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主題 | 舊主題>>
娛樂滿紛 26FUN » 吹水版 » [CHECSS仔的歷史研討站]-有趣歷史收集處[+左]
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Originally posted by derek23 at 2005/12/5 22:54:* s  l0 D. h. Z, d
大家最鍾意邊個朝呀?7 F" Q8 _4 M. p
, C& c$ ^3 I' `2 u

0 ^3 {1 ?. |/ a: z( T2 t8 l, o% q2 p; [

' f: G( v5 U8 f# R) x* @中國歷...
& ~0 M; r, _  e
C仔氏朝
http://www.xvideos.com/video451827/rio_filter-074_babe_filter-037_and_squirt
孫子兵法+ K) U# e5 o- k9 c1 o# V/ k( F

) N9 @$ t% I6 ~1 x( W$ R  0 W2 X0 ~: K+ S* k0 b
第一篇 始計
, E* L, O/ G. a第二篇 作戰
; Z  P2 J- \! C5 N第三篇 謀攻 7 T  H1 u; ^" K1 [. \6 y
第四篇 軍形
4 I4 t- ~" Q# H# Y8 Z第五篇 兵勢
% e& j8 P7 v5 x$ F# m% [第六篇 虛實 % Q- J( @% n1 x6 b- B
第七篇 軍爭
4 m1 G2 ^. w. I* K8 {第八篇 九變 1 x4 l6 A7 }: ^- ?
第九篇 行軍
. I5 U! Q0 c2 _/ a第十篇 地形 4 }5 f1 Y, {- y7 h( x9 U1 ]
第十一篇 九地
/ j1 w; t! C" G* v6 @8 o- e第十二篇 火攻
* n) m  ~  s) w8 d# E* \$ Q$ s第十三篇 用間
3 o& N. ]* {/ n; R$ Z9 v  5 U2 e4 ~0 V$ Y! I
  
3 B6 N6 w) d+ w) V6 C) r  
1 Y0 O6 b% i' z0 q
6 C- w" U( p9 n# q6 A# {$ v  始 計 篇 第 一 ( \) L8 Y7 A, V& S- c- L5 M5 b; l
  ( L3 T/ @  D* E# D

" f; s+ Q' N" l. a# X    孫 子 曰 : 兵 者 , 國 之 大 事 , 死 生 之 地 , 存 亡 之 道, 不 可 不 察 也 。
7 d8 e" G" E# V$ d3 P& ?! v3 e" j$ X; N6 F9 P! u7 n2 z
    故 經 之 以 五 事 , 校 之 以 計 , 而 索 其 情 , 一 曰 道 ,二 曰 天 , 三 曰 地
& O. {: t8 M( ^/ a5 d, w, 四 曰 將 , 五 曰 法 。
  b, e) X* V- e" S/ F  v! J. |! }- O4 n* ~
    道 者 , 令 民 與 上 同 意 , 可 與 之 死 , 可 與 之 生 , 而不 畏 危 也 。 天 者
) c! g/ X. ^: z) b, 陰 陽 , 寒 暑 , 時 制 也 。 地 者 , 遠 近 , 險 易 , 廣 狹 ,死 生 也 。 將 者 ,
1 U& i" h' g/ r% T9 B# a; g, j  Q智 , 信 , 仁 , 勇 , 嚴 也 。 法 者 , 曲 制 , 官 道 , 主 用 也。 凡 此 五 者 , 將
! s8 ^. i- a6 V$ \: u& N莫 不 聞 , 知 之 者 勝 , 不 知 者 不 勝 。 1 `" U. C3 ^" C. q; ?0 U
2 B0 \; J0 W4 s( r/ v) Z7 }3 E
    故 校 之 以 計 , 而 索 其 情 。 曰 : 主 孰 有 道 , 將 孰 有能 , 天 地 孰 得 , : z( {% n2 y3 @4 o; {$ t
法 令 孰 行 , 兵 眾 孰 強 , 士 卒 孰 練 , 賞 罰 孰 明 , 吾 以 此知 勝 負 矣 。 將 聽 . j% m( Q. x" r2 g6 u9 G  A) y
吾 計 , 用 之 必 勝 , 留 之 ; 將 不 聽 吾 計 , 用 之 必 敗 , 去之 。
$ w, ?' H# m8 U" S+ E1 V+ y
4 q& d$ B9 F& z. |0 N    計 利 以 聽 , 乃 為 之 勢 , 以 佐 其 外 ; 勢 者 , 因 利 而制 權 也 。
! k% `8 t$ `& |8 M, ~9 Y; u
4 i. \/ e* q9 ]  K5 v" s8 u    兵 者 , 詭 道 也 。 故 能 而 示 之 不 能 , 用 而 示 之 不 用, 近 而 示 之 遠 ,
/ c8 c& b; \5 E5 z0 l* U遠 而 示 之 近 。 利 而 誘 之 , 亂 而 取 之 , 實 而 備 之 , 強 而避 之 , 怒 而 撓 之
' A4 h2 }$ `( X0 Q! Y9 D0 |9 _  J, 卑 而 驕 之 , 佚 而 勞 之 , 親 而 離 之 。 攻 其 無 備 , 出 其不 意 , 此 兵 家 之
* p# s5 b9 L! F  {/ }! p2 V勝 , 不 可 先 傳 也 。 8 d  g( f1 G  C

. E; M2 c. q/ `" K& k3 D* |( T    夫 未 戰 而 廟 算 勝 者 , 得 算 多 也 ; 未 戰 而 廟 算 不 勝者 , 得 算 少 也 ; . @$ c( @# l# c( P" ?6 k. T
多 算 勝 , 少 算 不 勝 , 而 況 於 無 算 乎 ? 吾 以 此 觀 之 , 勝負 見 矣 。 5 g2 Y& W) P- _# s
  , t, C' [  {6 ?8 j/ ]
  
1 z% o9 m- z0 u# x$ Y9 m5 Z! Q$ H& e$ D4 {, v
  作 戰 篇 第 二
5 t5 ]0 m8 x+ c) `  % O) @; p/ _5 _3 F7 R8 V
' W6 o' R4 u+ e) M! L
    孫 子 曰 : 凡 用 兵 之 法 , 馳 車 千 駟 , 革 車 千 乘 , 帶甲 十 萬 ; 千 里 饋
. `9 Q9 ~! @% r糧 , 則 內 外 之 費 賓 客 之 用 , 膠 漆 之 材 , 車 甲 之 奉 , 日費 千 金 , 然 後 十 , a! k; H& U/ }3 |* l$ \) N
萬 之 師 舉 矣 。
) c$ O: T# ]0 g5 u  H/ E0 u* Z- ~2 B7 K6 e' v/ J4 w2 N
    其 用 戰 也 貴 勝 , 久 則 鈍 兵 挫 銳 , 攻 城 則 力 屈 , 久暴 師 則 國 用 不 足 ) I" `7 y3 c& v# s
。 夫 鈍 兵 , 挫 銳 , 屈 力 , 殫 貨 , 則 諸 侯 乘 其 弊 而 起 ,雖 有 智 者 , 不 能 - Q; v7 w0 u% {* Q$ H, s. f
善 其 後 矣 ! 故 兵 聞 拙 速 , 未 睹 巧 之 久 也 ; 夫 兵 久 而 國利 者 , 未 之 有 也
) u5 f2 h, l2 g1 d) y" l' c3 M' t+ z! C, r
- [- b7 H. U) e
    故 不 盡 知 用 兵 之 害 者 , 則 不 能 盡 知 用 兵 之 利 也 。善 用 兵 者 , 役 不
  p6 D8 {% B. B6 F5 W: g9 W再 籍 , 糧 不 三 載 , 取 用 于 國 , 因 糧 于 敵 , 故 軍 食 可 足也 。 國 之 貧 于 師 : p5 S, {/ G2 @6 y. D( S1 w2 ]3 k
者 遠 輸 , 遠 輸 則 百 姓 貧 , 近 于 師 者 貴 賣 , 貴 賣 則 百 姓財 竭 , 財 竭 則 急
8 g3 v: A( m6 M8 H) G于 丘 役 , 力 屈 財 殫 , 中 原 內 虛 于 家 , 百 姓 之 費 , 十 去其 七 , 公 家 之 費 2 Z' e, O0 s! E+ G+ [' P  G0 l
, 破 車 罷 馬 , 甲 冑 矢 弩 , 戟 楯 蔽 櫓 , 丘 牛 大 車 , 十 去其 六 。 ; f* Z. ?6 c$ h  J$ U, q" g: \  I! o# p4 _

0 [% O  x, {' x8 H0 z8 w1 M; A( R    故 智 將 務 食 于 敵 , 食 敵 一 鍾 , 當 吾 二 十 鍾 , 萁 稈一 石 , 當 我 廿 石 ! Y. g, o6 |" `7 }* B8 v' {7 l/ o
。 故 殺 敵 者 怒 也 , 取 敵 之 利 者 貨 也 。 故 車 戰 , 得 車 十乘 以 上 , 賞 其 先 得 者 , 而 更 其 旌 旗 , 車 雜 而 乘 之 , 卒 善而 養 之 , 是 謂 勝 敵 而 益 強 。 " r7 R# z- V. _% j& ~
( d$ B1 O$ V# J! ~, @8 F
    故 兵 貴 勝 , 不 貴 久 ; 故 知 兵 之 將 , 民 之 司 命 , 國家 安 危 之 主 也 。 " e" l) n, Q1 s  Z+ \) D
  
( f; x3 g( ]9 p- ^5 w6 m  j  9 @7 _1 i( p4 j) b3 x

# \' v# ^6 `( T0 D1 C4 H  謀 攻 篇 第 三
3 q* O5 Q9 q4 U3 Y5 @  , `  D+ n; \. A  I# s* S6 T

+ Y% }. x2 J/ R2 c1 P, Q    孫 子 曰 : 凡 用 兵 之 法 , 全 國 為 上 , 破 國 次 之 ; 全旅 為 上 , 破 旅 次
& `9 K1 F/ n; D. D" l之 ; 全 卒 為 上 , 破 卒 次 之 ; 全 伍 為 上 , 破 伍 次 之 。 是故 百 戰 百 勝 , 非 善 之 善 者 也 ; 不 戰 而 屈 人 之 兵 , 善 之 善者 也 。
8 V8 b& |6 U, y* P0 `
9 L; X/ p1 j% i    故 上 兵 伐 謀 , 其 次 伐 交 , 其 次 伐 兵 , 其 下 攻 城 。攻 城 之 法 , 為 不 8 m& {3 M4 p# h0 l  V8 b
得 已 ; 修 櫓 轒 轀 , 具 器 械 , 三 月 而 後 成 ; 距 闉 , 又 三月 而 後 已 ; 將 不
: r) J8 H6 E! f" U+ t勝 其 忿 , 殺 士 卒 三 分 之 一 , 而 城 不 拔 者 , 此 攻 之 災 也。   ?9 I8 ?- j6 g: `

: M* F& ?" n0 r0 G& ]/ ~9 Z/ |    故 善 用 兵 者 , 屈 人 之 兵 , 而 非 戰 也 ; 拔 人 之 城 ,而 非 攻 也 ; 毀 人 ; q. b, y& o. w
之 國 , 而 非 久 也 。 必 以 全 爭 于 天 下 , 故 兵 不 頓 , 利 可全 , 此 謀 攻 之 法
/ G: p$ j0 C) O5 `. ^" Q也 。 故 用 兵 之 法 , 十 則 圍 之 , 五 則 攻 之 , 倍 則 分 之 ,敵 則 能 戰 之 , 少
" ~" e$ j: t9 J7 w. T& y/ r則 能 守 之 , 不 若 則 能 避 之 。 故 小 敵 之 堅 , 大 敵 之 擒 也。 1 x  E7 R0 z1 a' ~. P7 g+ z# L

