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丁路德生於德國的艾斯勒本(Eisleben),父親原為一名礦工,路德年輕時所看見,鄉民對宗教的迷信,使他印象深刻。路德曾在麥丁堡(Magdeburg)共同弟兄會的學校求學,後被送往埃森納(Eisenach)修習高級拉丁文。1502年,路德從爾佛特大學畢業(Erhurt),原本打算照著父親的意思繼續攻讀法律,卻因一連串突發的事件,改變了他的方向。1505年,他在行近史托頓軒(Stotternheim)時,險些被閃電擊中,他在危急之餘,向父親的守護聖人安妮(St. Anne)發願,只要大難不死,就願意成為一名修士。兩星期後,在父親嚴厲的反對下,路德加入了當時修院團體中,最嚴謹清貧的奧古斯丁修道會。然而孩童時代的迷信,加上對煉獄的恐懼,路德的修道生活一直掙扎在苦修與贖罪之中,盼望得到神的赦免。1510年至1511年間,路德探訪羅馬,企圖從這個宗教的中心得著真正的平安,然而神職人員的奢華與腐敗,只是讓他更加的失望。正當他在羅馬,虔誠的跪爬耶穌曾經走過的木階,盼望脫離煉獄的苦刑時,聖經的話對他發出亮光:「義人必因信得生。」他返回德國後,在恩師施道比次(Johann von Staupitz)的介紹下,前往威騰堡(Wittenberg)大學任教,並繼續攻讀神學博士。
1521年,在教皇的催促下,德皇查理五世在沃木斯召開會議(Diet of Worms),要求路德出席說明。路德在德皇和議會的面前,重申聖經的權威,他說:「除非是聖經或常理真理說服我─我不接納教皇和議會的權威,因為他們常常自相矛盾─我的良心是神話語的俘虜。我不能,也不會改變任何信念。...這是我的立場,求神幫助我。」路德在返家的途中,被朋友以假綁架的方式擄走,藏在瓦特堡(Wartburg)的城堡裏。會議結束後的一個月,德皇立即宣佈路德是冥頑不靈的異端份子,下令捉拿並禁止其刊物的發行。
1540年,向來支持路德,並為其協調與慈運理聖餐之爭的德國黑森親王腓力(Phillip of Hesse)重婚,引起德國改教的風波。此事遭到公開的反對,然而路德卻因其與腓力的私交,私下贊同他的重婚之舉。由此可見,神所使用的僕人,亦有其人性的軟弱。儘管神總是越過人的軟弱來使用人,但這些個人的難處,至終卻成了工作上的難處,也成了神在其身上繼續往前的限制。
馬丁路德的父親翰斯(Hans),在銅礦工作,自己有冶爐,雖然說不上富有,但家道小康,能夠送兒子馬丁路德去厄福大學(University of Erfurt),盼望他成為律師。 1502年,他完成了學士; 1505年,得了碩士;開始修讀法律。在同年七月二日的大雷雨中,閃電霹靂交作,近在他的身邊。馬丁路德在恐懼中許願說,願意作修道士,就進了奧古斯丁修院。兩年後,正式成為神甫。
1509年,馬丁路德在威登堡大學完成了聖經學士。
1510年,路德去了羅馬。在那裏,看到教職人員的奢侈和敗壞生活,使他震驚;他真誠苦行的心志,受到了搖動。
司陶辟滋(Johann von Staupitz, 1460-1524)對路德一生的影響甚大。他是當地奧古斯丁修院的主持,是路德的教師,良友,和支持者。在他的勸促之下,路德繼續神學博士,並且於1512年,完成學位,成為威登堡大學的聖經教授; 後來接替司陶辟滋為主任教授,一生事奉,直到他離世前不久。
1525年,路德同凱慈琳(Katherina von Bora, 1499-1552)結了婚。凱慈琳原是修女。這表明他們堅決擯棄羅馬天主教守獨身的傳統。婚後生活快樂美滿,育子女六人,前一子二女相繼夭亡;只有二子馬丁和保羅,幼女瑪歌麗特活到成人。他們家中晚餐後,常一起唱歌敬拜,有時客人也參加,或奏樂,或唱歌,其樂融融。
艾斯勒本─馬丁路德出生及逝世的城市。馬丁路德的父規為漢斯路德,母為馬迦熱特,生於齊革勒爾。他們當時剛從其本家即替林根的墨拉遷移至此。馬丁路德於一四八三年十一月十日生於埃斯勒本,在今日普魯士的撒克遜境,其墓碑記載他生於一四八二年,而按墨蘭頓所記則為一四八四年。按照當時所通行的規矩,他生後第二日就受了洗,而且按照那一天所紀念的聖徒名號,取名馬丁。馬丁路德在一五四六年二月十八日逝於這個城市。馬丁路德對這個城市的感情,可以由他對這個暱稱看出,他稱艾斯勒本是他的祖國「Eisleben was my fatherland」。事實上,馬丁路德從這個城市及鄰近的Mansfeld得到許多創作及語文的靈感。
埃斯勒本已成為追思馬丁路德最佳的城市,在市中心的廣場上豎立著馬丁路德的銅像,是在1883年,由知名藝術家Rudolf Siemering雕塑的。這座雕像一邊拿著聖經,一邊拿著威脅開革他的教皇諭令。早在1693年,馬丁路德在這座城裡的誕生的房屋已成為紀念、追思馬丁路德的博物館。透過這所博物館可以看見改教時代的社會背景,也可以看見馬丁路德的兒童及青少年發展階段。馬丁路德在1483年11月11日,於附近的聖彼得保羅教堂領洗。而奧古斯丁修道院裡的聖安那教堂,正是馬丁路德1522年在曼斯非得教區第一個宣講的教堂。自1894年起,馬丁路德逝世的房舍也成為一所博物館。馬丁路德過世的房間正在這所房子的樓上。(本文摘自http://ce.fhl.net/luthsite/lsindex.htm)
一四九七年,漢斯路德的經濟狀況漸好,就送他的兒子就到馬得堡進入一所Fratres Vitae Communis的學校就讀,當時馬丁路德還不到十四歲時,以預備接受進一步的教育。那學校裡的教員,是屬於共同生活弟兄派的。他們著重將實際的基督教與神秘的虔誠結合起來,可以在一般青年學子身上,發生良好的和陶冶靈性的影響。可是在1498年他就回到Mansfeld,直到1516年才回到馬得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