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主題 | 舊主題>>
娛樂滿紛 26FUN » 吹水版 » [CHECSS仔的歷史研討站]-有趣歷史收集處[+左]
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劉備軍團
. ]: v/ T5 @6 D9 A3 p* `- C 曹操軍團- S6 V9 u$ M  K0 l- a
孫權軍團
7 p8 L$ i: o2 ?! S8 l: P ; z) c2 R$ u! P; B; ]4 k, |) K
關羽 - 劉備的義弟. 斬顏良, 平長沙, 水淹七軍的英雄。惜其性格剛愎自用,不聽孔明『東和孫權』之忠告而開戰, 終落得敗走麥城被殺之局。5 a$ y* z# z) k" k8 C6 U9 b
夏侯惇 - 曹操的親戚。在與呂布的作戰中,被曹性的暗箭射中,失去左目。但是後來仍繼續率軍轉戰各地。曹操死後不久,他也病死。+ h7 t8 N8 F% q) b( f
周瑜 - 吳國大將。與主公孫策是連襟。按照孫策的遺囑,協助年輕的孫權,赤壁之戰時擔任都督指揮水軍,打敗曹操的大軍。英姿雄發,人稱美周郎。
3 K4 h& P* c- c8 I5 m0 p4 k: r
4 }. e, H4 z; `3 \8 L; _張飛 - 劉備的義弟. 臨陣作戰勇猛,履立戰功,被拜為右將軍,五虎大將之一。在長阪坡之戰中,單槍匹馬在長阪橋喝退曹操百萬大軍的追擊。 惜最後為部下范疆、 張達所殺。+ _% j  V4 a. G, H+ ^! F" D
夏侯淵 - 夏侯惇的堂弟。從曹操起兵時就能獨當一面、擅長於奇襲的名將, 粗中有細,但後來在定軍山之役中了蜀將法正的計謀而被黃忠斬殺。3 @. ?! F) D% H6 M5 D
呂蒙 - 原來只擅長武藝,但是在孫權的激勵下努力研究學問,終於成為智勇兼備的名將。成為吳的都督,指揮大軍,奪回荊州,用計生擒了關羽。9 G6 h5 o% [0 Q+ A/ Z+ m0 t+ W
2 j( y( V8 F! h* @! m3 H
趙雲 - 德才兼備、智勇雙全的勇將。先後為袁紹、公孫瓚效力,後來追隨劉備。在長阪坡之戰中,單騎殺入百萬曹軍中,救出劉備之子阿斗(即後來劉禪)。五虎大將之一。
4 X1 Q( O; N! q( [) _/ w; b% P! a 曹洪 - 曹操的堂弟。曹操起兵時,興兄長曹仁一起加入。成為曹軍的中流砥柱﹐轉戰各地,表現活躍。曹丕即位後,歷任魏國衛將軍、驃騎將軍。
9 e- P5 ~" j2 p 陸遜 - 孫策的女婿。與呂蒙謀劃,擊敗了關羽。夷陵之戰中,擔任大都督,擊敗了蜀國的大軍。受命守衛荊州,後為東吳丞相。' s( I$ V( s. x$ W- X
2 a1 \! U' a1 a" Z) R* |
馬超 - 西涼馬騰長子。武藝高超。他起兵攻曹, 使馬騰被曹操殺害。他兵敗後率眾投降劉備。被拜為左將軍,五虎大將之一。
- G0 c& @! T  m% V% n. H; k 張遼 - 魏國五大將之首。身為呂布手下的他轉戰各地。呂布戰敗死亡後,他為曹操效力,守衛合肥之時,僅用了八百士兵擊退了十萬吳兵。他守合肥多年,數次擊敗吳兵,使得東吳北伐屢屢無功而返。
  U' ~4 Z# P7 m7 C 黃蓋 - 吳國老將,為吳三代老臣,從孫堅起兵時就開始為東吳效力。善於用鐵鞭。赤壁之戰時,詐降曹操,借機發動火攻促使曹操在赤壁之戰中大敗,影響整個三國歷史。1 d' K7 y7 m- X2 c; \
* a! P" [: b6 \' l& j# i
黃忠 - 原為韓玄部下。歸順劉備後,在漢中戰役中建立奇功, 斬了魏的主要將領夏侯淵。老當益壯,為五虎大將之一。
. ]. ~1 r: e$ `3 x* w 徐晃 - 魏國五大將之一。原本是楊奉屬下的武將,但是接受滿寵的勸說,歸順曹操。智勇兼備,成為曹操軍主力轉戰各地。受封魏之平南將軍。7 L. K+ F) |0 U2 d
朱桓 - 東吳武將。負責守備防衛魏國的要塞濡須。用五千兵馬打敗曹仁率領的數萬大軍。孫權即帝位後任命他為前將軍。
# \: |/ ]8 t+ [- H3 [5 F
5 o3 ]% Z) p8 j& y魏延 - 原為劉表部將,後投劉備。他能征慣戰,曾斬魏將王雙,且智能決策,多立戰功。曾任漢中守將重任。諸葛亮死後叛蜀為馬岱所殺。
  m# ?& g) m, d 樂進 - 魏國五大將之一。從曹操起兵時就隨之四處征戰,曾與張遼,李典,薛悌等共守合肥,表現活躍。為人個性穩重老成,不愛爭功。他乃五大將中最早加入曹軍的大將。
$ z) r/ K! b$ t( A! O9 _' p2 A 甘寧 - 東吳武將。負責守備防衛魏國的要塞濡須。用五千兵馬打敗曹仁率領的數萬大軍。孫權即帝位後任命他為前將軍。6 }% F1 @7 [' o
: p/ ~7 e8 p9 p2 @5 f- p8 E
姜維 - 蜀漢大將。原為魏國效力,第一次北伐時歸降蜀漢。諸葛亮臨終時將兵法傳授給他。九度實施北伐,但多無功而返。
5 k7 v- b# b: W 張郃 - 魏國五大將之一,原是袁紹的屬下,後投曹操。主要活躍於對蜀作戰中,街亭之戰中包圍馬謖,將其擊破。他智謀,武力及功業都不低於名將司馬懿。後來出於忌恨,司馬懿借蜀將之手將其殺害。9 a6 \! v, _2 w% j2 T* e8 G
周泰 - 東吳將軍。與海盜伙伴蔣欽一起投效孫策。宣城被山賊攻擊時,雖然身負重傷,仍救出孫權。與韓當同名的老將。
1 W# z# G  {2 C: r* c% l ' Z: V. e- k/ t( Z, Z3 R) u
陳到 - 汝南人,很早便跟隨劉備的將領,武功平平,卻為劉備立下許多汗馬功勞。北伐時任永安都督,地位名聲都僅次於趙雲。
. _% U3 N, O6 O4 W) } 于禁 - 魏國五大將之一,其沉著泠靜的優點得到曹操的賞識。可惜其後變得貪生怕死,樊城之戰中敗給關羽後立即投降。後被孫權轉送回魏國,不受重用而含羞而亡。! T% P5 O2 h- ?' }; n
潘璋 - 孫權愛將,平北將軍。。他為人粗猛,帶兵肅然,好立功業。先後有擒關羽,斬馮習,敗劉備之功。) w; u/ I5 `. U& q  z
9 J% Q% C" }- j% _# F( |" L# m
李嚴 - 又名李平。蜀漢大將。原為劉璋手下大將,後投劉備。先後受到劉備和諸葛亮重用,北伐時任江州都督。然而他卻因謊報軍情而被諸葛亮廢為庶民。' n0 p  F$ G. f
司馬懿 - 為曹氏四代效力,構築了晉王朝的根基。曾擊敗欲投蜀的孟達。魏明帝用其抗蜀,與蜀漢作戰時採取防守策略,取得了勝利。後與曹爽爭鬥,掌握了魏國實權。晉建國後,追謚為宣帝。2 X: x0 M! s+ v- j+ \
徐盛 - 參加了赤壁,合淝,荊州等戰役。曹丕進攻東吳時,被任命為安東將軍指揮吳軍。用疑兵使魏軍混亂,取得勝利。/ k2 e, R; T/ f% t
- e4 V% M4 P# B0 @  ], P0 H" v
吳懿 - 陳留人,隨劉焉入蜀。劉璋時為中郎將,率兵拒劉備,但敗降。劉備定蜀後以懿為護軍、討逆將軍,並立其妹為夫人。章武元年為關中都督。建興八年,曾與魏延入南安界,破魏將費瑤。: V( N4 J+ @8 |
鄧艾 - 其才能能得到司馬懿的賞識,在對蜀作戰中表現出驚人的勇氣。與鍾會聯手消滅了蜀漢,但是與鍾會誓不兩立。被抓住解往洛陽的途中遭殺害。- f6 v) Q% T$ @
丁奉 - 東吳將軍。初次上陣就打敗名將張遼,多有活躍表現。誅殺孫綝,成了大將軍。去救援馬上就要滅亡的蜀國,但是為時已晚。
南北朝時期著名的科學家——祖沖之6 K/ A5 V! u0 \5 e

! h5 U7 G0 W! t   祖沖之(429—5OO)是我國南北朝時代南朝的一位著名科學家。
' W# D* u1 U! ]! l$ s* n* |! i9 p) ~/ g! L* m
  從公元42O年東晉滅亡到589年隋朝統一全國的一百七十年中間,我國歷史上形成了南北對立的局面,這一時期稱作南北朝。南朝從公元42O年東晉大將劉裕奪取帝位,建立宋政權開始,經歷了宋、齊、梁、陳四個朝代。同南朝對峙的是北朝,北朝經歷了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等朝代。祖沖之是南朝人,出生在宋,死的時候已是南齊時期了。
6 v7 G# r0 z  S
: _, L3 A* a0 z1 A% X" d" Q! S" Y  當時由於南朝社會比較安定,農業和手工業都有顯著的進步,經濟和文化得到了迅速發展,從而也推動了科學的前進。因此,在這一段時期內,南朝出現了一些很有成就的科學家,祖沖之就是其中最傑出的人物之一。
8 y! @$ _8 ]- \( H4 W1 Z7 g# D6 G! j. V; Z: w2 {: _, R+ ^2 x
  祖沖之的原籍是范陽郡遒縣(今河北易縣)。在西晉末年,祖家由於故鄉遭到戰爭的破壞,遷到江南居住。祖沖之的祖父祖昌,曾在宋朝政府裡擔任過大匠卿,負責主持建築工程,是掌握了一些科學技術知識的;同時,祖家歷代對於天文曆法都很有研究。因此祖沖之從小就有接觸科學技術的機會。6 f0 ^3 m1 K- O2 ]; l: ^

8 ?3 X9 Y- f# t  祖沖之對於自然科學和文學、哲學都有廣泛的興趣,特別是對天文、數學和機械製造,更有強烈的愛好和深入的鑽研。早在青年時期,他就有了博學多才的名聲,並且被政府派到當時的一個學術研究機關——華林學省,去做研究工作。後來他又擔任過地方官職。公元461年,他任南徐州(今江蘇鎮江)刺史府裡的從事。464年,宋朝政府調他到婁縣(今江蘇昆山縣東北)作縣令。) }5 u7 |& H) c3 c# I* R
8 Y/ t1 J, T. A
  祖沖之在這一段期間,雖然生活很不安定,但是仍然繼續堅持學術研究,並且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他研究學術的態度非常嚴謹。他十分重視古人研究的成果,但又決不迷信古人。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決不「虛推(盲目崇拜)古人」,而要「搜煉古今(從大量的古今著作中吸取精華)」。一方面,他對於古代科學家劉歆〔xin欣〕、張衡、闞〔kan看〕澤、劉徽、劉洪等人的著述都作了深入的研究,充分吸取其中一切有用的東西。另一方面,他又敢於大膽懷疑前人在科學研究方面的結論,並通過實際觀察和研究,加以修正補充,從而取得許多極有價值的科學成果。在天文曆法方面,他所編製的《大明歷》,是當時最精密的曆法。在數學方面,他推算出準確到六位小數的圓周率,取得了當時世界上最優秀的成績。6 d" `3 ^+ V, I8 i; s

2 d2 I" \5 L: _" ~8 i  宋朝末年,祖沖之回到建康(今南京),擔任謁者僕射的官職。從這時起,一直到齊朝初年,他花了較大的精力來研究機械製造,重造指南車,發明千里船、水碓磨等等,作出了出色的貢獻。: G5 z7 z% G/ D2 G8 e2 y2 B# h6 E
1 x2 @) W; i0 L  t) l7 i& ]
  當祖沖之晚年的時候,齊朝統治集團發生了內亂,政治腐敗黑暗,人民生活非常痛苦。北朝的魏乘機發大兵向南進攻。4 J- x! J9 s* w# A

, Y: c6 S6 }9 d  從公元494年到5O0年間,江南一帶又陷入戰火。對於這種內憂外患重重逼迫的政治局面,祖沖之非常關心。大約在公元494年到498年之間,他擔任長水校尉的官職。當時他寫了一篇《安邊論》,建議政府開墾荒地,發展農業,增強國力,安定民生,鞏固國防。齊明帝看到了這篇文章,打算派祖沖之巡行四方,興辦一些有利於國計民生的事業。但是由於連年戰爭,他的建議始終沒有能夠實現。過不多久,這位卓越的大科學家活到七十二歲,就在公元50O年的時候去世了。
+ A1 f1 z: J# T% D9 J  l4 J! c
改革曆法 引入歲差2 r5 A* _! v/ \. q2 n# ]6 U+ Z
   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由於畜牧業和農業生產的需要,經過長時期的觀察,發現了日月運行的基本規律。他們把第一次月圓或月缺到第二次月圓或月缺的一段時間規定為一個月,每個月是二十九天多一點,十二個月稱為一年。這種計年方法叫做陰曆。他們又觀察到:從第一個冬至到下一個冬至(實際上就是地球圍繞太陽運行一周的時間)共需要三百六十五天又四分之一天,於是也把這一段時間稱作一年。按照這種辦法推算的曆法通常叫做陽曆。但是,陰曆一年和陽曆一年的天數,並不恰好相等。按照陰曆計算,一年共計三百五十四天;按照陽曆計算,一年應為三百六十五天五小時四十八分四十六秒。陰曆一年比陽曆一年要少十一天多。為了使這兩種曆法的天數一致起來,就必須想辦法調整陰曆一年的天數。對於這個問題,我們的祖先很早就找到了解決的辦法,就是採用「閏月」的辦法。在若干年內安排一個閏年,在每個閏年中加入一個閏月。每逢閏年,一年就有十三個月。由於採用了這種閏年的辦法,陰曆年和陽曆年就比較符合了。1 K. z. D! U1 j) m" l8 p8 _' ?% U  a
7 P' _# t: M" ~1 @6 \) I: R
  在古代,我國曆法家一向把十九年定為計算閏年的單位,稱為「一章」,在每一章裡有七個閏年。也就是說,在十九個年頭中,要有七個年頭是十三個月。這種閏法一直採用了一千多年,不過它還不夠周密、精確。公元412年,北涼趙厞創作《元始歷》,才打破了歲章的限制,規定在六百年中間插入二百二十一個閏月。可惜趙厞的改革沒有引起當時人的注意,例如著名歷算家何承天在公元443年製作《元嘉歷》時,還是採用十九年七間的古法。0 _" I2 ^. I3 v) P
) H$ v3 p7 ~; |2 m% @
  祖沖之吸取了趙厞的先進理論,加上他自己的觀察,認為十九年七閏的閏數過多,每二百年就要差一天,而趙厞六百年二百二十一闖的閏數卻又嫌稍稀,也不十分精密。因此,他提出了三百九十一年內一百四十四閏的新閏法。這個閏法在當時算是最精密的了。: U: t2 I' j3 o, k% J5 ~

5 C7 l( S+ K( Q0 D: j; `0 g  除了改革閏法以外,祖沖之在曆法研究上的另一重大成就,是破天荒第一次應用了「歲差。」* Y  L; r: Z8 {- x

4 }% ~# m+ b% ~1 P0 ~  D9 m& X  根據物理學原理,剛體在旋轉運動時,假如絲毫不受外力的影響,旋轉的方向和速度應該是一致的;如果受了外力影響,它的旋轉速度就要發生週期性的變化。地球就是一個表面凹凸不平、形狀不規則的剛體,在運行時常受其他星球吸引力的影響,因而旋轉的速度總要發生一些週期性的變化,不可能是絕對均勻一致的。因此,每年太陽運行一周(實際上是地球繞太陽運行一周),不可能完全回到上一年的冬至點上,總要相差一個微小距離。按現在天文學家的精確計算,大約每年相差50.2秒,每七十一年八個月向後移一度。這種現象叫作歲差。
8 B8 P, P0 Y" E1 ]
/ ]3 m4 u# F) M- R* W6 ^  隨著天文學的逐漸發展,我國古代科學家們漸漸發現了歲差的現象。西漢的鄧平、東漢的劉歆、賈逵等人都曾觀測出冬至點後移的現象,不過他們都還沒有明確地指出歲差的存在。到東晉初年,天文學家虞喜才開始肯定歲差現象的存在,並且首先主張在曆法中引入歲差。他給歲差提出了第一個數據,算出冬至日每五十年退後一度。後來到南朝宋的初年,何承天認為歲差每一百年差一度,但是他在他所制定的《元嘉歷》中並沒有應用歲差。
7 D/ s7 ~1 E* d5 e
; `7 k0 h+ r2 z* |! ^  祖沖之繼承了前人的科學研究成果,不但證實了歲差現象的存在,算出歲差是每四十五年十一個月後退一度,而且在他製作的《大明歷》中應用了歲差。因為他所根據的天文史料都還是不夠準確的,所以他提出的數據自然也不可能十分準確。儘管如此,祖沖之把歲差應用到曆法中,在天文曆法史上卻是一個創舉,為我國曆法的改進揭開了新的一頁。到了隋朝以後,歲差已為很多曆法家所重視了,像隋朝的《大業歷》、《皇極歷》中都應用了歲差。* n6 I, M' p7 L. t, r5 [

8 P/ ?& a8 j% l  祖沖之在曆法研究方面的第三個巨大貢獻,就是能夠求出曆法中通常稱為「交點月」的日數。: W/ w1 \5 \! W" V' ~4 g

7 D/ \3 L2 c6 k" c1 X0 u  所謂交點月,就是月亮連續兩次經過「黃道」和「白道」的交叉點,前後相隔的時間。黃道是指我們在地球上的人看到的太陽運行的軌道,白道是我們在地球上的人看到的月亮運行的軌道。交點月的日數是可以推算得出來的。祖沖之測得的交點月的日數是27.21223日,比過去天文學家測得的要精密得多,同近代天文學家所測得的交點月的日數27.21222日已極為近似。在當時天文學的水平下,祖沖之能得到這樣精密的數字,成績實在驚人。
6 U" O1 I' P, d2 \8 b  v- u
5 w5 i8 e2 l7 ?" O8 G: [  由於日蝕和月蝕都是在黃道和白道交點的附近發生,所以推算出交點月的日數以後,就更能準確地推算出日蝕或月蝕發生的時間。祖沖之在他制訂的《大明歷》中,應用交點月推算出來的日、月蝕時間比過去準確,和實際出現日、月蝕的時間都很接近。& I: S8 r, S# Y4 E5 O% c* a
' c7 U6 C- j9 I. v
  祖沖之根據上述的研究成果,終於製成了當時最科學、最進步的曆法——《大明歷》。這是祖沖之科學研究的天才結晶,也是他在天文曆法上最卓越的貢獻。
  l3 W0 _6 Q& B+ g8 ^6 n; V: f2 Z1 p8 p( G! n- k
  此外,祖沖之對木、水、火、金、土等五大行星在天空運行的軌道和運行一周所需的時間,也進行了觀測和推算。我國古代科學家算出木星(古代稱為歲星)每十二年運轉一周。西漢劉歆作《三統歷》時,發現木星運轉一周不足十二年。祖沖之更進一步,算出木星運轉一周的時間為11.858年。現代科學家推算木星運行的週期約為 11. 862年。祖沖之算得的結果,同這個數字僅僅相差O.O4年。此外,祖沖之算出水星運轉一周的時間為115.88日,這同近代天文學家測定的數字在兩位小數以內完全一致。他算出金星運轉一周的時間為583.93日,同現代科學家測定的數字僅差O.O1日。
- u4 _" V4 ]! b8 U' |4 t7 Q3 I8 y+ n0 l. Q+ T3 a
  公元462年(宋大明六年),祖沖之把精心編成的《大明歷》送給政府,請求公佈實行。宋孝武帝命令懂得曆法的官員對這部曆法的優劣進行討論。在討論過程中,祖沖之遭到了以戴法興為代表的守舊勢力的反對。戴法興是宋孝武帝的親信大臣,很有權勢。由於他帶頭反對新歷,朝廷大小官員也隨聲附和,大家不贊成改變曆法。
8 ?/ s! P/ y, D5 [4 W; j8 {- S7 O/ s# e. a
  祖沖之為了堅持自己的正確主張,理直氣壯地同戴法興展開了一場激烈的辯論。1 C8 M" v5 E1 L: D4 h3 X
; U. h* r- ~% e" k- u/ h1 n5 i% ?) a
  這一場關於新曆法優劣的辯論,實際上反映了當時科學和反科學、進步和保守兩種勢力的尖銳鬥爭。戴法興首先上書皇帝,從古書中抬出古聖先賢的招牌來壓制祖沖之。他說,冬至時的太陽總在一定的位置上,這是古聖先賢測定的,是萬世不能改變的。他說,祖沖之以為冬至點每年有稍微移動,是誣蔑了天,違背了聖人的經典。他又把當時通行的十九年七闖的曆法,也說是古聖先賢所制定,永遠不能更改。他甚至罵祖沖之是淺陋的凡夫俗子,沒有資格談改革曆法。3 F: P' f2 R# B. Z" X

% G& ~) h! ]. ^) `7 S+ }$ x+ r
) s- u; P0 t  K0 u$ k* }% g  祖沖之對權貴勢力的攻擊絲毫沒有懼色。他寫了一篇有名的駁議。他根據古代的文獻記載和當時觀測太陽的記錄,證明冬至點是有變動的。他指出:事實十分明白,怎麼可以信古而疑今。他又詳細地舉出多年來親自觀測冬至前後各天正午
  L3 b/ g7 `, s* Q3 t" A0 l" b- P
8 c" g2 Z- j; N$ a; E% ?* i  M  日影長短的變化,精確地推算出冬至的日期和時刻,從此說明十九年七閏是很不精密的。他責問說:舊的曆法不精確,難道還應當永遠用下去,永遠不許改革。誰要說《大明歷》不好,應當拿出確鑿的證據來。
* X1 C; k. s7 ?0 w; E; }* t7 g
& n3 N) f% r3 E9 M/ s2 W7 }  當時戴法興指不出新歷到底有哪些缺點,於是就爭論到日行快慢、日影長短、月行快慢等等問題上去。祖沖之一項一項地據理力爭,都駁倒了他。
% B: e3 D# P2 `2 f/ E4 F- F$ @2 ?% u4 e; U4 R
  在祖沖之理直氣壯的駁斥下,戴法興沒話可以答辯了,竟蠻不講理地說:「新曆法再好也不能用。」祖沖之並沒有被戴法興這種蠻橫態度嚇倒,卻堅決地表示:「決不應該盲目迷信古人。既然發現了舊曆法的缺點,又確定了新曆法有許多優點,就應當改用新的。」
3 N, k( A; \# v6 [2 E. z6 X
3 f6 x8 s$ ]3 T5 H5 E; e, t: f  在這場大辯論中,許多大臣被祖沖之精闢透徹的理論說服了,但是他們因為畏懼戴法興的權勢,不敢替祖沖之說話。最後有一個叫巢尚之的大臣出來對祖沖之表示支持。他說《大明歷》是祖沖之多年研究的成果,根據《大明歷》來推算元嘉十三年(436)、十四年、二十八年、大明三年(459)的四次月蝕都很準確,用舊曆法推算的結果誤差就很大,《大明歷》既然由事實證明比較好,就應當採用。+ I: |# s. ~  f' w/ E0 |

0 o% D3 q. z7 g! F! y  d  這樣一來,戴法興只有啞口無言。祖沖之取得了最後勝利。宋孝武帝決定在大明九年(465)改行新歷。誰知大明八年孝武帝死了,接著統治集團內發生變亂,改歷這件事就被擱置起來。一直到梁朝天監九年(51O),新歷才被正式採用,可是那時祖沖之已去世十年了。
5 b& h. B, L3 J0 W0 K1 |# f/ O/ ~
7 P* X  g* h7 K: J$ n  W" |圓周定律 著書綴術
1 K4 F8 @: y5 O; A   祖沖之不但精通天文、曆法,他在數學方面的貢獻,特別對「圓周率」研究的傑出成就,更是超越前代,在世界數學史上放射著異彩。) t( q+ D1 \6 j4 w* H, _
5 ]) W( {5 B! t  z! M) H5 ?, l
  我們都知道圓周率就是圓的周長和同一圓的直徑的比,這個比值是一個常數,現在通用希臘字母「π」來表示。圓周率是一個永遠除不盡的無窮小數,它不能用分數、有限小數或循環小數完全準確地表示出來。由於現代數學的進步,已計算出了小數點後兩千多位數字的圓周率。" d7 d2 c/ _; _. e8 v7 x

5 E1 h  B4 I1 {$ ^* H$ t  圓周率的應用很廣泛。尤其是在天文、曆法方面,凡牽涉到圓的一切問題,都要使用圓周率來推算。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生產實踐中求得的最早的圓周率值是「 3」,這當然很不精密,但一直被沿用到西漢。後來,隨著天文、數學等科學的發展,研究圓周率的人越來越多了。西漢末年的劉歆首先拋棄「3」這個不精確的圓周率值,他曾經採用過的圓周率是3.547。東漢的張衡也算出圓周率為**=3.1622。這些數值比起π=3當然有了很大的進步,但是還遠遠不夠精密。到了三國末年,數學家劉徽創造了用割圓術來求圓周率的方法,圓周率的研究才獲得了重大的進展。  R+ A  @# {1 `* u9 G, H( x& P

# \, b3 T+ `7 D# n  S- D  用割圓術來求圓周率的方法,大致是這樣:先作一個圓,再在圓內作一內接正六邊形。假設這圓的直徑是2,那末半徑就等於1。內接正六邊形的一邊一定等於半徑,所以也等於1;它的周長就等於6。如果把內接正六邊形的周長6當作圓的周長,用直徑2去除,得到周長與直徑的比π=6/2=3,這就是古代π=3的數值。但是這個數值是不正確的,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內接正六邊形的周長遠遠小於圓周的周長。
; }  b, k+ Q+ l6 `8 B$ t
1 o: Q9 R$ U. C! U, D( U  如果我們把內接正六邊形的邊數加倍,改為內接正十二邊形,再用適當方法求出它的周長,那麼我們就可以看出,這個周長比內按正六邊形的周長更接近圓的周長,這個內接正十二邊形的面積也更接近圓面積。從這裡就可以得到這樣一個結論:圓內所做的內接正多邊形的邊數越多,它各邊相加的總長度(周長)和圓周周長之間的差額就越小。從理論上來講,如果內接正多邊形的邊數增加到無限多時,那時正多邊形的周界就會同圓周密切重合在一起,從此計算出來的內接無限正多邊形的面積,也就和圓面積相等了。不過事實上,我們不可能把內接正多邊形的邊數增加到無限多,而使這無限正多邊形的周界同圓周重合。只能有限度地增加內接正多邊形的邊數,使它的周界和圓周接近重合。所以用增加圓的內接正多邊形邊數的辦法求圓周率,得數永遠稍小於π的真實數值。劉徽就是根據這個道理,從圓內接正六邊形開始,逐次加倍地增加邊數,一直計算到內接正九十六邊形為止,求得了圓周率是3.141O24。把這個數化為分數,就是157/50
) Y0 o9 N( c6 {2 H
2 g! p% b1 ]+ d' ?# C  劉徽所求得的圓周率,後來被稱為「徽率」。他這種計算方法,實際上已具備了近代數學中的極限概念。這是我國古代關於圓周率的研究的一個光輝成就。
9 @% ^: [: S2 ~1 ^5 P* j7 a- t" F: a% U
  祖沖之在推求圓周率方面又獲得了超越前人的重大成就。根據《隋書·律歷志》的記載,祖沖之把一丈化為一億忽,以此為直徑求圓周率。他計算的結果共得到兩個數:一個是盈數(即過剩的近似值),為3.1415927;一個是朒數(即不足的近似值),為3.1415926。圓周率真值正好在盈朒 兩數之間。《隋書》只有這樣簡單的記載,沒有具體說明他是用什麼方法計算出來的。不過從當時的數學水平來看,除劉徽的割圓術外,還沒有更好的方法。祖沖之很可能就是採用了這種方法。因為採用劉徽的方法,把圓的內接正多邊形的邊數增多到24576邊時,便恰好可以得出祖沖之所求得的結果。) w" }& ^- Z0 v$ W8 j4 X& q! P
; @: l3 y( ?" g
  盈朒 兩數可以列成不等式,如:3.1415926(*)<π(真實的圓周率)<3.1415927(盈),這表明圓周率應在盈朒 兩數之間。按照當時計算都用分數的習慣,祖沖之還採用了兩個分數值的圓周率。一個是355/119(約等於3.1415927),這一個數比較精密,所以祖沖之稱它為「密率」。另一個是了(約等於3.14),這一個數比較粗疏,所以祖沖之稱它為「約率」。在歐洲,直到1573年才由德國數學家渥脫求出了355/119這個數值。因此,日本數學家三上義夫曾建議把355/119這個圓周率數值稱為「祖率」,來紀念這位中國的大數學家。% Y3 U' E1 q2 w5 h5 ^

