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主題 | 舊主題>>
娛樂滿紛 26FUN » 相機版 » [教學] 攝 影 技 巧 +聖誕加分題+
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多重曝光拍夜景

夜景攝影的變化之多,一方面增加了拍攝難度,另一方面為創造多姿多彩的畫面提供了基礎。

  夜景的多次曝光包括在同一畫面上對不同的景物進行多次曝光,使畫面的時空變化更為豐富,更富有強烈的現代氣息。由於夜景中的大部分景物都比較深暗,這就為多次曝光提供了疊加燈光的可能。夜景攝影有其特殊性,因此在器材上也有特點:最好是有單獨的多次曝光功能的135相機,120相機絕大多數都具備重復曝光裝置,而且可以通過毛玻璃俯視取景,構圖方便。一副穩固的三角架是必不可少的,優質的三角架會使你拍攝起來更為得心應手。一般選用中、低速膠卷(50﹒、100﹒)。

  拍攝時要仔細構好圖,讓長長的街道貫穿整個畫面。環境景物面積應比較大,天黑之前各類燈光尚未全部明亮,這就需要在天色未黑之前進行第一次曝光,先讓景物留下一些暗部的層次、外圍輪廓以及天空的云霞等等,然後等天色完全黑暗後,燈光全部亮足了,再進行第二次曝光。第一次曝光量大約是正常曝光量的1/2或1/3左右,曝光過多容易失去夜景效果。第一次曝光後三角架絕不能移動,以免造成移位虛影。

  再或者可以這樣拍,將你使用的膠卷感光度乘以2或者2,5倍來測光,既如果是100度的膠卷,按200度或者250度的膠卷來進行第一次曝光,使天空亮度、色彩飽和,再輕輕將感光度轉盤拔回100度。待華燈初上,車光流影時按測光鈕測光、曝光,作品完成,缺點是時間比較久,可能需要一個小時左右,甚至更長,准備要充分(電筒、快門線最後攜帶上)。

  俯圖〈〈南寧西鄉塘夜景〉〉,Minolta505si相機,28--80mm鏡頭,富士100度膠卷,第一次1/45,F11;第二次10秒,F11。
.
閃光燈與現場光配合  
所謂現場光,是指在拍攝場合中已存在的照明(燈光),是一些連續性的光線,而閃光燈的閃光,則是速度極高的一剎那閃光。現場光與閃光兩者在曝光控制中有何不同?

善用你的慢快門同步功能  
現代的point and shoot機仔十分之功能齊全,部份甚至擁有慢快門同步功能(Slow Sync),筆者自己擁有的point and shoot機仔便是一個例子,不知讀者知道甚麼叫做慢快門同步?怎運用慢快門同步?而使用慢快門同步又有甚麼要特別注意?  

相機外置閃燈戶外補光法  
有否在光天白日下,看見攝影師在戶外的陽光下利用閃光燈拍照?又或在正午時份,攝影師以閃光燈拍攝人像的情形?是否覺得很奇怪,在猛烈陽光下,為何仍需要使用閃光燈呢?有經驗的攝影師會告訴你,這是「日光閃燈技巧」,或一般攝影雜誌常說的「閃燈補光」(fill-in flash)。  

點解要用高ISO 速度  
雖然正確的手持DC方法可以確保有清晰的影像,話是錯不了,不過一個清晰的影像並不單單取決於穩定的把持。即使手持DC機多麼穩定,假使快門太慢,影像亦必定會朦鬆的。  

攝影「紅眼症」不藥而癒  
紅潮襲港,數以億計的養魚死亡,當局叫人不要到有紅潮的沙灘游泳,以免身痕兼眼紅。事實上,不去污染的海灘游泳也也會有眼紅——在拍攝得不妥當的照片中也會有「紅眼」。  

閃光燈:認識同步快門  
您的相機上有很多級快門,例如筆者常用的一部專業相機為例,快門由4秒到1/8000秒,另有B, T及X,共有19檔,但並非每一檔快門均可以與閃光燈配合。


閃光燈的手動操作  
當你手握一支閃燈時,轉至人手操作,那麼應該甚樣控制呢?原來閃燈的功率設計來自一條單式----功率=距離X光圈。比喻你的閃燈功率最大是60,另一方面距主體有10米遠,那麼應該使用之光圈是6。  

光圈、快門、曝光速成  
對初學者而言,學攝影的滋味實在無窮,但同時又帶來不少煩惱,因為它始終需要很多的技巧,往往要充分掌握才可獲得一張佳作,以下為大家提供一些技術速成法,不妨參考一下吧!  

反射閃光  
較高級的外置閃光燈均可以十分自由地擺動閃光燈頭,可見閃光不一定由相機頂以水平的方式向主體直射,而可以利用擺動的閃光燈頭,以「反射」式向主體照片。

E沖C與C沖E之戲法  
喜愛拍攝人像的朋友們,往往會參考一些時裝雜誌或名師的寫真集,除了可以學習一下不同風格拍攝手法外,又可從中偷師。以拍攝時裝為例,攝影師很愛用不同的沖放放果,例如用迫沖方法將粒子加粗,又或者將正片反沖(即沖C),以增加相片的戲劇性,看來更加吸引和具氣氛。  

10個提升你的作品水平的攝影小貼士  
要拍攝一輯稱心滿意的作品,要注意的事實在太多,每次拍攝後總會覺得有所不足,急忘找方法補救。以下所列的並不是甚麼高深理論,亦未涉及甚麼法寶和高級器材,但假如閣下在每次拍攝之前想一想,必定能令你有所得益。


聖誕節如何拍攝夜景  
若你問究竟攝影有甚麼吸引人之處,這是最簡單不過的問題,因為攝影可以把很多不可思議的影像留住,而夜景題材更是百拍不厭。

完全夜景拍攝指南   
拍攝夜景幾乎是每一個練習攝影者的「必拍」題材,過去本刊曾先後刊出過兩次夜景特輯,事隔多年,不少新拍友加入成為本刊讀者,不少多年來拍攝過夜景的朋友亦可能需要溫故知新一下,因此,本刊今期特別在聖誕節來臨之前,刊出這一個「完全夜景攝影指南」的特輯。

完全拍攝日落TIPS  
轉眼間又過了中秋,雖然過節的氣氛因經濟低迷而變得不那麼濃厚,但拍友們應該依然在熱切期待那秋日裡絢爛綺麗的黃昏,希望捕捉到至迷人、至令人心醉的日落景緻。
.

煙 花 拍 攝 技 巧



煙花?又是煙花?年年如事的老套玩意....

  想到煙花,在我腦海中,就有以上的陰影。但想深一層,搞了互聯網攝影會以來,最多人參與的外影活動就是煙花,原因大概是往年搞了四五次煙花發放,也是多年來唯一有如此多次煙花發放的一年。

  除了97年元旦那次只是小組活動外,其餘各次都是不少於十位會員參與,農曆年那次更多達二十位之數,全數人馬位於中環新碼頭旁,可算十分觸目。

  但可惜往年天氣不大好,年初二時天陰陰,回歸前後兩次都是雨中作戰。國慶那次須是天公造美,但風吹得太慢,結果下半場煙花又是在煙霧中爆發。在記憶中,已好幾年沒有理想的發放,而且煙花發放的高度不知如何每年遞減,要拍一張好的煙花相也當真十分困難。今年如何,我也不敢再有期望,唯望咱家在各方面減少錯誤,等待奇跡的降臨。

  對於拍攝煙花的安排,大致分為以下各點:

(一)選地點
  先說煙花發放的地點,在維港內發放的,都是以尖沙咀與灣仔間的一帶為發放中心,東面不會超出銅鑼灣避風塘與火車站的界線,而西面就以中環與海運碼頭為界。一般會是三至五隻躉船發放,排列多為一字形的由東至西。

  適合的拍攝地點也有很多,最熱門的地點有:
尖沙咀 - 可謂萬人空巷,其它地點也不及此地熱門,主因是背景為中環至銅鑼灣一帶,名廈林立,對正煙花發放躉船,背北面南,加上一般冬季都是吹北風,拍攝成功率可謂至高無上。但就是因為熱門,要到文化中心至尖東行人專區「霸」一個理想位置,非中午到場不可。「好天曬,落雨淋」、「食西北風」就是先要付出的代價了。由於位置矜貴,獨行俠們就真是麻煩多多,莫說人有三急,就是買小食飲料也成問題。餐風露宿與及拍攝過後,歸途也是一個問題,就是因為地點熱門,有一年甚至要一句鐘才能夠行到地鐵站,而乘搭小輪也可能要等十多班才有空位。總的一句,未到過尖沙咀拍攝的朋友就要格外留神。