. @; ^' z2 Z" ]* ~1 w    夫 將 者 , 國 之 輔 也 , 輔 周 則 國 必 強 , 輔 隙 則 國 必弱 。 故 軍 之 所 以 " [" b0 l% W# v' V. t1 d# T
患 于 君 者 三 : 不 知 三 軍 之 不 可 以 進 , 而 謂 之 進 ; 不 知三 軍 之 不 可 以 退
- c; Z9 E, T6 ?4 A$ F/ g, 而 謂 之 退 ; 是 謂 縻 軍 。 不 知 三 軍 之 事 , 而 同 三 軍 之政 , 則 軍 士 惑 矣
6 e/ r" Y, ~  Y7 X* [* z。 不 知 三 軍 之 權 , 而 同 三 軍 之 任 , 則 軍 士 疑 矣 。 三 軍既 惑 且 疑 , 則 諸 3 Z. `, s# V% w; }5 ^; N% A
侯 之 難 至 矣 , 是 謂 亂 軍 引 勝 。 0 j  t6 T: ^, }! ^$ K% [! K1 G( C% s

( z( n* ^* b( A( {+ p6 X    故 知 勝 者 有 五 : 知 可 以 戰 與 不 可 以 戰 者 勝 , 識 眾寡 之 用 者 勝 , 上 # o9 ~# ~: ]1 D9 [; B
下 同 欲 者 勝 , 以 虞 待 不 虞 者 勝 , 將 能 而 君 不 御 者 勝 ;此 五 者 , 知 勝 之
# K# _; F! q9 z* f2 }/ r道 也 。 ! _) Z" ^$ u" i& _6 I9 z) D+ Q

& Y- F4 \4 p, ?/ i$ q+ y) K    故 曰 : 知 彼 知 己 , 百 戰 不 殆 ; 不 知 彼 而 知 己 , 一勝 一 負 ; 不 知 彼 0 V, P; p6 U; W9 _/ G8 X) Y5 F2 i
, 不 知 己 , 每 戰 必 敗 。 ! J7 E! a; Q: E! r, U
  - A2 I/ G0 H6 D# @9 [
  . Y1 E; p  {6 Q, {0 [5 g8 i4 d

9 p6 ]3 g, j, }8 n. e  軍 形 篇 第 四
9 _. I+ c8 n2 s  0 u6 @$ o# J* u, f2 e2 p
% c% p' q8 V2 q/ [
    孫 子 曰 : 昔 之 善 戰 者 , 先 為 不 可 勝 , 以 待 敵 之 可勝 , 不 可 勝 在 己 * B! y- E3 X( p( N5 Q5 a. ?
, 可 勝 在 敵 。 故 善 戰 者 , 能 為 不 可 勝 , 不 能 使 敵 必 可勝 。 故 曰 : 勝 可 1 r- u- o- ?- f
知 , 而 不 可 為 。 . {+ @! }7 U4 l3 y; M# a
4 G0 G$ t/ t. }. ?6 y8 ~9 I
    不 可 勝 者 , 守 也 ; 可 勝 者 , 攻 也 。 守 則 不 足 , 攻則 有 餘 。 善 守 者 2 c$ q' ?, `- n
, 藏 于 九 地 之 下 ; 善 攻 者 , 動 于 九 天 之 上 , 故 能 自 保而 全 勝 也 。
& m; N! K- `2 k2 W* [4 R( t0 |3 D- v/ }; x+ R0 W
    見 勝 , 不 過 眾 人 之 所 知 , 非 善 之 善 者 也 。 戰 勝 ,而 天 下 曰 善 , 非
8 u+ ]( e, P  g1 @4 O- c善 之 善 者 也 。 故 舉 秋 毫 , 不 為 多 力 ; 見 日 月 , 不 為 明目 ; 聞 雷 霆 , 不
( U$ a- ?  P3 O為 聰 耳 。 古 之 善 戰 者 , 勝 于 易 勝 者 ; 故 善 戰 者 之 勝 也, 無 智 名 , 無 勇 " q' \$ C. x, j2 \! T! D
功 。 故 其 戰 勝 不 忒 , 不 忒 者 , 其 措 必 勝 , 勝 已 敗 者 也。 故 善 戰 者 , 立
: t5 R: d  M1 l于 不 敗 之 地 , 而 不 失 敵 之 敗 也 。 是 故 勝 兵 先 勝 , 而 後求 戰 ; 敗 兵 先 戰
# Q  D- h: ]* {% S, 而 後 求 勝 。
# ]7 ~1 p1 A5 r+ E5 k% z/ S. `7 F4 e7 f- s( F; H
    善 用 兵 者 , 修 道 而 保 法 , 故 能 為 勝 敗 之 政 。 兵 法: 「 一 曰 度 , 二
' M) H" W4 F$ D曰 量 , 三 曰 數 , 四 曰 稱 , 五 曰 勝 ; 地 生 度 , 度 生 量 ,量 生 數 , 數 生 稱
# v$ x5 y: r0 n7 W, 稱 生 勝 。 」 故 勝 兵 若 以 鎰 稱 銖 , 敗 兵 若 以 銖 稱 鎰 。勝 者 之 戰 , 若 決 ; i& R; K7 Z( ~
積 水 于 千 仞 之 谿 , 形 也 。 1 A- N' H$ m. o- o
  8 M8 z3 u; r, @* Z4 a
  
# f8 |$ u+ x, x+ {4 O( O$ a: \: j1 a5 I9 w( X# x9 _5 T
  兵 勢 篇 第 五 4 c' }/ Y9 {; z1 }0 \# \$ @
    E" [; K- A4 v

1 @9 [7 E) r1 t* b    孫 子 曰 : 凡 治 眾 如 治 寡 , 分 數 是 也 。 鬥 眾 如 鬥 寡, 形 名 是 也 。 三 ) x6 k) {0 }. ~. N
軍 之 眾 , 可 使 必 受 敵 而 無 敗 者 , 奇 正 是 也 。 兵 之 所 加, 如 以 碬 投 卵 者
9 ~; i0 {: ]) n, 虛 實 是 也 。 % {1 H6 F' C( t9 e5 }/ S
/ B4 Z3 T+ F3 a* O+ {
    凡 戰 者 , 以 正 合 , 以 奇 勝 。 故 善 出 奇 者 , 無 窮 如天 地 , 不 竭 如 江 1 x+ h  }8 ^/ b8 X: J7 ]0 F
河 , 終 而 復 始 , 日 月 是 也 ; 死 而 復 生 , 四 時 是 也 。 聲不 過 五 , 五 聲 之
) H  O. b2 r- [' e6 \. v變 , 不 可 勝 聽 也 。 色 不 過 五 , 五 色 之 變 , 不 可 勝 觀 也。 味 不 過 五 , 五
5 N% \; H/ P: P7 p6 p% w; ]6 O味 之 變 , 不 可 勝 嘗 也 。 戰 勢 不 過 奇 正 , 奇 正 之 變 , 不可 勝 窮 也 。 奇 正 ) _6 P) u2 O3 Y7 M9 o
相 生 , 如 循 環 之 無 端 , 孰 能 窮 之 哉 !
8 P& h" c' d( t! R8 t, g
# K, @, V) J+ u8 R3 [. ^    激 水 之 疾 , 至 于 漂 石 者 , 勢 也 。 鷙 鳥 之 擊 , 至 于毀 折 者 , 節 也 。 $ O% o4 ]8 r8 {6 y8 l' R
是 故 善 戰 者 , 其 勢 險 , 其 節 短 , 勢 如 張 弩 , 節 如 機 發。 & a# ^) T# p0 V; q$ H8 o
; T, Z8 n) k: ^, L. O* k
    紛 紛 紜 紜 , 鬥 亂 , 而 不 可 亂 也 。 渾 渾 沌 沌 , 形 圓, 而 不 可 敗 也 。
) Z+ r2 k5 r, Y$ t# K8 v# b  n亂 生 于 治 , 怯 生 于 勇 , 弱 生 于 強 。 治 亂 , 數 也 。 勇 怯, 勢 也 。 強 弱 ,
% m* _+ k* H- T" H, I/ ^形 也 。 故 善 動 敵 者 , 形 之 , 敵 必 從 之 ; 予 之 , 敵 必 取之 ; 以 利 動 之 , 7 N' F% N3 |" x! X% Q- K
以 實 待 之 。
! ]9 y- ~, |" q9 f% ~: w8 J6 I% W& J- s; }5 p
    故 善 戰 者 , 求 之 于 勢 , 不 責 于 人 , 故 能 擇 人 任 勢; 任 勢 者 , 其 戰
& ], v2 j  F9 Q2 U1 G人 也 , 如 轉 木 石 , 木 石 之 性 , 安 則 靜 , 危 則 動 , 方 則止 , 圓 則 行 。 故 & S/ e% Q4 j+ w  E2 Z
善 戰 人 之 勢 , 如 轉 圓 石 于 千 仞 之 山 者 , 勢 也 。
; P. ]# q0 k* x8 W9 v! Z9 l  2 n$ F' t3 k- O# D2 ]$ T+ ?
  
6 y# A9 j- i7 g) N
; n- q  l4 h6 E2 d  虛 實 篇 第 六 ; {6 L7 r1 a, `3 [+ _
  $ F6 e! j$ e( N+ l- @

5 J4 H  O9 j* L; n/ G    孫 子 曰 : 凡 先 處 戰 地 而 待 敵 者 佚 , 後 處 戰 地 而 趨戰 者 勞 。 故 善 戰 , e; ~" _2 i" n5 a- ?) h
者 , 致 人 而 不 致 于 人 。 能 使 敵 人 自 至 者 , 利 之 也 ; 能使 敵 不 得 至 者 , ' l- a* ~( E( Z/ f. i; @1 a- ^
害 之 也 。 故 敵 佚 能 勞 之 , 飽 能 飢 之 , 安 能 動 之 。
" q" B& E6 d) f8 \# L$ P- a5 E( Z1 M5 {2 t" G
    出 其 所 不 趨 , 趨 其 所 不 意 ; 行 千 里 而 不 勞 者 , 行于 無 人 之 地 也 ; ) a/ r( @8 t2 c  Y3 a5 g
攻 而 必 取 者 , 攻 其 所 不 守 也 ; 守 而 必 固 者 , 守 其 所 不攻 也 。 故 善 攻 者 $ w1 b( S, V- C) C5 V  a0 c
, 敵 不 知 其 所 守 ; 善 守 者 , 敵 不 知 其 所 攻 。 微 乎 微 乎! 至 于 無 形 ; 神 乎 神 乎 ! 至 于 無 聲 , 故 能 為 敵 之 司 命 。進 而 不 可 禦 者 , 衝 其 虛 也 ; 退 而 不 可 追 者 , 速 而 不 可 及也 。 故 我 欲 戰 , 敵 雖 高 壘 深 溝 , 不 得 不 與 我 戰 者 , 攻 其所 必 救 也 ; 我 不 欲 戰 , 雖 劃 地 而 守 之 , 敵 不 得 與 我 戰 者, 乖 其 所 之 也 。
& e  Y: b( y5 [; i: l' G- h- z" V, c- V4 E' a: k+ I
    故 形 人 而 我 無 形 , 則 我 專 而 敵 分 , 我 專 為 一 , 敵分 為 十 , 是 以 十 3 ?& R+ M, H5 c
攻 其 一 也 。 則 我 眾 而 敵 寡 , 能 以 眾 擊 寡 , 則 我 之 所 與戰 者 , 約 矣 。 2 g: r$ x" r' Y6 @) V, Q
' D  {" E7 A: t, G6 X
    吾 所 與 戰 之 地 不 可 知 , 不 可 知 , 則 敵 所 備 者 多 ,敵 所 備 者 多 , 則
' e8 e: h/ h2 o( M  |3 ~我 所 與 戰 者 寡 矣 。 故 備 前 則 後 寡 , 備 後 則 前 寡 , 備 左則 右 寡 , 備 右 則
* t/ {0 S$ J: H$ o左 寡 , 無 所 不 備 , 則 無 所 不 寡 。 寡 者 , 備 人 者 也 ; 眾者 , 使 人 備 己 者
5 G" L, c: Y9 ], Z- C0 G! I5 z: ^也 。 " s, |$ s" n" y4 i' ^& s! ]2 M
1 d, ?: {1 m+ h% [" j! H
    故 知 戰 之 地 , 知 戰 之 日 , 則 可 千 里 而 會 戰 。 不 知戰 地 , 不 知 戰 日 1 T6 z5 l, {( K( u( `( {' ~
, 則 左 不 能 救 右 , 右 不 能 救 左 , 前 不 能 救 後 , 後 不 能救 前 , 而 況 遠 者
! @6 q6 m) m+ x. P9 P" v3 g7 i3 S數 十 里 , 近 者 數 里 乎 ? 以 吾 度 之 , 越 人 之 兵 雖 多 , 亦奚 益 于 勝 哉 ? 故 5 W+ c4 k8 p3 ~& {* E; p% A
曰 : 勝 可 為 也 , 敵 雖 眾 , 可 使 無 鬥 。 ! Y$ i7 |* q2 q4 v3 i

