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帖子
- 2212
- 精華
- 0
- 威望
- 619
- 魅力
- 0
- 讚好
- 0
- 性別
- 男
|
73#
發表於 2005-11-30 06:38 PM
| 只看該作者
中日千年歷史上的前三次戰爭
中日歷史上已經發生過四次戰爭,這些戰爭都 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區域衝突,每一次戰爭都是大規模和結構性的,每一次戰爭都是在維護和創造東北亞的體系和秩序,所以中日戰爭是中日關係中的一種宿命和常 態,時至今日,中日兩方仍未能找到一種能使雙方和平共存、共同繁榮的亞洲和平機制。所以研究以往的中日戰爭,就是研究今日和明日的中日關係,尤其是研究未 來中日兩國勢必加劇的區域性衝突。
5 P* Y# f s5 q* f" X* B& H% c3 ^
2 u) B: i5 G) C; W 一、未能將日本融入華夏東亞天朝體系的後果:中日間戰爭是常態
" {$ O @+ k X& V1 A9 G8 S4 d
( M, n. ?4 P. n* i8 D. Z 並存于亞洲大陸東部,卻因爲海洋隔離而各自據有不同生存空間的中國和日本,其之間的關係並不象華夏農業民族和西北方歐亞草原地帶裏的遊牧民族間關係那 樣;從一開始就是互相依存、高度競爭因而引發大規模的戰爭。與中國歷史上中華民族已經成功地對抗和融合過的遊牧民族不同,日本文明是純粹的農業和漁業文 明,而且由於海洋的地理隔離作用,很長一段時間內無法與亞洲大陸大河流域內的華夏文明發生直接和大規模的衝突。 1 D B" x$ X4 P
2 T8 |2 D9 }$ V/ j7 t7 C
而日本文明的地理 環境、既資源和面積均有限,而經年位於自然界各種災害威脅下的客觀環境,以及外部中國大陸文明所達到輝煌成就,使日本民族始終有一種東亞大陸情結,既想走 出日本諸島,到更廣大的東亞大陸去生存,這樣,日本和亞洲大陸上的周邊國家關係中就始終存在著一種超出普通國家和平共存本能的內在衝突張力。所以在本質 上,日本無法與東亞各國和平共處,除非一個東亞大地域和平體系能成功地將日本和其他亞洲國家納入其內,而歷史上這個體系已經存在過,就是以中國爲中心的亞 洲朝貢體系,其另一個名稱就是中國的華夷體系。 . O9 t. ~5 A; n9 j" q1 J
) g* X5 Q* I5 v& M 歷史上中國已經數度成功構建了跨越整個東亞乃至周邊區域的天朝禮治體系,但日本始 終未能被完全納入其內,這其中最關鍵的因素就是海洋在近代之前的巨大障礙功能,使中國的力量未能投射到日本。而日本同樣在其國家發展的不同階段,一再嘗試 沖出日本群島到亞洲大陸建立更龐大的封建帝國秩序,以取代中國在亞洲固有的秩序。這樣中日兩國在近二千年的相互交往歷史過程中,始終未能明確與對方的位次 和力量對比關係,並通過制度性的安排,如朝貢體系或盟約加以穩定,日本和中國之間的歷史就是至今爲止兩大文明區域相互衝突和構建亞洲體系的歷史,因此中日 關係在長時段內是非體系化和缺乏內在穩定的,這其中明顯的例子是中日千年歷史上的四次戰爭。 ) q8 s1 N: L. \$ K# z
, t1 S, c. n9 w+ q$ U
