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主題 | 舊主題>>
娛樂滿紛 26FUN» 吹水版 » 【空間靈幻異次元】 » 禪門高僧見道因緣集 (不斷更新)
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牛頭法融禪師悟道因緣
   

  牛頭法融禪師,俗姓韋,潤州延陵人(今江蘇鎮江市)。
        法融禪師十九時,便學通經史,不久開始閱讀大般若經,對般若真空之旨,有所悟入。他曾感歎道:“儒道世典,非究竟法。般若正觀,出世舟航。”於是產生了出家的念頭,後隱居于茅山,依三論宗學者炅法師落髮,並從他學習般若三論(《中論》、《百論》、《十二門論》)和禪定。

  二十年後,法融禪師離開了茅山,在牛頭山(今南京市中華門外)幽棲寺北岩下的一個石室中專習禪定。他的禪定功夫很好,有很多靈異之事。原來這一帶經常有老虎出沒,連樵夫們都不敢從這裏經過。自從法融禪師入住後,再也沒有老虎了。有一天,法融禪師正在打坐,突然來了一條丈餘長的大蟒,目如星火,舉頭揚威。那蟒在石室的洞口呆了一天一夜,見法融禪師沒有任何動靜,於是就自動走開了。更為奇特的是,經常有群鹿伏在石室的門口,聽他講經,甚至還有百鳥銜花來供養他。

  貞觀年間,四祖道信禪師正在蘄州黃梅雙峰山弘法。有一段時間,四祖經常遙望金陵一帶,發現那兒紫氣繚繞,知道必定有奇異之士在那兒修行,於是親自前往尋訪。

  一天,四祖來到幽棲寺,問寺院裏的僧人道:“此間有道人否?”
  那位僧人不耐煩地回答道:“出家兒那個不是道人?”
  四祖反問道:“阿那個是道人?”
  被四祖這一喝問,那僧無言以對。
  這時,別外有一位僧人出來,告訴四祖:“離這兒十多里路的深山裏面,有個叫懶融的禪師,終日坐禪,見有人來,既不合拿問訊,更不起來接待。莫非他是個道人?”

  四祖聽了,於是策杖入山,來到石室跟前,只見懶融禪師正在打坐,神情自若,目不他顧。
  四祖於是問道:“在此作甚麼?”
  懶融禪師回答說:“觀心。”
  四祖又問:“觀是何人?心是何物?”
  懶融禪師一下子被問得無言以對。於是便站起來,向四祖作禮,並非常客氣地問道:“大德高棲何所?”
  四祖道:“貧道不決所止,或東或西。”
  懶融禪師問:“還識道信禪師否?”
  四祖道:“何以問他?”
  懶融禪師道:“我仰慕這位大德很久,希望能有機會前往禮拜參訪。”
  四祖道:“道信禪師,貧道是也。”
  懶融禪師非常驚喜,問道:“因何降此?”
  四祖道:“特來相訪,莫更有宴息之處否?”
  懶融禪師於是指了指屋後,說道:“別有小庵”。
  說完,便引四祖來到小庵前面。四祖發現,庵的四周儘是虎狼之類,於是,順勢舉起兩手掩面,作出害怕的樣子。
  懶融禪師道:“猶有這個在。”懶融禪師的意思是說,沒有想到你這位大名鼎鼎的祖師,還有恐怖心或者說執相的心在。
  四祖反問道:“這個是甚麼?”四祖的意思是想提醒懶融禪師注意當下,看看現前一念究竟是個什麼?
  懶融禪師於是默然無語。
  過了一會兒,四祖在懶融禪師打坐的石頭上寫了一個“佛”字。懶融禪師見了,心裏畏怕,不敢上坐。
  四祖趁機點撥道:“猶有這個在。”四祖的意思是說,你學佛那麼久,還沒有達到無相的境界,還有佛相在。
  懶融禪師不明白個中的妙旨,於是向四祖頂禮,並請他宣說法要。

  四祖道:“夫百千法門,同歸方寸;河沙妙德,總在心源。一切戒門、定門、慧門、神通變化,悉自具足,不離汝心。一切煩惱業障,本來空寂。一切因果,皆如夢幻。無三界可出,無菩提可求。人與非人,性相平等,大道虛曠,絕思絕慮。如是之法,汝今已得,更無闕少,與佛何殊?更無別法,汝但任心自在,莫作觀行,亦莫澄心,莫起貪嗔,莫懷愁慮,蕩蕩無礙,任意縱橫,不作諸善,不作諸惡,行住坐臥,觸目遇緣,總是佛之妙用。快樂無憂,故名為佛。”

