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標題: 到底什麼是「菩提心」 [打印本頁]

作者: bengrace50    時間: 2005-7-4 01:56 PM     標題: 到底什麼是「菩提心」

「菩提心」


什麼是具足「全僧格」的標準呢?多才多藝、能說能寫,乃至能修能行,是不是就具足全僧格了呢?我看──未必!多才多藝,不過是有才華(另一種說法是「業障比較重」)罷了,豈關乎僧格高低?能修能行,也可能只是小心小量地只想到「自己的」道業,而急求解脫而已,又如何能勇悍精進地行廣大嚴土熟生的事業?如前文所提,既然「全性起修」是成就完全僧格的必備行相,那麼又是什麼樣的力量能引生、增上我們全性起修的意志與勇氣呢?是什麼樣的堅持,能讓我們突破一切自私的習氣而勇於投入無我、利他之行呢?是什麼樣的不忍,使我們能不自求解脫、不希求涅槃,而仍無著無相、無怨無悔地投入紅塵呢?

  除了「菩提心」以外,我們再也找不到其他第二個心念,具有如此強大而不可思議的力量了。

  是的,菩提心。菩提心是成佛的唯一因心!如果沒有了菩提心,則大悲之心不可能生起,一切六度萬行將不可能投入,如此空、假、中三諦圓融的實相觀亦不可能獲得,從而究竟圓滿而又萬德莊嚴(因中修萬行之故)的佛果菩提,自然也就不可能證得了。既不能證得佛果,那一切所行還能稱之為「學佛」嗎?難怪《華嚴經》說:「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只能稱為「善」法,而不能謂為「佛」法),是名魔業!」換句話說,學佛最重要的,就是要在了解生命的「苦、空、無常」之後,加緊地薰發乃至修習菩提心。因為光只是知道苦、空、無常,那不過引發厭離與自了的情緒罷了,果在聲聞那得佛乘?唯有在出離(而不是「厭離」)的體認下,更發大菩提心,不捨萬行齊修地廣利一切眾生,方能念念趣向薩婆若海,直至圓取究竟佛果。菩提心,真是值得我們讚歎隨學的心!

  然而,說了半天,到底什麼是菩提心呢?

  解釋有很多,一言以蔽之,所謂的菩提心就是一種自利利他的心,一種普願一切眾生與我,皆成就無上佛菩提的「願心」,如《法華經》云:「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或者說是一種:為廣度一切眾生,誓取無上佛果的「決心」(藏傳用此說)。菩提心所求的,既是「無上佛果」,因此也就不會得少為足地,徒以聲聞果位自限;既是為了廣利一切眾生,當然也就不捨一眾生、不捨一佛法地,念茲在茲廣修六度萬行,而不疲不厭,行願無盡。《智論》上說:發聲聞心的人修行,就像單人騎馬一般,雖然精進而力量卻薄弱;而發菩提心的人,因為是緣法界而修,因此就像是有千軍萬馬在拉著他一般地精進勇猛。(大意如此)

  不過,說實在的,雖然「菩提心」三個字無論是語言或文字,我們都常常聽到、看到,常常我們也都會勸人或被人勸著要發「菩提心」。可是仔細檢討起來,其實我們面對菩提心時,有很多時候可能是麻木不仁的。或者緣於我們根本就不了解什麼是菩提心(及其重要性),或者更大部份的時候,是因為我們以為它只是一個很遙遠的目標或概念罷了,對它缺乏一種真實、可修的貼切感。我們常常不自主地會這麼想:什麼,發菩提心去利他?我自己都還不能自利呢,如何利他?願與一切眾生同成佛道,誰不知道啊!不過那只不過是一個目前「根本不可能」觸及的目標罷了,與目前的修行根本扯不上關係嘛,知道它的存在也就可以了,何必再多提呢?」一方面我們覺得自己戒律守不好(或者不懂),而且沒有禪定、神通,甚至愚痴沒有智慧、煩惱深重等等,怎麼可能有力量去利他?因此就理直氣壯地埋頭苦幹,只是修「自己的」行,一心期待著「等到有一天,當我……,我就能……」。這種人看似也有「發大心」,不過他一切的行為卻都是小心小量的格局。當然也可以,(經上不也說過「己不能自利,而能利他者無有是處」的道理嗎?)不過有點可惜。