2 h+ O9 T! ]# v3 d7 _1 w, V7 G! q    故 策 之 而 知 得 失 之 計 , 作 之 而 知 動 靜 之 理 , 形 之而 知 死 生 之 地 ,
/ t- `; g5 t% u4 C2 y& `角 之 而 知 有 餘 不 足 之 處 。 故 形 兵 之 極 , 至 于 無 形 ; 無形 , 則 深 間 不 能
( L! N! N9 _/ @8 v窺 , 智 者 不 能 謀 。 因 形 而 措 勝 于 眾 , 眾 不 能 知 , 人 皆知 我 所 以 勝 之 形
5 O2 s4 J* S* q9 n, 而 莫 知 吾 所 以 制 勝 之 形 ; 故 其 戰 勝 不 復 , 而 應 形 於無 窮 。
$ [( ~% P: u2 E( H/ S0 m; G7 M4 N* t8 a/ `) P# `5 `% d) [
    夫 兵 形 象 水 , 水 之 形 , 避 高 而 趨 下 : 兵 之 形 , 避實 而 擊 虛 ; 水 因
7 k: w1 Y* B6 @( @地 而 制 流 , 兵 因 敵 而 制 勝 。 故 兵 無 常 勢 , 水 無 常 形 ;能 因 敵 變 化 而 取 勝 , 謂 之 神 。 故 五 行 無 常 勝 , 四 時 無 常位 , 日 有 短 長 , 月 有 死 生 。
  F% x, ^3 A! a0 m+ Y  & z7 s/ G; i/ _# _0 S
  
3 G! A6 v$ `; B. l* Q3 T6 H0 s+ f# _7 j" o3 c
  軍 爭 篇 第 七 % w* _! n) U, P. C8 X* ~
  
8 t" m8 B) P& e( D3 z2 q* C
3 N. w+ T6 W8 k2 k    孫 子 曰 : 凡 用 兵 之 法 , 將 受 命 于 君 , 合 軍 聚 眾 ,交 和 而 舍 , 莫 難 4 D+ Q3 ?" c, F( z$ u5 E9 m; K
于 軍 事 。 軍 爭 之 難 者 , 以 迂 為 直 , 以 患 為 利 。 故 迂 其途 , 而 誘 之 以 利 ) }6 g* E" P: [
, 後 人 發 , 先 人 至 , 此 知 迂 直 之 計 者 也 。 故 軍 爭 為 利, 軍 爭 為 危 。
9 I5 {9 w4 t+ F' R1 j0 {. H  r
5 c! H# H5 O9 @. l    舉 軍 而 爭 利 , 則 不 及 ; 委 軍 而 爭 利 , 則 輜 重 捐 。是 故 卷 甲 而 趨 ,   a' i% B/ ]& W6 g, V
日 夜 不 處 , 倍 道 兼 行 , 百 里 而 爭 利 , 則 擒 三 將 軍 , 勁者 先 , 疲 者 後 , / y- \3 \2 ?# V! I6 D. e
其 法 十 一 而 至 ; 五 十 里 而 爭 利 , 則 蹶 上 將 軍 , 其 法 半至 ; 卅 里 而 爭 利
7 S9 f% {' b( U" h* I, 則 三 分 之 二 至 。 是 故 軍 無 輜 重 則 亡 , 無 糧 食 則 亡 ,無 委 積 則 亡 。 故
2 i- `! k* Y5 B9 @+ x" e  V# g' F不 知 諸 侯 之 謀 者 , 不 能 豫 交 ; 不 知 山 林 、 險 阻 、 沮 澤之 形 者 , 不 能 行
! R- V; k4 }$ X( ?  ^軍 , 不 能 鄉 導 者 , 不 能 得 地 利 。
- v9 J. F" `. j$ f, B
( B+ X4 Y5 _& @' c# Z    故 兵 以 詐 立 , 以 利 動 , 以 分 合 為 變 者 也 , 故 其 疾如 風 , 其 徐 如 林 , Z* H% s  v$ P
, 侵 掠 如 火 , 不 動 如 山 , 難 知 如 陰 , 動 如 雷 霆 。 掠 鄉分 眾 , 廓 地 分 利   ^& u$ s0 r8 {5 a
, 懸 權 而 動 , 先 知 迂 直 之 計 者 勝 , 此 軍 爭 之 法 也 。
, I3 G8 A) I6 U1 U6 `
- O* ?1 `/ Y, `    軍 政 曰 : 「 言 不 相 聞 , 故 為 金 鼓 ; 視 不 相 見 , 故為 旌 旗 。 」 夫 金 & o) M3 h$ s( ?  H: J$ c8 P" B0 e
鼓 旌 旗 者 , 所 以 一 人 之 耳 目 也 ; 人 既 專 一 , 則 勇 者 不得 獨 進 , 怯 者 不
$ y/ w' \3 u. H: s. |# h! @" t得 獨 退 , 此 用 眾 之 法 也 。 故 夜 戰 多 火 鼓 , 晝 戰 多 旌 旗, 所 以 變 人 之 耳 % D1 G: \3 b3 q
目 也 。 4 t& g% m# H# ?8 ^" J
# ^7 J; J5 u7 ]% z6 |" [$ E
    故 三 軍 可 奪 氣 , 將 軍 可 奪 心 。 是 故 朝 氣 銳 , 晝 氣惰 , 暮 氣 歸 ; 故 1 y' y6 z! J# ?- s* B8 d+ X
善 用 兵 者 , 避 其 銳 氣 , 擊 其 惰 歸 , 此 治 氣 者 也 。 以 治待 亂 , 以 靜 待 譁
! b$ h, i4 ^! {6 n, 此 治 心 者 也 。 以 近 待 遠 , 以 佚 待 勞 , 以 飽 待 飢 , 此治 力 者 也 。 * U9 J: M* c+ {- P' P

  y9 V8 N6 @0 Z# w# _3 P# |5 |    無 邀 正 正 之 旗 , 勿 擊 堂 堂 之 陣 , 此 治 變 者 也 ; 故用 兵 之 法 , 高 陵
" T- ?6 u* E+ S) Z3 r! v: W5 u% g1 t勿 向 , 背 邱 勿 逆 , 佯 北 勿 從 , 銳 卒 勿 攻 , 餌 兵 勿 食 ,歸 師 勿 遏 , 圍 師 ! l" O2 Y6 e0 d
必 闕 , 窮 寇 勿 迫 , 此 用 兵 之 法 也 。 ) m6 r8 {, p( ^
  
3 ?6 C0 W7 A+ W' X0 @  
& ~9 w% [$ w8 t6 Z# E  q/ M" m+ k7 g. `& C# W
  九 變 篇 第 八 ) \+ {/ G6 g% M, \! h" `, l
  # ^( ?$ C7 ~4 b2 v( t
" v0 F/ g: j* c4 `% Y" g
    孫 子 曰 : 凡 用 兵 之 法 , 將 受 命 于 君 , 合 軍 聚 眾 ;圮 地 無 舍 , 衢 地   H, r3 `( z3 A( x. L4 r: z% U
合 交 , 絕 地 無 留 , 圍 地 則 謀 , 死 地 則 戰 , 途 有 所 不 由, 軍 有 所 不 擊 ,
: V! |- B" |* ]5 c; I5 ~城 有 所 不 攻 , 地 有 所 不 爭 , 君 命 有 所 不 受 。 故 將 通 于九 變 之 利 者 , 知 ) z  c4 \. F8 U  U9 n
用 兵 矣 。 將 不 通 于 九 變 之 利 者 , 雖 知 地 形 , 不 能 得 地之 利 矣 。 治 兵 不 知 九 變 之 術 , 雖 知 地 利 , 不 能 得 人 之 用矣 。
, ~( @/ a( f; [; p9 J/ Q/ \- |2 U4 C
2 W2 q  p% G" O    是 故 智 者 之 慮 , 必 雜 于 利 害 , 雜 于 利 而 務 可 信 也, 雜 于 害 而 患 可 ! R, Z. ]. C# m/ j1 T) ^8 _: W
解 也 。 是 故 屈 諸 侯 者 以 害 , 役 諸 侯 者 以 業 , 趨 諸 侯 者以 利 。 4 i! Z% N3 n' u- t
' |) T0 A7 d/ B# H& }( g6 S
    故 用 兵 之 法 , 無 恃 其 不 來 , 恃 吾 有 以 待 之 ; 無 恃其 不 攻 , 恃 吾 有
6 A& _6 u' _, w所 不 可 攻 也 。 . U% k$ ^7 x8 g* z' E; w% f# B" U8 s! x
" y6 n! r9 [) C4 N+ c  }# U* d
    故 將 有 五 危 : 必 死 可 殺 , 必 生 可 虜 , 忿 速 可 侮 ,廉 潔 可 辱 , 愛 民
7 T5 g( v# q" }  \4 h可 煩 ; 凡 此 五 危 , 將 之 過 也 , 用 兵 之 災 也 。 覆 軍 殺 將, 必 以 五 危 , 不
9 S7 V3 n" G/ n9 j$ W: f可 不 察 也 。
! J2 ]4 J, ^0 X' i4 J# j  
) j3 H& @' S) C& `; S  4 u$ ]6 r$ k+ \7 Q7 }: f6 Z7 ?& {