  懶融禪師問:“心既具足,何者是佛?何者是心?”
  四祖回答道:“非心不問佛,問佛非不心(離開了心,不要談佛;談佛,不能離開心;心即是佛,佛即是心)。”

  懶融禪師問:“既不許作觀行,于境起時,心如何對治(既不許作染淨、善惡等二邊分別觀照,那麼請問,當境界起來的時候,如何用心對治)?”
  四祖道:“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心若不強名,妄情從何起?妄情既不起,真心任遍知。汝但隨心自在,無復對治,即名常住法身,無有變異。吾受璨大師頓教法門,今付於汝。汝今諦受吾言,只住此山。向後當有五人達者,紹汝玄化。”

  四祖這段話的主要意思是,一切好醜善惡等二邊差別,完全是心的妄想分別所致,並不是實有。只要我們的心一落入二邊分別,我們就會產生取捨心理,作種種對治,而這恰好是跟解脫之道相違背的。因此觀心的最要緊處,就是要作平等觀,不取不捨。這種平等觀源于對諸法性空的體認。

  四祖將祖師禪的頓教法門傳給法融禪師之後,隨即返回了黃梅雙峰山,再也沒有出來過。從此以後,牛頭法融禪師的法席大盛,學者雲集。法融禪師因此而被尊為牛頭宗的初祖。顯慶二年(657),法融禪師入寂于江甯建初寺,春秋六十有四。

  牛頭禪師接引人的方式比較平實,多從教下入手。《五燈會元》卷二記載了牛頭禪師接引學人的部分法語。此外,《景德傳燈錄》還收錄了牛頭禪師的《心銘》。這是一篇非常有價值的修行指南。各位有志禪宗之士,應加細研。

1.jpg

1.jpg (60.2 KB)
448 x 670 PIXEL下載

http://www.hkbuddhist.org/index.html
佛聯會
智隍禪師悟道因緣

  智隍禪師,河北人,六祖惠能大師之法嗣,姓氏不詳。出家後,曾參學五祖弘忍和尚,自認為已得正受,後離開五祖,來到河朔,結庵隱修,時間長達二十年。

  有一天,六祖的弟子玄策禪師游方來到河朔,順便拜訪了智隍禪師。他發現智隍禪師並非已經得了正受,於是便點撥他說:“汝在此作什麼?”
  智隍禪師道:“入定。”
  玄策禪師問道:“汝言入定,有心入邪?無心入邪?若有心入者,一切有情含識之類,皆應得定;若無心入者,一切無情草木之流,亦合得定。”
  智隍禪師道:“我正入定時,不見有有、無之心。”
  玄策禪師道:“不見有有、無之心,即是常定,何有出入?若有出、入,即非大定。”
  智隍禪師被駁得啞口無言,良久才問:“請問你拜誰為師?”
  玄策禪師道:“我師曹溪六祖。”
  智隍禪師問:“六祖以何為禪定?”
  玄策禪師道:“我師所說:‘妙湛圓寂,體用如如。五陰本空,六塵非有。不出不入,不定不亂。禪性無住,離住禪寂。禪性無生,離生禪想。心如虛空,亦無虛空之量。’”

  智隍禪師聞言,於是南下曹溪,禮請六祖為他解決心中的疑團。
  六祖問:“仁者何來?”
  智隍禪師於是把他與玄策禪師相遇的因緣詳細地告訴了六祖。

        六祖對智隍禪師不遠千里前來求法,心生憫念,於是開示道:“誠如所言,汝但心如虛空,不著空見,應用無礙,動靜無心,凡聖情忘,能所俱泯,性相如如,無不定時也。”

  智隍禪師一聽,言下大悟。心中二十年禪修所得的種種知見和心得,一下了全被掃空了。

  智隍禪師開悟的那天晚上,河北一帶的人還聽到空中有個聲音說:“隍禪師今日得道。”智隍禪師悟道後不久又重新回到了河北,在那裏大開法化,一直到他入寂。
http://www.hkbuddhist.org/index.html
佛聯會
永嘉玄覺禪師悟道因緣

