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主題 | 舊主題>>
娛樂滿紛 26FUN » 吹水版 » [CHECSS仔的歷史研討站]-有趣歷史收集處[+左]
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我最憎尼條pk,扮晒仁義咁見到都嘔
8 N% h  q8 V2 T5 ?
6 V; s/ z/ m5 s( y5 V) x劉備,字玄德.為人宅心仁厚,勤儉愛民,劉備是劉勝的後代,一生認識英雄無數:諸葛亮,關羽,張飛,趙雲等人,令他能夠和孫權,曹操鼎足而立.劉備經過滅黃巾賊等事件後,便漸露頭角,也令人對他起了爭鬥的心. 他一心想復興漢室,令漢朝重振聲威.劉備在赤壁聯合孫權,打敗百萬曹軍,威名遠播. 後來劉備消滅劉璋集團,取得益州,並得到大量人才. 不久他又進軍漢中,任用老將黃忠擊殺魏名將夏候淵,成攻奪取漢中. 劉備不久稱蜀漢帝,自稱昭烈帝,定都成都. 劉備義弟被吳將呂蒙殺死後, 他誓死為關羽報仇,率領大軍伐吳,卻中了陸遜的火計,兵敗於夷陵,死傷慘重,馮習,張南等大將戰死,幸得有諸葛亮的救援,阻止吳軍追擊,才得逃回蜀國,最後在白帝城憂憤而終, 後傳皇位給長子劉禪.
以下是三國有名武將的血緣表: * v0 _) S- J5 m' C' C" P5 a
1.曹操-昂.丕.彰.植.熊.鑠.沖.據.宇.林.袞.玹.崚.矩 6 h! P5 f: b3 V; E
     幹.上.彪.勤. .整.京.圴. .徽.茂 + a" e! R; X# f: m) E3 R4 j" i4 I
2.袁術-耀 3 L$ g# D: Q7 b- s
3.劉曄-寓.陶 ' a3 T- m! `* a2 J9 D7 k
4.陳群-泰-恂.溫
1 F  T) A, `  e7 ~5.滿寵-偉-長武 6 L# b4 R9 T8 L+ a; R2 J7 L
6.周魴-處(他就是周處除三害中的周處唷!) 0 ]: g. R! m& o( P" j
7.凌操-統-烈.封 , C' r& u  |4 w' m
8.徐盛-楷 ( I  _# V" H* N0 b
9.潘璋-平
1 U- x. L) f7 o( R9 \! \10.張郃-雄
5 w7 |1 j8 d" @7 ?, M  w11.徐晃-蓋-霸 & f- Z& z7 T3 `4 v; H- ]3 U
12.李典-禎 8 X' K+ _3 g" l1 V0 K, D: l1 E
13.許諸-儀-綜
( x; v5 w  J+ J/ C. t- R/ O3 o14.典韋-滿   o" L; t) N0 h8 F. c
15.譙周-熙.賢.同
- n$ O$ v# _9 c. V16.黃權-邕.崇 - Y* ]! E, N$ F
17.李恢-遺 + F; D& n8 ^6 r0 f8 B
18.呂凱-祥   X( `/ X/ {7 {
19.霍峻-弋
' Q& X9 }/ z( \2 L20.蔣琬-斌.顯 : D6 M- z- D0 z; _7 o! l. m
21.甘寧-瓖
5 H6 p% q# ?. Q0 I  o0 ^9 V: c. ]22.樂進-綝-肇
" X; N( J  P* \. t23.于禁-圭 3 S( R2 S1 h# a! i1 I
24.許靖-欽-游
( c7 d2 S' E- Q25.麋竺-威-照
( D, K0 W4 @; Q# b# V26.馬良-秉 ; w1 W9 L, b6 L: m& r) C
27.陳震-濟 ) I% g1 y/ s: T# F( z) z- h
28.劉封-林 5 T3 C5 u, M) y- P  ^6 U0 ?
29.孟達-興
# S* }, {8 ]7 r30.呂義-辰.雅 % P2 f8 e, q: Z+ J' K8 B7 s
31.李嚴-豐
& ]: @* ?+ W+ t/ R/ f32.韓當-綜 % S& ]$ y& Z0 J" u0 D
33.蔣欽-壹 ; Z* o. S( i2 E5 I0 B; _, d' |0 R! R) v
34.陸遜-延
* {" h  j/ o$ [  Q     -抗-.晏.景.玄.机.雲 $ C2 W  D8 h; f$ O
35.周泰-邵
1 Q3 i8 t6 G: X' t36.曹洪-馥
0 i( c/ k% x4 z: q6 D$ U9 |6 \: M37.荀攸-緝.適
3 d$ c& N; L8 w- H. d, \$ `38.毛玠-机
5 Z$ y" c+ _& n& k5 w4 @9 u39.張遼-虎-統
$ M/ @6 ^, @9 C8 Y0 o40.周瑜-循.
! X1 n4 Z7 j2 C! d/ N5 ?% H/ X6 q41.魯肅-睦 3 v( U6 \& h# F- j
42.呂蒙-霸
( E5 j& _3 Z  S# l" j43.程普-咨 ; f8 [9 t; p/ }6 H/ p6 \; k4 _9 w
44.黃蓋-柄 * b7 Y7 M8 v- Q) {, _' Z1 n1 p
45.馬忠-脩 , `3 f6 u, @/ p) a9 Q
46.王平-訓 ) L+ E: }4 I5 [4 c) C% ?; s
47.張嶷-瑛-奕
: `" U# r6 B5 y7 a     -護雄
, w8 O* Y/ D/ G+ d48.費禕-承 , Q$ ^: L: O  q- N. r) b0 |
49.鄧芝-良
5 c; ?, D4 `1 }50.張昭-承-震 . a/ b) i  c3 _  [
     -休 ( ^* v4 I$ M4 v. b+ Y) v
51.張絃-玄-尚
  N: E: d) A# Z- ~* t- @52.朱然-績
. N: c6 y7 B  J5 g53.呂範-據 % |1 K7 n5 l4 I. l* {
54.朱桓-異 0 f1 M2 {- L: `0 z/ F
55.法正-邈
  ~' I2 v: M7 s56.文聘-岱.厚 9 e+ ?9 G7 v: q' Q
     -休-武 0 E* s' z9 `+ _3 n  ~! V3 X
57.應德-會
/ \1 o% T+ @6 w- {, M5 Z3 R58.呂虔-翻-桂
' {7 `* {8 W$ l' Q# e59.夏侯淵-衡-績 9 R$ @4 }+ R6 Q( S: K! h% K
      -霸.稱.惠.和.榮 : _; w* Q0 D3 x
      -威-駿.莊
/ {& g. y+ J* U# T2 v, n: y60.程昱-武-克-良 3 [$ ]3 k/ R- A0 I. Z
     -延-曉
) ^8 t2 u7 i+ j: c61.賈詡-穆-模
! \7 U$ t3 W8 b62.曹休-肇-興-攄 ' W* Z6 n* V& x
     -纂 ) b' D# k; E4 }( e1 y9 N+ _# _
63.董昭-冑
+ z+ {2 `6 d; n  a4 _" B64.公孫度-康-晃 " D4 _! Y4 O8 J% `! J6 Z
        -淵-脩 ( X2 A/ h0 u% k
      -恭
8 |/ ^" N) H  F2 ?; R. |65.張繡-泉
4 T1 i4 @3 Z1 w" I( Z' S9 z66.張魯-富 7 g( u# p' T; X# @8 R! V+ g8 v
67.夏侯惇-充-廙-劭
2 F; U0 X; y5 _* ?7 K5 M! G! B6 o      -楙
8 y( }/ b4 }  V; [$ \/ n$ F; P; `68.韓浩-榮
+ N% h4 p/ u  V6 v. L, w/ z) y" l69.劉璋-闡.循 # }& R% \- P6 O" L
70.諸葛豐~誕-靚-恢
" \+ n, a$ X1 T8 w71.王基-微-廙
# N( y5 i( B" f0 X72.郭嘉-奕-深-獵 6 q$ r- F/ \0 a
73.姜冏-維
+ L6 `) F" J! j2 e9 E# A: X74.諸葛豐~珪-謹-恪-綽.竦.建 , \1 p; [! ]+ K5 e6 A: h
            -喬.融 & C2 G7 L1 y/ k0 r) i; ^2 Y& C: x1 m1 c: o
        -亮-喬(謹過給亮)-攀-顯
! C0 i+ n8 N. ?% |0 X8 p9 P8 A2 }. l          -瞻-尚.京 1 J8 c0 h* x- B
       玄(叔父)
' ?$ _& k2 @* S) n! s75.劉勝-貞-雄-弘-備-禪-璿.瑤.琮.瓚.諶.恂.璩 ; b6 L) \  d5 X# d& O/ o  m$ z4 h
             -永-?-玄
) k+ b. y! M* U* y7 X" l             -理-承.輯
0 v, Z. L* i' ?% m/ G% o76.張飛-苞-遵 & K" E/ I, }0 l9 c2 G6 g
     -紹
5 B/ A! C) w, h" j. I9 P7 |8 @77.關羽-平 1 X0 u  G' H, N, }) J) n; z
     -興-統.彝
# m! z; ^1 B3 f: G* ?1 Y% t     -索 # u; g2 t  r7 h' H) a2 y
78.黃忠-鈙
# l0 K5 g5 U; B; F79.趙雲-統.廣 7 u, p& L, F- O7 `' q/ c, h
80.馬援~騰-超-秋.承
6 J$ X4 h$ I2 G, K% a2 J" U       -鐵 3 A' R' J# s1 r
       -休 ' O& l* g3 V3 S+ |2 y" t, g7 M2 ~
       -岱(超堂弟) + V6 M, e. T  R+ O3 y
81.龐統-宏 
1、貂蟬:所謂“馬中赤兔,人中呂布,女中貂蟬”,將她列為三國十大美女之首,實在是毫無意外,也毫無新意。貂蟬能殺入中華美眉,恐怕很大程度上是虛名所致。有幾分資色且和政治人物有一腿的女人,成名總是特別快,那位白宮實習生萊小姐想來是沒有多少人會認為她是絕色佳人的。
" F" K1 Z4 L3 L3 y
* ?; ?* d4 V7 B+ Q  r8 f- A5 e2、小喬:她與周郎實為三國裏第一佳配。根據豬哥的說法,曹操對喬公的二女也頗有想法。曹子建賦雲:“攬二喬于東南兮,樂朝夕之與共。”電視劇裏那個小喬端莊賢惠,看似遠勝貂蟬。唉,此生若能得妻如小喬,複何求哉。豬哥三氣周郎 為小喬乎?
( h2 b. U% I5 t  C/ U, {- x, l5 l
3、大喬:孫策之妻。英姿勃發的孫伯符自不會娶恐龍為妻。大喬在三國裏雖沒怎麼被提起,不過以小喬論,姐姐的素質也不會差。
8 V! F8 l) k& i) v' j# M
" K6 ~# F; w. E0 d7 V# x/ ]4、鄒氏:張濟之妻,張繡之嬸。此女正是應了“紅顏禍水”一說。曹操好色,得了張繡的宛城後,便問左右有無妓女(現在當領導的,即使有這個想法,也不敢這麽張狂),皮條客曹安民居然把鄒氏給拉來了。而曹操也真敢消受,於是就出事了,宛城失了,典韋死了。真是色字頭上一把刀,各位看客,前車之鑒啊。
) I) ~7 g$ X' X+ g- Q8 P2 x9 W2 O" ~- s) m# X; C4 u& L  U
5、甄氏:袁紹兒媳,袁熙之妻。上梁不正下梁歪,曹操這一家人好像都不太重視德行。曹軍破冀州城後,世子曹丕闖入袁紹府中抄家,發現一女蓬頭垢面,拖近擦乾淨臉一看,喲,是個美女。這甄氏就這樣做為戰利品被曹丕佔有了。後來因後宮嬪妃爭寵,而被曹丕賜死。不過即位的魏明帝曹睿卻是甄氏所生。據說曹子建《洛神賦》中的洛水之神,就是這位嫂嫂甄氏。 4 Q6 c* W1 y  b) a/ h, [" W
# }# p$ t3 }% `4 R, R2 t: C# u
6、樊氏:又是一位寡婦。此乃桂陽太守趙范之嫂也。劉備攻打荊南四郡時,趙子龍取了桂陽,趙範投降,並與趙雲結拜成兄弟。趙范想著子龍乃是當世英雄,又是本家兼老鄉,便想把這擇偶要求甚高的貌美寡嫂配與趙雲。哪知趙雲一聽異常生氣,認為是亂倫。於是兩趙翻臉,重新再打。這段美事也就落空,我們的白馬英雄子龍依舊孑然一人,轉戰四方,直至益州。
: j0 u' i3 d9 b! A, |. k# {  k3 I9 [8 V& S& r7 \0 I
7、甘夫人:劉備的偏房太太。皮膚甚好,據說劉備喜歡在夜晚把她與一座羊脂玉做的人像放在一起,加以比較。一生跟隨劉備東奔西走,四處逃亡,未享寸福。劉備這人對弟兄雖極講義氣,老婆卻是亂丟亂扔,打仗輸掉只顧自己逃命,以至於甘夫人數次被曹操、呂布搶走。至於曹、呂有沒有也把她做羊脂美人看,就不得而知了。甘夫人真是紅顏薄命,赤壁之戰後不久,劉備剛剛安頓下來,她就香消玉殞。卻由此引出了下面這段“甘露寺”的故事。 1 _& L4 H! j" g$ S" F( Q