中環 - 雖不及尖沙咀熱門,但自從新填海的港外線碼頭一帶完工後,碼頭旁的一帶就成為港島區市民觀賞煙花的熱門地點。而金鐘添馬艦填海區海旁公園的成立,在回歸前後的煙花發放時也容納了數以萬計市民觀賞。這兩個地點都有共同的優點,就是歸途方便快捷,而且也沒有尖沙咀那麼擠擁。景點雖然沒有尖沙咀的好,但中環新碼頭拍攝時以中環廣場與新會展作為左右對比,總算不錯。至於金鐘那兒就只有尖沙咀與紅磡一帶作背景,由於這些背景都沒有很高的大廈配合,遇有高空煙花時就十分難搞好構圖了。

太平山 - 那處當然又是熱門地點,東面伸至芬梨道頭而西面可達盧吉道之「龜石」都有良好位置。山頂拍海港景已是一絕,加上煙花,甚是好看,唯獨這幾年煙花發放高度不增反減,上千呎爆發的煙花寥寥可數,以盧吉道的高度來計,可以說大部份煙花都是在下面爆發,拍出來的多半就是「黐」著了東九龍一帶的山頭,成功率不算高。回程時亦可能碰上歸家人潮,一兩句鐘候車時間也大有可能。

灣仔海旁 - 自灣仔填海以來,本來彎彎的海岸線多了一個小島,而島上就是世界聞名的新會展中心,那兒除了先進的展覽場地外,也加添了一個海旁公園。本來在灣仔碼頭旁拍攝已經是拳拳到肉,再伸出多半公里,煙花就如雨下,那種貼身感覺,實在是其它地點無法媲美。但這是局限於觀賞而己,至於拍攝,那幾近180度的水平視角實在為難,難的就是構圖與器材運用,要是不怕失敗而真的想搞創作,灣仔海旁可說是另一番天地。

寶馬山 - 本不想列此地為熱門地點,皆因此地偏僻,容納人數也不外百多人,但多年觀察,此地是老手們的熱門地點,全因為這兒的海港景不比太平山頂遜色,加上只有六百呎高的位置,約半數煙花都是掛在天空上。而冬天吹的多是北至東北風,那處被煙花的煙霧蓋著的機會也較太平山低。但始終是偏僻地點,就是下車後也要步行半句鐘上山頭,而山路隱蔽兼不是市政局開闢或管理山路,沒有經驗者不宜涉足此處。
  介紹了一些熱門地點後,下列是一些筆者個人認為創作的好地點:


灣仔峽觀景台 - 前輩們十分熱衷的拍攝地點,也是外國遊人必到的旅遊景點,但可惜地產業興旺,在那處再看不到很美的海港景,而煙花就是在大廈頂上爆發。作為石屎森林的香港,那個景觀會否帶來另類回響,則見仁見智了。

觀塘碼頭 - 亦是因為搬遷機場,再加上將來可能填海,也是十分有歷史價值。

銅鑼灣避風塘防波堤 - 這個位置也十分少朋友知道,而且容易被水警封閉,但出好相的機會就十分高,而且那個觀景也絕對不比尖沙咀遜色,至於如何進入,只要請教避風塘內小艇就是。

獅子山 - 很高難度的一個位置,就是天馬苑步行上去也要個多小時,但那處可看到全個九龍與及整個港島,是一流的風景拍攝場地。要是天氣良好,加上高高的煙花,絕對是創作者的天堂。

大老山 - 有獅子山的雄偉景觀,也有交通上的方便,因為私家車與的士也可直達。近觀為東九龍舊機場,遠觀為港島銅鑼灣至西區,構圖也毫不遜色。
(二)選集合時間
  如果是一班朋友前往時,集合時間就先要計劃一下。如目的地為尖沙咀,起碼就要午飯後到達,其餘地點都大致可以在下午四、五點之間集合。但不可不提的就是寶馬山,那處是老手的熱門地點,擺腳架位置不多,通常都是中午就先要「霸」一個位置,遲了去的,很可能就要白行一趟而失去再去其它有利位置的時機。

(三)工具
  少不了就是相機、鏡頭與及腳架,還有就是禦寒衣物,食品飲料與及用來打發時間的書刊,收音機或手提電視也十分有用,因為可即時知道大會與警方安排,免得有事故發生時來不及應變。相機方面,幾乎是任何相機都可以,唯一要求就是機身有長時間曝光或不少於十五秒的手動曝光。鏡頭方面,也是何等鏡頭都沒有問題,事關拍煙花多是用細光圈拍攝,名貴鏡頭與中等鏡頭拍出來的分別不大。腳架反而要巧究一點,因為這幾年來,警方為怕有市民因觀賞煙花而發生意外,通常都會在山邊海邊馬路邊等加設鐵欄,伸展不高於四呎的腳架可能就被鐵欄擋住視線,就是足五呎高的,鐵欄外的圍欄也可能多多少少對構圖上做成障礙。而且,人多擠擁的情況下,腳架不穩,很容易就被人群的互相推撞而拍出來的就變成「地震中的煙花」。有次有位朋友就是被一位小朋友蹲在腳架旁,搞到拍出來的十分不理想,所以如何架好腳架也是一門高深的學問。

  較為好的拍攝工具就是中型甚至大片幅相機,好處就是菲林微粒幼細,最細緻的煙花軌跡也可以記錄,加上放曬時粒子密的先天優勢,應黑的地方就曬得很暗,光位的細緻火花也可以完整重現。另一優勢就是在於移軸鏡上,使直立的大廈不會因為相機向上仰而變成金字塔。135機上就只數枝鏡頭可以移軸,個別牌子更可能沒有生產,這也是大底片相機的好處,絕大部份都可以移軸,做出視角矯正效果。但這些片幅相機都是要付出體力來支持,一套大底片相機再加腳架,十多廿磅重,都是一個考慮因素。

  反觀135機,由於神鏡(Zoom Lens)的製作水準在這幾年來都大大提高,一枝28-70mm鏡就大派用場。當大煙花爆花時,不出半秒就可以設定至28mm,而煙花不太高的話,70mm又可以收緊構圖。要是定焦鏡出場時,分分鐘來不及換鏡就錯失良機,實是應該避免使用。

  菲林也是工具中最重要的一環,多半業餘拍友都會選用負片,為著可以曬相方便觀看,但坊間的3R店很多都是自動沖曬,對於夜景等控制都不甚理想,不是暗了就是太光亮。所以我建議用正片拍攝,待沖洗完成後揀選最理想一幅才到LAB處曬一張大相。好處是幻燈片是直接觀看影像,容易分辨出拍攝時的少許瑕疵,又可以用幻燈機放大至數呎影像來模擬放大相後的質感。

  菲林速度多是由ISO50~200,日光平衡的較為常用,燈光平衡的菲林也並無不可,只是顏色比較冷,藍/綠/紫色等煙花會有較正確的記錄。至於黑白菲林的應用,我想只是為了個人對煙花的不同的記情才使用,一般拍攝也很少採用。個人選擇就是專業的ISO100幻燈片與及一般最常見的ISO100負片,不選專業負片是因為一般3R店沖洗那些菲林的效果都不甚理想,而且亮度的線性在於拍攝煙花並不十分重要,反而常見的負片有少許誇張了各顏色間的差異與及增強了色濃度,放大後蠻好看。

  那麼多的器材中,筆者個人覺得最派用場的反而是雙鏡反光機,好處是一面觀看一面拍攝,不像是其它相機要倚靠記憶中構圖框架來控制曝光多少。雙鏡機中又以日製某牌子可以換鏡的最為適合,可惜現代科技的威力下,它們都被淘汰了,拿出來用時恐怕只會成為新紮師兄們的笑柄。

(四)朋友的力量
  攝影是個人的創作,但也不要小看朋友的力量。光就是人有三急,獨行俠們就要面對極大的挑戰。而且單獨一人,被人越佔越多領土,結果苦等半天而被環境影響心情,拍不出水準...約會三數知己就不同了,就是聊天這樣簡單也可以打發苦等的數個小時,而且拍攝時多了朋友照應,被小偷光顧的機會也大大減低。還有就是辛苦「霸」回來的呎土,又不會容易流失。對於經常漏帶器材的朋友,互相照應就不易敗興而返了。

(五)拍攝的技巧
  煙花就如閃光燈,一瞬即逝,所以沒有甚麼測光可言,只可以靠經驗。經驗告訴我,最好的組合是ISO100菲林配合f/8~16與8~15秒總曝光時間。但要記著就是不要讓一次曝光中有太多煙花,因為煙花太多使畫面光作一團,煙花應有的軌跡與及色彩都記錄不到。控制方法就是在煙花未爆前開快門,讓菲林記錄了煙花由海上射出的軌跡,到了一些連珠爆發時,用黑紙輕輕蓋上,記下已曝了的時間,在下次爆發時加上餘下的時間。如無法找到黑咭紙,就是一張地鐵車票或信用咭都可以,只要足夠擋住鏡頭開口就好了。

