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帖子
- 327
- 精華
- 0
- 威望
- 52
- 魅力
- 12
- 讚好
- 0
- 性別
- 男
|
87#
發表於 2005-12-4 06:41 PM
| 只看該作者
夷陵之戰
* [( e, [, {; l, t& i
- X% s# z `. L8 f' v
, K+ B" E/ X1 x# P, [) n2 V公元221年,劉備為替關羽報仇及奪回荊州, 拒不聽從臣下勸阻,親統廿萬大軍東征,以白帝城為大本營沿三峽推進,前鋒兵力達四萬人。
: s9 C+ i' }. L( I' U4 {; }7 `" I5 k, f: F2 n
孫權得知蜀軍大舉來犯,急促部署抵抗。吳國一方面為防兩面受敵而早於是年八月便遣使向曹魏稱臣; 另一方面,沿長江兩岸佈置重兵,以陸遜為大都督駐守巫峽至彝陵一線,諸葛瑾屯公安,孫權留守武昌(洞庭湖北)為後援, 三線兵力僅足十萬人。
, J( l' D) a4 b5 k0 t6 d7 ~! K$ t) X% j3 N2 C
同年七月, 蜀軍水陸並進, 攻克巫峽, 先鋒直逼猇亭. 陸遜為了避敵鋒芒, 且戰且退, 故意誘敵深入, 結果蜀軍深入三峽500多哩拉長了戰線.兩軍相恃於彝陵。其後, 劉備曾百般設計, 誘吳軍出戰, 但吳軍堅守不出. 劉備無奈, 只好撤水軍於岸上結營. 從巫峽至彝陵, 共結營700多哩, 欲固守已得之高地以求變.次年閏六月陸遜乘東風入峽之機, 用火攻盡燒蜀軍營區, 並集中兵力攻擊分散的蜀軍, 連勝數仗, 俘獲數萬蜀軍於馬鞍山,彝陵一區. 劉備見主力全失, 只好逃過孫垣追擊, 經巫峽逃向白帝城. l2 E$ x6 o" S. O
& s% S. o% {" {1 U8 K% t" n- X
彝陵之戰從221年七月劉備出兵起至次年八月吳軍停止追
# a. i2 R. F& x/ s% o& {4 o擊止, 前後歷時15月, 是三國時代持續最久的戰爭。
, P$ e8 R; P+ U0 `) b8 C& M4 y$ `
1 A3 \7 n( D s: b4 }6 t: _" p& p' X p, @; @. w \" q& G
覺得歷史事件都是由許多巧合組成的..
; @6 V3 V/ B0 f1 U) h' u. ?( c. ^, o- V
若曹操不那麼心急想除掉劉備,: ]" n& W% Q! P, c
若曹操沒有展現天才的想法自已結連環船,. T9 V# F1 N, X y" ]( U
若曹操的士兵不是剛好多疾疫
& ~# Y8 J& o: \# ]若....$ W$ W+ i6 p p9 I" @! @
赤壁就不會敗
% X8 N% B. Z/ q8 V& M3 @2 f. Q V5 i. `" ^
若法正沒剛好死..
9 m/ {2 N1 H ]' O8 x若劉備讓黃權這個至少還具有智略的人當前部..
: I, z+ f6 o' a) G6 h(黃權還自薦,只是劉備沒採納)
* a0 t/ i+ k7 V若劉備沒有將水陸並進的方式,改為純陸地進軍的方式..