8 s( {( h! e/ {9 f4 N. ^8、孫尚香:孫堅之女,孫策、孫權的同父異母妹妹,也就是“賠了夫人又折兵”裏的女主角。本來小孫MM是被他哥哥孫權作為香餌(典型的親情誠可貴,江山價更高),以誘中年喪妻的劉備到東吳為人質,換回荊州。不想,吳國太卻是丈母娘看女婿,越看越喜歡,加上喬國老受了劉備的好處,也在旁邊煽風點火,這假戲最後真做了。49歲的劉備征戰半生,忽得此美嬌娘,自是心花怒放,樂不思荊(這裏我們又一次看到了“子不教,父之過”的遺傳因素)。幸虧諸葛半仙料事如神,事先留下三個錦囊妙計給趙雲,才使劉備順利返回荊州。否則劉備說不准就成了不愛江山愛美人的情聖了。
! }1 t+ _" t- d) r
2 C0 a; s8 Q  R& \* @. u9、步夫人:孫權眾多夫人之中最漂亮的一個,這個人最大的優點是不愛吃醋。她不但不與粉黛爭寵,反而經常介紹女孩子給孫權認識。孫權也因此最寵倖她,後追封其為皇后。其實男人真的是很好騙的,你把他看得死死的,他也不待正眼瞧你;你若偶爾讓她吃吃野食,哄騙哄騙,他反而覺得野花不如家花香了。
6 j# F' m! z/ m& m5 S) a" `
' ~9 U' W  [# }. @  N10、吳氏:這最後一位也是寡婦。她是吳懿的妹妹,原先吳懿事劉璋的時候,她給劉璋做了兒媳。後來劉備打入成都,便把她拿來做了自己的老婆,這一招頗得曹丕的功夫。劉備稱帝後,吳氏被冊封為皇后。吳懿在蜀漢的官階挺高,恐怕有國舅爺的這層關係罷。
將軍位
$ W$ Q; a0 J2 e( P9 z# X(以下資料皆以東漢末年官置為基準,有加入部份三國官位,大部份三國官置也採取東漢官置)
3 M$ x# Q/ L( Z7 s/ f6 ]
' J4 S* R$ ^, n+ u/ m+ U(大將軍)) h6 u; Z" H4 Q7 n3 U
地位高於三公之上,
) r) ^3 w# h7 Z1 r' R6 O在大將軍前可取具體名號,. B# D) ?: I; s
東漢末年大將軍位多由貴族皇親所有,2 k# {- {4 Y( _- v
三國末期也有此現象出現。
% Y( _1 b/ k1 I( C" F- B8 \, L' ]
(驃騎大將軍)(二品)
4 W( v, n5 ~1 e# X& `) x. a雖為大將軍但地位稍低於三公,但官位基本上是一樣大。
1 V# R! Y3 a" x  u: m& `7 U* y# \# G# j' }
(車騎大將軍)(二品): Q9 l0 Q5 C% ~6 [
雖為大將軍但地位稍低於三公,二品官。
- d' \8 {3 F; L3 y4 e9 x
) [! h: t) s- T% F+ u  m(衛將軍)(二品)
$ ]. Z9 C1 `9 a) J二品官,地位低於三公也低於各大將軍下。
/ f7 d2 |+ S. _(征東將軍)(四征)(都為二品)' X! z- f9 l' X- E
東漢時為統領青、兗、徐、揚四州兵馬,主營屯駐於揚州
* Q* A5 S( l+ f2 g8 ^
2 Z1 j8 T2 }9 S6 \: Q(征南將軍)
8 W3 [& |" r! W% f% T東漢時統領荊、豫二州兵馬,主營屯駐於新野(新野在東漢就有戰略的價值)  J* `0 X$ h1 D7 l1 \8 E
. J7 a+ N) D2 C8 T- d
(征西將軍)1 f: \- [7 H/ s8 d/ l5 g' j- [1 |% T0 |
東漢時統領雍、涼二州兵馬,主營屯駐於長安
8 d) x  {+ r, C" j1 ]! o  T, d: `  K$ l* G9 B1 r. }- D8 W: G( m
(征北將軍)' S& x9 j" ]+ t* }7 P. Y) }
東漢時統領幽、冀、並三州兵馬,主營屯駐於薊州
- v, x1 K8 p% R0 N6 O; z  `- n
(鎮東將軍)(四鎮)(都為二品)4 R; j& o" c2 P5 p# Q
統兵跟征東將軍相同,算是征東將軍的幹部,+ U( p8 T0 y" N6 m7 d) H1 \
地位較為資深的可在後冠上大將軍但並非常置的官置,1 V" p' [0 t  e( ^
冠上大將軍只是在於其資深與功績,
0 H1 ~1 z  M  j. V- e0 ~7 O並非真正大將軍位階。  M0 J5 N) W7 d: f1 P3 \

0 b: b# {2 }- G, B6 J(鎮南將軍)' P" J' z6 s6 V. v. `" P4 P7 x
統兵跟征南將軍相同,算是征南將軍的幹部,
  P; }1 |+ R$ L0 O/ M, o4 H也可冠上大將軍名理由同上。
+ h* V" P  E' b" H: N  N' h. W% r" t! `9 [3 Q7 F  T
(鎮西將軍)
" A$ X4 `8 g5 \/ p" C( a+ H& P% i; e統兵跟征西將軍相同,算是征西將軍的幹部,' h) W% g6 S6 v  B
也可冠上大將軍明理由同上。! D: o1 J% B. M# ?8 y# m" N* B
. S$ R# l- y! K; Z. b* a* R
(鎮北將軍)
  s+ ^: J& E/ X& E6 k* c統兵跟征北將軍相同,算是征北將軍的幹部,
. l' f+ o, ]0 g& J( M也可冠上大將軍名理由同上。, a$ v) n0 H3 L( W7 U2 c; \
' y6 p) t* `) y  ^+ \. R! E% ~
(安東將軍)(四安); {% w% z4 w" d: g6 y2 _# k! |2 k# l
(安南將軍)
6 j  c+ j6 \, k$ s5 z(安西將軍)8 Q/ f) A) @: N( _: [3 {) Y4 }
(安北將軍)1 b' G( w# i" z, f' q- E
東漢常設官位三品,
# v. H& W9 q  a" m) _但三國蜀並沒有設立此官位。0 g- q5 m3 q' ^: N6 i0 L, {

* u$ ~' M0 J4 B8 F( _5 h(平東將軍)(四平)
+ z" }, |  c0 G# S& X2 [+ o- ?3 ^- [東漢為三品官,三國時魏改為六品。
5 w4 S' R+ h+ m/ h3 q; j# J
. c% ?. j" A0 ]" D& E4 n# m  j(平南將軍)6 q) i+ v6 J% h, ~/ m+ a# v! ?
三品官魏置,東漢有無設置此官資料待查中.......
- }7 G: u* g: A: j4 r+ q) m; G吳蜀之後也有設置。, ^' v6 r6 t% F7 v" o, i  p6 b
4 E: {; Q( f7 [  i
(平西將軍)  w# g3 K1 L6 x2 Z5 C4 M
三品官魏置,東漢有無設置此官資料待查中.......
; l' Y6 F/ m3 Z& ~吳蜀之後也有設置。
: n4 j, H+ u# L3 L5 k" t- I8 l$ c2 ^4 s# U# M
(平北將軍)
# d8 P7 E2 C4 l7 |9 H建安十年魏置六品官,東漢有無設置此官資料待查中......
# K9 M8 o$ r/ l- x4 h0 W: i9 A  b0 A5 ?) K) ~

2 _$ p  b* J1 s- s% O6 b(前將軍); l, u- O: d, \4 j
東漢不常設官位,三國時的常置官位,三品官' A; U% Q1 |! `; {: @
; N  h8 I8 V! f/ C; [3 w
(後將軍)1 k+ \6 P* Z# U" t) I
東漢與三國時非常置之官位,三品官
4 f# G: x5 U; G' {8 V% b4 E
- {8 N8 f+ p) ~(左將軍)# D0 O) {, }9 `3 N+ J6 z
東漢與三國時非常置之官位,三品官
0 O% m: `8 F: y  b1 X4 w% l0 t; b
(右將軍)4 r  b3 J3 {) A* v4 @0 N
東漢與三國時非常置之官位,三品官) s. J0 s7 {  d% k1 ^: v" A

& b# P" b, I- N* E(輔國將軍)8 M0 A3 C" R8 f; H2 c6 C  A
東漢就有的官置將軍位,品階待查,
. \5 y; i7 C' `1 z7 W三國是均有設此將軍號。4 j8 a% E! n% v" Q7 F# C
6 i  F% o3 P$ w- K, {
(安遠將軍)* X$ p, D& L! C: g& T% D$ S& z
雜號將軍,東漢未設,品階待查。, y. P* j# J4 \& |
$ m5 `8 d+ ]( f- ]. |! g
(鎮軍將軍)8 N3 }: T; Z' s$ Q8 K/ @7 M
東漢與三國均設,但為非常置官位,三品官。+ q. z7 u2 A7 h% a" V

