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主題 | 舊主題>>
娛樂滿紛 26FUN» 吹水版 » 【空間靈幻異次元】 » [轉貼]佛教在印度的發展及相關事項
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轉貼]佛教在印度的發展及相關事項

這篇文章及圖片是我上次於7月23日去書展時,聽一個佛教講座得來的,此書叫生命的出路,釋衍空法師編著。他說此書本是中學課本,不過現在就送給眾生。此書有三個章節,我就選了第三章的其中一些給大家看,因為這些資料上網找不到,所以要自己打,因此不可能將全書的文字打出來,我會疲倦死。(笑~)


佛教在印度發展的過程,大致可分為五個歷史階段: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密乘佛教和今日的印度佛教。


原始佛教
這是指公元前六至前五世紀,釋迦牟尼佛在古印度說法及弟子相繼傳承的早期佛教。佛陀最初的教化,都是口耳相傳,並無書寫記錄;為了方便記憶,經文通常都採用偈頌的形式。當佛陀滅度後,大迦葉尊者帶領五百位阿羅漢,將佛陀的言教結集出來,其中由阿難尊者誦出“法”(經文),優婆離尊者誦出“律”(戒條),而成為佛教經典的第一次結集。

原始佛教的義理包括四聖諦、八正道和十二因緣等佛教的根本教義,其內容主要是講苦和滅苦的方法。其次,在緣起思想的基礎上,後人又引伸出“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和“涅槃寂靜”(註1)的學說,亦把修持的方法,概括為戒、定、慧三學。

佛陀反對婆羅門教四種姓的不平等制度,因此他所創立的僧團容納各個種姓參與,甚至被貶稱為賤民的首陀羅,也可出家成為比丘和比丘尼。此外,佛陀的弟子也包括在家生活的信徒,男居士(優婆塞)和女居士(優婆夷)。



部派佛教
佛陀涅槃的一百年後,由於對戒律和教義產生不同見解,僧團開始分裂。初時只劃出革新派的大眾部和保守派的上座部,稱為根本二部。隨著佛教逐漸在印度普及和發展,僧團與僧團之間的關係和聯絡慢慢中斷,便形成各自獨立,各自發展的局面。經過二三百年後,終於再分裂為十八部或二十部,稱為支末部派。

所謂部派佛教時代,是指原始佛教時代以後,各部派分別成立、完成,一直到大乘佛教逐漸興起的這一期間,亦即公元前三世紀開始的二三百年間。然而,在這段時期之後,部派佛教(小乘)是與大乘佛教並存於古印度的。按照玄奘法師所記,七世紀左右的印度各地,小乘部派之寺院與僧侶的數量比大乘還要多。



大乘佛教
大約於佛陀入滅五百年後的公元一世紀,大乘佛教開始活躍於古印度。其出現的理由和環境,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一、當時部派佛教比較保守和過於著重學術研究,令僧團變得僵化和遠離民眾;二、對佛陀的追思,佛像的崇拜,以及佛陀本生菩薩故事的流行,促成了“親民”的菩薩精神和三身佛說法的出現;三、崇拜佛塔的流行和熱心的護持,成為大乘佛教最初萌生和傳播的搖籃。至此,佛陀所說的大乘義理,才具備種種因緣而流行於世。

這時,有關大乘思想的經籍,也開始出現。最初為般若系的經典,繼而有《法華經》、《維摩經》、《華嚴經》和《無量壽經》等。在上述種種經典思想的基礎上,逐漸形成了大乘主要兩個派別──中觀派和瑜伽行派,以及如來藏思想。

中觀派大概在二世紀才開始形成,創始人是龍樹菩薩。中觀思想是以原始佛教的緣起法般若經為依據,發揮出“八不正道”和“無自性”的大乘空義。根據印順法師的見解,龍樹菩薩弘揚的中觀思想,只是否定了部派佛教的分別和偏執,而回歸到原始佛教的緣起思想上。

瑜伽行派興起於四至五世紀間,理論奠基人是無著菩薩世親菩薩兩兄弟,主要依據的經論有《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唯識二十論》、《成唯識論》等。瑜伽行派認為眾生所認識的一切現象,都是由含藏於“心識”的種子所變現出來,故有“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的說法,亦因而稱為唯識宗

如來藏的思想,興起約在三世紀,而盛行於四、五世紀,是大乘佛教另一重要發展。如來藏思想主張眾生都有佛性,因而皆具備成佛的可能性。此佛性雖覆藏於眾生煩惱中,卻不為煩惱所污染,具足本來清淨而不變之本性,故稱為如來藏。與如來藏相關的經藉有《(北本)大般涅槃經》、《楞迦阿跋多羅寶經》、《大乘密嚴經》、《大乘起信論》等。