6 o0 }1 I( m7 P1 o; u1 S  由於祖沖之所著的數學專著《綴術》已經失傳,《隋書》又沒有具體地記載他求圓周率的方法,因此,我國研究祖國數學遺產的專家們,對於他求圓周率的方法還有不同的見解。
( Y8 @( e- B- C. L2 B8 Z0 S
% Z7 C1 L9 \! v' _  有人認為祖沖之圓周率中的「朒 數」。是用作圓的內接正多邊形的方法求得的;而「盈數」則是用作圓的外切正多邊形的方法求得的。祖沖之如果繼續用劉徽的辦法,從圓的內接正六邊形算起,逐次加倍邊數,一直算到內接正24576邊形時,它的各邊長度總和只能逐次接近並較小於圓周的周長,這正多邊形的面積也只能逐次接近並較小於圓面積,從此求出的圓周率為3.14159261,也只能小於圓周率的真實數值,這就是朒 數。從祖沖之的數學水平來看,突破劉徽的方法,從外切正六邊形算起,逐次試求圓周率,也是可能的。如果祖沖之把外切正六邊形的邊數成倍增加,到正24576邊形時,他所求得的圓周率應該是3.1415927O2O8。這個數是用外切方法求得的。由於外切正多邊形各邊邊長的總和永遠大於圓周的長度,這正多邊形的面積也永遠大於圓面積,所以這個數總比真實的圓周率大。用四捨五入法捨去小數點七位以後的數字,就得出盈數。/ X& K  P7 f6 m

( ?( p! p5 a8 X" [9 N1 h  祖沖之究竟是否同時用過內接和外切這兩個方法求出圓周率的朒 數和盈數,是沒有確切史料可以證實的。但是採用這個辦法所求出的朒、盈兩個數值,和祖沖之原來所求出的結果大體是一致的。所以有些數學史家認為祖沖之曾用過作圓的外切正多邊形的方法求得圓周率,是很近情理的推想。& M/ E- A; Z3 J, Y
8 h4 K) j* Y# S

1 m4 S: [6 g. `# n9 [6 X4 o! E  但是根據另一些數學史家的研究,盈、朒兩數也可以由計算圓內接正12288邊形和正24576邊形的邊長而得出來。不過這種計算比較難懂,這裡不說了。7 J# [( w# J1 w* i4 w8 g
6 Q' I$ R$ d" y7 ~  g
  儘管說法有出入,但是祖沖之曾經求得「密率」,並且明確地用上、下兩限來說明圓周率這個數值的範圍,是可以肯定的。在一千五百年前,他有這樣的成就和認識,真值得我們欽佩。6 @* s$ t1 Y, g1 _. {

& u5 \. Z8 ^" N7 M  在推算圓周率時,祖沖之付出了不知多少辛勤的勞動。如果從正六邊形算起,算到24576邊時,就要把同一運算程序反覆進行十二次,而且每一運算程序又包括加減乘除和開方等十多個步驟。我們現在用紙筆算盤來進行這樣的計算,也是極其吃力的。當時祖沖之進行這樣繁難的計算,只能用籌碼(小竹棍)來逐步推演。如果頭腦不是十分冷靜精細,沒有堅韌不拔的毅力,是絕對不會成功的。祖沖之頑強刻苦的研究精神,是很值得推崇的。% e+ |1 {  V1 E( o: X5 z" a/ f4 L# o
. U$ S) X( o: y9 V" R8 S/ A
  祖沖之死後,他的兒子祖曬〔xuan玄〕繼續父親的研究,進一步發現了計算圓球體積的方法。- F" I% T4 x+ V  b+ w: I9 }- k. w! b7 Y

9 y+ a1 f0 ~. O% I  在我國古代數學著作《九章算術》中,曾列有計算圓球體積的公式,但很不精確。劉徽雖然曾經指出過它的錯誤,但究竟應當怎樣計算,他也沒有求得解決。經祖曬刻苦鑽研,終於找到了正確的計算方法。他所推算出的計算圓球體積的公式是:圓球體積=π/c D(D代表球體直徑)。這個公式一直到今天還被人們採用著。7 g4 ~" \" e; I- ~
$ L. [! |) H& A9 V7 R; X1 d
  祖沖之還曾寫過《綴術》五卷,是一部內容極為精采的數學書,很受人們重視。唐朝的官辦學校的算學科中規定:學員要學《綴術》四年;政府舉行數學考試時,多從《綴術》中出題。後來這部書曾經傳到朝鮮和日本。可惜到了北宋中期,這部有價值的著作竟失傳了。
0 r2 V  F& H6 U  t* w( b9 b9 \* }- |
  w9 ^9 W% d! l* Y機械巧手 音哲旁通
9 i4 s! h5 _. ]! X% n   指南車是一種用來指示方向的車子。車中裝有機械,車上裝有木人。車子開行之前,先把木人的手指向南方,不論車子怎樣轉彎,木人的手始終指向南方不變。這種車子結構已經失傳,但是根據文獻記載,可以知道它是利用齒輪互相帶動的結構製成的。相傳遠古時代黃帝對蚩尤作戰,曾經使用過指南車來辨別方向,但這不過是一種傳說。根據歷史文獻記載,三國時代的發明家馬鈞曾經製造過這種指南車,可惜後來失傳了。公元417年東晉大將劉裕(也就是後來宋朝的開國皇帝)進軍至長安時,曾獲得後秦統治者姚興的一輛舊指南車,車子裡面的機械已經散失,車子行走時,只能由人來轉動木人的手,使它指向南方。後來齊高帝蕭道成就令祖沖之仿製。祖沖之所制指南車的內部機件全是銅的。製成後,蕭道成就派大臣王僧虔、劉休兩人去試驗,結果證明它的構造精巧,運轉靈活,無論怎樣轉彎,木人的手常常指向南方。
0 E+ ?% Z3 @  j3 B; F8 S; V; u4 D; a0 x' A* o+ `. `0 s* X
  當祖沖之製成指南車的時候,北朝有一個名叫索馭驎的來到南朝,自稱也會製造指南車。於是蕭道成也讓他製成一輛,在皇宮裡的樂游苑和祖沖之所製造的指南車比賽。結果祖沖之所制的指南車運轉自如,索馭驎所制的卻很不靈活。索馭驎只得認輸,並把自己制的指南車毀掉了。祖沖之製造的指南車,我們雖然已無法看到原物,但是由這件事可以想像,它的構造一定是很精巧的。
; t5 k# m" K0 d. \- T* |
! N9 s0 b2 a6 N9 O  祖沖之也製造了很有用的勞動工具。他看到勞動人民舂米、磨粉很費力,就創造了一種糧食加工工具,叫作水碓磨。古代勞動人民很早就發明了利用水力著米的水礁和磨粉的水磨。西晉初年,杜預曾經加以改進,發明了「連機碓」和「水轉連磨」。一個連機碓能帶動好幾個石杵一起一落地舂米;一個水轉連磨能帶動八個磨同時磨粉。祖沖之又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加以改進,把水碓和水磨結合起來,生產效率就更加提高了。這種加工工具,現在我國南方有些農村還在使用著。7 r$ ?! a6 n6 ~% _8 e! @& \; z
5 N1 F: h# @0 V2 h0 ~. ?- _
  祖沖之還設計製造過一種千里船。它可能是利用輪子激水前進的原理造成的,一天能行一百多里。. X# f& }, x. R) T8 \, {$ w

+ v  d# R. s" e* ^% X4 H! _  祖沖之還根據春秋時代文獻的記載,制了一個「欹器」,送給齊武帝的第二個兒子蕭子良。欹器是古人用來警誡自滿的器具。器內沒有水的時候,是側向一邊的。裡面盛水以後,如果水量適中,它就豎立起來;如果水滿了,它又會倒向一邊,把水潑出去。這種器具,晉朝的學者杜預曾試制三次,都沒有成功;祖沖之卻仿製成功了。由此可見,祖沖之對各種機械都有深刻的研究。
/ a6 y' r; K1 O1 D/ K& w* M% u2 Q; S% K: U* v9 u
  祖沖之的成就不僅限於自然科學方面,他還精通樂理.對於音律很有研究。
$ }) p3 }# B& s
( T+ s* J- @' c0 i  此外,祖沖之又著有《易義》、《老子義》、《莊子義》、《釋論語》等關於哲學的書籍,都已經失傳了。! ^$ P+ ^) a" z: m' H

% F7 p6 @" L. f1 y1 Q9 u& N0 O9 K  祖沖之的兒子祖曬,也是一位傑出的數學家,他繼承他父親的研究,創立了球體體積的正確算法。在天文方面,他也能繼承父業。他曾著《天文錄》三十卷,《天文錄經要訣》一卷,可惜這些書都失傳了。他父親制定的《大明歷》,就是經他三次向梁朝政府建議,才被正式採用的。他還製造過記時用的漏壺造得很準確,並且作過一部《漏刻經》。# O: X4 I4 _2 ~6 n

: S& u, ?. d, g  祖沖之在天文、曆法、數學以及機械製造等方面的輝煌成就,充分表現了我國古代科學的高度發展水平。. s4 z+ W& w9 R1 u& R2 O2 t' M$ o
3 T: P3 p/ J  K' o! J
  祖沖之所以能夠取得這樣輝煌的成就,並不是偶然的。首先,當時社會生產正在逐步發展,需要有一定的科學成就來配合前進,因而就推動了科學的進步,祖沖之就在這時候取得了天文、數學和器械製造等方面的成績。其次,從上古到這時候,在千百年的長時期中,已積累了不少科學成果,祖沖之就在前人創造的基礎上做出了他的成績。至於祖沖之個人的認真學習,刻苦鑽研,不迷信古人,不畏懼守舊勢力,不怕鬥爭,不避艱難,自然也都是取得傑出成就的重要原因。' x) Y' D9 G! b: C
; m! j$ i# V. H* _. w% _
  祖沖之不僅是我國歷史上傑出的科學家,而且在世界科學發展史上也有崇高的地位。祖沖之創造「密率」,是世界聞名的。我們應該紀念像祖沖之這樣的科學家,珍視他們的寶貴遺產。
東吳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周瑜
: G/ M4 G* u- V$ H2 s) l
* d8 `+ {4 f+ ^* c' e  周瑜(公元175—210年),字公瑾,廬江舒縣(今安徽廬江縣西南)人。東吳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 ^  ?7 `; M! v, g1 }( F! _: e
& l$ q6 [$ b* r" j
扶助孫策 開拓江左
( V- f: k+ {1 T  漢靈帝熹平四年(公元175年),周瑜出生在一個士族家庭。其曾祖周榮先後在東漢章帝、和帝兩朝擔任過尚書令的職務。從祖周景、從伯周忠皆官太尉,位列三公。周瑜的父親周異則為洛陽令。
$ Z9 I* I, `6 M+ S* B% O4 o9 p! {  V5 G5 `( Y
  在周瑜的幼年時期,東漢政權的統治正面臨嚴重危機。政治腐敗,經濟凋敝,各種社會矛盾空前激化。在鎮壓黃巾起義過程中,統治階級內部的各派勢力乘機擴充了軍事實力。他們之間的爭奪十分激烈,衝突日益升級。政局不穩,戰事頻起,加速了皇權的削弱和割據分裂局面的形成。 中平六年(公元189年),漢靈帝病死。關東地區的一些州郡牧守不滿董卓專政,紛紛舉兵討伐。附屬於袁術的吳郡豪族孫堅也參加了討董聯軍。臨行前,孫堅將家眷安置到舒縣。十四歲的周瑜結識了孫堅的長子孫策。孫策與周瑜同歲,都是心懷大志的少年。兩人情趣相投,關係很好。周瑜把家裡的一部分住宅讓給孫策,還經常以財力對他進行幫助。
3 F0 v  V7 k- l$ [' D1 o- N
' |5 B+ l( f* b' L  漢獻帝興平二年(公元195年),周瑜二十歲。他準備渡江探望在丹陽擔任太守的叔叔周尚。這時,周瑜收到了孫策從歷陽(今安徽和縣)送來的書信,來信邀他共下江東。四年前即初平二年(公元191年),孫堅在進攻襄陽時,被劉表的部將黃祖殺死。父親死後,孫策投奔割據江淮下游的袁術。由於長期受猜忌和壓抑,孫策決定脫離袁術。他借兵三千準備返回江東故土,發展自己的勢力。正在尋找政治出路的周瑜收到書信後,馬上率領自己的部曲家兵數千人奔赴歷陽。同時,他還帶去了大批舟船糧秣。對於周瑜應邀而至,孫策大喜過望。他說:有了你周瑜,我的事業可以成功了。- v- A" u2 M% O" \6 X" Z
/ u% H# K) R8 h, s/ K" n4 x0 l* P' [$ o
  孫策進擊江東的軍事行動,進展得十分順利。周瑜及江東名士程普、張昭等人協助孫策先後打下秣陵、湖孰、江乘等地,趕走揚州刺史劉繇,佔據他的治所曲阿(今江蘇丹陽)。十幾天的時間,孫策的軍隊增加二萬餘人、戰馬千匹,威震江東。在繼續東進之前,孫策把鎮守江東要鎮丹陽(今江蘇南京)的重任委以周瑜,並對他講,我攻打吳郡(今江蘇蘇州)、會稽(今浙江紹興),平定山越(江東地區的少數民族),靠這些軍隊人數已經足夠了。你為我看守好丹陽就行了。
5 [; q' n1 F7 \$ M' f9 m& [9 K. I
  w( {) j) o. X% v5 G% R4 _  丹陽虎踞龍盤,形勢險峻,是通往江南的要衝之地。袁術不願讓孫策據有丹陽,派遣其弟袁胤取代周尚,擔任丹陽太守。周瑜無力對抗,被迫遵從袁術的命令,和叔叔一起離開丹陽,來到袁術的住地壽春(今安徽壽縣)。
& y' c, [" g: v# j1 ]* J9 `
0 J4 X( v2 S1 I+ b' a/ @  袁術賞識周瑜的才幹,建安三年(公元198年),想任命他擔任手下的將領。這時周瑜已在袁術帳下三年,對袁術的目光短淺、驕橫無知,十分鄙視。尤其是建安二年,袁術不顧部下反對,擅稱帝號,成為眾矢之的,這種愚蠢的作繭自縛,更引起了周瑜的厭惡。而孫策卻已陸續削平江南各郡的割據勢力,奪占吳郡、會稽等地,既而又與袁術決裂,設置官府,委任長史,在江東初步建立了孫氏政權。判定袁術終無所成的周瑜,不願再留在壽春,決心回到孫策那裡。周瑜拒絕將軍的稱號,向袁術提出要到居巢(今安徽桐城南)為長的請求。居巢離長江很近,周瑜的企圖是,從居巢順流而下直奔江東。袁術不知周瑜假途東歸的用意,竟滿足了周瑜的要求。 在居巢,周瑜結識了臨淮東城(今安徽定遠)的豪族魯肅。在他的勸說之下,魯肅放棄東城長的官職,背叛袁術,與周瑜結伴東渡。
9 ~  A) ^. R* V0 Z
9 l. z, S- L* Y% _, b$ {  到達江東以後,周瑜受到隆重的禮遇。孫策特意為他準備好上等的館舍、豐厚的賞賜,並親自出城歡迎。孫策授予周瑜建威中郎將的職務,還撥出二千名步兵、五十名騎兵屬他指揮。周瑜時年二十五歲,因為儀容俊美、風流倜儻,江東人都暱稱他為「周郎」。孫策以他為牛渚鎮守,不久又改派為春谷長。牛渚、春谷與廬江郡一水之隔,兩處都是扼守江東的咽喉要地。孫策考慮舒縣周氏是廬江的名門望族,派周瑜為督,可以充分利用他的家族的社會影響,以招募人馬,延攬人才,擴大力量。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六月,袁術病死。他的軍隊大多歸順了佔據皖城(今安徽潛山)的廬江太守劉勳。孫策害怕劉勳成為第二個袁術,決定設計消滅他。於是,他故意勸誘劉勳襲擊海昏上繚的山越,然後乘虛而入,與周瑜分率二萬餘人偷襲皖城。輕取皖城後,周瑜隨從孫策在尋陽和沙羨,分別打敗回師救皖的劉勳以及趕來救授的黃祖。經過幾次大仗,孫策俘獲對方部曲士兵三萬餘人,戰船七千餘艘,實力大增。通過這次向西用兵,豫章(今江西南昌)、廬陵(今江西吉水西北)一帶也盡歸江東所有。戰爭結束後,周瑜以中護軍、領江夏太守的職務(孫策授予周瑜這一職務是在取皖城之前)鎮守巴丘(今湖南嶽陽),防範佔據荊州(今湖南、湖北)的劉表東侵。
2 h5 S' {; V+ P0 A8 E5 T
' D0 ]4 V' V% y+ E" B' C中流抵柱 力主抗曹' s' R; }% z6 k1 B9 I& w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四月,孫策被殺,其弟孫權繼位。當時江東的孫氏政權只是初具規模,並不鞏固:外有強敵曹操、劉表;境內的一些縱深之地還有很多小股的割據勢力,統治營壘中不少人左瞻右顧,「以安危去就為意,未有君臣之固」(《三國誌·吳書·吳主權傳》),形勢緊迫,人心惶惶。這種局面直到周瑜率領大軍從巴丘趕來才有改觀。周瑜和張昭主動把一些瑣碎的行政事物分管起來,全力支持和輔佐孫權,迅速安定了江東的局勢。周瑜親自出面挽留準備北行的魯肅,把這位一直沒有得到孫策重用的政治人才推薦給孫權。後來,魯肅成了江東政治舞台上極為活躍的政治家。 官渡之戰後,北方地區的政局發生重大變化。兵多地廣的袁紹被曹操打敗後病死,兩個兒子相互攻殺,力量削弱。曹操兵威大盛,實力日增,開始雄踞中原。曹操為試探江東的虛實,於建安七年(公元202年)派人下書要孫權送人質給他。孫權召集臣下商討解決辦法。面對曹操的訛詐,許多人猶豫不決。周瑜堅決反對向曹操屈服。他認為,江東自然環境優越,交通便利,兵精糧多,具備割據條件,完全不應該向曹操低頭。送去人質反而會陷入被動,受到曹操的鉗制。周瑜的意見得到了孫權母子的一致贊同。孫權的母親還囑咐兒子要像對待兄長一樣的尊重周瑜。
* W4 ^# W( H' n& c, K: k( u" U
5 c, r  X* X- H4 S2 l# K: c  從建安五年(公元200年)開始,周瑜一直坐鎮吳郡,為孫權出謀劃策,平亂討叛。其間,為安定內部,周瑜曾多次帶兵鎮壓山越的反抗。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周瑜親自督討麻、保二屯的少數民族。這次戰爭十分殘酷,周瑜將俘獲的部落首領一律梟首示眾,同時還把一萬多人強徙到江東政權的腹心地區。
; Y- w; Q0 b: K& I- p$ v" W5 x, u! s. `% d  S! i
  留吳期間,周瑜曾多次奉命進攻劉表。孫權與劉表誓不兩立,一是因劉表佔據的荊州與揚州毗鄰,屬於江東政權向西開拓的對象;二是因孫權的父親孫堅死在劉表的部將黃祖手裡,雙方有世仇。孫權繼承孫策的政策,不斷地西進,其主帥常由周瑜擔任。% N3 r! ]  T# ^; e2 }
. I" W( D8 ]- i2 u' @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初,周瑜向孫權舉薦劉表的降將甘寧。孫權接受甘寧的建議,親自統兵進攻屯軍夏口(今湖北漢口)的黃祖。周瑜被委派為前部大部督。兩軍進行了一場激烈的水戰,江東軍隊終於攻陷夏口,殺死黃祖。消滅黃祖,為孫權奪取荊州掃清了道路。& u* \+ e; d) M4 E# {' n
1 _0 W9 x+ A. q: b0 [: l7 z
  這一時期,北方的曹操已經徹底消滅了袁氏的殘餘力量,並打敗了三郡烏桓。他把被烏桓俘獲的漢人十餘萬戶和幽州、并州的烏桓三萬餘落遷入塞內,基本統一了北方。曹操雄心勃勃,企圖乘勝南進完成統一的大業。這年七月,曹操親率大軍進攻劉表,準備奪取荊州。曹軍未到,劉表先期病死,其子劉琮不戰而降。劉琮投降,事先沒有通知住在樊城的劉備。劉備寡不敵眾,不敢迎戰,只好一路南退,狼狽地逃到夏口。 曹軍南下荊州,給江東政權造成嚴重威脅。特別是曹操得到荊州的大批水師戰船,又據有糧食武器儲備豐足的江陵(今湖北江陵),更使江東朝廷上下十分不安。九月,孫權親臨荊州前線。劉備的謀臣諸葛亮也趕到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拜謁孫權,極力勸說孫權、劉備兩家聯合破曹;同時孫權收到曹操的書信,信中威脅說,準備以八十萬水軍與孫權決一死戰。事態嚴重,江東上下十分驚恐。張昭等人被曹軍的氣勢嚇破了膽。他們認為,曹軍力量強大,並以漢相的名義,打著皇帝的旗號征討四方。抗擊曹軍,在名義上便很被動。況且江東的優勢在於憑借長江天塹,曹操得到荊州,收降劉表的水軍,獲取大量的戰船,天險成為雙方共有的東西。實力懸殊,江東只有迎降曹操才是出路。 孫權接受抵抗派魯肅的建議,將受命去鄱陽的周瑜召回商討對策。周瑜反對投降,極力主戰。他向孫權一再強調割據江東的可能性。他說,江東地域遼闊,兵精糧足,內部安定,政權鞏固。曹操名為漢相,實是漢賊。孫權雄才大略,完全可以繼承父兄基業,為朝廷掃除污穢。他還認為,曹操有一系列的致命弱點。比如北方沒有完全平定,後方並不很穩固,特別是關西的馬超、韓遂尚在函谷關以西騷擾,使曹操放心不下。除有後顧之憂外,曹軍還面臨許多無法克服的困難:他的將士主要是北方人,來到南方,「捨鞍馬,杖舟楫」,同習於水戰的江東軍隊交鋒,是捨長用短。由於北方人不能適應南方的水土,容易發生疫疾。曹操違犯兵家作戰的大忌,不顧後果,貿然用兵,必然自食惡果。周瑜又戳穿了曹操所謂八十萬大軍的騙局,指出他的實際兵力不過十五六萬人,而且久戰疲敝,戰鬥力不強。劉琮的荊州降兵至多七八萬人,也疑慮重重,士氣很低。固然曹軍人數略多一些,但實際並不可怕。周瑜堅決向孫權請戰,表示只要撥他五萬精兵,就可以打敗曹操。 周瑜的分析振奮了孫權的精神,堅定了破曹的信心。孫權用刀砍去奏案的一角,警告勸降的臣下說,誰再敢說迎接曹操的話,下場就和這個桌子一樣。他親熱地拍著周瑜的脊背說,公瑾,你的話說到了我的心裡。別人都是在為自己打算,只有魯肅和你才與我同心同德。讓我馬上召集五萬精兵尚難辦到,目前三萬人馬,我已選好,戰船軍糧都非常充裕。你和魯肅、程普先行一步,我繼續籌劃兵源給養,作你們的後援。當即,周瑜、程普被孫權任命為左、右都督,分領大軍逆流西上,和劉備並力,迎擊曹軍。 在樊口(今湖北鄂城附近),周瑜所率的江東水師與劉備的軍隊會合。孫劉聯軍合計五萬人左右。3 k: X1 ?5 G7 \% z; C& }
% g$ f* p, Z) V# l
赤壁鏖戰 名揚天下' X: x6 ~6 g' O
  曹軍船艫相接,浩浩蕩蕩,順流而下。在赤壁(今湖北武昌縣西赤磯山),曹軍和孫劉聯軍相遇。周瑜的推測成為事實,疫疾已在曹軍中流行,生病的人很多,戰鬥力大受影響。結果兩軍交鋒,曹軍初戰失利。曹操將大軍退到江北的烏林(今湖北洪湖縣東北,長江北岸鄔林磯),上岸安營紮寨,與進逼而來的聯軍隔江對峙。 兩軍僵持的局面對人孤力單的聯軍不利。周瑜的部將黃蓋建議說,敵眾我寡,不宜在這裡同敵人持久消耗。曹操針對北方軍士不習水戰的缺陷,採用方連戰艦,首尾相接的方式進行補救,這樣就為我們提供了可以用火攻打敗他的機會。周瑜採納了黃蓋的建議。. E8 f$ u. S8 U4 ?3 p3 R( i) N
7 R3 T$ L" `2 B8 p
  黃蓋按照與周瑜制定的計策,寫信給曹操表示願意歸降。曹操沒有識破這是詐降計,答應接受黃蓋。黃蓋預先將幾十艘小船內塞滿薪柴,灌上魚膏,外面用帷幕、旌旗遮掩好。然後,他選擇了一個東南風猛烈的夜晚,率領著船隊向江北衝去。在離北軍二里的水面上,黃蓋命令各船同時點火。火猛風烈,船行如箭。由於曹軍以為是投降,沒有防備,結果小船點燃了他們的戰艦。剎時間大火騰空而起,火舌向對岸舔去,很快延及曹軍的營壘。江北頓時陷入一片火海之中。曹軍將士亂作一團,被燒、淹死者難計其數。曹操猝不及防,無心迎敵,索性命人把未被點燃的戰船和不便帶走的軍需付之一炬,帶著殘部向北敗逃走。聯軍在劉備、周瑜的帶領之下,水陸並進,一直追到南郡。曹操不願在荊州久留,遂任命曹仁把守江陵,自己則撤回北方去了。赤壁一戰,曹軍損失嚴重,死亡的人數超過一半。戰死之外,還有大批將士因飢餓、疫疾而命喪黃泉。戰爭的勝利,加強了孫氏政權在江東地區的割據地位,也使劉備避免了覆亡的危險。赤壁一戰,周瑜的英名傳揚天下。 周瑜到達南郡後,以數萬大軍圍攻江陵城。江陵城內糧草充足,加之曹仁防守嚴備,周瑜一直未能取勝。周瑜為分散消耗曹仁的兵力,派甘寧西上攻取夷陵(今湖北宜都)。甘寧一戰得手,曹仁果然分兵,企圖以五六千眾奪回夷陵。周瑜採納呂蒙建議,只留下少許人繼續圍困江陵,自己親率大軍去救甘寧。周瑜行至中途,發現江陵到夷陵之間有一處險要的必經之道。他便忙派出三百餘人,用砍伐的樹木將險道阻塞。周瑜趕到江陵,當日即與曹仁在城下激戰起來,圍城的曹軍被消滅一半以上。曹仁抵擋不住周瑜的攻勢,又擔心江陵有失,連夜撤往江陵。曹軍行至險道,發覺陷入困境:前面有樹木攔路,後面是周瑜窮追不捨。為了逃命,他們只好丟掉馬匹,越過路障,步行遁逃。這一夜,周瑜截獲曹軍戰馬三百餘匹。 不久,周瑜在長江北岸建起營壘,準備長期圍攻曹仁。此後一年多的時間,兩軍一直在江陵相持。雙方進行過多次較量,彼此各有勝負。每戰,周瑜必身先士卒,跨馬入陣。在一次混戰之中,他不幸為流矢射中右臂,受了重傷。曹仁聽說周瑜傷重行動不便,認為有機可乘,立即召集軍隊前來罵陣。周瑜忍著箭傷,掙扎而起,到各營鼓舞士氣。曹仁討不到便宜,只好退兵。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十二月,守江陵的曹軍傷亡過重,曹仁被迫放棄南陽。把曹軍趕出荊州後,周瑜以偏將軍領南郡太守的職務鎮守江陵。同年,孫權為表彰周瑜的功勞,特別把下雋等四縣封作他的奉邑。
0 E% {# q8 m# Z  ~0 X4 t
/ r9 a3 N: O0 ^志在荊益 英年早逝: [( C" P7 i* Z7 I
  曹操的勢力北退後,劉備乘勢佔據武陵、長沙、桂陽、零陵四郡。他自號左將軍、領荊州牧,設大營於油江口,易其名為公安。劉備為鞏固同江東的聯盟,冒險東去迎娶孫權的妹妹,並向孫權提出借南郡的要求。在借與不借南郡的問題上,江東政權的內部存在分歧。周瑜不但不同意魯肅借南郡與劉備的意見,而且主張把劉備軟禁在江東不放。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他上書給孫權說,劉備是個心懷大志的人,手下又有關羽、張飛這樣的名將輔佐,絕不會久屈人下。周瑜認為,應把劉備弄到吳郡,廣築宮室,多置美女,用腐化的生活消磨他的意志。把關、張兩人,瓦解分散,各置一方。然後派出與自己能力相當的人去攻打他們,事情就可以解決了。相反,割借劉備土地,再放任三個人聚在一起,這好像蛟龍得到了雲雨,他們怎麼會甘當池中之物。孫權考慮到曹操的威脅仍然嚴重存在,江東需要孫劉聯盟,況且劉備也不是美女珍玩就能上鉤的人,所以沒有聽取周瑜的建議。劉備返回公安,聽說此事,心有餘悸地說,我險些死在周瑜的手裡。 建安十五年十二月,周瑜去京口(今江蘇鎮江)面見孫權,提出奪取益州的計劃。益州在荊州的上游,相當於今四川省地區。這裡形勢險塞,易守難攻,沃野千里,稻香魚肥,素有天府之國的稱號。割據益州的劉璋闇弱無能,內部矛盾重重。佔據漢中一帶的張魯又屢次與劉璋發生戰爭。周瑜以為,曹操受到重大挫折後尚未復原,又有心腹之患,不敢輕易舉兵南下。益州局勢不穩,正好乘隙而攻。佔據益州後進而消滅張魯,再與反曹的馬超結盟,這樣就形成了反曹的包圍圈。周瑜答應奪取益州後,他還鎮襄陽(今湖北襄樊)對抗曹操。他樂觀地說,如果這個計劃能夠實現,消滅曹操,統一北方是可以辦到的。在徵得孫權同意之後,周瑜立即啟程返回江陵,作攻取益州的軍事準備。但是,周瑜走到巴丘(裴松之注雲應為巴陵)的時候,突然身染重病,不幸去世。臨終前,他上書孫權,推薦魯肅接替自己的職務。周瑜語重情長地勸誡孫權「先慮未然,然後康樂」,除要防備北方的曹操,還要警惕佔據荊州的劉備。 這一年,周瑜三十五歲。
# Y, p% {- A1 n) @; {( `- U: D" k  h1 w- S
  孫權對於周瑜的病逝,悲痛萬分。他流著眼淚說,周瑜有幫助我奪取天下的才能,現在突然病死,讓我依靠誰呀?他親自穿上素服主持喪禮,進行哀悼,並動身到蕪湖迎回用瑜的棺槨。後來,孫權經常與別人追憶周瑜的功績,稱讚「公瑾雄烈,膽略兼人」,「昔走曹操,拓有荊州,皆是公瑾,常不忘之」。還說在「腹心舊勳」之中只有周瑜的主張常常和他一致,對江東政權的功績任何人也無法同周瑜相比。5 c' T+ U* W3 A, b3 `9 w7 _  Z