1 S! _" b, `' t1 L  行 軍 篇 第 九 # I* e4 h/ u& b! G8 V  t
  : e: L7 s) R: p& y; K

! D, e9 `# t) B. Z; v' u4 K* W, n! ^    孫 子 曰 : 凡 處 軍 相 敵 : 絕 山 依 谷 , 視 生 處 高 , 戰隆 無 登 , 此 處 山
4 p: i- g* c, _: B之 軍 也 。 絕 水 必 遠 水 , 客 絕 水 而 來 , 勿 迎 于 水 內 , 令半 濟 而 擊 之 利 。 5 T. ~! T0 L0 h0 y
欲 戰 者 , 無 附 于 水 而 迎 客 , 視 生 處 高 , 無 迎 水 流 , 此處 水 上 之 軍 也 。 & K: F0 Z* ~, K5 H
絕 斥 澤 , 惟 亟 去 勿 留 , 若 交 軍 于 斥 澤 之 中 , 必 依 水 草, 而 背 眾 樹 , 此 : I- f8 f/ O8 e6 A
處 斥 澤 之 軍 也 。 平 陸 處 易 , 右 背 高 , 前 死 後 生 , 此 處平 陸 之 軍 也 。 凡
: P: o" _4 n0 f% F6 w- W此 四 軍 之 利 , 黃 帝 之 所 以 勝 四 帝 也 。
& A  K7 n8 D1 m6 T$ \) U: s2 r- U6 g% B6 U4 Q
    凡 軍 好 高 而 惡 下 , 貴 陽 而 賤 陰 , 養 生 處 實 , 軍 無百 疾 , 是 謂 必 勝
8 [$ x* t) Z4 z0 g9 s! Q% ]6 b; M( l。 邱 陵 隄 防 , 必 處 其 陽 , 而 右 背 之 , 此 兵 之 利 , 地 之助 也 。 上 雨 水 沫 ; b2 x+ R/ f. B* E& j4 c
至 , 欲 涉 者 , 待 其 定 也 。 凡 地 有 絕 澗 、 天 井 、 天 牢 、天 羅 、 天 陷 、 天 + W' r/ B1 W# W, S
隙 , 必 亟 去 之 , 勿 近 也 ; 吾 遠 之 , 敵 近 之 ; 吾 迎 之 ,敵 背 之 。 軍 旁 有
7 c: _- B6 |* o+ g7 E& G. Y& w險 阻 、 潢 井 、 蒹 葭 、 林 木 、 翳 薈 者 , 必 謹 覆 索 之 , 此伏 姦 之 所 也 。
7 }6 V4 K3 U0 }4 M( K' Q  k- d8 c, u% B9 @1 I0 ], q" ~/ A% G4 L
    敵 近 而 靜 者 , 恃 其 險 也 。 遠 而 挑 戰 者 , 欲 人 之 進也 。 其 所 居 易 者
% k1 G0 I6 d. n6 B! D: i3 M, 利 也 。 眾 樹 動 者 , 來 也 。 眾 草 多 障 者 , 疑 也 。 鳥 起者 , 伏 也 。 獸 駭 ; N5 u5 L0 H6 x. B4 h
者 , 覆 也 。 塵 : 高 而 銳 者 , 車 來 也 ; 卑 而 廣 者 , 徒 來也 ; 散 而 條 違 者
/ n9 j1 J! n: f7 N0 g" k, 樵 採 也 ; 少 而 往 來 者 , 營 軍 也 。 辭 卑 而 益 備 者 , 進也 。 辭 強 而 進 驅 8 V8 z; Y) N5 e9 R- q- w8 ^8 I
者 , 退 也 。 輕 車 先 出 其 側 者 , 陣 也 。 無 約 而 請 和 者 ,謀 也 。 奔 走 而 陳
7 B+ }( R" s! |! @. D; b/ O兵 者 , 期 也 。 半 進 半 退 者 , 誘 也 。 仗 而 立 者 , 飢 也 。汲 而 先 飲 者 , 渴
3 \6 S' a, x. I2 A也 。 見 利 而 不 進 者 , 勞 也 。 鳥 集 者 , 虛 也 。 夜 呼 者 ,恐 也 。 軍 擾 者 , 將 不 重 也 。 旌 旗 動 者 , 亂 也 。 吏 怒 者 ,倦 也 。 殺 馬 肉 食 者 , 軍 無 糧 也 。 懸 缶 不 返 其 舍 者 , 窮 寇也 。 諄 諄 翕 翕 , 徐 與 人 言 者 , 失 眾 也 。 數 賞 者 , 窘 也 。數 罰 者 , 困 也 。 先 暴 而 後 畏 其 眾 者 , 不 精 之 至 也 。 來 委謝 者 , 欲 休 息 也 。 兵 怒 而 相 迎 , 久 而 不 合 , 又 不 相 去 ,必 謹 察 之 。
4 a3 ~. O; P- Y8 @5 X0 n# x
) [! I& l2 L: i$ Z3 t. M- p6 |' J    兵 非 貴 益 多 , 惟 無 武 進 , 足 以 併 力 料 敵 取 人 而 已。 夫 惟 無 慮 而 易
& h4 J- [1 D" E敵 者 , 必 擒 于 人 。   {- ]: L, u/ w* e
" Z! Y; ~$ R! x
    卒 未 親 附 而 罰 之 , 則 不 服 , 不 服 則 難 用 。 卒 已 親附 而 罰 不 行 , 則 ; d: P: n; h- e/ x& I
不 可 用 。 故 令 之 以 文 , 齊 之 以 武 , 是 謂 必 取 。 令 素 行以 教 其 民 , 則 民   E6 a" y# X0 j4 U$ v
服 ; 令 不 素 行 以 教 其 民 , 則 民 不 服 ; 令 素 行 , 與 眾 相得 也 。
9 t" {, J, @7 y" P  3 W$ x( `- M, m
  
- @; h, m0 T5 C. l, U4 q! R
/ x; n0 J( y, Y4 N  地 形 篇 第 十 # p# O$ I: \0 C0 \( x( ~/ \, k8 M
  ; k5 x6 d0 r/ S% s0 r: G/ c8 \8 c
% c( O0 P7 ^9 Y7 K1 ]$ L, o" r, S
    孫 子 曰 : 地 形 有 通 者 , 有 挂 者 , 有 支 者 , 有 隘 者, 有 險 者 , 有 遠 ( A. V1 Q$ Y$ G. U6 R4 T% r' U
者 。 我 可 以 往 , 彼 可 以 來 , 曰 通 ; 通 形 者 , 先 居 高 陽, 利 糧 道 以 戰 ,
: N& w; S. {, P$ p1 y則 利 。 可 以 往 , 難 以 返 , 曰 挂 ; 挂 形 者 , 敵 無 備 , 出而 勝 之 , 敵 若 有
% S1 s( I* t% i% V備 , 出 而 不 勝 , 難 以 返 , 不 利 。 我 出 而 不 利 , 彼 出 而不 利 , 曰 支 ; 支
7 B$ L' L5 I/ {% E0 D: {. L形 者 , 敵 雖 利 我 , 我 無 出 也 ; 引 而 去 之 , 令 敵 半 出 而擊 之 , 利 。 隘 形 9 c- R& z* v& L6 a, m
者 , 我 先 居 之 , 必 盈 以 待 敵 ; 若 敵 先 居 之 , 盈 而 勿 從, 不 盈 而 從 之 。 " E( [9 y( @3 r- _$ f' y
險 形 者 , 我 先 居 之 , 必 居 高 陽 以 待 敵 ; 若 敵 先 居 之 ,引 而 去 之 , 勿 從 9 Z8 s. Q7 E6 o$ W
也 。 遠 形 者 , 勢 均 , 難 以 挑 戰 , 戰 而 不 利 。 凡 此 六 者, 地 之 道 也 , 將 ; |/ E# ]5 D2 U1 G3 O$ _5 o& _
之 至 任 , 不 可 不 察 也 。 / V  s2 W, m8 m* M4 w
. p1 Y$ C, q/ y/ C. e
    故 兵 有 走 者 , 有 弛 者 , 有 陷 者 , 有 崩 者 , 有 亂 者, 有 北 者 ; 凡 此 # w) L1 l+ B( P
六 者 , 非 天 地 之 災 , 將 之 過 也 。 夫 勢 均 , 以 一 擊 十 ,曰 走 。 卒 強 吏 弱 6 N5 p/ w0 E" J2 w
, 曰 陷 。 大 吏 怒 而 不 服 , 遇 敵 懟 而 自 戰 , 將 不 知 其 能, 曰 崩 。 將 弱 不
$ \; i2 Z# M* f) t嚴 , 教 道 不 明 , 吏 卒 無 常 , 陳 兵 縱 橫 , 曰 亂 。 將 不 能料 敵 , 以 少 合 眾
! }/ u3 ?) u) i, 以 弱 擊 強 , 兵 無 選 鋒 , 曰 北 。 凡 此 六 者 , 敗 之 道 也。 將 之 至 任 , 不
/ u2 v& z: c1 |$ K可 不 察 也 。
6 u5 r# L! W% B2 S: w/ V  R' @
& n6 Q7 R* M5 \    夫 地 形 者 , 兵 之 助 也 。 料 敵 制 勝 , 計 險 阨 遠 近 ,上 將 之 道 也 。 知 5 j+ s6 H4 b' N" D, i5 _
此 而 用 戰 者 , 必 勝 ; 不 知 此 而 用 戰 者 必 敗 。 故 戰 道 必勝 ; 主 曰 : 無 戰 4 k3 \# K* t( q/ t  _
; 必 戰 可 也 。 戰 道 不 勝 , 主 曰 必 戰 , 無 戰 可 也 。 故 進不 求 名 , 退 不 避 : D. \# }: Y# F: a0 r$ E" g
罪 , 唯 民 是 保 , 而 利 于 主 , 國 之 寶 也 。
6 M* T' B- ~) q3 R: U
: x& w3 q& _. E3 L' G. Q6 N& ~    視 卒 如 嬰 兒 , 故 可 與 之 赴 深 谿 ; 視 卒 如 愛 子 , 故可 與 之 俱 死 。 厚 + T2 z# ?0 u, j1 W; z9 V
而 不 能 使 , 愛 而 不 能 令 , 亂 而 不 能 治 , 譬 若 驕 子 , 不可 用 也 。 9 ]1 U. P1 ?4 ^) Q6 c0 z3 Y

) [4 Y. p/ z3 c8 n    知 吾 卒 之 可 以 擊 , 而 不 知 敵 之 不 可 擊 , 勝 之 半 也; 知 敵 之 可 擊 , ! s9 W8 h5 N; o: ~' }0 J. M
而 不 知 吾 卒 之 不 可 擊 , 勝 之 半 也 。 知 敵 之 可 擊 , 知 吾卒 之 可 以 擊 , 而
( t& H9 f, m/ F不 知 地 形 之 不 可 以 戰 , 勝 之 半 也 。 故 知 兵 者 , 動 而 不迷 , 舉 而 不 窮 。 ) ?: J9 u8 ]0 J# F$ `0 }* Y
故 曰 : 知 彼 知 己 , 勝 乃 不 殆 ; 知 天 知 地 , 勝 乃 可 全 。 ( h: ~) J; k$ ~# ]7 ]  F
  
