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主題 | 舊主題>>
娛樂滿紛 26FUN» 吹水版 » 【空間靈幻異次元】 » 佛學文章、故事分享站(不斷加料)
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佛法] 對不起,失禮了
證嚴法師

有人問禪師:「我有滿心的煩惱,如何才能斷除?」
禪師回答:「要把心顧好。」
這句話聽來容易,難就難在如何落實於生活中,而且時時守持住。

很多人說:我的心地很好,也知道要輕聲細語,只是脾氣一發就忘了!除了粗聲厲語之外,心念若沒有顧好,舉止行動中常會自毀形象;心行不端,如何做人?

尤其煩惱來時,明明是自己錯了,卻不肯承認,還理直氣壯地直指別人的不對,這就是於煩惱中再添煩惱;起初是無心犯錯,接著是有意的將錯就錯,還辯解自己無過,正是錯上加錯。

多年前有位婦人向我哭訴:「我很羨慕別人家庭氣氛和諧,不像我家成天吵鬧不休,先生、孩子回來就開始吵,我受不了,也跟著大聲,家裡總是不得安寧,如何享受天倫之樂?」

我問:「妳是不是凡事不肯讓人?」

她答:「為何要讓人,我沒有錯。」

我說:「是不是妳先生脾氣不好?」

她說:「他也不是脾氣不好,只是在外面忙得很辛苦,回到家聽見孩子和我的聲音就想發脾氣。」

我說:「那妳的孩子也沒有錯吧?」

她說:「是呀!孩子覺得功課壓力很大,回家又看到父母在吵,就很毛躁。」

我說:「正因為妳家沒一個有錯的人,人人據理力爭,才會吵吵鬧鬧。」

她聽了若有所悟。

過一段時間後,她對人提起:「我家現在每一個人都自認『犯錯』,所以天天和樂融融。」

大家一聽都很好奇,紛紛詢問原因,原來她向先生溝通、懺悔:「過去很不懂事,總要爭個理,沒想到你在上班有工作壓力,還要忍耐諸多不如意,回到家我又讓你生氣,難怪你總是放大聲量。以後我們應該和諧地溝通,孩子才能安心讀書。」

先生聽了很訝異,太太從不承認自己的錯誤,怎麼突然變了,就問:「妳怎麼了?」

她說:「到花蓮聽了師父的話,覺得一開始就是我的錯──家庭主婦應該要溫柔體貼,請你幫助我做個溫柔的女人。」

先生很感動,說:「在外面我是受了很多委屈,不過妳也很辛苦,把家裡整理得那麼舒適、乾淨,我應該感謝妳;只是一看見妳的臉色,就把那些感恩的話吞回去了,專挑妳的錯。其實我也很不對!」

夫妻倆彼此認錯,從此先生下班,太太即以笑臉迎接,先生也輕聲柔語,再也不破壞家裡氣氛。孩子感受到家裡變得安靜祥和,耳聽歡喜的聲音,眼見和悅的臉色,自然就對父母尊重,功課也進步不少。

這位婦人說:「現在我們全家都是願意認錯的人,不論是誰稍有疏忽,就會聽見:『對不起,失禮了!』這樣哪裡還有爭吵?」

一顆球若彈在棉被上,它就跳不起來,若碰上堅硬的地板,則反彈更高。人與人的相處也是同樣道理,柔軟的心不論面對什麼,都不會起衝突。家中無爭,心即和祥、無煩惱。

大聲爭吵是沒有慚愧心、沒有把心照顧好,只看到別人錯,不承認自己錯,爭個我對你錯,愈爭煩惱愈多,心亂則形亂,形亂則惡業成;做個真正的好人,就要確實把心顧好。
網上身份誰不『機密』?
[佛法] 福慧雙修    聖嚴法師---摘自《禪的世界》

  一般人拜佛都想祈求福報,但是有福報卻不一定有智慧,若無智慧,福報本身就可能帶給我們困擾。有福的人一定要有智慧,有了智慧,才知道如何運用福報和增長福報。因此佛教主張「福慧雙修」,主張「悲智雙運」,那才算是健康的修行。

