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帖子
- 16584
- 精華
- 1
- 威望
- 520
- 魅力
- 389
- 讚好
- 4
- 性別
- 男
|
325#
發表於 2006-4-9 05:48 PM
| 只看該作者
[轉貼]明末兩次抗日援朝八次主要陸戰的兵力對比和結果 7 g, ]# d/ v& x$ S+ I I. N1 z+ y
(一)臨津江之戰:. @( o7 a! Z) Z; F; M+ R
6 c. e1 h. b/ x# A5 |/ G7 j 日軍:15萬 總督:宇喜多秀家 其他將領:小西行長,加騰清正等 0 E4 ^: ~$ n( Z" a4 |$ F! _
北韓軍:20萬 主將:李溢
3 k7 j. i/ C3 e$ `$ l
3 j. U9 Z6 R! ^2 G' @ 結果:北韓軍失利,20萬大軍幾乎被全殲。
* U% p: m) o P' u w0 q' G/ F8 v
北韓軍失利的原因:北韓已經有幾百年沒有戰爭了,"人皆不知兵",在這次戰役中朝軍雖然也很英勇但無奈的是無論在裝備,陣法和單兵格鬥各個方面都遠遠不如日軍。失敗再所難免。
. k* g/ ~- k/ u% G; Q8 J) {6 Z' w# Z) d! @- S6 {6 _4 A
' ]! X1 u5 z$ z (二)平壤大戰:
% c" u/ L4 V' O7 q6 E # y6 i/ r. O, A6 w, c
明軍:4萬餘人( v. X+ G- F7 J" R, G( F
主將:李如松
' ?: ~3 d. T7 i" x6 c+ J 副將:楊元
* q8 K" H i+ k: o3 F% T' o: |3 V 偏將:吳惟忠,查大受,祖承訓等
' Z4 K+ f' a0 r: d# S: x# X
, p( ~: X/ r* R 日軍:第一軍團2萬餘人(號稱3萬)7 y# b$ K+ S9 Q8 m3 X) H
軍團長:小西行長) J5 E% w# {; \8 M* Z! E
偏副將:大村純忠,遠藤又次郎,如藤安等
* H2 E" A" O5 `7 B& D4 N" X" f' z/ L( q
結果:明軍大勝,斃傷俘日軍1萬餘人,而明軍傷亡僅僅是不到800人
! J4 @* |0 H3 m" y! v+ M7 v M
日軍陣亡將領:後藤加義5 r' X0 ?& e. Q9 a# F% k
" z: C Y/ j. p3 h2 b
明軍勝利的原因:明軍充分發揮了大炮的巨大優勢,日軍在日本戰國時期基本上沒有見過大炮,他們的火器是以火槍為主,而明軍的火器則以大炮為主,射程遠,威力大,還有就是日軍將領和士兵缺乏躲避炮彈的經驗,他們往往是死了一批又上去一批,成為了明軍大炮的活靶子。
8 c, `6 v/ w5 j* r" H6 R/ \- J# d' J+ {3 F: P
E' B* U2 A$ {; q7 x1 k% F3 i4 ~ (三)碧蹄館大戰:
; {! l- q# O0 C7 H" t. y9 e
3 _& w2 t, o! {4 p8 R: Q. Z 明軍:騎兵3千人(後又增加了2千人,一共是5千人)
; ]( b0 G, E0 i7 v4 b$ c 主將:李如松) {/ W2 m9 |7 f6 l
副將:李如柏,李如梅,查大受,祖承訓,李有升等% n( T% F+ s4 h2 @
