛 教 稱 為 三 解 脫 門 , 即 所 謂 空 門 、 無 相 門 、 無 作 門 。 這 是 進 入 佛 教 的 應 具 的 心 意 。 正 如 大 德 所 說 : 「 今 欲 登 菩 提 場 , 必 由 此 門 而 入 - - - 其 來 入 斯 門 者 , 先 空 自 心 ; 自 心 不 空 , 且 在 門 外 。 」 所 以 寺 院 大 門 稱 為 ' 三 門 ' 。 寺 院 大 門 又 稱 ' 山 門 ' 亦 有 它 的 特 殊 含 義 。 古 德 認 為 ' 山 門 ' 者 , 山 是 對 城 市 而 言 , 城市 的 環 境 是 塵 俗 的 , 山 林 是 脫 俗 純 真 的, 凡 是 修 道 的 地 方 , 都 應 反 俗 歸 真 , 當 由 此 而 入 , 像 回 歸 山 林 , 所 以 佛 寺 縱 在 城 市 , 大 門 仍 稱 為 ' 山 門 ' 。
作者: bengrace50    時間: 2005-6-24 11:30 PM

"四 大 天 王"  

中 國 佛 教 傳 統 寺 院 在 山 門 後 建 有 天 王 殿 , 殿 內 當 中 供 奉 彌 勒 佛 , 面 朝 向 山 門 外 , 佛 像 背 後 奉 韋 陀 菩 薩 。 兩 旁 供 奉 著 四 天 王 像 。 四 天 王 又 稱 護 世 四 天 王 , 俗 稱 四 大 金 剛 。 他 們 都 是 佛 教 的 護 法 神 。

據 傳 , 須 彌 山 腰 上 有 一 座 山 名 犍 陀 羅 山 , 山 有 四 峰 , 各 有 一 王 居 住 , 各 護 一 天 下 , 所 以 稱 為 天 王 。 他 們 所 居 的 天 , 就 稱 為 四 天 王 天 。 塑 像 面 身 白 色 , 手 持 琵 琶 的 是 東 方 持 國 天 王 。 面 身 藍 色 , 持 寶 劍 的 是 南 方 增 長 天 王 。 面 身 紅 色 , 手 上 纏 繞 一 龍 或 一 蛇 的 是 西 方 廣 目 天 王 。 面 身 綠 色 , 右 手 持 傘 , 左 手 持 銀 鼠 的 是 北 方 多 聞 天 王 。 因 他 們 稱 護 世 四 王 , 他 們 的 手 持 物 便 有 他 們 的 象 徵 。

寶 劍 鋒 利 , 「 鋒 」與 「 風 」 字 諧 音 ; 琵 琶 有 「 調 」 校 音樂 的 意 思 ; 傘 子 有 遮 「 雨 」 作 用 ; 龍 輿 蛇 身 體 滑 「 順 」 ; 合 起 來 就 有 「 風 調 雨 順 」 , 利 益 世 間 的 意 思 。
作者: 魔術師    時間: 2005-6-25 10:17 AM

其實ben兄可唔可以講得簡單D 其實香港人無乜時間上網係一種活動 同埋文化水平都唔係好高
你可以俗d咁教令到我地由唔明變到明  因為太長好多人都唔會睇 加上我地對佛法根本一D都唔識 你簡單咁由淺入深可以令我地慢慢明白 我屋企人都係信佛好似係信濟公濟公俾人個印象就係同凡人一樣咁講 慢慢由淺教起 希望ben巳可以學習下 因為咁長真係好多人都無心機睇同埋太(文化)啦  (我唔係對佛教有任何不滿/其他 只係我提供第二種較比較多人明既教學方式如有得罪我係到講聲對唔住)
你可以試下問答

信佛教係唔係一定唔可以食肉家?
你作回答 咁樣會令人比教易明~
作者: bengrace50    時間: 2005-6-25 12:20 PM

Originally posted by 魔術師 at 2005-6-25 10:17:
其實ben兄可唔可以講得簡單D 其實香港...
~!  咁都深!

好啦,我找d淺d啦
作者: bengrace50    時間: 2005-6-26 04:10 AM

" 佛 教 四 大 名 山 "  

我 國 地 域 幅 員 廣 大 , 名 山 大 川 , 滿 布 其 中 , 自 佛 教 傳 來 , 便 有 教 中 菩 薩 為 弘 化 眾 生 而 示 現 的 種 種 事 蹟 , 而 示 現 的 地 點 , 就 在 各 大 名 山 中 , 又 稱 為 菩 薩 道 場 。 佛 教 菩 薩 以 悲 、 智 、 願 、 行 四 大 綱 領 為 精 神 與 行 動 普 度 眾 生 , 佛 教 就 以 四 尊 菩 薩 為 代 表 。 每 尊 菩 薩 處 於 中 國 境 內 四 個 名 山 作 為 道 場 , 稱 為 佛 教 四 大 名 山 :