  常常看到攝影書介紹黑咭紙檔光大法,又玩甚麼雙重曝光,以我這個過來人身份試出並不大可行。理論上,這些大法實在完美,但實際上,煙花發放又多又密,要等煙花與煙花間的空閒時間來補足大廈山景等的層次,實在太難掌握,而且沒有煙花的耀光,拍攝清晰的海港景就很可能弄上三數分鐘,就是只為補足用途而拍,也很可能弄上幾十秒,試問一次廿多分鐘的煙花拍攝,又有幾多個空檔時間呢?而雙重爆光更是難上加難,拍攝一次後要相機腳架原封不動直立近兩小時,第一難;到煙花爆發時穩得著手等????????等候那最美的煙花就是第二難,如此高難度拍攝,又不保証成功,為何硬是有人提著,攝影真是挑戰難度的藝術嗎?當然也有大師級的成功例子,但背後可會是一籮一籮的壞菲林,就要閣下衡量一下所謂成敗得失了。

(六)事後處理
  拍攝完成後,一般都是越快沖洗越好,但拍新年煙花便要面對大部份店舖都會新春休假(今年市道不境氣,或會不同..),拍了的菲林也應放回雪櫃冰格內,使菲林上完成了的化學反應不會變壞。到店舖重開時,也不好急不及待拿去沖洗,事關沖印機在長假期後重新運作,藥水未必立刻回復最佳狀態,而且大多數消費者都是第一時間拿去沖曬,菲林多時,一來手腳亂,很易搞錯;二來就是藥水在未穩定時再大量沖洗,會否打個折扣也成疑問。我就會在新春不太忙日子才分次沖洗幾日來拍攝的菲林,避免在沖洗時有任何錯失而白費心機。

  除了菲林外,也要小心處理用過的器材。在海邊拍攝也不用多講,海水的鹹氣水份是會侵蝕鏡頭鍍膜與及金屬部份,當然一回家就要清潔。在山頭拍攝時,濕氣就更嚴重,回家就要立刻作出處理。

  記著一點很重要的,就是點算清楚帶來的物品有沒有收拾好,最好是出發前用紙筆記下帶了些甚麼,拍完後遂一點算,那就減少了遺漏器材的危險。菲林也最好放在相機袋內不怕擠壓的位置,以免一日工作的成果因為人多擠迫時壓壞了。

  這些事看似「小兒科」,未看時也明白來龍去脈,但以我見解這些都是最常犯的問題,而且萬一犯上亦無從補救,每次拍攝時都是記著避免犯上為妙。

  執筆時尚未到年初二,總算將自己的經驗溫習了一次,待交稿時看看有沒有今年的照片一同印出,希望天公造美吧! 

  在此預祝各位讀者今年拍攝順利,創作有成!
.
夕陽下的人像剪影是一個常見的攝影主題,它是利用逆光的原理,表現出人像的肢體、情境以及優美的黃昏景致。在拍攝上,我們通常會使用「全手動」曝光模式,縮光圈、加快快門,以求讓人像處於接近全黑、而天空又能表現出色彩為宜。消費級數碼相機的最小光圈常在 F8 - F11 左右,若是光圈不夠小,有時還需加上「減光鏡」,才能讓人像接近全黑的狀態。




拍攝要點:
1.  尋找逆光的場景,夕陽的位置是在人像的後面。
2.  將相機的拍攝模式調整至「全手動」模式。
3.  先將光圈調整至最小,快門調整至最快,從 LCD 畫面預視拍攝結果,以決定是否還需將光圈稍微加大。
4.  若在最小光圈、最大快門的狀態下,人物尚未達到接近全黑,則加上減光鏡,再做拍攝預視。


總結:
增強對比,調整美化天空色彩。
.

夜景攻略實戰篇

上期跟大家介紹過用 DC 拍攝夜景的事前準備,今次將集中討論實際拍攝時的要點。夜景拍攝雖然易學,不過卻難精。相對於傳統相機,利用 DC 作夜景拍攝會有更多變數需要考慮,不過也因此而有較多變化,其實非常好玩呢﹗

如果有心學影相的朋友,以 DC 作為學習攝影的工具是非常之好的。

盡量穩定機身
上次提到,三腳架是夜間拍攝的必備工具。點解日間拍攝風景相可以手持機身,而夜晚拍攝就要使用三腳架呢?原來日間光線充足,相機可以維持一個較快的快門速度,CCD 也有足夠光量曝光。相反,晚間的光度通常非常微弱,這時相機的快門要降至很慢(有時慢至數秒)才可以讓 CCD 吸收足夠光量,相信沒多少人能有足夠定力手持拍攝而又不手震。原則上,使用愈重型的三腳架,受到週圍震盪影響的機會便愈細,但太重又會消耗大量體力。以 DC 的重量來說,二、三百元的鋁質三腳架已有不錯的效果,不過要留意腳架起碼要有一定的高度,如果升起後有超過 1.5 米已經不錯。

如果一時沒有腳架在身,或者環境不容許帶腳架的話,也有一個折衷方法避免手震,就是讓 DC 靠在街上的固定物件上拍攝。這時如果用有扭鏡頭或者扭 LCD 的 DC 便非常之好,因為就算靠在欄杆上、地上或者牆上,都可以將 LCD 扭向自己取景,很是方便。此外,單鏡反光機在拍攝時,會因為裡面的菱鏡彈起而產生震盪,在夜景拍攝時較容易引致照片模糊。普通 DC 沒有菱鏡,拍攝時反而較為穩定。

在酒店房間內以玻璃面穩定機身拍攝出來的效果。

如果沒有三腳架,不妨利用街上的物件穩定機身,很多時都能順利拍攝出清晰照片。

架起三腳架,利用遙控器拍攝,可有效減低手震。

增加快門速度更清晰
大家如果以街上物件穩定相機的話,由於相機仍然有機會受手部震動的影響,所以快門速度也不可能慢至數秒,半秒至一秒已經是這個方法的極限了。要盡量增加快門速度,首先可以考慮將光圈放至最大。傳統攝影一般都不會在拍攝風景時用上大光圈,景深過淺會使照片不夠銳利。用 DC 拍攝便大可放心,因為 DC 的景深很闊,大光圈或者小光圈的景深效果,用廣角鏡拍攝時不會太明顯。

另一個增加快門速度的方法是將 ISO 感光值調高,例如由 ISO 100 調高至 ISO 200,感光值增加一倍,快門便可快一倍之多。不過將 ISO 調高,同時也會將照片的背景雜訊增多,品質也會有所降低。較舊款的 DC 最多只提供 ISO 400 感光度,新款一點的已經有 ISO 800,而某些數碼單鏡反光機更有 ISO 1600 之感光度,幾乎手持都可拍攝夜景﹗

使用大光圈拍攝夜景絕對 OK﹗

Canon EOS 1D 是其中一部提供 ISO 1600 感光度的數碼相機。

拍攝車流小技巧

夜景照片之中最為經典的場面,相信是馬路上的汽車都變成一條條橙紅色的光線軌跡,很能突顯都市的繁華景象。這是以慢快門造出來的效果,只要快門有四至八秒的開啟時間,便足夠讓車輛駛經鏡頭前大部分的地方,車頭燈及車尾燈便被紀錄成一條條的光線,當然要用三腳架固定相機。拍攝時要多留意附近的車流,因為選擇車速愈快、車輛密度愈高的馬路,可以拍攝出更多更長的光線。車輛跟相機的相對速度也有很大影響,如果車輛面向相機行駛,光線便會集中在一個較小的地方。如果車輛在相機前駛過的話,兩者的相對速度也較高,光線也會較長及較明顯。

車流較多較快,光線軌跡也較明顯。

如果車輛不夠多的話,光線也會弱得多。

天色全黑未必好
很多人以為夜景便是夜晚拍攝的景象,其實又未必一定要天色全黑才可以拍攝,在太陽下山後、天還未黑時的 Magic Hour 其實更加吸引,華燈初起及天上的晚霞互相輝映,很多明信片風景相也是這個時間拍攝出來的。

攝 Magic Hour 時如果將曝光補償減低一級,晚霞的色彩會較加濃。
.