# A) ~+ F$ f8 Q/ ~2 P 日軍:第3軍團和第6軍團和第9軍團共3萬6千餘人) t T0 L: _5 v3 J+ X( Y
軍團長:黑田長政,小早川隆景,羽柴秀勝- w! c9 E. @' K
副將:加藤光泰,久野重勝,小河信章,後藤基次,小野和泉,小野成幸,池邊永晟,小川成重,安東幸貞等
& E6 k* K! }& Q! k
1 y2 ^% O# O7 @ 結果:日軍失利,傷亡超過8000人,明軍傷亡2500餘人( v. A7 n, Y& G( G8 r
, [+ Y3 Y3 Z% h6 t# S 日軍陣亡將領:久野重勝(在亂軍中被祖承訓擊斃),池邊永晟(被祖承訓一刀擊斃),小川成重(死於李有升的刀下),小野成幸(被李如柏擊斃),十時連久(被李如梅擊斃),安東常久(被查大受斬落馬下),安東幸貞(被查大受擊斃) 3 V/ Y' N$ i: ?5 I0 Q0 Z) e
- T$ F7 n1 V+ ^+ y/ h; \
明軍陣亡將領:李有異(在殺死了小川成重後被日軍士兵用鉤子鉤落馬下,慘死於幾十名日軍士兵的亂矛下)# S9 i; A8 E* k
; d8 {: D: U. h! g$ A 明軍勝利的原因:其實這是一場遭遇戰,雙方都沒有做好準備,明軍在派出3千騎兵只是要搜索日軍的位置,3千騎兵在消滅了日軍的2千人的先頭部隊後與日軍大部隊遭遇。明軍是勝利最大的原因主要是發揮了騎兵的巨大的衝擊威力,日軍缺乏騎兵,自然也缺乏對付大批騎兵集團作戰的經驗,還有就是日本缺鐵,他們的士兵的盔甲基本是以竹制盔甲為主,只有少量的武士才可以穿鐵制盔甲,大部分的武士和足輕(輕裝步兵)是竹制盔甲甚至沒有盔甲,因此明軍一般一刀就可以擊斃一名日軍,而日軍則要花很大的力氣才能打死打傷一名明軍士兵。所以在明軍的鐵騎兵面前日軍無論是在裝備上和單兵格鬥上都遠遠不是明軍士兵的對手,更何況這幾千明軍士兵很多都是常年和北方遊牧民族作戰的精銳士兵。
" s4 }0 _! |) O" Q! s9 u3 v7 J& a& |: m8 K0 I: O
/ b! `: ]) T5 V0 n, b* P (四)王京(漢城)圍困戰:
7 T& \# A Z# Y: C* _0 O9 B: M% l& c. Z! t
明軍:3萬餘人(加上北韓軍一共接近4萬)
q# d& t4 y- q: w" p 主將:李如松 3 X3 o3 _0 t6 E$ r2 V) a6 {
) p' G( g0 i2 }
日軍:12萬餘人) L! X5 e4 u' x* e- G
總督:宇喜多秀家 8 I3 @% L( @/ M" u% b4 L/ Z
: O5 ?. e+ f" b. q+ I8 i3 ^! Y
結果:日軍主要糧倉龍山倉庫被明軍敢死隊燒燬,日軍請求議和。日軍傷亡300餘人(大部分為日本忍者兵),明軍和北韓軍傷亡50餘人。
# ^+ l9 f6 r; p
( S6 E* G; I* Q" L) R! i 日軍陣亡將領:本多重葵(龍山倉庫指揮官,自殺)0 s1 S! R% w6 b& x
北韓軍陣亡將領:高彥伯(亂戰中為救明軍將領查大受而被日軍擊斃)# m' H3 T& |1 E! }: [+ N- p8 r- M9 j
8 w# e* Q# h/ D( I- E D- o 原因:經過碧蹄館大戰,日軍對明軍的戰鬥力的強大感到了極大的驚恐,12萬人面對僅僅3萬多明軍竟然不敢出戰,以至於明軍僅僅百人的敢死隊就可以深入日軍腹地燒燬龍山倉庫。