  永嘉玄覺禪師,六祖惠能大師之法嗣,俗生戴,溫州人。
        玄覺禪師童年即出家。博通三藏,精於天臺止觀法門,日常于四威儀中,常住禪觀。後因讀誦《維摩詰經》,發明心地,但沒有人為他印證。
  一個偶然的機會,六祖惠能禪師的弟子東陽玄策禪師,前來永嘉,拜訪了玄覺禪師,二人相談甚歡。玄策禪師驚訝地發現,玄覺禪師雖然出身于教下,但是他的出語卻暗合祖師禪之妙旨,於是便問:“仁者得法師誰?”
  玄覺禪師道:“我聽方等經論,各有師承。後於《維摩經》,悟佛心宗,未有證明者。”
  玄策禪師一聽,便乘機點撥道:“威音王已前即得(威音王以前,無師自悟,是可以的),威音王已後,無師自悟,儘是天然外道。”
  玄覺禪師於是央求玄策禪師道:“願仁者為我證據。”
  玄策禪師道:“我言輕。曹溪有六祖大師,四方雲集並是受法者。若去,則與偕行。”
  玄覺禪師於是隨同玄策禪師,跋出涉水,來到曹溪,參禮六祖大師。

  初見六祖,玄覺禪師並不禮拜,而是繞床(禪座)三匝,然後振錫而立。
  六祖見玄覺禪師這種氣概,便故意試探道:“夫沙門者,具三千威儀,八萬細行。大德自何方而來,生大我慢?”
  玄覺禪師道:“生死事大,無常迅速!”
  [生死事大,無常迅速,為了解脫,我顧不得這些小節了。]
  六祖道:“何不體取無生,了無速乎?”
  玄覺禪師道:“體即無生,了本無速。”
  六祖一聽,便印可道:“如是!如是!”
  玄覺禪師這才具足威儀,大展禮拜,然後準備告辭。
  六祖挽留道:“返太速乎(你回去不是太快了點嗎)?”
  玄覺禪師道:“本自非動,豈有速耶?”
  [自性本來無來無去,哪有快慢之分?]
  六祖於是便追問道:“誰知非動?”
  [你說本自非動,那麼究竟是誰在知道非動的?]
  玄覺禪師道:“仁者自生分別。”
  [能知和所知,都是您自己在妄生分別。]
  六祖道:“汝甚得無生之意。”
  [這句話看起來是首肯之語,卻暗中藏鉤。若存有絲毫的法執或者說有所得心在,即被它鉤卻喉嚨。]
  玄覺禪師道:“無生豈有意耶?”
  六祖道:“無意誰當分別?”
  [此處的“無意誰當分別”和前面的“誰知非動”。都是殺人刀活人劍。既能殺人又能活人。]
  玄覺禪師道:“分別亦非意。”
  [此處的“分別”非前七識之妄想分別,乃“善能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之現量直觀,亦即《金剛經》所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六祖見玄覺禪師見悟透徹,不留痕跡,遂讚歎道:“善哉!善哉!少留一宿。”
  於是,玄覺禪師便答應在曹溪住一晚上。時人因此而稱他為“一宿覺”。

  得到六祖的印可之後,第二天,玄覺禪師便下山,回到溫州,在那裏開法接眾。一時學者輻湊,法席興盛。
  玄覺禪師生前著有《證道歌》一首及“禪宗悟修圓旨”一篇,後由慶州刺史魏靖編緝並作序,自淺入深,共成十篇,合曰《永嘉集》,刊行於世。千百年來,該書一直被人珍為叢林瑰寶,堪當修行人的指路明燈。

  玄覺禪師圓寂于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十月十七日,春秋四十九歲,諡無相大師。

  永嘉大師的《證道歌》與三祖的《信心銘》、牛頭法融禪師的《心銘》以及六祖《壇經》中的幾首《無相頌》,言簡而意賅,見地圓融而透徹,是修行用功的絕佳指南。無論是修禪修淨還是修密,若能具此正法眼藏,修行必能少走彎路。現時代的學佛者,雖去聖日遙,若能將這些偈頌爛熟於心,時時提撕,時時品味,必能大開智慧之眼,免被他人所瞞。
http://www.hkbuddhist.org/index.html
佛聯會
荷澤神會禪師悟道因緣

  西京荷澤神會禪師,六祖惠能大師之法嗣,襄陽(今湖北襄樊)人,俗姓高。自幼學習五經,後讀老莊,深受啟發。自從讀《後漢書》得知有佛教一事,開始對佛教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而對仕途卻日漸淡然。年稍長,他便辭別雙親,投襄陽國昌寺顥元法師出家,學習佛教經典。他的記憶力極好,“諷誦群經,易同反掌”。後來,他又投當陽玉泉寺神秀禪師座下,學法三年。武後久視元年(700),神秀禪師應詔入洛陽宮中弘法,神會禪師於是離開了玉泉寺,“效善財參問”,“裂裳裹足”,南下曹溪,從六祖學習南宗頓悟法門,為六祖座下十大弟子之一,因為年齡較小,被稱為“神會小僧”。