: ^2 `6 U+ J6 \" t6 Y# Z: U(征虜將軍). q9 s/ T' C7 u- ?
東漢與三國均設,是否為常置官位目前待查中,三品官。0 d) X  Y( ^, H; J* X9 U

: ~. I* c; Q" N! i5 A(建威將軍)1 k' E* c1 `( k4 f& j9 w% T
三國所設的雜號將軍位,四品官,非常置官位。
3 u( _' \8 z* ?1 f; g# [2 }: o8 b( V, u6 C* a/ v
(建武將軍)
2 t  {) r, E* g7 i三國時曹魏置,四品官,雜號將軍,非常置官位。
* d5 ~: v+ w3 {' e% m% D4 f  D6 P. l& [* B* y
(振威將軍)% g  K4 U% f8 S: n9 p
東漢時雜號將軍,四品官,三國時曹魏有設置,
) L! G/ k% r. `$ C3 }( [非常置官位。
; C6 S! k+ J3 Z; |% j6 ~. K2 z8 P/ ?! W1 C
(振武將軍)0 j$ k9 o8 O5 T: d4 l% i; l9 j
資料待查中...............
& E! ?( \" W  g  U1 L5 Q0 T( a. u7 ]1 N$ x) D) s8 q
(奮威將軍)
" D9 D$ k& v+ A西漢開始設置,三國時均有設置,四品官。8 }. o' w! ?+ D9 H
! n0 H7 {9 X7 J0 v3 L2 P
(奮武將軍)$ |* `4 h; @6 B4 M' a" O6 n
東漢設置,曹操、呂布,曾任此官職,2 O9 |7 k( l! ?
四品官,三國時魏吳均設置但蜀並沒有此官職。( \2 Y8 v4 u% ]9 l8 @  g: r/ G# T

7 s3 b! L0 n+ ]; v) j(揚威將軍)
' e3 V. i8 ~% ~, V6 f/ g- Q資料待查中............... u* j& |; s" S7 M" O$ u

- h' M1 |6 L; X4 v0 W# D: ?(揚武將軍)
+ T" e# [3 y2 n. [* {東漢設置此官職,三國時均有設置," P2 E" C! Y% j) t$ E" F8 m' u
官品不詳。
6 x) \. M& f) g
; R4 D$ ]) e) _(蕩寇將軍)3 S; O- V' p4 J
東漢末年設置此官,三國居均有設置,
4 B! x. T4 g* W+ h3 U5 p五品官。
1 `; n& E7 P1 \% N
3 o" d8 Y8 i( R3 B. H(昭文將軍)
) z, X4 ^* ?3 N0 B! O: X& ^資料待查中................
: I% {% ]) r, e9 H; p, N0 u
3 \% H8 m- S- W  E(昭武將軍)9 [& ^8 U* s1 m4 m3 T1 {) u
三國時曹魏設置此官,五品官。6 U* I" {9 |) H3 H: k
2 s9 f" M% j" P5 d
(討逆將軍)
$ ]! A" O8 K2 q東漢設置雜號將軍,三國時曹魏延用,五品官。8 X' a$ k1 C& n$ a- O0 t
* s4 ~$ d8 {& U
(破虜將軍)0 {# i/ m: {% N0 ]
東漢設置雜號將軍,三國時曹魏延用,五品官。
9 \1 q0 @8 o9 w& X7 d! [1 a( ^) N7 _# J4 \
(橫江將軍)8 Z. q5 ]. u& c$ {1 [* r
三國時吳所創置,魯肅任此官職,+ `* ?) T: E, R9 }: @; v4 g+ G, O
鎮守沿江之地,7 j" A# h) c' d7 z4 i
用以橫掃來犯敵人,! Q& L; y4 g- O/ s! V, X& G
所以取名橫江將軍。8 y4 l7 t3 Q& b! V& q9 F

. r% K, Q$ x+ _$ N% r0 j+ @(安國將軍)) K* C0 H* S) w+ m9 O0 z# O! Z
資料待查中............+ `, o) U; L( |; @4 b' [
/ h1 L4 D4 C: r. S) h7 r3 y
(軍師將軍)
; q3 t9 B3 j: H6 \: B7 V資料待查中............7 W2 ~( j+ Q' S" R$ m; y& ?/ e" H4 m
7 x. y/ `$ L. q- A) ^" A& U* i. Q
(威東將軍)(四威): {. U& R) B9 J$ z1 i7 y
(威南將軍)
+ h$ J$ l2 L/ P* b(威西將軍). ~3 [0 H" ~6 T" B! ~; l
(威北將軍)
& [: |  _* S  K9 p7 p( l四威將軍資料待查中...........
5 E5 ]- h7 P: h0 F: N. w
/ o$ _5 _& O5 O  z6 X(偏將軍)1 r3 L/ ^7 A1 h$ a$ ~) d
三國將軍位中地位較低的將軍位,5 @( [' S" x/ w, q
三國均有設置。
$ t) E0 U4 D3 b, @7 H- m' q# E- ?  S, y# Z/ w$ f' a
(裨將軍)0 }0 c9 h+ U- Z) d+ o$ }& x
資料待查中...................
6 `% Y% B7 g2 u/ Y5 t4 s# N# J
9 f8 x; i4 [# l0 _& r
. z- O6 }) J) B6 x. E0 x9 o- O0 o7 Y* P4 W
三國時還有一些將軍位尚未寫上,8 \' U/ Z! }& U
如陸遜所當過的上大將軍,
* o8 S9 D6 T6 R; M  I* V1 S4 o0 e9 d. I位在三公之上,但並不是沿用東漢的官制,
1 F# Q7 ^+ V# h" m0 p. _還有一些軍武的官置,8 n0 h$ ]9 `- w( `
如校尉、都尉、都護等也是軍武之官位,
+ z; F9 ~" G4 ^  c0 F% P# L' T& @等資料對校完畢就會再貼一篇,
3 ^- h1 t! ]) n/ j& X或是有那位大大可以熱心編寫,
0 C! V; u8 x3 e0 N& z  X一同校對龐大官制資料,
$ ^' Z2 B2 `- ]3 Z- A% Y這實在是很費神的一件大工程.......
: |& X" m1 w  i  D- M
# F( {( y+ i) B3 f, J) d
8 |* ?8 Y) Y7 L0 Q+ ^3 K/ \& [, A( }7 |8 f. m' ~8 g6 ~

7 w" m5 o8 w4 E& ^  L(衛尉)
2 r" e; v) y6 [, ^漢初更名為"中大夫令"後來又更回原稱,掌管宮內警衛與宮門警衛的重要官職,漢代九卿之一。5 T# r, N% t' ?% ^$ N, B: a

8 Z/ A, n: A+ h  k2 }' k  U0 C4 t(太傅)
% x# f6 z% l6 p輔佐皇帝的重要官職,在朝廷內可管全國軍政的朝廷大臣。* T+ Y2 U6 C  k4 q
; y7 N5 W" K: O* Z
(太常)6 G9 y+ N, ^/ V- c
掌管禮樂社稷與宗廟禮儀的政務官職,九卿之一。, P' ^' H' T5 X

" N% v. E; p6 I3 Y2 u(太守)! W1 A4 e- c$ S! [
一個郡的最高行政長官,能自己任免其下的官吏,自治權利很大的一種官職。
# G; m% u3 n( }$ {) O( r
9 O5 p" R" Q( M9 e$ r# \% V- Y: `(少府)/ b8 `8 E- K0 A: J" E
管理皇帝的財貨的官職,皇帝用的金錢財器都是其所管的事,包括御醫也是在這官職的編制下,照顧皇帝的重要官職,! y7 u% u: n8 k$ \: O! a2 J
九卿之一。
5 W$ A8 I1 z8 N! O
4 t: s5 \' X% `8 O(中常侍)  F4 Q7 ~: ]8 E/ f: k% l9 T& k
掌管皇帝詔書傳遞與宮內文書的行政官,權利極大,宦官的最愛。
9 h2 o6 g4 f( V) Q5 @! c4 i' Y1 [% X' N6 u1 J+ |, |, x, q/ ^
(中領軍)
) T# a9 [8 m! P* }曹操擔任東漢丞相後所制的官職,掌管皇帝所屬的禁衛軍大統領。& p3 R  R: `- ~2 w, q

; L+ c  v9 j" E. p$ W: p6 x(中護軍)
0 O- x! }% @' H4 u7 V5 O* q曹操擔任東漢丞相後所制的官職,在中領軍官位之下的部屬官,一樣可以統領禁衛軍。: e* n- j5 l1 a+ D3 f  A' f

' o6 _6 ?" b3 u% N9 Z(長史)
; z5 ^  @( y( f: ?這官職相當於現在各官職中的秘書長,將軍府下常設官職,很多官吏下都會設利此官職。
; U, Z. B; ~/ y( J
; X0 I* X0 n9 _6 g* Z- ?* }) G(司隸校尉)0 `* w, t4 t6 p* U
京城內帶官兵從事查捕犯罪者或是間諜的重要官職,
8 w9 ~: r5 N  ?- N張飛也曾任此官職。
# g" D1 |: k9 h8 F& O6 m5 p. g
5 c& S+ N7 y0 L! J; ?5 f(司金中郎將)4 g9 {- D2 }, R9 m
建安十三年設置,管理全國冶鐵鑄幣等金屬方面的官職。
. i8 `& k4 Y  ?( K/ t; z# p" W& Y% }
(主簿)1 t9 f; n- V1 u, I7 Y
三公與丞相府中常設官職,主要在管理府內文書簿籍,各將軍府也能設制此官職。. k+ V% K7 t8 i* D5 T8 f/ u0 }
' D1 R9 B3 g2 T  m# }
(丞相)
" @( r# v4 @2 c2 f所有官職中權利最高的行政長官,相當於現今的五院院長加起來的權利,0 f+ l) Z+ Y; l' ]  B
東漢沒有設置丞相,曹操重設此官職。5 ?* n1 ^* h' b8 X; k* |

+ S& u: @& y# N(光祿勳)
4 I+ m3 G: m# b1 |3 }# _6 ^* S, r" k掌管皇帝宮內住宿衛生與門戶馬匹的官職,九卿之一。5 n# ^5 n6 h' h; B1 e

( I$ \  D, @7 L) u' I4 B(執金吾). O$ m+ u2 K8 s5 J7 O
掌管皇帝出外時的巡衛重要責任,皇帝出巡時執金吾為先導。/ p8 U- M; U% P
  ^* u+ }- M( o. b  S8 |  }
(廷尉)
- v$ i6 r' E1 G0 K+ J( ?9 H最高司法機關,像現在的最高法院。9 A( {; S2 H" C0 y

4 Q  }3 t4 Q8 R, N9 I. h9 |(尚書令)" g4 ~4 p' M1 r, [
所有尚書的首腦,統領宮殿內各尚書,直接對皇帝負責。# h: {1 Y% G& t7 w) F5 n# r8 e

! p! T7 ~1 [. n9 @(尚書)+ b' q: P4 o! g7 p3 U
宮殿內文書傳遞的官吏,漢初地位很低,東漢後地位開始加重。& j9 G3 w7 N! |, G; p