  不管是福慧雙修或悲智雙運,都要知道如何來培植和運用自己的福報,至於如何培植?就必須靠智慧。譬如:有人希望從商賺錢,就得先去學習工商管理、學習企業經營。再如昨天我遇到一位哥倫比亞大學畢業的財務管理博士,我問他賺了多少錢?他回答說:「我只知道怎麼替別人賺錢、管錢,但是自己沒有錢。」知道怎麼替人賺錢、管錢,而自己沒有錢,就是有智慧而福報不夠。很多公司的老闆本身並沒有讀多少書,但是他們能夠用很多具有高學歷的專家、學者來替他們賺錢。類似的老闆,雖然未受多少正規教育,但也不能說是沒有智慧,不過, 能有用人的智慧,還得要有賺錢的福報。

  一個人如果把人做到親痛仇快、眾叛親離的程度,可以說他是沒有智慧,不會待人;在家庭裡父子成仇、夫妻反目、兄弟鬩牆,也都是沒有智慧加上缺少福報。善於處人是智慧;受人善待是福報。如果一個人能夠把認識的及不認識的人集合在一起工作,找來在一起生活,自己雖然沒什麼錢,能夠有人,則不僅是財富,且是福慧雙修。福報是從那裡來?是靠無私的智慧來,就像上面所講的,把許多生成個性不同、生活習慣不同、教育程度不同的人,集合在一起愉快地工作,這是需要人緣和智慧的,人緣就是福報,再加上智慧的運用就是一種財富。

  佛教所講的智慧,不全同於知識和學問。知識和學問可以從書本中或學校裡學習;智慧則是要從內心的體驗及人與人之間關係的運用而獲得。有些人雖然讀了很多書,但是沒有人緣,不通世故,走到那裡都不受人歡迎,想做任何事,別人都不願認同、參與,這種人就算是少福少慧了。這種人可能有滿腹的經綸,同時也有滿腹的牢騷,更不幸的是尚有十足的驕氣。

  常言道:「做事容易做人難。」可是,識人才能用人,有人才能成事,成事才有福報。如果沒有人來相助,必不能成就大事。同樣一件事情,如果僅靠一個人單槍匹馬,孤軍奮鬥,雖然也可以做出一點什麼來,然其過程辛苦而成就有限。如果能集眾人之力,眾志成城,同心協力,做同樣的事,便能可大可久,造福更多的眾生了。故在佛法中,強調和樂,主張群策群力,所以在《華嚴經‧淨行品》中,勉勵學佛的人,要能夠做到「統理大眾,一切無礙」。
網上身份誰不『機密』?

效法地藏菩薩的精神


宣化師父一九八二年三月七日至十二日
於萬佛聖城萬佛寶殿



何謂地藏菩薩?這位菩薩,猶如大地,含藏萬物。一切萬物,得地而生,依地而長。無論那種有情和無情的眾生,都不能離開大地而生存。由此可知,我們一呼一吸、一舉一動、一言一行,時時刻刻都在地藏菩薩法身中生存著。不過,我們自己不知道而已。


好像螞蟻在大船上,不知道是船。船在大海飄盪,經過很多的地方,可是螞蟻不知這隻船是什麼?究竟到什麼地方去?一概不知。為什麼?因為船身太大,牠的身太小的緣故。我們在地藏菩薩法身中生存著,也是同樣的道理。


我們所住的地球,在虛空中,並無依靠。地球乃由風輪攝持著,在自然規律(軌道)中運行不息。地球在虛空旋轉而飄盪,究竟飄到什麼地方去?天文學家所知道的,不過是個名詞罷了。究竟是怎麼一回事,他們也不知道。


天地間奧妙的事,沒有人能真正曉得其秘密。能真正明瞭宇宙的奧秘,那只有已經證果的聖人,才能清清楚楚的知道。我們凡夫俗子,不能明白這種不可思議的道理。都是在這裏混吃等死,糊塗一輩子。


我們由生而少,由少而壯,由壯而老,由老而死,這是人生的過程,任何人也逃不出這種定律。在這一生中,有的人(業障重),經過很多苦難,受盡很多的折磨,身心性命,覺得很空虛,產生消極的思想,感覺人生無快樂可言。


有的人(業障輕),生在富貴的家庭中,衣食住行,皆是上等,一切滿足,遂心如意。所謂「要風就有風,要雨就有雨。」甚至要月亮,父母也設法摘下來給他。這樣的生活,看起來似乎是很快樂,很美滿。其實不然,根本是糊塗一生,什麼也不明白,所謂「醉生夢死」。沒有真正瞭解到為何來到這個世界?來做什麼?來為吃飯?來為穿衣?或者來為騙人?來為享受?這是人生一種迷,誰也打不破這種迷。