  關於他的悟道因緣,《六祖壇經》、《景德傳燈錄》、《宋高僧傳》等,均有記載。但細節有所不同。《宋高僧傳》卷八是這樣記載的--
  神會禪師一路風塵僕僕,來到曹溪,禮拜六祖。
  六祖問:“從何所來?”
  神會禪師道:“無所從來。”
  六祖道:“汝不歸去(你難道不回去)?”
  神會禪師道:“一無所歸。”
  六祖道:“汝太茫茫(這樣你不是太茫茫無據了嗎)?”
  神會禪師道:“身緣在路。”
  六祖道:“猶自未到(既然身還在路上,那你尚未到曹溪)。”
  神會禪師道:“今已得到,且無滯留(我現在已經到了曹溪,而且心無滯留)。”

  從這段對話中,可以看出,神會禪師認為他已經證得了空性,路途與家舍已泯然無別。在途中不離家舍,既不在途中,又不在家舍。六祖當時對他可否,僧傳中未曾提及,只是說他“居曹溪數載,後遍尋名跡。”

  相對而言,《壇經》和《傳燈錄》中的記載要詳細得多--
  當時,神會禪師才十三歲,還是個沙彌,從玉泉寺前來禮謁六祖。
  六祖道:“知識遠來大艱辛,還將得本來否?若有本,則合識主,試說看(知識遠來,很辛苦。你把根本帶來了嗎?如果帶來了,應當知道你的主人公。請你說說看)。”
  神會禪師回答道:“以無住為本,見即是主。”
  六祖訶斥他說:“這沙彌怎敢隨便說話!”
  說完便打。
  神會禪師挨棒後,私下想:“大善知識,歷劫難逢。今既得遇,豈惜身命!”於是他決定留在曹溪,侍奉六祖。
  神會禪師繼續問六祖:“和尚坐禪,是見還是不見?”
  六祖用拄杖打了神會禪師三下,問道:“吾打汝,是痛還是不痛?”
  神會禪師道:“亦痛亦不痛。”
  六祖道:“吾亦見亦不見。”
  神會禪師問:“如何是亦見亦不見?”
  六祖道:“吾之所見,常見自心過愆,不見他人是非好惡,是以亦見亦不見。汝言亦痛亦不痛如何?汝若不痛,同其木石;若痛,則同凡夫,即起恚恨。汝向前見不見是二邊,痛不痛是生滅。汝自性且不見,敢爾弄人(敢這樣糊弄人)?”
  神會禪師聽了,連忙禮拜,懺悔謝罪。

  六祖繼續開示道:“汝若心迷不見,問善知識覓路。汝若心悟,即自見性,依法修行。汝自迷不見自心,卻來問吾見與不見。吾見自知,豈代汝迷!汝若自見,亦不代吾迷。何不自知自見,乃問吾見與不見?”
  神會禪師再次謝罪,頂禮百餘拜。從此殷勤執侍六祖,不離左右。

  有一天,六祖上堂,告訴大眾說:“吾有一物,無頭無尾,無名無字,無背無面,諸人還識否?”
  神會禪師從大眾中走出來,回答道:“是諸法之本源,神會之佛性。”
  六祖訶斥道:“向汝道無名無字,汝便喚作本源佛性!”
  神會禪師於是禮拜而退。
  六祖道:“此子向後,設有把茆蓋頭,也只成得個知解宗徒(這小子今後,即便住庵苦修,也只是個玩弄語言文字的知解宗徒)。”