密乘佛教
佛陀在世時,起初禁止弟子持誦密咒,但隨著佛教教團日漸強大,本來慣用咒術和密法的婆羅門教徒,也有不少前來皈依學佛。為了攝化的方便,以及調和、淨化和疏導這一類弟子慣常的行事和信仰,佛陀開許誦持對治毒藥、齒患和用作守護的咒語。到了部派佛教時期,明咒(註2)及陀羅尼(註3)漸漸興起,及至大乘佛教出現,更湧現了大量與陀羅尼有關的經典。

在密教發展的過程中,密咒經過數百年演化後,亦從最初只是擔當守護和驅除障難的角色,進而運用到此觀的禪修上。
除了持誦真言陀羅尼,密法的修行亦強調觀想佛菩薩的相貌,以達身口意三業能與所觀想的佛菩薩打成一片,即手結契印(身密)、口誦真言(語密)和心作觀想(意密)三密相應。如是持誦觀想的修行方法,漸漸發達而形成了種種供養、持誦和觀想的儀軌。

大概到了公元五、六世紀,密乘佛教已具有一套完整的宗教思想和修行體系,並尊奉龍樹菩薩為初祖。其教義則承繼了中觀派和瑜伽行派的思想和世間觀,主要經典有《大日經》、《金剛頂經》等,修行上則以“三密相應,即身成佛”為理想。



公元八至九世紀以後,由於印度教的興盛,佛教僧團備受壓迫而日益衰敗,內部派系亦紛爭不已,從而日趨式微。後來更由於伊斯蘭教大規模傳播,重要寺院被毀,僧徒星散,自從十三世紀初,佛教在印度終於一蹶不振六百多年。



今日的印度佛教
十九世紀末,在印度沉寂約七百年的佛教出現了復興運動。1891年錫蘭(今斯里蘭卡)的僧人選磨波羅創立摩阿菩提會,並將總會設於印度,恢復了很多位於印度的佛教勝地,並重新建立了一些寺院。1947年印度獨立後,佛教活動再有更多新發展,很多著名大學設立佛學系或巴利語系,並出版了大量書刊。

在1956年,印度政府舉行了紀念釋迦牟尼佛涅槃二千五百年的國際性大規模活動。同年十月,印度首任司法部長安培多伽爾組織了一個有五十萬名前首陀羅族人由印度教皈依佛教。近年來,印度的佛教組織陸續在國外建立了很多分支,廣泛開展國際活動,經常召開佛教學術討論會、座談會等。根據1991年的統計,印度有佛教徒約640萬人,約佔總人口百分之零點七;雖然比例很小,但在印度的思想文化界仍頗有影響。



註1:後人稱“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和“涅槃寂靜”為三法印。若能契合這三項義理,即與佛法相應,被視為正法。

註2:明咒:祭祀和祈福禳災所用的咒語

註3:意譯為總持、能持、聞持。最初是記憶方法的名稱,後來發展為總持一切法義,具足無量神通智慧的咒語。修法是以憶念持誦特定的文字句語,來作為統攝甚深義理的象徵,和收攝散亂心的媒介。

5.jpg

5.jpg (151.3 KB)
649 x 983 PIXEL下載

南無普陀山  琉璃界 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
bengrace50:
客氣,因為之前看到某主題好像懷疑耶穌及釋迦牟尼佛誰最先出現於世,所以就貼此文章了,可以看看我貼的圖片。由公元前開始的

westsider:
抱歉,英文不好,可以說中文嗎?
南無普陀山  琉璃界 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
bengrace50:
謝謝你的解答
南無普陀山  琉璃界 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
research2005010:
那裏有問題?
南無普陀山  琉璃界 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
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新主題 | 舊主題>>
娛樂滿紛 26FUN» 吹水版 » 【空間靈幻異次元】 » [轉貼]佛教在印度的發展及相關事項

重要聲明:26fun.com為一個討論區服務網站。本網站是以即時上載留言的方式運作,26fun.com對所有留言的真實性、完整性及立場等,不負任何法律責任。而一切留言之言論只代表留言者個人意見,並非本網站之立場,用戶不應信賴內容,並應自行判斷內容之真實性。於有關情形下,用戶應尋求專業意見(如涉及醫療、法律或投資等問題)。 由於本討論區受到「即時上載留言」運作方式所規限,故不能完全監察所有留言,若讀者發現有留言出現問題,請聯絡我們。26fun.com有權刪除任何留言及拒絕任何人士上載留言,同時亦有不刪除留言的權利。切勿撰寫粗言穢語、誹謗、渲染色情暴力或人身攻擊的言論,敬請自律。本網站保留一切法律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