大 悲 觀 世 音 菩 薩 道 場 在 浙 江 省 的 普 陀 山 ;
大 智 文 殊 師 利 菩 薩 道 場 在 山 西 省 的 五 台 山 ;
大 願 地 藏 王 菩 薩 道 場 在 安 徽 省 的 九 華 山 ;
大 行 普 賢 菩 薩 道 場 在 四 川 省 的 峨 眉 山 。

如 果 純 以 遊 覽 角 度 來 說 , 山 勢 形 勝 各 具 特 色 , 但 以 見 賢 思 齊 的 角 度 作 參 學 對 象 , 四 大 名 山 雖 然 代 表 不 同 菩 薩 功 德 , 認 真 說 來 , 是 佛 佛 道 同 , 互 攝 互 融 的 , 不 宜 把 悲 智 願 行 的 菩 薩 行 截 然 分 割 , 這 是 善 信 朝 山 時 應 有 的 心 態 。
作者: bengrace50    時間: 2005-6-26 04:11 AM

" 佛 教 的 孝 順 經 典"  

佛 教 是 一 個 極 其 重 視 孝 道 的 宗 教 , 佛 教 教 主 釋 迦 牟 尼 佛 於 孝 道 的 表 現 , 身 教 言 教 , 同 樣 出 色 。 佛 陀 為 了 普 度 眾 生 , 毅 然 出 家 學 道 , 成 道 後 返 回 皇 宮 探 望 父 親 , 父 親 死 後 , 親 自 抬 棺 殯 葬 。 又 親 上 忉 利 天 宮 為 母 說 法 。 又 教 導 他 的 弟 子 怎 樣 行 孝 道。

在 世 間 佛 陀 向 眾 人 宣 說 了 不 少 孝 道 的 義 理 , 這 些 都 記 錄 在 多 部 佛 教 的 經 典 中 。 有 些 經 典 整 部 都 是 宣 揚 孝 道 的 , 如 《 佛 說 父 母 恩 重 難 報 經 》 、 《 佛 說 盂 蘭 盆 經 》 、 《 佛 說 孝 子 經 》 。 有 些 經 典 當 中 法 句 有 述 及 報 恩 孝 親 的 , 如 《 長 阿 含 經 ‧ 善 生 經 》 、 《 增 壹 阿 含 經 》 、 《 閻 羅 王 五 天 使 者 經 》 、 《 賢 愚 經 》 、 《 雜 寶 藏 經 》 、 《 六 度 集 經 》 、 《 大 方 便 佛 報 恩 經 》 、 《 彌 沙 塞 部 和 醯 五 分 律 》 、 《 根 本 說 一 切 有 部 毘 奈 耶 》 、 《 優 婆 塞 戒 經 》 、 《 梵 網 經 》 、 《 舍 利 弗 問 經 》 、 《 大 薩 遮 尼 乾 子 所 說 經 》 、 《 大 方 廣 佛 華 嚴 經 》 、 《 大 方 廣 如 來 不 思 議 境 界 經 》 、 《 大 般 涅 槃 經 》 、 《 不 思 議 光 菩 薩 所 說 經 》 、 《 正 法 念 處 經 》 、 《 佛 說 未 生 冤 經 》 、 《 四 十 二 章 經 》 、 《 佛 說 觀 佛 三 昧 海 經 》 、 《 佛 說 大 乘 菩 薩 藏 正 法 經 》 、 《 佛 說 觀 無 量 壽 經 》 、 《 分 別 經 》 、 《 中 陰 經 》 、 《 大 乘 本 生 心 地 觀 經 》 、 《 最 勝 佛 頂 陀 羅 尼 淨 除 業 障 咒 經 》 、 《 大 方 等 陀 羅 尼 經 》 、 《 菩 薩 地 持 經 》 等 。 還 有 一 部 被 稱 為 佛 教 孝 經 的 《 地 藏 菩 薩 本 願 經 》 。
作者: bengrace50    時間: 2005-6-27 12:13 AM

"四 大 天 王"  

中 國 佛 教 傳 統 寺 院 在 山 門 後 建 有 天 王 殿 , 殿 內 當 中 供 奉 彌 勒 佛 , 面 朝 向 山 門 外 , 佛 像 背 後 奉 韋 陀 菩 薩 。 兩 旁 供 奉 著 四 天 王 像 。 四 天 王 又 稱 護 世 四 天 王 , 俗 稱 四 大 金 剛 。 他 們 都 是 佛 教 的 護 法 神 。