, `( H8 n/ d; o1 K* i7 e& u2 t) h+ S U' Q7 _
- l0 A2 S/ y4 M4 v
以上就是明末第一次抗日援朝戰爭的幾次陸戰,其實還有很多戰役,它們主要是海戰 。% w9 k" K r. c- c. v
, X- r* H {# A# X 下面開始簡單介紹一下明末第二次抗日援朝戰爭的幾次比較慘烈的戰役
) p, ]& V! i" I" H1 E
3 q, o8 t5 i5 t6 u* e; e! m' A
( Z: D- }6 V3 u (五)南原保衛戰:
( e2 {: W, J* c2 H9 _ ^4 p8 h1 d- x( y" M. w# b* e
明軍3千人,北韓軍3千人1 J7 Y* V# H8 p. J% |& o+ s
; N+ W/ q* E$ e$ Q4 }! O 主將:楊元
* O3 m# X: E) r8 v# w 副將:方時輝,鄭文圖等1 B! Y: K0 Y& r
4 T) b6 _& V( S5 g u 日軍:日軍第一軍團和第八軍團一共將近5萬5千人+ d0 ?* B" m; m
軍團長:小西行長,宇喜多秀家
( Z; u1 @8 w: r
* w( N" H( l' d3 s 結果:南原失守,中朝聯軍除了2千人最後突圍出去以外,其餘4千餘人全部陣亡。日軍損失7000餘人
/ S% S# C6 P" \3 h% ?& n5 c
. u' K2 S3 O" p* q* x; }* R j4 f 原因:這是個戰略上的失誤,明軍的兵力過於分散(本來總兵力就不到日軍的一半),其他地方的明軍無法也沒有能力增援南原。當然明軍和北韓軍在這次戰役中的表現可以用可歌可泣來形容,明軍和北韓軍在大炮沒有彈藥,箭石全部用完,糧食也消耗完的情況下沒有一個投降,全部戰死,其勇猛精神使日軍深為震撼。
% ^( \$ `$ ^2 q4 A: E3 p2 n. r x* D& ?% S5 r* h4 l
. H- T2 F( Y0 l! d t5 n7 q9 O
(六)稷山戰役:$ i( C( U+ ^# M% Y0 E
8 g; g1 v0 o! p4 W5 q# X7 x 明軍:5千人, N3 y! T: P9 L3 I, ?
北韓政府軍:2千人* o. f' E- R ]& ?/ c$ _. v3 l2 }
北韓僧兵:1千人+ R) v `4 f; O. z# H
中朝聯軍總指揮官:解生(明軍將領)
( U+ _8 {' ?. [0 ?( i1 P 副將:楊登山。塞擺等 m, h. T! n( N3 O6 s
* M2 k# m' {0 w8 y; \ 日軍:第3軍團1萬4千人0 Y3 M4 k: V) ~2 |( e
軍團長:黑田長政
( L, y5 x/ l* G/ I8 u! z 副將:伊達政宗,後藤基次,林道利等
) k2 A" T: ~1 k# |5 H R1 L5 v# S* @; m. e
結果:中朝聯軍勝利,擊斃日軍6千餘人,聯軍傷亡2千5百餘人1 ]* `2 h( @' e: F5 v4 m
& z+ A @$ ^- d+ B: Y' w
原因:5千明軍大部分都的當年戚繼光在北方練兵留下了骨血,使用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3次連發火槍,這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先出現的連發火槍,這是日軍的裝備所不能比的。 p( l& p2 e: C% a, v4 }; N5 W( c/ Z