  在曹溪學法期間,神會禪師曾一度北上西京(長安)受戒。唐景龍年中,又回到曹溪,閱讀大藏經。在閱藏的過程中,他曾就六處疑問,請問六祖,六祖一一為他作了解答:
  第一問,關於“戒定慧”:“所用戒何物?定從何處修?慧因何處起?所見不通流。”
  六祖答道:“定即定其心,將戒戒其行,性中常慧照,自見自知深。”
  第二問:“本無今有有何物?本有今無無何物?誦經不見有無義,真似騎驢更覓驢。”
  六祖答道:“前念惡業本無,後念善生今有。念念常行善行,後代人天不久。汝今正聽吾言,吾即本無今有。”
  第三問:“將生滅卻滅,將滅滅卻生?不了生滅義,所見似聾盲。”
  六祖答道:“將生滅卻滅,令人不執性。將滅滅卻生,令人心離境。未即離二邊,自除生滅病。”
  第四問:“先頓而後漸,先漸而後頓?不悟頓漸人,心裏常迷悶。”
  六祖答道:“聽法頓中漸,悟法漸中頓。修行頓中漸,證果漸中頓。頓漸是常因,悟中不迷悶。”
  第五問:“先定後慧,先慧後定?定慧後初,何生為正?”
  六祖答道:“常生清淨心,定中而有慧。于境上無心,慧中而有定。定慧等無先,雙修自心正。”
  第六問:“先佛而後法,先法而後佛?佛法本根源,起從何處出?”
  六祖答道:“說即先佛而後法,聽即先法而後佛。若論佛法本根源,一切眾生心裏出。”

  這六個問題是當時乃至後世經常引起人們爭論的話題,同時也涉及到禪宗的一些根本性的東西。六祖對這六個問題的回答,對我們來說,是一個非常寶貴的資料,值得我們仔細地品味。

  據《宋高僧傳》記載,六祖入寂後,神會禪師離開了曹溪,前往京洛弘揚南宗頓教法門。後在河南滑台(今滑縣)與北宗宗徒展開了激烈的辯論,使惠能大師的頓悟法門在北方大興,而神秀漸修法門由是走向衰落。禪宗頓悟法門能夠在北方廣泛弘揚,神會禪師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神會禪師後因助郭子儀平定安史之亂有功,勅住荷澤寺。乾元元年(758),神會禪師寂于荊州開元寺,春秋七十五歲(亦說九十三歲),著有《顯宗記》傳世,人稱荷澤禪師。
http://www.hkbuddhist.org/index.html
佛聯會
我認為學佛入世.做一個平煩人.一生之中能做到 問心無愧.而沒有做過傷害他人之事.成就遠勝過仙佛。
Originally posted by k-key at 2005-7-11 23:36:
一生之中能做到 問心無愧.而沒有做過傷害他人之事.成就遠勝過仙佛。
這可以是對的, 但『問心無愧』是用什麼來做標準? 用你自己的標準、林過雲的標準?
林過雲、葉繼歡等人也可能經常說『我問心無愧』。  如果人人都殺了人、說人壞話傷害了人的名聲、盜竊後、不孝父母等事之後,但因這個社會根本沒有了宗教的存在,所以根本沒有了道德的觀念 (大陸現在就是因為文革破壞了宗教,結果現在的道德標準才這樣低),結果就人人都是『好人』,個個都話自己問心無愧,但其實個個都是『正衰人』
http://www.hkbuddhist.org/index.html
佛聯會
南嶽懷讓禪師悟道因緣

  南嶽懷讓禪師,六祖惠能大師之法嗣,俗姓杜,金州安康(今陝西安康石泉縣)人。幼時性唯恩讓,所以他的父親給他起名懷讓。懷讓禪師十歲時,就雅好佛書,有出家相,不染俗貴。當時有三藏玄靜法師行腳路過他的家門,看到懷讓禪師炳然殊異,知其不凡,便告訴他的父親說:“此子若出家,必獲上乘,廣度眾生。”

        懷讓禪師十四歲時,即辭親前往荊州玉泉寺,從恒景律師落髮,學習戒律,時間長達八年之久。受具足戒之後,他又繼續學習律藏。後來他發現,像這樣學習律藏,對自己生死問題的解決,力用不是甚大,於是決定放棄繼續學習律藏的打算,改修禪宗。當時,他的同學坦然禪師,知道他志氣高邁,便勸他各地參學,並建議他禮謁嵩山慧安和尚。懷讓禪師見到慧安和尚之後,慧安和尚又勸他前往曹溪參禮六祖。

  於是,懷讓禪師便來到曹溪。
  六祖問:“甚麼處來?”
  懷讓禪師道:“嵩山來。”
  六祖道:“甚麼物恁麼來?”
 [禪宗大德在接引學人時,經常援用此問,來啟發學人當下迴光返照,以悟明自己的本來面目。]
  懷讓禪師茫然無對。
  於是懷讓禪師決定留在六祖座下參學。