. w, J: m! R. D9 G" B  孫權高度評價周瑜,除表彰他為建立江東政權所立的汗馬功勞之外,還有感念周瑜對孫氏兄弟耿耿忠心的成分。孫權繼位之初,年輕無威,臣下對他不大恭敬。功勳顯赫、把握重兵的周瑜極力樹立孫權的威信。他反覆對同僚宣傳孫權能「親賢貴士,納奇錄異」(《三國誌·吳書·魯肅傳》),是個可以成就大事業的人,並帶頭像對待孫策一樣地尊重孫權,忠誠地履行臣下的禮節和職責。赤壁戰前,曹操欣賞周瑜的才幹,曾秘密地派遣著名的說客蔣干去勸降。周瑜知道蔣干的來意後,請他參觀大營,行視倉庫中的糧儲軍備,又在酒宴上擺下服佩珍玩。然後他對蔣干說,大丈夫一世,為的是能遇上個知己的君主。我與主公從外人看是君臣關係,實際上我們親如骨肉。這種言聽計從、禍福與共的情份,就是像蘇秦、張儀這樣的古代辯士復生,也不能把我說動,何況你蔣干呢?對於孫權的命令,周瑜堅決執行,從不打任何折扣。他反對借地給劉備,但是孫權一旦作出決定,他馬上給劉備讓出了長江以南的南郡土地。 周瑜為人豁達,從不忌賢妒能。他注意發現和提攜有真正才能的人,經他薦舉的如魯肅、甘寧這樣的政治、軍事人才就有很多人。程普早年追隨孫堅,是江東政權的元勳,曾看不起周瑜,多次欺辱他。周瑜處處謙讓,從不和他計較。周瑜的寬忍,終於使程普大受感動。老人越來越欽佩周瑜,遂成忘年之交。程普心悅誠服對人講,和周公瑾來往,好像在飲美酒,不知不覺就讓人醉了。 周瑜精通音樂。酒宴之中,雖然喝了許多酒,但只要樂隊演奏有誤,他立刻便能察覺。只要聽到,還一定要回過頭來看一看出毛病的人。因周瑜這一習慣,形成了一句俗諺:「曲有誤,周郎顧。」
: a3 ~5 P) w6 u( C! a' T4 F; }( I9 K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周瑜跟隨孫策攻破皖城,與皖城喬公相識。二十四歲的周瑜迎娶喬公小女為妻,是為小喬。周瑜有兩男一女。女兒被孫權聘為太子孫登之妃。長子周循娶公主,官任騎都督,早死。次子周胤初拜興業都督,後改封都鄉侯。
我......
" g1 K0 \7 R$ |$ N1 K6 T7 ~+ b5 i4 ]2 F  J# U' }( x1 J, u2 M
三國第三大美人貂蟬
/ O  G7 I: s6 q) d6 C: z, O# k' d" O/ p! o
貂蟬是中國古代的四大美人之一,「閉月」就是講她。中外古今,大凡與絕色的美貌佳人攪和在一起的人,往往弄得身敗名裂,但儘管如此,男人仍對美人趨之若騖,就如飲鴆止渴—般,貂蟬的一切就是最好的說明。
+ ^- y: ]0 y1 u! |0 O說來,貂蟬也是可憐,她也只不過是連環計中的工具。0 N+ R! m) d9 ]5 C1 O( w; Q. \2 L1 z1 X
8 `7 H; z" K- V
自黃巾農民起義後,東漢政權名存實亡,各地軍閥割據混戰,朝中董卓殺死皇帝,另立陳留王,隻手遮天。東漢大臣王允於是以貂蟬為工具使用連環計對付董卓,使本已混亂不堪的政治局面更加混亂不堪。
8 \$ Z- `/ {" N3 B7 G0 `# d( j: x0 u* n* i4 S" Z% l! u% m7 \
貂蟬出生在東漢末年江陵的一個沒落家庭。兵荒馬亂的社會使她的父兄不知去向,也把她母女兩人推到了洛陽,被王允收容。不久她母親又因病去世,這時貂蟬還是個娃娃,王允的夫人既憐她孤苦伶仃,又愛其穎慧雅潔,命她作了貼身侍婢。" X; i! D- ]" p* n
+ g" W; ^; N" P# v1 N' c
到十二歲的時候,貂蟬已長得婷婷玉立,由於長期寄人籬下,養成了一套善於察顏觀色的本領。再加上生性聰慧,更具有一種善解人意,嘴甜心細的特質。不但頗得王夫人的歡心,就連王允本人也對她另眼相看,於是使她的身份介乎小姐與侍婢和歌妓之間,像是三春的花朵一般盛開在王允府邸的雨露之中。戰亂並沒有使貂蟬受到損傷。+ T& F8 t; J" _: S2 s& N

6 t' B' l- F" A% T# S2 e( U自火燒洛陽,遷都長安後,把持朝政的董卓仗著有勇冠三軍的呂布做義子更加為非作歹。他在長安郊外建郿塢,安置家屬,自己也半月一回,或一月一回,設帳幔於路,回郿塢與公卿聚飲。一天,北地招安降士數百人到來,董卓出橫門,百官相送。董卓乘4 H' ?3 Q% n6 v
機留百官宴飲,卻將降士數百人,在座前或斷其手足,或鑿去眼睛,或割掉舌頭,或將他們放在大鍋中熬煮。百官戰慄失箸,董卓飲食談笑自若。並說道:「我殺歹心的人,有什麼可怕的?」在坐的王允膽顫心驚,嚇得話也不敢說。" N9 s  L6 U' D8 d% y- W  G
, h" S& Q% @6 w
一天,百官在朝堂議事,突然呂布來到董卓身邊,耳語數句。董卓點了點頭,呂布來到司空張溫身邊,一聲令下,將張溫揪下朝堂,不久,侍從將一紅盤托張溫頭入獻。董卓命呂布勸酒,把人頭在各人面前—一呈過,然後說道:「汝等人對我孝順,我不害
: Q; r) _+ k' r你們,我是受天保佑的人,害我的人一定會失敗。」一個大臣就這樣無緣無故地被殺了。王允驚懼的同時,免不了免死狐悲。
( h9 G' s/ A5 v4 v0 P, [/ g4 }" s4 z
很晚了,王允站在茶蘼架旁想著白天的事情,暗暗落淚。他知道要除董卓,就必須先離間他和呂布的關係。忽然他聽到在花園的另一一端也有人在暗暗地歎息,他悄悄走過去,發現是貂蟬,他柔聲問貂蟬:「你有什麼傷心事,何竟於深夜在此長歎,能不能
8 f/ d+ W- @2 w, l2 d; U告訴我。」貂蟬先是講了王允如何收養了她,如何讓她過上幸福的生活,自己如何希望能夠感恩圖報。然後話鋒一轉,講到她最近總見到王允愁眉不轉,特別是今晚更是坐立不安,料想一定有什麼重大的事情,十分棘手,看到王光痛苦,不禁長歎。接著她表示,只要王允有用得著她的地方,她一定萬死不辭。
5 Z6 `  g  d3 K# Y+ E* {1 B6 W) ?3 T8 v7 r/ n# Y1 _
王允靜靜地聽著,靜靜地看著。這是更漏三下,夜月正圓,料峭春寒中,花影婆裟下,朦朧的光影,美麗的人兒在絮絮說來,這簡直就是一幅空靈秀逸的圖畫。王允計上心來,立即叫貂蟬跟他到畫閣中去。9 x& e& ]0 B( c- e

7 Q4 c! A6 I) o- D0 W進了畫閣,王允教貂蟬於中端坐,窗外月自風清,書房內紅燭吐蕊,王允道出一番話來,嚇得貂蟬花顏失色。王允跪拜在地,貂蟬跟著跪倒,面對自小撫養她的恩人,面對白髮蒼蒼的老人,她再次發誓,萬死不辭。
  o8 y7 x7 i8 k4 V. R/ M: j5 v2 y4 d  h1 U" [. V  h
第二天,王允就將家藏的明珠數顆,令匠人嵌成一隻金冠,使人秘密送給呂布。呂布大喜,當即趕到王允家中致謝。王允果然抓住了呂布的弱點,呂布一介武夫,貪財重利,很容易地就上鉤了。王允盛情招待,當酒飲至七分醉時,貂蟬從內室款款起來,呂
2 z% o5 ~! l- ], v* @9 E- z布立即眼睛就直了。三推四就之後,醉意重重中,王允告訴呂布,願意把貂蟬嫁給他做妻子,又欲擒故縱地說:「要不是怕董卓見疑,一定會留呂布在家裡過夜。」呂布在依依不捨中,喜孜孜地離去。第一步成功了。
  P$ q6 C3 W: T- S
' L( C# `' t4 j8 _% C現在就看第二步。又一個早朝完畢,王允跪在地上請董卓到他家去做客,說道:「允欲屈太師車騎到草堂赴宴,未諗均意若何?」董卓概然說:「司徒乃國家之大老,既然來日有請,當赴。」第二天,王允穿著朝服迎接董卓,再拜起居,稱讚董卓,把他比作姜子牙,周公。董卓還未飲酒就已經醉薰薰的了。
2 Q" N# \  @5 {5 K4 O5 N4 i2 r. W7 N
堂中點上畫燭,夜幕降臨,止留女使進酒供食。王允說道:「教坊之樂,不足以供奉鈞顏。輒有女捨之樂,敢承應乎?」董卓答道:「深感厚意。」王允立即教人放下簾櫳,笙簧繚繞,簇捧貂蟬舞於簾外。董卓本是武夫出身,怎耐煩這種霧中月、水中花式% v- }. y: ^& J  ]. {4 T* i2 W9 O' V6 B
的東西,立即命令近前來唱,一曲還未唱完,董卓叫貂蟬為他把盞。董卓輕輕問:「春色幾何?」貂蟬幽幽地答道:「賤妾年未二旬。」董卓笑道:「真神仙中人也!」王允立即說:「老臣欲以此女獻主人,未審肯容納否?」董卓色迷迷地說:「美人見惠,何以報德?」一邊說著「尚容致謝。」一邊就急急起身,王允跟著親自送貂蟬隨著董卓到郿塢。王允送董卓回來還未進家門就被呂布攔住了,呂布一把揪住王允,怒罵「老賊戲我!拔劍就要砍。王允立即鬼話連篇,告訴呂布,董卓把貂蟬帶走,是要為他呂布主婚,並要呂布把王允自己家中的一些珠寶帶走,說是給貂蟬出嫁作首飾的。傻不嘰嘰的呂布立即興沖沖地趕到相府。
: L* x! f; M2 _& D9 I; u- w7 N: {% T' [. z1 ~
玉允就像一個優秀的導演,找到一個好的場景,這就是相府。選好了演員,這就是貂蟬、董卓、呂布,現在就著主角貂蟬如何演戲了。
8 R; G! S. ^  k* c- P* R# d, {* ?. x3 T4 C% j/ u
可憐呂布興沖沖趕往相府時,董卓正在盡情享受貂蟬。首先未經人道的貂蟬面對董卓這個通體黝黑,身體肥胖的醜男人感到一陣陣的恐懼,又有幾分羞澀,表現出相當的不耐和冷漠。然而立刻警覺到:這可是為了計劃而來,怎麼能半途而廢呢?
( h4 S; I( T" t& G$ j8 m/ g0 y0 c, U+ g. [5 z6 b
床第之間的風情,似乎不必經過學習的階段,只要全心全意的投入,即使沒有任何經驗,憑恃自身穎慧揣摸及突髮式的舉動、言語、呻吟、媚態,反而更能吸引一個經驗豐富的老手,而產生無限新鮮刺激的感受。董卓肥碩笨重的身軀,壓得貉蟬喘不過氣來,貂蟬頓時靈機一動,反客為主地騎在董卓身上,像騎馬顛簸樣晃動不已,就這樣顛鸞倒鳳,折騰了一夜,董卓已再也離不開貂蟬。8 W) m* B0 C4 b* {: E3 j! U

9 n. P6 W# C# q3 E! H2 X% Z可憐呂布等了一夜,第二天早晨得到的答覆是:「夜來太師與新人共寢,至今未起。」呂布一聽一驚,馬上偷偷地來到董卓臥房後偷看。貂蟬剛好起床梳頭,發現了偷看的呂布,立即蹙起眉頭,做出憂愁不安的樣子,再裝假不斷用手帕擦拭淚眼。
2 m# K9 P& B: f8 N# I7 y5 a' C  h# W
董卓正式接待呂布了,在幾句寒暄後,呂布總不見董卓提起為他主婚的事,就癡癡地站在那看董卓吃早飯。這時貂蟬故意在繡簾後走來走去,引起呂布的注意,甚至不惜露出半個臉蛋來,以目送情,霎時,呂布神魂蕩漾。董卓當即警覺,見呂布頻頻側身迎
$ E$ b0 a( |( d. v0 j裡而望,惱怒地說:「布兒無事且退」。呂布一肚子不高興回到家中,當他的妻子不知趣地問他:「汝今日莫非被董太師見責來?」呂布一反常態地說:「太師安能制我哉!」董卓自納貂蟬後,情色所凝,月餘不出理事。呂布一切都知道了,但愈如此,他愈思念貂蟬。終於,呂布利用董卓午睡的機會溜進了董卓的臥室。貂蟬在床後探半身望著呂布,以手指心而不轉睛。呂布感激得頻頻點頭表示明白她的意思。貂蟬用手指董卓,強搽淚眼,呂布似乎心都被揉碎了。董卓朦朧中醒來,看到了呂布,猛然回身,看見貂蟬在屏風後面。董卓羞愧憤怒,責問呂布:「你敢戲我愛姬嗎?」喚左右驅逐呂布,今後不許入堂,呂布懷恨回家。7 D+ d# ]" ^1 {% M

8 A0 S: n" l, K0 |更不得了的事發生了。貂蟬終於將呂布勾引到相府後花園中的鳳儀亭來,又哭又說,將自己如何思念呂布,董卓又如何將自己姦污。現在此身已污,不得服侍英雄,願死在呂布面前,以絕了呂布的思念。還沒有說完,就手攀曲欄,望荷花池便跳,慌得呂布一把抱住,貂蟬乘機倒在呂布懷中,說道:「妻在深閨,聞將軍之名,如雷貫耳,以為當世一人而已。誰思反受他人之制!妾度日如年,願將軍憐憫而救之。」挑起呂布反對董卓。
  M: ~" M: e8 w9 }( p+ `4 b( V
% }9 g& ], ?9 P$ V話說董卓因久未見貂蟬,便到後花園中尋覓。只見呂布把他的方天畫戟放在旁邊,抱著貂蟬說悄悄話。無明火起,搶過畫戟就刺,呂布掉頭便走。董卓胖,趕不上,飛起一戟,被呂布一拳打落在草中。呂布與董卓的關係徹底破裂。」/ \3 B* o( `2 |! U3 v- J3 P
+ B! V* R; v. F% Y* K1 x+ h- `
董卓帶著貂蟬回到他的家郿塢,離開了相府。王允也乘機把呂布接到家中,痛斥董卓把呂布的貂蟬搶走,說是要為呂布報仇,一番同仇敵愾,刺殺董卓的計劃便周密完成。輕車都尉李肅奉命到郿塢去見董卓。說是天子有詔,欲會文武大臣於未央殿,商議) \0 l6 e! V5 Z' p
將帝位傳給太師之事。董卓心花怒放地起程進京,一路上車軸斷了,馬轡頭斷了,而且路上狂風大作,塵土蔽天,董卓大惑不解地認為這些都是不祥之兆。李肅卻解釋說:「棄舊換新,將乘玉輦金鞍;萬歲登基,必有紅光紫霞,這些都是吉兆。」/ U8 A3 }- F( K$ A& E; s% d) |
「千里草,何青春;十日上,不得生。」這一首當時流行在長安街頭的童謠,預示著董卓就快要死了。董卓在走進未央殿時,被埋伏在殿內的軍士伏擊,一戟直透董卓咽喉的就是呂布,李肅早把董卓的人頭割在手中。7 W7 e6 V$ ?1 N7 s% g2 a' M
% r5 s" |- b$ p! \0 e
後人這樣評論董卓:董卓初以虓闞為情,因遭崩剝之勢,故得蹈藉舞倫,毀裂畿服。大以刳肝斫趾之性,則群生不足以鵑其快,然猶折意搢坤,遲疑凌奪,尚有盜竊之道哉。及殘寇乖之,倒山傾海,昆岡之火,自茲而焚;《版》、《蕩》之篇,於焉已極。嗚呼,人之生也難矣!天地之不仁甚矣!& _, k3 T1 Q; S' j* w4 }) U% q

* J2 i: {: W6 Z, C6 O4 O% O0 r/ w/ _董卓既死,朝野歡聲雷動,皇甫嵩領兵攻打郿塢,把董卓一家殺得乾乾淨淨,連他九十歲的老母也沒有放過。抄藉郿塢的家產,有金三萬斤,銀九萬兩,珠玉古玩,積如丘山。; Q) a, E& I- D5 x7 L8 S

/ x) B& e5 ~( ~1 w呂布在兵荒馬亂中找到貂蟬,帶回家中,卒償宿願。
8 O( l( Q) G" D, f
& a4 q& S' g9 v) A/ w% s8 B董卓有四個心腹將領:李催、郭汜、張濟、樊稠,都手握重兵。董卓死後這四人上表請求朝廷能夠赦免他們。王允答道:「卓之過惡,皆是四人以助之,可大赦天下,獨不赦此一枝軍馬。」於是這四人帶軍攻入長安,縱兵大掠,放火殺人,淫人妻女,無所# N" H  U* T. D# e/ }* I
不為,隨後挾持漢獻帝逃出長安。天下紛紛,不可收拾。& B: Z7 ~9 b9 |! r/ i& U  E, U

& s+ S+ k% u3 D呂布帶著貂蟬,逃出長安。經歷過濮陽大戰,佔領過定陶,奪過徐州,轅門射戟調解劉備與袁術的矛盾,最後在下邳被曹操打敗。謀士陳宮勸呂布突圍,但呂布捨不得貂蟬,最終在白門,呂布被自己的部將縛住獻給曹操,呂布哀求曹操留下他的命,請求他救過的劉備為他說好話。但曹操聽從劉備的勸告,將呂布吊死。呂布大罵劉備是忘恩負義的大耳兒。8 D4 R( d  L* E  l
洪水滔滔淹下邳,當年呂布受擒時;
4 e7 W+ n2 R+ b6 O" G空留赤兔千里馬,漫有方天戟一枝。
+ J! |0 H8 t- o2 o縛虎望寬何太懦,養鷹休飽聽何疑。
" C0 X2 d8 ~) u, D$ Y0 r8 D戀妻不納陳宮諫,枉罵忘恩「大耳兒」。
! b% l7 O" \- i) f! |( u2 i& }: _6 x$ M2 V
三國英雄數馬超,呂布還比馬超強。可憐呂布在連年轉徙征戰中因放不下貂蟬,終於被殺。
. @1 O5 R2 V' s% n0 {4 Y- H5 Y* r& T: b  |! \7 J# {0 ]
貂蟬的命運傳說紛紜,有的說是自刎而死,有的說曹操為籠絡關羽連同赤兔馬一起把她送給了關羽,關羽留下駿馬卻斬殺了美人。
秦漢三國——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開國良臣——張良/ ]  Y9 B) E( }# v

5 N5 e, W9 t' q/ N- f/ G' o  D6 H  「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的漢代開國謀臣張良,並非體魁雄偉、英氣非凡的人物,而是貌若婦人的文弱書生。他身居亂世,胸懷國亡家敗的悲憤,投身於倥傯的兵戎生涯,為漢王朝的建立立卞了不可磨滅的功勞。
& k5 C* n( y, `& |0 i6 t: H
0 P+ f& i/ Y0 ]1 K! g+ k7 s4 w反秦復韓 圯上受書
* \/ h  T7 C% X& {- X* ~  張良,字子房,生於戰國末期韓國城父(今安徽毫縣東南),出身於貴族世家,祖父開地,連任戰國時韓國三朝的宰相。父親張平,亦繼任韓國二朝的宰相。至張良時代,韓國已逐漸衰落,亡失於秦。韓國的滅亡,使張良失去了繼承父親事業的機會,喪失了顯赫榮耀的地位,故他心存亡國亡家之恨,並把這種仇恨集中於一點——反秦。
& I( H% c. V& x* _  W" N; {- \
3 b/ o; s( i# C) f7 g  青年時代的張良,懷著這種報國復韓的雄心,不顧弟弟的喪葬,悉散家財,訪求刺客。後來得一力士,制鐵椎重百二十斤(約合今制五十斤),秦始皇二十九年(公元前218年),秦始皇率大隊人馬,浩浩蕩蕩,離京東遊。張良趁此機會,與力士椎擊秦始皇於博浪沙,結果誤中副車,不得不急速而逃。/ Y8 h. c/ b" Y2 V

$ A. G5 O3 T* B1 u" I/ Z( `* o! p6 W  張良椎擊秦王未遂,被懸榜通緝,不得不埋名隱姓,逃匿於下邳(今江蘇睢寧北),靜候風聲。一天,張良閒步沂水圯橋頭,遇一穿著粗布短袍的老翁,這個老翁走到張良的身邊時,故意把鞋脫落橋下,然後傲慢地差使張良道:「小子,下去給我撿鞋!」張良愕然,但還是強忍心中的不滿,違心地替他取了上來。隨後,老人又蹺起腳來,命張良給他穿上。此時的張良真想揮拳揍他,但因他已久歷人間滄桑,飽經漂泊生活的種種磨難,因而強壓怒火,膝跪於前,小心翼翼地幫老人穿好鞋。老人非但不謝,反而仰面長笑而去。張良呆視良久,只見那老翁走出里許之地,又返回橋上,對張良讚歎道:「孺子可教矣。」並約張良5日後的凌晨再到橋頭相會。張良不知何意,但還是恭敬地跪地應諾。4 l' |) H1 U0 r7 l, u& b
1 v" s) |" g9 t: b( @2 n
  5天後,雞鳴時分,張良急匆匆地趕到橋上。誰知老人故意提前來到橋上,此刻已等在橋頭,見張良來到,忿忿地斥責道:「與老人約,為何誤時?5日後再來!」說罷離去。結果第二次張良再次晚老人一步。第三次,張良索性半夜就到橋上等候。他經受住了考驗,其至誠和隱忍精神感動了老者,於是送給他一本書,說:「讀此書則可為王者師,10年後天下大亂,你可用此書興邦立國;13年後再來見我。」說罷,揚長而去。這位老人就是傳說中的神秘人物:隱身巖穴的高士黃石公,亦稱「圮上老人」。# h3 f2 E5 M; T& W, g" J  ~! p  J6 R

7 f8 Q' [* s+ ?( Y) n' T" {  張良驚喜異常,天亮時分,捧書一看,乃《太公兵法》。從此,張良日夜研習兵書,俯仰天下大事,終於成為一個深明韜略、文武兼備,足智多謀的「智囊」。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七月,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揭竿而起,舉兵反秦。緊接著,各地反秦武裝風起雲湧。矢志抗秦的張良也聚集了100多人,扯起了反秦的大旗。後因自感身單勢孤,難以立足,只好率眾往投景駒(自立為楚假王的農民軍領袖),途中正好遇上劉邦率領義軍在下邳一帶發展勢力。兩人一見傾心,張良多次以《太公兵法》進說劉邦,劉邦多能領悟,並常常採納張良的謀略。於是,張良果斷地改變了投奔景駒的主意,決定跟從劉邦。作為士人,深通韜略固然重要,但施展謀略的前提則是要有善於納諫的明主。這次不期而遇,張良「轉舵」明主,反映了他在紛紜複雜的形勢中清醒的頭腦和獨到的眼光。從此,張良深受劉邦的器重和信賴,他的聰明才智也有機會得以充分地發揮。 + F/ x& l8 S" J: @$ X0 [