* {/ F, ~+ [7 d9 `  
7 |- ^, d: \2 \- a$ U# F6 A5 m
* r2 [- @$ A: F3 X0 T# L  九 地 篇 第 十 一
( A+ b, u( P- q/ D  # T9 f' s# P5 t/ ?
7 f; w9 j4 p/ h2 p
    孫 子 曰 : 用 兵 之 法 , 有 散 地 , 有 輕 地 , 有 爭 地 ,有 交 地 , 有 衢 地
- h6 Y  y4 s) W  @2 Z, 有 重 地 , 有 圮 地 , 有 圍 地 , 有 死 地 。 諸 侯 自 戰 其 地者 , 為 散 地 。 入
  I) a2 W- x. v2 j人 之 地 而 不 深 者 , 為 輕 地 。 我 得 則 利 , 彼 得 亦 利 者 ,為 爭 地 。 我 可 以
* b# z3 B1 ~. @6 X' i; i. y/ o往 , 彼 可 以 來 者 , 為 交 地 。 諸 侯 之 地 三 屬 , 先 至 而 得天 下 之 眾 者 , 為
6 M0 t$ \+ b/ I8 ^4 m# X衢 地 。 入 人 之 地 深 , 背 城 邑 多 者 , 為 重 地 。 山 林 、 險阻 、 沮 澤 , 凡 難
- L( K* C. W- E行 之 道 者 , 為 圮 地 。 所 由 入 者 隘 , 所 從 歸 者 迂 , 彼 寡可 以 擊 吾 之 眾 者
* o2 N  e1 Y9 x( Q+ D, 為 圍 地 。 疾 戰 則 存 , 不 疾 戰 則 亡 者 , 為 死 地 。 是 故散 地 則 無 戰 , 輕 地 則 無 止 , 爭 地 則 無 攻 , 交 地 則 無 絕 ,衢 地 則 合 交 , 重 地 則 掠 , 圮 地 則 行 , 圍 地 則 謀 , 死 地 則戰 。
* }1 V2 N0 ^0 I- e. Q  o( K; }3 D( j. N& D
    古 之 所 謂 善 用 兵 者 , 能 使 敵 人 前 後 不 相 及 , 眾 寡不 相 恃 , 貴 賤 不
/ ~! t/ c, C& S$ ?/ b相 救 , 上 下 不 相 收 , 卒 離 而 不 集 , 兵 合 而 不 齊 。 合 于利 而 動 , 不 合 于 $ g7 J# p! S- T! o7 ]) Y/ y2 }3 H2 [
利 而 止 。 敢 問 : 「 敵 眾 整 而 將 來 , 待 之 若 何 ? 」 曰 :「 先 奪 其 所 愛 , 0 W# l* V0 l# G) h1 s* f
則 聽 矣 ; 兵 之 情 主 速 , 乘 人 之 不 及 , 由 不 虞 之 道 , 攻其 所 不 戒 也 。 」
' ?) d- w* O0 P" y) Z3 m
% t2 M5 w% G3 G    凡 為 客 之 道 , 深 入 則 專 , 主 人 不 克 , 掠 于 饒 野 ,三 軍 足 食 , 謹 養 ; O6 q- X+ F4 G  g2 t) g. I) x/ X; M
而 無 勞 , 併 氣 積 力 , 運 兵 計 謀 , 為 不 可 測 , 投 之 無 所往 , 死 且 不 北 , 1 Q/ a$ A2 H6 ?2 A# \) v, b
死 焉 不 得 , 士 人 盡 力 。 兵 士 甚 陷 則 不 懼 , 無 所 往 則 固, 深 入 則 拘 , 不 $ W9 P9 o& o2 @) z0 X- K- W
得 已 則 鬥 。 是 故 , 其 兵 不 修 而 戒 , 不 求 而 得 , 不 約 而親 , 不 令 而 信 , . ?3 n" J% {8 @8 A6 Z' H% t. Y
禁 祥 去 疑 , 至 死 無 所 之 。 吾 士 無 餘 財 , 非 惡 貨 也 ; 無餘 命 , 非 惡 壽 也
3 O+ m+ R' ?! B% Z。 令 發 之 日 , 士 卒 坐 者 涕 沾 襟 , 偃 臥 者 涕 交 頤 , 投 之無 所 往 , 則 諸 劌
  U3 {  K, h4 [7 }+ c: v之 勇 也 。 故 善 用 兵 者 , 譬 如 率 然 ; 率 然 者 , 常 山 之 蛇也 , 擊 其 首 , 則
) ^" L8 o, g% C1 [  J) ~尾 至 , 擊 其 尾 , 則 首 至 , 擊 其 中 , 則 首 尾 俱 至 。 敢 問: 「 兵 可 使 如 率 * d4 O0 x% A7 |( o- n" K$ f' O
然 乎 ? 」 曰 : 「 可 。 」 夫 吳 人 與 越 人 相 惡 也 , 當 其 同舟 濟 而 遇 風 , 其
6 F. ]4 h) s# C% ]' X& T+ J0 {2 c相 救 也 如 左 右 手 。 是 故 , 方 馬 埋 輪 , 未 足 恃 也 , 齊 勇若 一 , 政 之 道 也 8 [3 t% X$ h) a
; 剛 柔 皆 得 , 地 之 理 也 。 故 善 用 兵 者 , 攜 手 若 使 一 人, 不 得 已 也 。
, a% r6 V- F! N3 x) Q/ d1 g9 O5 y! ~# s, P& s4 T9 @3 J1 |% w
    將 軍 之 事 , 靜 以 幽 , 正 以 治 , 能 愚 士 卒 之 耳 目 ,使 之 無 知 。 易 其 $ ?& D1 C- R5 m' F
事 , 革 其 謀 , 使 人 無 識 , 易 其 居 , 迂 其 途 , 使 人 不 得慮 。 帥 與 之 期 , 如 登 高 而 去 其 梯 , 帥 與 之 深 , 入 諸 侯 之地 而 發 其 機 。 若 驅 群 羊 , 驅 而 往 , 驅 而 來 , 莫 知 所 之 。聚 三 軍 之 眾 , 投 之 于 險 , 此 將 軍 之 事 也 。 九 地 之 變 , 屈伸 之 利 , 人 情 之 理 , 不 可 不 察 也 。 & ]& V1 b, x+ e$ B* i# T; W
8 T; l8 b; d6 e* f# e9 p
    凡 為 客 之 道 , 深 則 專 , 淺 則 散 ; 去 國 越 境 而 師 者, 絕 地 也 ; 四 達
+ q' n+ x- t9 s0 B者 , 衢 地 也 ; 入 深 者 , 重 地 也 ; 入 淺 者 , 輕 地 也 ; 背固 前 隘 者 , 圍 地 3 V: j, r! S) j) H
也 ; 無 所 往 者 , 死 地 也 。 是 故 散 地 吾 將 一 其 志 , 輕 地吾 將 使 之 屬 , 爭 % @7 P  e  `. _. U& J
地 吾 將 趨 其 後 , 交 地 吾 將 謹 其 守 , 衢 地 吾 將 固 其 結 ,重 地 吾 將 繼 其 食
9 u" o$ r. p9 j- W# D' K; P$ S# `, 圮 地 吾 將 進 其 途 , 圍 地 吾 將 塞 其 闕 , 死 地 吾 將 示 之以 不 活 。 故 兵 之
1 _4 J: b' R! \0 t: a2 x- I+ `/ n情 , 圍 則 禦 , 不 得 已 則 鬥 , 逼 則 從 。 9 b% V! Z3 {9 }
* v# ~4 s- b" }5 P1 [1 p0 X: v
    是 故 不 知 諸 侯 之 謀 者 , 不 能 預 交 , 不 知 山 林 險 阻沮 澤 之 形 者 , 不 ' V* }( z0 z6 M# w# ]" o4 `  Q
能 行 軍 , 不 用 鄉 導 者 , 不 能 得 地 利 , 此 三 者 不 知 一 ,非 霸 王 之 兵 也 。 " ]6 i/ T" Q3 k) ^
夫 霸 王 之 兵 , 伐 大 國 則 其 眾 不 得 聚 , 威 加 于 敵 , 則 其交 不 得 合 。 是 故
4 R. Z6 p: V5 S/ E0 @- a# a不 爭 天 下 之 交 , 不 養 天 下 之 權 , 信 己 之 私 , 威 加 于 敵, 故 其 城 可 拔 ,
% i4 s7 P6 k2 _% U+ z5 w其 國 可 墮 。 施 無 法 之 賞 , 懸 無 政 之 令 , 犯 三 軍 之 眾 ,若 使 一 人 。 犯 之 ( i5 _5 ?" m" P$ b
以 事 , 勿 告 以 言 ; 犯 之 以 利 , 勿 告 以 害 ; 投 之 亡 地 然後 存 , 陷 之 死 地 ; h) S: E$ A7 A7 m& K
然 後 生 。 夫 眾 陷 于 害 , 然 後 能 為 勝 敗 , 故 為 兵 之 事 ,在 于 順 詳 敵 之 意 " {( d& E- N/ W4 M! `, U& a6 A! H
, 併 力 一 向 , 千 里 殺 將 , 是 謂 巧 能 成 事 。 & Z5 s: I6 t1 f" V0 n3 E2 C2 u

( t- Q0 s0 Y8 R1 D    是 故 政 舉 之 日 , 夷 關 折 符 , 無 通 其 使 , 厲 于 廊 廟之 上 , 以 誅 其 事
2 l) D3 x- @; E% @/ }- Z5 }, 敵 人 開 闔 , 必 亟 入 之 。 先 其 所 愛 , 微 與 之 期 , 賤 墨隨 敵 , 以 決 戰 爭
2 u) w- [1 v+ d1 }8 g0 k  e/ }# M。 是 故 始 如 處 女 , 敵 人 開 戶 , 後 如 脫 兔 , 敵 不 及 拒 。
2 O; T0 N9 P5 b) @5 E  
7 G3 W" _6 x9 Y: K; e  ; J4 h5 u- `2 L+ E% l+ m% q  A$ K

' |9 L# \4 q! e" `  火 攻 篇 第 十 二 0 f/ D  ~0 t) `# j6 B$ K/ M5 O4 h
  6 e$ K- M& \, u/ A- K: Z

# E5 F+ X+ p; k8 w0 J    孫 子 曰 : 凡 火 攻 有 五 : 一 曰 火 人 , 二 曰 火 積 , 三曰 火 輜 , 四 曰 火 ( m# e  k# }3 H6 ?& N* ]
庫 , 五 曰 火 隊 。 行 火 必 有 因 , 煙 火 必 素 具 。 發 火 有 時, 起 火 有 日 。 時 9 D+ `, b9 _8 _2 i+ n$ B2 }
者 , 天 之 燥 也 。 日 者 , 月 在 箕 壁 翼 軫 也 。 凡 此 四 宿 者, 風 起 之 日 也 。
4 F, \9 O% }' w$ \( i
3 C3 W% A- t. S3 F! M" G    凡 火 攻 , 必 因 五 火 之 變 而 應 之 , 火 發 于 內 , 則 早應 之 于 外 。 火 發 " W" ^; K# _" X# U4 ]+ l
而 其 兵 靜 者 , 待 而 勿 攻 。 極 其 火 力 , 可 從 而 從 之 , 不可 從 而 止 。 火 可
0 P( \( L) `# D. y) f" }, c/ k6 h發 于 外 , 無 待 于 內 , 以 時 發 之 。 火 發 上 風 , 無 攻 下 風, 晝 風 久 , 夜 風
# o9 k* k) O' F" W1 {止 。 凡 軍 必 知 五 火 之 變 , 以 數 守 之 。 故 以 火 佐 攻 者 明, 以 水 佐 攻 者 強
, F5 ?- c% @4 k( e, 水 可 以 絕 , 不 可 以 奪 。 2 L( F2 R9 F0 U% t

1 Z# R# P1 `: T9 l) }# v6 Y" Q. V    夫 戰 勝 攻 取 , 而 不 修 其 攻 者 凶 , 命 曰 費 留 。 故 曰: 明 主 慮 之 , 良
. T0 g6 F% Y( X3 q' }& \7 V將 修 之 , 非 利 不 動 , 非 得 不 用 , 非 危 不 戰 。 主 不 可 以怒 而 興 師 , 將 不
7 j* `" R$ N+ G+ D+ a. I可 以 慍 而 致 戰 ; 合 于 利 而 動 , 不 合 于 利 而 止 。 怒 可 以復 喜 , 慍 可 以 復
: C0 u* J! g; n' M悅 , 亡 國 不 可 以 復 存 , 死 者 不 可 以 復 生 。 故 明 君 慎 之, 良 將 警 之 , 此 2 l' D3 H  B/ {5 a1 y# _/ ?" v, h
安 國 全 軍 之 道 也 。
# n+ v$ s2 z. I( F4 K  7 l6 J1 _0 M/ J! m
  
2 P9 ~2 `# g3 ]; t9 k8 v) E" U- V  y+ k% x. p: N! _5 }& V( {$ J7 \9 t
  用 間 篇 第 十 三 * k$ ?9 Y& [0 k6 A. G6 H8 h% s+ V
  
6 A. c, X: F- z" G5 W3 M
- x# r, C) e; o! A& c. l$ v- j+ Q8 q    孫 子 曰 : 凡 興 師 十 萬 , 出 征 千 里 , 百 姓 之 費 , 公家 之 奉 , 日 費 千 ; Y  E; f. l7 _/ t  q: I9 w  w
金 , 內 外 騷 動 , 怠 于 道 路 , 不 得 操 事 者 , 七 十 萬 家 ,相 守 數 年 , 以 爭
% B5 |/ m* n0 t  |# u) V( |) p一 日 之 勝 , 而 愛 爵 祿 百 金 , 不 知 敵 之 情 者 , 不 仁 之 至也 , 非 人 之 將 也 ! c: G+ x, b4 n* Y6 i; R
, 非 主 之 佐 也 , 非 勝 之 主 也 。 故 明 君 賢 將 , 所 以 動 而勝 人 , 成 功 出 于 眾 者 , 先 知 也 ; 先 知 者 , 不 可 取 于 鬼 神, 不 可 象 于 事 , 不 可 驗 于 度 ; 必 取 于 人 , 知 敵 之 情 者 也。 / R. ^, @* o7 S+ X' h1 \
* ^" |5 x8 o1 S6 d8 d
    故 用 間 有 五 : 有 鄉 間 、 有 內 間 、 有 反 間 、 有 死 間、 有 生 間 。 五 間 0 R2 e+ V  E3 K5 O* }
俱 起 , 莫 知 其 道 , 是 謂 神 紀 , 人 君 之 寶 也 。 鄉 間 者 ,因 其 鄉 人 而 用 之
" b: Q3 p9 n- t: E. d* u/ f/ l+ p。 內 間 者 , 因 其 官 人 而 用 之 。 反 間 者 , 因 其 敵 間 而 用之 。 死 間 者 , 為
0 Z" c0 p- n5 i誑 事 于 外 , 令 吾 間 知 之 , 而 傳 于 敵 。 生 間 者 , 反 報 也。 8 F, t" W: F( N# }! }

