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帖子
- 1819
- 精華
- 0
- 威望
- 269
- 魅力
- 0
- 讚好
- 0
- 性別
- 男
|
5#
發表於 2007-4-25 01:26 AM
| 顯示全部帖子
7 g( A6 o, w; J, \ L..............補充..............文化界...教育界亦多不滿何氏...其說真的未經認可..非正也...
) k2 s- ~% H; |& t2 R抗衡正音運動──讀《廣府話救亡》 作者: 戚本盛 原載: 《教協報》專業發展 2007年3月26日9 ~- d8 H. D7 g( ^
$ {! m3 ~2 d6 l- i4 b7 M--------------------------------------------------------------------------------2 {0 C8 b4 L; f3 {% O: g& ~& W
" w: g5 s, ^5 ]
語言與思想密切相關,隨之而來的是語言政策的權力和政治。最近台灣陳水扁政府在「國語」問題的動作,明顯也在利用語言的政治性質。在香港,殖民地時期以來經年累月的教學語言的論爭,本質上就是一個政治操控和教學效能糾結的問題。任何教師也不會不明白教學語言對學習效能的影響,但因為種種政治因素,才會落得今天錯誤重重的母語教學政策。+ u J# \- P+ L7 `6 z( b
3 L5 G& S0 D1 c4 `' a) Q0 ?
使用英語作為教學語言的錯誤,也不只是教學效能的問題。對身份認同、母語價值的否定,怎樣影響學生的成長,必須予以正視。兒童利用母語,本來就是最活潑、最生動、最有效。可是,到了學校,卻被告知一種外語,價值更大,更優越,是否流利自如反成次要。這其實是對學生身份認同的一種否定:家中習得的母語是價值較低的,應該追求的是較優越的英語。
8 x5 p; {1 Q: A4 G- W: o: w8 b; G) o W- h7 D
這種語言的優越感怎樣影響學生的價值觀和身份認同,是應該深刻反省的。香港學生尤其悲哀,在殖民地時代,自身的母語受到貶抑,還可說是殖民政治使然;可是回歸以後,抑母語揚英語的政策,竟然變本加厲,原來可用母語學習的科目,也越來越受到以普通話作教學語言的威脅,在官方一統的「國語」面前,被否定,被視為價值較低的母語再進一步受到排拒。3 s( A M5 G, W/ x. i. k
! X, C; i' ~" y( G4 J* ?
其實,語言價值的升降、語言之間以及方言之間的變遷,有其本身的發展規律。不過,如同歷史,政權不會放棄其掌控。加上不時出現的「正音」運動,語言的發展已不純粹是「語用」的發展,而變成「肯定 v 否定」的權力運作。( A$ J6 b+ t! j$ m! r( c4 f) t
: w" F: S. E4 L
不是說提倡「正音」的人刻意逢迎政治需要,這種說法可能流於不可論證的陰謀論。如同五十年代南來學者提倡學習中國歷史詳古略今,無論主觀意圖為何,其掏空學生對周遭時事政治的覺醒的客觀效果,卻為殖民地政權所歡迎。「正音」也可以起著一種否定與貶抑的效果。英語和漢語之間,已經有社會分隔的意義,即使在英語內部,也因為口音是否純正等等,實施著遏抑和褒揚的功能。4 G4 I* w+ o3 }8 I
& S0 w: U% p+ |; b漢語也一樣,方言即使是活潑生動的,即使向來都和共同語有包容吸納的語言關係,但「正音」運動一出,卻對自然發展的語言規律產生不可忽視的干擾,何況,所謂「正音」,所根據的可能還是和語言規律相違的、強加的、甚至不少是個別學者隨意的標準。
. d, M' l9 E! D; s0 ^0 m1 z- A5 n& S3 m+ q5 z) u) l
「正音」不但不應等同矯正錯誤讀音,其漠視語言發展規律,實際和讀錯字音一樣。王亭之著、潘國森編的《廣府話救亡》(香港:粵語文化傳播協會,2007)是一本及時之作,書中除了王亭之的文章外,還收錄了不少作者的短文、學者的論文,都極具價值,值得關心語言政治和語文教師參考。
) h5 y2 i. S* P2 i* e
6 B- K% ~6 H3 U1 K: l1 o1 I# I5 y6 b! t" B5 V
/ k5 x& r, _4 C4 c1 R7 Q& s; E
戚本盛簡介 ──5 e R2 S3 G3 K8 n% z
8 w1 }* Q/ O, n+ p
現任教協會專業發展中心統籌,曾任中學中文科教師、科主任。專研範圍包括:(課程與教學)校本課程設計、思維教學、寫作教學、(教育行政與政策)學校法律、決策論述、教育問責等。( S" K' n6 I" F5 |6 T( F
: O* T# K% _& [3 X$ {: |$ K
[ Last edited by magic on 2007-4-25 at 01:28 AM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