5 [- X* k3 j7 e 還有就是明軍將領解生採取了避開日軍正面而從後面打擊日軍的戰法也令日軍措手不及。0 W! P1 ? O0 J& Z& \1 u7 k
6 s9 g: h! }0 L' A& T, l2 q2 L9 [+ i" B! }+ [3 k
(七)蔚山大會戰:
4 T0 n* n% n) ^8 f! w, \. I" J; U$ b
明軍:3萬6千人2 x. l# [0 y* g) v1 K, |
北韓軍:近1萬人! h2 r9 Y. }" {/ d8 ]( E J
中朝聯軍指揮官:楊鎬(明軍將領)
& l4 ]5 F' P3 q3 D; V3 U; S 中朝聯軍副指揮官:麻貴(明軍將領). w8 E* D# Q0 K1 ~, k- Z: l9 w
明軍副將:高策,李芳春,李如梅,盧繼忠,董正誼,王問,許國威等。
; p3 u' E, o4 d. b2 O 北韓軍指揮官:柳如龍
; j* W' ~ S4 J+ l" B/ q9 L, \) v9 r9 k1 _. x* g& A+ Z
日軍:第2軍團,第3軍團,第6軍團,第9軍團,總共6萬4千餘人& x$ [7 T' R& `4 Y& f8 n$ B; } ~
軍團長:加藤清正,黑田長政,小早川秀秋(小早川隆景之子),羽柴秀勝
. S0 D: s& C- h" w 副將:淺野長政,淺野幸長,竹森義盛,飯田角,森本儀太夫,九鬼四郎等。
- y0 Q0 O2 e1 o3 s! j) ?& ?" l
- `- X; H0 e) D! M; H6 U 結果:中朝聯軍苦戰失利,明軍傷亡1萬1千餘人,其中陣亡7千餘人,傷4千餘人,北韓軍傷亡近4千人,日軍傷亡1萬2千餘人。9 c" [1 R) j, o0 G, r
- X; N; A: }% K6 Q" c 明軍陣亡將領:盧繼忠
% B- d9 }1 ]+ W9 E. D. p- R 日軍陣亡將領:竹森義盛,森本儀太夫
1 A0 v% l0 W+ P2 W: o8 q, H
c9 Z( ? ^# g 戰役過程:開始的時候明軍在戰場上佔據優勢,日軍在野戰能力上比明軍騎兵差,在遭到了重大傷亡後日將加藤清正放棄了與明軍打野戰的打法,而採取了堅守城池的做法,日軍邊打邊撤,撤退到最後一個也是最堅固的陣地:島山,明軍缺少大炮,所以久攻不下,傷亡慘重,最後連續10幾天下雨,明軍彈盡糧絕,被迫撤退,日軍追擊過程中被明軍後衛部隊阻擊,也無法擴大戰果,雙方又恢復了戰前的態勢。 ) y$ Z, ?* Q; [3 O
6 @; z3 z- A7 D 聯軍失利的原因:首先一開始這次決戰的時機就不成熟,當時明朝水軍沒有到達北韓,無法從海面上切斷日軍的補給線,而日軍的援兵,糧食則源源不斷的支援蔚山戰場,而且當時北韓已經進入雨季,道路淤泥,明軍的大炮沒有辦法運到蔚山前線戰場,使得本來在兵力上已經不佔優勢的明軍在火力上也不佔絕對優勢。還有就是在島山進攻戰中,明軍久攻不下,將領們要求撤退到週邊採取"圍點打援"的戰術,而指揮官楊鎬卻一意孤行集中兵力強攻島山,致使傷亡慘重,打援部隊兵力不足,被日軍援兵襲擊了後方,致使全軍敗退,幸虧後衛部隊十分英勇,要不後果不堪設想。 5 N" {3 ^ Q, f" |) s, K! `7 x