數碼攝影仍然離不開光圈、快門

傳統相機的對象多數是很鮮明的,例如傻瓜機針對入門用家、單鏡反光機針對專業用家,河水不犯井水,所以傻瓜機一向也只做好方便、輕巧、易用的份內事,決不管專業的手動功能。數碼相機(DC)的情況就複雜得多,多數高質素的 DC 都爭相附上不少手動功能,如光圈先決、快門先決等,無論新手或老手,都有機會利用手上的 DC 接觸這些功能了。如果掌握到這些功能的用法,自然可以拍多些漂亮的照片了。而要了解這些功能,還是要回到攝影的最基本原理 - 光圈與快門。

拍攝人像時,攝影師可利用淺景深來突出主體

光圈可改變透光量及控制景深

光圈本身其實並不是很難懂的東西,顧名思義,就是鏡頭中讓光線穿過的一個孔。大家很容易就理解到,如果孔徑愈大,便可讓愈多光線透過,而孔徑的最大直徑便受到鏡頭的鏡片大小影響。鏡片愈大便愈難製造愈昂貴,而且也愈笨重。光圈的大小,是以光圈值來表示:

光圈值(F Number) = 鏡頭焦距(mm) / 光圈口徑(mm)

以一枝 50mm 的鏡頭為例,若它的最大光圈口徑是 36mm,鏡頭的最大光圈值便等於 f/1.4 (50 / 36 = 1.4)。光圈值是以 f 值來表示,f 值愈小光圈口徑便愈大。現時 35mm 單鏡反光機中,最大光圈值的鏡頭應該是 50mm f/1.0,而數碼相機則是 f/1.8。

有手動功能的數碼相機,是可以讓用家在手動曝光或光圈先決模式中將光圈收細的。單鏡反光機中最常見的 f 值有 f/1.0、f/1.4、f/2、f/2.8、f/4、f/5.6、f/8、f/11、f/16、f/22 等,不過數碼相機的光圈值現時只局限於 f/1.8 至 f/8。f/2.8 比 f/4 的通光量大一倍,f/4 又比 f/5.6 的通光量大一倍,如此類推。

如果是本專欄的忠實讀者,相信都知道光圈除了可以控制透光量外,也可以控制景深。光圈愈大,景深愈深,詳細情形已於上期解釋過了,也不便再贅。

如果是變焦鏡頭的話,鏡頭的最大光圈值通常都會以一個範圍來顯示,如 f/2.0-2.5,代表 Zoom 至最短焦距及最長焦距時的最大光圈。

光圈便是靠幾片光圈葉來改變其大小。

專業的數碼相機通常可以在 LCD 上知道當時的光圈大小。   

快門也可控制透光量

快門最基本的定義,便是感光元件(菲林或 CCD)的曝光成像時間。在菲林單鏡反光機中,快門一般靠鏡頭與菲林之間的快門簾去控制曝光時間,通常由 60 - 1/8,000 秒不等,更可以作長期曝光,即是說快門可以維持開啟,直至放開快門掣。在數碼相機中,某些單鏡反光型號的快門更可以快至 1/16,000 秒(如 Canon EOS 1D),這已經是超出菲林相機的極限以外。曝光時間愈長,感光元件的受光量便愈多。例如 1/30 秒的快門通光量,便比 1/60 秒多一倍。在較為專業的數碼相機中,快門可以透過手動曝光或快門先決模式調較。

菲林單鏡反光機靠快門簾控制曝光時間。

普通數碼相機沒有快門簾,透過改變光圈葉的開啟時間(鏡間快門)及 CCD 的感應時間控制曝光時間。

專業的數碼相機通常可以在 LCD 上知道當時的快門速度。

光圈及快門互相影響


使用大光圈拍攝的照片,只有焦點部分才會清晰顯示,景深外的地方顯得十分模糊。

細光圈可拍出深景深(或稱長景深)的照片,所有景物都顯得十分清晰。

慢快門可以讓畫面移動的部分模糊,產生動感效果。

高速快門可以凝固移動中的主體。

看到這裡,心水清的讀者都可能有點頭緒。光圈及快門都可以同時控制通光量,即是說光圈及快門都是互相影響著。如果將光圈收細一級(例如由 f/4 收細至 f/5.6),通光量便應該少了一半。不過如果將快門時間增長一倍(例如由 1/60 秒減至 1/30 秒),通光量又回復了原先的模樣,即是說光圈及快門對通光量的影響是可以互相抵消的,f/4、1/60 秒及 f/5.6、1/30 秒的組合都可得到相同的曝光程度。

照片的影成是靠將適當的光量照射到 CCD 上,情況就好像將水注入一個杯中,太多或太少都不成。如果光線太多,CCD 的訊號達到飽和,又或者光線太少,CCD 未能分辨當中的細節,照片都會失去層次,即是說「影得唔清」。將適當的光線投射到 CCD 上,便是光圈與快門的最主要用途。至於應該用甚麼光圈及快門的組合,就要取決於當時的題材適合以甚麼景深表達,以及主體的移動情況而去決定了。
.
閃光燈的應用篇

一、閃光燈概說

       繼之前跟各位介紹光的應用技巧後,各位同好在攝影上該有多一層的認識了吧!雖然筆者不斷說明遇到各種光源狀況下,應該進行補光,但是一直沒特別介紹補光的方法,今就『閃光燈』開一專題,詳細向各位介紹各種閃光燈的應用,期許各位網友在光源的應用上能更上一層樓。


對於135相機來說,閃光燈的機動性是非常高的,尤其現在的相機無論是雙眼相機或單眼相機,也都有具備內建的閃光燈設備。

一般來說相機的閃光燈可分為二種類型:一種是屬於內建式閃光燈(隱藏式),屬於相機本身結構之一。內建式閃光燈又可分為固定式及可外彈的隱藏式閃光燈,如左圖:

 

 

 

            


另一種為單體閃光燈(分離式),可以插接在相機身上的燈座,又稱為熱靴 HOT SHOE。

這種外接式閃光燈靈活應用性更高,造型、樣式及功能的差異也相當大,大多能做出傾斜、旋轉、仰角、投光寬度及各種不同的輸出光量。而且插上相機的熱靴後,立刻與相機結合變成電子迴路操作系統中的一部份,可快速的感應出適當的閃光出力,以獲得正確的曝光。

 

 

閃光燈的 GN 值

我們在購買閃光燈時,常在規格表中見到閃光燈一欄,標明:GN值(閃光燈出力指數)!GN 是GUIDE NUMBER的縮寫,也就是『閃光燈光度指數』。它以感光度 ISO 100 度的軟片或數位相機為計算標準,其公式為:

GN(m) = 光圈級數( f值 ) x 攝影距離( m )

這是一個很簡單的公式,例如閃光燈距離被攝體5公尺(m),使用GN20的閃光燈時,光圈應為 f/4。如距被攝體約7公尺時,光圈就應調至 f/2.8。不過這是基本換算,在拍攝時還要視當時的環境、主體反射率、以及焦距之長短和是否使用閃光柔光罩、濾色片等作調整。有時根據不同的長度單位,GN值又分為 GN-m及GN-ft兩種,前者以公尺( m)為距離單位,後者以英尺(ft)為距離單位。

採用內建式閃光燈時,因閃光燈本身體積小,GN值也不大,一般都在GN11~GN14左右,攝影距離相形的也被限制在3~5公尺左右。而外接式的單體閃光燈從GN20~GN34都有,光量出力較大,對於環境的適應性相對的提高。

        GN 值方便的地方在於,以此為標準增減使用之光圈就可拍攝了。不過,現在大多數的相機為了方便起見多直接標明閃燈的距離,不用 GN 這種麻煩的參數!另外一點要注意的是在戶外使用閃光燈時, GN 會低於閃光燈上所標定的數字,這是因為 GN 值是根據『室內』的反光天花板或牆壁所量測。在戶外,投射到主體的光會降低一些,可依據標定 GN 值的 2/3 來設定。

二、閃光燈功能介紹

我們說過閃光燈分為內建式及單體閃光燈,現在就針對其相關功能分別介紹:

內建式閃光燈:

一般來說相機內建式閃光燈並沒有太多的閃光燈功能留給使用者,充其量是把閃光燈功能加以程序化:以『全自動』、『強制閃光』、『強制不閃光』、『防紅眼』、『慢速』加以設定。少數高檔的數位相機或單眼相機可使用專屬的外接閃光燈,才具有許多單體閃光燈的手動功能,增加了攝影適用範圍。輔助閃光的應用是通過對現有光形成的陰影部位增加照明的方法來減小陰影的影響,由於相機的智慧能力尚不及人腦的應用配合,因此,在使用閃光燈時還是必須對其功能特性詳加瞭解:

1. 全自動閃光

由相機內含的測光表自動判斷是否使用閃光燈,若是光線不足,便會自動地啟動內建或外彈式閃光燈。這種測光方式稱為TTL測光。

TTL的全名是(Through The Lens),是一種直接測定透過攝影鏡頭光線亮度的測光方式,亦即測光儀器是位於相機內部,此種測光方式,可較為精確的計算出曝光量,決定正確的曝光值。一般而言,「全自動閃光」的模式可以適用於大部份的狀況。

2. 強制閃光


強制要求相機啟動閃光燈打光,最常應用在逆光攝影(主體處於背光下)時,利用閃光燈加以補光,以免拍攝的主題或臉部過於灰暗。

左圖使用強制閃光模式,背景本身也不會因為需要加大曝光級數,而完全淡化。

 

 

 

3. 強制不閃光

強制要求相機不要啟動閃光燈。在光線較微弱時,會使快門相對延長,此時需要使用腳架加以配合,例如,強調現場燭光晚會效果、翻拍或在攝影棚中運用石英燈拍攝時,便常使用「強制不閃光」的設定。