3 k+ ~2 _5 ]& w0 w9 @7 \(尚書郎)- p/ ^4 e% g( S2 v
負責宮內文書起草的官員,東漢推舉孝廉中選取有才能的人入尚書台,滿一年後稱尚書郎,三年滿還沒升官的改稱為侍郎。
) u& w  W# v! l- k
: Z! r4 o; `/ |(侍中)
$ E: w& E, b0 T/ Y( K) P6 F丞相的屬官,負責皇帝身邊的所有雜事,掌管人事補缺事宜,皇帝出巡也要跟著一起去,並隨時帶著玉璽。
5 e9 o% z% K% A5 Q
2 X/ X: @. b6 M) z(宗正)
8 v7 b/ X: K0 V) u0 m. X7 t' h. c" D掌管皇族與外戚所有事務,通常都是皇帝的親戚擔任此官,7 V4 J2 ~, `, ]9 l- c
漢代擔任此官的人一律都由皇族劉姓人氏擔任。
4 Z+ R0 y6 c4 d- ^* `1 I  j6 t0 j0 x) s: @9 P5 c! s; k  {9 c! L) m
(刺史), e" v5 X4 V9 q4 I, m, X
掌管一州的軍政大權,"刺"可解釋為檢舉不法,"史"可解釋為皇帝所使,對皇帝負責。$ `. S% p( q1 s, E% }: ]# C$ q0 _

- \. m; ~" q6 Q7 V/ X(參軍)- U0 `  Y% P6 q0 ^
意為參謀軍事之人,無特定常設官職,軍事出征常見此官。
9 n: |* b3 a2 Y- F, F* }) s4 H0 ~5 x0 Z5 N
(城門校尉)
0 N( {# l0 }6 u; F掌管京城城門屯兵的官職。
0 n4 e: V; `! i4 i0 U) p' u$ J4 W4 _; ^/ n" b6 Y1 A" U
(都督)% ?- p' X" S6 S. s! Q# u" c7 E7 R
三國時創制的特有官職,非常設此官,但權力極大的軍事官職,
6 m! Q: w5 C6 c( |! O地域性的軍事最高指揮官。" ?3 J( G8 F( T1 a2 Z% H; J0 H, O

, N) Y& v9 I* k9 F! c(校事)
! N8 R$ k1 R& h3 \' q! D曹操丞相時設制,此官職甚微,但確是負責觀察群臣微小過錯的官吏,
3 V+ p$ |; T( g6 F; O; Z以現今的講法應該是類似秘密警察或是搞白色恐怖的官職。
4 t' L8 [* j! f/ t' _; n0 x4 b9 b% Q$ `. Y
(御史大夫)
; c9 }* e5 Q( B3 l掌管官員們彈劾糾查的事情,相當於現今監察院院長。2 S8 O9 g; J! S6 F
3 q& W# j' s, U9 c) @/ j
(禦史中丞)
4 r, a& L* f5 x御史大夫的部屬。
# N( q2 @" C  H& R" U- Y) r$ n" W5 F' p4 {8 b) T# O9 g2 j
(督軍)0 _+ k4 h6 j& b2 R
史料所得知為一種高級的統兵長官,
" P% U5 O, v  @9 W, [9 Q但詳細資料不詳。
) s/ @0 l$ B& f1 o/ t' z) @6 q: O
(督郵)7 ~; c1 T/ M" h3 |. q
漢代各郡設置督郵官,以糾舉領域內鄉鎮違法的事情,兼顧宣導政令教育民眾等事,地方的司法體制也有所權利,
' F2 ^2 t! q. M  a# ^! u能行使訟、獄、補、亡的司法權利。(三國演義中被張飛痛扁的官吏,但基本上痛扁此官的下場是......死罪一條)+ K" ]/ X/ ~) z# z" i7 m
- Q1 K2 f( O, N; J( ?% G0 K3 x. |
(步兵校尉)$ w. T" w" `5 l) ]: Y8 D
東漢設八個校尉,負責統領禁衛軍北軍,屯兵上林苑門(皇宮裡的內門),禁衛軍統領之一。. P$ T: J8 B0 |9 ]0 c: _5 \& i

. ~. H& A3 }- a% H2 W  F2 ]0 _9 V3 r(別部司馬)
; Y! q% {; d, b; x5 G大將軍府內所設置官位,有率兵權,且因時因地統兵量也有多有少沒有個固定數。( h7 q7 I5 @0 n9 Q2 Q& ?

) K5 V5 K. d7 r$ t1 H, E6 [(大都督)都督裡最高位階,三國曹魏創置,一品官,授予黃絨(代表天子權威的象徵,對啦對啦跟尚方寶劍一樣功能只是他是件針織品),
' X9 S# \; l. n$ z* t2 {可以用來節制已經持節的將軍,並統治管轄,軍權極大的一種官職。
: [1 F5 @5 g7 s' o8 ]. j4 R' z
" v1 |& N3 S* k! j( z(都尉)
5 L+ F! `% d5 Z* p, v- i% \" ^4 }郡設的武將屬官,地位不高但有軍權。
/ c8 s4 ]9 a! k" Z6 N: b3 D% D6 u2 u5 \% \! b! k
(都護)8 h; p' F. T/ D/ o+ `% j
職權如大都督,但無授予黃絨,總理內外總軍事,但詳細職責史料沒有詳細描述,) T! ]) @3 h; [2 F  I) B
只知到地位很高,但確沒有帶兵出戰的紀錄,跟大都督不太一樣,可能是管理軍事行政的事情,
0 O) k" s0 B3 g& [) ]都護前能加稱號。& l1 N" U7 {# O3 ]# S. f0 U- X. Y
+ i- K6 u4 u- u* U1 N  a
(奮武校尉)
5 x& [$ T3 F& G: O" y# h! J三國吳國創制,職責不清楚,魯肅曾任此職。( E% P. U) Z6 p. F
/ C& X& w! O4 e; s! }3 C  t
(立武中郎將)' b! b! E5 q: L
三國吳國創制,步騭擔任過此官。
1 p4 Y8 n& i9 s9 z4 m; d+ U& R$ ^1 x$ R1 i) r6 @, ~6 U$ c: `
(立節中郎將)
2 Q* V8 Z& v. m( E  H9 h  w三國吳國創制,陸抗擔任過此官。) A# h/ f* ?" a( E( m2 g

  T) v9 t. ]# S; ^3 ^+ {9 y) B(破虜將軍)( T' R: {! J0 o: g0 s
東漢末年雜號將軍之一,曹魏時史料記載為五品官,李典、孫堅曾任此職。2 z6 M1 ?0 f! a2 `- A2 H$ \! y: c
9 h, B& w8 t$ P. ?0 c
(平戎將軍), n; y, W* s6 L8 S. s0 g/ W* {4 m- f
三國吳國創制,步騭擔任過此官。
6 O! \% `9 z* H& C* L& A' A' O
" j2 {6 ^1 ~1 D; A+ u: {/ m% R0 {$ a(上大將軍)! m5 v6 e9 M- J* F
三國吳國創制,吳國黃龍元年設置,陸遜任此職,位於三公之上。; d/ P& X3 @; E- @+ C
! |) F6 ]$ H" s' r
(綏南中郎將)
# b& l& d$ b7 A2 M2 Q( H) A8 E三國魏蜀接有設置,士變、張翼曾任此官。) k9 n* ]. B! t" L  C0 \, n. P
6 R/ O3 i  f' X7 K1 V
(司鹽校尉)/ ^2 ?5 T5 D$ f' B" H4 n6 R
三國蜀吳有設置,管理鹽的生產,吳國是以管理海鹽生產。
5 `1 @9 L2 r' @3 G( O
5 A7 W+ A* \5 a$ L1 ^(武衛都尉); P# U; n! Z# h  @* Z& x
三國吳創制,孫桓、孫峻任過此職。7 p3 S" x/ O* w- k5 T: Y

: `' p8 G/ f. T* Z8 x(武衛將軍); W. H" Y* A7 Q
原是曹操創置武魏中郎將,曹丕稱帝時改名,許褚任此職。7 ~- q# }  }# {/ q! U  g
6 K, u# `; p; m4 R: }  \
(左輔都尉,右弼都尉,輔正都尉,翼正都尉)+ G3 `! ^8 \8 z& k$ D( b6 m
三國吳創制,三國吳東宮屬官。孫登為太子時,諸葛恪為左輔都尉,張休為右弼都尉,顧譚為輔正都尉,陳表為翼正都尉。& L! |2 I& D7 m0 S* e
! c1 X/ g0 T. F, x* x5 x4 u* F
(羽林中郎將)
) ^; y; d/ a  x3 L  j; ~4 b東漢所創,曹魏時為五品官。
, |8 f/ V: b! h% Q/ {6 k" F2 {3 Q+ h, T
(折沖校尉)
$ j/ d& F# J* K曹操任奮武將軍時,夏侯惇為此官職,之後三國時代沒出現過此官職。
' J  M, S; F- b( @* i7 t+ R& Y  S+ Z
(左右丞相)
3 V+ w7 K' H# r三國吳創制,以右丞相為主左丞相為輔。
0 w3 @. D/ ?$ Q
9 `! z% U, Y; C! e9 m( B8 u(左右都護)2 c& n) Q: j- W+ l
三國吳創制,黃龍元年,陸遜為大將軍、右都護,諸葛謹為大將軍、左都護。
Originally posted by BOYDWAN at 2005-12-4 05:14 PM:
  f" _4 y8 M3 K! S- \+ w+ P% v為鼓勵151515 & derek23& R1 R7 K# p& o) b" T+ n  o( p
每人+5~
7 K6 ~8 W5 y( q- |3 f- ~8 j
. i, b& O5 ?5 T. z4 d2 U
thz you,繼續努力....
三國演義的'出生'歷程2 V. g4 K/ ]7 g) T" I$ F; K$ J

& X3 x  c9 ]* I# y
7 R2 J6 \, E( v8 L( N5 O演義這種體裁的歷史小說,是從宋代的'講史'演進而來.當時,有很多人從事'說書'這種'行業'.說書這風氣相信是在宋仁宗時期開始的.人們因為生活閒逸,於是便開始出現這種'講故事'的行業.這些'說書先生'以'話本'作為基礎.但可惜有關三國的話本,現在己經看不到了
' o& s' [% E7 N2 J1 e
9 M' O' ]2 K! \9 k; f到了元朝,雜劇十分流行,其中有關三國的故事就十分多.根據元人鍾嗣成和明人朱權的考究的雜劇名目中,至少有十九種之多.其中現存<單刀會>、<襄陽會>、<戰呂布>、<隔江鬥智>、<千里獨行>、<博望燒屯>、<連環計>等,情節都和三國演義相去不遠.可見在三國演義面世之前,孔明、關羽等已被'聖人化',並非全因三國演義造成.
( A, U' V5 E3 n- t  `' r. g$ l6 _8 M$ k
除了上面所說的戲本之外,最近發現的新安虞氏所<全相三國志平話>,是元朝至治年間(1321-1323)所行的,可說是三國演義的雛型.全書三卷,分上下兩欄,上欄是畫,下欄是文.平話的本文,就是由黃巾之亂始,至晉一統終.這格式為後來的三國演義定下模子.但平話的文字拙劣,文化不高,別字甚多,如'糜竺'寫作'梅竹','街亭'寫作'皆亭'.因此,<平話>沒有文學價值可言,也不為上流士大夫階層所接受.5 H$ ?* r& t2 k* Z7 v6 K  C2 t
5 y, {4 f4 k0 ?$ A
把<三國志平話>加以改編,而寫成一本雅俗共賞的歷史小說,是羅貫中.羅氏是元末明初的人.本名羅本,字貫中,號湖海散人,太原人.他把那些言辭鄙謬,上流社會看不起的平話,改編成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文字.一方面保留了大量正史史料,又加入了不少野史故事,使<三國演義>生色不少.既使中下階層人士明白,也為上流社會接受.3 j% Y* K# `3 F: p9 o2 q3 v  D