  另一方面,或許我們根本不知道,菩提心其實不只是一個「概念」而已,它甚至是一個可修持、可操作的「法門」!與其說它要你去作那目前力有不逮的利他之行,倒不如說它是在給你力量,讓你放棄自私、趣向無我,而達到真正自利的目的(同時也利益了他人,多好!)。放棄眼前的利他之心(只是「心」,不是「行」),而執取目前的「自利」之行,看似快速而直接,其實正是單人騎馬之類,迂曲而行進緩慢。反之,念念以無我利他為務,雖有種種曲折,卻似萬馬齊牽一般地,自利甚速而直捷。譬如母親愛子,因望子成龍之念(利他)切,而能時時推乾就溼,捨棄自己之享樂以成就兒女。又如孝子於荒年之際,雖只有一塊麵包,卻以孝心發動故,自然地捨給老母親食用,自己不但甘之如飴,而且也唯有如此孝子才感到心安理得。他們皆未離欲、無我,但為何卻能表現出無我利他的行為呢?只因他們執取母子之情,故而難行能行,在成就他人的同時,完成了自己。

  菩提心的殊勝亦復如是:透過知母→念恩→報恩的薰發,以及自他交換(所謂念念之中,緣想著:願一切眾生之惡在我身上成熟,願我一切修行功德在眾生身上成熟)的修習,使得我們生起了對一切眾生與樂、拔苦、隨喜而等捨的無量大悲心來,同時更為了迅速地圓滿大悲心願,故能念念地使自己趣向無我與三諦圓諦的實相智慧。因為三諦圓融,所以一切世法(俗諦)皆是佛法(真諦),行人能隨緣面對而不取一法、不捨一行(中道實相);因為大悲心的驅使(俗諦),使我們念念之中只想著利益眾生,如此則漸漸地捨棄了自私自利及自我為中心的習氣(真諦),從而能於無量的時空之中,巧把塵沙般的世間塵勞,轉化為自他兩利的圓滿佛事(普賢行願的中諦觀),不疑不懼、不疲不厭。它看起來沒有直接去修習無我(如聲聞的觀呼吸以現見「我空」一般)、取證無我,然而卻在大乘四無量心的驅策下,廣行一切與究竟實相相應的利他法門,從而任運地斷除一切我執、我慢、我愛乃至法執、法慢、法愛,於念念間趣向最圓滿的佛果大菩提。可以說,這是大乘修行最善巧的關鍵所在!

  向來,當自己遇到困難或傷害的時候,總不免怨惱、對立乃至逃避。為了降伏這現前的煩惱,於是努力地觀無我,修忍辱……這是自己所熟悉的法門,當然效果也不錯。不過總還隱隱約約地,保留一個讓「我」受苦的「事件」或「對方」在,凡夫的心也仍不免有一點想逃的感覺,總覺得,煩惱還是消除得不徹底。然而當運用「自他換」的菩提心念時,自己嚐試地做如下的思維:我不是理當受持一切眾生之惡的嗎?《龍樹誡王經》不是說「假使以大地,盡搓成棗丸,其數難匹敵,為母之數量」嗎?既然一切眾生皆有無量世曾經是我的母親,那我受彼苦又如何不甘之如飴呢?如果他騙取我的財物比較快樂的話(比喻),那麼就讓我修習財施的功德,在他的身上成熟為將來成佛的菩提種子吧!就這樣子,本來是一件受傷痛苦的事,卻由於我們對菩提心的好樂與修習,而能轉難忍難行為心甘情願;雖然未證無我,卻在菩提心的趨使下,泯除了人我的對立與「受傷」的感覺,從而自然地趣向無我。

  與聲聞人刻意地觀察無我不同,大乘的無我,是透過緣法界的大悲實踐,而自然地化解我執習氣。前者是依於厭離的立場,針對我執的現象,以「自身」為中心而行對治的修習,證「偏空」的真理,從而「取證」無我。後者則是依於菩提心的發動,針對同成覺道為目標,以「眾生」為所緣而行六度的實踐,證得大乘畢竟空的「真如實相」,從而「任運」成佛。前者有集可斷、有苦可離、有道可修、有果可證,乃至有五分法身可得。後者則無苦、集、滅、道可離、斷、證、修,無無明亦無無明盡,最後乃至無生可度、無佛可成!所謂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眾生即諸佛者是。

  如來藏性的終極體證(悲智雙運、萬德莊嚴)不正在此?

  除了菩提心以外,小心小量是無法趣入這法界平等大般涅槃的,願與大家共勉!




歡迎光臨 娛樂滿紛 26FUN (http://26fun.com/bbs7/)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