4 {& C3 r4 ]* A& s: i6 e0 ~: v& B7 E0 b7 j
0 V- _8 r n- A- w4 F (八)順天郡戰役:
8 l; i$ }6 A% m. T: T/ W
, d2 l* h8 v+ C0 X 明軍:2萬餘人' K u/ y. w: e2 u
將領:劉鋌
, M# m$ X: D1 ?" d, ^- Z, ^5 t" l- V 副將:李應軾,吳宗道,吳廣,王士琦等
. h* f' f/ O& D' C% N; p! {& t; w0 ]( l
日軍:第1軍團 1萬4千人左右. }- x; N% n. X" A7 I0 i
軍團長:小西行長
6 S5 b( x$ H* x+ \5 h6 N% D# U* I 副將:馬晴信,松浦鎮信,遠藤又次郎,內藤如安,大村喜前,後藤信康 l7 D$ i. o; M% ~! K2 t ?
+ x! V, Q7 T" v% i: i3 F 結果:明軍勝利,斃傷日軍7千餘人,明軍傷亡3千5百餘人。
+ q4 O7 h5 l0 ^
/ s6 o( Z: Y1 U0 L# {. V7 v 日軍陣亡將領:大村喜前 + ~. O* E& d U$ M1 o
$ I) C6 X$ k9 s+ f 戰役過程:開始明將劉鋌採取了假和談的方法誘使小西行長出城,後事情敗露。日軍開始想以騎兵衝擊明軍左翼,結果出擊的日軍反被明軍包圍,全軍覆沒。日軍在防守了5天后從海上撤退回國。
0 K/ n, ~5 L3 ~) y( j# y: E) X9 Y) a L7 B& z
明軍勝利的原因:這次戰役其實沒有什麼過多的精彩之處,只是一次普通的攻防作戰而已。倒是日軍在撤退的時候巧妙地躲過了明軍的水軍的攔截倒是值得研究。
% r8 N' F ?3 e! A, @) Z
0 F1 n4 w" i( L4 J
$ T0 |6 ^, `, d3 Y: |# O
# \2 ~, H3 Y1 \1 ?! F$ U 《明史》有些記載是失實的,過分誇大了明軍的損失,懂點政治的就知道是什麼原因。象什麼"尉山之敗亡卒兩萬",“喪師數十萬,糜餉數百萬”,當時明朝實際才派了多少軍隊?除掉運送糧草的之類的輔助人員,真正的戰鬥部隊一共才多少?《明史》上失實的記載也成了現代日本一些所謂的歷史學者意淫的依據。倒是英國人可能是事不關己倒說了幾句客觀的,詳見《康橋世界史》(書店就能找到),該書認為明軍數量低於日軍。: M j$ t8 _* V* f: K" H; @
+ _1 o: K: X- m" a4 o
明朝對付日軍既主要火器:佛郎機火炮3 K- t( j6 z Y/ w( i% p$ |
2 k @) L. w0 b* V2 L: d2 u
佛郎機大炮與紅夷大炮一樣,是16世紀初從葡萄牙人處傳來的,在明代,“佛郎機”即指當時的葡萄牙和西班牙。最初,葡人的一艘戰艦在澳門外海與明朝水師發生衝突,後被明軍俘虜,戰鬥中,明軍吃了佛郎機大炮的虧,因此一上岸就向朝廷請旨倣造。明朝稱倣造的佛郎機大炮為“子母炮”。
. d- A3 F6 @ n4 l( N , l( v3 b$ G5 }' C' P) ^
1 U5 m+ F, b k3 ^
佛郎機,是前裝式火器向現代炮過渡的後裝式火器。明嘉靖二十四年造。分母銃和子銃。子銃數量多,戰時將子銃裝入母銃後槽,點燃印信即可發射,更換子銃,再次發射。! e0 M0 T% e" Y8 L; B