不但在家人打不破這個迷關,就是出家人,仍在此圈中打轉。一切名放不下,一切利也放不下,到處攀緣,到處拉攏關係,這是最可憐的行為。出家人要想一想,為什麼要出家?因為把世間一切的一切看淡了,不執著世間法,所以才出家修道,了生脫死。


出家人,一定要痛念生死,發菩提心,不可混吃等死,所謂「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有這種思想的出家人,對於生死問題,一點把握也沒有。雖然身處在空門,卻無有是處。


我們打地藏七,要學習地藏菩薩救眾生的精神。他在往昔時,曾經發過十八大願,願願度眾生出離苦海,得到快樂,他說:「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又說:「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又說:「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這種大願,多麼偉大!諸位應當效法菩薩捨己救人的精神,地藏菩薩如今仍在地獄中為受苦的眾生說法。


出家人,不可有貪心,要將貪心掃除一乾二淨。否則,就沒有資格作為出家人。如果貪這個,貪那個,什麼都貪,越多越好。甚至把垃圾收集一大堆,在那裏保存著,這真是可憐到極點啦!


念地藏菩薩的名號,要清清楚楚的念,教地藏菩薩知道我們的心意。為什麼要念地藏菩薩?其目的是當地藏菩薩聞到此聲音後,便曉得我們的需要。他一定發慈悲心,令我們滿足心意,達成目的。


今年正是「九星連珠」的時候,乃象徵凶險的年頭。我們不管它凶險不凶險,我們虔誠的念「南無地藏王菩薩」,祈求把世界的大災難,化為小災難,把小災難化為烏有。以我們一片至誠懇切的心,來為世界所有的人類祈禱和平,得到幸福,這是我們打地藏七的目的。


這是廣大心,這是無量心,凡是出家人,皆要存這種胸襟,視眾生如親人。所謂「人溺己溺,人饑己饑。」要發自利利他、自覺覺他、自度度他的菩薩心。所以在地藏菩薩法會中,打七的時間,越誠心越好。有多少誠心,就用多少誠心來念「南無地藏王菩薩」的名號。


我們口中至誠的念地藏菩薩,那麼,六道輪迴便停止旋轉。不知有多少眾生,藉此機會,能超出輪迴之外,不再受輪迴之苦。所以說念地藏菩薩的名號,乃是最神聖的工作,有不可思議的功德。所以沒有企圖的念,不求代價的念,不圖眾生感謝的念。總而言之,心甘情願的念。因此之故,本道場突然舉行地藏七,事先沒有聲明,也沒有宣傳。就是住在萬佛城中的人,也有不知道的。為什麼要這樣做?因為機緣到了,才舉行這個地藏七。


這個地藏七結束之後,接著打觀音七(農曆二月十九日),為祈禱世界和平,大家共同努力來念「南無觀世音菩薩」的聖號。所謂「眾志成城」,大家齊心來念,努力來念,心真到極點,則有感應,所謂「感應道交」。只要不自私、不自利、不爭、不貪、無所求,真正為世界眾生的幸福,舉行地藏七和觀音七。
網上身份誰不『機密』?

[禪法] 如何達到解脫?


(2004年4月18至19日,聖嚴法師講於新加坡光明山普覺禪寺)
 ------摘自法鼓雜誌185期


中國禪宗所說的「悟道」或「明心見性」, 指的是在現實生活中,不受環境、自己身體狀況的影響, 而活得很快樂、很自在,這就是菩薩的解脫。

佛教具有三種功能,第一是信仰的,第二是生活的,第三是原則的,這三種功能都有理論的基礎和實踐的方法。

首先說信仰的功能。所有宗教都重視信仰,比如久旱未雨、發生流行的疾病、遇到危險的困難,很多宗教告訴人們用祈禱、禱告的方式來解決問題。佛教也同樣重視信仰,比方有人希望求長壽,就念「藥師佛」;希望平安,就念「觀世音菩薩」;希望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念「阿彌陀佛」。

其次說到生活的功能。學佛人可以隨時運用佛法,調整日常生活中的觀念和行為,得到安身、安心的效果。例如當我們遇到了困擾,可能會產生憤怒、憂愁的情緒,佛教徒如何運用佛法,去處理這些問題?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念「阿彌陀佛」或「觀世音菩薩」;遇上無可奈何、啼笑皆非的事,或蠻橫不講理的人,當下不能做任何事,就念「阿彌陀佛」。至於這樣是不是能把問題給解決呢?不一定,但至少自己不會那麼生氣。