8 f/ U2 {  M5 r$ l6 @降宛取蟯 佐策入關
/ L1 e. z) U9 H' w; ?2 V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六月,項梁、項羽叔侄所率領的隊伍已發展壯大到六七萬人,並擁立楚懷王之孫熊心為王,集各路義軍首領於薛城(今山東滕縣東南)共商大事。張良不忘復興韓國,忙對項梁提議道:「君既已立楚王為後人,而韓王諸公子中的橫陽君成最賢,可立為王,藉以多樹黨羽。」早在下邳之際,張、項之間便有舊誼,因而項梁一口應承。於是,他命人找到韓王成,立為韓王,並以張良為司徒(相當於丞相)。張良「復韓」的目的終於達到了,「復家」的政治夙願也得以實現,因而竭盡全力扶持韓王成,揮師收復韓地(指戰國時韓國地盤),遊兵於穎川附近,時而攻取數城,時而又被秦兵奪回,遲遲未能開創大局面。這一年年底,楚懷王命劉邦、項羽分兵伐秦,並約定:誰先入關進咸陽,誰便可以立而為王。劉邦取道穎川、南陽,打算從武關進入關中。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七月,劉邦率兵攻佔穎川。韓王和張良便與劉邦會合了。劉邦請韓王留守陽翟(韓故都,今河南禹州市),而讓張良隨軍南下。九月,軍隊抵達南陽郡(今河南南陽市)。南陽郡守奇退入宛城(河南南陽)固守。劉邦滅秦心切,見宛城一時難以攻取,打算繞過宛城繼續西進。張良認為不妥,勸道:「您雖然急於進關,但這一路上秦兵還很多,而且都扼據著險要的地勢。現在不拿下宛城,一旦宛城的秦兵從後面追殺過來,那時,強秦在前,追兵在後,就很危險了。」劉邦採納了他的建議,立即更換旗幟,率兵乘夜間抄小路悄悄返回。拂曉時分,劉邦的軍隊已把宛城重重圍住。接著,劉邦又採納了陳恢的意見,以攻心之術,招撫南陽太守,赦免全城吏民,兵不血刃地輕取了宛城。解除了劉邦西進的後顧之憂,劉邦兵威大振,南陽郡的其它城池見太守已降,紛紛起而效之,望風而降。
$ F% }- E+ q2 S' e' a! ~5 U2 B% O3 `/ }" @
  同年十二月,劉邦率軍抵達蟯關(今陝西蘭陽東南)。蟯關是古代南陽與關中的交通要隘,易守難攻,是通往秦都咸陽的咽喉要塞,也是拱衛咸陽的最後一道關隘,秦有重兵扼守此地。劉邦趕到關前,想要親率所部兩萬餘眾,強行攻取。張良勸諫道:「目前秦守關的兵力還很強大,不可輕舉妄動。」劉邦惟恐項羽大軍先入關中,因而心急如焚,忙向張良問計。張良向劉邦獻了一個智取的妙計。他說:「我聽說蟯關的守將是個屠夫的兒子,這種市儈小人,只要用點財幣就可以打動他的心了。您可以派先遣部隊,預備5萬人的糧餉,並在四周山間上增設大量軍隊的旗號,虛張聲勢,作為疑兵。然後再派酈食其多帶珍寶財物去勸誘秦將,事情就可能成功了。」劉邦依計而行,蟯關守將果然獻關投降,並表示願意和劉邦聯合進攻咸陽。劉邦大喜,張良卻認為不可。他冷靜地分析道:「這只不過是蟯關的守將想叛秦,他部下的士卒未必服從。如果士卒不從,後果將不堪設想。不如乘秦兵懈怠之機消滅他們。」於是,劉邦率兵向蟯關突然發起攻擊,結果秦軍大敗,棄關退守藍田(今陝西藍田縣西)。劉邦乘勝追擊,引兵繞過蟯關,穿越蕢山,大敗秦軍於藍田。然後,大軍繼續西進,於公元前206年元月抵達霸上(今西安市東25里)。
2 _# Q. M1 X/ k; [$ e! I+ d; G- [4 t- u7 U$ t5 D6 b
  這時,秦二世已被趙高殺死,僅僅做了46天秦王的子嬰眼見義軍兵臨城下,大勢已去,只好似繩繫頸,乘素車白馬,捧著御璽符節,開城出降。至此,雄霸四方、威振海內的大秦帝國滅亡了。
: P$ j/ k- ~/ p" a1 k* j, d1 B0 T5 L' t. e5 c1 Q
  劉邦從奉楚懷王之命西進,到進人關中,迫使子嬰投降,歷時僅一年,由於他採納了張良的計謀,保證了軍事上的順利進展,從而贏得了時間,終於比項羽搶先一步進入關中。
  B, _( t: f  a. M2 A' M6 c5 O
  X6 }  `7 `' i* a9 U( ^. r' E諫主安民 鬥智鴻門7 B( L, p3 @8 u
  劉邦大軍進入咸陽,看到那毫華的宮殿、美貌的宮女和大量的珍寶異物,使許多人忘乎所以,昏昏然,以為可以盡享天下了。連劉邦也情不自禁,被秦宮裡的一切傾倒,想留居宮中,安享富貴。武將樊噲冒死犯顏強諫,直斥劉邦「要做富家翁」。然而,劉邦根本不予理睬。部下的一些賢達志士對此心急如焚。在這關鍵時刻,張良向劉邦分析利害,勸道:「秦王多做不義的事,所以您才能推翻他而進入咸陽。既然您已經為天下人剷除了禍害,就應該布衣素食,以示節儉。現在大軍剛人秦地,您就沉溺在享樂中,這就是所謂助紂為虐了。常言道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願沛公聽從樊噲等人的話。」張良語氣平和,但軟中有硬,尤其是話中對古今成敗的揭示以及「無道秦」、「助桀為虐」等苛刻字眼,隱隱地刺疼了劉邦近乎沉醉的心。這種緊打慢唱的手法,果然奏效。劉邦愉快地接受了這卓有遠見的規劫,下令封存秦朝宮寶、府庫、財物,還軍霸上整治軍隊,以待項羽等路起義軍。在此期間,劉邦還採納張良建議,召集諸縣父老豪傑,與之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並通告四方:「余悉除去秦法。諸吏人皆安諸如故。凡吾所以來,非有所侵暴,勿恐。」另外,還派人與秦吏一起巡行各地,曉諭此意。結果,博得了秦民的一致擁戴,爭先恐後用牛羊酒食慰勞軍士。劉邦見狀,又命令軍士不要接受,傳出話去:「軍中糧食充足,不要勞民破費了。」秦地百姓聽罷此言,越發高興,惟恐劉邦不為秦地之王。
% r" Y" B: r( t; K- o0 h/ z: s; o( L1 B
  劉邦採納張良的建議,採取的這一系列安民措施,爭得了民心,為他日後經營關中,並以此為根據地與項羽爭雄天下,奠定了良好的政治基礎。
- y( u7 T2 g+ u4 ]) o9 \3 c+ p6 T& I
  公元前206年二月,項羽率諸侯兵抵達函谷關(今河南靈寶縣東北)。劉邦命令守軍緊閉關門,阻止諸侯兵進關。項羽得知劉邦已攻下咸陽,十分惱怒,正趕上劉邦部下曹無傷密告項羽,說:「沛公要在關中稱王。」項羽立即命令英布督軍強攻。同年十二月,項羽大軍攻破函谷關,進駐新豐、鴻門(今陝西臨澗東北),要與劉邦決一死戰。9 K7 q6 V* W' R, w
% M5 u  R" g1 @3 p: w
  幸虧項羽的叔父項伯與張良曾有舊交。在項羽大軍決定進攻劉邦的前夜,項伯悄悄騎馬來到劉邦軍中私見張良,把消息告訴了張良,並邀他一同潛逃。張良說:「我奉韓王之命,送沛公人關,而今沛公身處危難之中,我悄悄逃走,是不合道義的。我必須去向他辭行再走。」隨即,張良來到劉邦的營帳中,把項伯所說的一五一十地告訴了劉邦。劉邦大驚失色,忙問張良:「這可怎麼辦?」張良沒有直接回答,反問劉邦:「您估計我們的軍隊能抵擋住項羽的進攻嗎?」劉邦有氣無力地說:「確實不能。可是事已至此,又怎麼辦呢?」張良一想,當務之急是打消項羽對劉邦的疑慮,使他放棄進攻劉邦的計劃。而要達到這一目的,項伯是個關鍵人物。審時度勢,張良給劉邦出了個釜底抽薪的主意:「請您去告訴項伯,說您不敢背叛項王。」劉邦問:「項伯和你,誰的年齡大?」張良說:「項伯長我幾歲。」於是,劉邦對張良說:「你替我把項伯請進來,我要像對待兄長一樣對待他。」張良出去,再三邀請項伯入帳見劉邦。項伯進帳後,劉邦親自為項伯斟酒祝壽,並結為了兒女親家。當項伯酒酣耳熱之時,劉邦委屈地說:「我人關以後,秋毫無犯,吏民都造冊人籍,府庫財產嚴加封存,專門等待項將軍來接收。之所以派將士把守函谷關,是為寧防備其他盜賊竄入,並防備有非常的變故發生。我守在這裡,日夜盼望項將軍到來,怎麼敢反叛呢?請您千萬向項將軍轉達我的心意,我決不敢背棄將軍的大德。」一席話,說得項伯信以為真,便交代劉邦:「明天一定要早一點親自來向項羽謝罪。」項伯連夜馳回鴻門,把劉邦的話都轉告給了項羽,並百般疏通,使原已劍拔弩張的局勢有所緩解。; L2 U; j4 B6 D7 C3 y" o
/ i; \! I% c4 P
  親赴鴻門,已勢在必行;劉邦明知此去如虎口做客,危機四伏,但又不能不去,真是前後為難。張良知己知彼,精闢地向劉邦分析了項羽其人,決心深入虎穴,謹慎而靈活地保護劉邦的安全。: ]7 v' D- r& M7 R# d& h: ~5 r

1 ]. F1 w; b+ _4 O2 s# B  第二天,劉邦僅帶著張良、樊噲和百餘名從騎來到楚營。劉邦一見項羽,忙上前說道:「臣與將軍合力攻秦,將軍戰河北,我戰河南。不料我僥倖先人關破秦,得以在此復見將軍。今有小人進讒,致使將軍與我結怨。」項羽見劉邦只帶百餘從騎前來赴宴,而且一副謙恭委屈的樣子,不禁動了「婦人之仁」,脫口說道:「這都是沛公的左司馬曹無傷告訴我的。說你要在關中稱王,令子嬰為相。不然,我何至於如此。」劉邦先入為主,努力從精神上壓倒對方,項羽自知劉邦依楚王約,先行入關並無非份之處,自己對劉邦如此這般倒有違約之嫌,頓覺有些理屈詞窮。& X, \# ~" W! s5 m3 Z. g

* A. h: I6 n3 h# R$ \( s  項羽款留劉邦會飲。席間,項羽的謀臣范增屢次舉目示意項羽,又再三舉起所佩玉塊,暗示他速下決斷,殺死劉邦。項羽猶豫不決,默然不應。范增只好又從帳外召來勇士項莊,授意他舞劍助興,伺機殺掉劉邦。項伯看出破綻,拔劍對舞,時時用自己的身體護住劉邦。張良一看情況不妙,趕快起身出帳去找樊噲,命其速去護駕。樊噲二話沒說,持劍擁盾闖入軍門,直奔帳下,兩眼怒視項羽,頭髮上指,大有萬夫不擋之勇。項羽不禁駭然,忙問:「這是什麼人?」張良答道:「是沛公的隨從衛士樊噲。」項羽說:「一條好漢,賞給他酒!」左右的侍從捧上一大杯酒,樊噲站著一飲而盡。再勸再飲,並借題發揮地數落項羽道:「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接著,便厲聲陳述劉邦的勞苦功高和忠義,指斥項羽疑心太重。項羽一時竟被他慷慨激昂的言辭所震懾,無言以對,只是招呼樊噲說:「坐!」樊噲乘勢坐在張良身邊。過了一會兒,劉邦見情勢已漸好轉,便借口人廁,招呼樊噲出帳,張良隨之而出。三人商量對策,決定由樊噲保護劉邦趕快脫身,張良留下來應付局面。5 F9 x! `$ a8 {$ y2 ]1 [# ?

8 U2 n  z* \$ N1 D  再說劉邦留下車騎,在樊噲等四將的護衛下,輕騎簡從,經驪山、過芷陽、抄近路,不辭而別,秘密地返回霸上。而身在虎穴的張良沉著冷靜地與項羽等周旋。此刻他估計劉邦已回到軍中,便進帳辭謝道:「沛公不勝酒力,醉不能辭,o謹使張良奉上白璧一雙,敬獻大王足下;另備玉斗一雙,敬獻范將軍足下。」項羽無奈,只好收下白璧,不了了知。范增氣得把玉斗摔到地上,拔劍擊得粉碎,憤怒地說:「唉!豎子(對項羽等的輕蔑稱謂)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的人,一定是沛公,我們這些人必將成為他的階下囚!」  y4 g& j1 G: c8 z, R* f" m
/ d7 a! H$ ]- Y" C2 O
  張良在這次生死攸關的鬥爭中,以其大智大勇,既巧妙地幫助劉邦安全脫離虎口,又使項羽內部埋下了君臣相隙的禍根。! k! w' H0 g4 B' }/ a
8 @3 e5 x! J" |7 i0 R9 x' a
明燒棧道 暗渡陳倉
7 d  u) z! J" W! |; j/ @  漢元年(公元前206年)正月,項羽恃強凌弱,自立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今江蘇徐州),統轄梁、楚九郡,他「計功割地」,分封了18位諸侯王。並違背楚懷王「誰先攻人關中,誰就做關中王」的約定,把劉邦分封到偏僻荒涼的巴蜀,稱為漢王。而把實際的關中之地一分為三,封給了秦的三個降將,用以遏制劉邦北上。劉邦心中十分怨恨,想率兵攻擊項羽,後經蕭何、張良一再勸阻,這才決定暫且隱忍不發。
% e! w4 r, }& W% F0 Z/ Q  d
9 c- G" b$ h6 Z" U0 S  天下分封已定,張良打算離開劉邦回韓國再事韓王成。劉邦賜金百鎰,珠二鬥。而張良把金珠悉數轉贈給項伯,使他再為漢王請求加封漢中地區。項伯見利忘義,立即前去說服項羽。這樣,劉邦建都南鄭(今陝西南鄭縣東北),佔據了秦嶺以南巴、蜀、漢中三郡之地。5 Z2 \; g4 u; ^  B7 N3 [2 v
: |4 R2 ]' A3 A! B" O
  同年七月,張良送劉邦到褒中(今陝西褒城)。此處群山環抱,沿途都是懸崖峭壁,只有棧道凌空高架,以度行人,別無他途。張良觀察地勢,建議劉邦待漢軍過後,全部燒燬入蜀的棧道,表示無東顧之意,以消除項羽的猜忌,同時也可防備他人的襲擊。這樣,就可以乘機養精蓄銳,等待時機,再展宏圖了。劉邦依計而行,燒掉了沿途的棧道。張良此計,可謂用心良苦,它為劉邦的鞏固發展和日後東進,取得了重要的保證。劉邦人漢中後,勵精圖治,積極休整。同年八月,劉邦用大將韓信之謀,避開雍王章邯的正面防禦,乘機從故道「暗渡陳倉」(今陝西寶雞),從側面出其不意地打敗了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和翟王董翳,一舉平定三秦,奪取了關中寶地。略定三秦,劉邦倚據富饒、形勝的關中地區,便可以與項羽逐鹿天下了。一個「明燒」,一個「暗渡」,張、韓攜手,珠聯璧合,成為歷史上的一段膾炙人口的佳話。! }! D  d/ B, B

1 a: D  m# i  k# d/ f  項羽聞知劉邦平定三秦,怒不可遏,決定率兵反擊。張良早已料到這一點,於是寄書蒙蔽項羽,聲稱:「漢王名不符實,欲得關中;如約既止,不敢再東進。」同時,張良還把齊王田榮謀叛之事轉告項羽,說是「齊國欲與趙聯兵滅楚,大敵當前,滅頂之災,不可不防啊。」意在將楚軍注意力引向東部。項羽果然中計,竟然無意西顧,轉而北擊三齊諸地的毫無生氣的腐朽力量。張良的信從側面加強了「明燒棧道」的效果,把項羽的注意力引向東方,從而放鬆了對關中的防範,為劉邦贏得了寶貴的休養生息的時間。% f) g% z- U! n( d, ^$ \+ o

/ H2 ~! h. {: u" ?! u. j+ a; A; G  不久,項羽於彭城殺死了韓王成,使張良相韓的幻夢徹底破滅。同年冬,張良逃出彭城,躲過楚軍的追查,終於回到劉邦的身邊,受封為成信侯,此後便朝夕相隨漢王左右,成為畫策之臣。明代李贄曾評論此事說:項羽此舉,「為漢驅一好軍師。」的確,項羽殺韓王成客觀上幫了劉邦的大忙。/ @( ?& Q: j" n

/ n5 n4 w% E' W& x& Z. h" ?下邑奇謀 畫箸阻封, b. R# m! ]6 y% ]
  漢二年(公元前205年)春,劉邦接連收降常山王張耳、河南王申陽、韓王昌、魏王豹和殷王印五個諸侯,得兵56萬。同年四月,劉邦乘項羽集中力量攻打田榮之機,率兵伐楚。直搗楚都彭城。攻佔彭城後,劉邦被這輕而易舉得到的勝利沖昏了頭腦,不但沒有採取恰當的政治、經濟措施,安撫此地,贏得人心,反而惡習復發,得意忘形之餘大肆收集財寶、美女,整日置酒宴會,結果給項羽回軍解救贏得了時機。項羽聞知彭城失陷,立即親率。3萬精兵,從小路火速趕回,急救彭城。劉邦數十萬烏合之師難以協調指揮,連糧餉都籌備不齊,所以一經接戰,便遭慘敗,幾乎全軍覆沒。至此,許多諸侯王又望風轉舵,紛紛背漢向楚,劉邦丟下老父、妻子、兒女,只帶張良籌數十騎狼狽出逃,軍事上再度遭受重大挫折,大好的形勢復又逆轉。
- H% v7 ]& n$ N! _5 ^. [4 @. _" X6 k- m
  劉邦狼狽逃至下邑,驚魂未定,心灰意冷,萬念俱灰。他沮喪地對群臣說:「關東地區我不要了,誰能立功破楚,我就把關東平分給他。你們看誰行?」在此兵敗危亡之際,又是張良匠心獨運,為劉邦想出了一個利用矛盾、聯兵破楚的策略。他說:「九江王英布,是楚國的猛將,與項羽有隙;彭城之戰,項羽令其相助,他卻按兵不動。項羽對他頗為怨恨,多次振使者責之以罪;彭越因項羽分封諸侯時,沒有受封,早對項羽懷有不滿,而且田榮反楚時曾聯絡彭越造反,為此項羽曾令肖公角攻伐他,結果未成。這二人可以利用。另外,漢王手下的將領,只有韓信可以委託大事,獨擋一面。大王如果能用好這三個人,那麼楚可破也。」這就是著名的「下邑之謀」。
9 p: S/ H3 |- x$ R
2 C& Y4 a' H& l6 l8 D4 g  劉邦聽罷,認為這確是一個以弱制強的妙計,於是派舌辯名臣隋何前往九江,策反九江王英布;接著又遣使聯絡彭越;同時,再委派韓信率兵北擊燕、趙等地,發展壯大漢軍力量,迂迴包抄楚軍。6 i% }; ?7 F. r; J5 w" B" u* E
$ {2 P4 R% Y: G: t( K/ g2 P
  「下邑之謀」雖然不是全面的戰略計劃,但它構成了劉邦關於楚漢戰場計劃的重要內容。正是在張良的謀劃下,一個內外聯合共擊項羽的軍事聯盟終於形成,扭轉了楚漢戰爭的局勢,使劉邦由戰略防禦轉為戰略進攻。事實證明了張良「下邑之謀」的深謀遠慮,最後兵圍垓下打敗項羽,主要依靠的正是這三支軍事力量。
+ k) l' Z# Z# x1 X4 A" X# _6 s
, f9 C: e) S! ~" k6 F% h/ T  漢三年(公元前204年)冬,楚軍兵圍漢王於滎陽,雙方久戰不決。楚軍竭力截斷漢軍的糧食補給和軍援通道。漢軍糧草匱乏,漸漸難撐危機。漢王劉邦大為焦急,詢問群臣有何良策。謀士酈食其獻計道:「昔日商湯伐夏桀,封其後於杞;武王伐紂,封其後於宋。秦王失德棄義,侵伐諸侯,滅其社稷,使之無立錐之地。陛下誠能復立六國之後,六國君臣、百姓必皆感戴陛下之德,莫不向風慕義,願為臣妾。德義已行,陛下便能南向稱霸,楚人只得斂衽而朝。」這其實是一種「飲鴆止渴」的誇誇其談,當時劉邦並沒有看到它的危害性,反而拍手稱讚,速命人刻制印璽,使酈食其巡行各地分封。- K1 `% E0 q* P# Q" a; Z: t
$ L9 M& Q. Z8 j! i# Q
  在這關鍵時候,張良外出歸來,拜見劉邦。劉邦一邊吃飯,一邊把實行分封的主張說與張良,並問此計得失如何。張良聽罷,大吃一驚,忙問:「這是誰給陛下出的計策?」他沉痛地搖搖頭接著說:「照此做法,陛下的大事就耍壞了。」劉邦頓時驚慌失色道:「為什麼?」張良伸手拿起酒桌上的一雙筷子,連比帶劃地講了起來。他說:「第一,往昔商湯、周武王伐夏桀殷紂後封其後代,是基於完全可以控制、必要時還可以致其於死地的考慮,然而如今陛下能控制項羽並於必要時致其死地嗎?第二,昔日周武王克殷後,表商容之閭(巷門),封比干之墓,釋箕子之囚,是意在獎掖鞭策本朝臣民。現今漢王所需的是旌忠尊賢的時候嗎?第三,武王散錢發粟是用敵國之積蓄,現漢王軍需無著,哪裡還有能力救濟饑貧呢?第四,武王翦滅殷商之後,把兵車改為乘車,倒置兵器以示不用,今陛下鏖戰正急,怎能傚法呢?第五,過去,馬放南山陽坡,牛息桃林蔭下,是因為天下已轉入昇平年代。現今激戰不休,怎能偃武修文呢?第六,如果把土地都分封給六國後人,則將士謀臣各歸其主,無人隨劉邦爭奪天下。第七,楚軍強大,六國軟弱必然屈服,怎麼能向陛下稱臣呢?」
# }, ^$ T9 T/ h* V+ [( O
: ]/ q) O) n* Y) `! k& D  張良的分析,真是字字珠璣,精妙至極,且切中要害。他看到古今時移勢異,因而得出絕不能照抄照搬「古聖先賢」之法的結論。尤其重要的是,張良認為封土賜爵是一種很有吸引力的獎掖手段,賞賜給戰爭中的有功之臣,用以鼓勵天下將士追隨漢王,使分封成為一種維繫將士之心的重要措施。如果反其道而行之,還靠什麼激勵將士從而取得勝利呢?張良鞭辟人裡的分析,較之昔日請立韓王,處心積慮地「復韓」的思想認識,顯然是一個飛躍,而且在中國古代政治思想史上佔有重要一頁。難怪1700年之後,還被明人李贄情不自禁地讚歎為「快論。」9 A+ j3 `" q* z& N8 o0 `

( ?7 J, U8 N$ d" F" X6 X; y: g  張良借箸諫阻分封,使劉邦茅塞頓開,恍然大悟,以致輟食吐哺,大罵酈食其:「臭儒生,差一點壞了老子的大事!」然後,下令立即銷毀已經刻制完成的六國印璽,從而避免了一次重大戰略錯誤。為爾後漢王朝的統一減少了不少麻煩和阻力。不能不承認,張良是一位洞察秋毫的謀略家和富有遠見的政治家。
0 `: _* x! U6 |+ p' I3 q3 |
8 E0 R! z/ r3 a" V& @! T) `虛撫韓彭 兵圍垓下" c9 U& a* ~' `6 ^7 e; o8 S
  當劉邦被項羽圍困在滎陽的時候,韓信卻在北路戰線上順利進軍,勢如破竹。他先是平定了魏、代、趙、燕等地,接著又佔據了齊國的故地,欲自立為齊王,使人稟告劉邦求封說:「齊人狡詐多變,反覆無常,南邊又與楚相鄰,如果不設王,就難以鎮撫齊地。望能允許我為假(代理)齊王。」$ y% K8 H! c3 D/ f, b  ~

/ u2 i* o8 j. o4 W& ?% ?- O7 _6 b8 Q: J  劉邦一聽,不由得怒氣上衝,當著使者的面,破口大罵道:「我久困於此,朝夕望他前來助我,想不到他竟要自立為王!」當時,張良正坐在劉邦的旁邊,張良清醒地認識到,韓信的向背對楚漢戰爭的勝負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況且,韓信遠在齊地自立為王,劉邦鞭長莫及,根本無力阻止。於是,連忙在案下輕輕踩了他一腳,劉邦亦精明,反應亦快,立即感悟先前失言,於是改口罵道:「大丈夫既定諸侯,就要做個真王,何必要做假王!」劉邦本來就愛罵人,有此一罵本不足為奇,況且先後銜接自然,天衣無縫,竟然沒露出什麼破綻。
6 s8 w3 L+ }8 S: c' C
2 ]3 T# \( {' a" I" l7 }. s  當年二月,劉邦派張良拿著印綬去齊地封韓信為王,並徵調韓信的軍隊擊楚。授印齊王,雖然是劉邦對韓信的暫時妥協,但這個順水人情和權宜之計,居然籠住了韓信,成功地解決了漢內部的權位矛盾,贏得了楚漢天平上關鍵的一個籌碼。對此,東漢苟悅曾有一句極為中肯的評價,他說:「取非其有(指齊地本非劉邦所有)以予於人,行虛惠、而獲實福。」穩住韓信以後,楚漢戰爭的形勢發生了重大的轉折。
9 V' K( ^0 I* _& r
) l" x9 A7 z* Q  I8 }  漢高祖四年(前203年),漢對楚已逐漸形成合圍之勢:韓信據齊地不斷襲擊楚軍,彭越又屢次從梁地出兵,斷絕楚軍的糧道。楚軍兵疲糧竭,項羽無奈,終於送回了被扣押的劉邦的父親與妻子兒女,與劉邦講和。雙方商定,以鴻溝為界,中分天下,東歸楚,西歸漢,立約解甲歸國,各不相犯。項羽如約拔營東歸,向彭城而去。劉邦也欲引兵西歸漢中。在這重大的轉折之際,張良以一個政治謀略家的深邃眼光,看出了項羽腹背受敵、捉襟見肘的處境,便與陳平同諫漢王道:「如今漢據天下三分有二,此時正是滅楚的有利時機,宜猛追窮寇,畢其功於此舉。否則放楚東歸,如放虎歸山,必將遺患無窮。」劉邦採納的張良的意見,親率大軍追擊項羽,並令韓信、彭越合圍項羽。劉邦率大軍追擊楚軍至固陵(今河南太康),卻遲遲沒有等來韓信、彭越所率的援兵,結果慘遭失敗。劉邦躲在固陵的壁壘中,不勝焦躁,便問身邊的張良:「他們為什麼沒有如期前來?」此時,張良對韓、彭的心思早已瞭然於心,對應之策已思謀成熟,見劉邦詢問,忙答道:「楚兵既將滅亡,韓信、彭越雖已受封為王,卻沒有確定的疆界。二人此次不來赴約,原因正在於此。陛下若能與之共分天下,當可立招二將。否則最終成敗,尚不可知。」劉邦一心要解燃眉之急,便依張良計,把陳地以東至沿海的地盤劃封齊王韓信;把睢陽以北至谷城的地盤劃封給梁王彭越。兩個月後,韓、彭果然派兵來援。
- h: p' l3 ]9 y( S, `
0 V; R, \5 u2 |$ q  漢軍各路兵馬陸續會集垓下(今安徽靈壁縣沱河北岸)。韓信先用「十面埋伏」之計兵圍項羽於垓下,繼而又用「四面楚歌」之計瓦解了敵兵士氣,終於打敗項羽,迫其別姬、自刎。至此,長達四年之久的楚漢戰爭,以劉邦的徹底勝利而告終結。 - t, L# Z& `% }' y