  八年後,有一天,懷讓禪師忽然有省。
        於是,他歡喜踴躍,前往丈室,告訴六祖道:“某甲有個會處。”
  六祖問:“作麼生會?”
  懷讓禪師道:“說似一物即不中。”
  六祖又問:“還假修證否?”
  懷讓禪師道:“修證即不無,污染即不得。”
  六祖道:“只此不污染,諸佛之所護念。汝既如是,吾亦如是。西天般若多羅讖(預言)汝足下出一馬駒(指馬祖道一禪師),踏殺天下人,應在汝心,不須速說。”
  懷讓禪師言下豁然契會。

  為報師恩,懷讓禪師悟道後,繼續執侍六祖,不離左右,長達十五年之久。在這期間,他的修行日臻玄奧。六祖入寂後,懷讓禪師遂往南嶽,止於觀音台,大弘禪法。

  懷讓禪師的入室弟子,著名者共有六人,皆是到懷讓禪師的印可。其中,尤以馬祖道一門庭最盛,後世的臨濟、溈仰二宗,均出其門下。

  懷讓禪師曾經這樣告訴他的六位入室弟子:“汝等六人同證吾身,各契其一。一人得吾眉,善威儀(常浩);一人得吾眼,善顧盼(智達);一人得吾耳,善聽理(坦然);一人得吾鼻,善知氣(神照);一人得吾舌,善譚說(嚴峻);一人得吾心,善古今(道一),”並囑咐道,“一切法皆從心生。心無所生,法無所住。若達心地,所作無礙。非遇上根,宜慎辭哉!”

  懷讓禪師寂于天寶三年(744),春秋六十八。敕諡大慧禪師。
http://www.hkbuddhist.org/index.html
佛聯會
青原行思禪師悟道因緣

青原山靜居寺行思禪師,六祖惠能大師之法嗣,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人,俗姓劉。

行思禪師自幼出家,淵默(深沉不言)樂道,同修們每次群居論道,行思禪師皆默然自照。後聞曹溪法盛,遂前往參禮。

  初禮六祖,行思禪師便問:“當何所務,即不落階級?”
  六祖道:“汝曾作什麼來?”
  行思禪師道:“聖諦亦不為。”
  六祖道:“落何階級?”
  行思禪師道:“聖諦尚不為,何階級之有!”

階級就是建立在分別知見的基礎上而形成的高低不同的階位。從分別知見的角度來看,聖諦要比俗諦(或世諦)的位次要高;但是,從空性的角度來看,這一切高低、優劣的分別全是妄想,非究竟真實。只有證得了般若空性,泯滅了有無、凡聖、真俗、生死涅槃、煩惱菩提等二邊分別,才能契入實相,獲得大解脫。顯然,行思所說“聖諦尚不為,何階級之有”,指的就是這種遠離二邊的中道實相。

因此,六祖對行思禪師很器重,知道他已契入佛心,堪當一方化主。當時,六祖座下眾徒很多,龍象之才亦不少見,而行思禪師卻獨居徒眾之首位,其修證境界,就好比當年二祖慧可不言,達摩祖師便謂他“得髓”一樣,足見他已得六祖之髓。

果然,六祖不久便將法傳給行思禪師。六祖咐囑道:“從上衣法雙行,師資遞授,衣以表信,法乃印心。吾今得人,何患不信?吾受衣以來,遭此多難。況乎後代,爭競必多。衣即留鎮山門,汝當分化一方,無令斷絕。”

行思禪師得法之後,即回到青原山,開法化眾。其門庭之興盛,法脈之流遠,足與南嶽懷讓禪師媲美。行思禪師座下徒眾雖多,但其法脈後來主要是由石頭希遷禪師一系承傳。

行思禪師在青原山弘化期間,曾與荷澤神會禪師有過機鋒往來。二人為同門師兄,都是六祖的入室弟子。《五燈會元》記載:
  荷澤神會來參,師(青原行思)問:“甚處來?”
  神會道:“曹溪。”
  師問:“曹溪意旨如何?”
  神會振身而立。
  師曰:“猶帶瓦礫在。”
  神會問:“和尚此間莫有真金與人麼?”
  師曰:“設有,汝向甚麼處著?”
  青原禪師的禪風,一向以撲索迷離著稱,於此可見一斑。

又一次,有僧問:“如何是佛法大意?”

師曰:“廬陵米作麼價?”