再說到原則的功能。身為佛教徒,有許多事必須做,也有許多事不能做,這當中的標準就是原則。一個信仰佛教的人,首先不能殺人;第二不可以做強盜土匪;第三不可以有混亂的性關係;第四不可以用言語去傷害人、欺騙人;第五不可以酗酒、吸毒、賭博,這些原則也是最基本的生活規範。

因此,做為一個佛教徒必須具備三種條件:虔敬的信仰、調心的方法,以及道德的生活標準。

佛法最深的目的,是要我們從生死中解脫。生死的解脫有兩種不同狀況,一種是這一生結束以後,再也不到娑婆世界來投生,從此不生不死。這是一種解脫,也叫做小乘的涅槃。

另一種是大乘菩薩的解脫,是從對生死的恐懼得自在、從對生死的煩惱得自由。他們既不戀生死,亦不畏生死,在此生結束以後還是會到人間來,跟眾生生活在一起,來度煩惱生死中的眾生,這叫做大乘菩薩的解脫。

中國禪宗所說的「悟道」或「明心見性」,指的是在現實生活中,不受環境、自己身體狀況的影響,而活得很快樂、很自在,這就是菩薩的解脫。我們的生命看起來有「我」,事實上這個「我」是五蘊的臨時組合,隨時都在改變之中。如果能體驗到我們的自我,只是一個臨時組合的假我,我們就不會有煩惱,既然沒有煩惱,就是解脫了。

至於如何達到解脫?那就要修行,而修行的第一步就是要學習佛法。學佛的人,一定要相信釋迦牟尼佛,同時要參加修行佛法的團體;而進入佛門的做法,就是三皈依。佛說:「皈依佛,不墮地獄;皈依法,不墮惡鬼;皈依僧,不墮畜生。」念一次,就有一次的功德;常常的念,自然就會用佛法來幫助自己、幫助他人,也就不會墮落、恐懼了。

佛法,又叫做安心的法門,心安就有平安。
如果自心不平安,而希望環境平安,那是永遠不可能的;
如果自心平安,自然不會受到環境現象的影響了。
祝福大家永遠平安。
網上身份誰不『機密』?
[佛法] 無貪著無煩惱才是真修行
證嚴法師


人貪「得」,因為「取著」,而產生煩惱、想不開。
有的人貪名,有的人愛利;有人取著物質,有人取著感情。
現代人為了取名,爭得多麼厲害,看看在選舉期間,競爭得多苦;在商場上也有爭奪的痛苦。

一般人的煩惱多在物質或感情,物質的欲望永遠填不滿,貪得無厭,永無止境;內心總是覺得不夠,因此想盡辦法去取。

有的人習慣貧困,生活過得很平淡,無爭無取,逍遙自在。但是得到些許物質之後,心就開始煩惱了。有一則故事──有一天,一個原本一無長物的窮人,走在山路上撿到一包東西,他好奇打開一看,是金光閃閃的金銀財寶。

他高興極了,當場一個一個拿出來算,數得正開心的時候,失主慌張地跑回來說:「我遺失了這些東西,好擔心、好著急,謝謝你幫我照顧。」

失主伸手取回財寶時,窮人焦急地說:「你說這些金銀是你的,到底有多少呢?」

失主就說:「一共10兩金子和15兩銀子。」

窮人方才計算過,果然分毫不差,只好萬般不捨奉還對方,眼睜睜看著失主帶著金銀歡喜地回去。

這時窮人的心裡很懊惱,覺得自己怎麼這麼愚蠢,撿到金銀拿了就走,失主找不到就好了,為什麼還在原地慢慢算?結果空歡喜一場。從此他的心中就打了結,生起煩惱,日日患得患失;一點都不想那些金銀根本就不屬於自己的。當窮得一無所有時,他並不煩惱,然而一「有」了之後就會想「取」,取不到就生煩惱。

人們何時會覺得「夠了」呢?永遠都不夠;貪無止境,所以取著也是無止境。
不僅錢財、感情,還有的人在乎身體。以前有位資深的慈濟委員,這位老師姊投入慈濟很精
進。有一次她去檢查身體,醫師告訴她必須開刀,她就很緊張地繳了保證金,準備開刀。