4. 消除紅眼

主要是透過閃光燈的預閃,促使瞳孔做某種程度的收縮,以減小反射回來的紅光。一般有二種方式,一種是預閃一次強光,另一種讓閃光頻閃數次,待瞳孔適應之後,再執行主要的閃光同步,適用於正面拍攝人像作品時。不過效果有限。

5.慢速閃光同步( Slow)

在微弱的光線環境下拍攝時,如果使用高速閃光燈,很容易造成主題明亮,背景卻非常地暗,拍攝出來的作品會一成不變,背景細節也無法表現,因此有些內建式閃光燈提供了『慢速閃光同步』功能,相機本身會將快門的速度延遲變長,以改善背景過暗的情形。在夜間要同時兼顧拍攝人物與景緻時,可使用慢速閃光同步功能。

  
強制閃光燈 慢速閃光燈
不同閃燈的速率可以製造出不同的效果(摘自『數位視野』)
上圖是利用內建閃光燈測試在強制閃燈時,由於閃燈威力不足無法全面照亮場景,慢速閃燈時則因快門速度放慢產生光暈現象,但背景也亮了起來。

6.後幕閃燈模式(Rear Flash)

所謂的後簾模式(Rear Flash),指的是曝光快完成時,才啟動閃光燈,此模式較高檔的數位相機或單眼相機中才有。相當你在移動相機進行追蹤攝影的同時,加上使用閃光燈凝結瞬間動作,較長的快門時間和瞬間曝光會使這兩種狀態同時顯現在作品上。部分廠牌的數位相機如:Olympus 很喜歡將這種功能附在閃燈選擇之中,就是『後幕閃燈』。



單體閃光燈:

單體閃光燈種類非常多,有時功能會複雜到讓初學者眼花撩亂,甚至望之卻步,但歸納起來還是有一些基本功能可向各位介紹:

首先說明各種閃光燈基本的測光及連動方式:

1.EE方式:

EE測光的全名是(ELECTRIC EYE)也就是『電眼』,裝設在閃光燈上的小型測光裝置,利用本身的電子功能,偵測到達正確光量時,自動截斷光源的輸出,以達到適當的曝光。本身依靠底部的一個電子接點與相機上的熱靴連接,達到連動的效果,這種閃光燈在十幾、二十年前是當時的主流。因此它有幾點特性必須特別注意:

閃光燈與相機測光表分別獨立,完全依賴一個接點或快門線連動。

由於閃光燈與相機測光表分別獨立,因此只有EE控制模式(C模式),沒有自動模式。

獨立的電眼與相機本身有些許誤差(有時相差1EV值),因此準確率低於現有的其他曝光模式。

這種連動方式會限制了快門的最高速度,一般都在1/60秒以下(或是X快門)。

2.AE方式:

自動曝光(Automatic Exposure,簡稱AE)。測光系統依據周圍環境光度的情形自動設定適當的曝光,曝光過程中感應器會監控反射自主體的光線,當達到正確曝光時,自動切斷光源的輸出,一般有三個接點與熱靴連接;可區分為三類:

全自動程式曝光:相機選擇最佳快門值,再自動測光後決定光圈值而曝光。

光圈先決曝光:攝影者調整光圈值,再由相機自動測光後決定快門值而曝光。

快門先決曝光:攝影者調整快門值,再由相機自動測光後決定光圈值而曝光。

這種閃光燈可分為一般自動閃光燈及可搭配曝光模式的專用型自動閃光燈。


3.TTL方式:

這是目前絕大多數的閃光燈測光模式,基本功能在內建式測光表中說明過,不再贅述,茲將其特性整理如下:

透過相機鏡頭的光量測光,因此準確率大大提升。通常有三個接點以上與熱靴連動。

相機本身測光模式最多可達九種,要發揮最大功能必須搭配專用/相容閃光燈,否則無法連動。

因為與相機同步測光,因此快門速度可搭配的幅度大為提升,不再限定於1/60秒以下。

可以透過程式設定,決定閃光燈與現場光源的比例,設定為主光源或補光。又有TTL AE模式。

其次說明各種閃光燈面板上的功能與應用:

在閃光燈的面板上,除了各種操作模式控制鈕外,常常也提供了 GN 值、ISO 值、攝影距離及光圈設定的參考轉盤或計算表,讓你設定距離範圍和搭配的光圈值。只要是鏡頭設定在閃光燈建議的光圈值上,並且在所指定的距離範圍內,主體稍近或稍遠一點都沒問題。但是各位如果不會看、不會設定,就無法發揮閃光燈的功效,值得初學攝影者重視。下面三個圖是閃光燈背後的面板,各種表示方式作一個解說:

     這一款提供了 M(手動)、Auto兩種及閃光燈 Test 鈕。在曝光參考表上ISO 100 部份,它有f/2、f/4及f/8三種曝光參考。這表示在 f/4 時,有效距離為5.5m(4x5.5=22 GN),超過就會曝光不足。在f/2時,有效距離為11m(2x11=22 GN)。在 f/8 時,有效距離為 2.75m(8x2.75=22 GN),而它建議的最佳值是f/4。

另外,WIDE 標示指的是近距離的廣角拍攝,通常會加上一個塑膠板在閃燈前端,所以閃光燈的光度會減弱,有效距離縮短。

      這一款稍微複雜一些,ASA值就是ISO值,提供範圍較廣,可從25~1000。曝光模式有 M、黃C、藍C、紅C四種,『O』是OFF鈕,『I』是ON鈕,白色按鈕是電力測試鈕,紅色則是Test鈕。

在曝光參考表調整到ISO 100時,同樣有f/2、 f/4 及 f/8 三種曝光參考。f/4時曝光模式應調整到藍C,有效距離為7.5m(4x7.5=30 GN ),在f/2時調至紅C,有效距離約15m, f/8時調至黃C,有效距離將近 4m。建議最佳光圈為f/4。

    這一款功能較強,同樣ASA值就是ISO值(屬於老一代的款式),ASA值從25~800。曝光模式有 M、紅、綠三種。發光體上方的N、S、T是閃光燈投光角度,分別有35、50及85度;右方是仰角的角度,分別有0、45、65、90度,90度就是直接打在天花板上了。開關鈕其實有二道,閃光燈插上熱靴後先扳動LOCK鈕向右,再做SWITCH ON,如此才會與相機連動。最下面紅色則是 Test 鈕。

在轉盤上先將ASA(ISO)調到100,其次依據投光角度調整內轉盤到N,完成基本設定。只有f/2.8、f/4二種參考光圈。f/4時調到綠線,有效距離為5m(4x5=20 GN ),在f/2.8時調至紅線,有效距離約7m。建議最佳光圈f/4。

在內轉盤上另有W1功能,與第一款閃光燈的WIDE相同,加上散光板時,要調整到W1。

同步線:當閃光燈離開熱靴時,用以連接閃光燈及相機,當按下相機快門得以透過此縣級發閃光燈。要注意不是所有相機都有提供此功能的接座,而且不是任何同步線都適用,這一點尤其是初學者更要小心。

閃光燈同步觸發器:主要閃光燈發光時,可透過這個小道具同時讓附屬的閃光燈觸發,達到多光源打光的目的。所以只要有了這個附加配備,我們也可以在家中布置一個小小的攝影棚。

    柔光罩、反光板等附加配備:有很多相關的附加配備,雖然不是閃光燈的直接附屬功能,但是有了這些配備,可以讓攝影者發揮更多的創意空間與攝影理念。

三、閃光燈應用技巧

閃光的在室外的有效GN值會低於廠商的標示值,這一點在前面章節有介紹到,因此這邊簡單的說明實際應用上要注意的地方:

對現有光照亮的主體之中間色調部分測光,也可使用相機的自動測光來記錄快門和光圈的讀數。而快門讀數應正好等于或慢于閃光燈的同步速度。
外接閃光燈上設定的 ISO 值有時要比底片來得高,甚至高過數位相機本身標定的真正 ISO 值。因此,使用時,宜採用定光圈如:F11來實際量測閃光燈到主體的有效距離。你也可以根據原廠提供的閃光燈指數來計算,不過實際驗證一下還是比較放心。
假如沒辦法太接近主體拍攝,則必須將閃光燈的強度提高,移除鏡頭前的濾光鏡,最好外加一個手提外接閃燈。另一方面,如果距離太近,則可以加大光圈、提高快門速度(注意要在閃光同步範圍內)。使用數位相機,可以試拍數張確定閃燈的能量。部分外接閃燈使用低功率以減少光之輸出時,色溫會稍高。
其實,我們可以把閃光當作『日光』來處理!當你的主體環境光過於平淡時,閃燈可以增添強硬、定向的日光成分。在攝影棚內,你需要將大功率的閃光燈與相機分開架設。測光後固定快門速度,但將參考的光圈值縮小兩格。配合架於高處的閃光燈,使其與主體成 45度角。記住不要讓閃光燈的位置太低,否則會造成日落的假象。同樣,也應避免閃光燈離主體太近,這樣光看上去會不均勻。增加距離、加大亮度比較能符合日光的感覺,此種搭配適合拍攝人像、雕刻和商品等等。