據 傳 , 須 彌 山 腰 上 有 一 座 山 名 犍 陀 羅 山 , 山 有 四 峰 , 各 有 一 王 居 住 , 各 護 一 天 下 , 所 以 稱 為 天 王 。 他 們 所 居 的 天 , 就 稱 為 四 天 王 天 。 塑 像 面 身 白 色 , 手 持 琵 琶 的 是 東 方 持 國 天 王 。 面 身 藍 色 , 持 寶 劍 的 是 南 方 增 長 天 王 。 面 身 紅 色 , 手 上 纏 繞 一 龍 或 一 蛇 的 是 西 方 廣 目 天 王 。 面 身 綠 色 , 右 手 持 傘 , 左 手 持 銀 鼠 的 是 北 方 多 聞 天 王 。 因 他 們 稱 護 世 四 王 , 他 們 的 手 持 物 便 有 他 們 的 象 徵 。

寶 劍 鋒 利 , 「 鋒 」與 「 風 」 字 諧 音 ; 琵 琶 有 「 調 」 校 音樂 的 意 思 ; 傘 子 有 遮 「 雨 」 作 用 ; 龍 輿 蛇 身 體 滑 「 順 」 ; 合 起 來 就 有 「 風 調 雨 順 」 , 利 益 世 間 的 意 思 。
作者: bengrace50    時間: 2005-6-27 12:14 AM

" 藥 師 佛 經 咒 "  

慈 悲 的 佛 陀 , 世 尊 釋 迦 牟 尼 佛 愍 念 這 娑 婆 世 界 的 受 苦 眾 生 , 宣 示 了 無 量 使 眾 生 能 夠 離 苦 得 樂 的 法 門 , 其 中 最 為 人 熟 悉 及 遵 行 的 是 西 方 阿 彌 陀 佛 的 淨 土 法 門 , 淨 土 法 門 經 典 中 稱 阿 彌 陀 佛 臨 終 接 引 , 令 眾 生 得 未 來 世 樂 。 另 一 個 亦 為 眾 多 世 人 修 持 的 , 就 是 藥 師 法 門 , 東 方 藥 師 琉 璃 光 如 來 ( 藥 師 佛 ) , 無 邊 行 願 , 利 樂 有 情 , 所 求 皆 遂 , 令 眾 生 得 現 世 樂 。

藥 師 法 門 的 重 要 經 典 , 漢 文 譯 本 , 現 今 最 流 通 的 是 《 藥 師 琉 璃 光 如 來 本 願 功 德 經 》 。 藥 師 經 藏 從 印 度 傳 入 中 國 後 , 曾 有 三 種 譯 本 , 首 先 是 隋 代 達 磨 笈 多 譯 的 《 佛 說 藥 師 如 來 本 願 經 》 , 其 次 是 唐 代 玄 奘 法 師 譯 的 《 藥 師 琉 璃 光 如 來 本 願 功 德 經 》 , 三 是 唐 代 義 淨 法 師 所 譯 的 《 藥 師 琉 璃 光 七 佛 本 願 功 德 經 》 。 三 種 譯 本 中 , 達 磨 笈 多 的 譯 本 較 簡 略 , 義 淨 法 師 的 譯 本 義 廣 文 長 , 玄 奘 法 師 的 譯 本 , 廣 略 得 中 , 所 以 最 流 通 於 世 。 但 奘 師 所 據 的 藥 師 經 梵 本 , 原 缺 藥 師 咒 一 節 , 後 人 採 取 義 淨 本 文 補 缺 , 成 為 現 今 流 通 本 , 使 誦 經 的 人 , 兼 得 持 咒 利 益 。

在 《 藥 師 經 》 中 , 釋 尊 向 世 人 開 示 了 修 藥 師 法 門 的 種 種 方 法 , 如 稱 名 , 誦 經, 持 咒 , 行 善 等 , 都 可 蒙 諸 佛 護 念 , 所 求 願 滿 , 乃 至 菩 提 。

有 人 或 許 會 疑 惑 , 真 正 的 佛 教 徒 不 是 要 屏 棄 世 俗 的 福 樂 , 而 修 出 世 的 福 德 嗎 ? 為 什 麼 《 藥 師 經 》 中 又 曾 提 及 世 人 所 求 的 世 福 , 若 如 法 修 行 , 便 可 「 求 長 壽 得 長 壽 , 求 富 饒 得 富 饒 , 求 官 位 得 官 位 , 求 男 女 得 男 女 。 」 這 恰 是 佛 法 在 世 間 , 不 離 世 間 覺 的 人 間 佛 教 的 圓 融 體 現 , 佛 教 徒 求 長 壽 , 為 有 更 充 裕 時 空 去 修 行 , 或 行 利 他 事 業 ; 求 富 饒 為 有 更 多 資 財 去 行 善 助 人 , 或 成 就 弘 法 事 務 ; 求 官 位 不 在 以 權 謀 私 , 恃 勢 凌 人 , 而 有 機 緣 為 群 眾 服 務 ; 求 男 女 不 在 狹 義 的 為 繼 嗣 有 人 , 而 在 尊 重 人 類 生 命 的 延 續 。 藥 師 法 門 其 實 是 將 所 謂 世 福 , 提 昇 到 濟 物 利 人 的 層 次 , 更 顯 出 佛 教 不 是 消 極 離 世 的 宗 教 , 而 是 倡 導 積 極 建 立 人 間 淨 土 的 實 行 者 。
作者: bengrace50    時間: 2005-6-28 05:45 PM