廬陵大米與佛法有什麼關係?若在這個問題上去百般計較糾纏,永無出頭之日。這種思維與計度,與離開當下一念之心性去拼命問人家“什麼是佛法大意”又有什麼區別呢?“廬陵米作麼價”,這個問題是活語,不是死語,它既是一柄劍,又是一個大鐵牛,專用來對付那些喜歡東叮西咬的伶俐漢。

行思禪師順世于唐開元二十八年(740)十二月十三日。諡弘濟禪師。
http://www.hkbuddhist.org/index.html
佛聯會
百丈山懷海禪師悟道因緣

  洪州百丈山懷海禪師,馬祖道一禪師之法嗣,福州長樂(今福州東南)人,俗姓王。幼年即從西山慧照和尚出家,後到衡山法朝律師處受具足戒。聽說馬祖道一禪師在江西傳法,遂前往投師參學,與當時的西堂智藏、南泉普願,並為馬祖座下的三大入室弟子。

  有一天,懷海禪師陪同馬祖在野外行腳。這時恰好有一群野鴨子從附近飛過。馬祖問:“是甚麼?”

  懷海禪師道:“野鴨子。”

  馬祖問:“甚處去也?”

  懷海禪師道:“飛過去也。”

  馬祖突然轉過身,使勁地擰懷海禪師的鼻子。懷海禪師疼得失聲大叫。

  馬祖道:“又道飛過去也!”

  懷海禪師言下恍然大悟。

  事後,懷海禪師回到侍者寮,悲傷地大哭起來。

  同寮見他這個樣子,便問:“汝億父母耶?”

  懷海禪師道:“無。”

  同寮又問:“被人罵耶?”

  懷海禪師道:“無。”

  同寮道:“哭作甚麼?”

  懷海禪師道:“我鼻孔被大師扭得痛不徹。”

  同寮問:“有甚因緣不契?”

  懷海禪師道:“汝問取和尚去。”

  於是,同寮來到方丈室問馬祖:“海侍者有何因緣不契,在寮中哭。告(請)和尚為某甲說。”

  馬大師道:“是伊會也(他已經開悟了)。汝自問取他。”

  同寮重新回到寮房,說:“和尚道汝會也,教我自問汝。”

  懷海禪師於是呵呵大笑起來。同寮感到莫名其妙,問道:“剛才哭,如今為甚卻笑?”

  懷海禪師道:“剛才哭,如今笑。”

  同寮聽了罔然不知所以。

  第二天,馬祖升堂說法。大眾才集在一起,懷海禪師卻走出來,把馬祖的座席捲走了。馬祖於是下座,回到方丈室。懷海禪師也跟著進去了。

  馬祖問:“我適來未曾說話,汝為甚便卷卻席?”

  懷海禪師道:“昨日被和尚扭得鼻頭痛。”

  馬祖問:“汝昨日向甚處留心?”

  懷海禪師道:“鼻頭今日又不痛也。”

  馬祖道:“汝深明昨日事。”

  懷海禪師遂作禮而退。

  又有一天,懷海禪師再參馬祖,侍立在馬祖身邊。馬祖拿起繩床邊的拂子,高高擎起。

  懷海禪師問:“即此用,離此用?”

  馬祖於是將拂子放回原處。

  過了一會兒,馬祖問:“你今後開口說法,將如何教人?”

  懷海禪師也擎起繩床邊的拂子。

  馬祖道:“即此用,離此用?”

  懷海禪師聽了,也將拂子放回原地。

  這時,馬祖忽然振威一喝。這一喝如此厲害,直震得懷海禪師三日耳聾!

  上述兩則公案,極富戲劇性,充滿了禪機。千百年來,它們一直在禪林中傳頌著,成為參禪者參究的主要話頭之一。

  馬祖入寂後,懷海禪師曾一度住在石門山馬祖塔旁隱修。後應信眾邀請,來到洪州新吳(今江西奉新縣)大雄山駐錫傳禪。一時,四方衲子,爭相參禮。因為此山高峻,人稱百丈山,所以懷海禪師也就被稱為百丈和尚,或者百丈懷海。

  百丈禪師入滅于元和九年(814)春秋六十五歲。其著名的得法弟子有黃檗希運、溈山靈祐等。百丈禪師生前所創立的農禪並重的叢林生活制度和清規(百丈清規),對中國禪宗的發展產生了極為深刻的影響。
http://www.hkbuddhist.org/index.html
佛聯會
馬祖道一禪師悟道因緣

  江西馬祖道一禪師,南嶽懷讓禪師之法嗣,俗姓馬,漢州會邡縣(今四川什邡縣)人。容貌奇異,牛行虎視,引舌過鼻,足下有二輪文。少年時,即游步恬曠,厭視塵廛,脫落愛取,不樂世務,後依資州(今四川資中北)唐和尚落髮,受具足戒於渝州(今重慶)圓律師。從懷讓禪師學道之前,道一禪師曾師從成都淨眾寺的無相禪師學習禪定。後聽說六祖法嗣懷讓禪師在南嶽觀音台傳法,於是往依受學。