2 g/ t) T* ]& Z6 u8 N現存<三國志通俗演義>即,<三國演義>最早的版本,是明孝宗弘治甲寅年(1494)的本,一共有24卷,每卷10節.現行的三國演義,是清初毛宗岡重行編訂的.毛宗岡字序始,是金聖嘆的門徒.和父親毛綸合力評改<三國演義>.於康熙初年間(1666-1686)成書,就是現時流通的120回<三國演義>.
劉備這奸人!!!
: {( |1 E5 R" ?9 @. _
! F2 k5 {1 h* G6 I. @5 |所謂的歷史建立在證據之上,文學創作依據歷史題材,並不表示創作內容必定符合史實,以金庸小說為例,背景從天龍八部的北宋到射雕三部曲的南宋、元末,或是延續某歷史人物後代發揮故事,但是前提在結果不變。文學和史學是不同的,文學主要在抒發情感,古人說「文以在道」,但不能引起人們感情上共鳴的還是文學嗎?而史學要求的根本是天秤的另一端,可以平衡文學發展,但不能限制文學。
! x, j( }8 R! ?7 M; s, k, W1 s0 r, Z6 C9 O4 D5 t4 g- W# D9 V0 ]+ b
黃易寫大唐為什麼難以收尾、草草收場,原因在於不能背離史實的結局,而又要入情入理。我在武俠小說討論版看到很多人以為南宋末年守襄陽的是郭靖咧,基本上,這在文學的成就上是非常成功的,但並不表示背離了史實。事實上絕大多數人在意的不是守襄陽的是誰,而是描寫這樣一個架構在歷史上的虛構人物心理、經歷、和遭遇,引起認同。
7 T' s, G1 H: G8 S- C1 R1 L5 Y: Z8 O5 k; l: R
在歷史版上,有位前輩說的很好。
1 y* O6 A9 {4 C. H+ L% B-- - `; `* H4 u' F1 K$ E* D! x0 A
《三國演義》是藝術小說,用「記載」語不很恰當;「這樣誤虛為實,視假為真,不僅不能看作是缺陷,恰恰相反,是文學創作成功的表現,正是《三國演義》的作者充分發揮文學特點所取得的效果的表現。」所謂被「騙」不僅不公平,還反而凸顯身為文學讀者的智慧不足。「我們知道,文學與史學,是兩門不同的學科」,「拋開文學的特點,用史學的尺度去要求文學,這樣的文學批評對於人們閱讀和欣賞《三國演義》有害無益。它才是真正會混淆視聽。」* g. B4 F. o- _, i- ]; a( ^
/ [' r3 _) H# a- C2 B/ r3 i
書海浩瀚難以遍讀,很建議熟悉《三國演義》的各位朋友走趟貴校圖書館,找找丘振聲先生《三國演義縱橫談》(曉園出版社),不僅能由此了解文學與史實出入,更能保持對於《三國演義》的健康情感。
三國演義 不是羅貫中寫的?
& b$ f2 c: @+ l
% C. X( [: E& `  o9 N9 i. e+ v9 h% h. w$ H9 d9 q, b  j. A

, {2 H: ^$ M- \' F; d" a1 I 本報特約撰述張晨/上海特稿
8 h& Z6 R! u/ k3 ~- P長久以來,在中國古典文學研究領域中一般都認為:中國古典長篇小說的開山之作-「三國演義」的作者是明末清初人羅貫中,明朝嘉靖元年修髯子張尚德刊刻的「三國志通俗演義」是該書最早的刻本。然而,北京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專家張志和博士經過十四年的研究,最近以大量的證據材料首次提出:「三國演義」的真正作者並非出生於北方的羅貫中,而是從北宋到明朝中葉約五百年間的「演義家(即說書藝人)」,最初的寫定者也是南方人。而「三國演義」最早的刻本是比嘉靖刻本早二十多年的黃正甫刊本。馮其庸、啟功等大陸著名學者對張志和的觀點表示了初步的肯定。, n, D( P! ~% {! X: S6 }
  張志和介紹說,羅貫中創作「三國演義」的說法來自於明嘉靖刻本,上有「後學羅本貫中編次」的字樣。海內外現存三十餘種各類刻本的「三國演義」,學術界公認嘉靖刊本是「三國演義」最早的刻本。但事實上,嘉靖刻本並非是「三國演義」最早的刻本。
. N5 `% t3 _! s  o 張志和對「三國演義」的研究始於一九八六年。一九九二年起又對留存在大陸各圖書館內的所有「三國演義」版本進行了全面調查,取得大量的第一手證據材料。調查的關鍵突破口是在北京國家圖書館查到了一部明代插圖孤本黃正甫刊二十卷「三國演義」。通過詳細的考校,並從書中的詩詞、注釋、故事敘述、文字運用等各個方面與嘉靖本進行了對勘比較,發現並證明這個黃正甫刊本的刊刻時間實際上比嘉靖本早二十多年。這就是說,根據張志和的研究,「三國演義」的最早的版本是黃正甫刊本,而非原來學術界所公認的嘉精刻本。更值得關注的是,在黃正甫刊本中,自始至終都沒有提到該書的作者為何許人。' s) k$ u8 J8 w$ Z- R$ R# R
 張志和說,羅貫中生活在元末明初,而「三國演義」的最早刻本出現在明朝中葉,這近二百年間該書竟未見於任何記載,這小說史上的空白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張志和說他考察了自元末明初到明中期近二百年間小說的發展,並從「永樂大典」等有關文獻中找到了大量證據,可以證明羅貫中生活的那個年代還無法產生「三國演義」這樣的作品。張志和說在元末明初,三國故事還不夠成熟,許多故事還沒有定型,與明中葉以後的三國故事相去甚遠。憑羅貫中一個人的智慧是無論如何也編寫不出「三國演義」那麼多精彩的故事的。; _9 B8 X- o( \" a
 張志和認為,嘉靖刻本說「三國演義」是羅貫中所編次,完全有可能是書商為了售書獲利而偽託的。假若偽託本朝作家,明眼人一眼便能看穿,所以便偽託近二百年前的前朝作家。不過,細心考察,還是可以發現破綻。嘉靖本「三國演義」前面有一篇蔣大器的「序」,但序中卻將羅貫中的籍貫「太原」誤寫為「東原」;此外,又將三國所敘的史事的時間搞錯,由一一三年錯寫為九十七年,可見作序者對羅貫中也並不十分了解。明初「錄鬼簿續編」的作者與羅貫中有過交往,據該書記載,羅貫中「樂府隱語極為清新」,寫過二種雜劇。但是根本沒有提到他創作「三國演義」等小說。怎麼到了近二百年後的明中葉,羅貫中竟成了一個天才的小說家?
* k2 E  J; N. W+ Y* s# a4 V" a 張志和認為,「三國演義」是從北宋到明中葉的一代又一代說書藝人在口耳相傳過程中豐富和完善起來的。到了明朝中葉,整個三國故事基本完善定型,有眼光的書商看到了其中的商機,便與某個熟悉三國故事的文人連手,參閱「資治通鑑」等史書,對這些三國故事進行系統的整理,寫成了這部「通俗演義」式的「三國志傳」,然後付梓刊印。但是,最初的寫定者是南方人而不是像羅貫中這樣的北方人。這可以從黃正甫刊本中的語言風格中看出。
, c+ M% u% N- d  H 張志和透露,目前他已經寫作和發表了有關「三國演義」的十多篇長篇學術論文(包括博士論文),對「三國演義」的研究不斷在深化。黃正甫刊本「三國演義」經他整理校訂,已於近日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首次出版,這就為學術界今後進一步研究「三國演義」及其作者提供了一個全新的版本。-------中時電子報.90.01.20
三國演義中有哪些內容和人物是虛構的, l9 X* a7 X$ F1 x: c/ K