: t" e/ p* R) D+ Q) u( R    故 三 軍 之 事 , 親 莫 親 于 間 , 賞 莫 厚 于 間 , 事 莫 密于 間 , 非 聖 智 不
* A; z- i6 d( ~. b能 用 間 , 非 仁 義 不 能 使 間 , 非 微 妙 不 能 得 間 之 實 。 微哉 , 微 哉 , 無 所 ) p! o% p! M5 h/ C3 n, V
不 用 間 也 。 間 事 未 發 而 先 聞 者 , 間 與 所 告 者 皆 死 。 5 H' ?" v( L6 {4 |  z
; i" S* R3 z4 a% V8 |# P7 D
    凡 軍 之 所 欲 擊 , 城 之 所 欲 攻 , 人 之 所 欲 殺 ; 必 先知 其 守 將 , 左 右 6 @. a7 \/ q" f) j$ h- ]
, 謁 者 , 門 者 , 舍 人 之 姓 名 , 令 吾 間 必 索 知 之 。 必 索敵 間 之 來 間 我 者
. g. X7 g7 z# N/ b# v8 y, 因 而 利 之 , 導 而 舍 之 , 故 反 間 可 得 而 使 也 。 因 是 而知 之 , 故 鄉 間 內 ! P7 r# _) t3 Z# X( C( G
間 可 得 而 使 也 ; 因 是 而 知 之 , 故 死 間 為 誑 事 , 可 使 告敵 ; 因 是 而 知 之 ! F) b( e6 R/ W& M' I
, 故 生 間 可 使 如 期 。 五 間 之 事 , 主 必 知 之 , 知 之 必 在于 反 間 , 故 反 間
8 m2 x  a% |1 A: I/ ]) F不 可 不 厚 也 。
1 S* ~' z4 c, A7 F  M# v" v3 {6 M6 a& ~, y! b# M7 L
    昔 殷 之 興 也 , 伊 摯 在 夏 。 周 之 興 也 , 呂 牙 在 殷 。故 明 君 賢 將 , 能
- [: q, D- G1 R+ @以 上 智 為 間 者 , 必 成 大 功 , 此 兵 之 要 , 三 軍 之 所 恃 而動 也 。
( 姜 維 ) - Q  b# k% ~' {0 X" u7 i4 w% }
. |$ r  g3 q) B/ c# }' a5 G2 t
    姜 維 字 伯 約 , 天 水 冀 人 也 。 少 孤, 與 母 居 。 好 鄭 氏 學 。 1 仕 郡 上
' J% D7 l5 ^" n- W6 E7 }8 d計 掾 , 州 辟 為 從 事 。 以 父 冏 昔 為 郡功 曹 , 值 羌 、 戎 叛 亂 , 身 衛 郡 將 ,
9 L" n$ W2 h1 E, {" D沒 於 戰 場 , 賜 維 官 中 郎 , 參 本 郡 軍事 。 建 興 六 年 , 丞 相 諸 葛 亮 軍 向 祁
- T+ q, S2 q6 v! n$ L山 , 時 天 水 太 守 適 出 案 行 , 維 及 功曹 梁 緒 、 主 簿 尹 賞 、 主 記 梁 虔 等 從
- Y- s) e% z9 f& K行 。 太 守 聞 蜀 軍 垂 至 , 而 諸 縣 響 應, 疑 維 等 皆 有 異 心 , 於 是 夜 亡 保 上 ' u6 ^" z2 B$ a
邽 。 維 等 覺 太 守 去 , 追 遲 , 至 城 門, 城 門 已 閉 , 不 納 。 維 等 相 率 還 冀 : q3 f+ {8 z! @& @- a( V1 }
, 冀 亦 不 入 維 。 維 等 乃 俱 詣 諸 葛 亮。 會 馬 謖 敗 於 街 亭 , 亮 拔 將 西 縣 千
* |/ _4 R9 X" _! n' Z餘 家 及 維 等 還 , 故 維 遂 與 母 相 失 。2 亮 辟 維 為 倉 曹 掾 , 加 奉 義 將 軍 ,
5 X$ s8 k( S" b8 q* U$ t封 當 陽 亭 侯 , 時 年 二 十 七 。 亮 與 留府 長 史 張 裔 、 參 軍 蔣 琬 書 曰 : 「 姜
$ ?" U, Z1 d' b( O; b/ s- F伯 約 忠 勤 時 事 , 思 慮 精 密 , 考 其 所有 , 永 南 、 季 常 諸 人 不 如 也 。 其 人
6 P* E" a, u8 C# w( B$ Z2 ], 涼 州 上 士 也 。 」 又 曰 : 「 須 先 教中 虎 步 兵 五 六 千 人 。 姜 伯 約 甚 敏 於
: G% X6 S  z- M; e& }) E, a軍 事 , 既 有 膽 義 , 深 解 兵 意 。 此 人心 存 漢 室 , 而 才 兼 於 人 , 畢 教 軍 事 3 Z5 v3 K- T) i$ m, W8 W
, 當 遣 詣 宮 , 覲 見 主 上 。 」 3 後 遷中 監 軍 征 西 將 軍 。 0 X# t0 E9 h6 K7 U( f% [
4 l' S( r5 c6 f* l$ {
1   傅 子 曰 : 維 為 人 好 立 功 名 , 陰 養 死 士 , 不 脩布 衣 之 業 。
- E, m. M- T( s; g4 b7 T& f  _2 {4 V* Z+ g# M
2   魏 略 曰 : 天 水 太 守 馬 遵 將 維 及 諸 官 屬 隨 雍 州刺 史 郭 淮 偶 自 西 至 洛 門 案 行 , 會 聞 亮 已 到 祁 山 , 淮 顧 遵曰 : 「 是 欲 不 善 ! 」 遂 驅 東 還 上 邽 。 遵 念 所 治 冀 縣 界 在西 偏 , 又 恐 吏 民 樂 亂 , 遂 亦 隨 淮 去 。 時 維 謂 遵 曰 : 「 明府 當 還 冀 。 」 遵 謂 維 等 曰 : 「 卿 諸 人 叵 復 信 , 皆 賊 也 。」 各 自 行 。 維 亦 無 如 遵 何 , 而 家 在 冀 , 遂 與 郡 吏 上 官 子脩 等 還 冀 。 冀 中 吏 民 見 維 等 大 喜 , 便 推 令 見 亮 。 二 人 不獲 已 , 乃 共 詣 亮 。 亮 見 , 大 悅 。 未 及 遣 迎 冀 中 人 , 會 亮前 鋒 為 張 郃 、 費 繇 等 所 破 , 遂 將 維 等 卻 縮 。 維 不 得 還 ,遂 入 蜀 。 諸 軍 攻 冀 , 皆 得 維 母 妻 子 , 亦 以 維 本 無 去 意 ,故 不 沒 其 家 , 但 繫 保 官 以 延 之 。 此 語 與 本 傳 不 同 。
% H, i0 \/ T; r4 j* C( i4 b- ]4 m+ u0 r; `$ x
3   孫 盛 雜 記 曰 : 初 , 姜 維 詣 亮 , 與 母 相 失 , 復得 母 書 , 令 求 當 歸 。 維 曰 : 「 良 田 百 頃 , 不 在 一 畝 , 但有 遠 志 , 不 在 當 歸 也 。 」
" e7 J- P$ A5 C( F* A' v  j' A" Y' z( [0 T% C' G" ^. I
    十 二 年 , 亮 卒 , 維 還 成 都 , 為 右監 軍 輔 漢 將 軍 , 統 諸 軍 , 進 封 平 7 J; d: O7 m( m! x, b
襄 侯 。 延 熙 元 年 , 隨 大 將 軍 蔣 琬 住漢 中 。 琬 既 遷 大 司 馬 , 以 維 為 司 馬
5 X7 J# e# ?# i5 d, 數 率 偏 軍 西 入 。 六 年 , 遷 鎮 西 大將 軍 , 領 涼 州 刺 史 。 十 年 , 遷 衛 將 3 Q$ P4 {6 A1 j; w, M' c; X! W& k
軍 , 與 大 將 軍 費 禕 共 錄 尚 書 事 。 是歲 , 汶 山 平 康 夷 反 , 維 率 眾 討 定 之
/ m! W9 b7 j* d1 t' J。 又 出 隴 西 、 南 安 、 金 城 界 , 與 魏大 將 軍 郭 淮 、 夏 侯 霸 等 戰 於 洮 西 。
8 E) m3 t& ^" A( ~( ^胡 王 治 無 戴 等 舉 部 落 降 , 維 將 還 安處 之 。 十 二 年 , 假 維 節 , 復 出 西 平
( C1 f6 n/ N( G' ?: L3 s2 i# ~, 不 克 而 還 。 維 自 以 練 西 方 風 俗 ,兼 負 其 才 武 , 欲 誘 諸 羌 、 胡 以 為 羽 ) s( [* H! t; Q& P2 w
翼 , 謂 自 隴 以 西 可 斷 而 有 也 。 每 欲興 軍 大 舉 , 費 禕 常 裁 制 不 從 , 與 其
$ H2 s6 _+ ~: M9 o7 a0 E兵 不 過 萬 人 。 1 7 f, @, g7 s8 Q3 M( W