0 n! p. D9 t6 S' D- s  漢五年二月,劉邦正式即帝位,史稱漢高祖。同年五月,漢高祖在洛陽南宮舉行慶功大典,大宴群臣。席間,觥籌交錯,君臣共飲。劉邦顯得特別高興,當論及楚所以失天下,漢所以得天下時,劉邦道出其中的關鍵在於並用三傑(即蕭何、張良、韓信)。他語中盛讚張良道:「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張良的字)。」* x( C; k$ ^6 \% r! y1 h. Y
& |6 @+ l* v6 E& L* T" s% i5 {
勸都關中 諫封雍齒2 ?' ?" y3 n* Z+ `0 x
  國基初奠,天下始定,定都何處,這無疑對新興的西漢王朝的鞏固和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起初,漢高祖劉邦本想長期定都洛陽,群臣也多持此見。一天,齊人婁敬求見劉邦,陳說關中的地勢險要,勸劉邦定都關中。劉邦一時拿不定主意,而這時那些主張建都洛陽的大臣們卻紛紛陳說建都洛陽的好處。這些人多是六國舊人,眷戀故舊,樂土重遷,勸道:「東都洛陽,綿延幾百年。東有成皋,西有餚函澠池,背靠黃河,前臨伊、雒二水,地理形勢堅固易守。」獨有張良支持婁敬的主張。他說:「洛陽雖有這些天然的險要,但它的腹地太小,方圓不過數百里;田地貧瘠,而且容易四面受敵,非用武治國之都;關中則左有餚函之險(即餚山與函谷關的合稱,相當於今陝西潼關以東至河南新安縣地),右有隴蜀叢山之溢,土地肥美,沃野千里;加上南面有巴蜀的富饒農產,北有可牧放牛馬的大草原。既有北、西、南三面的險要可以固守,又可向東方控制諸侯。諸侯安定,則黃河、渭水可以開通漕運,運輸天下的糧食,供給京師所需。如果諸侯有變,就可順流東下以運送糧草,足以維持出征隊伍的補給。這正是所謂金城千里,天府之國啊!還是婁敬的主張正確。」張良的分析全面而深刻,加之素負重望,又深得劉邦信賴,因而漢高祖當即決定定都關中。漢五年八月,劉邦正式遷都長安(今陝西西安市西北)。
1 F# |( w7 x! |- b, b% T8 e5 E! ^' _
( G5 e4 ^/ k) h! z+ S% N) W0 P  漢六年正月,劉邦大封包括張良在內的20多位功臣,其餘未被受封的人則議論紛紛,爭功不休。
. Y2 Y* X( X% R* _0 x& u
* y, c" @8 X" d6 `8 r  一天,劉邦在洛陽南宮,從閣道上看見諸將三三五五地坐在沙土上竊竊私語,就詢問張良他們在談論什麼事。張良故意危言聳聽地說:「他們在商議謀反!」劉邦大吃一驚,忙問:「天下初定,他們何故又要謀反?」張良答道:「您起自布衣百姓,是利用這些人才爭得了天下。現在您做了天子,可是受封的都是您平時喜愛的人,而誅殺的都是平時您所仇怨的人。現在朝中正在統計戰功。如果所有的人都分封,天下的土地畢竟有限。這些人怕您不能封賞他們,又怕您追究他們平常的過失,最後會被殺,因此聚在一起商量造反!」劉邦忙問:「那該怎麼辦?」張良問道;「您平時最恨的,且為群臣共知的人是誰?」劉邦答道:「那就是雍齒了。」張良說:「那您趕緊先封賞雍齒。群臣見雍齒都被封賞了,自然就會安心了。」於是,劉邦擺設酒席,歡宴群臣,並當場封雍齒為什方侯,還催促丞相、御史們趕快定功行封。群臣見狀,皆大歡喜,紛紛議論道:「像雍齒那樣的人都能封侯,我們就更不用憂慮了。」張良此舉,不僅糾正了劉邦任人唯親,循私行賞的弊端,而且輕而易舉地緩和了矛盾,避免了一場可能發生的動亂。他這種安一仇而堅眾心的權術,也常常為後世政客們如法炮製。
2 f6 o+ y! b/ }. e- e
" g) X3 k2 a5 {( h' A假托神道 明哲保身
5 n( B( B6 I3 z- D7 m; M  B) U  a0 F( f  張良素來體弱多病,自從漢高祖入都關中,天下初定,他便托辭多病,閉門不出。隨著劉邦皇位的漸次穩固,張良逐步從「帝者師」退居「帝者賓」的地位,遵循著可有可無、時進時止的處事原則。在漢初劉邦翦滅異姓王的殘酷鬥爭中,張良極少參與謀劃。在西漢皇室的明爭暗鬥中,張良也恪守「疏不問親」的遺訓。 " c5 m* w# {3 {1 t

! X, d1 k% R$ ?: E/ @  漢十年(公元前197年),漢王朝上層出現了一場新的危機。劉邦有改易太子之意。當時劉邦寵愛戚夫人,並察知呂後有異心,有代劉而王的跡象,故欲廢太子孝惠(呂後子),改立趙王如意(戚夫人子)為國儲。朝野大臣,群起諫爭,但絲毫不能更改劉邦初意。眼看太子位行將被剝奪,呂後遂求救於「智囊」張良。張良考慮到太子一位,事關重要,不可輕易更立,大儒叔孫通說得好:「太子天下本,本一搖天下振動。」再加上當時天下方定,漢朝統治根基還未穩固,各項制度還正在健全,只有順其現狀,無為而治,才能安定天下,穩保江山。基於這個大局,張良遂對呂後說道:口舌難保太子,「商山四皓」年皆八十餘,節義清高,不就漢朝爵位,匿亡山林,皇上敦聘不至,但仍然高義「四皓」。太子若卑辭固請「四皓」出山,出入宮廷以「四皓」相隨,皇上必問而知之,知之則太子位可固。事果如張良言,劉邦問知伴隨太子的「四皓」就是自己數請不來的隱士,今為太子左右,可見太子羽翼已豐,翅膀亦硬,奈何不得,從此再也不提易立太子一事。太子終得嗣位,呂後為此對張良也勳口敬重。 6 D' F, ~1 F* E; U" L
6 u9 A' r! c/ w" I- y9 m0 S
  《史記》、《漢書》對張良幫助蕭何籌謀劃策多不記載,但亦無妨張良後期的功績。論功行封時,按級班爵,漢高祖劉邦令張良自擇齊國三萬戶為食邑,張良辭讓,謙請封始與劉邦相遇的留地(今江蘇沛縣),劉邦同意了,故稱張良為留侯。張良辭封的理由是:他韓滅家敗後淪為布衣,布衣得封萬戶、位列侯,應該滿足。看到漢朝政權日益鞏固,國家大事有人籌劃,自己「為韓報仇強秦」的政治目的和「封萬戶、位列侯」的個人目標亦已達到,一生的宿願基本滿足。再加上身纏病魔,體弱多疾,又目睹彭越、韓信等有功之臣的悲慘結局,聯想范蠡、文種興越後的或逃或死,深悟「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的哲理,懼怕既得利益的復失,更害怕韓信等人的命運落到自己身上,張良乃自請告退,摒棄人間萬事,專心修道養精,崇信黃老之學,靜居行氣,欲輕身成仙。但呂後感德張良,勸他毋自苦,張良最後還是聽從了勸告,仍就服人間煙火。直至漢惠帝六年(公元前189年)病逝於長安。
) c. t; V8 r3 \, L# y% `$ E. z2 c4 d1 d
  張良雖系文弱之士,不曾揮戈迎戰,卻以軍謀家著稱。他一生反秦扶漢,功不可滅;籌劃大事,事畢竟成。歷來史家,無不傾墨書載他那深邃的才智,極口稱讚他那神妙的權謀。北宋政治家王安石曾寫詩讚道:「漢業存亡俯仰中,留侯於此每從容。固陵始義韓彭地,復道方圖雍齒封。」應該肯定張良的一生有助於秦亡漢立的歷史進程,但他也有值得非議、至少值得探討的地方,比如前期反秦的動機及其暗殺秦王不正當的行為。
Originally posted by BOYDWAN at 2005-12-4 06:54 PM:
, b# ?) T6 g2 A( qderek237 B3 T3 D$ W3 n8 `1 ?- n
再+5~# V: S- W" u+ y1 q3 h& p+ x0 z

% x- @5 Z# U' k$ w! ~  u) E(努力加油呀~ )
7 D# E  ?* W. \" @3 X: g7 h
, R- O. X+ T, `8 `% y4 K& S
; @8 z( \7 z* u: _& d

% O# [% S* I- p# R# ]6 t
3 a% o6 N5 L' p魏國有五虎大將嗎?: Z2 `: l8 H0 ~: D+ A' Z3 w
# {7 [8 N0 o9 }" Q
3 r7 x& B: n2 L/ V) u4 y8 x

8 P: I7 Q! |: o5 Q2 e. @' Q" Y《三國演義》第73回寫到劉備奪取漢中以後,進位漢中王,「封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為五虎大將」。於是有《三國》愛好者寫信來問﹕曹魏方面有沒有「五虎大將」﹖這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 u4 R& M$ p! g& i
% [8 m6 z0 c% I$ Q2 g6 }: _  F7 m
首先需要說明的是,歷史上的東漢三國時期,根本不存在「五虎大將」這樣的官職或稱號。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奪得漢中,自稱漢中王,立即封賞文武群臣,拜關羽為前將軍,假節鉞﹙此前為盪寇將軍、漢壽亭侯﹚﹔張飛為右將軍,假節﹙此前為征虜將軍、新亭侯﹚﹔馬超為左將軍,假節﹙此前為平西將軍、都亭侯﹚﹔黃忠為後將軍,賜爵關內侯﹙此前為征西將軍﹚﹔唯趙雲未陞官爵,仍為翊軍將軍。五位大將的身份等級並不一致,其中關羽、張飛、馬超基本為一個等級,黃忠地位略次,趙雲則明顯差了一截﹙前後左右將軍係常設將軍,其下為征東、征西、鎮東、鎮西等將軍,翊軍將軍則係地位更低的「雜號將軍」﹚。但《三國志˙蜀書》中將關羽、張飛、馬超、黃忠、趙雲五人合為一傳﹙《三國志》卷三十六﹚,緊接在《諸葛亮傳》之後,這就表明他們都是劉蜀集團的重要將領,同為蜀漢的開國元勳。
/ v6 P9 ~$ W' ?% L
' D/ x5 j5 z  A2 u9 H宋元以來的通俗文藝家在講唱三國故事時,歷來以劉蜀集團的英雄為中心,大概是受到《三國志˙蜀書˙關張馬黃趙傳》的啟示,他們按照自己的習慣,把這五位大將視為「五虎將」。元代的《三國志平話》卷下就有一節題為《皇叔封五虎將》,說「關公封壽亭侯,張飛封西長侯、馬超封定遠侯,黃忠封定亂侯,趙雲封立國侯」。到了《三國演義》,羅貫中超越史書記載,樹立起趙雲勇冠三軍的虎將形象,明顯提高了他在劉蜀集團中的地位,並把他排在馬超、黃忠的前面。於是,《演義》中的「五虎大將」便成了「關張趙馬黃」。這一排序,從此便廣泛傳播開來。
8 W( `0 z& ?& U' n: \/ z9 E# [5 U. `, Q; N
不過,只要認真辨析一下,就可以看出,在《三國演義》中,「五虎大將」並非正式官銜,而是一種美稱。你看,第73回中費詩剛對關羽說劉備封他為「五虎大將」之首,緊接著劉備就派使者前來,「拜雲長為前將軍,假節鉞,都督荊襄九郡事」﹔劉備稱帝以後,張飛陞遷為車騎將軍,馬超陞遷為驃騎將軍﹙第81回﹚,但繼張飛被刺後,第83回寫到黃忠因箭傷而死﹙歷史上的黃忠死於劉備伐吳之前一年,即220年﹚,劉備嘆曰﹕「五虎大將,已亡三人。」由此可見,「五虎大將」只是一種榮譽性的稱號。
# f. a! z, Q) l& ]) |
1 c2 n. q- B+ l& \/ X+ d至於曹魏方面,歷史上當然沒有「五虎大將」之稱。不過,既然《三國演義》寫了劉蜀方面有「五虎大將」,讀者猜想猛將如雲的曹魏方面也應該有「五虎大將」,便是一種並非奇怪的聯想了。那麼,曹魏方面哪些人夠得上「五虎大將」的資格呢﹖《三國演義》沒有說,只好由讀者自己來評選。這就需要明確評選的標準﹕能夠入選「五虎大將」者,必須是曹魏集團中地位和功業都比較突出,足以獨當一面的重要將領。像典韋、許褚這兩員猛將,雖然武藝過人,但主要是擔任曹操的貼身護衛,基本上沒有統兵打仗,更未鎮守方面,便不應入選。正好,《三國志˙魏書》中有一篇《張樂于張徐傳》,將張遼、樂進、于禁、張郃、徐晃這五員大將合為一傳﹙《三國志》卷十七﹚。這情形,似乎與《蜀書》中的《關張馬黃趙傳》相當。其中的《于禁傳》說﹕「是時,禁與張遼、樂進、張郃、徐晃俱為名將」﹔合傳的末尾又「評曰﹕太祖建茲武功,而時之良將,五子為先。」看來,他們有資格稱為曹魏的「五虎大將」了。然而,在《三國演義》中,樂進的地位與李典相近,其功業不夠突出﹔于禁後來戰敗而降,向關羽乞哀告憐,可謂晚節不保﹕他們似乎不應與張遼、張郃、徐晃三人並列。另一方面,與曹操有宗族關係的夏侯氏、曹氏諸將中,夏侯惇一直極受倚重,總是獨當一面﹔夏侯淵多年鎮守關西,戰功赫赫,地位均在張郃、徐晃之上﹕他們兩人大概可以取代樂進、于禁,與張遼、張郃、徐晃合稱「五虎大將」。此外,曹仁先後鎮守南郡、襄陽,勇猛善戰,功業與夏侯淵不相上下,好像也有資格入選「五虎大將」。由於夏侯惇、夏侯淵、曹仁的特殊身份,他們的生平業績均被載入《魏書˙諸夏侯曹傳》﹙《三國志》卷九﹚,置於《張樂于張徐傳》之前。這是陳壽為了記事方便而作的安排﹙史家體例﹚,並不代表各人功業的高低。如果要評選「五虎大將」,就應把他們放在一起進行綜合評比。這樣一來,很可能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q* k; m1 _- X( Z1 H
% @6 D# b* f2 |; O
看樣子,要為曹魏方面評選出「五虎大將」,並不容易,這實際上是一次小小的三國知識競賽。讀者諸君,不妨一試。- a, Q! `+ q7 R2 h+ Z5 P" f) }  @0 E
3 \7 n' L7 _7 {3 Z7 T
(本文選自《三國漫談》一書,將由遠流集結出版)4 P* n7 ~( W6 H3 b1 g9 Z
+ L7 |" N% L! P& a
3 ?# _" D& R: B# ?- ?$ q: S8 c' A
3 G( ?' @; h2 R, a6 J! L$ U% _0 z

, E. M0 o5 E- G
1 h0 J# p3 Y9 c* u! ~# c. j3 b6 j. q' a4 G% Q% N
3 `2 `7 W" Y- m8 {/ q8 B+ c  g
( G. _8 t7 E5 r/ }, n9 I: B8 N8 d
0 B0 j9 e3 Y4 q2 y( ]) K
# Q& D5 Y. K6 s! b) P. O
三國時代著名的女性 3 \. d8 q) p  p# D+ l! e+ B

0 }: l5 A0 {7 b; q4 U/ _. _$ _( e4 H4 ^

+ @& L. H3 E2 |5 l在下不得不多言,若是說列出女子,倒還可以接受,若要列出女兒名字,在下認為對那位兄臺太過刁難了,在下雖無法列出許多女子之名,不過儘可能將其姓氏寫出,以下為其相互關係,至於來源是靠在下多年頭腦的記憶,若有錯誤還請各位指正與原諒,而女子芳名由您自行決定:【這些確實是在下的記憶,但以在下腦中記憶人物3000多人看來,這些人物的確不是很多,不過應該可以讓人把30個女性武將人像用完,若覺得不錯,就為在下送個"GP"!謝謝!】 + k" D- }6 C& S( z
! u; O& _& V+ _. o# L6 C
曹操:丁氏。(丁夫人) 5 K9 ?  k) |' V6 E
【曹操少時之元配,後因曹昂之死而使得丁氏對曹操的態度逐漸冷淡,後與曹操分居,然而曹操仍非常尊重她。】 5 h5 e, @* _$ x8 j
% M) z4 \* H0 Q5 d! x* g
曹操:劉氏。(劉夫人) ( G* n% `+ O/ c8 V9 H8 g: \" l# T
【丁氏的侍女,隨丁氏陪嫁至曹家,後亦為曹操之愛妾,不久病亡,生有曹昂、曹鑠二子。】
. Z; B) U, q) e( S4 r' R6 r" M, B( M0 h
曹操:卞氏。(武宣卞皇后)
: \6 ]  s- j  r: G: }; g【本為娼家,後為曹操所喜愛,之後又因丁氏的離異、劉氏之亡,與卞氏遂成連理,生有曹丕、曹植、曹彰、曹熊四子。】
2 H: I% {* H3 L$ F/ D, f! R
# j) Q9 v! O; S曹操:環氏。(環夫人)
* f! L  Y" x( x' x3 V' w2 w【曹操之妾,生有曹沖、曹據、曹宇三子。】
; N, x  o$ F7 S! d& ]- C6 U1 E5 T. w5 A5 m! w% A
曹操:杜氏。(杜夫人)
5 [1 S7 {- Z' ~$ Y5 k【曹操之妾,生有曹林、曹袞二子。】 3 m+ y% I2 i& y% X6 S/ a

# s" O2 Y4 v7 A5 h$ `5 E曹操:秦氏。(秦夫人) , t4 `9 H+ M. M3 o# c
【曹操之妾,生有曹琁、曹峻二子。】
$ O9 R( N/ j7 M6 k
1 o# k( n% G$ [曹操:尹氏。(尹夫人)
: s* }  s& [- S$ u2 Y+ n- q+ J& b- `【曹操之妾,生有曹矩一子。】
9 b# g" q1 q, X, r  L9 n5 ~0 V' d$ G0 Z
曹操:王氏。(王昭儀) 1 c$ i1 x; p9 T* ~+ g: N/ n- C
【曹操之妾,生有曹幹一子。】
" j* j5 N( x; U; z4 v0 E: n
. L8 w2 T4 _7 o- q2 D曹操:孫姬。 7 ]# e/ Y8 y" L' u4 G5 f
【曹操之妾,生有曹子上、曹彪、曹子勤三子。】 " S1 P4 `. C$ \& p6 y, L
2 K0 |7 v9 m+ y* o9 U- L
曹操:李姬。
. b* m6 Q8 s8 t5 @8 t【曹操之妾,生有曹子乘、曹子整、曹子京三子。】
+ P& V+ h/ Z1 q: a, d, d+ l6 x& L% f. \* Z4 p% ?
曹操:周姬。 3 M1 v" ?: q$ A" y4 c2 o; j+ R9 }0 ^
【曹操之妾,生有曹均一子。】
' T4 _$ m+ f  a( B" g6 D! O
' k$ m' l9 H5 K曹操:劉姬。 7 ]) K% e: I  s! Z+ R$ [8 F+ \
【曹操之妾,生有曹子棘一子。】 5 m  a" t, i" S2 M

$ i' T9 O. N' v7 D曹操:宋姬。 ; W- ]7 t) r2 f- u( z
【曹操之妾,生有曹徽一子。】 , T0 L% E+ @% C$ ]/ j4 E

+ i& g2 @  a! B曹操:趙姬。
1 [$ q8 R& E. V! y【曹操之妾,生有曹茂一子。】 7 p9 b* ]  ^, z* u8 C7 t- ]9 W
8 E/ J" l" z) J
曹操:來鶯兒。
. W( S! N. f: ?9 C【東漢洛陽之名妓,後得到曹操賞識而伴隨曹操身旁,然而曹操時常征戰,最後竟愛上曹操的侍衛王圖,只是一場延誤軍機而押赴刑場,當時來鶯兒奮不顧身欲以己命換王圖一死,反而得到曹操的內心激盪,竟饒恕王圖並讓來鶯兒與之離去,是唯一讓曹操流淚之人。】 3 i3 c- v& ~' v6 y

( l3 ~6 D- w' @, v: s2 G7 f* L  a曹操:曹秀。
9 c- P; T! E0 F" P2 {  r$ U- {* F【曹操之妹,不過也只限於民間傳說,在下只知曹操尚有兩位弟弟。】 : w7 ?0 N4 E- ?$ a; r- R

2 ^0 {- X% f, y+ Y" x曹操:曹憲、曹節、曹華。
  o- P  t/ S% @7 m% V3 e0 c: O【曹憲為長女,時與二妹入宮服侍獻帝;曹節為漢獻帝時所立之皇后,亦是獻帝最後一位妻子;曹華,是為曹操么女,時年未十五,尚未受召正式入宮。】
6 o( \0 q# v$ a5 ^1 O: ^1 a  Q8 k
1 m2 A: i# N: A  x劉備:劉氏、劉氏。
3 |$ L9 q! s: x6 x【姊妹,據說當陽一役失散。】
' P- i+ l. }/ T( m+ o6 H
  h! X4 ^, i: a+ M$ F劉備:甘氏。(甘皇后) 5 n/ b6 ?  z: k7 V
【劉備未成名前,與之同患難的元配。】 8 Z7 r: Z1 `; m; p! j

) C/ S0 \1 K& E" ^# M  _8 u% g5 Q劉備:糜氏。
8 h& d! k& v- K【正史上未出現,糜竺與糜芳之妹,演義中於當陽一役,為免拖累趙雲救劉禪而自投枯井身亡。】
4 n. k8 P! S; Y2 m: W6 T& g  S! M' X1 W  y& T# N
劉備:吳氏。(穆皇后)
8 |5 ^1 X  N9 E' r1 t$ r- n' }【吳壹之妹。(演義中稱『吳懿』,可能作者筆誤!)】 6 u8 m8 k$ W! N4 f* q
+ r% h2 S- w- a! T6 b
袁紹:劉氏。 . b, d, |$ t1 r. ]" }# Y
【袁紹之妻,為人頗為惡毒,為受到寵愛而逼死五位受袁紹喜愛之寵妾,並將她們毀容。】 , I  F$ y( g6 C
1 t/ O+ j0 ^3 ?, C! G: U
袁術:袁氏。(袁夫人)
. a( s* {; A9 p- N, n  d3 M' z【袁術之獨生女,後因袁術敗亡而流落至孫吳,為孫權所收留,雖然孫權想得到她的心,但始終無法達到,還屢次受到潘夫人的加害。】
8 f/ W3 a1 ~5 D! a& x2 E, Q% @; S) W0 p  W9 Y# i
周瑜:周氏。
+ c) s& E' Q& ^) r3 \/ C/ y" ?【孫權之子‧孫登之妻,而周瑜當時有兩男一女。】 1 q4 e5 ~# x( g

/ |4 g- ^0 U9 Z/ q關羽:關氏。
, S+ G4 @% s* c3 q【民間稱『關銀屏』,日本動畫稱『關鳳姬』;在當時孫權曾派人要與關家結為姻親,未料關羽以『吾虎女安嫁犬子』一語駁斥,而拒絕此段婚姻。民間傳聞其成為李恢之子‧李蔚之妻,嫁至南蠻並與丈夫同理南蠻事理。】 . ]# o. w% q2 ~" \

) w# R- I1 [! |  h8 @5 a6 t% [張飛:張氏、張氏。(敬哀張皇后、張皇后)   ^+ y: ~' y$ A4 E" @3 r7 a; a' a
【姊妹,皆為劉禪之妻,姊姊死後才又召妹妹入宮,亦立為皇后。】
+ g, t: q, U& m7 P' U0 H( c" @
- a4 k* C% n4 n. f3 r趙雲:孫乳兒。
& d# j  v6 k. _! @【民間傳說,是趙雲的結髮妻。更離譜的是,聽說趙雲的病死就是因為她的不小心,將繡花針刺到趙雲,造成血流不止,使得趙雲一命嗚呼,這是民間傳說的講法,在下當時也覺得這編得太鬼扯了!】 8 h- D9 j5 Y$ I  J

2 N2 l* d4 ^' P; T. L9 \" I馬超:馬氏。
+ F7 |+ }2 [- S# G) r【劉備之子‧劉理之妻,時劉理為安平王。】 & Z+ b0 e7 c5 B4 `$ |

" p3 d. W' }, \" x張濟:鄒氏。 , n% h% k! ]4 d7 q, i7 c
【張濟之妻,為曹操所愛慕,為此讓曹操惹來幾近殺身之禍,也讓姪子曹安民與長子曹昂殉死。】
# }" U, u* R: l
0 l  R! ^! H! K3 P5 I曹丕:甄氏。(文昭甄皇后)
, a  }& F! S8 l0 H( X& c【民間稱『甄宓』或洛神賦之關係,而稱為『甄洛』,其父親甄逸,育有三男五女;袁紹次子‧袁熙之妻,後為曹丕之妻,生有曹叡一子、東鄉公主一女,不過有人猜測當時甄宓尚未嫁給曹丕時早有身孕,因此曹叡也有可能不是曹丕的骨肉。】 9 A6 ]: ?" w; e' P

# o7 c: E6 t) H曹丕:郭氏。(文德郭皇后)
5 k& R6 ]* E! K6 C【字『女王』,父為郭永;曹丕之妻,無子。間接害死甄氏,亦頗為惡毒,在甄氏死後,以米糠堵住甄氏之口,並將其披髮跣足。】 4 w' y8 ^' p  s5 \; y

3 [8 ]; W! `6 }, x% S曹丕:薛靈芸。 / H0 R  k, ?4 B2 P% _2 q( \6 U
【據說為江南女紅,在刺繡方面極為出神入化,當時民間稱其『針神』,後為曹丕召入宮中,於曹丕死後又被逐回江南,後無音訊。】 & Y+ A8 D  X) ?1 l
; c8 A. B6 X& V; _) J% x" F
曹丕:李氏。(李貴人) 5 I2 ^8 t$ j  v2 @% ?4 Z
【曹丕之妾,生有曹協一子。】
3 g4 Y) T" c4 a7 _+ O- R/ w9 [
, O0 M+ K2 `! L! ]) c5 g) b曹丕:潘氏。(潘淑媛)
& ^) S7 i7 \- w. p. ~; \【曹丕之妾,生有曹蕤一子。蕤,音『ㄖㄨㄟˊ』。】
5 r+ O# [9 J: R, m; U7 h6 M7 F) I0 O5 g: j+ Z! d! {9 z# @- K+ x+ U
曹丕:朱氏。(朱淑媛)
$ Q$ F/ @) ]! a" B【曹丕之妾,生有曹鑒一子。】 ) A& T# k5 e6 ~" I) G" S0 Q, s
8 ]0 y$ H4 v' ?, d' K
曹丕:仇氏。(仇昭儀,『仇』為姓氏,音『ㄑㄧㄡˊ』)
6 e& @1 A6 X9 A1 c* I' t【曹丕之妾,生有曹霖一子。】 - i* c! v7 d4 Y) s4 J( P0 d

6 E7 W  @! I; u曹丕:徐姬。
8 `! S3 \4 G" g/ e/ _【曹丕之妾,生有曹禮一子。】
- g2 {# L2 N9 L  \
' X! c$ N; I  ?) X曹丕:蘇姬。
# m$ k0 Y# p5 V$ m【曹丕之妾,生有曹邕一子。】 * b' h4 L6 v2 W, @
8 K1 s( U" d, y6 |
曹丕:張姬。
. l& T5 Z/ Q* k1 e( g【曹丕之妾,生有曹貢一子。】 ) x' U' e6 |" K! e( N( l3 I
$ A9 Y8 X6 x" ?: Y- |* v' @
曹丕:宋姬。
+ S  ~: k7 X  R* h  ^/ M: i$ K6 ?3 `【曹丕之妾,生有曹儼一子。儼,音『一ㄢˇ』。】 3 _1 U/ e, L  x; k3 ?
3 m4 p" W7 a1 t  b5 J( L
曹植:崔氏。   I: w8 L4 ^9 e. @& V
【曹植之妻,崔琰兄長之女。世說新語記載,因一次的觀禮中,突然的一陣風吹起了崔氏的裙擺,當時曹操認為有失禮法與家族顏面,因而觸怒曹操,並立即遭遣返家中賜死。】
( K' I, V5 i& w/ g2 Y0 Z/ K3 I/ m5 E+ K- Z/ D, N" }: v) X
曹植:曹金瓠。
' g  C$ ^/ L4 I【曹植唯一的女兒,不過出生約半年就夭折,因此少有人知道,其名字曾出現在曹植的作品中。】
) ^: R  Q5 A+ \/ S. H% R# i4 X
7 }9 K% T) ~6 W- U曹叡:毛氏。(明悼毛皇后)
/ I& H4 X6 _; m【曹叡之妻,後立為皇后,只因與未立為皇后之郭氏出遊花園,而和曹叡鬧翻天,後遭賜死。】
( b3 j' X" p& @1 V) W# z- i7 \) L
1 k% }. K/ p# |& f( `& t8 ?: p曹叡:虞氏。 ) Y& b+ @+ B% a
【河內人,出為曹叡之皇妃,然不得立為皇后。】
8 e3 v$ q+ m" G4 P- z8 ~
. K# x: o2 b- l9 o2 Z曹叡:郭氏。(明元郭皇后)
% B# F! K) h9 q【就是與曹叡出遊的那位郭氏,在曹叡病急之時,才立為皇后,後齊王曹芳繼位又尊其『皇太后』。】 4 C) L. y* D+ N6 _/ ]
; c2 q5 o6 l1 E) c3 m! r' ^" F
孫堅:吳氏。(孫破虜吳夫人)
9 A( s/ t' C( e【孫堅之元配,亦是孫權之生母。生有孫策、孫權、孫翊、孫匡四男,孫仁一女。】 " `* d' i, C) E6 P" h
孫堅:孫仁。 孫堅育有四男一女,因時常腰懸雕弓與兵刃,時人稱『弓腰姬』,戲劇上稱『孫尚香』或『孫安』,後許配予劉備。】
' h& K- e' J' ^6 h, V9 x# [# F: h$ Y/ M) J( s9 E3 |8 x7 F
孫權:謝氏。(謝夫人)
4 |+ z. g6 R# {1 F【孫權之妻。】
$ u* r. {1 V2 v( I% S5 N5 W! q% i% y! |2 `' V* ^
孫權:徐氏。(徐夫人) / M: g$ _0 S% ?0 a5 |+ M4 w
【孫權之妻。祖父徐真與孫堅有交情,孫堅將妹妹嫁給徐真,後生了徐琨,也就是徐夫人之父。】
* @+ i2 |3 k0 I* M6 H6 t, Z
, a' f$ C: S- `8 A/ n+ H: o# b% @6 M; m孫權:步氏。(步夫人)
8 Z2 v# i9 I; s8 a/ x# ]【孫權之妻,與當時丞相步騭(音:ㄓˋ)為同宗族,生有孫魯班、孫魯育二女。】 4 w7 ]' n( J$ d0 b