一般閃光燈的使用方法,在此章節不特別說明,各位只要學會上一章節介紹的閃光燈設定,調好所需的ISO值、光圈大小,基本上是不會犯錯的。這邊要介紹的是一些進階的應用技巧,包含:閃光燈色溫的應用技巧、色溫的控制技巧、跳燈技巧、反光配備的補光技巧、多光源應用技巧、消除紅眼技巧、後幕閃燈模式拍攝技巧等。以下一一位各位介紹:

閃光燈色溫的應用技巧:

我們知道閃光燈的設計,是以色溫6000K為標準,理論上的色溫與日光是很接近的,但實際上,它還是比正常日光的色溫度(5600K)高了些,嚴格來說,稍微偏向冷色系。而且連續使用閃光燈拍照,約第四次以後的色溫值比在第一次閃光還要高 100K-300K,這是因為閃光燈出力後產生的餘熱,拉高了色溫。對於有品質要求的攝影活動來說,儘管上升的色溫不高,但還這樣來來回回就差了500K~800K的色溫,仍然要注意其影響。因此,有些單體閃光燈會加上暖色濾光片或使用勻光片,罩在閃光燈投光處,可以使閃光的色溫降低,感覺溫暖、溫柔一些。

不過有時不要太過苛求色溫和色彩平衡的統一,多一點變化也是不錯的拍攝手法。在室內昏黃的燈泡光線下所拍攝帶輝黃色的作品,看起來頗有黯然詭譎的感覺!使用閃光燈打亮背景(跳燈的應用--故意跳燈打亮主體後方),用慢快門表現出燭光晚會或生日蛋糕的溫馨情境;抑或是強制不閃光,讓帶有暖色背景的臥室或是其他佈景的搭配,這樣滿室、滿臉的溫馨效果,看上去會顯得自然的多也甜蜜的多。

色溫的控制技巧:

在室內,光線不夠明亮時要打開閃光燈補光;在室外,拍攝逆光人像、打散臉上的光斑時,閃光的補光也同樣重要。這兩種情況下使用閃光燈時,除了要考慮閃光燈本身的色溫以外,必須要同時考慮閃光與現有光混合在一起所產生的照明效果。不論室外、室內,都要要注意有色的牆壁、陽傘和周邊的廣告或海報等,對色彩平衡的影響。

除非你追求的是作品本身的特殊效果,否則最好讓閃光與其他光源在色溫上保持在一定的範圍內。例如說:在室內石英燈的環境下,使用閃光燈最好搭配黃色濾色片,拉低色溫,避免洗出來的作品一片青綠。因此,各位必須慢慢加強你的眼睛對於色溫變化的敏感度,如此才能預測出它對你的作品的影響,進而達到色溫的應用與發揮。

跳燈技巧:

跳燈通常是指將閃光燈打到天花板或牆面,再反射回來。通常閃光燈的直接照射屬於直射光源,容易在被攝體的後面留下『強烈』的陰影,造成較差的光質。所以我們會將閃光燈轉個角度,以折射或反射光打在被攝體上,以獲得擴散光源( 俗稱「跳燈」),便可以減輕或避免此現象,使光線變得柔和。

如果我們使用的是EE電眼式閃光燈,必須計算投光角度、充當反射體素材的材質與顏色,以及光線行經距離,計算得宜,才能夠發揮您期望的效果,拍攝方法如下:

決定以天花板或左右牆面作為跳燈的反射素材。不同的彈射角度會拍出不一樣的效果。

設定閃光燈的傾仰角,要讓反射光精準的打到主體身上(不要侷限於閃光燈上的角度)。

概算出光線行經路線到主體的總長度。

評估反射素材對於閃光燈投射到主體造成加減光的因素,而且要考慮到是否會改變色溫。

將閃光燈調至M模式,以手動方式設定閃光燈。

依據總行經距離、加減光因素、主體本身的反射率,決定轉盤上的相對距離設定。

最後還是要依靠您的經驗,老話一句--多拍才能精確掌握。

如果是TTL模式閃光燈,就比較不用如此麻煩了,頂多要考慮反射素材本身的材質及顏色,不要造成色差即可;經驗充足以後,再根據其他加減光因素,進行正負差調整即可。

      反光配備的補光技巧:

初學者使用閃光燈時,通常只會幾種打光方式:以閃光燈當主光源,由相機決定閃光燈的出力;或者利用閃光燈強制閃光,拍攝背光的主體,當作輔助光源;再來就是打跳燈(有時還是用瞎猜的),這算是不錯的了。這邊要介紹的是以閃光燈當作輔助光源,進行各種補光、效果光。補光方式很多種,筆者將外拍活動最常用的反光板補光及閃光燈補光做個介紹:

反光板補光:

反光板補光是最常用的補光方式,臉部過暗或者對比過大,都可以運用它。反光板的種類非常的多,筆者建議可購買一面為銀色,一面為金黃色的圓形反光板。反光板補光的先決條件是要有足夠的光源,如果在沒有陽光的時候拍照且又須補光時,閃光燈就派上用場了。它的特點是:

質輕,收起來攜帶容易;攤開面積大,效果佳。

因應不同需要使用,日光下可用銀色反光面;樹陰下色溫偏高可用黃金面。

補光效果容易預測,就算反射閃光燈打出的作為補光,算好距離及角度,相差也不大。

閃光燈補光:

人像外拍活動中,常將閃燈架在機頂接座上,如此拍攝形成正面光,模特兒的臉部會顯得明亮白皙,這種感覺即是時下的婚紗寫真常用的拍攝方式。此外閃光燈補光會造成主體與背景明亮對比增加,有助於主體突顯。然而背景是一反射體且靠近被射者,例如一面牆,這樣一來主體的影子照映在背景上,若攝入鏡頭,反而破壞畫面整體。

補光方式不少,初學者最好好多多嘗試,了解其差異並增加經驗值,以後拍攝作品就不會一成不變!

使用跳燈當補光,將閃光燈轉個角度,以折射光打在被攝體上,便可以減輕或避免此現象。

在閃光燈上加個柔光罩,,使閃光燈變成擴散光源,作為補光效果也不錯!

閃光燈搭配反光板補光,可減輕背後陰影,又可增加被攝體的立體感。

使用同步線,讓閃光燈以中高光的方式(可視實際狀況調整)補光,效果更佳。

注意補光比例,不要讓補光搶走主光的色彩,亦或是造成曝光過渡。

多光源應用技巧:

有很多人想要拍些商業攝影、沙龍照的作品,但是卻空有理想或技術,卻苦無經費,其實如果您有多個外部閃光燈,再添購閃光燈同步觸發器( 不到 NT$700-800 )),同樣也可以達成類似於攝影棚的效果,實現你的美夢。

    首先將 Multi-Slave 的閃光燈觸發底座裝在腳架上!(也可接上同步線,進行連動的觸發動作)記得受光面最好面向相機上的閃光燈。

其次將外部閃光燈裝在 Multi-Slave 觸發底座上,並且調整閃光燈的角度,當相機的閃光燈閃起時,外部閃光燈也會跟著閃動。   

當然您可以搭配之前解說的方法,在閃光燈上加個柔光罩!在實務上,直接的閃光燈照射,多會較為硬調,光線品質較差,無法除掉厚重的陰影,若是再配合適當的柔光裝置,會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進行室內攝影時,除了使用跳燈技巧,避免明顯的陰影產生外,其實,再加上第二、第三個閃光燈,讓整體的光線照射更合乎需求。這樣的方式很類似於攝影棚的做法,但是成本卻遠比攝影棚便宜多了!光線的運用,其實是攝影藝術中最重要的環節之一,而閃光燈則是各種光源裡,容易獲得但是較難掌握的部份,初學者不妨利用此方法,慢慢地學習閃光燈光源的運用。茲將幾個重點歸納如下:

1. 如果是數位相機,無法外接閃光燈,當然也無法使用跳燈技巧,進行室內攝影時,第二、第三閃光燈尤其顯得重要!