- i- L( I) W& c4 v
: I# j) p: q$ J6 Q
0 U: L4 T, q' n% D7 P  J1張飛字益德,非翼德
  Y1 F2 N) U0 ^; f# S) K7 W% |5 u9 f- |3 ~6 M' t3 G7 Y8 _) q. T
2華雄被孫堅所斬殺,非關羽溫酒斬華雄
: [* f4 r4 {9 u- o0 \
. ~, R3 r% V6 T1 c+ f0 k' z3馬超為報父仇而反曹?+ l3 n! S* \- H3 y5 g% o
馬超起兵反曹,馬騰﹝當時在長安任官﹞因此被曹操所殺,非曹操殺馬騰,馬超為報父仇而起兵。兩者因果顛倒。馬超不顧爹娘死活而起兵?請看詳細的前因後果:
  F* U) p1 I) g6 J6 W6 r* H1 A西元208年曹操欲南征﹝即討伐劉表等,十一月在赤壁; Z& Z: N: b% W, X5 G8 V2 Y
大敗而回﹞。為了怕馬騰搗亂,於是勸誘他到中央任官﹝衛尉﹞。長子馬超被任命為偏將軍,留在關中的槐里﹝陜西興平市﹞繼續帶領父親的舊部屬,馬騰家族則全部遷到鄴城。% \1 S, H3 [" _# @* L: ~
西元211年曹操派鍾繇討伐漢中張魯,命令夏侯淵率軍
. V5 _" r! E4 k$ i, L會師。這極可能是曹操的計謀,因為攻伐漢中,大軍須經過關中,關中諸侯必疑心而起兵反抗,高柔曾勸告曹操,曹操的智商也不可能不明瞭,所以曹操是“項莊舞劍,意在沛公﹝以伐漢中為名,激誘關中起兵反抗﹞”。關中諸侯基本上受到朝廷冊封,曹操不能平白無故出兵征討。所以關中的馬超、韓遂等一如曹操所願的出兵反抗時,曹操也就名正言順的“討伐逆賊”。9月,操以離間計大敗馬、韓聯軍。
' |7 M2 a7 g- t6 B& q; n; \西元212年五月,曹操殺馬騰,屠三族﹝三族:父族、' N/ l: R5 B2 E! `7 |
母族、妻族﹞﹝此舉是為了報復馬超在去年起兵抗曹。三國演義說馬騰奉衣帶詔欲謀刺曹操被殺,不合史實﹞。
7 T, J- m# D. I% c6 c西元213年馬超再度兵敗投靠張魯。張魯欲把女兒嫁給
( G4 n$ {  [7 u. g3 @他,有人警告說:「有一種人連爹娘都不愛,怎能愛別人?」張魯打消念頭。  ]- k& [3 |) h) K) H. z) P
總結:馬超會起兵可說是曹操一手策劃的陰謀,所以評定馬超「不愛爹娘」實在有失公平。馬騰在正史上是一個投機份子,東漢末年時就一直叛服無常,常趁亂攻擊地方。曹操明裏推舉他到中央任官,實際上是挾持掌控他,並牽制馬超。所以馬騰將全族內遷到到曹操的地盤,就注定是悲劇上演的開始。
/ {7 `. z: L; m6 l5 S曹操先激起馬超的反抗,再藉此誅殺馬騰三族,所以悲劇的幕後超級大導演為曹操,副導演為無知的馬騰,馬超只能算是可憐的配角。1 \, `7 Y/ h/ q  ?# ?% J
4 曹操逃亡時被捉,結果中牟縣令放他走,此縣令並非陳宮。
5 F  c* M7 B6 ?; }8 Q+ ^% M: B7 u
  s; `8 ]! H  `- p  y2 i5 被醜化的周瑜、魯肅  M; c0 \! V8 `  P
很多人認為三國演義中曹操被醜化得最厲害,其實周瑜所受的委屈不亞於曹操。周瑜在正史中是個各方面都很優秀的人才,甚至連相貌也一表人才;赤壁之大捷可說是他一手導演的傑作。可是三國演義為了強化孔明的智慧,把周瑜描寫成心眼狹小、工於心計的武將,把魯肅刻劃成唯唯諾諾,魯鈍且耳根軟的人物。孔明三氣周瑜在正史並沒有提到,周瑜面臨曹操數十萬大軍,非常需要劉備的二萬兵力幫助,不可能動不動就要謀殺孔明。我們在欣賞三國演義精采的情節時,也要了解歷史真實的面貌。
9 o0 O9 _2 _8 }. S4 }0 W5 Y6 趙雲當陽救幼主
' @( a7 y; p( ^2 J5 b! o在三國演義中,趙雲﹝字子龍﹞在當陽縣長阪﹝阪字應該為土字旁,念ㄅㄢˇ。因為細明體沒這個字,所以我用阪字代替。長阪為地名,不是山丘名,三國演義說成長阪坡,是不正確的。﹞單騎衝入曹操數十萬大軍中,在懷抱阿斗﹝劉禪﹞的情況下,不但殺出重圍,還幹掉了曹軍五十多員大將,連曹操都看得目瞪口呆。這被公認為三國演義最精采的片段之一。趙子龍因為單騎救幼主這場驚天動地的個人秀,經常蟬聯三國最具魅力的英雄榜首。城主台南老家附近就有一個地方叫作子龍里,路旁有趙子龍手拿長槍、腰掛青虹劍、懷抱阿斗的騎馬大雕像,每次上下學都要看上幾眼,腦中想到「連地方都以他的名字為名」,簡直是酷的讓人忌妒。
+ e5 S) t  o+ V0 O" O現在讓我們看看正史的描述:- n" x2 B# ]; }7 g# b! O
「先主﹝劉備﹞為曹公﹝曹操﹞所追於當陽長阪,棄妻子南走,雲身抱弱子,即後主﹝劉禪﹞也,保護甘夫人,即後主母也,皆得免難。遷﹝昇﹞為牙門將軍。」﹝三國志趙雲傳﹞。. P  f4 x" m) `8 o& \& r$ [
資治通鑑只提到:
$ j* U. W( h) r/ n. U8 M有人告訴劉備說:「趙雲已經向北逃走﹝意思就是降曹﹞」劉備把手戟擲過去,說:「趙雲絕對不會拋棄我。」不久,趙雲抱著劉禪歸來。﹝柏陽版資治通鑑﹞
- m, i" X! q0 Z6 C% f兩本書對這一段經過都寫得很簡略,這並不令人意外,正史連決定三國鼎立的赤壁之戰經過也只是寥寥數語帶過,﹝中國史書一般都不詳述戰爭經過﹞陳壽的三國志更是以“內容簡略”出名。. c+ w5 P0 a( q0 W" `6 B
三國志提到趙雲因此被昇為牙門將軍,這證明他在當時的表現值得讚揚。當然,單槍匹馬衝入敵方陣營中,在重重包圍下,不但救出嬰孩,還殺了五十多名大將,似乎浪漫過了頭。三國演義的確用誇張的寫法描述這段英雄史,不過很多人包括城主在內,卻不忌諱把它當真,理由如下:% a2 O% u) ^+ w' u3 O5 M3 X$ q5 {
1. 趙雲武藝過人,人盡皆知﹝正史提到:孔明第一次北伐失利撤退,趙雲在子午谷走在部隊後面親自斷後,軍資因此幾乎沒有任何損失﹞。即使在懷抱阿斗的情況下,殺了五十幾員魏將並不誇張。
0 _# d1 v+ P6 c! P, W2. 曹操率數十萬大軍南征,但是只以五千輕騎日夜追殺劉備部隊,兩軍相遇,劉備潰逃,曹操軍隊掠奪被丟棄的軍資和俘虜隨軍南逃的百姓,所以各部隊各自為政,亂成一團。趙雲如果是衝入數十萬軍容嚴整的敵軍,又能安然逃脫,那三國演義百分之百會被城主歸類為科幻小說。如果對方是有如土匪到處掠奪,散成一片的五千兵馬,趙雲單騎救主,又能轟轟烈烈地安返,就一點也不誇張了。
) Y- I; Q9 N0 ?3 `9 L  g! G: b順便提一提此段劇情的相關人物:7 Z* i# I: L! E; Q8 _
7 徐庶降曹的原因% J- \8 L3 |% q) D
徐庶的母親在當陽也被俘虜,於是指著心向劉備說:「我和將軍共建霸業,全靠此方寸之地。而今娘親失蹤,方寸已亂﹝成語:方寸大亂﹝形容內心或腦袋一團亂﹞的由來﹞,留在這裡對你沒有幫助,請就此別去。」於是投奔曹操。三國演義說徐庶因為曹操在南征之前就捉了徐庶的母親,並且偽造書信,誘騙他到曹營。這和正史不合。劉備陣營似乎很體諒徐庶的離去,諸葛亮在益州時就公開稱讚過徐庶。
3 G0 v4 P6 u/ x* I. H8 糜夫人傷重跳井自殺?趙雲推倒土牆蓋井?
' I' n# B( D; Q三國演義提到:糜夫人因為傷重不想連累別人,把阿斗託付給趙雲後,就投井自殺。趙雲悲傷之餘,推倒土牆掩蓋水井,以免糜夫人的屍體受辱。正史記載劉備兩個老婆﹝指甘夫人和糜夫人,孫權之妹是在赤壁戰後才過門﹞在當陽皆安然無恙。所以也沒有趙雲推倒土牆蓋井之事。( x; N/ `$ M1 E( O- l6 e
9 張飛在長阪橋揚威?' }- G, K6 B8 K" ^; y, p2 S% }
張飛在長阪據水斷橋﹝拆除橋樑,據守河岸﹞,曹操大軍因畏懼而不敢前進。這一段在正史有記載。不過三國演義提到:張飛在橋上大吼,曹軍夏候傑因此肝膽俱裂被嚇死。這當然是小說的誇張寫法,以常理來推斷是不太可能。現在的長阪並沒有叫做長阪橋的橋樑,所以張飛據守的橋梁應該是座名不見經傳的小橋樑。
; m6 N+ z' l3 c  u. t10 小丑蔣幹的真面目& S# O0 {. d- I8 M' @
蔣幹絕非三國演義所描述的那樣痴呆,還被周瑜耍的團團轉。正史中的蔣幹以辯才聞名當時,是個人才,又和周瑜是老友,所以曹操派他過江當說客。周瑜明瞭他的來意,於是展示美麗的侍女,珍貴的的寶物給他看,並且說:「大丈夫處事,遇知己之主,外託君臣之義,內結骨肉之恩,言必行,計必從,禍福共之,假使蘇秦、張儀、陸賈、酈生復出,口若懸河、舌如利刃,安能動我心哉?」蔣幹一直微笑,不說一句和政治有關的話。回去後報告曹操,說周瑜志向遠大,不是言語所能動搖。演義描述蔣幹當說客不成,反而中計,使得曹操誤殺蔡瑁、張允。這不合史實。
' M+ y5 g' B) v6 {) E, h11 張飛怒鞭督郵?
; |1 ?/ [0 P8 k0 i- d1 M張飛怒鞭督郵?其實真正的肇事者是劉備。讓我們看看正史的描述:先主(劉備)討黃巾賊有功,除(授與官職)安喜尉。督郵以公事到縣,先主求謁,不通。直入縛督郵,杖兩百,解綬﹝繫印章的絲帶﹞繫其頸,著馬柳(下民服裝)棄官亡命。(三國志‧先主傳)8 h* q4 F7 G3 j3 Z2 R: s
為什麼劉備要杖打督郵,最後棄官潛逃?典略有記載這件事的原因:朝廷下詔書要州郡淘汰一些因軍功而當官的小吏,劉備在黑名單裡頭。督郵到安喜縣要遣散劉備,劉備知道了便前去求見。督郵稱病不見,劉備大怒,把督郵綑綁於樹上,鞭杖百餘下,最後劉備逃亡。三國演義描寫督郵求賄不成處處刁難劉備,惹得張飛怒鞭督郵。把官場的醜、張飛的魯莽,劉備的正直,描述得絲絲入扣。雖不符合史實,不過情節舖設相當精采,生動刻劃了老實人在醜陋官場的為難和無奈。% w( S+ U! C8 }+ _
12 關羽刮骨療傷﹝兼論華佗身亡年代﹞
5 [  d- d" V- B3 l4 P2 @8 }# Q關羽刮骨療傷時面不改色的事蹟,在正史裡頭有記載。正史並未言明是誰幫他刮骨療傷,也沒說關羽何時中毒箭使手臂受傷。如果依三國演義情節,關羽是在北伐攻打樊城時受傷,那肯定不是華佗幫他刮骨療傷,因為那個時候華佗已經不在人世間。三國志正史記載:曹操的愛子曹沖病危時,曹操一直懊惱不該殺死華佗,使愛子無人可救。曹沖死於西元208年,所以華佗早在西元208年以前就不在人世間了。關羽是在西元219年北伐,華佗至少已死了十幾年。同樣的道理,曹操死於西元220年,三國演義說曹操在病危時殺了華佗。也不符合史實。
' O' }4 p% Y8 N+ [7 J另據程喜霖【華陀之死及其生卒年】,華佗死於西元208年,享年六十七。 , O9 T  W! _& Y7 a& u& I
13 蜀漢有五虎將嗎 ?﹝再次評論趙雲﹞
5 X; D7 p$ l8 ]. a0 i正史從未提到蜀漢有五虎將。劉備打敗曹操,佔有漢中後,封關羽、張飛、馬超、黃忠各為前、右、左、後將軍,魏延為漢中太守,趙雲並未並列其中。三國演義說趙雲也被任命為中將軍,與關、張、馬、黃合稱為五虎將,並不符合史實。趙雲的地位類似曹操的許褚,皆為君王的侍衛官和禁軍的隊長,這種職位當然是受到君王極端信賴的人才足以擔任,不過也由於職位性質,統領大軍出外打仗的機率自然大為減少,更不用談立戰功升官了。趙雲少有統領大軍的機會,所以也就難以評論他的領兵作戰才能。不過從正史和野史來推斷,趙雲的政治思維相當不錯,打仗有勇有謀,個性上又沒有關、張 二人令人不敢恭維的缺陷,劉備非常信賴他也是無庸置疑的,劉備臨終時,趙雲是極少數被扥孤的人選之一。
- A; _7 |' Y  U$ g* v5 B) m這樣一位好人才,難怪三國演義會極力美化他,還幫他升官實際上趙雲官位並不高,年紀也比劉備還大﹝項羽和劉邦也有同樣的情況。劉邦比項羽老了幾十歲,但是在戲劇中,項羽反而成為滿臉鬍子的老生,劉邦變成白面小生﹞,都無損中國人對他的敬仰。+ B. W: [/ {# w
順帶一提,雖然蜀國沒有五虎將,但魏國反而是有的。 是哪五位?答案是:張遼、樂進、于禁、張郃、徐晃。被列為五虎將之中,可說是武將至高的榮譽,曹操也藉此攏絡這些人才的向心力。至於夏侯惇、夏侯淵、曹仁等人,才高功高官大,與前五位相比毫不遜色,不過他們皆是曹操族人,所以曹操用不著拿五虎將之名攏絡他們。5 q  A9 [$ \5 i" m% ^
14 曹真的真面目( K5 K5 A% j  U8 z- D0 [1 ?
還記得那個老是打敗仗,而且看到孔明寫的信就被氣死的曹真嗎?三國演義為了突顯孔明和曹真的接班人司馬懿的智慧,把曹真寫的一無長處。曹真果真那麼沒用嗎?實際上剛好相反,正史的曹真不但戰功彪炳,更讓諸葛亮吃了不少苦頭。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曹真的部將張郃在街亭大敗馬謖,使情勢逆轉。曹真更精確算準了諸葛亮下次會攻陳倉,所以先派郝昭防守。諸葛亮的第二次北伐大軍就是因為屢攻不下陳倉,只好撤兵。曹真還主動率大軍想要大舉攻蜀,結果因為連續大雨造成路斷而班師。他最後是病死於洛陽,並非被諸葛亮寫信罵死。曹真的長子曹爽就真的是無能,他因為專權,最後司馬懿發動政變,曹爽兄弟慌張不知所措,他的謀士桓範因此大哭說:曹真乃一世英雄,沒想到卻生了一群蠢豬。
6 c) m* ^  ?1 Q! d  P! U8 C8 H; M  D: N# _) o: y% c
以下為武將死因和正史不合者9 A& M7 g/ ^& j+ z0 l