! V* A. C  G8 k  {孫權:王氏。(王夫人,追封『大懿皇后』)
1 y4 t3 @  M+ q" j【孫權之妻,生有孫和一子,受孫權寵幸僅次於步夫人。】 , {5 j# f4 m% O1 r# j
2 a2 [. _  D# Y. S! c: C, G, M2 a
孫權:王氏。(王夫人,追封『敬懷皇后』) 7 s7 M  i- D" ]- ~
【孫權之妻,生有孫休一子。】
8 Q4 w/ v( k* o: ]# a% e; _" T, A/ _) }( O9 H8 Q0 `% c2 N
孫權:潘氏。(潘夫人) ! j2 L; R" D7 N' A
【孫權之妻,生性險妒容媚,暗中加害多位孫權的寵妾,生有孫亮一子。】
/ S  h; ?7 I8 j' d$ a8 D% Q# X
' V" g, h  s' j: [* T孫亮:全氏。(全夫人) 1 G/ Z3 a, Z; E
【孫權之妻,全尚之女。】
7 s' B: t6 m, S3 ?1 ~& ~
, Y9 U5 T3 B9 N0 `孫休:朱氏。(朱夫人) 6 S4 q" n* F4 ~9 J# ?5 H
【孫權之妻,朱據之女。】
# b+ e" O7 t' H
; }( Q( R+ N% T' |4 K孫和:何姬。(孫皓封其『昭獻皇后』)
" g5 h7 b! Z7 G7 C. o/ X【孫和之妾,父為何遂。生有孫皓一子。】
/ l' H& h6 y6 d4 |8 \& o, w) d7 @& V/ J5 B$ N: [! P1 i
孫皓:滕氏。(滕夫人,滕,音『ㄊㄥˊ』) & j7 }, U0 ]! ^1 ]$ k% {
【孫皓之妻,當時已故太常滕胤之族女。】
$ G; U6 D& p( z: ?& M# ~5 h% N7 V5 f3 K+ f$ ]/ k5 z, r6 D1 v: L
董卓:舞陽君。
- ~; [5 p  M/ J% I【董卓之生母,只知封號,未知其姓氏。】
( h3 P- ~2 l8 h8 U3 X2 V
  z- Q, H1 P) Z董卓:白。
) u6 h$ [7 `$ X) s' t【只知孫女名『白』而未知其姓,未成年即封『渭陽君』,授印綬。】 9 S. @0 L# |- M/ M" c

5 Z$ t6 d7 k/ k+ V秦宜祿:杜氏。
2 G: I5 Z6 _* V; R& a【秦宜祿未為曹操部將,杜氏時為秦宜祿妻,傳聞曹操得之,關羽曾請求賜與,但曹操並未答應。】
, z4 p% C: H3 I& H! T8 o) x) z5 s. u/ m
蔡邕:蔡氏。
2 d  P) w* C1 u" ^4 e5 C【蔡邕之妻,蔡琰之生母。與劉表之妻‧蔡夫人(妹)同為姊妹,皆為蔡諷之女。】
  b3 I: x6 A: D
9 |2 w  V' m: U  ?& `6 g蔡邕:蔡琰。
+ F; y0 X+ w) S* A% ?6 C6 q* j/ r. y【琰,音『ㄧㄢˇ』。蔡邕之獨生女,字『文姬』,時為多才多藝之才女,少時嫁給衛仲道,後衛仲道病亡,於戰亂中受擄至匈奴,成為左賢王之妻,後曹操愛慕其才而將之贖回,並許配給部將董祀,曾經因董祀入罪而淚灑殿前,讓曹操動心,並撤回重刑罪狀。成名文章有『悲憤詩』、『胡笳十八拍』..等。】 2 O% L/ T6 d4 T# \6 k  e

9 i, e  j: @1 p1 W( p0 G# r劉表:蔡氏。(蔡夫人) 7 c5 B$ G+ r( K# n5 t9 Q/ D/ i
【劉表之後妻,劉琮之生母,偏愛劉琮而厭惡劉琦,欲立劉琮為荊州繼承者,後皆遭曹操殺害。】
$ u& V5 {7 a+ `/ C. y) |) B3 d8 X9 H$ w9 P4 e/ I7 l2 }  x
胡華:胡氏。 ( m% I' T: e4 t8 u5 W
【胡華,胡家莊之莊主,其女胡氏後為關羽之妻。】 5 |  c( K1 R0 g3 A5 O( D: v" r
. t3 u4 D" G  B6 d
夏侯霸:夏侯氏。
- d( z* v1 a  D. H1 ^+ U; V5 U: w5 k【夏侯霸之堂妹‧夏侯氏,亦是張飛之妻。於少時山谷中工作,後為張飛所獲,知其為良家女,而與之結為夫妻。】
( f6 }! P& Y+ `0 W: j# F
" E( O% h8 b5 a. J/ [7 n7 Y曹文叔:夏侯令女。
3 y2 |' d+ \" `【夏侯令之女,曹文叔之妻。後曹文叔病亡,家人屢次要將她改嫁,不但遭到拒絕,還以利刃毀壞五官容貌,時人稱其貞節。】
. o. e8 L  k; W, o& w( _8 D5 w/ v8 W% g3 n
喬羽:大喬、小喬。
! y( w$ T7 T" O8 T. Z. J# z【喬玄之子‧喬羽,世多稱『喬國公』,鮮少知其名。二喬乃其女,大喬嫁給孫策,小喬嫁給周瑜。】 % k( V1 \# X3 b8 A

$ u+ T1 G/ w" a/ t6 A' W+ o6 n* h辛毗:辛憲英。 ( `9 k; X+ @/ \. L
【辛毗育友一女一男,男為『辛敞』,是為辛憲英之弟。後以義理之論勸其弟當忠心衛主,而使其弟免於死難,後又為自己的兒子羊琇出策,而免於災難,時人稱有謀略,享年 79 歲病卒。】
2 D/ E5 K/ d7 r, U3 f( V- U+ }' K- m- ?: l
呂布:嚴氏。
- P, c+ Z$ R/ V2 G- B【呂布之元配,與呂布育有一女,呂布死後並無消息。】
+ B$ k0 r8 b& r$ _: P5 \  W' P% e& l. b  e! O) C
呂布:呂氏。
- y- B; ~) K4 C  X3 D1 }* |【呂布與嚴氏所育之女,曾應婚約赴袁術陣營,後袁術反悔而解約,呂布死後亦無消息。】
9 K& A: y* ~7 a2 z: N+ g9 @' ]2 U% ~
趙範:樊氏。 0 I3 f6 E* H& @6 t! e* ~( s
【演義中稱趙範之兄嫂,後趙範與趙雲結為兄弟,趙範欲以兄嫂許配之,遭趙雲拒絕,趙雲認為既為趙範之結拜兄弟,則趙範之兄長亦如同自己之兄長,若與兄嫂成連理則是亂倫。】 + F( @1 d, Y! M" @& z
% w! W8 n6 C( n( _
伏完:伏壽。(伏皇后)
) z) l$ ^2 J+ M6 ^& `& b【伏完之女,伏德之妹,是為漢獻帝之皇后。後因董承衣帶詔事件而遭到全族夷滅,因此伏皇后也遭殺害。】
. A, i6 ?- _4 |9 m1 ]% x# P0 w$ ?
% h! [' Z5 x( y劉琰:胡氏。 4 W% \( ^: s' z8 Q# B  F* p
【蜀漢大臣‧劉琰之妻,當時與太后相處極為融洽,並常常入宮陪伴太后,劉琰以為胡氏長久以來入宮是與後主劉禪偷情,因而出手打她,後來事件傳到劉禪耳中,劉禪極為震怒並將劉琰斬殺。】
( U$ j1 f' W& e# k" x) l4 s( x, T$ _+ a6 B" ]
黃承彥:黃綬。
. r% ]( _4 ?/ }【黃承彥之獨生女,原名『黃壽』,後與伏皇后之名相同,恐犯其諱,因而改名『綬』,後為諸葛亮之妻,傳說木牛流馬即為其木人搗米之原理所作,其精通數述、天文、兵法...。】
# V) F# U* C( e6 T& h# P4 m
, b' y" G5 K( E" k; t諸葛亮:諸葛氏(大姊)、諸葛氏(二姊)。
- N% k9 [4 j2 x% Z  Z4 x( p3 a6 o【正史中並未言明,不過其他史料倒是有提到,諸葛亮有兩位姊姊,因此依排行來看,諸葛瑾(1)→大姊(2)→二姊(3)→諸葛亮(4)→諸葛均(5),家中共有五個兄弟姊妹。其中大姊嫁給裴頠(頠,音『ㄨㄟˇ』);二姐嫁給龐德公之子‧龐山民,生有龐渙一子。】 3 {, l8 V4 s% h7 L+ U/ N

1 O. v, y9 c5 V3 C4 }( y董承:董氏。(董貴妃)
3 X1 S" ]" C1 j! D$ j3 e3 y! N9 I【董承之女,當然也是在謀反一事中遭曹操殺害。】
" Y9 q6 G$ t( U
: f4 U, a& D: R+ w0 {8 w( U董承:雲英。 7 ?. j& O+ C: A7 |- r6 Q) h
【演義中,稱董承之侍妾,與家僕秦慶童私下偷情,後被董承撞見,董承將秦慶童痛毆一頓並趕出家門,後秦慶童懷恨在心而向曹操密告董承謀反一事,待董承被入罪後,秦慶童曾向曹操要求將雲英許配給他,但曹操素來厭惡貳心之人,在董家夷滅後,曹操將他與雲英一同處死。】
: y- ~+ J4 n% Q+ c' U
; q! _9 G  Q# B: s* x黃琬:苗氏。 1 |5 z+ q; f8 S3 Q" G5 O% g
【黃琬之妻,演義中,苗氏有個弟弟『苗澤』,因陰錯陽差之下將謀反一事洩漏而渾然不知,使得黃琬全家慘遭曹操殺害。】
0 i" s- N% c; v- D9 f! @* M" A6 R( c( V* g. g+ \% i- T% S( ]1 v+ z
黃琬:李春香。
8 ^1 R! m# l+ B+ c9 v$ s【黃琬的小妾,演義中,也是因為苗澤的闖禍而腦袋搬家。】   i: Q+ R9 n' o4 W1 ]$ C
, q4 ]6 C8 s5 P8 R& S/ ~  Z
孟獲:祝融夫人。 ! |' n  u) \/ {( K  ?! k& ]
【孟獲之妻,演義中,是極為驍勇善戰的女子,連敗數名蜀漢名將,不過正史並未提及。】 + ?4 @4 M  y# v7 `/ ?

! |# x" h2 A4 R" e. `孟獲:花鬘。(鬘,因『ㄇㄢˊ』)
; X! b7 d$ h! g* k* y0 x# n& P【在戲劇中,『花關索詞話』曾提到此女子,孟獲之獨生女。因關索遠征南蠻,混戰中與此女交戰,後來擊敗花鬘,不過卻因不忍心取她性命而將之驅離,最後卻因緣巧合之下,由諸葛亮促成夫妻。】 + g6 `; p3 ]' ]( G* ]# {; A

  X, @) v% \2 O1 y6 e- Y關索:鮑三娘。
, c" `" |: D0 X  o5 F. N【民間傳說,因排行第三,而稱之『三娘』。因一次的意外,關索於鮑家莊搭救了與盜賊苦戰的鮑三娘,因此鮑家莊才讓他們成為結髮夫妻,不過與戲劇中似乎差得一段距離。】 , Q- y1 S( W4 x1 U

5 r9 d3 _3 n! ?# ]' x; L毌丘儉:毌丘芝。(毌丘,複姓。毌,音『ㄍㄨㄢˋ』,與『毋』字不同}【毌丘儉之獨生女,後來並不知其消息】 4 s; Q# ~; o: T& b+ i9 x9 E

  m4 {. _2 X6 w' D5 L( h徐邈:徐氏。
: N6 F- K" q3 I) o, ?! ~( R* k【徐邈之獨生女。極有才華。】
. V  F9 `0 \. n' ]2 [& I! g4 {
% x$ D% _! E$ P& R0 y8 O甄逸:甄姜、甄脫、甄道、甄榮、甄宓。(甄宓在上面已介紹過)【皆為甄逸之女,而甄逸尚有甄豫(早死)、甄儼、甄堯三男。其三男五女中,只有甄宓才華極高,其他只算還好,並無出色之人。】 ; L: w4 k- t  H2 [: h* u) a' {

; N2 j) a' H: G# u9 {$ o9 u3 d4 i  A$ Y

5 F0 `9 V; u3 B  Q3 `  P" }* C3 c: m; F9 |, p4 M
' V! E: p' p: g0 w) A& J! X
/ F5 j% u& f! k$ }6 K0 v

  w3 |& Y. X2 N談呂布
1 `: h1 g2 V0 [8 T- |& O) }+ Y
0 g) S7 k- N! _武將名:呂布5 _# u" Z: S8 ?  k

1 |" F8 X8 w( m' O7 i( {活動年代:???~???
7 I8 d5 u* L" [. b& ^; x2 C4 G$ d, d; I
事蹟概要:/ u) H/ T: {/ X& f6 r$ b4 [1 u
「呂布是否有勇無謀?」這個問題其實還是個歷史懸案。 記得多年前,我曾在『聯合報』的副版中看過有一位學者寫過一篇名為『人中呂布,馬中赤免』的文章,文中對這位人們口中「有勇無謀」的將軍做出了"翻案"的推論。 , ^. I5 a) W: y& ]

5 T8 |# x4 @' Y這位學者首先以呂布的造型穿著來研究,發現一個足以推翻呂布「有勇無謀」形象的證據,不論是『三國演義』也好,或是目前坊間任何有關呂布的畫像,一致的特色便是他那頂「束髮金冠」。「帽子」在古代中國是一門高深的學問,馬虎不得的;以關羽、張飛來看,畫像中
$ P% x, U# j  {他們兩個都是「布帽」,而不是頭盔,這是因為他們兩個都是「布衣」出身,因此不能配帶頭盔。
# g, n! B* l) c) W' b" [6 W! D- a8 b) f) [
而「束髮金冠」則是「儒將」的代表裝扮,在中國大陸呂布的家鄉「九原」還有呂布的廟,廟中所供奉的呂布神像則是呂布一手持方天畫戟一手握著書卷,完全是一副儒將模樣。丁原本是并州刺史,呂布則是他的主簿,「主簿」其實就是軍師職。從這裡,各位就不難發現呂布的真正形象了。
* ?1 C# c$ }6 x6 J' U, x+ |! R: N2 z: H
為何長久以來,人們總是認為呂布缺乏遠見、見利忘義、反覆無常呢?這主要是因為呂布先後投靠了丁原、董卓、袁紹、劉備等人卻又反叛的事蹟有關,這種行徑在當時是絕對為人所不恥的,因此張飛罵他「三姓家奴」。4 \0 k3 [1 H* U" v) b

) `- X' e4 q+ p# G2 m! m但是,『三國演義』中所陳述的情節不能當作事實看待。呂布何以反覆的投靠他人,這必須視當年他所面臨的情勢來探討。關於「丁原」的部分,我找不到史料來了解當年呂布為何會背叛他;但是關於「袁紹」與「劉備」部分,則有不少史料可供佐證,袁紹自始自終皆在猜忌呂布,而劉備方面則是張飛與其水火不容,因此呂布皆無法見容於這兩個陣營,雙方離異是遲早的事。而董卓就更不用說了,董卓性格殘暴任性,心中有氣就不能自制。有一次不如意,伸手就拿戟擲刺呂布,呂布閃開了投來的手戟,卻得向董卓道謝,在這種人底下做事如何會有安全感。# j7 r& B  t0 b# d7 m5 G) A0 t
7 k" Y" s* m/ ?+ B+ K' }. f
呂布誅殺了董卓之後,本想與王允共輔漢帝,不料董卓的部將李傕等人反撲京師,呂布號召當時在長安城內的人民起來抗敵,但是局勢混亂,老百姓四處逃難,所號召來的民兵根本無法與李傕等人抗衡,呂布就這樣率領殘餘的手下逃出長安,展開他的「錯失王道」之旅.如果當時長安的局勢能穩住的話,輔國大將軍一職就非他莫屬了。
# N2 O( K1 T2 R( I9 P4 {
  u- P& ^: Z# K  U2 ?) K, d當呂布被曹劉聯軍圍困於下邳城時,河內太守張揚帶兵增援呂布,不料在行軍途中被其部將楊醜所殺。張揚的忠義之名一向為人所熟知,為何他會想援助呂布?各位可以想想『三國演義』究竟蒙敝了多少歷史真相。
: V- B% |: @  {# B" l7 _, D
  T3 }% L" _; n# c. N另外,這位學者還舉證了一件關於「赤兔馬」的趣事。公元189年,赤兔馬隨著呂布而登場,那時牠便是隻成馬,呂布在公元198年被曹操所殺,『三國演義』中描述曹操把赤兔馬轉贈給關羽,而關羽在公元219年兵敗而亡,『三國演義』中描述說赤兔馬在關羽死後,極度悲傷,數日不食而死,好一隻靈馬啊。從這裡,各位有看出一項矛盾之處嗎?從呂布登場,到關羽死亡,這隻赤兔馬一共活了30年!這位學者把馬的年紀換算成人類實際年紀,結果這隻赤兔馬死前相當於人類的二百多歲。
5 w" O; R( z/ d
1 x2 t1 L- H* z$ U# |$ U呂布死後,赤兔馬為曹操所得,這點可信度應該很高,但是曹操將其轉贈於關羽,這點頗讓人懷疑。這應與中國人長久以來「駿馬配英雄」的觀念有關,以致羅貫中隨性便把這兩個毫不相關的人與物配在一起了。更有甚者,還有野史寫了一段關羽與貂蟬的風流事,簡直是胡說八道。
' d1 Q4 ]4 m5 s  h
4 h, c* G# M1 |& K在呂布死後,貂蟬的去向已成謎,沒有任何史料明確的交待她的去向,如今已成歷史懸案。, |4 ^3 S8 q) P# W7 m9 t  W: ], {
0 [5 A; a/ W9 x  s; r9 U
' A3 u- }: Q( f- i+ m- r7 \
' d' c- I) a# x
' d+ D; t; y' K

6 n* _9 f8 R6 g' y
% ?/ N& `4 H! i: S+ E" U: d) X9 W% h1 s* d

- Q6 Y  s! F/ T( v漢獻帝劉協
* k0 D0 W/ K" c6 a9 A7 d
  ^" M  C" Q$ S% b& J- p+ V5 s( m& p0 i
曹操對中國人而言,可以說是奸雄的代名詞,為何會有這樣的評語?追究原因,那是因為曹操挾制漢帝劉協,並利用它來鉗制諸侯。我們可以發現,在曹操尚未迎立漢帝之前,也是打者"討罰國賊(董卓、李確等人)、以興漢氏"的口號。在曹操就出漢帝劉協並掌握政權之後,漢獻帝卻不斷召集諸侯與公卿想推翻曹操(曹操就變成國賊了),我不禁質疑起獻帝劉協真正的心態起來。
) m# V5 M2 t' h; A& j  A8 u9 x2 `( Z4 E4 J* w7 |
從史而觀,劉協應該是個聰明的孩子,這從董卓立他為帝的態度可見一般,那時候董卓說:劉辯無能,劉協聰慧,應廢劉辯、立劉協,如果連劉協都不行,那漢朝天命就已經完了,我將會取代他!我們從許多事例上可以觀察到劉協聰明,因此我們推論「一個聰明的孩子是不會甘於受別人保護與控制的,當他認為他的保護者變的十分礙眼,他想再一次奪取執政實權時,我們會忽然發現,漢獻帝變的沒這麼可憐,而曹操也變的沒這麼可厭。」實際上兩人都是現實的產物,漢獻帝對曹操根本沒有愛臣之心,而曹操同樣沒有忠君之心,他們兩個人的爭鬥可視為公卿大臣對曹操一派的對抗。(當然我們可以假設有野心的不是漢帝而是外戚董承以及漢帝身邊公卿,但他們本身試圖消滅曹操拿回自身政權卻是事實。)
7 L) B7 y# ^8 F3 K# ^5 V5 o8 k: R
4 o$ X4 S) k+ B( W4 n9 T漢朝政府最嚴重的問題分別是外戚與宦官,宦官與外戚之間的鬥爭,是東漢王朝快速衰弱的主因,但是,這兩個鬥爭的團體,爭的只是很單純的權利而已。以漢靈帝的情況而論,其實宦官系統並不是非常殘暴,只是因為與何進的外戚系統有了爭執,所以才被屠殺,就本身罪惡而言,外戚所造成的傷害要大的多。董承的行為,可以假設為「外戚勢力的反撲」,這在東漢歷史上是非常常見的。
- B+ ?9 q7 U! z  z' H
! U, _' R: H7 N' p/ C! w回到主題,漢獻帝這樣心態同樣發生於室汀幕府最後一代將軍足立義昭與織田信長身上,織田信長擁互足利義昭上洛,足利益昭後來卻不斷打擊織田信長,為的是認為信長已經成為他掌權的絆腳石,甚至將取代自己建立新幕府成為天下人,這對舊勢力而言是無法認同的,反撲已經是不可避免的過程,於是史上著名的信長包圍網就開始運轉。事實上,當兩人出現利益上的衝突時,兩人之間就不具備感情與情意的因素存在,我們無法論述對錯,但是在這個事件中,請問究竟是足利義昭背叛信長、或是信長背叛足立義昭呢?/ R$ ]. z" \* o2 G/ X! d

" ]1 H! W7 U1 k) `足利義昭一生當過許多諸侯的食客,織田、三好、毛利、淺井等諸侯國的庇蔭下過活,他本身已經沒有實力,從他由信長擁互上洛,上洛成為大將軍之後又對抗信長,被信長擊潰之後他逃往毛利,並組織由武田、上杉、毛利、本願寺為主的信長包圍網來看,他是在利用各大諸侯在為的野心做事,織田信長可以說是他的大恩人,但他對信長本身並不具備任何的感情,純粹把它當成一顆棋子。* v. x# g* T" _' q* S2 u2 I  s

- u) M" {3 F) u$ K& ?- o4 _在這個例子之中,足立義昭自己缺乏公信力與實力,但他卻又希望建立幕府成為大將軍(日本國王),他利用諸侯成為他的棋子,這是多麼愚不可亟的事情阿,對諸侯而言,他有的只是利用價值,以他為名增強自己勢力的工具,但足立居然想利用諸侯本身為自己開陸,這種對擁互自己的諸侯採取"利用"心態的人,不管到哪裡都是會被人家唾棄的,擁互他的如果不是織田信長而是武田信玄或者上杉景虎的話,事實上情況不會有太大的改變,這些英雄並不是會被利用的人。: M0 m. U- q1 d, G( y
/ K* H  v! Y, b/ V* `0 y
現在我們將主題拉回漢獻帝劉協,從上面的例子中我們可以了解,如果活在別人庇蔭下,卻又忘圖消滅對方取得實權,得到的絕對不是善果。如果漢帝抱者這種心態,就算擁立他的是劉備,他恐怕也必須乖乖的將大位『名正言順』傳位與『漢王叔』劉備。
( m2 W% ?+ w* g8 R1 E+ d+ _' M( E! E& y
漢獻帝這樣的君王實在很悲哀,實際上,就義理而言他所作所為並沒有錯,漢朝本來就是他家的,政權本來就應該是他掌握的。但是事實確往往確是很現實的,你不能寄望權力立擁有者乖乖交已經獲得的權力出來還你,你也不用寄望其他的諸侯會忠肝義膽的殺進洛陽營救聖駕,然後不求名利的把大權交給你,因為就算其他諸侯打進來了,那不過是換了一個操偶師,繼續操縱一個名叫漢獻帝的傀儡,演者一初名為擁護漢朝的搞笑劇而已。6 y7 }" V; z+ c4 w# d

. i- Z! X; \4 p. e" |4 o$ k, |" A( ^8 N2 n$ C  n) r, K" B5 ?
* z3 i6 }) T" F2 o! o! |& J* C

$ ~1 z; q: C3 @8 T+ G3 m& J$ C- y& Q1 L. O- O7 v$ D
: b* T5 e' ^+ w& b! ?
7 V/ i- G. a% \

0 V5 S  w. A( G- D. p6 ]4 O3 j+ A/ y/ [: k* Y
如果劉封沒死的話~蜀國的君主~應該是他當嗎?他當會比劉禪當的好嗎?劉封的死是因為諸葛亮?? ' `, {1 S5 i* G5 q
+ h6 Z, p# a% n7 z

, |0 ^3 f& ~5 S; f) `8 t7 [2 n有幾個誤會,在此澄清....
+ y- K' h8 {  Q! G1 t% x  ]8 [6 t. Q
首先,劉封只是劉備的養子。也就是說,劉封非但不是嫡
6 z: t( g  g! O2 V系,甚至連血緣關係都沒有,當然也就沒有繼承權。
7 x) L5 D$ s$ D2 a* }6 F& Q; f; N" C- D3 b5 J7 M+ U0 Q. \
《三國志˙蜀書十》:「劉封者,本羅侯寇氏之子,長沙
" \/ ~" d3 J- x" ~$ l劉氏之甥也。先主至荊州,以未有繼嗣,養封為子。」
7 ~1 m1 J9 ?" H( @; d. J' H" ]. R3 @5 c
其次,姑且不論劉封是否有能力救關羽,但在荊州失守之
3 e" U- R+ v" c; `9 @. b後,劉備怒火除了對江東勢力發作,劉封不肯發兵救援的
- t$ y6 [* O$ t" k0 G. B! n態度,也正好成了一個代罪、發洩的出口,於是形成劉封. j( y, K% l7 u$ T* @
招致禍害的一個「遠因」。
- ?3 G6 ]( q# k/ V0 v! f# z) K* Y
再加上,劉封與孟達失和,孟達一方面擔心因為沒有救援
% l/ a: R0 n4 L- W荊州,而招到劉備處罰,一方面又害怕和劉封的鬥爭,因1 t' d5 {' X( I0 F
為劉封的身分特殊,自己處於劣勢,所以心一橫就投降了
. U# A3 x' {# |+ o曹魏方。這一叛變,讓劉備勢力丟了不少領土,成為「劉* {9 t" d! o  s# o: Q# ]
封該死」的「導火線」。3 R; ~* g0 n# X& T* z( j/ v
+ P( d: U' C3 J# \2 ]* C/ x1 L
《三國志˙蜀書十》:「會羽覆敗,先主恨之。又封與達
+ N. }8 g. O' z0 w# }忿爭不和,封尋奪達鼓吹。達既懼罪,又忿恚封,遂表辭
* d' a' w! `) l! Y5 M& L8 z# q2 T8 c先主,率所領降魏。」
: Y& B+ j0 v0 F1 P; l
1 J& e0 L) t* q  E1 ^當「遠因」和「導火線」交錯一起,劉備和劉封的關係也; B, D/ V8 z- B
就呈現爆發的狀態,不過,劉備並非真心想要弄死劉封,
7 T1 {3 E( L3 f0 k; Y可能就只是「重責」一番罷了。但是,諸葛亮考慮到劉封
0 e* K; K: n# a1 ~$ |的性格剛烈,和昏懦的劉禪相比,若當劉禪執政之後,劉2 A- b; K+ V, m- w7 U
封的存在,必然會對蜀漢政權的傳遞和維持,形成一大隱
' Q$ [& |" u+ _+ N& O8 o+ z憂。所以,就建議劉備趁機拔除劉封這個「可能的不安定1 q4 {+ j4 x3 \9 c2 v% s
元素」,以絕後患。
6 H1 S6 }7 w) c( h2 ], ]; |* o( ]9 w9 U; H
《三國志˙蜀書十》:「封既至,先主責封之侵陵達,又' k/ v7 ~7 s% V
不救羽。諸葛亮慮封剛猛,易世之後終難制御,勸先主因; s% J7 c6 \3 o0 v! V2 U! x) k
此除之。於是賜封死,使自裁。封歎曰:『恨不用孟子度. o8 i" x$ v3 |4 B' U
之言!』先主為之流涕。」" s2 y: h& X$ L! f

