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主題 | 舊主題>>
娛樂滿紛 26FUN» 吹水版 » 【空間靈幻異次元】 » 佛 法 知 道 多 D D (會不斷更新)
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 佛 教 的 時 間 觀 "  

十 月 份 蓮 社 舉 行 禮 拜 三 千 佛 懺 法 會 , 所 用 的 懺 本 名 《 過 去 、 現 在 、 未 來 三 千 佛 洪 名 寶 懺 》 , 是 根 據 宋  良 耶 舍 譯 的 《 三 劫 三 千 佛 緣 經 》 而 成 。 三 劫 是 佛 教 對 三 段 時 間 的 稱 謂 : ( 一 ) 過 去 莊 嚴 劫 , ( 二 ) 現 在 賢 劫 , ( 三 ) 未 來 星 宿 劫 。

" 劫 " 是 梵 文 " 劫 波 " ( K a l p a ) 的 略 稱 , 是 一 個 極 長 的 時 間 單 位 。 最 初 是 古 印 度 婆 羅 門 教 以 " 劫 " 作 為 時 間 單 位 , 佛 教 便 沿 用 著 這 一 時 間 名 稱 。 佛 教 應 用 這 個 概 念 ,將 時 段 分 為 小 劫 , 中 劫 , 大 劫 三 種 。 小 劫 的 計 算 是 以 " 一 增 " 或 " 一 減 " 作 計 算 。 " 一 增 " 是 指 人 的 壽 命 自 十 歲 開 始 , 每 百 年 增 一 歲 , 增 至 八 萬 四 千 歲 止 , 稱 為 一 小 劫 。 " 一 減 " 是 指 人 的 壽 命 自 八 萬 四 千 歲 開 始 , 每 百 年 減 一 歲 , 減 至 十 歲 止 , 這 樣 亦 稱 為 一 小 劫 。 合 一 增 一 減 為 一 中 劫 , 中 劫 的 時 段 是 一 小 劫 的 兩 倍 。 八 十 中 劫 為 一 大 劫 。 有 人 粗 略 計 算 一 小 劫 大 約 一 千 六 百 萬 年 ,一 中 劫 大 約 三 十 二 億 年 , 一 大 劫 約 一 百 二 十 八 億 年 。 佛 教 稱 不 可 數 量 的 時 段 為 阿 僧 祇 劫 。 阿 僧 祇 是 梵 語 。 意 思 是 無 央 數 , 多 到 沒 有 數 目 可 以 計 算 的 。 又 佛 教 稱 最 短 的 時 間 為 " 剎 那 " ( 梵 文 K s a n a ) 中 譯 " 須 臾 " 、 " 一 念 " 。
http://www.hkbuddhist.org/index.html
佛聯會
" 淨 土 五 經 簡 介 "  

有 關 認 知 西 方 極 樂 世 界 , 及 怎 樣 修 持淨 土 法 門 的 佛 教 經 典 , 廣 為 眾 所 參 研 學 習 的 有 五 部 , 稱 為 淨 土 五 經 , 即
( 一 ) 佛 說 無 量 壽 經 ,
( 二 ) 佛 說 觀 無 量 壽 佛 經 ,
( 三 ) 佛 說 阿 彌 陀 經 ,
( 四 ) 楞 嚴 經 大 勢 至 菩 薩 念 佛 圓 通 章 ,
( 五 ) 華 嚴 經 普 賢 菩 薩 行 願 品 。