6 e" h* l! g( A: x1 `! D2 W  `  三國演義    史書
7 x2 a& V/ s$ J+ g& q# A, H黃忠 夷陵之役時戰死 病死﹝未參加此役﹞ / F4 I9 l. h% _8 I3 a$ r4 {3 i
張遼 曹丕攻吳時戰死 病死 ! c: T6 t; G( w" N: h# a6 C
張苞 北伐時跌落溪澗而死 早夭
3 T6 l) N% M8 D& C
/ R0 Q0 S" \4 n# k以下人事物正史未提到或模陵兩可地記載﹝此並不表示這些人、事、物為虛構。或許是漏記、沒必要記,也許真的沒有﹞8 H# C. h1 \- r1 L& Q7 v4 s- t* Q
三國演義 正 史 * i* l! A9 u  d4 S  C$ Q1 w
三英戰呂布 未提到
4 W5 [( ^$ g  X+ _貂蟬 呂布和董卓的美麗侍女私通,因此幾) j% H; d- a/ [" s/ `3 G3 f/ G: z
乎被殺,布因此叛卓。正史未提到貂蟬之1 N6 H9 H' Z, ^5 Q
名。 " h, b$ A: t* o4 a! s
赤兔馬 三國志呂布傳:「布有良馬曰赤兔」 & N( m; v. r  u+ {
方天畫戟、青龍偃月刀、丈八蛇矛 皆未提到 5 r+ Z; l5 ]( r0 X$ P
孔明草船借箭 未提到。不過正史有提到類似的情節:孫
3 g8 y( F0 r4 G6 ~8 t: N  P權攻打合肥時座艦與曹兵相遇,船一舷受
! v2 J) H/ B% F箭過多重心不穩,船將要翻覆。孫權令士
$ w0 n; E& I- c9 v% r兵將船倒轉使另一側亦受箭,如此兩舷受9 k4 R+ i' d4 I
力平衡,於是化危為安。
3 S6 k$ y. K  C8 e2 i顏良、文醜之死 顏良確實被關羽所殺,文醜在亂軍中被- B0 m' S3 s/ h1 G' e7 [0 i" m; s
曹操率軍攻擊而死,應該不是被關羽所. S9 m6 Y! Q5 Y' m) }' x5 L8 V
殺。
$ h* ^! V) m( S* Y, W  [孔明空城計 未提到。應該是趙雲的空營計之改版。
( \9 ?/ n; k( Q0 u" p趙雲在漢中之戰用空營計嚇跑曹操大
; d& s* u% w' p$ w/ ]: u! a  v軍。
$ y& U3 \! N9 m$ X+ [木牛、流馬 正史有提到,但未詳細說明為何物。
4 M* J/ x5 S0 O借東風 未提到。純虛構。長江地區在冬天的某
) l8 y6 p& H; t  D" g$ o個時間吹東南風是常有的現象。 5 p7 C2 [1 t5 e" d
八陣圖 有提到,但此乃優異的行軍佈陣之法,$ t* @: ~* @8 E7 N( l) {
絕非演義所描述的奇門遁甲之術。 ) m0 O! v3 I  B: g6 b: B" Q
曹操謀刺董卓 卓徵召曹操為官,操不願意而逃亡。 4 \) m+ Q1 i+ k, z
關羽過五關斬六將 未提到
$ m% K  b/ t9 z8 |' ~劉備娶孫權之妹 正史有記載
* P( j+ [# Y: j/ _3 p) i4 p3 v死諸葛嚇跑活仲達 正史有記載
官渡之戰
9 a+ B. Q) \! z; X
% Y6 f, X3 M# Q0 L  }+ Y' H" X
9 J6 F: W) ~+ b3 f- R建安五年,西元200年--官渡之戰 $ _$ W4 {: P9 e2 b1 g, L% q& q

6 M6 t0 R+ A/ B2 M0 J; H官渡之戰是曹操在北方奠定期統一基礎的決定性一役,也是中國歷史上由切斷敵方補給線來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之一。
. w  D. j# \& d董卓被消滅後,北方處於軍閥混亂的局面中。興平二年,曹操消滅呂布,建安元年,曹操將獻帝迎至許都, " 挾天子以令諸侯 "控制了兗ˋ豫ˋ徐州和司隸校尉部。建安四年,袁紹滅了公孫瓚,擁有青ˋ冀ˋ幽ˋ並四州,勢力為當時最強。這兩大集團終於在建安五年(公元200年)爆發了大規模的兼併戰爭。& @: X! C, j$ K0 q
9 }4 x6 N6 g7 @+ [% I
建安四年(公元199)春,袁紹調兵十萬,進軍黎陽,妄圖一舉攻下許昌,消滅曹操。曹操只有兩萬左右的兵力,他抓住時機,先佔領一些戰略要地,並把主力佈置在許昌北面得官渡,以阻袁軍。接著又派兵東進,擊敗了與袁紹聯合得劉備,解除了後顧之憂。建安五年 ( 公元200年 ) 二月,袁紹派顏良進軍白馬,自己親自率大軍駐黎陽,準備渡黃河,攻許昌。四月,曹操採納謀士荀攸的建議,率兵先到延津,偽裝要渡黃河襲袁紹得後方,然後突然突襲白馬,斬殺了顏良,解了白馬之圍,然後沿河向官渡撤退。袁紹派文醜渡河追趕,又被曹操設計擊殺。八月,袁紹進逼關渡,屯營幾十里。曹操也力營相據,雙方互有勝負。但時間一長,曹軍兵少糧缺,軍心有些動搖。十月,袁紹派淳于瓊押送軍糧智故市ˋ烏巢。袁紹得謀士許攸投奔曹操,向其獻計燒袁紹得軍糧。曹操當即親率五千輕騎假冒袁軍突擊烏巢,焚燒了袁軍糧草。袁紹聞訊,派兵進攻曹操的大本營,但沒能成功。曹操乘勝追擊,大敗袁軍。袁紹僅帶八百騎兵逃回河北。曹操取得了官渡之戰的勝利。$ b* m, j( E0 r- P& E3 g3 f

. z$ A7 T2 Y, G3 {, ^; L官渡之戰使袁紹一蹶不振,兩年後死去。曹操趁勢消滅殘餘勢力,統一了北方。1 q8 V; S( Q3 O. i: G: R
' U& Q8 e9 m" p0 ^* e) h

4 w' i1 v2 }" ], U1 W. O5 ^8 q: Y" }& K& g

& D* J; x7 y9 b2 c. N: B8 ~長阪坡之戰/ t& q% U- d' y8 I

1 j- J3 Z; O6 e2 h1 E公元208年建安十三年七月,曹操領三十萬大軍攻擊劉表荊州領地,劉表病危,託孤於劉備,劉備屯樊城,而表病卒,表子劉琮、劉琦爭立,劉琮自領荊州牧,以“成武侯”印給劉琦,劉琦不忿,將趁奔喪時興兵問罪;適時曹操兵鋒將至,蒯越和傅巽勸劉琮降操,劉琮答應了卻不告訴劉備,當曹操到達宛城時,劉備向劉琮討救兵時,劉琮派遣王忠告訴已降曹操的決定,劉備才率眾南歸,過襄陽奠祭劉表墓後,繼續南行欲往江陵,等到到達當陽長阪坡時,眾已達十餘萬人,輜重車數千輛,當時時序應該是九月了。以上大概就是長阪坡的時空背景。3 T7 w' x& L2 y' K1 N( t
7 s7 V1 P" [- f4 Z- b+ O! j" R
話說諸葛亮是儒家,想來是無疑義才對,因為《隋書‧經籍志》在集部〈丙部〉,《諸葛武侯集誡》是分類在儒家中。儒家講五經,禮樂詩書易也,其中易經是占卜書。占卜之道遠可溯及商代的甲骨占卜,從戰爭到收成無不可占,而婚姻到榮辱無不可卜,這是儒家的文化,也是中國的生活哲學。諸葛亮既是大儒家,對占卜之事應是通曉無礙,從另一個討論串中,那馬前課想來印象深刻,這種東西毋庸多表,大家知道就好。現在拉回故事,卻說劉備帶著一堆反曹義士,走向江陵的路途,免不了會擔心,於是悄悄靠向諸葛亮,要諸葛亮卜一下未來,諸葛亮當下抽出五枚銅錢;這是很有名的占卜術,現在稱之為〝孔明神卦〞,方法是向天禱告,默唸要卜何事,然後擲下銅錢,看其陰陽變化,據以推估吉凶。當下孔明一擲,得了陰陽陰陽陰,這叫〝上進卦〞其辭云:「進取多隨意,寒儒衣錦歸,有人占此卦,凡事任意為」。這下一聽〝凡事任意為〞,心情暢快無比,於是帶著這堆反曹義士,沿途觀賞風景,賞花弄月任意而行,所以一日只行二十餘里;如果認真算一算,一小時慢慢走可走四公里,一天走八小時,也有三十二公里,以這樣推估,就可以想像劉備是怎樣的賞花吟月,附會風雅了。古諺有云:「樂極生悲。」劉備正和一堆文士閒聊,觀看長阪坡地勢和風景,驀然一堆寒鴉驚起,遠處塵埃飛揚,霎時間行伍混亂,黑甲黑盔的皂雕像猛禽一樣,追逐獵物,劉備只好棄其妻子和那堆謀士狂奔,逃到漢津,回顧手下,只有寥寥數人,張飛自告奮勇去斷後,徐庶又因老母緣故告辭,真是前顧白水茫一片,後顧皂雕逐鷹來,正再恨孔明占卜不準,但又不敢出聲,只好自個生悶氣,這時趙雲風塵僕僕抱著阿斗來到,阿斗這時正好夢方酣,劉備接來一看,只當死了,就把阿斗當作出氣筒,摔在地上。很多大大都誤會了,劉備只是因為孔明沒卜準,害他又出了糗,藉機拿阿斗出氣,並不是表演,他又沒上藝校,怎會表演出色呢? 0 @' B, z; v/ t: ^
5 p  Y" s8 h! O" W4 N$ l8 z9 T
其實孔明是卜準了,是劉備解錯了,知道原因嗎?多多參詳參詳,就知道了,不多廢話,文末題詩一首讚孔明:
. N" V0 O; A; u  h" c, `7 j* `% A! |" x
原是南陽一野耕,日上三尺臥不眠,若非三顧茅廬義,焉肯赤膽鼎足三。& x6 P  n* H. V