2. 功能輕巧機動,可以輕易地帶著燈光到處拍攝。

3. 通用性極高,附加的閃光燈可以與傳統的相機共用。

4. 在購買時請先選擇閃光燈,再選用適用的觸發裝置。

5. 如果各位玩得入迷了,要獲得更佳曝光效果,可以使用獨立的測光錶,量測更精確的曝光值。

6. 注意主燈與第二、第三閃光的間補光的比例,通常1:2~1:4是最常見的比值,如此方可獲得預期的效果。

    消除紅眼的技巧:

首先我們先要瞭解為何會產生『紅眼』?紅眼的產生是因為閃光燈打到眼睛視網膜後的微血管組織,反射回來所產生的自然現象。只要鏡頭與閃光燈間的夾角設計得太小,便容易產生「紅眼」的現象。內建式閃光燈,尤其是數位相機,在設計上較著重於輕薄短小、攜帶方便,鏡頭與閃光燈常常靠得很近,也就更容易產生「紅眼」的現象。另外,攝影距離越短,閃光燈與鏡頭角度越小,也容易產生紅眼。

    一般相機『消除紅眼』功能主要是透過閃光燈的預閃,使瞳孔做某種程度的收縮,以減少視網膜反射回來的紅光。事實上,這種方法減少的紅眼現象還是有限,並非真的可以消除或避免掉紅眼的拍攝結果。

真正有效的方法是:

1.使用漫射、擴散或反射光線,例如,讓閃光燈做某種程度的折射,如照向天花板或反光板,再折射於主體上。加上柔光罩也是不錯的方法。

2.利用外部的閃光燈,加大鏡頭與閃光燈之間的距離,都可以有效地清除紅眼。同樣的可以搭配上述的方法,得到加成的效果。

3.利用同步線,使閃光燈遠離鏡頭,增大中間的夾角,以完全消除紅眼現象。

    後幕閃燈模式(Rear Flash)拍攝技巧:

      相當你在移動相機進行追蹤攝影的同時,這種特效閃光模式會使部分景物清晰,而背景及其他地方呈條紋或動態,就是『後幕閃燈』。使用這種效果時現場光不能太亮,特別是閃光燈照在前景時,其拍攝技巧提供給各位參考:

左圖就是以追蹤攝影的方法進行拍攝。

      可先調低相機的 ISO 值。(記得拍攝完後要調回正常的ISO值喔!)
使用低速快門,大約在1/15~1/2秒之間。
將相機功能切換到快門優先模式,量測現場光的曝光讀數。
將閃光燈功能切換到後幕閃燈模式。
以追蹤攝影的手法拍攝,或者可選擇搖擺、旋轉或推拉相機機身,產生更出色的效果。
如在日光下拍攝,可選用中度的PL濾光鏡,以降低快門速度。
.

偏光鏡用法話你知

大家用數碼相機拍攝,比起以往用傳統相機拍攝的確快捷方便得多,例如數碼相機的白平衡功能已經可以取代以往的多種糾色濾鏡,出外拍攝時不用再帶那些不同顏色的濾鏡。雖然如此,不少濾鏡的用途其實非常獨特,並非數碼相機或者 Photoshop 功能所能夠取代。以偏光鏡為例,其減輕反光、增強景物色彩、減輕大氣霧氣現象等妙用,令偏光鏡成為風景攝影必備濾鏡之一。

偏光鏡原理

根據現代物理學原理,大自然光線以波動能量形式傳播,而且相對光線的傳播方向,光波震動的方向是四方八面的。不過在某些特殊的情況下,例如光線經非金屬面反射,或者穿過一片偏光鏡(Polarizer)後,大自然光線可以「修整」為只在某一水平面震動,這種光線稱為偏震光(Polarized Light)。大自然中不少光線都是偏震光,例如玻璃表面的反映、花草的反光、水氣的反射等等都是例子之一,在攝影角度而言,這些光線都令照片色彩減弱,可免則免。


偏光鏡以一種平衡排列的結晶體構成,這種結構只讓與晶體平衡的光波通過,向其他角度震動的光波就一律被阻擋。如果調整好偏光鏡的角度,水面、玻璃、花草、水氣等反射過來的偏震光便可以被阻隔,而正常光線就可以部分通過,從而得到加強反差、減輕反光、增強景物色彩、減輕大氣霧氣現象的作用。

偏光鏡之選購及安裝

在數碼相機上使用之偏光鏡,主要分為兩個部分。下半部分用來旋緊鏡頭,上半部分可以讓偏光鏡片自由轉動,方便調整角度。部分數碼相機的鏡頭在變焦時不會伸出機體,並且附有濾鏡旋紋,可以將偏光鏡直接旋在鏡頭上。至於另一些數碼相機,則可以讓使用者先在鏡頭上安裝一個鏡頭轉接環,然後再在轉接環上安裝偏光鏡。如果沒有合調大小的偏光鏡,也可以使用一些 Stepping Ring 將濾鏡口徑加大,然後再安裝較大直徑的偏光鏡。



用途一︰加強天空藍色

在風景攝影角度來說,如果拍攝一些藍天白雲的照片,天空自然是愈藍愈好,而雲層就愈白愈好看。不過香港的水氣、煙霧多,在數碼相機鏡頭下,天空多呈現淺藍色。偏光鏡最常見的用處就正是令天空藍色的濃度加強,令白雲更加顯現。拍攝時,只要慢慢旋轉鏡頭前的偏光鏡,從 LCD 細心觀看天空顏色的變化。當天空變成最深藍色的時候,便代表偏光鏡已經調較為最佳角度。

未加偏光鏡之前,天空是淺藍色的,石像的光位層次也不明顯。

加上偏光鏡後,天空的顏色變成深藍,石像的光位層次也較為顯現。

用途二︰減輕玻璃反光

玻璃雖然是透光物料,不過表面卻會將部分的入射光反射出來,對拍攝造成困難。例如建築物的玻璃窗表面多數呈現天空或其他附近建築物的反光,對於拍攝來說,這些反光對表達建築物的形態構成一定的困擾。又例如當我們看見有特色的櫥窗佈置,希望用相機將之拍攝下來時,櫥窗玻璃的反光卻遮擋了當中不少地方。這些時候,偏光鏡又可以派上用場。慢慢旋轉鏡頭前的偏光鏡,當旋轉至某一角度時,玻璃上的反光會忽然消失。要注意的是,當玻璃表面與拍攝角度約為 30 至 40 度時,偏光鏡消除反光的效果最好,所以用偏光鏡拍攝玻璃時記得「斜斜地影」。

未加上偏光鏡前,櫥窗玻璃上呈現著大量街道的反映。

加上偏光鏡後,反光幾乎完全消失,櫥窗內的佈置可清晰呈現。

用途三︰減輕水面反光

跟玻璃一樣,部分照射到水面的光線會被反射,在拍攝時這些反光會減低海水、湖水的清徹度。這些水面反光其實都是偏震光,用偏光鏡可以將這些反光消減,令海水顏色更藍,湖水更加清徹。用法跟上述減輕玻璃反光一樣,當偏光鏡調較至適當角度,海水或湖水的色彩會立時出現戲劇性的效果﹗

未加上偏光鏡前,水面的反光令水池變成一片灰白。

加上偏光鏡後,水池即時變得清徹見底。

用途四︰令草木更翠綠

一般情況下,我們拍攝大自然草木時,都希望拍攝到翠綠的顏色。不過多數草木的葉片上都有一層蠟質,這層蠟質反光度較高,而葉片上的反光又會減低樹木色彩的濃度。我們只要如上述般使用偏光鏡減低這些反光,便可以將草木回復本來青翠的顏色。

未加上偏光鏡前,反光令樹葉的顏色較淡。

加上偏光鏡後,樹葉的顏色更為翠綠。

注意事項

1. 偏光鏡有線性偏光鏡及環形偏光鏡兩種,使用方法一樣。使用單鏡反光機時,因為相機內使用了一片反光鏡片,環形偏光鏡可以確保對焦的準確性。如果在一般數碼相機使用的話,由於數碼相機沒有反光鏡片,使用較便宜的線性偏光鏡可獲得相同效果。

2. 偏光鏡一般較厚,最好不要配合其他濾鏡一起使用,不然很容易會在畫面中形成黑角。

3. 偏光鏡本身會吸收約 75% 的光線,如果在陰天使用,或者使用小光圈快攝時,最好以三腳架穩定機身。由於數碼相機使用 TTL 測光,因此不需要因為入光量減少而作出曝光補償。
.