" 佛 教 的 時 間 觀 "  

十 月 份 蓮 社 舉 行 禮 拜 三 千 佛 懺 法 會 , 所 用 的 懺 本 名 《 過 去 、 現 在 、 未 來 三 千 佛 洪 名 寶 懺 》 , 是 根 據 宋  良 耶 舍 譯 的 《 三 劫 三 千 佛 緣 經 》 而 成 。 三 劫 是 佛 教 對 三 段 時 間 的 稱 謂 : ( 一 ) 過 去 莊 嚴 劫 , ( 二 ) 現 在 賢 劫 , ( 三 ) 未 來 星 宿 劫 。

" 劫 " 是 梵 文 " 劫 波 " ( K a l p a ) 的 略 稱 , 是 一 個 極 長 的 時 間 單 位 。 最 初 是 古 印 度 婆 羅 門 教 以 " 劫 " 作 為 時 間 單 位 , 佛 教 便 沿 用 著 這 一 時 間 名 稱 。 佛 教 應 用 這 個 概 念 ,將 時 段 分 為 小 劫 , 中 劫 , 大 劫 三 種 。 小 劫 的 計 算 是 以 " 一 增 " 或 " 一 減 " 作 計 算 。 " 一 增 " 是 指 人 的 壽 命 自 十 歲 開 始 , 每 百 年 增 一 歲 , 增 至 八 萬 四 千 歲 止 , 稱 為 一 小 劫 。 " 一 減 " 是 指 人 的 壽 命 自 八 萬 四 千 歲 開 始 , 每 百 年 減 一 歲 , 減 至 十 歲 止 , 這 樣 亦 稱 為 一 小 劫 。 合 一 增 一 減 為 一 中 劫 , 中 劫 的 時 段 是 一 小 劫 的 兩 倍 。 八 十 中 劫 為 一 大 劫 。 有 人 粗 略 計 算 一 小 劫 大 約 一 千 六 百 萬 年 ,一 中 劫 大 約 三 十 二 億 年 , 一 大 劫 約 一 百 二 十 八 億 年 。 佛 教 稱 不 可 數 量 的 時 段 為 阿 僧 祇 劫 。 阿 僧 祇 是 梵 語 。 意 思 是 無 央 數 , 多 到 沒 有 數 目 可 以 計 算 的 。 又 佛 教 稱 最 短 的 時 間 為 " 剎 那 " ( 梵 文 K s a n a ) 中 譯 " 須 臾 " 、 " 一 念 " 。
作者: bengrace50    時間: 2005-6-28 05:46 PM

" 淨 土 五 經 簡 介 "  

有 關 認 知 西 方 極 樂 世 界 , 及 怎 樣 修 持淨 土 法 門 的 佛 教 經 典 , 廣 為 眾 所 參 研 學 習 的 有 五 部 , 稱 為 淨 土 五 經 , 即
( 一 ) 佛 說 無 量 壽 經 ,
( 二 ) 佛 說 觀 無 量 壽 佛 經 ,
( 三 ) 佛 說 阿 彌 陀 經 ,
( 四 ) 楞 嚴 經 大 勢 至 菩 薩 念 佛 圓 通 章 ,
( 五 ) 華 嚴 經 普 賢 菩 薩 行 願 品 。

首 三 經 是 專 談 淨 土 的 經 典 。 後 兩 種 是 從 眾 多 帶 說 淨 土 的 大 乘 經 典 中 選 輯 出 來 的 。

( 一 ) 佛 說 無 量 壽 經 是 佛 陀 在 摩 竭 提 國 靈 鷲 山 中 , 說 出 阿 彌 陀 佛 成 佛 的 經 過 , 是 淨 土 法 門 的 緣 起 。 ( 二 ) 佛 說 觀 無 量 壽 佛 經 是 佛 陀 在 摩 竭 提 國 王 宮中 , 說 淨 業 三 福 , 十 六 妙 觀 與 九 品 生 因 等 淨 土 法 門 。 ( 三 ) 佛 說 阿 彌 陀 經 是 佛 陀 在 舍 衛 國 祇 樹 給 孤 獨 園 中 , 說 淨 土 依 正 妙 果 , 令 聞 者 生 信 , 發 願 往 生 , 執 持 名 號 , 決 定 得 生 , 信 願 行 三 者 是 淨 土 法 門 綱 宗 。 ( 四 ) 楞 嚴 經 大 勢 至 菩 薩 念 佛 圓 通 章 , 開 示 念 佛 成 效 及 其 原 因 。 ( 五 ) 華 嚴 經 普 賢 菩 薩 行 願 品 中 普 賢 菩 薩 以 十 大 願 王 , 說 明 一 生 成 佛 之 法 , 歸 宗 於 求 生 淨 土 , 導 歸 極 樂 。 修 淨 業 的 人 , 都 宜 五 經 細 讀 。
作者: bengrace50    時間: 2005-6-29 04:16 PM