她打電話回來告訴我,我就對她說:「檢查又不是很詳細,妳到大醫院再看看吧!開刀容易,養身難。」

她竟然說:「可是我已經繳了手術的保證金。」

我就說:「錢去災消,健康就是福。」

後來她去大醫院再詳細檢查,真的不需要開刀。她一掃生病的陰霾,又投入慈濟工作,做得歡喜又自在。

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而人心貪著卻是無窮無盡,沒有滿足的時刻,於是煩惱的心結一路糾纏。

如何放開心胸,不貪、不取、不執著,這都是在日常生活中要磨練的;面對人、事、物能夠磨練到心無貪著、無煩惱,才是真修行。
網上身份誰不『機密』?
[淨土行] 求生兜率淨土的修法

  凡修持一切法門,不出信、願、行,欲求生兜率淨土,亦不離此信願行三者,是往兜率內院之三種資糧。   

  一、信:信是斷疑生解之義。須知佛法如大海,由信而能入。如《華嚴經》云:“信為道源功德母”。
        我們深信兜率內院是彌勒菩薩,受釋迦牟尼佛殷懃付囑,為欲度釋尊佛法中未得勝緣,而欲得解脫者所建立的。
    《大寶積經.摩訶迦葉會》云:“彌勒!現付囑汝,當來末世,後五百歲,正法藏時,你當守護佛法僧寶,莫使斷絕,更令一切眾生,悉得解脫。”
        我們應當相信如來金口所宣,應如是受持,決定上生兜率淨土是無可置疑的。

        二、願:願是發願。《法苑珠林》云:“凡夫力弱,習惡固多,其心怯弱,初學佛法,恐畏退散,故常發大願,扶持是行,乃至終身......自在往生,彌勒內院,得至佛前,隨念修學,證不退轉。”由此可知,求生兜率淨土,必須常發大願。

  玄奘大師也是一生常修彌勒行,發願上生內院得見彌勒,同時常對大眾說偈云:“南無彌勒如來,應正等覺,願共含識,速奉慈顏!南無彌勒如來,所居內眾,願捨命已,必生其中!”
        另近代高僧太虛大師亦倡導兜率淨土法門,其將雪竇寺的晚堂功課,回向文改修唱云:“四生升於內院,三有托化兜率......兜率內院慈氏尊,大智大悲濟含識......南無兜率內院一生補處當來下生彌勒尊佛。......上生兜率宮,同赴龍華會,十方三世一切佛......摩訶般若波羅密”。

  三、行:行是實行,所謂實際修持兜率淨土法門。兜率淨土法門,攝機最廣,行持最易,古德云:“一齋戒能為上品之修因,一稱慈氏聖號,便成彌勒眷屬。”欲求至速成就彌勒淨業者,常修六事行法:

  (一) 精勤修習福、敬、恩、悲田中,所作事等。

  (二) 威儀不缺,堅守諸戒,常稱聖號等。

  (三) 獻地掃塔,莊嚴道場,整修佛像等。

  (四) 香花供養,四事雜物,隨意給濟等。

  (五) 勤修有漏凡夫三昧,聞思定等。

  (六) 廣讀大乘經典,演說修習十善業等。

  具備六事者,則能上品上生,其中修一二種,亦可得上生兜率淨土,親見彌勒菩薩,聞法證果。

  我們能修持最簡便的六事行法,就必能獲得彌勒菩薩的大悲不思議力,由頂門上放出眉光,遣令無數的天子,雨天曼陀羅花,來到眼前,奏鳴天樂,散播異香,須臾之間,即到兜率陀天,安祥的坐在寶蓮臺上,身心得到泰然自在。聽聞妙法,速證不退還果。
        當知,時際末法的今日,魔強法弱,善知識難遇,唯有勤修彌勒淨業,求生兜率淨土,親近彌勒菩薩,證不退轉,將來得赴龍華初會,蒙佛授記,得無上正等正覺。此是釋迦牟尼佛,為我們末法眾生而宣說,願有緣者珍重行之。
網上身份誰不『機密』?