日本與亞洲大陸的地理關係,始終牽涉 到朝鮮半島,這是因爲朝鮮半島是亞洲大陸中最接近日本群島的大陸地塊,日本想與東亞大陸發展各種聯繫,在人類技術尚未能完全控制海洋之前,都必須通過朝鮮 半島。正因爲如此,朝鮮半島上的居民一方面事實上與日本居民有密切的血緣和社會方面的聯繫,另一方面,朝鮮半島除了自身與中國的中原和北部區域有密切關係 外,又同時構成中國和日本之間的天然地理通道,所以在歷史上,沒有單純的中日關係,而只有中日朝三邊互動關係,這一點,在中日之間的戰爭關係上表現得尤其 清晰。
& |9 n+ o: T' d; ]7 r) Z1 |* r$ h9 I
6 {/ K: P P% D6 {. e/ d: S 所以儘管中日關係在歷史上有長時期的緊張,近代又爆發了長時間周期的戰爭,但國與國之間關係的規律和共同利益的存在,必然 會導致中日關係最終形成一種體系內的和平共存,這同樣是歷史的趨勢。而在這個中日永久和平來臨之前,準確地定位和尋找日本國內外敵視中國的勢力和機制,堅 定地對其實行打擊和壓制,必要時使用軍事力量來對抗對手的軍事壓力,都是爲實現中日和平所必需的戰略。
, {& `/ e$ y5 O" v/ K; ?5 F2 u- G- Q
7 }' f6 C" k& b0 q5 ]1 j 在中日關係上能戰方能言和,是已經被歷史反復證明,而且既將重新證明顛覆不破的真理。中國未來的任務就是全面超越日本,實現東亞一體化,讓日本成爲體系內的一部分而不是游離於體系之外,從而解除日本對體系內的國家形成長期的威脅。
* E9 D- {2 @% o4 [4 V, ^( Z0 i3 f3 l
1 U" T% R( ]( v5 b( D) S1 J) n4 f* |+ l0 _% y
二、第一次中日戰爭,唐破百濟及日本援軍之白江口大戰(西元663年,唐高宗李治龍朔三年,日本天皇元智二年)
. o, U; o) t2 K7 ~$ O3 Z- i
& O+ @2 n- s. k5 E" q# F 由於日本開化遠晚於中國,當中國已經經過夏、商、周、春秋戰國、秦漢、隋而重入盛世唐朝時,日本才在5世紀初步完成了國內統一後形成了被中國史書稱爲 “倭國”的統一國家,而統一後的大和――倭國,正處於由奴隸制向封建制度轉化的過渡時期,在這一階段,當時東亞乃至歐亞大陸上文明程度最高的中國唐朝、爲 日本提供了整理其內部秩序、建立中央集權和土地封建制度的先進國家體制參考。 ; \: _# N+ ^* j( o: i' ?
' ]+ z& b, N+ d+ {: @
經過有意識的一代代大批向當時的唐朝派遣向唐朝學習 的“遣唐史”,日本在西元645年開始全面效仿唐朝對日本的國體和政體進行改革,這就是日本歷史上有名的“大化改革”。“大化改革”後的日本增強了天皇和 中央政權的權力,日本開始逐步擺脫以前日本本土上衆國林立、四分五裂、並一度依附朝鮮半島上較強的國家的局面,開始有能力干涉日本本土以外發生的事情。 ! p! P0 |8 Z$ ]6 V6 p" C/ V
* _: H. t2 Y2 H
而當時曾一度爲漢代中國疆域的朝鮮半島,由於漢帝國衰退後中國數百年的中心區域混亂、而進入了一種無序的狀態,然後在西元四世紀後陸 續出現了高句麗、百濟、新羅三個各自獨立的國家,由於沒有更高的區域性的權威力量制約,這些國家相互間長年陷入戰爭和對抗狀態。而爲各自的生存,這三國又 分別向朝鮮半島外的唐朝和日本尋求結盟,最後形成了當時的大和日本(倭國)、百濟、高句麗爲一方,唐朝和新羅爲另一方的戰爭對抗陣營。4 g( z( X$ j8 }; S