' e* W* [) q# ~+ d7 S1   漢 晉 春 秋 曰 : 費 禕 謂 維 曰 : 「 吾 等 不 如 丞 相亦 已 遠 矣 ; 丞 相 猶 不 能 定 中 夏 , 況 吾 等 乎 ! 且 不 如 保 國治 民 , 敬 守 社 稷 , 如 其 功 業 , 以 俟 能 者 , 無 以 為 希 冀 徼倖 而 決 成 敗 於 一 舉 。 若 不 如 志 , 悔 之 無 及 。 」
7 S# Q# i9 \, d/ O* \8 Z* K% g& j0 m% o+ h
    十 六 年 春 , 禕 卒 。 夏 , 維 率 數 萬人 出 石 營 , 經 董 亭 , 圍 南 安 , 魏
' K) p6 x2 d; S4 l: T( y雍 州 刺 史 陳 泰 解 圍 至 洛 門 , 維 糧 盡退 還 。 明 年 , 加 督 中 外 軍 事 。 復 出
9 g/ D* v# L9 z" f隴 西 , 守 狄 道 長 李 簡 舉 城 降 。 進 圍襄 武 , 與 魏 將 徐 質 交 鋒 , 斬 首 破 敵
8 x( n, o9 N8 Z9 h, 魏 軍 敗 退 。 維 乘 勝 多 所 降 下 , 拔河 關 、 狄 道 、 臨 洮 三 縣 民 還 , 後 十 八 年 , 復 與 車 騎 將 軍夏 侯 霸 等 俱 出 狄 道 , 大 破 魏 雍 州 刺 史 王 經 於 洮 西 , 經 眾死 者 數 萬 人 。 經 退 保 狄 道 城 , 維 圍 之 。 魏 征 西 將 軍 陳 泰進 兵 解 圍 , 維 卻 住 鍾 題 。 - _# j9 e7 A6 X& W: i- P
& Z1 P( M8 N; O0 c
    十 九 年 春 , 就 遷 維 為 大 將 軍 。 更整 勒 戎 馬 , 與 鎮 西 大 將 軍 胡 濟 期   e( l# b& J2 E- b3 E+ s' {
會 上 邽 , 濟 失 誓 不 至 , 故 維 為 魏 大將 鄧 艾 所 破 於 段 谷 , 星 散 流 離 , 死 者 甚 眾 。 眾 庶 由 是 怨讟 , 而 隴 已 西 亦 騷 動 不 寧 , 維 謝 過 引 負 , 求 自 貶 削 。 為後 將 軍 , 行 大 將 軍 事 。 2 x, G1 C5 }* ?3 j
6 \4 P# E8 E- C& w9 F; [- a
    二 十 年 , 魏 征 東 大 將 軍 諸 葛 誕 反於 淮 南 , 分 關 中 兵 東 下 。 維 欲 乘 * n/ @# X0 f! W3 u
虛 向 秦 川 , 復 率 數 萬 人 出 駱 谷 , 徑至 沈 嶺 。 時 長 城 積 穀 甚 多 而 守 兵 乃 & X) ]0 B* a; J2 e
少 , 聞 維 方 到 , 眾 皆 惶 懼 。 魏 大 將軍 司 馬 望 拒 之 , 鄧 艾 亦 自 隴 右 , 皆
& U* w  @; M5 V7 |9 q# j軍 于 長 城 。 維 前 住 芒 水 , 皆 倚 山 為營 。 望 、 艾 傍 渭 堅 圍 , 維 數 下 挑 戰
8 ]  `$ A9 ^2 C% N% p. T7 Y' R, 望 、 艾 不 應 。 景 耀 元 年 , 維 聞 誕破 敗 , 乃 還 成 都 。 復 拜 大 將 軍 。 , g9 L( q8 U5 U' o  H  U
# o- G8 |/ \5 y) Z7 J
    初 , 先 主 留 魏 延 鎮 漢 中 , 皆 實 兵諸 圍 以 禦 外 敵 , 敵 若 來 攻 , 使 不
; k  r6 z/ E# b得 入 。 及 興 勢 之 役 , 王 平 捍 拒 曹 爽, 皆 承 此 制 。 維 建 議 , 以 為 錯 守 諸
' x9 g( }7 ^  d0 c8 C4 u# F) W圍 , 雖 合 周 易 「 重 門 」 之 義 , 然 適可 禦 敵 , 不 獲 大 利 。 不 若 使 聞 敵 至 ) |0 O5 L1 H5 n* w
, 諸 圍 皆 斂 兵 聚 穀 , 退 就 漢 、 樂 二城 , 使 敵 不 得 入 平 , 且 重 關 鎮 守 以
6 r' y% l3 ]+ \# s1 l* u# u7 f! K捍 之 。 有 事 之 日 , 令 游 軍 並 進 以 伺其 虛 。 敵 攻 關 不 克 , 野 無 散 穀 , 千 $ N4 z, m# t: e; c
里 縣 糧 , 自 然 疲 乏 。 引 退 之 日 , 然後 諸 城 並 出 , 與 游 軍 并 力 搏 之 , 此 5 }/ T: ^3 j! z* r) z
殄 敵 之 術 也 。 於 是 令 督 漢 中 胡 濟 卻住 漢 壽 , 監 軍 王 含 守 樂 城 , 護 軍 蔣 0 v; `1 w' K; q" r8 b* z& K
斌 守 漢 城 , 又 於 西 安 、 建 威 、 武 衛、 石 門 、 武 城 、 建 昌 、 臨 遠 皆 立 圍 - w9 ]" }+ A  Q/ j9 w0 K
守 。
6 C; I, Y  D! T5 f, V" {- K" w7 Z6 ]+ c) h' q
    五 年 , 維 率 眾 出 漢 、 侯 和 , 為 鄧艾 所 破 , 還 住 沓 中 。 維 本 羈 旅 託 6 ^. `" A! H% H8 O9 J+ M/ O# B
國 , 累 年 攻 戰 , 功 績 不 立 , 而 宦 官黃 皓 等 弄 權 於 內 , 右 大 將 軍 閻 宇 與
8 e7 `  c  D2 _( e3 t( N皓 協 比 , 而 皓 陰 欲 廢 維 樹 宇 。 維 亦疑 之 。 故 自 危 懼 , 不 復 還 成 都 。 1 6 K( X& n. O: D
六 年 , 維 表 後 主 : 「 聞 鍾 會 治 兵 關中 , 欲 規 進 取 , 宜 並 遣 張 翼 、 廖 化 6 W& d1 [8 v2 V1 m' S. K: P
督 諸 軍 分 護 陽 安 關 口 、 陰 平 橋 頭 以防 未 然 。 」 皓 徵 信 鬼 巫 , 謂 敵 終 不 自 致 , 啟 後 主 寢 其 事, 而 群 臣 不 知 。 及 鍾 會 將 向 駱 谷 , 鄧 艾 將 入 沓 中 , 然 後乃 遣 右 車 騎 廖 化 詣 沓 中 為 維 援 , 左 車 騎 張 翼 、 輔 國 大 將軍 董 厥 等 詣 陽 安 關 口 以 為 諸 圍 外 助 。 比 至 陰 平 , 聞 魏 將諸 葛 緒 向 建 威 , 故 住 待 之 。 月 餘 , 維 為 鄧 艾 所 摧 , 還 住陰 平 。 鍾 會 攻 圍 漢 、 樂 二 城 , 遣 別 將 進 攻 關 口 , 蔣 舒 開城 出 降 , 傅 僉 格 鬥 而 死 。 2 會 攻 樂 城 , 不 能 克 , 聞 關 口已 下 , 長 驅 而 前 。 翼 、 厥 甫 至 漢 壽 , 維 、 化 亦 舍 陰 平 而退 , 適 與 翼 、 厥 合 , 皆 退 保 劍 閣 以 拒 會 。 會 與 維 書 曰 :「 公 侯 以 文 武 之 德 , 懷 邁 世 之 略 , 功 濟 巴 、 漢 , 聲 暢 華夏 , 遠 近 莫 不 歸 名 。 每 惟 疇 昔 , 嘗 同 大 化 , 吳 札 、 鄭 喬, 能 喻 斯 好 。 」 維 不 答 書 , 列 營 守 險 。 會 不 能 克 , 糧 運縣 遠 , 將 議 還 歸 。 ! V* P' T; [% N0 s5 w

: {( }/ o% K/ G/ j1   華 陽 國 志 曰 ; 維 惡 黃 皓 恣 擅 , 啟 後 主 欲 殺 之。 後 主 曰 : 「 皓 趨 走 小 臣 耳 , 往 董 允 切 齒 , 吾 常 恨 之 ,君 何 足 介 意 ! 」 維 見 皓 枝 附 葉 連 , 懼 於 失 言 , 遜 辭 而 出。 後 主 敕 皓 詣 維 陳 謝 。 維 說 皓 求 沓 中 種 麥 , 以 避 內 逼 耳。
2 M2 t1 b/ B( P6 ^' [. t; M* f) `- M( g* [8 H
2   漢 晉 春 秋 曰 : 蔣 舒 將 出 降 , 乃 詭 謂 傅 僉 曰 :「 今 賊 至 不 擊 而 閉 城 自 守 , 非 良 圖 也 。 」 僉 曰 : 「 受 命保 城 , 惟 全 為 功 , 今 違 命 出 戰 , 若 喪 師 負 國 , 死 無 益 矣。 」 舒 曰 : 「 子 以 保 城 獲 全 為 功 , 我 以 出 戰 克 敵 為 功 ,請 各 行 其 志 。 」 遂 率 眾 出 。 僉 謂 其 戰 也 , 至 陰 平 , 以 降胡 烈 。 烈 乘 虛 襲 城 , 僉 格 鬥 而 死 , 魏 人 義 之 。 蜀 記 曰 :蔣 舒 為 武 興 督 , 在 事 無 稱 。 蜀 命 人 代 之 , 因 留 舒 助 漢 中守 。 舒 恨 , 故 開 城 出 降 。
% a( O+ M( x; C. s( a1 N1 e* p- r
7 i7 n8 U. a$ T# ~3 g  D6 M    而 鄧 艾 自 陰 平 由 景 谷 道 傍 入 , 遂破 諸 葛 瞻 於 綿 竹 。 後 主 請 降 於 艾 7 P8 Y# M6 r! @2 w7 F% i, A7 P/ m
, 艾 前 據 成 都 。 維 等 初 聞 瞻 破 , 或聞 後 主 欲 固 守 成 都 , 或 聞 欲 東 入 吳 , 或 聞 欲 南 入 建 寧 ,於 是 引 軍 由 廣 漢 、 郪 道 以 審 虛 實 。 尋 被 後 主 敕 令 , 乃 投戈 放 甲 , 詣 會 於 涪 軍 前 , 將 士 咸 怒 , 拔 刀 砍 石 。 1
( V3 K3 y3 u! a+ @5 n! t
: k9 n. F1 E! E, a2 d2 h1   干 寶 晉 紀 云 : 會 謂 維 曰 ; 「 來 何 遲 也 ? 」 維正 色 流 涕 曰 : 「 今 日 見 此 為 速 矣 ! 」 會 甚 奇 之 。 / i' r( n8 i- |2 f& {) M5 x6 O
9 Z6 u0 V' b5 b# R' }
    會 厚 待 維 等 , 皆 權 還 其 印 號 節 蓋。 會 與 維 出 則 同 轝 , 坐 則 同 席 , . s, x+ ?! O) X6 f& S* r
謂 長 史 杜 預 曰 : 「 以 伯 約 比 中 土 名士 , 公 休 、 太 初 不 能 勝 也 。 」 1 會
2 T3 }4 X( o. r既 構 鄧 艾 , 艾 檻 車 徵 , 因 將 維 等 詣成 都 , 自 稱 益 州 牧 以 叛 。 2 欲 授 維
% U( b4 @/ v% V) p. w兵 五 萬 人 , 使 為 前 驅 。 魏 將 士 憤 怒, 殺 會 及 維 , 維 妻 子 皆 伏 誅 。 3
6 [" i' K6 e" m# A- o# E
2 D) B0 I, d  S$ U1   世 語 曰 : 時 蜀 官 屬 皆 天 下 英 俊 , 無 出 維 右 。
1 ?& X. Q) Z$ v* A8 I  F  \  }5 Z" E' K( P, h- o
2   漢 晉 春 秋 曰 : 會 陰 懷 異 圖 , 維 見 而 知 其 心 ,謂 可 構 成 擾 亂 以 圖 克 復 也 , 乃 詭 說 會 曰 : 「 聞 君 自 淮 南已 來 , 算 無 遺 策 , 晉 道 克 昌 , 皆 君 之 力 。 今 復 定 蜀 , 威德 振 世 , 民 高 其 功 , 主 畏 其 謀 , 欲 以 此 安 歸 乎 ! 夫 韓 信不 背 漢 於 擾 攘 , 以 見 疑 於 既 平 , 大 夫 種 不 從 范 蠡 於 五 湖, 卒 伏 劍 而 妄 死 , 彼 豈 闇 主 愚 臣 哉 ? 利 害 使 之 然 也 。 今君 大 功 既 立 , 大 德 已 著 , 何 不 法 陶 朱 公 泛 舟 絕 跡 , 全 功保 身 , 登 峨 嵋 之 嶺 , 而 從 赤 松 游 乎 ? 」 會 曰 : 「 君 言 遠矣 , 我 不 能 行 , 且 為 今 之 道 , 或 未 盡 於 此 也 。 」 維 曰 :「 其 他 則 君 智 力 之 所 能 , 無 煩 於 老 夫 矣 。 」 由 是 情 好 歡甚 。 華 陽 國 志 曰 : 維 教 會 誅 北 來 諸 將 , 既 死 , 徐 欲 殺 會, 盡 坑 魏 兵 , 還 復 蜀 祚 , 密 書 與 後 主 曰 : 「 願 陛 下 忍 數日 之 辱 , 臣 欲 使 社 稷 危 而 復 安 , 日 月 幽 而 復 明 。 」 孫 盛晉 陽 秋 曰 : 盛 以 永 和 初 從 安 西 將 軍 平 蜀 , 見 諸 故 老 , 及姜 維 既 降 之 後 密 與 劉 禪 表 疏 , 說 欲 偽 服 事 鍾 會 , 因 殺 之以 復 蜀 土 , 會 事 不 捷 , 遂 至 泯 滅 , 蜀 人 於 今 傷 之 。 盛 以為 古 人 云 , 非 所 困 而 困 焉 名 必 辱 , 非 所 據 而 據 焉 身 必 危, 既 辱 且 危 , 死 其 將 至 , 其 姜 維 之 謂 乎 ! 鄧 艾 之 入 江 由, 士 眾 鮮 少 , 維 進 不 能 奮 節 綿 竹 之 下 , 退 不 能 總 帥 五 將, 擁 衛 蜀 主 , 思 後 圖 之 計 , 而 乃 反 覆 於 逆 順 之 間 , 希 違情 於 難 冀 之 會 , 以 衰 弱 之 國 , 而 屢 觀 兵 於 三 秦 , 已 滅 之邦 , 冀 理 外 之 奇 舉 , 不 亦 闇 哉 ! 臣 松 之 以 為 盛 之 譏 維 ,又 為 不 當 。 于 時 鍾 會 大 眾 既 造 劍 閣 , 維 與 諸 將 列 營 守 險, 會 不 得 進 , 已 議 還 計 , 全 蜀 之 功 , 幾 乎 立 矣 。 但 鄧 艾詭 道 傍 入 , 出 於 其 後 , 諸 葛 瞻 既 敗 , 成 都 自 潰 。 維 若 回軍 救 內 , 則 會 乘 其 背 。 當 時 之 勢 , 焉 得 兩 濟 ? 而 責 維 不能 奮 節 綿 竹 , 擁 衛 蜀 主 , 非 其 理 也 。 會 欲 盡 坑 魏 將 以 舉大 事 , 授 維 重 兵 , 使 為 前 驅 。 若 令 魏 將 皆 死 , 兵 事 在 維手 , 殺 會 復 蜀 , 不 為 難 矣 。 夫 功 成 理 外 , 然 後 為 奇 , 不可 以 事 有 差 牙 , 而 抑 謂 不 然 。 設 使 田 單 之 計 , 邂 逅 不 會, 復 可 謂 之 愚 闇 哉 !
: ~' K+ C9 L& x# \' k0 X6 x& V& ^5 D, h# z" V
3   世 語 曰 : 維 死 時 見 剖 , 膽 如 升 大 。   w8 D0 K6 w" c' {& X  g
' N. m7 ^% A- ]# Q- m( P
    郤 正 著 論 論 維 曰 : 「 姜 伯 約 據 上將 之 重 , 處 群 臣 之 右 , 宅 舍 弊 薄 $ s( z8 Q0 R; r) ]; w3 _# R- ^
, 資 財 無 餘 , 側 室 無 妾 媵 之 褻 , 後庭 無 聲 樂 之 娛 , 衣 服 取 供 , 輿 馬 取 . C: {4 H+ r$ I6 _3 ]2 c/ y0 t8 D
備 , 飲 食 節 制 , 不 奢 不 約 , 官 給 費用 , 隨 手 消 盡 ; 察 其 所 以 然 者 , 非
0 o; J; T) w' a( X( J以 激 貪 厲 濁 , 抑 情 自 割 也 , 直 謂 如是 為 足 , 不 在 多 求 。 凡 人 之 談 , 常
, {- ?7 s0 J0 p: N1 w, C譽 成 毀 敗 , 扶 高 抑 下 , 咸 以 姜 維 投厝 無 所 , 身 死 宗 滅 , 以 是 貶 削 , 不 : Y' O: T7 M( m% w% k0 a$ c
復 料 擿 , 異 乎 春 秋 褒 貶 之 義 矣 。 如姜 維 之 樂 學 不 倦 , 清 素 節 約 , 自 一
. @- S0 Q# \( k+ B5 F; L時 之 儀 表 也 。 」 1
0 y" H3 z5 y: g5 ]# x) x. K: A3 ], S  q" W6 `5 k7 }
1   孫 盛 曰 : 異 哉 郤 氏 之 論 也 ! 夫 士 雖 百 行 , 操業 萬 殊 , 至 於 忠 孝 義 節 , 百 行 之 冠 冕 也 。 姜 維 策 名 魏 室, 而 外 奔 蜀 朝 , 違 君 徇 利 , 不 可 謂 忠 ; 捐 親 苟 免 , 不 可謂 孝 ; 害 加 舊 邦 , 不 可 謂 義 ; 敗 不 死 難 , 不 可 謂 節 ; 且德 政 未 敷 而 疲 民 以 逞 , 居 禦 侮 之 任 而 致 敵 喪 守 , 於 夫 智勇 , 莫 可 云 也 : 凡 斯 六 者 , 維 無 一 焉 。 實 有 魏 之 逋 臣 ,亡 國 之 亂 相 , 而 云 人 之 儀 表 , 斯 亦 惑 矣 。 縱 維 好 書 而 微自 藻 潔 , 豈 異 夫 盜 者 分 財 之 義 , 而 程 、 鄭 降 階 之 善 也 ?臣 松 之 以 為 郤 正 此 論 , 取 其 可 稱 , 不 謂 維 始 終 行 事 皆 可準 則 也 。 所 云 「 一 時 儀 表 」 , 止 在 好 學 與 儉 素 耳 。 本 傳及 魏 略 皆 云 維 本 無 叛 心 , 以 急 逼 歸 蜀 。 盛 相 譏 貶 , 惟 可責 其 背 母 。 餘 既 過 苦 , 又 非 所 以 難 郤 正 也 。
0 q( Z: r. V3 ?3 c0 ^; A, A1 C
& j1 A" O+ Q2 j- e# y    維 昔 所 俱 至 蜀 , 梁 緒 官 至 大 鴻 臚, 尹 賞 執 金 吾 , 梁 虔 大 長 秋 , 皆
6 C0 E" n# ^" K) m先 蜀 亡 沒 。
% o( Q" g' m, I/ s- }8 H
5 J3 L3 `$ ]8 A6 j% k- M    評 曰 : 蔣 琬 方 整 有 威 重 , 費 禕 寬濟 而 博 愛 , 咸 承 諸 葛 之 成 規 , 因 3 y: g" \) L( K: }9 L5 ^& W
循 而 不 革 , 是 以 邊 境 無 虞 , 邦 家 和一 , 然 猶 未 盡 治 小 之 宜 , 居 靜 之 理 - D9 |- W% H# ~4 V3 w3 q$ ^- }) X
也 。 1 姜 維 粗 有 文 武 , 志 立 功 名 ,而 翫 眾 黷 旅 , 明 斷 不 周 , 終 致 隕 斃
, J% q1 G3 y5 f% C  Z。 老 子 有 云 : 「 治 大 國 者 猶 烹 小 鮮。 」 況 於 區 區 蕞 爾 , 而 可 屢 擾 乎 哉 , X% K" `) c1 R
? 2
+ P' d3 h0 \, B5 l" T: B8 e/ k3 E' U* O) U" C& r0 M1 l# S, W
1   臣 松 之 以 為 蔣 、 費 為 相 , 克 遵 畫 一 , 未 嘗 徇功 妄 動 , 有 所 虧 喪 , 外 卻 駱 谷 之 師 , 內 保 寧 緝 之 實 , 治小 之 宜 , 居 靜 之 理 , 何 以 過 於 此 哉 ! 今 譏 其 未 盡 而 不 著其 事 , 故 使 覽 者 不 知 所 謂 也 。
8 Z0 X  g! u7 a* _1 G- _, f8 H* B6 q7 F3 c
2   干 寶 曰 : 姜 維 為 蜀 相 , 國 亡 主 辱 弗 之 死 , 而死 於 鍾 會 之 亂 , 惜 哉 ! 非 死 之 難 , 處 死 之 難 也 。 是 以 古之 烈 士 , 見 危 授 命 , 投 節 如 歸 , 非 不 愛 死 也 , 固 知 命 之不 長 而 懼 不 得 其 所 也 。 * `/ A3 W' [3 s! x  N
  