如何才叫見佛

很多民間的人,甚至包括佛弟子都認為你用肉眼看得見的佛、菩薩才叫佛菩薩。 又話要如何才請得佛菩薩到位。  甚至如何才叫見佛都以為用往常學佛前的方法去『見』。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云:「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不?」

須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

佛言:「須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則是如來。」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

        當中佛問其弟子須菩提,如來可以以三十二相去分辨嗎? 三十二相係轉輪聖王及佛之應化身所具足之三十二種殊勝容貌與微妙形相。又作三十二大人相、三十二大丈夫相、三十二大士相、大人三十二相。略稱大人相、四八相、大士相、大丈夫相等。 佛言:若以三十二相得觀如來者,則世間轉輪聖王,亦有三十二相,豈不即是如來耶?意謂法身離相,未可以著相而見。前云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若不離相,安見法身?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者,即解如來所說離相之義,法身不可相見,故云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爾時世尊,為破眾生著相之心,而說偈言。若一切眾生,以三十二相之色,以為能見我者;以四辯八音之聲,而求我者,此皆尋言取相,非正知見。縱有所修,必蹈邪徑,邪者偏邪,偏於有邊,故曰是人行邪道,道即徑也。色聲為外塵之法,見求乃內心之執,法執未破,安得親見離相法身,故曰不能見如來。此佛為離常見,令人不滯於有也。 當中的『色』,就是指我們一切可以用肉眼見到的事物,當然包括佛的色身——肉身。

華嚴經云:「色身非是佛,音聲亦復然,不了彼真性,是人不見佛。」
當中的色身,就是指我們的見到的肉身。

從佛在《金剛經》中給我們的啟示知道,要真正見佛,不是用眼去見的。  用眼見到的只會是如當年佛的應化身。 但佛的應化身會入滅。 而佛的應化身如今的確已入在二千多年前入滅。  而且,用肉眼去分辨誰是如來很容易被魔化身去騙過我們令我們走入魔道。 所以佛該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唯有佛的法身才沒有是假的。因為法身是一證永證的,沒有多了少了的問題。 但是法身是沒有形相的,又甚可以用肉眼見。  佛當年成佛時,向小乘人說四聖諦等小乘經時,就是同時在定中說《華嚴經》,但是小乘的阿羅漢卻不知道。 因為二乘人的心量小,境界小,只知道近,而不知道遠;只知道淺,而不明白深。所以「有眼不見盧舍佛,有耳不聞圓頓教。」


如明朝呆菴普莊的一首偈說:
『念佛無非念自心,自心是佛莫他尋;眼前林樹並池沼,晝夜還能演法音。』

我們經常「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地念個不停,有人問:「佛為什麼要我們念呢?」「佛只念一句就好,為什麼要一直念個不停呢?」
說是念佛,倒不如說是念我們自己的心來得恰當。
「念佛無非念自心,自心是佛莫他尋」,真正的念佛是即心即佛,即佛即心。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就在我心頭,故有唯心淨土、自性彌陀的說法,那是因為我們自性裡,本來就具備有諸佛如來的心。

其實說要念這個『心』,就是我們自身的法身如來。我們的法身如來不能證得,就是因為被蒙蔽了。要我們念佛、經、咒,就是要我們與佛菩薩相應。  所謂相應,就是開我們的般若智慧。開我們的般若智慧就是要我們的法身顯露。  我們的法身顯露就是顯露我們的法身如來。  所以所謂的見佛,其實就是見我們的『法身如來』。  

不知各位明白了沒有?
網上身份誰不『機密』?
Originally posted by morris13 at 2006-2-15 12:49:
Thanks! But I just understand a litte bit...
簡單來說即是叫你要見的不是外面見到的應身或報身佛,因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見的是自己的佛性,要證自己的法身佛,這才是佛想我們見的。
網上身份誰不『機密』?
Originally posted by 聖里斯 at 2006-2-17 13:35:
但為何一位大學士心中想到的只有糞便?
聖人不見人過,人人皆是聖賢。
凡夫處處找人過錯,心中污穢故視人為糞。

聖凡分別,此一神僧賢士便做了一套好戲來教化後世了,善哉!
網上身份誰不『機密』?
[禪法] 定慧等持,方可見性

聖一法師

-----------------------------------------------------
六祖唯論見性,見性以何為本呢?
以定慧為本,有定有慧,方能見性。
定慧猶如鳥之兩翼,如車之二輪,不可缺一。
有慧則寂而常照,便無昏沉;
有定則照而常寂,便無妄想。
定中有慧,慧中有定,
定慧等持,寂照不二,即見佛性矣。