輕輕鬆鬆製作全景照片

如果大家在明信片、圖片展中看過一些全景照片(Panorama),相信都會被超寬闊的視角及所帶來的超真實現場感深深吸引。以前有些菲林相機可以拍攝所謂的全景照片,其實只是將菲林的上、下半部遮住,視角還是沒有增大。要拍攝真正的全景照片,需要用到專業而又昂貴的器材。不過今時不同往日,只要大家有一部數碼相機以及適合的軟件,一樣可以一嘗製作全景照片的樂趣﹗

器材準備

1. 數碼相機

基本上任何數碼相機都可以用來拍攝全景照片,不過最基本還是要有三腳架插孔。一些數碼相機設有全景輔助拍攝模式,可以幫助大家更準確的拍攝一連串數照片作接駁之用。如果大家要製作高水準的全景照片,那要選用設有手動曝光模式的數碼相機,以便拍攝出曝光一致的照片。此外,如果相機的 LCD 可以作多角度旋轉,取景構圖就自然更方便﹗


Canon PowerShot A80 內置全景輔助拍攝模式,可方便地拍攝全景照片。A80 的 LCD 更可作多角度調整,大家長時間構圖也不會太累。

如果要照片的光度平均,最好用全手動曝光模式拍攝。

2. 三腳架

其實現時的全景合成軟件可以容許拍攝時的小誤差,如果只是即興拍攝,沒有三腳架也是可以接受的。不過撐起腳架可以令構圖的微調更準確,而且長時間拍攝也不覺累,可以的話還是隨身攜帶的好。三腳架的尺碼就得視乎大家的相機重量,不過最好選擇一些可以三個方向獨立調較的,在轉動相機時,亦不會改變垂直方向。如果腳架有旋轉刻度的話,就已經可以應付專業的拍攝了﹗


Manfrotto 的 141RC 是經典的三維平台。

景點選擇

由於數碼全景照片由多張照片合成,照片的連接性是成敗關鍵。選擇拍攝景點時,避免選擇鬧市或其他人車多的地方,因為一旦有途人或車輛在照片接駁位出現,到拍攝下一張照片時又已經不在同一位置,合成出來的照片可能會出現「半個人」的糟糕情況。另一方面,拍攝地點的環境最好寬闊而又多遠景,如果有太多遠近不一的景物,照片與照片之間的透視會有所不同,合成出來的照片有可能會出現線條不能重疊的情況。

太多人出現在照片中,接駁位很容易「穿崩」。

如果太多近景,在鏡頭的透視效果及軟件的接駁作用下,本來畢直的柱子變曲了。

正式拍攝

做好事前功夫,正式拍攝時便簡單得多了。只要拍好一張照片,再將相機往左或往右轉動,直至畫面的邊緣跟上一張照片邊緣重疊便再拍一張,如是者直至所需景物全被拍下為止。不少 Canon 數碼相機都有全景輔助拍攝模式,畫面會出現上一張照片的邊緣殘影幫助大家構圖,拍起上來方便得多。如果大家用的數碼相機沒有全景輔助拍攝模式,憑上一張照片的記憶拍攝也是可以的,不過就是沒有那麼方便及準確了。

如果以三腳架拍攝,拍攝第一張照片時就要留意照片的水平及構圖,嘗試先水平地轉動三腳架平台,看看拍到最後一張照片時會是甚麼樣子。如果大家拍攝的是 360 度都有水平線或地平線的環境,只需每次轉動一個角度按下快門就可以了,這時三腳架上的刻度可以令轉動的角度更準確。不過如果大家拍攝的畫面有海岸線(跟水平線不同﹗),例如在尖沙咀海傍拍攝維港對岸景色,就算第一張照片水平正確,由於透視關係,拍攝幾張之後大家便會發現海岸線愈來愈斜,這張全景照片就泡湯了﹗其實遇到這個情況,拍攝每一張照片時就得重新調整海岸線的水平及高度,令每張照片的海岸線高度及水平更為一致,合成的照片便會更加自然。


拍攝第一張照片的時候就要留意水平及海岸線高度。

軟件合成

市面上有很多方便易用的全景合成軟件(例如 ACDSee Photostitcher),不過不少數碼相機已隨機附送這類軟件當作增值產品,例如所有 Canon 數碼相機都會附送 PhotoStitch 軟件,簡單數個步驟便可完成合成的程序,大家可不要浪費。由於使用方便而且效果不錯,今次我們就嘗試用 Canon PhotoStitch 示範這類軟件的使用方法。

1. 首先將需要用作合成的圖片開啟,PhotoStitch 會自動將照片排列好。
2. 然後前進到 Merge 的步驟,一按下 Start 便會開始接駁的程序。
3. 到了 Save 的步驟,一切沒有問題的話,一按 Save 就大功告成了﹗

4. 完成圖

另一張以 ACDSee Photostitcher 製作的全景照片。
.

演唱會攝影速成篇 - 技巧篇

每年一踏入聖誕、新年旺季,便是眾歌手舉辦個人演唱會的高峰期。喜歡攝影的朋友,除了可以與過萬觀眾欣賞偶像的演出之外,更可以拍下難忘一刻留待日後再三回味。不過由於演唱會的拍攝距離較遠,加上燈光變化又快又密,反差非常之大,技術、器材運用、運氣等都是拍出精彩照片的重要因素。有鑑於不少網友都希望嘗試用數碼相機拍演唱會照片,之前又缺乏這方面的經驗,今期將會向大家扼要地講解演唱會攝影的要點。

Canon EOS 10D 加上 EF 70-200mm f/2.8 USM 足以應付多數演唱會拍攝。
今次拍攝所用的器材主要是 Canon EOS 10D 配合 EF 70-200mm f/2.8L USM,如果大家 Budget 充裕,當然是以具備 Image Stabilizer 及 USM 的鏡頭為首選啦﹗如果是入門用家,二千元以下的 EF 55-200mm f/4.5-5.6 II USM 或 EF 75-300mm f/4-5.6 III USM 都是頗為抵玩的選擇。

技巧篇

1. ISO 400 至 ISO 800 感光度

雖然演唱會的觀眾席 House Light 十分暗,不過舞台上的光線又是完全兩回事,在射燈的照射下,演出者的受光度可以足夠在不用閃光燈的情況下拍攝。如果大家用 f/4 光圈的話,以 ISO 400-800 很多時都可提供 1/125 秒或以上的快門速度,足夠在動作變化不大的情況下凝固演出者的動作。

2. 用重點測光

相對起背景來說,舞台上的演出者在射燈照射下光度就顯得相當之高,主體、背景的光差非常之大。如果大家使用相機預設的平均測光,測光受到黑暗的背景影響,拍出來的主體一定會嚴重曝光過度。大家只要用重點測光鎖定演出者的光度,問題就可以得到解決。鎖定曝光的方法每部機不盡相同,功能較為自動的型號,半按快門就會鎖住曝光,多數沒有獨立的曝光鎖按鈕。Prosumer DC 及 D-AFSLR 就多數設有曝光鎖(AEL)按鈕,在正式拍攝前可先鎖定曝光,重新構圖後再按快門即可。

以平均測光拍攝,演出者嚴重曝光過度。

以重點測光拍攝,曝光回復正常。
3. 對焦

現時不少數碼相機都有多點自動對焦功能,例如 Canon EOS 10D 的自動對焦點就有 7 點之多。雖然大家可以手動設定對焦點的位置,不過在拍攝演唱會時,大家可放心使用相機的自動選擇對焦點功能。因為演唱會中演出者的光度一定是最高,相機選錯對焦點的機會很微。省掉對焦的煩惱,大家就可以集中留意曝光及構圖啦﹗

4. 日光白平衡最掂

演唱會的燈光色彩配搭是照片最吸引的地方之一,不過如果大家使用自動白平衡模式的話,相機會將現場的燈光盡量 Tune 白,拍出來的照片會面目全非。大家最好使用日光白平衡設定,照片的顏色看起來會較為原汁原味。

用自動白平衡設定,燈光效果完全消失﹗

將白平衡設定至日光,拍出的顏色看起來較為忠於現場。
5. 黑白衣裳要留意

雖然之前提過大家要用重點測光,不過當演出者穿起全黑或全白服裝,相機的測光系統受到誤導,照片就極有可能出現嚴重曝光失誤。所以如果演出者穿全白衣服,大家就需要增加約 1 級至 1.5 級曝光(即 +1.5 EV);如果穿黑色衣服的話,大家就需要減少約 1.5 級曝光。

黑衣服加上暗背景,很容易拍出曝光過度的照片。

將曝光量減少 1.5 EV,主體的層次及色彩便能回復原藐。
6. 關上閃光燈

由於距離太遠,開啟閃光燈對於拍攝演唱會沒有多大幫助,反而會引起會場煙霧的反光,令照片一片灰白。

關上閃光燈反而拍得更清晰。
.
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新主題 | 舊主題>>
娛樂滿紛 26FUN » 相機版 » [教學] 攝 影 技 巧 +聖誕加分題+

重要聲明:26fun.com為一個討論區服務網站。本網站是以即時上載留言的方式運作,26fun.com對所有留言的真實性、完整性及立場等,不負任何法律責任。而一切留言之言論只代表留言者個人意見,並非本網站之立場,用戶不應信賴內容,並應自行判斷內容之真實性。於有關情形下,用戶應尋求專業意見(如涉及醫療、法律或投資等問題)。 由於本討論區受到「即時上載留言」運作方式所規限,故不能完全監察所有留言,若讀者發現有留言出現問題,請聯絡我們。26fun.com有權刪除任何留言及拒絕任何人士上載留言,同時亦有不刪除留言的權利。切勿撰寫粗言穢語、誹謗、渲染色情暴力或人身攻擊的言論,敬請自律。本網站保留一切法律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