2 N% r- E" S4 t. q' N其實,由上述兩點來看,「賜死劉封」一事,並非只是單
/ {: a; e4 G2 W) [; x1 k# r純「沒有出兵救援荊州」這麼簡單,其中也牽扯到劉備集
3 l+ E1 ]$ L9 o. ?- s7 k團對於「政權繼承」問題的處理手段,而「荊州救援」和
" O+ S9 s. s% m# M- C- T: ?「孟達叛變」,都不過是個藉口罷了。 7 e7 Q* D) t4 j2 r

$ ~" A# `* ]3 f* A" ?' a" r3 v, t* }; H
) t+ j5 M9 \5 g: u9 r6 O

1 D4 `0 Y/ V4 y( ]( n
, F# I+ V5 G, z0 u, @* |' L: @$ n8 [7 }/ S: w9 [" t
# G2 l* F9 u1 ]( x: Z! l$ c

) ?7 ^- [: l6 k4 y! T# P) M: n) {2 A) W* n% i! h, o. E2 [8 |' v
談貂蟬(非正史)
& z4 z# |7 R1 B2 M, z6 d  r: K: k! }
5 `; |- y! F' R1 I- I
武將名:貂蟬
0 A0 z- \( J5 H' ~% ~  q/ r) D$ n% {- B, ^% _9 n
活動年代:???~???
, p+ C2 L/ Q) j. R4 z1 v
0 B# |# T; }$ i+ O0 p! T  f事蹟概要:0 J# p7 t( ?( ~) G! B1 b
貂蟬是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三國演義》說她善歌舞,色伎俱佳。又形容她的容貌舞姿:「紅牙摧拍燕飛忙,一片行雲到畫堂。眉黛促成遊子恨,臉容初斷故人腸。榆錢不買千金笑,柳帶何須百寶妝。舞罷隔簾偷目送,不知誰是楚襄王。」貂蟬的美,素有「閉月」之稱;她的膽識,如《三國演義》所載,也絕不亞於昭君、西施。只是歷史上的貂蟬,是否真如羅貫中所描繪的?史籍沒有明確記載,因此這位傾倒眾多英雄豪傑的美人的真實身份,至今尚無定論。
# J: y0 b2 a7 b& g3 U( q0 }/ G! Q* f5 @7 L1 W7 F
由於三國故事家喻戶曉,故貂蟬是王允家中的歌妓這一說法流傳最廣。王允是漢獻帝時的司徒,因不滿於太師董卓的跋扈,一心想除之,但苦無良策,終日茶飯無心。他視為親女兒的歌妓貂蟬窺知情由,表示「如有用妾之處,萬死不辭」。於是王允精心設計了個「連環美人計」,先將貂蟬許給董卓義子呂布,未及迎娶又獻於太師董卓,挑起董、呂兩人的矛盾。貂蟬對王允的意圖心領神會,一會兒在呂布面前扮成早已以心相許,卻被董卓霸佔的癡情人,一會兒又在董卓面前裝作受呂布調戲的無辜者,使董、呂彼此恨之人骨,終於反目成仇,最後呂布殺董卓,夷其三族。貂蟬的出色表演,使王允的計劃實施得天衣無縫,順利地剷除了當時朝中一大禍害,後人歎日:「司徒妙算托紅裙,不用於戈不用兵。三戰虎牢徒費力,凱歌卻奏鳳儀亭。」/ `7 S+ j  B9 Y
$ j% k- S1 a/ q8 C5 ^, b& x
另有「董卓婢女」一說。據《後漢書.呂布傳》載,董卓任呂布為騎都尉,甚愛信之,兩人誓為父子。有一次,呂布因小事不如董卓之意,董卓大怒之下持戟向呂布擲去,幸虧呂布手腳輕健方得避開,從此昂布對董卓暗懷怨憤。後董卓派呂布守中(宮中的小門),這是對他的信任,呂布卻趁機與侍婢私通,兩情相許,又惟恐董卓識破,由此生出許多矛盾。由於這段記載與三國故事中貂蟬約呂布在鳳儀亭相會,董卓明畫如刺呂布的情節相合,人們認為使董、呂反目的貂蟬,實際上是董卓的婢女。
0 B( |" |. h* S9 ]( i/ w) ^3 O# Y: s" T7 G& a
還有人認為,貂蟬是呂布部將秦宜祿之妻。(三國誌.關羽傳)注引《蜀記》曰,曹操與劉備圍呂佈於下邳,關羽向曹操請求說,呂布派部將秦宜祿外出求救,城破之後,請把秦之妻賜我為妻。曹操答允了。後關羽又多次提及此事,使曹操產生好奇心:那秦宜祿之妻是否乃絕色之人?於是,在城破之日派人先將秦妻送入自己營帳,隨後便「自留之」,關羽因此「心不自安」。元代雜劇就在此基礎上附會出一個《關公月下斬貂蟬》的故事來,說曹操欲以美色迷惑關羽,使其為自己效力,遣貂蟬前往引誘。貂蟬使出千種柔情,百般挑逗,關羽不為所動,最後殺死貂蟬,以示心跡。這裡,貂蟬與秦宜祿之妻便合二為一了。
* l4 A. p/ ^& [- x
- O. J" m% `( i% Q此外,徽劇、川劇、紹劇、京劇都有《斬貂》劇目,寫呂布在白門樓殞命後,其愛妾貂蟬為張飛所獲,送至關羽處。關羽甚愛憐之,但念及古今英雄豪傑往往以迷戀女色而身敗名裂,便逼令貂蟬自刎。因而,又有「貂蟬為呂布之妻說」。如果貂蟬成為呂布妻(或妾),是在呂布殺董卓之後,那麼此說與一、二說不矛盾,有人據此認為此說不能自成一說。7 {; Q! Y4 t6 J; }5 k& A

( n  K8 {4 ^9 e- E# j總之,貂蟬的故事,或出於小說,或出於戲劇,文人的渲染與演繹使她越來越不可捉摸。由於這些故事或多或少與史實有關,真真假假,更為難辨,以致歷史上的貂蟬究竟是怎樣一個人,就成為難解的懸案了。
$ w0 j8 x+ g  b' m6 S" i
5 h6 U& s& m: b' i* a) o/ d' E. v6 Z& S/ p9 ]. z

# Z% T! O' F. E/ Y! s8 k, o2 N' A; @
4 q2 |# ~" \& [  D
正史中沒貂蟬? 2 x# ?3 H' c* \' D

+ a* P+ S2 y/ ]% i! t的確,正史中只說是某位侍女而已....' c* d, e: T; A$ X
不過其他有記載「貂蟬」這位女性的資料我就還沒找到過了^_^"1 v* }" D' ?  d. u! d; w
/ L; }# J0 ?0 F) u9 k
後漢書‧卷七十五‧劉焉袁術呂布列傳第六十五‧呂布:0 s$ }9 E# [* W! z7 [% i
  …卓又使布守中閤,而私與傅婢情通,益不自安。$ o0 V. c: \$ t1 S. D. v0 }
三國志‧卷七‧魏書七‧呂布:9 u( i6 H1 I6 O3 j1 {# j
  …卓常使布守中閤,布與卓侍婢私通,恐事發覺,心不自安。4 \) }/ m# B. V1 E
通鑑‧西曆一九二年:
5 t0 v; c, x' F8 g  J  …卓又使布守中閣,而私於傅婢,益不自安。- K% V  s( J. a. q% h1 z  T% o
8 [3 V6 [  P. X( i/ Q
另外,在後漢書跟三國志裡的董卓的傳當中,
( r; \! ?6 P$ `! j$ q7 `7 z$ `並沒有記載上述之事。
1 T8 \8 z' S0 F7 d
2 B5 A4 G( K; p# A" y至於那個侍女的詳細資料嘛....* r: z1 Q5 l, ~+ ]) V
如果呂布有鬧到像演義那樣「我可以為了妳去殺掉那傢伙-_-@m」的情況的話,
$ f" `6 o2 R+ h' x' a5 \那說不定就會稍微寫一些些了吧?
) R7 N5 _8 V2 D6 A# d光從史書上看來,呂布與董卓的侍女私通只是影響董呂關係的一個小插曲,, O; n( S$ }3 a
而這比起最初董卓為了小事而暴怒到拿起手戟丟向呂布,造成呂布怨恨的開始,: o! ^: V' b% x5 P/ E' ~: a
影響並沒有那麼大。﹝王允後來也是藉由董執手戟之事說服呂布殺董的﹞
- w3 b' |3 E3 \所以當時記載歷史的人," q/ M! U( Y% ?: Y
可能也不覺得私通這個情節在殺董之事上佔有很重要的分量,
; h2 B( _3 d, a3 g$ r  q/ @所以就詳加記載了。
你打死我都唔信趙雲係女人~
準我一生只愛妳一個
魏 (220-265)
6 \% O, a0 P3 h' q" r# b+ g# a
. s( z, M5 |( I, ]東漢末年,宦官專政,外戚爭權,政治腐敗,大姓豪族獨霸經濟,壟斷教育,軍閥殘暴,官吏貪污.民間起義層出不窮,公元184 年,太平清道首領張角率領黃巾軍起義"七州二十八郡同時俱發.""天下響應,京師震動".東漢王朝發動各路大軍鎮壓.在參加鎮壓的隊伍中,騎都尉曹操因軍功突出,戰後被任為濟南相;孫堅因軍功被任為別部司馬;劉備也因軍功被任為安喜縣尉.
' w& Q# ?& x3 L
7 r0 k3 h8 f( `: [在鎮壓黃巾軍後, 全國被地的軍閥所割據,無處不在混戰.
: P' }( l# S* k0 ?4 j, @' l; ^以曹操為宰相的東漢政府統一了中國北部.曹操控制了中央政府.220 年曹操的兒子曹丕奪得政權,把皇帝劉協趕下寶座,建立魏王朝.
; n, H+ ^  w! ^6 n; \  T* R: Y4 m: A/ `: C1 ^( |
一年後,以皇族自居的劉備在四川建立蜀漢王朝,又明年,孫權在武昌建立吳王朝.成三國鼎立. 史稱三國 7 x$ s1 k# u; W4 a+ [
  2 f: ]* J4 w6 [7 a! T
. G5 Q' ]  h6 E3 V. G! j5 w: R
司馬懿 9 c3 \1 j* }& q

# N. y' {( ?& f, \# W8 j8 \ 為曹氏四代效力,構築了晉王朝的根基。曾擊敗欲投蜀的孟達。魏明帝用其抗蜀,與蜀漢作戰時採取防守策略,取得了勝利。後與曹爽爭鬥,掌握了魏國實權。晉建國後,追謚為宣帝。
# \- R, Z- B$ ^" F% j$ Y曹洪 + \. X3 k+ K+ ^; p; y% k- x
$ S: \* X5 w' S; H  ~; \" \' B
曹操的堂弟。曹操起兵時,興兄長曹仁一起加入。成為曹軍的中流砥柱﹐轉戰各地,表現活躍。曹丕即位後,歷任魏國衛將軍、驃騎將軍。
# C! f# p/ d# F- G/ G0 d) A夏侯惇
1 J8 c; a$ n6 _0 ^" w1 z# L: O* P
魏國大將,曹操的親族。在與呂布軍作戰中,被曹性的暗戰射中,自此失去左目,但後來仍率軍轉戰各地,表現可靠扎實。曹操死後更升任大將軍。除此之外他在民治方面亦有不錯的能力,據記載他曾著手整治一影響後世頗深的水利功程。
" M$ f/ H: k0 E  p夏侯淵
! i& u. u" A* [
$ j+ A, p2 S- n9 e 魏國大將,夏侯惇之堂弟。從曹操起兵時就能獨當一面、擅於突擊的名將,表現勇猛。但後來在定軍山之戰中,中了蜀參軍法正的反客為主之計,因而被黃忠斬殺。
, h% ?) j. ^: e; E/ B: ~曹操 ( s7 c& m0 g. m% {" Q
; X0 \, k0 b. s2 f% T% D) e2 t
  
8 o8 d& p% ^, \% D* L
# l/ b  V! \3 k% S* w/ C+ o        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瞞,自幼即聰穎過人,常化危為安。被許子將評為: "  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   。長於兵法ˋ作詩ˋ圍棋ˋ音樂等,是文武雙全的才能之士。因平定青州黃巾賊而嶄露頭角,之後陸續平定各方勢力,統一北方,揮師南下在赤壁之戰被孫ˋ劉聯軍擊敗,爾後就三國鼎足之勢形成,致其死後就再也沒有統一天下的機會了。曹操其實是一個判斷力ˋ統率力ˋ集人才很強的人,是當時最大的勢力,雖然它一生都在為他自己以及自己的子孫打天下,而殺過很多想法不同的人ˋ想謀殺他的人,甚至看不順眼的人,但是他並非三國演義中所描述得如 此陰險狡詐,而是一個光明正大的人。
( L+ Q3 @& B0 \( }# s0 u$ V 8 E4 {' x" B# Y& m0 _
吳國$ ?  f2 E3 M6 q6 J' E9 ?6 H: K! J& |
  吳 (222-280)
- F- B5 ^( C, n5 }/ d. R0 M, Y" K5 b8 A/ R1 z2 n! X
東漢末年,宦官專政,外戚爭權,政治腐敗,大姓豪族獨霸經濟,壟斷教育,軍閥殘暴,官吏貪污.民間起義層出不窮,公元184 年,太平清道首領張角率領黃巾軍起義"七州二十八郡同時俱發.""天下響應,京師震動".東漢王朝發動個路大軍鎮壓.在參加鎮壓的隊伍中,騎都尉曹操因軍功突出,戰後被任為濟南相;孫堅因軍功被任為別部司馬;劉備也因軍功被任為安喜縣尉./ G9 V* K: O# L7 h0 w+ K- R% q; x

+ F. d+ \0 Z; @在鎮壓黃巾軍後, 全國被地的軍閥所割據,無處不在混戰.
. c2 A; h' D& S以曹操為宰相的東漢政府統一了中國北部.曹操控制了中央政府.220 年曹操的兒子曹丕奪得政權,把皇帝劉協趕下寶座,建立魏王朝.
! Y6 g( c8 B0 ^: _9 ?+ x  K6 G( ^
一年後,以皇族自居的劉備在四川建立蜀漢王朝,又明年,孫權在武昌建立吳王朝.成三國鼎立. 史稱三國.
- {+ {% K8 d; g& _& h  e; n9 O9 e6 I0 Q: w8 H- l
孫吳帝國是三國中最晚滅亡的帝國,盤踞長江東南,又稱東吳.
9 C% j! @9 m, a+ p) c, ^* m
. {% o5 \" U8 w5 V% X甘寧
" y# X6 _1 s! n* M$ A, G- C) p) w) l! s1 E& H$ r
吳將,出身海盜,人稱「錦帆賊」。在黃祖手下鬱鬱不得志,借蘇飛之力歸順孫權。在進攻黃祖、赤壁之戰、對魏作戰中皆表現勇猛,膽色過人,曾以百騎劫魏寨,深得孫權信任。 6 Q/ I) H2 y( Q8 T' V
孫權
( x) g* r" L% x5 R. z# G0 J5 q  & s* Z% w$ u) |; g1 V* r

: g0 k0 Y5 i' H# a6 ~8 r+ \0 f        孫權,字仲謀,藍眼珠,紫鬍子,所以稱 "  碧眼紫髯 "  ,性格豪爽,好俠養士。19歲(現代人大   學一年級生)時就受其兄孫策之托,接掌其父及兄的績業。為人謙和果斷,把事情交給屬下之後決不干涉,故其人格受屬下景仰。雖坐鎮江東,但極力擴展領土,檎殺關羽之後,獲得荊州領土。因擅長政治手腕,所以在未期間長達50年。因極為嚴苛,所以激起人民反抗。 + C6 y: e+ l( M$ X# a: T

* Q0 b0 I9 m3 F  i$ `8 M1 f* Y 孫堅
" z/ U6 J3 L* r- K" ^
# Q& L4 C, N% Q" g' R2 S9 x 兵法家孫子的後裔,曾助朝廷伐黃巾。 後在參加伐董卓軍時擔任先鋒,連董卓亦懼其勇武欲向他求和。 他第一個攻進洛陽城,得到傳國玉璽。後在攻打劉表時, 中埋伏而戰死,死時才三十七歲。孫堅從少年時便獨自創立基業, 可說是戰必勝、攻必克,全國都對他很重視。 可惜在還沒完成他偉大的抱負前就已逝世,相當可惜。
" F. T- D# d+ H) [- } - _8 l, F. o0 R; ^
孫策
* o: G) t: I4 u9 f' J- \4 H! T% j1 M7 B3 i1 J2 y
   孫堅長子,勇猛無比,廣交英傑, 如周瑜即乃其義弟。孫堅於討伐劉表時戰死,他便往投袁術, 後以傳國玉璽作抵押借兵,短短八年間,平定了整個江東, 並使其迅速蓬勃發展,打下了吳國的基礎。曾挾死一將、喝死一將, 故被人稱為「小霸王」。可惜在他事業如日方中時被刺身亡, 功敗垂成,死時才二十六歲,甚惜。$ Q6 @$ n8 J& H% ^6 M
7 S( y2 a) w7 c1 J8 V: k0 ]
周瑜
3 E) H0 j" L" t& g( p/ @) P. d) }) o) s( h6 t" a3 a
   吳軍大都督,人稱美周郎。曾輔佐孫策統一江東。 孫策死後,遵其遺命輔佐年幼的孫權。 周瑜智謀高遠,是東吳的棟樑。 赤壁一役,以五萬軍破曹操八十三萬大軍, 創造了以少勝多的傑出戰例。 但他為人心胸狹小,妒忌心重, 最後更因此被孔明三次氣倒而活活氣死。死時年僅三十六歲。 真是既可惜又可笑。
' R& G$ y0 O9 I; i: r. Z1 H9 ?
: t$ U0 \: Q' q1 `0 {! ?9 E 陸遜
0 H* P1 A. o- r1 V2 e' t7 C7 I7 ~" d2 b8 L, E

# x4 j; a2 J' C* `& ~1 F2 |. w% n  智謀高超,曾獻計助呂蒙奪荊州擊敗關羽; 彝陵之戰時,闞澤力薦之,因而獲任吳軍統帥, 火燒連營七百里徹底擊敗劉備,從此即升任都督。 後又擊破魏大司馬曹休大軍,功勳極盛。及孫權欲廢太子, 陸遜上書力勸不可,孫權不聽,還遣使對他指責, 陸遜因此而憤恙成病。死後家中毫無積蓄,教人欽佩萬分。
7 Y* X* O9 L& j # x1 D% U1 N% K, i2 L
黃蓋
8 K( {+ U8 V* j8 s1 k2 W
9 O0 _) S* }+ O/ \& u- Y" u+ j   東吳名將之一,孫堅部下老將。 自孫堅舉兵時即為其部下,服侍過孫堅、孫策、孫權三代, 是江東三代老臣,為孫家立下許多汗馬功勞。赤壁之戰時, 自獻苦肉計詐降曹操,得周瑜採用,最後其計成功, 使吳軍火燒赤壁,大破曹八十三萬大軍, 他也因建立此頭功而揚名天下。
7 Q8 [; n% n; ^3 \# S ' X& [/ A- Y* }$ K5 v* m* L
太史慈 * W, P0 [# X: W2 \0 ~+ D) x

0 P$ m0 F& U5 h* K0 x% m: x/ k 東吳名將之一,武藝高強,尤擅弓箭。 曾在黃巾餘黨攻打北海時,和劉備一同援救孔融。 仕於劉繇時,又與有「小霸王」之稱的孫策單挑不分勝負。 但因他不被劉繇器重,故在被孫策擒獲後,感其仁德而降。 後為東吳建國出力,期間立下戰功無數。 終在孫權攻打合\淝時,中計被魏軍亂箭射殺。
略談陳壽之蒙冤
0 F" |+ }6 O9 n; J* D6 I8 s2 d$ G+ ^$ R1 L0 j# a" s$ t* }
! y  {: m+ z. a* u
陳壽因評諸葛亮「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一語,而被評為「壽非良史」,早在北魏時期就已經有跡可考了。劉宋時期,大將毛修之兵敗投北,與崔浩結為好友,毛修之曾致書崔浩言:「昔在蜀中,聞長老言,陳壽曾爲諸葛門下書佐,得撻百下,故其論武侯云:應變將略,非其所長。」這件「謗壽」的事情本身實在是件無稽之談,諸葛亮死時,陳壽尚只是兩歲的幼童,何來「門下書佐」、「得撻百下」之說呢? / Z+ V& W2 ^% s5 t

3 Y; G' L' d, q. z+ t3 m" m到唐的時候,官修的【晉書】跟私修的【史通】不約而同的提出「陳壽非良史說」。【晉書】除載錄「壽父說」外,尚引了「丁儀、丁廙說」來證明陳壽非良史。可是到清時,考據大家趙翼、王鳴盛、張燴俱對此事情提出辯駁,如【二十二史劄記】稱此為「無識之論」,而王氏在「陳壽史皆實錄」(摘自【十七史商榷】)一文中則稱,「(陳壽)撰次亮集表上之,推許甚至,本傳特附其目錄並上書表,創史家未有之例,尊亮極矣」,並批「(【晉書】)好引雜說,固多蕪穢,此亦其一也」,而在張燴的【讀史舉正】一書中,則直接將此事歸類為【晉書】四百多個錯誤之一。1 J' _, X3 R; }. D

6 ?; g4 [$ [' g4 T- I( A而劉知幾則在【史通曲筆篇】中提到「蜀老猶存,知諸葛亮之多枉」,以此來指責陳壽之議諸葛亮為「記言之奸賊,載筆之凶人」,誠非良史。撇開劉知幾本身重蜀輕魏的立場,劉知幾引蜀地之口語耳傳當成證據來批陳壽的述史可信度,這對陳壽無疑是相當的中傷,也違反了劉知幾自己在【史通采撰篇】中所提到的「訛言難信,傳聞多失。如曾參殺人,不疑盜嫂,翟義不死,諸葛猶存 ,此皆得之于行路,傳之於衆口。倘無明白,其誰曰然」之理。) x% Q3 o; w2 Z: w
2 W6 f; n, i6 U+ ]' ~) i; e
平心而論,對諸葛亮,陳壽用盡了褒揚之詞,只以討論性的態度留下了唯一的「疑惑」,也正因爲這短短十個字,他不幸被蒙上不白之冤。從毛、房、劉的事例 (類似的事例還很多,就不一一列舉了)可以發現,只要諸葛亮穩坐神像的一天,人們就不能容忍陳壽之于諸葛亮才華的一點點「質疑」——哪怕它是經過了陳壽冷靜的思考,哪怕它也許是更接近於客觀真相的評價,哪怕用語中只包含了微小慎謹的試探性感情。人們所期待的諸葛亮絕不能僅只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雖然他在這方面的成就尤其高明),他同時也必須是個出類拔萃、舉世無雙的軍事家與智謀家!任何與此不合的話語或想法,都將遭到衆人的猛烈抨擊。個人以為,北魏崔浩在「答毛修之書」一文中為陳壽申冤之所謂,或許稱的上是比較中肯的評價了,「承祚(陳壽字)之評亮,乃有故義過美之譽,按其迹也,不爲負之,非挾恨之矣。」
9 W. Q+ v; m# O% n# K% [0 ?" Z$ h: p5 ]  R  K$ v1 ^
. W% |$ U7 p+ ^% l) U
6 x3 p8 k  ?4 H( j8 x) Z$ M# T6 C
不只是【丁儀、丁廙說】和【壽父說】尚有【孫盛異同記】也講述了關於陳壽的一段事,特引文如下,以咨共賞:3 O9 ~7 O% y5 Y3 C
4 E& R" o$ d0 Z# V, u9 C

! [/ }3 _7 z2 ~1 G4 f, o三國志‧諸葛亮傳 裴注 孫盛異同記" |. v. _* ~8 K3 {! q2 }- E. F  [

. a# I8 }! C7 H孫盛異同記曰:瞻、厥等以維好戰無功,國內疲弊,宜表後主,召還為益州刺史,奪其兵權;蜀長老猶有瞻表以閻宇代維故事。晉永和三年,蜀史常璩說蜀長老云:「陳壽嘗為瞻吏,為瞻所辱,故因此事歸惡黃皓,而云瞻不能匡矯也。」
/ h  p( ~# @* c' h$ [: F' D
7 o+ u9 Q1 [5 z! k5 k- p+ C* g: H$ `* C/ `7 d2 }6 B- N* u
尊君所提「陳壽曾為諸葛門下書佐」此句之「諸葛」,不知是意指「諸葛亮」或是「諸葛瞻」,或是「諸葛一家」,敝人見識淺薄,不知毛修所言意指,若指的是「諸葛瞻」或「諸葛一家」,那麼毛修所言非但不是悖論,而是和【孫盛異同記】相互佐證的,黃皓就不提了,若因此諸葛瞻未被立傳也豈不冤枉,而且蜀志僅15卷是三國志中最少的,這些總都不容否認吧。2 \4 R4 f9 Y, a$ ^) l
$ F; Q: i- `: T
其實我並非要「謗壽」,我對上述言論也僅是以參考心理待之,「謗壽」的包袱太重了,就算言之有理,我也不敢真正確認自已的所言,又其實敝人對陳壽所言對武候的評論「將略非其所長」沒什麼感覺,雖然有一點點偏見,但大致上都還好,也因為與其看評語,不如看史料描述來的直接,而我比較有興趣的部份在於陳壽「評語」的意指,也因此,若就算當成是陳壽個人對於武候北伐於「成果」上的詮釋與結語,並非是對於「作戰方法」、「行軍用兵」及」北伐策略」、「戰略目標與目地」的認識,我覺得這樣的看法也並不為過,只端看詮釋者以何者心理或角度視之。
$ N( J5 U5 m* D5 E& v1 ?
: I9 u/ p+ e* T9 ~. E照晉書‧陳壽傳:「元康七年(西元297年)病卒,時年六十五。」推算,諸葛亮逝世時(西元234年),陳壽確實年約二歲,但這也代表陳壽未曾見過武候領兵作戰,未曾目睹蜀軍以弱勢兵力與魏軍交戰之險惡情況,戰勢有危有安,而轉危為安不也是一種軍事才能的表現嗎?不也是一種應變、將略的表現嗎?而陳壽又有否注意到這點否?: g, @: o! l0 Y. J$ i* t
4 ?. L+ \8 n% e; O. Y
我到網路上查ㄌ一些資料發覺真ㄉ實在是...不得不說..羅大大請看是否有誤
! }  n& v5 \# c---------------------陳壽傳(晉書)「壽父為馬謖參軍,謖為諸葛亮所誅,壽父亦被髡(ㄎㄨㄣ,刑罰,剃髮也),故壽為亮傳,謂將略非所長。」此真無識之論也!( Z; I2 o; W# }) H5 |
9 Q% `. x0 m0 Y4 d
亮之不可及處,原不必以用兵見長。
) q1 ^4 h9 i# H, ~5 v2 @1 |$ _: J1 H
觀壽校定諸葛集表,言「亮科教嚴明,賞罰必信,無惡不懲,無善不顯。至於吏不容奸,人懷自勵。至今梁、益之民,雖甘棠之詠召公,鄭人之歌子產,無以過也。」
# X' ^* a3 I! a7 e3 f
$ Q# f' `3 q; Y; A0 Z5 e5 B! H又亮傳後評曰「亮之為治也,開誠心,布公道,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終於邦域之內,咸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
2 \8 }" m( {7 y0 h9 F- s) O
$ ~6 `) ?" j; F9 ^8 Z! h# X8 ~7 o; v其頌孔明,可謂獨見其大矣!
$ x2 S) A4 K  b/ @! H9 |' E
2 `: Y5 y5 h- ]( p又於楊洪傳,謂「西土咸服亮之能盡時人之器能也。」
$ ?" y2 ^! M1 E  d& Y5 N6 y  D1 U" H& A
廖立傳,謂「亮廢立為民。及亮卒,立泣曰『吾終為左衽矣!』」
& X, E: l+ @6 W: Z, D" v
, l* a( D7 l8 y- U: @% `- }3 Y李平傳,亦謂「平為亮所廢。及亮卒,平遂發病死。平常冀亮在當自補復,策後人不能故也。」/ O0 E7 j- t2 n7 Z6 {6 Y! s