定能降伏妄想,慧能制止昏沉、執著。
凡夫有執著、妄想,所以不能見性成佛。
妄想屬第六識;執著、昏沉屬第七識。
眾生由妄想、執著故而造業,
只有妄想而不執著,亦不造業。
假如六識不起分別,七識無從執著;
假如七識不執著,六識亦不起分別。
所以定止妄想,慧除執著,是以定慧為見性之本。

定慧之法不是兩個,是一體的。
定慧猶如身體的左、右手,是一體的,
左手幫忙右手,右手幫忙左手。

若定慧不等持,有定無慧,則成枯定;
若有慧無定,即是狂慧。
枯定、狂慧是病非藥,不能斷除煩惱惑,更遑論見性。
因此,真定必有慧,真慧必有定,定慧等持,方可見性。
--------------------------------------------------------------
學道之人知見一定要正,有正知正見方可修行。
所謂差之毫釐,謬之千里,學道之人知見不容有少許偏差。
不可說「先定發慧」!
若先定後慧,則這定是無慧之定,
是枯定,古人說:「死水不藏龍」,
這只是世間禪定,不是出世間的首楞嚴定。

往往很多禪者都患了這個毛病,
雖然用功修定幾十年都未曾發慧,所以未能開悟。
過去有一位老婆婆,供養一位禪師住茅篷三年,
她欲知道禪師有否悟道,便差女兒去試探他。
當禪師吃過飯後,女兒上前把他抱住說:「道!」
禪師說:「枯木倚寒巖,三冬無暖氣。」這就是枯定。
女兒回去告知母親,老婆婆說:「三年來祇供養得個俗漢。」
遂把禪師遣出,將茅篷燒掉。                     
可見修禪定的人每每都著了定,欠缺了慧;
無慧之定,是為枯定,如何能開悟見性呢!
因此切莫講先修定,後發慧。
-----------------------------------------------------------
也不可說「先慧發定」!
若著了這個毛病,一心只求智慧,
縱使講經了得,但是沒有禪定,落了空談,解而不行,
此乃狂慧,又如何能見性呢?

過去有一位太原孚上座,他在揚州光孝寺講《涅槃經》時,
為會中一禪者所哂笑。
其後孚上座請教禪者所笑者何?
禪者曰:「實笑座主,不識法身。」
孚上座曰:「法身之理,猶若太虛,豎窮三際,橫十方,彌綸八極,包括二儀,隨緣赴感,靡不周。」
禪者曰:「不道座主說不是,祇是說得法身量邊事,實未識法身在。」
孚上座曰:「既然如是,禪德當為代說。」
禪者曰:「還信否?」
孚上座曰:「焉敢不信!」
禪者曰:「若如是,座主輟講旬日,於室內端然靜慮,收心攝念,善惡諸緣,一時放卻。」
孚上座依教在房間打坐,由初更、二更、三更、四更、至五更時,聞鼓角之聲,忽然契悟,便去敲禪者房門。
禪者曰:「阿誰?」
上座曰:「某甲。」
禪者呵曰:「教汝傳持大教,代佛說法,夜來為甚麼醉酒臥街。」
孚上座曰:「禪德,自來講經,將生身父母鼻孔扭,從今已去,更不敢如是。」
禪者曰:「且去,來日相見。」
孚上座既發定開悟已,遂罷講經,參諸方禪德。
-------------------------------------------------
可知有定無慧,是枯定,不起功用。
有慧無定,是狂慧,有解無行,說食不飽。
必須定慧等持,寂照不二,方可見性。
網上身份誰不『機密』?
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新主題 | 舊主題>>
娛樂滿紛 26FUN» 吹水版 » 【空間靈幻異次元】 » 佛學文章、故事分享站(不斷加料)

重要聲明:26fun.com為一個討論區服務網站。本網站是以即時上載留言的方式運作,26fun.com對所有留言的真實性、完整性及立場等,不負任何法律責任。而一切留言之言論只代表留言者個人意見,並非本網站之立場,用戶不應信賴內容,並應自行判斷內容之真實性。於有關情形下,用戶應尋求專業意見(如涉及醫療、法律或投資等問題)。 由於本討論區受到「即時上載留言」運作方式所規限,故不能完全監察所有留言,若讀者發現有留言出現問題,請聯絡我們。26fun.com有權刪除任何留言及拒絕任何人士上載留言,同時亦有不刪除留言的權利。切勿撰寫粗言穢語、誹謗、渲染色情暴力或人身攻擊的言論,敬請自律。本網站保留一切法律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