首 三 經 是 專 談 淨 土 的 經 典 。 後 兩 種 是 從 眾 多 帶 說 淨 土 的 大 乘 經 典 中 選 輯 出 來 的 。

( 一 ) 佛 說 無 量 壽 經 是 佛 陀 在 摩 竭 提 國 靈 鷲 山 中 , 說 出 阿 彌 陀 佛 成 佛 的 經 過 , 是 淨 土 法 門 的 緣 起 。 ( 二 ) 佛 說 觀 無 量 壽 佛 經 是 佛 陀 在 摩 竭 提 國 王 宮中 , 說 淨 業 三 福 , 十 六 妙 觀 與 九 品 生 因 等 淨 土 法 門 。 ( 三 ) 佛 說 阿 彌 陀 經 是 佛 陀 在 舍 衛 國 祇 樹 給 孤 獨 園 中 , 說 淨 土 依 正 妙 果 , 令 聞 者 生 信 , 發 願 往 生 , 執 持 名 號 , 決 定 得 生 , 信 願 行 三 者 是 淨 土 法 門 綱 宗 。 ( 四 ) 楞 嚴 經 大 勢 至 菩 薩 念 佛 圓 通 章 , 開 示 念 佛 成 效 及 其 原 因 。 ( 五 ) 華 嚴 經 普 賢 菩 薩 行 願 品 中 普 賢 菩 薩 以 十 大 願 王 , 說 明 一 生 成 佛 之 法 , 歸 宗 於 求 生 淨 土 , 導 歸 極 樂 。 修 淨 業 的 人 , 都 宜 五 經 細 讀 。
http://www.hkbuddhist.org/index.html
佛聯會
" 回 向 "  

佛 教 徒 每 為 善 行 修 功 德 都 作 ' 回 向 ' , ' 回 向 ' 亦 可 稱 ' 迴 向 ' , ' 轉 向 ' 或 ' 施 向 ' 。 就 是 把 自 己 所 修 的 功 德 施 向 某 處 或 某 人 , 以 自 己 的 功 德 而 期 使 自 己 及 他 人 都 能 成 佛 果 。 《 大 乘 章 義 》 卷 九 說 : 「 言 迴 向 者 , 回 己 善 法 有 所 趨 向 , 故 名 回 向 。 」 《 摩 訶 止 觀 》 卷 七 說 : 「 眾 生 無 善 我 以 善 施 , 施 眾 生 已 , 正 向 菩 提 ( 覺 悟 ) , 如 回 聲 入 角 , 響 聞 則 遠 , 回 向 為 大 利 。 」

佛 教 徒 經 常 誦 的 回 向 偈 有 :
「 願 消 三 障 諸 煩 惱 , 願 得 智 慧 真 明 了 , 普 願 罪 障 悉 消 除 , 世 世 常 行 菩 薩 道 。 」

《 往 生 論 注 》 卷 下 說 : 「 迴 向 者 ,回 己 功 德 普 施 眾 生 , 共 見 阿 彌 陀 如 來 , 生 安 樂 國 。 」 所 以 亦 有 回 向 偈說 : 「 願 生 西 方 淨 土 中 , 九 品 蓮 花 為 父 母 , 花 開 見 佛 悟 無 生 , 不 退 菩 薩 為 伴 侶 。 」 又 有 回 向 偈 說 : 「 願 以 此 功 德 , 莊 嚴 佛 淨 土 , 上 報 四 重 恩 , 下 濟 三 塗 苦 , 若 有 見 聞 者 , 悉 發 菩 提 心 , 盡 此 一 報 身 , 同 生 極 樂 國 。 」

《 修 懺 要 旨 》 說 : 「 修 回 向 者 , 所 謂 回 事 向 理 , 回 自 向 他 , 回 因 向 果 。 」
http://www.hkbuddhist.org/index.html
佛聯會
" 龍 華 三 會 "  