# l% f4 ~9 |. Y  g- s4 \壽又引孟子之言,以為「佚道使民,雖勞不怨;生道殺民,雖死不怨殺者。」此真能述王佐心事。
( }* y+ E4 w, T- ^: [8 x& C9 H$ H: `6 X, l' D6 d; u) o
至於用兵不能克捷,亦明言「所與對敵,或值人傑,加以眾寡不侔,攻守異體,又時無名將,故使功業陵遲,且天命有歸,不可以智力爭也。」- n! {# g  b- t% f! S5 I) {8 T

  n& L' ]" {7 K& F8 _( T9 Y壽於司馬氏最多迴護,故亮遺懿巾幗,及死諸葛走生仲達等事,傳中皆不敢書。而持論獨如此,固知其折服於諸葛深矣!而謂其以父被髡之故,以此寓貶,真不識輕重者!! b9 {. D4 Q7 w
-----------------------------------------
8 q# K" ]2 }8 g5 P8 _5 K. B* H- M
% m- V6 n' a$ C; R( [1 Z0 D4 v春秋書「天王狩於河陽」,不言晉侯所召,而以為天子巡狩,既以開掩護之法,然此特為尊者諱也。至於弒君、弒父之事,則大書以正之。如許止、趙盾之類,皆一字不肯假借,所以垂誡,義至嚴也。
6 W6 I! W$ m+ l3 R6 V; G5 S1 I
& g3 {3 K- H% N4 l6 s5 E1 {6 j- |自陳壽作魏本紀,多所迴護,凡兩朝革易之際,進爵、封國、賜劍履、加九錫以及禪位,有詔、有策,竟成一定書法。以後宋、齊、梁、陳諸書,悉奉為成式。直以為作史之法,固應如是。然壽迴護過甚之處,究有未安者。4 f/ B5 _' ~  \9 V

0 E* d7 p/ q$ b0 _% b- g' x, Q4 }漢獻帝遜位,魏封為山陽公,及薨,追謚為漢孝獻皇帝。魏紀即稱之為獻帝,不曰山陽公也。魏常道鄉公遜位,晉封為陳留王,及薨,亦追謚為元皇帝,則魏紀亦應稱為元帝,乃僅以陳留王紀事,而絕無元帝之稱。則已異於山陽書法矣。
2 x1 O  }& `! A% L: ~" K$ i5 p5 A$ Z( r! E) ~
司馬師之廢齊王芳也,據魏略云「師遣郭芝入宮,太后方與帝對奕。芝奏曰『大將軍欲廢陛下。』帝乃起去,太后不悅,芝曰『大將軍意已定,太后但當順旨。』太后曰『我欲見大將軍。』芝曰『大將軍何可見耶?』太后乃付以璽綬。」是齊王之廢,全出於師,而太后不知也。魏紀反載「太后之令,極言齊王無道不孝。」以見其當廢。其誣齊王而黨司馬氏,亦太甚矣!$ b- K$ Q7 l! _4 u
* v5 U$ R( f' r& m
至高貴鄉公之被弒也,帝以威權日去,心不能甘,發甲於凌雲臺,親討司馬昭。昭令賈充拒之,時相府兵尚不敢動,充即諭成倅、成濟曰:「公畜養汝等,正為今日。」濟乃抽戈犯帝,刃出於背而崩。此事見漢晉春秋、魏氏春秋及世語、魏末傳,是司馬昭實為弒君之首。乃魏志但書「高貴鄉公卒,年二十。」絕不見被弒之跡。反載太后之令,言「高貴鄉公之當誅,欲以庶人禮葬之。」并載昭奏稱「公率兵向臣,臣即敕將士不得傷害。騎督成倅弟成濟,橫入兵陣,傷公,進至殞命。臣輒收濟付廷尉,結正其罪。」等語。轉似不知弒君之事,而反有討賊之功。本紀如此,又無列傳散見其事,此尤曲筆之甚者矣!然此猶曰「身仕於晉,不敢不為晉諱也。」, M! }/ Q5 G/ P& L/ A

2 y' ^+ [1 \- A5 ^# [. [; N% p: @至曹魏則隔朝之事,何必亦為之諱?乃曹操之征陶謙,9 }. w; P6 K" u9 w) d3 ?( S

# o. a: Z9 H3 j. u' A; @據世語謂「操父嵩在泰山華縣。操令泰山太守應劭資送兗州,謙密遣數十騎,掩殺操弟德於門下,嵩穿後垣欲遁,先出其妾,妾肥不能出,嵩與妾遂皆被害。」是嵩之被難,實謙使人殺之也。, d: X6 p6 v: N9 w' F
曹騰傳亦謂「嵩子操起兵,嵩不肯從,與少子避難琅邪,為陶謙所殺。」應劭傳亦謂「嵩與少子德避難琅邪。應劭遣兵迎之。未到,而陶謙素怨操,使輕騎追殺嵩、德。」
  }* e) m- A" O# P0 G4 L  h0 m' j" j0 D韋曜吳書則謂「謙本遣張闓護送,闓見嵩輜重多,乃殺嵩,取其貲奔淮南。」是嵩之被殺,由闓之利其財,而非謙本意也。& `# q) |& A' c+ F
案謙生平非嗜利忘害者,且嵩未被害之前,操未嘗加兵於徐州,則劭傳所謂謙怨操數擊之者,殊非實事。而吳書所記,必係闓南奔後自言其事,當屬可信。
6 W+ r9 G/ \: s. l後漢書謙傳亦謂「別將守陰平者,利其貲貨,遂襲殺嵩。」而壽作陶謙傳,則專據世語,謂「嵩為謙所害,故操志在復讎。」此則因操之征謙,所過無不屠戮,凡殺男女數十萬人,雞犬無餘。故坐謙以殺嵩致討之罪,而不暇辯其主名也。
9 M) U* V; @' n! ]8 j: _- K5 @------------------------------------------
+ s" r8 d8 }! ]4 F$ T
0 s& G# z! A5 o劉辟死年
0 k0 Z+ ?: \* e/ s
* ]# ?# r( |. v! M8 Y2 [1 ^6 w魏武紀「建安二年,汝南黃巾賊何儀、劉辟、黃邵、何曼等眾各數萬,操進軍討破之,斬辟、邵等。」是辟已就戮矣。而「建安五年,操與袁紹相拒於官渡。汝南降賊劉辟等叛應紹,略許下。紹使劉備助辟。」是辟初未嘗死,但降於操,至此又叛應紹也。一紀中已岐互若此。而於禁傳「禁從征黃巾劉辟、黃邵等,夜襲操營,禁擊破之,斬辟、邵等。」此事敘在從戰官渡之前,即建安二年事也,則辟實已死也。蜀先主傳「操與紹相拒於官渡,汝南黃巾劉辟等,叛曹應紹,紹遣先主與辟等略許下。」則又是建安五年事,而辟尚在也。何以紀、傳又適相符耶?豈其時有兩劉辟耶?
) k# b! N& o0 H/ f8 V
# g0 A2 \+ y( h4 o; V  |' Q' V1 l明帝時尚稱權、備: J; L3 \9 ^5 i3 }4 [* Q' x7 U

9 S9 }, q/ [1 f# i0 w. Z8 H8 d高堂隆傳「魏明帝大營宮室。隆疏諫曰『今吳、蜀二賊稱帝,若有人來告,權、備並修德政,陛下聞之,豈不惕然!』」案蜀先主崩於魏文帝黃初四年,何得於明帝時尚稱權、備?此必有誤字也。3 ^- |  Z( u: g/ _7 J1 G# Y8 B- P

% t0 C8 }1 |6 |# K子喬何人
; v' y: f6 Z" ~" F  j: F6 O1 Y9 f' I$ o; ]# s
吳孫輔傳「其子松為射聲校尉都鄉侯,黃龍三年卒。蜀丞相諸葛亮與兄瑾書曰『既受東朝厚遇,依依於子弟,又子喬良器,為之惻愴,其所與亮器物,感用流涕。』其悼松如此,由亮養子喬咨述云。」此段文字最不可解。子喬乃瑾子,出繼亮為後者。蓋子喬嘗為亮述松之為人也。然所謂「依依於子弟」及「與亮器物」,果何謂也?豈亮前奉使至吳時,與松相識。其後松又託喬,附致器物於亮耶?然文義究不明新。
# O* W# R7 B- p5 o; d0 {4 }) Y* V; W! u& p  Z8 N
建安二十四年呂布尚存
, P" T; t2 O5 @" ~! O( @. A0 D# z+ ~+ V, v
陸抗傳「抗都督西陵,自關羽至白帝。」白帝,夔州城也。關羽或亦地名。蓋羽守荊州,後人遂以其名名其地耳。此尚非有誤。夏侯惇傳「建安二十一年,從征孫權。二十四年,曹操擊破呂布軍於摩陂,召惇同載,以寵異之。」案操擒布在建安二年,距建安二十四年,已二十餘載,何得尚有破布之事?考是時,關羽圍曹仁,操遣徐晃救之。操自洛陽親往應接,未至而晃破羽,羽已走,操遂軍摩陂。則惇傳所云呂布,必關羽之訛也。1 F; V! K& m! _( b; A0 M

8 Z: B( x+ W7 e, N: I- G孫壹死年2 v6 i$ U5 I" X+ W

9 q' t, J  ?; L; A又吳志孫壹傳「孫綝遣朱異潛兵襲壹,壹奔魏,魏以為車騎將軍,封吳侯,以故主齊王芳貴人邢氏妻之。魏黃初三年死。」案黃初係魏文帝年號,文帝至齊王芳被廢,已二十餘年,何得妻芳妃?後又死於黃初也?魏志:壹之來降,在高貴鄉公甘露二年,則其死當在景元、咸熙閒,今曰黃初三年死,亦必誤也。
6 h* v$ Q% n5 {& n7 n/ k3 R
. x5 n  c* u1 t5 k8 M" W
# B9 o9 L- c- k2 }$ f三國志》
6 u" m5 F& U" t! \" ?+ O& }1 J
4 n& Q3 e8 Q/ o" q: @《三國志》與司馬遷的《史記》,班固的《漢書》及范曄的《後漢書》並稱為”〝前四史〞。考其著作年代。實在《後漢書》之前,作者為陳壽。, o- q( G5 M" y6 x

$ G, V: m7 y: C6 a5 }/ W) r- J1)作者生平及撰述經過: ) _1 Z, t& o! W
陳壽,字承祚,巴西安漢人,生於蜀漢後主劉禪建興十一年(223年) ,卒於晉惠帝元康七年(297年) ,終年六十五歲,陳壽少時受學於當時著名的史學家譙周, 「聰警敏 ,屬文富 」,並熱衷於研讀古代歷史名著《尚書》、《春秋》三傳及《史記》等書。 在蜀漢政權下,陳壽任東觀秘書郎。當時宦者黃皓專權,許多朝臣都爭相諂附,惟陳壽獨不然,故屢遭譴黜。炎興元年(263年),蜀漢為曹魏所滅。兩年後,司馬炎奪取曹魏政權,建立晉朝,是為晉武帝。在晉朝的政權下,陳壽的才華因得張華的賞識,故得以推舉為孝廉,任佐著作郎。在任佐著作郎期間,曾受中書監荀 ,中書令和岕的委託,定諸葛亮故事,關於秦始十年(274年)編成《諸葛亮集》二十四卷。武帝太康元年(280年)滅吳,中國復歸統一,乃整理三國史事,成《三國志》。在陳壽之前,對於三國的歷史著述,己有不少,但都限於一個地區,或只寫曹魏,或專記吳事,像陳壽定樣合三國歷史而為一書,而此在紀傳體史上,亦可說是個創舉了。
: t! K; g' ^0 |. v  g
  b4 }: A" x" C+ o8 C《三國志》 得獲朝廷認可行世,實在陳壽死後,當陳壽於元康七年(297年)病故於洛陽時,梁州大中正.尚書郎范頠等上表日 等按故治書侍御史陳壽作《三國志》辭多勸誡,明乎得失,有益風化。雖之耙不若相如,而質實過之。願垂采錄。後來.詔下河南手,洛陽令就家寫其書,因而陳壽私著的《三國志》遂正式得到西晉王朝的官方認可。( Q1 v0 r5 D2 N. W$ J- z0 B. R6 u# T

# Y$ y+ p! \4 f7 k2)體例及內容特色
0 Q5 k) a& k) g1 H; }. @6 w8 z# i  A3 D  g7 ?: f' ]7 d
《三國志》乃私修紀傳體斷化分國史,全書六十五卷,分為魏、蜀、吳三書,計<魏書>三十卷,<蜀書>十五卷,<吳書>二十卷,三書之間,亙有聯系,主要記載了魏文帝 初元年(220年)至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間魏、蜀、吳三國史事。
3 a1 P# v1 I5 D9 w) v# B
- T$ Y9 x( k3 H& M# _《三國志》一書的體例仿《國語》,列國分立,而參乎《史記》、《漢書》之法,可說是紀傳體斷代國別史。《三國志》一書,雖名為志,但書中無表無志,名稱上亦無本紀,但《魏書》前四卷──武帝操、文帝丕、明帝叡及三少帝(齊王芳、高貴鄉公髦、陳留三 )實即本紀。大抵而言,陳壽是以曹魏的數篇帝紀作為全書的綱領,提挈三國時期的歷史大事,而後六十一卷為傳,是對綱領的充實。
. I2 W# x  r1 k9 `% k9 L- R
) {8 p' o& J# m三國國序: 《魏書》首四卷提挈三國時期的歷史大事,為全書綱目所在,六、七、八卷記群雄事蹟,表明東漢未年州牧割據之勢,用以烘托曹操勢力由小變大,統一北方的經過,又繼之為參與曹氏集團軍國大計的內幕 策人物二荀,而其餘二十卷分寫宗王、謀臣、將帥、邊族等。* u3 O* V! G* P+ f7 j
3 p# T/ C; B+ t3 {& n2 w% Z' y$ {
《蜀書》先立《二牧傳》(劉焉、劉璋) ,以明蜀漢奠基由來,繼立《先主備》、《後主襌》及后妃傳,又繼之為《諸葛亮傳》,表明諸葛亮身後系蜀漢興衰的重大作用,其餘各卷則分寫將帥、謀臣等人的事蹟。
5 d' b6 ?# N0 W3 T! I7 V) y
4 m9 L9 q% |, m/ e5 x1 |% k《吳書》先立孫堅、孫策傳,表明孫吳政權建立的原因和條件,從而襯托出孫權承父兄之業而雄據東南,繼之為《孫權傳》及著重介紹江東主持軍國大計的重臣如周瑜、魯肅、呂蒙及陸遜等人的事蹟。此外、《吳書》亦分別記述了文臣、武將、忠良、清名、文學及術數等。
+ X$ f; ]5 Q' w. A, w" }& P8 L1 D& e8 b4 B  Z
綜觀而言,《三國志》雖國別記事,然能把握關鍵敘述,所述黃巾興亡,董卓之亂與群雄混戰,官渡、赤壁、 陵三大戰役的發生與魏、蜀、吳三分天下形勢的奠定,魏明帝傳位稚子,司馬懿除曹爽而為魏晉興替的轉折,諸葛亮之死與蜀漢衰落,孫權晚年猜而 敗亡之機等等,不但清晰地勾劃出三國興亡的脈絡,而且更保存了當時各國大量的史料。5 E$ Y2 Z8 g6 \
; k2 ~! a7 v+ y/ g8 I
3)《三國志》在中國史學史上的地位:
5 u% R; p/ O- ^' e7 M  A; D% `; o7 m# W1 O% U1 g$ P
《三國志》三國關書,創新了紀傳體史書的寫作形式,陳壽為魏、蜀、吳三國各寫一書,這在紀傳體史書中可說是一種創新。陳壽以”三國”`瞻名書,即表現了三國鼎立的歷史事實。同時,全書採用三國並敘的方法。各書雖紀,傳名目有異,但蜀、吳諸主傳皆與紀基本相同,而這種編纂體例頗能反映三國歷史的實況。陳壽三國並書的先例一開,影響後世甚大.唐初李延壽撰《北史》《南史》實仿其體例而稍加變革,元修遼、宋、金三史,亦是仿陳,李之意而定其體例。/ o% c, s1 Q3 b

( T: l. i1 Z) O6 l% f- F此外,陳壽在兇險的政治、環境下創立了以迴護,曲筆等方法撰史。而這在其寫漢、魏、晉交替之際的。”襌讓”表現得最為突出。如漢獻帝被迫襌位於曹丕, 《魏書.文帝紀》將獻帝襌位寫成完全出於自願主動.埋沒了被脅迫的形跡。
0 h( M, o% M3 N
+ N9 x5 f$ @/ _7 h6 j由晉至五代,西朝統治者多以”襌讓”方式達到篡位目的,而陳壽所創始的迴護之法.遂成各朝國史寫鼎革的程式,清人趙翼於《廿二史劄記》指出: 「自陳壽所創始的迴護之法,凡兩朝革易之際,進爵、封國、賜劍履、加九錫,以及襌位.,有詔有策,竟成一定書法。以後宋、齊、梁、陳諸書悉奉為成式。」陳壽的迴護筆法,雖備受後世史家非議,但在史書編纂上,不能不說是一種新的發展,並且深遠影響了後世官方修史編寫手法。
  s8 q2 I/ u2 ^% l% `- w1 Y9 J7 w1 N- a% x- C
再者,陳壽《三國志》引起了史家對正統問題的重視和爭論。在《三國志》一書中, 陳壽以曹魏為正統,而其正魏,是承《史記》。《漢書》以來提倡政治上正統所在的撰史傳統,但卻引起了後世史家對正統問題的重視,特別是三國的正統論更一直是中國歷史和史學史的重要爭論問題。- d( u6 f. D$ Q! T; X, W6 M- v/ z5 P

, [% ?* K; P$ S4 V東晉習鑿齒作《漢晉春秋》對《三國志》之以魏為正統,開始提出異議,主張以蜀漢為正統。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鑑》卻仍以魏為正統。南宋朱熹《通鑑綱目》則贊同習鑿齒而非難陳壽。此外,南宋肅常《續後漢書》、元郝經《續後漢書》等都為劉蜀爭正統。這些著作實際是為各自成書時的政治服務。《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云:”以理而論,壽之謬萬萬無辭,以勢而論,則鑿齒帝漢順而易,壽欲帝漢順逆而難。蓋鑿齒時晉已南渡,其事有類乎蜀,為偏安者爭正統,此孚於魏當代之論者也。壽則身為晉武之臣,而晉武承魏之統,偽魏是偽晉矣,其能行於當代哉!此猶宋太袓篡立近,於魏,而北漢,南唐跡近於蜀,故此宋諸儒皆有所避而不偽魏,高宗以後,偏安江左,近於蜀,而中原魏地全入於金,故南宋諸儒乃紛紛起而帝蜀。此皆當論其世,未可以一 繩也。0 E1 O) k5 E- Y' h+ g8 Q
, x  Z/ X1 o( [6 h2 c
誠然,陳壽之所以以魏為正統,實有其難言之苦衷,是受到其當時政治環境的制肘。誠如《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所言,陳壽既為”晉武之臣”,而晉武帝是承魏之統,故陳壽若不以正統歸魏,而晉亦白必非正統,此自然是陳壽所不能為的。至於東晉與南宋都是偏安江左,僅剩半壁山河,情況與蜀漢相似,故其時史家都以蜀漢為正統。無論如何,在政治權分立的局勢下,以史書倡立正統而啟後世紛爭,實由陳壽的《三國志》開其端。
; i2 Z% k! V  _
1 f4 u' G* x  X4 `% ^; `2 w最後,魏晉南北朝的史籍保存至今的,為數不多,故《三國志》敘錄了自公元184年至280年這一歷史階段的故實,便有典籍下的史料價值。如《魏書.張魯傳》、《蜀書.劉焉傳》,保存了五斗米道的原始材料, 《魏書.華陀傳》保存了古代醫學的事跡, 《魏書.張燕傳》保存了黃巾起事後,張角餘黨繼續叛亂的史實, 《魏書》的《外國傳》,具體敘述了烏 ,鮮卑,高句麗及倭人之社會生活狀況,此皆極其珍貴之史料。再者,陳壽所作諸傳,照顧層面很廣,凡是三國時期在政治,經濟,軍事上有關係的人物,以及在學術思想,文學,藝術,科學技術上有貢獻者,陳壽幾乎都綱羅其事跡,寫在書中,又根據其重要程度的不同,或立專傳,或用附見,其間雖難免偶有遺漏,但《三國志》一書,實伙後世研究三國史事、人物不可或缺的典籍。
2 }! a( Z. T0 r
3 M$ ]* g0 a" U" o$ m) Q    總括而言,陳壽的《三國志》既創新了紀傳體史書的寫作形式,又發展了其編寫手法。這對鞏固紀傳體史作在中國史學上的地位,曾起著一定的作用。特別是官修的正史,或沿其列國並書的體製;或襲其寫篡朝換代程式的手法,可見《三國志》對史學發展的推動意義也不可忽視。《晉書.陳壽傳》論言:“丘明既沒,班馬 興,奮鴻筆於西京,騁直詞於東觀,自斯己降,分明競爽,可以繼明先典者,陳壽得之乎!”) x. m0 E* [. {. \( z

2 B1 n4 G) V# o& M    誠然,陳壽的《三國志》雖較《史記》、《漢書》略為遜色,但卻實是研究三國歷史不可載缺的史籍,且亦不愧是繼史、漢以後出現的一部良史,為後世素材來推重的「前四史」之一。
年輕的戰略家——李世民5 e  f1 q/ A  ]0 W

% t- a. b/ c1 F/ k2 y" H(http://www.epochtimes.com)4 j% I6 J0 F8 r7 `, ]
唐太宗李世民出生於西元599年1月(隋開皇十八年十二月),649年(貞觀二十三年)去世。終年僅五十歲,他是一個在隋末亂世中成長起來的成熟早、功績高、壽命也短的封建名君,受到歷代帝王將相和百姓的推崇與讚美。太宗是死後的廟號,諡號爲「文皇帝」,但後人稱呼最多的是「唐太宗」,有時也稱「文皇帝」。「世民」的含義是「濟世安民」。
) s' E9 b0 A4 L5 o8 r0 v0 m! u' k8 g) K' a- v, ]/ J
李氏家族是關隴地區的貴族集團之一。李世民的曾祖父李虎在西魏時官拜太尉,這是當時最高武官。後來因輔佐北周代替西魏有功,被封爲八柱國之一,死後追封爲唐國公。祖父也任北周的柱國大將軍,父親李淵還是隋文帝獨孤皇后的姨侄。母親竇氏,聰明而善於書法,模仿起丈夫李淵的筆迹,達到以假亂真的地步。李世民兄弟四人,哥哥建成,弟弟玄霸、元吉和智雲,玄霸幼年早亡,智雲在太原起兵後被隋朝官吏殺死,年僅十四歲。 8 Y, n5 m  e4 G

6 u  g* L4 y8 T- z1 x/ z) w李世民十六歲時和十三歲的長孫氏結婚,就是後來賢明的長孫皇后。少年時期的李世民雖然也讀書,但他最喜歡的還是練武。4 [& q# C  \  C; i% ~0 y. f1 p
7 m7 c$ Q1 t+ _- Z2 m  |$ h( \
西元615年(隋大業十一年),隋煬帝巡查北方要塞時,遭突厥始畢可汗幾十萬騎兵襲擊,雁門一帶四十一座城失陷三十九座,隋煬帝困守雁門城內,將求救的詔書捆在木板上放進南流的汾水中,命令各地募兵救援。李世民就在這時應募入伍,隸屬屯衛將軍雲定興部下。李世民向雲定興獻出疑兵之計:「始畢膽敢領兵圍困天子,一定是估計到我們倉促應戰無法增援解圍,我們應當在白天遍設旌旗幾十裏,在夜裏則擂鼓相應,敵人必定會以爲大隊救兵已到,便會聞風而逃。若不然,現在敵衆我寡,萬一敵軍傾巢出擊,我們就難以支撐了。」雲定興立即依計行事,突厥人果然中計,匆忙引兵退去。 # i1 M* }( f+ p/ b
1 i7 t! l, D- I% I+ t8 D& h: `
在太原隨父親李淵起兵後,李世民和李建成領兵首戰西河郡,西河郡在太原的西南面,是以後進兵長安的必經之路。兄弟二人治軍嚴明,長驅直入,攻下西河並生俘郡丞貪官高德儒,李世民怒斥道:「興義兵,正爲誅佞人爾!」而後將其斬首。西河首戰大捷,李世民兄弟往返只用了九天,李淵迎接凱旋而來的兩個兒子時興奮地說:「以此行兵,雖橫行天下可也。」; `" E3 @/ y) b

3 d; I8 e7 W6 O+ K! A此後,在南下攻霍邑時,李世民又哭勸父親放棄回撤太原的打算,下決心攻佔霍邑,取得騎兵戰勝步兵的勝利。當時,李淵留李元吉守太原,自己率李建成和李世民等將士三萬人南進到賈胡堡,離霍邑五十裏。霍邑有隋兵兩萬固守,這時李淵糧草將盡,又逢陰雨連綿,背後則傳來突厥將要趁虛襲擊太原的消息,李淵決定先回太原從長計議。李世民則分析形勢,說守軍並不可怕,應攻下後直搗鹹陽號令天下,才能爭取戰略上的主動與優勢。
  d* a$ B! @" q! C7 ~$ W9 I" n/ j# a, N' e% v) ^6 r
李淵不睬李世民的意見,下令班師。李世民急切之下放聲大哭,帳中的李淵聽到了,出來問他,李世民說:「現在我們起兵是正義之師,前進則戰無不勝,後退必將潰散。潰散在前,敵人乘虛攻擊於後,兵敗身亡在所難免,所以如此悲痛而哭泣。」 ( k0 ~% `6 s+ S# n8 f5 c* g( N

8 [6 y  M) h; N! Q4 Q- J李淵終於醒悟,下令追回已經回撤的軍隊。不久,糧草也運到了,李淵父子領兵直搗霍邑。李世民和李建成各領幾千精騎兵去挑戰。守將貿然出城迎戰,先被騎兵挫敗,後又被騎兵截斷退路,受到夾擊的守軍很快潰散,霍邑終於落入李淵父子之手。 / W) H$ s; v  x/ n
+ ^8 u: z: `7 S0 t
在圍攻關中門戶河東時久攻不克,李世民主張先入關直取長安,長安一下則河東不戰自降。李淵採納了他的意見,兵分兩路,一路取長安,一路繼續圍困河東。果然在長安攻陷之後,河東守將見大勢已去,開城投降。
http://www.xvideos.com/video451827/rio_filter-074_babe_filter-037_and_squirt
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新主題 | 舊主題>>
娛樂滿紛 26FUN » 吹水版 » [CHECSS仔的歷史研討站]-有趣歷史收集處[+左]

重要聲明:26fun.com為一個討論區服務網站。本網站是以即時上載留言的方式運作,26fun.com對所有留言的真實性、完整性及立場等,不負任何法律責任。而一切留言之言論只代表留言者個人意見,並非本網站之立場,用戶不應信賴內容,並應自行判斷內容之真實性。於有關情形下,用戶應尋求專業意見(如涉及醫療、法律或投資等問題)。 由於本討論區受到「即時上載留言」運作方式所規限,故不能完全監察所有留言,若讀者發現有留言出現問題,請聯絡我們。26fun.com有權刪除任何留言及拒絕任何人士上載留言,同時亦有不刪除留言的權利。切勿撰寫粗言穢語、誹謗、渲染色情暴力或人身攻擊的言論,敬請自律。本網站保留一切法律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