% S. ]) o7 N8 e+ `3 `$ E中日之間的第一次戰爭是663年8月進行的 白江口之戰。 659年,百濟進攻新羅,新羅向唐朝求援,唐高宗派蘇定方率軍13萬征百濟,新羅以5萬精兵接應,唐、新羅聯軍迅速擊潰了百濟,俘虜了百濟國王義慈。義慈 王的次子福信收集殘部,企圖複國,于660年向日本求助,並要求放回作爲人質的豐璋王子,日本當在位的齊明女皇答應福信的請求,送回豐璋王子,並于661 年1月前往九州,欲親自指揮與唐、新羅聯軍的戰鬥,卻因勞累過度而病故,出征計劃擱淺。
5 t1 w) E8 A; x& g4 [2 \# c0 @- m. o5 q8 ?! ?2 `; X2 J
662年,日本組織大量戰備物資援助百 濟,5月,援百濟將軍阿曇比邏夫率170艘船師抵達百濟。663年8月,日本又派盧原君率援軍萬餘,渡海趕赴白江口。同時,唐、新羅聯軍決定進攻百濟豐璋 王所在的周留城,由唐將劉仁願、劉仁師及新羅王金法敏率陸軍進擊,由唐將劉仁軌、杜爽、百濟降將扶餘隆等率水軍,從熊津江前往錦江下游的白江口,與陸軍配 合,夾擊周留城。
& g6 V7 |# D# X) W5 E( y
0 X5 A/ _. q' d$ M& O* r 13日,豐璋王爲迎接日本援軍,率水軍候于白江口,17日時唐、新羅的水軍和日本船師同時抵達,兩軍交戰。當時 日本戰船有400余艘,唐、新羅聯軍只有170艘,兵力也處在劣勢,在三回合較量中,雙方未取得決定性戰果,到18日,兩軍第四次合戰,由於日、百濟方高 估了已方優勢,輕視唐、新羅聯軍的實力,盲目拼殺,結果大敗,400餘艘戰船被焚,兵卒大多溺死,殘軍投降,百濟國滅亡。
( k& r1 h2 X9 v( H/ o+ S* c1 ~- B n; H( t
白江口 海戰勝利後,唐朝繼續對高句麗用兵,因此未能懲罰倭國與百濟聯合與唐朝發生戰爭的行爲,唐朝始終與當時的倭國保持聯繫,但密切程度已經低於聖德太子起至孝 德天皇這段期間與中國隋唐兩朝的關係。而日本方面由於始終擔心唐朝對日用兵,同樣未能主動發起更大規模的與唐朝密切聯繫,而這一切,由於日本天武天皇登基 後完全改變。日本在白江口海戰敗於中國之後,更激發了向唐朝學習的熱情,開始派遣規模更大、次數更多的遣唐使,中日兩國歷史上最友好和文化交流最密切的時 期終于開啓,直至西元894年日本單獨結束派遣遣唐使,才結束了這一中日歷史上一度真正友好的時期。 7 @2 h7 B1 [( W" Q8 q+ j: Y
2 t1 M) h7 |6 D' t7 A& z. A5 S
白江口之戰的慘敗,使日本意 識到自己的實力尚不足以與中國抗衡,於是此後的幾百年間,他們一直與中國修好,並派遣十幾批“遣唐使”,全面學習中國先進的文化和政治、經濟領域的先進經 驗和技術,而其國內了經歷了天皇集權、攝關統治(由權臣擔任攝政、關白,實際掌權)、院政(由天皇讓位于子弟,自己稱“上皇”、“法皇”,實際仍行使政治 權利)、戰國大名紛爭等時期,中日的和平一直延續九百餘年,其間雖有蒙古入侵,但和平基本上被維持,直到豐臣秀吉一統日本。而這一切,都是由於白江口中日 一戰,創建了全新的朝鮮半島新秩序,以及日本方面經戰爭失敗後而對唐朝尊敬有加的雙重原因。 0 ?+ w0 H" i6 |
, r6 C1 I; [5 x4 Z( \