" 回 向 "  

佛 教 徒 每 為 善 行 修 功 德 都 作 ' 回 向 ' , ' 回 向 ' 亦 可 稱 ' 迴 向 ' , ' 轉 向 ' 或 ' 施 向 ' 。 就 是 把 自 己 所 修 的 功 德 施 向 某 處 或 某 人 , 以 自 己 的 功 德 而 期 使 自 己 及 他 人 都 能 成 佛 果 。 《 大 乘 章 義 》 卷 九 說 : 「 言 迴 向 者 , 回 己 善 法 有 所 趨 向 , 故 名 回 向 。 」 《 摩 訶 止 觀 》 卷 七 說 : 「 眾 生 無 善 我 以 善 施 , 施 眾 生 已 , 正 向 菩 提 ( 覺 悟 ) , 如 回 聲 入 角 , 響 聞 則 遠 , 回 向 為 大 利 。 」

佛 教 徒 經 常 誦 的 回 向 偈 有 :
「 願 消 三 障 諸 煩 惱 , 願 得 智 慧 真 明 了 , 普 願 罪 障 悉 消 除 , 世 世 常 行 菩 薩 道 。 」

《 往 生 論 注 》 卷 下 說 : 「 迴 向 者 ,回 己 功 德 普 施 眾 生 , 共 見 阿 彌 陀 如 來 , 生 安 樂 國 。 」 所 以 亦 有 回 向 偈說 : 「 願 生 西 方 淨 土 中 , 九 品 蓮 花 為 父 母 , 花 開 見 佛 悟 無 生 , 不 退 菩 薩 為 伴 侶 。 」 又 有 回 向 偈 說 : 「 願 以 此 功 德 , 莊 嚴 佛 淨 土 , 上 報 四 重 恩 , 下 濟 三 塗 苦 , 若 有 見 聞 者 , 悉 發 菩 提 心 , 盡 此 一 報 身 , 同 生 極 樂 國 。 」

《 修 懺 要 旨 》 說 : 「 修 回 向 者 , 所 謂 回 事 向 理 , 回 自 向 他 , 回 因 向 果 。 」
作者: bengrace50    時間: 2005-6-29 04:16 PM

" 龍 華 三 會 "  

佛 寶 讚 中 有 讚 詞 唱 : 「 龍 華 三 會 願 相 逢 , 演 說 法 真 宗 。 」 龍 華 三 會 這 事 直 接 與 彌 勒 佛 有 重 大 關 聯 。 據 佛 典 《 彌 勒 下 生 經 》 ( 又 稱 《 彌 勒 成 佛 經 》 ) 載 , 彌 勒 , 梵 音 M a i t r e y a , 意 譯 " 慈 氏 " , 又 名 阿 逸 多 , 意 譯 ' 無 能 勝 ' , 出 生 於 古 印 度 波 羅 奈 國 的 一 個 婆 羅 門 家 庭 , 與 釋 迦 牟 尼 佛 同 時 代 人 。 他 皈 依 佛 陀 , 並 出 家 修 習 佛 法 。 在 釋 迦 佛 入 滅 前 先 去 世 。 釋 迦 佛 授 記 他 將 上 生 兜 率 ( 意 譯 ' 知 足 ' , 欲 界 六 天 之 一 ) 內 院 , 與 諸 天 演 說 佛 法 。 被 稱 為 彌 勒 菩 薩 。 直 到 釋 迦 佛 滅 度 後 五 十 六 億 七 千 萬 年 後 , 再 從 兜 率 內 院 下 生 人 間 , 在 華 林 園 的 龍 華 樹 下 成 佛 , 並 開 三 番 法 會 , 演 說 佛 法 , 廣 度 眾 生 。 佛 教 稱 此 為 「 龍 華 三 會 」 , 亦 對 彌 勒 菩 薩 稱 「 南 無 當 來 下 生 彌 勒 尊 佛 。 」
作者: bengrace50    時間: 2005-6-30 03:54 AM

" 持 齋 與 素 食 "  