2 f0 A4 l6 V( n 佛郎機大炮是一種鐵制後裝滑膛加農炮,整炮由三部分組成:炮管、炮腹、子炮。開炮時先將火藥彈丸填入子炮中,然後把子炮裝入炮腹中,引燃子炮火門進行射擊。相對紅夷大炮而言,佛郎機大炮的炮管較薄,口徑小(最大的一種也在85毫米以下),重量輕許多。佛郎機大炮獨有的炮腹相當粗大,一般在炮尾設有轉向用的舵桿炮管上有準星和照門。對於子母炮這種火炮的概念,大家可以想像成槍與子彈的關係,以現代的定裝藥槍彈為對照,空的子炮相當於彈殼,火門相當於底火,當子炮內裝入火藥與彈丸後就和子彈的功能一樣了,此外炮腹可視為槍支的彈膛。佛郎機大炮的結構可以概括為兩點:1.後裝炮 2.定裝彈藥。我們可以認為:佛郎機大炮不僅是後裝炮的祖先,而且是近代金屬定裝彈藥的原型。* 8 N) I+ W4 T) k- g8 @8 H! o
- W2 [9 N$ t7 K3 j9 I
' c& _5 D6 z; x0 _& n, c 佛郎機大炮有4大優點:
7 }3 `5 d6 d6 l8 r- H0 W4 v; {! _
! r% ~, q" c9 G( o+ W1 Y2 e 一.射速快。以重型佛郎機大炮“無敵大將軍”為例“每炮母炮載以炮車,配子炮3門,射時子炮裝入母炮,射畢取出。再裝填第二個子炮。”根據實際操演,前三炮射擊總共費時不到20秒,這在當時是很了不起的。
0 y$ G0 r d: Z8 A
7 j! R. N6 O& g 二.散熱快。由於後裝炮前後相通,空氣流通,且炮管較薄,易於散熱。散熱快可以使火炮增加持續射擊的能力,也減少了火藥自燃的可能性。 9 R! X2 d. f O! A6 H
5 s! `9 V9 |, E' {- d 三.子炮的容量確定。容量決定了火藥的裝填量,因此不會發生因過填裝而導致的炸膛事故。 ! y ~" m) v, k* D+ m9 g3 S
! z* Y' b% J0 p: r; `. n9 }
四.子炮是鐵鑄的,可以承擔一部分火藥壓力,使炮腹的壽命增長,此外子炮損壞了(多是出現裂縫)一個,不影響火炮的射擊性能。 - z! q. }$ A( [7 [8 i" z# y% v4 r0 z2 N
5 M8 E1 t Y+ N* X1 D- W 限於當時的技術水準,佛郎機大炮也有一個無法克服的缺點:子炮與炮腹間縫隙公差大,造成火藥氣體泄漏,因此不具備紅夷大炮的遠射程。 8 e) k+ K0 D: D" [" D2 i
4 P: d. N" g q. N% ^4 H9 Q2 p& O& t2 d# Y
裝在炮架上的佛郎機: w/ s7 e5 q- C. b/ U& h0 o
& P$ C. e9 W% u. R; ?' N, Q# r0 M 應該說明朝是對佛郎機大炮十分重視的,但是進口的少,仿製的多,且仿製的火炮各種規格齊全,從千餘斤的多用途重型(要塞、野戰、戰艦)火炮“無敵大將軍”到百餘斤的大“佛郎機”,再到幾十斤的“小佛郎機”(可馱在馬上點放,自行火炮?),連士卒手中都有幾斤重“萬勝佛郎機銃”(配九個子銃)。明長城出土的各型佛郎機數量很大,是軍隊火器的主力。究其原因有三:1.佛郎機型火炮口徑小,發射開花彈威力不大,以發射霰彈為主,射速又快,近距離殺傷力極大,殺傷面積廣,是守城的利器。“無敵大將軍”炮可“每個子炮內有500鉛彈,散佈可達20餘丈”。2.佛郎機型火炮對內膛的要求底,工藝簡便(三個部分是分開鑄造),用料少可以大量鑄造。3.由於不易炸膛,對放炮士卒的技術要求低,不必長時間的訓練(各種資料上顯示當時的火炮炸膛事故頻繁,惟獨少見佛郎機型火炮的相關記載)。 ?# Q0 B7 T3 N5 P- ?! a
" ~/ [- W% L7 T8 _* W( k) l+ w 總的來說,佛郎機大炮的性能是超前的,與紅衣大炮相輔相成,但是到了清朝,軍中對火器一味求其射程,重紅夷而輕佛郎機,以至於到了十八世紀清朝的軍隊裏已經完全沒有佛郎機的蹤跡了。佛郎機大炮和紅夷大炮同樣是明朝中後期引進的西方先進武器,它們的命運差別竟然如此之大,令人唏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