7 k: s) }* ^8 u& n2 z' @三、第二次中日戰爭:元朝及高麗入侵日本之戰(西元1274年、1281年、元至元十一年、十八年,日本天皇文永十一年,弘安四年) ) Z" K. h7 a$ p1 C$ n
5 z$ D" k, Q; {* Y7 c" S" a4 Y 元朝是中國歷史上僅有絕無的兩個由遊牧民族入主中原後、建立了以華夏農耕中國爲核心區域、但同時跨越遊牧區域和漁獵區域的、完全不同于傳統農耕中國的中 國正統朝代之一。元朝是由發源于中國西北方的中歐草原地帶的蒙古人建立,而蒙古人是世界性的遊牧民族向定居民族和農耕區域發動全面擴張歷史中最成功的民 族,在其興旺的頂峰,建立了橫跨歐亞的蒙古帝國。蒙古帝國分裂後,其分裂的碎塊構成了今天世界體系中一些最重要的國家,而蒙古人在東亞的經營,事實上爲在 疆域擴張問題從本質裏保守的華夏中國,創造了一個史無前例的擴張和融合的時期。
" ~# s0 \/ G# X1 W7 m! M$ W1 l; ]. I- d
今天的中國大地域版圖,首先是在元代中國初步成形 的,所以元代中國同樣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具有正統地位、而且爲後世中國留下重大遺産的朝代。元代同樣是中國歷史上僅有絕無的主動向周邊區域擴張全面發動戰 爭、以期建立一個大一統的安全秩序的時期,僅這一點,就足以使元代與中國歷史上所有的朝代有重大區別。而從現代國家和國際體系的眼光來觀察,元代的周邊擴 張其實同樣代表著一種經濟和安全的理性,既盡可能地擴大核心統治體系的範圍,消除任何潛在的破壞秩序的可能,同時創造大地域的貿易交換。 . n, X! W; k, \% e1 ^3 a0 v
* r3 Y5 C5 n2 t6 } 從安全和國家發展的角度來看,元代中國的對外擴張其實有很多資本主義和大工業生産興起後的現代性,而元代對日本的二次戰爭和戰爭失敗,同樣是影響了隨後 中日各自歷史的重大戰爭事件。自從唐代後期到蒙古人建立元朝,日本和中國脫離外交關係長達4個世紀之久,忽必烈在中原建立元朝後,企圖改變這種情況,使日 本與其他政權和民族一樣臣服於蒙古人。爲了實現這一目標,要求日本無條件投降,忽必烈數次遣使前往日本,但均爲日本政府拒絕。 & t6 A- r0 U- d0 ]$ [, z
5 l6 n' Z" g9 b6 [* O* E, X W4 Q
公 元1270年,蒙古使節第五次到達日本,傳達了忽必烈的旨意:如果日本不向蒙古朝貢,蒙古人即將出兵,當時18歲的日本執政者北條時宗 (1251~1284)堅決拒絕這一要求,並壓制了其他人的妥協態度,下令西國的守護和地頭準備防禦。忽必烈聞此訊後,抑制不住五次遣使、五次被拒絕的憤 怒與恥辱,他不顧蒙古與南宋激戰正酣,下令準備軍隊、船隻、糧餉,向日本發起戰爭攻勢。日本軍隊也在北條時宗的命令下嚴陣以待。 L+ x* o' b( Y, u& i; C/ R& h
0 x) i) g7 K6 F西元1274年,忽必烈命“風州經略使忻 都、高麗軍民總管洪茶立,以千料舟、拔都魯輕疾舟、汲水小舟各三百,共九百艘,載士卒一萬五千,期以七月征日本。”爲此高麗人、漢人被迫造船、運糧餉,充 當士兵,他們深受其害。但忽必烈執意攻取日本,“冬十月,入其國,而官軍不整,又矢盡,惟虜驚四境而歸”。其實元朝軍隊僅僅在戰爭開始階段取得了一些戰 果。以後則屢戰屢敗。 4 \) t% Q" F; b5 j
' D% B! I/ t1 \2 q6 T* B M0 ~; j