佛 寶 讚 中 有 讚 詞 唱 : 「 龍 華 三 會 願 相 逢 , 演 說 法 真 宗 。 」 龍 華 三 會 這 事 直 接 與 彌 勒 佛 有 重 大 關 聯 。 據 佛 典 《 彌 勒 下 生 經 》 ( 又 稱 《 彌 勒 成 佛 經 》 ) 載 , 彌 勒 , 梵 音 M a i t r e y a , 意 譯 " 慈 氏 " , 又 名 阿 逸 多 , 意 譯 ' 無 能 勝 ' , 出 生 於 古 印 度 波 羅 奈 國 的 一 個 婆 羅 門 家 庭 , 與 釋 迦 牟 尼 佛 同 時 代 人 。 他 皈 依 佛 陀 , 並 出 家 修 習 佛 法 。 在 釋 迦 佛 入 滅 前 先 去 世 。 釋 迦 佛 授 記 他 將 上 生 兜 率 ( 意 譯 ' 知 足 ' , 欲 界 六 天 之 一 ) 內 院 , 與 諸 天 演 說 佛 法 。 被 稱 為 彌 勒 菩 薩 。 直 到 釋 迦 佛 滅 度 後 五 十 六 億 七 千 萬 年 後 , 再 從 兜 率 內 院 下 生 人 間 , 在 華 林 園 的 龍 華 樹 下 成 佛 , 並 開 三 番 法 會 , 演 說 佛 法 , 廣 度 眾 生 。 佛 教 稱 此 為 「 龍 華 三 會 」 , 亦 對 彌 勒 菩 薩 稱 「 南 無 當 來 下 生 彌 勒 尊 佛 。 」
http://www.hkbuddhist.org/index.html
佛聯會
" 持 齋 與 素 食 "  

曾 經 聽 過 香 港 人 用 廣 州 話 說 : 「 初 一 、 十 五 我 食 齋 。 」 , 「 食 齋 不 如 講 正 話 」 , 又 稱 素 食 店 做 「 齋 舖 」 , 稱 長 期 素 食 為 「 食 長 齋 」 。 可 見 一 般 人 對 「 齋 」 的 見 解 , 認 為 「 齋 」 是 沒 有 ' 葷 ' 和 ' 腥 ' 的 食 物 , 就 通 稱 為 「 齋 」 。 所 謂 ' 葷 ' 就 是 佛 教 所 指 具 有 惡 臭 味 的 蔬 類 , 如 大 蒜 、 蔥 、 小 蒜 等 。 直 接 食 用 或 以 它 作 配 料 做 成 菜 式 , 稱 做 「 葷 菜 」 , 葷 有 惱 亂 大 眾修 行 的 缺 陷 。 ' 腥 ' 是 指 飛 潛 蠕 動 為 人 類 充 口 腹 的 生 命 體 的 肉類 , 亦 有稱 這 類 食 品 為 ' 葷 ' 。 佛 教 徒 為 體 念 眾 生 , 以 無 緣 大 慈 , 同 體 大 悲 的 精 神 , 不 忍 食 眾 生 肉 , 而 有 避 食 葷 菜 , 只 食 素 菜 的 習 慣 。 這 亦 有 人 叫 做 「 持 齋 」 。 但 根 據 一 些 佛 典 所 載 , 持 齋 並 不 直 接 與 食 物 品 種 有 關 , 卻 與 進 食 的 時 間 有 關 。

佛 教 有 勸 信 徒 受 持 齋 戒 , 以 利 修 行 的 法 門 。 「 八 關 齋 戒 」 就 是 一 個 好 例 子 。 八 關 是 指 八 個 修 行 要 項 :

( 一 ) 不 殺 生 ,
( 二 ) 不 偷 盜 ,
( 三 ) 不 淫 ,
( 四 ) 不 妄 語 ,
( 五 ) 不 飲 酒 ,
( 六 ) 不 重 裝 扮 及 娛 樂 ,
( 七 ) 不 坐 高 廣 大  ,
( 八 ) 過 午 不 食 ( 又 稱 不 非 時 食 ) 。

持 前 七 項 的 稱 持 戒 , 持 第 八 項 的 稱 持 齋 。 佛 教 認 為 ' 齋 有 清 淨 的 意 思 。 三 世 諸 佛 皆 過 午 不 食 。 又 釋 尊 制 戒 出 家 眾 早 上 托  , 過 了 中 午 後 便 不 食 , 以 免 妨 礙 施 主 及 修 行 人 。 但 今 天 人 們 把 持 齋 與 素 食 混 淆 , 齋 的 原 義 改 變 了 。 設 食 供 僧 伽, 稱 為 齋 僧 , 菜 疏 素 食 亦 叫 做 齋 。
http://www.hkbuddhist.org/index.html
佛聯會
" 慶祝佛誕的小食----蒝荽餅 "  