2 @* y2 R) l3 `& \3 l: }8 v若...# x$ H: s5 F8 q! L) t4 F( n
就不會有夷陵之敗... z, x7 d3 b' v# `7 h
. w- b4 h% N: o3 h+ r- a: @9 o縱觀三國的許多著名戰役,我都覺得有些失敗,甚至都可說是冥冥的註定.., n, M* Z8 x/ ?9 N' R. x5 B3 [0 Q
1 j$ }+ X% o% u( L; [3 ` {我個人認為陸遜應該是精於易算之法的,因為懂得見微知著的人,不可能沒研究,不過他如果碰到像法正這樣一號人物,精於布算情勢的謀略者,蜀軍不會有不利的情況出現倒也是可信的,法正之所以如此重要的原因,在於捨掉一些劉備沒帶出來的人,馬良又被遣去安撫蠻夷作嚮應事宜,他是劉備陣營裡惟一能跟在劉備身邊隨時提供計謀的人,至於其它人未必能有這個機會都一直和劉備在一起。5 g% b( D3 w$ ]! ]
/ R3 y! A3 Z4 @# A- Z2 _馬謖就不用說了,劉備對他評價不高→「言過其實」,就算被帶著,提出什麼建議,也只會被劉備當耳邊風。
* ]0 T' l3 h, S6 u) Y; s- D% [1 L
* a9 l/ `, d% B# A% e就算帶趙雲,身份也僅是禁衛長,該說的話也早在未出征前說完了。& g, o" d" ?1 k% M. Y) H9 h7 @+ ?2 U
- G2 X, J R" M, I- V* Z0 G至於諸葛亮要留著以防魏國突然進軍,或蜀中有變時,要有一個能全權處理事宜的人,自然不可能分身。
5 I* Y6 v- |8 i0 e2 p
- n8 W" L1 J$ b, M) |! I黃權我覺得他不錯,沒有用黃權我認為那是劉備的一個錯誤,不過劉備也是被報仇的意志衝昏頭了,竟只讓他去防範魏國。黃權曾有謂「水軍順流,進易退難」,可能是指蜀軍有這方面的退兵隱憂,就算法正不在,黃權固已知之己方進軍不利之處,所以應會特別謹慎小心行事,另外,試探敵人實力更不在話下,至少由黃權作為前部,陸遜要贏也絕對贏的不容易。
5 p; d9 d& U7 u/ E; n8 ]也許許多人知道了,但我還是提一下,漢中之戰法正雖然有功勞,但史載:殺夏侯淵、據漢中,這些出色的謀略,都是源於黃權的構思喔,可見他的智略如何了。
& [0 O3 V- L+ ~+ U/ @/ v7 L I2 v0 F7 j9 r
其它的人,....我覺得都很難讓東征的情況樂觀..; z& @/ i6 ]$ [5 c
4 } U4 l7 |; s6 V# G' ^這次出征,出現了許多不知名的人,另外被提拔上來的馮習,由於夷陵皆沒,所以看不到劉備提拔他有何作用,可能是劉備作為總帥,事事咸出己意,手下較難有表現空間吧。
* p. Y3 r, N6 R1 Q
0 l7 V$ F8 N- K& }' W' a總之這次的損失算是很慘重的,包括大部份的蜀國人才,幾乎所有帶出去的東西都LOSE了,除了劉備及少數人能逃回蜀國,可見當時的情況一定很可怕,我也很想知道劉備到底是排出什麼致命的陣形,怎會一下子就全軍覆沒了?
0 B- `2 K" D" b* y0 {& R+ D/ D/ a* k7 o+ f
關於這點還是多多去參詳羅先生的想像好了,看看能不能博取一點靈感。
' I0 [) M% D/ b/ @& N( O6 S不過就我個人來看夷陵之戰,陸遜破劉備的方法顯然是火攻,蜀軍的戰力雖強,各營互相照應,牢不可催,但只要蜀軍處於逆風的情況下,一把火通常也就能造成這種陣形的大亂,在大亂的情況下,軍隊失去秩序,且撤退整頓不易,依此來看,才會被吳軍殺的亂七八糟吧!
" v- _! _9 N: j; u9 Y陸遜所謂「犄角此寇,正在今日。」應不單只是因為蜀軍久駐疲憊,很有可能那天在風向上有很大的轉變也說不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