儘管日本人的武器無法與蒙古人的長距離武器相匹敵,他們的指揮官也不如久經戰場考驗的蒙古軍隊領袖那樣有經 驗,但他們擅長於面對面的搏鬥,而戰鬥過程中突然降臨的暴風雨使蒙古軍隊和船艦在退往曠海中時損害慘重,他們不得不無功撤退。蒙古人第一次東征日本以失敗 告終。這在蒙古興起後的戰爭史中極其罕見的。蒙古人戰無不勝的神話在海戰中破滅。 - k% L h5 q6 B0 H n8 G6 O
! Y1 \3 s( [2 d 忽必烈聽到征服日本失敗的消息後,感到非常震 驚,再次派遣重要使者攜書前往日本,並以強硬的態度要求日本納貢,否則將訴諸于武力。但日本政府拒絕了元朝統治者的要求並處死了使節。忽必烈與他的祖父一 樣,決心不惜一切代價懲罰日本國,他一方面招募軍隊、籌集資金;另一方面遣使要求日本迅速朝貢,否則元軍將至。北條時宗再次拒絕了忽必烈的要求,並積極策 劃遠征高麗。忽必烈別無選擇,他於至元十八年(西元1281年)以日本殺使臣爲由,結集南宋新投降的十萬人組成一支大軍遠征日本。兵分兩路:洪茶丘、忻都 率蒙古、高麗、漢軍四萬,從高麗渡海;阿塔海、範文虎、李庭率新附軍乘海船九千艘,從慶元、定海啓航。 % A5 r5 A0 U9 k* [. a: c" ]
' t1 }9 b9 |; v. ^" m# y
元朝的二路大軍約定六月以 前會於壹岐島及平壹島。高麗國王也爲元朝提供了1萬軍隊,1500水手,900只船和大批糧食。然而,人數多、輜重多的元南方軍隊行動遲緩,沒有按預定時 間與東路軍會合,東路軍在等待無望的情況下,從合浦出發,侵襲日本對馬、一岐兩島後,進抵築前志賀島登陸。日本守軍已有前次抗擊蒙古的經驗,他們在箱崎、 今津等外沿岸構築防禦工事,並以精銳部隊開進志賀島(志賀島與九州之間有陸路可通),與東征元軍進行了激烈戰鬥。”元軍戰敗,退至鷹島、對馬、一岐、長門 等地,與姍姍來遲的江南軍會合。 7 Q& o( t* v" O; z( f* q
# i* H9 P5 j( {
然而會合後的元軍不但不積極進攻,反而因高麗、漢、蒙古統率之間的矛盾而不能協調作戰。這樣,蒙 古軍在毫無蔭蔽的前提下,每前進一步都要付出沈重的代價。兩方對峙達兩個月之久,蒙古軍隊無法取得勝利。兩個月之後,既8月15~16日,一場巨大的颱風 襲擊了日本海岸,在此次颱風襲擊下,蒙古東路軍損失1/3,江南軍損失一半,一些靠近海岸的士兵被日本人屠殺或溺死。漢文史料也記載到,由於元軍戰船“縛 艦爲城”,因而在“波如山”的颱風襲擊下“震撼擊撞,舟壞且盡。軍士號呼溺死海中如麻。”統率範文虎臨陣脫逃,“獨帆走高麗”。蒙古人第二次東征日本又以 慘敗而告終。
& R8 h5 n1 k) \9 H9 V. M) W' e3 O9 E. q3 a$ \1 Y
而盛怒之下的忽必烈不但不總結教訓,反而於1283年再次命令南方商人和東北女真人爲他出征日本建造船隻、高麗人爲 他提供糧食。但由於國內經濟形勢每況愈下,忽必烈終於在西元1286年屈服於客觀力量短缺的壓力,放棄了對日本的戰爭。至此,元朝與日本的軍事關係以元朝 的失敗而結束。
) f+ g6 ?' m! R" O" L" M9 \/ G0 G0 y+ q6 ]; B