曾 經 聽 過 香 港 人 用 廣 州 話 說 : 「 初 一 、 十 五 我 食 齋 。 」 , 「 食 齋 不 如 講 正 話 」 , 又 稱 素 食 店 做 「 齋 舖 」 , 稱 長 期 素 食 為 「 食 長 齋 」 。 可 見 一 般 人 對 「 齋 」 的 見 解 , 認 為 「 齋 」 是 沒 有 ' 葷 ' 和 ' 腥 ' 的 食 物 , 就 通 稱 為 「 齋 」 。 所 謂 ' 葷 ' 就 是 佛 教 所 指 具 有 惡 臭 味 的 蔬 類 , 如 大 蒜 、 蔥 、 小 蒜 等 。 直 接 食 用 或 以 它 作 配 料 做 成 菜 式 , 稱 做 「 葷 菜 」 , 葷 有 惱 亂 大 眾修 行 的 缺 陷 。 ' 腥 ' 是 指 飛 潛 蠕 動 為 人 類 充 口 腹 的 生 命 體 的 肉類 , 亦 有稱 這 類 食 品 為 ' 葷 ' 。 佛 教 徒 為 體 念 眾 生 , 以 無 緣 大 慈 , 同 體 大 悲 的 精 神 , 不 忍 食 眾 生 肉 , 而 有 避 食 葷 菜 , 只 食 素 菜 的 習 慣 。 這 亦 有 人 叫 做 「 持 齋 」 。 但 根 據 一 些 佛 典 所 載 , 持 齋 並 不 直 接 與 食 物 品 種 有 關 , 卻 與 進 食 的 時 間 有 關 。

佛 教 有 勸 信 徒 受 持 齋 戒 , 以 利 修 行 的 法 門 。 「 八 關 齋 戒 」 就 是 一 個 好 例 子 。 八 關 是 指 八 個 修 行 要 項 :

( 一 ) 不 殺 生 ,
( 二 ) 不 偷 盜 ,
( 三 ) 不 淫 ,
( 四 ) 不 妄 語 ,
( 五 ) 不 飲 酒 ,
( 六 ) 不 重 裝 扮 及 娛 樂 ,
( 七 ) 不 坐 高 廣 大  ,
( 八 ) 過 午 不 食 ( 又 稱 不 非 時 食 ) 。

持 前 七 項 的 稱 持 戒 , 持 第 八 項 的 稱 持 齋 。 佛 教 認 為 ' 齋 有 清 淨 的 意 思 。 三 世 諸 佛 皆 過 午 不 食 。 又 釋 尊 制 戒 出 家 眾 早 上 托  , 過 了 中 午 後 便 不 食 , 以 免 妨 礙 施 主 及 修 行 人 。 但 今 天 人 們 把 持 齋 與 素 食 混 淆 , 齋 的 原 義 改 變 了 。 設 食 供 僧 伽, 稱 為 齋 僧 , 菜 疏 素 食 亦 叫 做 齋 。
作者: bengrace50    時間: 2005-6-30 03:55 AM

" 慶祝佛誕的小食----蒝荽餅 "  

我 國 人 喜 歡 在 節 日 時 製 作 食 品 以 示 慶 祝 , 如 在 新 年 時 製 作 鹹 甜 蒸 炸 的 糕 點 , 端 午 節 包 各 式 粽 子 , 中 秋 節 吃 月 餅 等 。 佛 教 傳 入 中 國 已 久 , 因 而 中 國 人 慶 祝 佛 誕 的 習 俗 亦 流 傳 久 遠 。 華 南 地 區 廣 東 一 帶 的 佛 教 徒 喜 歡 在 佛 誕 節 前 後 吃 一 種 名 為 芫 荽 餅 的 餅 食 , 現 在 香 港 或 廣 州 的 素 食 店 ( 齋 舖 ) 每 年 都 會 推 出 蒝 荽 ( 粵 音 煙 西 ) 餅 發 售 。 亦 有 把 蒝 荽 寫 作 芫 茜 的 。 其 實 芫 茜 或 蒝 荽 在 中 國 廣 東 南 方 一 帶 是 兩 種 不 同 的 植 物 , 即 異 物 同 名 。 廣 州 或 香 港 人 有 時 會 把 芫 茜 花 蔥 作 菜 餚 配 料 , 或 煲 湯 及 煮 粥 時 灑 下 , 但 製 作 蒝 荽 ( 芫 茜 餅 ) 的 植 物 原 料 卻 與 這 種 不 同 。

原 來 製 作 佛 誕 餅 食 的 原 料 學 名 是 「 闊 苞 菊 」 , 俗 名 是 「 欒樨 葉 」 。
《 廣 州 殖 物 誌》 載 : 「 農 曆 四 月 初 八 日 相 傳 為 浴 佛 節 , 廣 州 舊 例 於 是 日 常 摘 取 其 葉 , 搗 爛 後 和 以 米 粉 及 糖 製 成 粢 粑 ( 扁 圓 形 餅 類 ) , 名 為 欒 樨 餅 , 市 上 間 有 出 售 , 小 孩 食 之 有 暖 胃 去 癪 之 效 云 。 」 直 至 現 在 港 粵 佛 教 人 士 亦 會 在 佛 誕 節 以 這 種 餅 食 供 佛 或 供 眾 , 以 示 慶 祝 佛 誕 的 一 種 食 制 。 至 於 為 甚 麼 要 在 佛 誕 節 才 吃 欒 樨 餅 , 不 見 於 經 典 , 佛 教 徒 以 時 令 食 物 材 料 虔 製 用 以 供 佛 , 與 眾 結 緣 , 當 然 是 好 。 古 代 北 方 慶 祝 佛 誕 有 用 不 落 葉 ( 一 種 植 物 葉 子 ) 包 上 素 餡 , 稱 「 不 落 夾 」 作 佛 誕 食 品 。 而 華 南 的 欒 樨 樹 產 自 佛 國 印 度 及 南 中 國 , 屬 菊 科 灌 木 , 高 約 一 至 兩 米 , 夏 天 開 紫 紅 小 花 , 葉 狹 長 , 有 香 氣 , 可 食 , 用 以 製 餅 亦 甚 適 宜 。 。
作者: bengrace50    時間: 2005-7-1 08:50 PM