9 F( v: }' R; M3 t; J
" B7 Z$ s$ T4 j  N& Z* K9 s! e% p5 J
3 |2 U+ w* @' Z# i1 ?6 ^. t  H  @
6 ?/ M# {* Z" d3 {
赤壁之戰6 ?' {$ y( P( t8 }) v: g. P

/ [% ?) J( p* ]+ [1 e" @5 |4 F
" g2 g" [' [+ q% o; m9 @關於赤壁,三國志記載的非常簡略,現今所知的赤壁一戰,大多人的印象從三國演義而來,雖然無比誇大,為了孔明的粉墨登場而盡神化孔明,就通俗文學的效果雖然取得了耀眼的影響,但就史實而言,則失去歷史人物本來面目。但是別忘了,記載三國時事的不只是三國志一本而已。% S0 b" P# f: \+ F" M$ i- i- m
- `6 Y' A6 |# f5 V5 }! _+ C3 \6 F: ^
曹操南下,如果劉備被滅、孔明不出,以孫權江東之力,可不可能擋的住曹操?以曹操當時之盛,雖然周瑜和魯肅主戰,但如果劉備當時被滅了,周瑜和魯肅會不會還是一力主戰?你們在議論赤壁之戰,光只會看三國志所記載而已嗎?有沒有真正的設想過當時的情況?$ E- A7 h7 @) T' f

4 J' v1 _- C7 ?曹操要對付當時的孫權可以說易如反掌,孫權的下場絕對不會比劉倧好。如果當時劉備被滅、孔明沒有東聯孫吳,這是很有可能發生的,當時孫吳之中的文武主張投降的可是遠多於主戰一派。
% m: Z" l- y9 Y0 \% Y- @6 s3 ?+ s3 \0 B4 B, Z9 {
周瑜和魯肅看中劉備什麼?為什麼希望和劉備聯手?請好好仔細思考,不要以為這些歷史人物只會靠運氣,隨隨便便賭一舖就開打。. y. G8 x) {4 {, b, b3 o) D( T

4 H" N& F4 K/ ?另外,三國志作者為曹操和其後包括司馬家做了太多隱者諱言。赤壁之戰的過度省略,就是一個例子,遠比官渡之戰還不如,原因就是因為這是曹操的唯一敗績。另外,曹操殺崔琰、孔融等紀錄,也都不記載再曹操本紀,而是不得已的寫在其他人物傳記中,很難令人相信陳壽寫三國志是不受當時朝廷的壓力左右。
1 j9 H) j$ O) r5 R4 a# \- M6 i3 c( }- i2 z( e; r2 Z6 E* M
以下節錄一段歷史版某位歷史學家的言論,提供給有心研究歷史的朋友參考。9 ?/ ]& g9 b4 L, b9 T
% ]# c1 u$ P" P
----
. ]$ k7 C, I1 }  r! Y4 G" f7 Y$ j
# ]! ~; S+ Z1 ]3 n 在歷史解析中,最忌諱以「一面之詞」,去臧丕人物,這樣易「失之於偏」。很多人忽略的,是歷史現象的呈現背後,有著極複雜的關係,不把和此事的關連搞清,就發議論,讓人看來,主觀意識太強,就成為是「因討厭而批評」,失去了參考價值。. X+ B% t8 P" I  s9 K7 U
0 G& j$ U0 {* Y. B
 人物的解釋,本就在史學中,是極複雜的問題。其實,歸結到自己如何看待「歷史人物」。任何的解釋,都受其時代背景的限制,而且,真要看清,還必須做一件事,就是熟讀儒家經典,以儒家的觀念,來看歷史。因為中國古代,是以儒家思想去看事,因此,在評估人物時,是應以「其時代」思想去看,而不是以「現代」思想。  q# r/ `0 ~0 D6 A
' h; ^+ g$ K* r
  u( E! c0 |' y' Y+ u
- |9 Q  F2 w7 T& I3 q% M8 d
東漢建安13年(公元208年),孫權、劉備聯軍在長江赤壁一帶 # k8 b) T7 d4 t- L8 [
大敗曹操80萬大軍,使得曹操的統一全國計畫為之受挫。在 " T9 m9 }/ [9 f* i" x2 v
『三國演義』中,把這場戰役的功勞全歸在諸葛亮身上,書中
5 P  l  j* b$ M; x7 I0 g; a7 f描述孔明設七星壇求得東風助孫劉聯軍打贏這場仗…等文其實 / q9 }- F6 Z3 @9 C
是嚴重的扭曲了歷史的真相。 " o# b% r  V8 ?) w$ a6 T. M0 {
6 Z2 F0 R# R8 q* |" c
「赤壁之戰」中真正的主角其實是東吳軍的主將‧周瑜。周瑜, : J% {  D" Q: Z8 Q
字公瑾,文武兼備,不管政治、軍事都有非常傑出的能力,容貌
5 Q% a/ @8 w3 g% V( n! w8 f優美清秀,熱愛書畫樂曲,是當世著名的風流人物,外號「美周郎」。 % V( R$ v- R0 V! }! X
3 Z; s/ ~7 {( z9 q
建安13年秋,曹操消滅袁紹,統一北方,準備一舉統一天下,遂
' p  [2 w9 y0 W4 O; b  R率領大軍50萬,兵分五路展開南征,先後擊敗劉備、佔領荊州, 6 P1 x' C2 f$ x0 {: u
威逼江東。曹軍由於再加上新歸降的荊州兵,兵力高達87萬。當時, 0 _7 q! n4 U1 {, t' a3 P: G& W
東吳朝野上下瀰漫著濃厚的恐曹氣氛。孫權問計於群臣,以張昭為
' L. k# i& y. M" G2 N首,多數官員主降;周瑜卻為孫權分析現今曹軍的諸多弱點,力勸 & n% x3 {/ ^# q, N+ k: j  l
孫權不可投降。此時,正值劉備在當陽一帶遭曹軍大敗,也同時往
0 r4 t! Y" ~& F% b東吳方向敗退,這造成了孫劉聯盟的契機。劉備派諸葛亮為使,而
5 I' j1 t9 S/ L2 q% @, D3 v- i東吳方面則是派出魯肅聯手促成兩家聯盟抗曹之約。 6 @0 l, R' y( X! d
9 o0 @4 p+ }1 B
孫權命周瑜為主將,程普為副,率三萬精銳水師聯合屯駐於樊口的 ; ~9 J1 o5 {0 {3 f( {
劉備軍溯長江西進,迎擊曹軍。11月,孫劉聯軍與曹軍對峙於赤壁。
) u1 I* _+ k3 k3 ^) p當時,曹軍因水土不服,已普遍生病,曹操為防戰船搖晃,便將戰
# ^6 [" |7 Z( h3 J+ z2 \4 k. Y9 T' m船用鐵鍊首尾相連。周瑜採納部將黃蓋所獻的火攻計,並令其致書
  M' l+ ?$ U* i3 g, v曹操詐降,曹操中計。黃蓋擇時率小艇衝入曹軍水寨放火;曹軍船
- ?5 d! X) F( W2 K* p9 h6 K陣被燒,軍隊人心浮動,孫劉聯軍乘勢出擊,曹軍因此大敗。但曹
' d2 Q5 o) g( D7 T- [軍真正的總崩潰並非在赤壁此地,而是在「烏林」。烏林在長江北 * e2 {" X, s8 N" K+ p
岸,赤壁在長江南岸,兩地遙遙相對,曹操的大營即設在此地,總 % ?' B4 Z/ A/ k
崩潰也是在此。   Y: w3 [' f( O$ s
9 R+ O: U& s# d
縱觀整個戰役過程,全由周瑜全權指揮調度,劉備軍在整場戰中所
- u6 h* b/ [8 X; p0 E( E9 L發揮的影響力並不大。致於諸葛亮對此戰的貢獻程度,從正史中來看, 5 h$ r% g% [4 m6 g6 P7 A1 f
除了充當劉備軍使者促成孫劉聯盟之功外,看不出他有何活躍之處。 : \  x$ X8 B1 D2 Q
關於「草船借箭」「設七星壇求東風」「三氣周公瑾」等劇情則是 , n1 t# ?0 u6 M% d
『三國演義』作者憑空撰寫的虛擬劇情,歷史上並無此事。 2 p1 Y" w: J6 c3 Z7 f9 E
& t- b$ V) K1 L4 x, U- Y
赤壁戰後,孫權拜周瑜為偏將軍,兼南郡太守,屯江陵。之後,周瑜 / @& I: S3 p# W2 G9 S
到建業面見孫權,建議攻取益州,孫權同意。周瑜回到江陵,帶大軍
: O" V% q/ _+ y3 L. Z+ h西行至巴丘時,身染重病,藥石罔效,死時僅36歲,實在令人腕惜。
8 m& B$ P* Q( @- c$ H8 V; G在『三國演義』中對周瑜的敘述有嚴重的錯誤,文中將其描寫成忌妒
. }3 d, }3 h: x9 N- S4 ^6 Y& Q孔明才華的心胸陝小之人,造成後世人們普遍對他的誤解,這實是
6 Y- V( U: l  n0 k! w3 v一件有欠公平之事。
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新主題 | 舊主題>>
娛樂滿紛 26FUN » 吹水版 » [CHECSS仔的歷史研討站]-有趣歷史收集處[+左]

重要聲明:26fun.com為一個討論區服務網站。本網站是以即時上載留言的方式運作,26fun.com對所有留言的真實性、完整性及立場等,不負任何法律責任。而一切留言之言論只代表留言者個人意見,並非本網站之立場,用戶不應信賴內容,並應自行判斷內容之真實性。於有關情形下,用戶應尋求專業意見(如涉及醫療、法律或投資等問題)。 由於本討論區受到「即時上載留言」運作方式所規限,故不能完全監察所有留言,若讀者發現有留言出現問題,請聯絡我們。26fun.com有權刪除任何留言及拒絕任何人士上載留言,同時亦有不刪除留言的權利。切勿撰寫粗言穢語、誹謗、渲染色情暴力或人身攻擊的言論,敬請自律。本網站保留一切法律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