忽必烈侵日失敗代表著當時具有最高軍事組織能力和技術水平的蒙古軍事力量、完全不適應與大陸作戰不同的海上登陸作 戰,而事實上,在與蒙古軍隊對陣過程中,日本武士力量也同樣沒有真正的軍事優勢,其勝利是由於入侵蒙古所進行的跨海登陸作戰,本身其爲複雜,要依靠大量的 當時尚未被人類掌握的技術、諸如對颱風天氣的預報和多波次連續登陸進攻。事實上蒙古軍隊在所有無法展開其騎兵優勢的戰場、如安南、爪哇、和高麗都遭遇了失 敗,這也是蒙古擴張力量由盛到衰的必然過程。 # d! Y e' L8 z: u+ S1 `
G9 a" [! H& T5 d/ ` 而從亞洲體系的角度來看,蒙古侵日的失敗,使日本始終游離于東亞大陸體系之外,並保 持著相應的入侵大陸的力量,蒙古入侵失敗後,很快發生的日本對中國大陸和朝鮮半島的入侵,都從另一個角度證實忽必烈有必要全面征服日本,以消除對蒙古元帝 國秩序的威脅。而元朝的快速衰落,使其試圖建立大陸主導的東亞統一帝國秩序未能完成,而在中華帝國秩序外的日本、最終證明了是中國的心腹大患。 / @$ r0 d4 y$ N0 Y P
0 u7 h+ }7 T+ l9 Q
& }1 c% T/ J+ z% b+ F四、明朝出兵援助朝鮮對豐臣秀吉之戰(西元1592年、1597年,明萬曆十九年,萬曆二十五年,日天皇文祿元年,慶長三年)
; g: S. C5 i' N! `) ~, V; `- H) x# ]% U: Z/ d
在日本的對外擴張歷程中,爲日本的大陸野心定下所有的基調,以至於影響了日本以後的歷史,直至今天仍被認爲是日本歷史上最偉大實質上是日本歷史上最富有 侵略野心的人物,莫過於豐臣秀吉。要理解近代日本對外擴張的瘋狂和其基本理念,只要研究豐臣秀吉的行徑就已經一目了然。 % p+ n3 M8 j% U
1 p) O e, t& N4 |4 k8 a: a1 |
豐臣秀吉 (1536~1598年),原在戰國大名織田信長(日本“戰國”時代勢力強大的封建領主)部下爲將,因屢建戰功,漸受重用,1573年被擢升爲大名。初名 木下藤吉郎,1558年改姓羽柴氏,1582年織田信長被家臣襲擊,被逼自殺身亡,豐臣秀吉代之而起。1586年擁立“後陽成天皇”,自己測冠以“豐 臣”。1585年任關白(相當於“禦前第一大臣”),1586年任太政大臣(相當於“太攝政”王),1590年完成日本統一。1591年將職位讓給其養子 豐臣秀次,自稱“太閣”(相當於“國老”),改而專事“海事征討”謀略及計劃實施。 m$ Q1 Y; b2 k& a3 v: U' s+ O
. E2 w% J. d2 @0 J1 Y: r豐臣秀吉以武力統一了戰國時代大名紛爭的日 本後,自感實力強大,迫不及待地發動對中國的戰爭。早在戰國紛爭階段,他奉命征伐時,就說過“圖朝鮮,窺視中華,此乃臣之素志”,1585年時說:“如今 爲已征服全日本,地位晉升,鄰國在握,財富充裕,已無他求。唯望自己的名聲和權勢遺留後世。待日本諸事穩定後,將讓日本于兄弟,自己爲征服朝鮮和中華,決 意渡海”。1587年他在給愛妾淺野氏的信中說:“在我生存之年,誓將唐(明)之領土納入我之版圖”。
- L& d5 Q1 N5 B4 o4 R
A: Y+ d2 f$ Q$ Z) P0 y; } 1590年他致信朝鮮國 王,要求借道進攻中國,遭拒絕後,他於1591年把關白職位讓給養子豐臣秀次,自稱“太閣”,在松浦郡建造名護屋城,作爲作戰大本營。1592年4月,出 兵朝鮮,豐臣秀吉宣稱官次戰爭不是對朝鮮而是對明朝,朝鮮只是路過,這從5月18日發佈的遷都北京準備令裏也有體現,該命令中只公佈了中國和日本的官職, 對朝鮮未做安排。豐臣秀吉認爲兩年內就可以遷都北京,自己將定居寧波,然後主持對印度的征服。 $ h$ C2 m8 @2 b# s