" 放 生 儀 規 "  

佛 教 教 導 我 們 應 以 慈 悲 平 等 心 對 待 異 類 眾 生 , 念 其 沉 倫 , 深 生 哀 憫 , 復 念 三 寶 有 大 威 力 , 能 救 拔 之 , 所 以 很 古 以 來 便 有 「 放 生 」 這 一 項 殊 勝 法 事 , 古 德 更 根 據 經 典 教 義 撰 成 儀 文 , 使 參 與 的 人 循 文 生 義 , 而 得 勝 解 。 現 在 通 行 的 《 放 生 儀 規 》 是 依 據 《 金 光 明 經 . ‧ 流 水 長 者 子 品 》 的 大 意 而 撰 寫 的 。

首 先 於 放 生 處 設 香 案 , 備 淨 水 楊 枝 , 供 觀 世 音 菩 薩 聖 像 。 主 法 者 手 執 水 盂 , 念 想 奉 請 十 方 慈 父 , 廣 大 靈 感 觀 世 音 菩 薩 , 降 臨 道 場 , 加 持 淨 水 , 灑 霑 異 類 , 令 彼 身 心 清 淨 , 堪 聞 妙 法 。 然 後 進 行 儀 式 知 下 :

( 一 ) 香 讚 - - - 楊 枝 淨 水 。

( 二 ) 稱 聖號 - - - 三 稱南 無 大 悲 觀 世 音 菩 薩。

( 三 ) 主 法 說 水 文 - - - 菩 薩 柳 頭 甘 露 水 , 能 令 一 滴 遍 十 方 , 腥 羶 垢 穢 盡 蠲 除 ,令 此 壇 場 悉 清 淨 。

( 四 ) 大 悲 咒 - - - 誦 若 干 遍 , 隨 繞 各 生 靈 處 灑 淨 。

( 五 ) 心 經 一 遍 。

( 六 ) 往 生 咒 三 遍 。

( 七 ) 請 聖 - - - 迎 請 十 方 常 住 佛 法 僧 三 寶 。

( 八 ) 法 師 開 示 - - - 乞 求 三 寶 加 庇 , 令 生 靈 開 悟 , 早 得 解 脫 , 其 後 為 他 們 發 露 懺 悔 。

( 九 ) 懺 悔 - - - 大 眾 隨 法 師 唱 懺 悔 偈 。

( 十 ) 持 咒 - - - 三 稱 南 無 清 涼 地 菩 薩 , 七 佛 滅 罪 真 言 三 遍 , 誦 咒 : 唵 , 薩 斡 巴 ( 金本 ) , 月 斯 普 吒 , 怛 賀 囉 , 斡 資 囉 耶 , 娑 訶 。 七 遍 。

( 十 一 ) 傳 授 皈依 - - - 法 師 授 生 靈 等 三 皈 依 法 , 繼 而為 他 們說 十 二 因 緣 ,令 他 們 了 知 生 滅 之 法 , 悟 不 生 滅 之 法 , 即 滅 無 明 , 同 於 諸 佛 , 證 大 涅 槃 。

( 十 二 ) 發 願 - - - 法 師 為 生 靈 等 稱 四 弘 誓 願 , 令 他 們 得 聞 , 依 佛 發 願 , 依 願 修 行 。

( 十 三 ) 稱 讚 如 來 名 號 - - - 稱 讚 七 如 來 名 號 三 遍 , 能 令 生 靈 等 永 離 三 途 八 難 之 苦 , 常 為 如 來 真 淨 佛 子 。

( 十 四 ) 放 生 - - - 法 師 開 示 生 靈 等 , 藉 如 來 紼 力 拔 濟 , 既 放 之 後 , 獲 盡 天 年 , 命 終 生 西 。 法 師 更 祝 願 參 與 放 生 的 善 信 , 以 菩 提 行 願 , 救 護 眾 生 , 得 生 安 養 , 見 阿 彌 陀 佛 , 証 無 生 忍 。 法 師 最 後 願 捕 生 的 人 士 都 能 回 心 向 善 , 同 得 解 脫 , 共 證 真 常 。