  關於他開悟的因緣,燈錄中是這樣記載的:
  唐開元年間,道一禪師經常習禪定于衡嶽山中,懷讓禪師知道他是個法器,於是前往他打坐的地方點化他。
  懷讓禪師問:“大德坐禪圖甚麼?”
  道一禪師道:“圖作佛。”
  懷讓禪師於是拿了一塊磚,在庵前的一塊石頭上使勁地磨。
  道一禪師問道:“磨作甚麼?”
  懷讓禪師道:“磨作鏡。”
  道一禪師非常好奇,說道:“磨磚豈得成鏡邪?”
  懷讓禪師道:“磨磚既不成鏡,坐禪豈得作佛?”
  道一禪師於是問:“如何即是(怎樣做才能成佛)?”
  懷讓禪師道:“如牛駕車,車若不行,打車即是,打牛即是?”
  道一禪師無言以對。
  懷讓禪師接著說:“汝學坐禪,為學坐佛?若學坐禪,禪非坐臥。若學坐佛,佛非定相。于無住法,不應取捨。汝若坐佛,即是殺佛。若執坐相,非達其理(你是在學坐禪,還是在學坐佛?如果說是學坐禪,可是禪與坐臥沒有關係;如果說是學坐佛,佛無形無相,卻能現一切相,並不只是禪定之相。諸法性空,本無可住,於無住法,不應該有取捨之心。你想通過坐禪成佛,這實際是在殺佛。如果你執著於禪定之相,你是不可能通達實相之理的)。”
  道一禪師聽了懷讓禪師的開示教誨,如飲醍醐,於是從禪座上下來,給懷讓禪師頂禮,並問道:“如何用心,即合無相三昧?”
  懷讓禪師道:“汝學心地法門,如下種子;我說法要,譬彼天澤。汝緣合故,當見其道(你自己發心學習心地法門,如同下種子;我為你宣說修行法要,好比天降甘霖。這樣內外因緣和合,你就會見道,好比種子就會發芽一樣)。”

  道一禪師又問:“道非色相,云何能見(道是無形無相的,如何能見)?”
  懷讓禪師道:“心地法眼能見乎道,無相三昧亦復然矣(不是說用肉眼見道,而是要用我們心地的智慧之眼來見道。無相三昧也應該用智慧的心眼來修習)。”
  道一禪師道:“有成壞否(道有成有壞嗎)?”
  懷讓禪師道:“若以成壞聚散而見道者,非見道也(如果用成住壞空的生滅心來見道,認為道也是成住壞空的,那麼所見到的也就不是真正的道。道是不生不滅的、超越生滅二邊的絕對)。聽吾偈曰:
  “心地含諸種,遇澤悉皆萌。
   三昧華無相,何壞復何成!”
  道一禪師聽了懷讓和尚的傳法偈,當下心開意解,見到了自己的本來面目。開悟後,道一禪師繼續留在懷讓和尚的身邊,侍奉懷讓和尚十個春秋,他的修證也日趨玄奧。

  道一禪師大約在開元十年(722)離開南嶽,後住洪州開元寺,大弘南宗禪法,四方學人爭相歸依,於是座下法將如林。道一禪師入寂于唐德宗貞元四年(788),春秋八十歲,諡大寂禪師。
http://www.hkbuddhist.org/index.html
佛聯會
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新主題 | 舊主題>>
娛樂滿紛 26FUN» 吹水版 » 【空間靈幻異次元】 » 禪門高僧見道因緣集 (不斷更新)

重要聲明:26fun.com為一個討論區服務網站。本網站是以即時上載留言的方式運作,26fun.com對所有留言的真實性、完整性及立場等,不負任何法律責任。而一切留言之言論只代表留言者個人意見,並非本網站之立場,用戶不應信賴內容,並應自行判斷內容之真實性。於有關情形下,用戶應尋求專業意見(如涉及醫療、法律或投資等問題)。 由於本討論區受到「即時上載留言」運作方式所規限,故不能完全監察所有留言,若讀者發現有留言出現問題,請聯絡我們。26fun.com有權刪除任何留言及拒絕任何人士上載留言,同時亦有不刪除留言的權利。切勿撰寫粗言穢語、誹謗、渲染色情暴力或人身攻擊的言論,敬請自律。本網站保留一切法律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