我 國 人 喜 歡 在 節 日 時 製 作 食 品 以 示 慶 祝 , 如 在 新 年 時 製 作 鹹 甜 蒸 炸 的 糕 點 , 端 午 節 包 各 式 粽 子 , 中 秋 節 吃 月 餅 等 。 佛 教 傳 入 中 國 已 久 , 因 而 中 國 人 慶 祝 佛 誕 的 習 俗 亦 流 傳 久 遠 。 華 南 地 區 廣 東 一 帶 的 佛 教 徒 喜 歡 在 佛 誕 節 前 後 吃 一 種 名 為 芫 荽 餅 的 餅 食 , 現 在 香 港 或 廣 州 的 素 食 店 ( 齋 舖 ) 每 年 都 會 推 出 蒝 荽 ( 粵 音 煙 西 ) 餅 發 售 。 亦 有 把 蒝 荽 寫 作 芫 茜 的 。 其 實 芫 茜 或 蒝 荽 在 中 國 廣 東 南 方 一 帶 是 兩 種 不 同 的 植 物 , 即 異 物 同 名 。 廣 州 或 香 港 人 有 時 會 把 芫 茜 花 蔥 作 菜 餚 配 料 , 或 煲 湯 及 煮 粥 時 灑 下 , 但 製 作 蒝 荽 ( 芫 茜 餅 ) 的 植 物 原 料 卻 與 這 種 不 同 。

原 來 製 作 佛 誕 餅 食 的 原 料 學 名 是 「 闊 苞 菊 」 , 俗 名 是 「 欒樨 葉 」 。
《 廣 州 殖 物 誌》 載 : 「 農 曆 四 月 初 八 日 相 傳 為 浴 佛 節 , 廣 州 舊 例 於 是 日 常 摘 取 其 葉 , 搗 爛 後 和 以 米 粉 及 糖 製 成 粢 粑 ( 扁 圓 形 餅 類 ) , 名 為 欒 樨 餅 , 市 上 間 有 出 售 , 小 孩 食 之 有 暖 胃 去 癪 之 效 云 。 」 直 至 現 在 港 粵 佛 教 人 士 亦 會 在 佛 誕 節 以 這 種 餅 食 供 佛 或 供 眾 , 以 示 慶 祝 佛 誕 的 一 種 食 制 。 至 於 為 甚 麼 要 在 佛 誕 節 才 吃 欒 樨 餅 , 不 見 於 經 典 , 佛 教 徒 以 時 令 食 物 材 料 虔 製 用 以 供 佛 , 與 眾 結 緣 , 當 然 是 好 。 古 代 北 方 慶 祝 佛 誕 有 用 不 落 葉 ( 一 種 植 物 葉 子 ) 包 上 素 餡 , 稱 「 不 落 夾 」 作 佛 誕 食 品 。 而 華 南 的 欒 樨 樹 產 自 佛 國 印 度 及 南 中 國 , 屬 菊 科 灌 木 , 高 約 一 至 兩 米 , 夏 天 開 紫 紅 小 花 , 葉 狹 長 , 有 香 氣 , 可 食 , 用 以 製 餅 亦 甚 適 宜 。 。
http://www.hkbuddhist.org/index.html
佛聯會
" 放 生 儀 規 "  

佛 教 教 導 我 們 應 以 慈 悲 平 等 心 對 待 異 類 眾 生 , 念 其 沉 倫 , 深 生 哀 憫 , 復 念 三 寶 有 大 威 力 , 能 救 拔 之 , 所 以 很 古 以 來 便 有 「 放 生 」 這 一 項 殊 勝 法 事 , 古 德 更 根 據 經 典 教 義 撰 成 儀 文 , 使 參 與 的 人 循 文 生 義 , 而 得 勝 解 。 現 在 通 行 的 《 放 生 儀 規 》 是 依 據 《 金 光 明 經 . ‧ 流 水 長 者 子 品 》 的 大 意 而 撰 寫 的 。