( 十 五 ) 唱讚 - - - 胎 卵 濕 化 , 多 劫 沉 迷 , 皈 依 三 寶 發 菩提 , 籠 網 捕 免 離 , 海 闊 天 飛 , 隨 佛 生 西 天 。 南 無 生 佛 界 菩 薩 摩 訶 薩 , 摩 訶 般 若波 羅 蜜 。

( 十 六 ) 念 佛 - - - 稱 念 西 方 三 聖 名 號 及 南 無 清 淨 大 海 眾 菩 薩 三 稱 。 在 念 佛 聲 中 放 生 , 各 生 靈 重 獲 自 由 生 命 , 歸 返 大 自 然 。

( 十 七 ) 迴 向 - - - 法 師 領 眾 唱 迴 向 偈 , 「 願 以 此 功 德 , 莊 嚴 佛 淨 土 , - - - 」 及 「 放生 功 德 殊 勝 行 , 無 邊 勝 福 皆 回 向 , - - - 」 整 個 放 生 儀 式 告 圓 滿 。
作者: bengrace50    時間: 2005-7-2 04:41 AM

問︰ 若身患重病除了拜佛求懺悔外,要誦甚麼經?

答︰ 「養身之道在於動,養心之道在於靜」。拜佛是動,打坐是靜。三分靠醫生,七分靠修養。不要太悲觀,所謂︰「隨緣消舊業,更不作新殃」。一般人認為要消災延壽便誦「藥師經」,如果回向亡者便誦「地藏經」。若是真正佛教徒,誦甚麼經也可以。

作者: bengrace50    時間: 2005-7-2 04:43 AM

問︰ 甚麼是世間法及出世間法?

答︰ 世間法就是出世間法。
六祖大師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
世間法及出世間法是分不開的,一些不明白的人說學佛是消極,其實是積極。因為要普度眾生。所謂︰「利生為事業,弘法是家務」。但要以終日度眾生而無一眾生可度之態度去做,做得好時不用開心,做得不理想也不用憂愁。發財也好,破產也好,不去執著。若破產時只要有飯吃已滿足;若發財可多作社會福利事業,這才是佛教徒做人的正確態度。所謂︰「青山常不動,白雲任去來」,「道人事來心方現,事過境遷心也空。」事情過了就放下,不要再去牽掛。看破放下是在心上下工夫,不是在事相上。
  在大陸很多居士學佛出了毛病,認為思想要放下,甚麼也不要做。也有出家人認為身體要放下,他們穿破衣服,打破雨傘,甚至有些在新衣上補上一塊一塊舊布,這就認為是看破放下了。要知道像這樣的行為是受人批評的。回想以前舊中國時代的出家人非常貧困,要找一塊布及一針一線都不易。他們穿的是「百衲衣」,所以當時朝五台山就流行一句話︰「施一針一線就可與文殊菩薩見一面」。但以後經濟慢慢好起來,已不用穿「百衲衣」了,難道在好衣上補一塊塊的布就是看破放下嗎。假使有人批評你,罵你,你心中若無其事,那才是真正的放下。
作者: bengrace50    時間: 2005-7-3 05:55 PM

問︰ 佛教徒可否服用有動物體膚成份的藥物?

答︰ 這要看病情而定,要避重就輕,不能一概而論。若病情輕的可免即免;病情嚴重的就迫不得已要用。我們不論做甚麼事也需要避重就輕,就連做善事也是一樣,利大害小的才可以作。

作者: bengrace50    時間: 2005-7-3 05:56 PM

問︰ 上香用一支或三支有何分別?

答︰ 香是在佛出生前已發明出來。為何佛在世時要燒香及現今在佛像前又要燒香呢。因為當時印度的衛生環境差,出家人都是在地上坐,樹下坐,燒香可祛除邪氣,避開蚊蟲滋擾及在打坐時燒香能較易入定,有這三個原因。

現在我們向佛像上香只須以誠心一柱香便成,假若做大法會可以燒三柱香,不必燒太多以免將屋熏黑。

作者: bengrace50    時間: 2005-7-3 05:57 PM

問︰ 甚麼是大乘及小乘?

答︰ 簡單來說,心量大就是大乘,心量小就是小乘。近十多年來台灣很多人學小乘,他們認為我們讀書也要從小學開始,循序漸進不能跳級,聽起來很有道理,但內裏卻大有文章。
  如泰國就非常尊重出家人,連政府官員也一樣。我曾於五○年在泰國居住,發覺他們的政府部門對來辦事的出家人都非常尊重,我所乘的汽車壞了都是當地居民免費幫助修理。因此台灣有一部分佛教徒就要學小乘,認為小乘勝過大乘,但近來很多泰國的出家人到香港來,要學中國大乘佛教的規矩法則,而台灣卻要向他們學,這不是矛盾嗎?




歡迎光臨 娛樂滿紛 26FUN (http://26fun.com/bbs7/)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