8 e5 x% ~8 N2 b- e" h' v2 V# ` 出兵朝鮮後,豐臣秀吉坐鎮名護屋爲 統帥,宇喜多秀家擔任前線總指揮,黑田長政、小西行長和加藤清正兵分三路進擊,並迅速攻佔朝鮮京城和大片國土,但由於其海戰能力弱,被朝鮮將領李舜臣通過 兩次海戰,殲滅了日軍精銳部隊,致使日本陸軍的北進受到牽制。明朝政府派遣的援軍李如松部近5萬人與朝鮮軍隊配合,相繼收復失地,日軍退縮,豐臣秀吉提出 議和,第一次戰爭暫告結束。
- u7 ?5 h3 G8 [, m7 h5 `3 U4 h9 B+ m- t7 r+ a9 r
由於豐臣秀吉無法滿足于當時明朝中國在華夷體系內預留給日本的地位,此後兩年多的明日和談最終失敗。 1597年1月,日軍再次進攻,黑田長政在稷山被明朝軍隊擊敗,海軍也被李舜臣在鳴梁海面重創,明朝援軍繼續入朝,進擊加藤清正和小西行長部隊。1598 年8月18日豐臣秀吉憂鬱而死,日本撤軍,到12月全部撤出朝鮮,第二次侵朝徹底失敗。另一位日本封建領主德川家康也了取代豐臣秀吉的勢力,建立統一的日 本戶幕府。這次侵略戰爭的失敗,使日本又意識到與中國作戰的時機不成熟,於是江戶幕府馬上又採取對中國表面上睦鄰友好的政策,直到明治維新後,中日間又進 行了長達半個世紀的第四次中日戰爭。
, H$ ~+ [) Y! b+ G5 b* ?& }7 Y
5 V( u) q6 `, k% A- l! s4 H 豐臣秀吉在日本歷史上,被認爲是將日本從各地大名統治中統一起來、建立事實上的全國統一封建 軍事政權蘺藩體制的締造者,因此在日本歷史上自有其應有的歷史地位。但在東亞視野之內,豐臣秀吉是對當時的以中國爲中心、包括朝鮮在內的亞洲天朝禮治體系 的挑戰者,企圖帶領日本從邊緣地帶出發,經過統治和奴役朝鮮,進而入主華夏,建立新的亞洲統治。因此豐臣秀吉和他所領導下的日本事實上成爲對華夏文明挑戰 的新的邊緣勢力,成爲歷史上中國一直在不停地與之鬥爭的新夷,因此使日本擺脫了在過去近千年歷史中已經與華夏文明形成的暫時和諧,而開始新一輪的戰爭和對 抗。
9 v' v+ S* P4 O7 i) I! f6 B4 ]! @! u. s& b
儘管豐臣秀吉所主導的對朝鮮和明朝的戰爭失敗,而且豐臣秀吉本人死後其事業立既轉到了德川家康家族手中,而在德川時代所建立 起的幕府實行了260餘年的閉關鎖國,因此日本在此期間未與朝鮮和中國發生新的衝突。但豐臣秀吉所代表的日本封建主義對外擴張的方式和大陸政策,卻在日本 的國家制度中留下了深刻的痕迹,成爲日本歷代統治者均奉行的大陸擴張戰略目標。
9 A7 x3 q" ?9 T. Q
, T, F4 J$ I0 f: A 所以豐臣秀吉是日本近代擴張的始作俑者。但在他的 時代和這之前和之後一樣,日本始終缺乏向大陸擴張的深厚潛力,因此日本命中注定要在大陸中國的長期對抗中失敗,但在日本的國家體制和國家生存的理念中,豐 臣秀吉是明確了已經經朝鮮而中國的大陸擴張模式的第一人,豐臣秀吉時代完全失敗的日本朝鮮半島和中國大陸擴張,在300多年日本明治維新後重又捲土重來。 而這以後的戰爭, 就是中日歷史上的第四次百年戰爭了。 |
愛情就像離境大堂,可喜可悲,帶你到另一個世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