首 先 於 放 生 處 設 香 案 , 備 淨 水 楊 枝 , 供 觀 世 音 菩 薩 聖 像 。 主 法 者 手 執 水 盂 , 念 想 奉 請 十 方 慈 父 , 廣 大 靈 感 觀 世 音 菩 薩 , 降 臨 道 場 , 加 持 淨 水 , 灑 霑 異 類 , 令 彼 身 心 清 淨 , 堪 聞 妙 法 。 然 後 進 行 儀 式 知 下 :

( 一 ) 香 讚 - - - 楊 枝 淨 水 。

( 二 ) 稱 聖號 - - - 三 稱南 無 大 悲 觀 世 音 菩 薩。

( 三 ) 主 法 說 水 文 - - - 菩 薩 柳 頭 甘 露 水 , 能 令 一 滴 遍 十 方 , 腥 羶 垢 穢 盡 蠲 除 ,令 此 壇 場 悉 清 淨 。

( 四 ) 大 悲 咒 - - - 誦 若 干 遍 , 隨 繞 各 生 靈 處 灑 淨 。

( 五 ) 心 經 一 遍 。

( 六 ) 往 生 咒 三 遍 。

( 七 ) 請 聖 - - - 迎 請 十 方 常 住 佛 法 僧 三 寶 。

( 八 ) 法 師 開 示 - - - 乞 求 三 寶 加 庇 , 令 生 靈 開 悟 , 早 得 解 脫 , 其 後 為 他 們 發 露 懺 悔 。

( 九 ) 懺 悔 - - - 大 眾 隨 法 師 唱 懺 悔 偈 。

( 十 ) 持 咒 - - - 三 稱 南 無 清 涼 地 菩 薩 , 七 佛 滅 罪 真 言 三 遍 , 誦 咒 : 唵 , 薩 斡 巴 ( 金本 ) , 月 斯 普 吒 , 怛 賀 囉 , 斡 資 囉 耶 , 娑 訶 。 七 遍 。

( 十 一 ) 傳 授 皈依 - - - 法 師 授 生 靈 等 三 皈 依 法 , 繼 而為 他 們說 十 二 因 緣 ,令 他 們 了 知 生 滅 之 法 , 悟 不 生 滅 之 法 , 即 滅 無 明 , 同 於 諸 佛 , 證 大 涅 槃 。

( 十 二 ) 發 願 - - - 法 師 為 生 靈 等 稱 四 弘 誓 願 , 令 他 們 得 聞 , 依 佛 發 願 , 依 願 修 行 。

( 十 三 ) 稱 讚 如 來 名 號 - - - 稱 讚 七 如 來 名 號 三 遍 , 能 令 生 靈 等 永 離 三 途 八 難 之 苦 , 常 為 如 來 真 淨 佛 子 。

( 十 四 ) 放 生 - - - 法 師 開 示 生 靈 等 , 藉 如 來 紼 力 拔 濟 , 既 放 之 後 , 獲 盡 天 年 , 命 終 生 西 。 法 師 更 祝 願 參 與 放 生 的 善 信 , 以 菩 提 行 願 , 救 護 眾 生 , 得 生 安 養 , 見 阿 彌 陀 佛 , 証 無 生 忍 。 法 師 最 後 願 捕 生 的 人 士 都 能 回 心 向 善 , 同 得 解 脫 , 共 證 真 常 。

( 十 五 ) 唱讚 - - - 胎 卵 濕 化 , 多 劫 沉 迷 , 皈 依 三 寶 發 菩提 , 籠 網 捕 免 離 , 海 闊 天 飛 , 隨 佛 生 西 天 。 南 無 生 佛 界 菩 薩 摩 訶 薩 , 摩 訶 般 若波 羅 蜜 。

( 十 六 ) 念 佛 - - - 稱 念 西 方 三 聖 名 號 及 南 無 清 淨 大 海 眾 菩 薩 三 稱 。 在 念 佛 聲 中 放 生 , 各 生 靈 重 獲 自 由 生 命 , 歸 返 大 自 然 。

( 十 七 ) 迴 向 - - - 法 師 領 眾 唱 迴 向 偈 , 「 願 以 此 功 德 , 莊 嚴 佛 淨 土 , - - - 」 及 「 放生 功 德 殊 勝 行 , 無 邊 勝 福 皆 回 向 , - - - 」 整 個 放 生 儀 式 告 圓 滿 。
http://www.hkbuddhist.org/index.html
佛聯會
問︰ 若身患重病除了拜佛求懺悔外,要誦甚麼經?

答︰ 「養身之道在於動,養心之道在於靜」。拜佛是動,打坐是靜。三分靠醫生,七分靠修養。不要太悲觀,所謂︰「隨緣消舊業,更不作新殃」。一般人認為要消災延壽便誦「藥師經」,如果回向亡者便誦「地藏經」。若是真正佛教徒,誦甚麼經也可以。
http://www.hkbuddhist.org/index.html
佛聯會
問︰ 甚麼是世間法及出世間法?

答︰ 世間法就是出世間法。
六祖大師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
世間法及出世間法是分不開的,一些不明白的人說學佛是消極,其實是積極。因為要普度眾生。所謂︰「利生為事業,弘法是家務」。但要以終日度眾生而無一眾生可度之態度去做,做得好時不用開心,做得不理想也不用憂愁。發財也好,破產也好,不去執著。若破產時只要有飯吃已滿足;若發財可多作社會福利事業,這才是佛教徒做人的正確態度。所謂︰「青山常不動,白雲任去來」,「道人事來心方現,事過境遷心也空。」事情過了就放下,不要再去牽掛。看破放下是在心上下工夫,不是在事相上。
  在大陸很多居士學佛出了毛病,認為思想要放下,甚麼也不要做。也有出家人認為身體要放下,他們穿破衣服,打破雨傘,甚至有些在新衣上補上一塊一塊舊布,這就認為是看破放下了。要知道像這樣的行為是受人批評的。回想以前舊中國時代的出家人非常貧困,要找一塊布及一針一線都不易。他們穿的是「百衲衣」,所以當時朝五台山就流行一句話︰「施一針一線就可與文殊菩薩見一面」。但以後經濟慢慢好起來,已不用穿「百衲衣」了,難道在好衣上補一塊塊的布就是看破放下嗎。假使有人批評你,罵你,你心中若無其事,那才是真正的放下。
http://www.hkbuddhist.org/index.html
佛聯會
問︰ 佛教徒可否服用有動物體膚成份的藥物?

答︰ 這要看病情而定,要避重就輕,不能一概而論。若病情輕的可免即免;病情嚴重的就迫不得已要用。我們不論做甚麼事也需要避重就輕,就連做善事也是一樣,利大害小的才可以作。
http://www.hkbuddhist.org/index.html
佛聯會
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新主題 | 舊主題>>
娛樂滿紛 26FUN» 吹水版 » 【空間靈幻異次元】 » 佛 法 知 道 多 D D (會不斷更新)

重要聲明:26fun.com為一個討論區服務網站。本網站是以即時上載留言的方式運作,26fun.com對所有留言的真實性、完整性及立場等,不負任何法律責任。而一切留言之言論只代表留言者個人意見,並非本網站之立場,用戶不應信賴內容,並應自行判斷內容之真實性。於有關情形下,用戶應尋求專業意見(如涉及醫療、法律或投資等問題)。 由於本討論區受到「即時上載留言」運作方式所規限,故不能完全監察所有留言,若讀者發現有留言出現問題,請聯絡我們。26fun.com有權刪除任何留言及拒絕任何人士上載留言,同時亦有不刪除留言的權利。切勿撰寫粗言穢語、誹謗、渲染色情暴力或人身攻擊的言論,敬請自律。本網站保留一切法律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