+ u5 d" x& z# P/ m  & V  u8 _) F. \/ o) L; }7 k
. _5 g: t( z6 a2 d, |
三 國 志 卷 四 十 五 蜀 書 十五 6 H* f2 \+ O) z

& X/ u# c! p  B' z0 W% ~    鄧 張 宗 楊 傳 第 十 五 # j5 f2 a3 e8 Y& @
    ~; X8 ~; |& A$ o& I9 T# Q7 }1 h

% r( k/ i( c+ [; m) g! t( 鄧 芝 )
0 B) J4 f, R0 |! z
# c  J4 h- ?! K. b  b    鄧 芝 字 伯 苗 , 義 陽 新 野 人 , 漢 司徒 禹 之 後 也 。 漢 末 入 蜀 , 未 見 知   {5 E1 \' ^) q5 h
待 。 時 益 州 從 事 張 裕 善 相 , 芝 往 從之 , 裕 謂 芝 曰 : 「 君 年 過 七 十 , 位
9 z7 \" n8 T6 J. c. X# v+ _至 大 將 軍 , 封 侯 。 」 芝 聞 巴 西 太 守龐 羲 好 士 , 往 依 焉 。 先 主 定 益 州 ,
2 K8 w: w0 G+ L, P芝 為 郫 邸 閣 督 。 先 主 出 至 郫 , 與 語, 大 奇 之 , 擢 為 郫 令 , 遷 廣 漢 太 守 1 D- m" ]- k8 M* u* \: Y
。 所 在 清 嚴 有 治 績 , 入 為 尚 書。
% v4 j% p/ e7 M
. S; U0 }# p: N- a" w    先 主 薨 於 永 安 。 先 是 , 吳 王 孫 權請 和 , 先 主 累 遣 宋 瑋 、 費 禕 等 與 ; m+ G7 H6 \" B: z4 {& S0 E$ ~
相 報 答 。 丞 相 諸 葛 亮 深 慮 權 聞 先 主殂 隕 , 恐 有 異 計 , 未 知 所 如 。 芝 見
! U6 W7 t3 ]6 _5 m; s0 Z' C6 c9 U亮 曰 : 「 今 主 上 幼 弱 , 初 在 位 , 宜遣 大 使 重 申 吳 好 。 」 亮 答 之 曰 :「
" y0 T/ V8 A) ~2 i- u. o! b吾 思 之 久 矣 , 未 得 其 人 耳 , 今 日 始得 之 。 」 芝 問 其 人 為 誰 ? 亮 曰 :「 & [5 l& q- J6 x7 ~$ H
即 使 君 也 。 」 乃 遣 芝 脩 好 於 權 。 權果 狐 疑 , 不 時 見 芝 , 芝 乃 自 表 請 見 2 M7 k9 u; b$ i" a: G
權 曰 : 「 臣 今 來 亦 欲 為 吳 , 非 但 為蜀 也 。 」 權 乃 見 之 , 語 芝 曰 : 「 孤 " S0 o+ X! Y& l4 @- k! B9 C3 R' r$ b# u
誠 願 與 蜀 和 親 , 然 恐 蜀 主 幼 弱 , 國小 勢 偪 , 為 魏 所 乘 , 不 自 保 全 , 以 : `0 |8 W' p1 O2 Y+ s1 J
此 猶 豫 耳 。 」 芝 對 曰 : 「 吳 、 蜀 二國 四 州 之 地 , 大 王 命 世 之 英 , 諸 葛
, q  d6 O0 a. V8 j$ W! n亮 亦 一 時 之 傑 也 。 蜀 有 重 險 之 固 ,吳 有 三 江 之 阻 , 合 此 二 長 , 共 為 脣 齒 , 進 可 并 兼 天 下 ,退 可 鼎 足 而 立 , 此 理 之 自 然 也 。 大 王 今 若 委 質 於 魏 , 魏必 上 望 大 王 之 入 朝 , 下 求 太 子 之 內 侍 , 若 不 從 命 , 則 奉辭 伐 叛 , 蜀 必 順 流 見 可 而 進 , 如 此 , 江 南 之 地 非 復 大 王之 有 也 。 」 權 默 然 良 久 曰 : 「 君 言 是 也 。 」 遂 自 絕 魏 ,與 蜀 連 和 , 遣 張 溫 報 聘 於 蜀 。 蜀 復 令 芝 重 往 , 權 謂 芝 曰: 「 若 天 下 太 平 , 二 主 分 治 , 不 亦 樂 乎 ! 」 芝 對 曰 : 「夫 天 無 二 日 , 土 無 二 王 , 如 并 魏 之 後 , 大 王 未 深 識 天 命者 也 , 君 各 茂 其 德 , 臣 各 盡 其 忠 , 將 提 枹 鼓 , 則 戰 爭 方始 耳 。 」 權 大 笑 曰 : 「 君 之 誠 款 , 乃 當 爾 邪 ! 」 權 與 亮書 曰 : 「 丁 宏 張 , 1 陰 化 不 盡 ; 和 合 二 國 , 唯 有 鄧 芝 。」 及 亮 北 住 漢 中 , 以 芝 為 中 監 軍 、 揚 武 將 軍 。 亮 卒 , 遷前 軍 師 前 將 軍 , 領 袞 州 刺 史 , 封 陽 武 亭 侯 , 頃 之 為 督 江州 。 權 數 與 芝 相 聞 , 饋 遺 優 渥 。 延 熙 六 年 , 就 遷 為 車 騎將 軍 , 後 假 節 。 十 一 年 , 涪 陵 國 人 殺 都 尉 反 叛 , 芝 率 軍征 討 , 即 梟 其 渠 帥 , 百 姓 安 堵 , 2 十 四 年 卒 。 9 s5 s& X& t0 z* A, Y( d2 }
: [$ `2 J/ t6 Z5 k! J
1   掞 音 夷 念 反 , 或 作 豔 。 臣 松 之 案 漢 書 禮 樂 志曰 「 長 離 前 掞 光 耀 明 」 。 左 思 蜀 都 賦 「 摛 藻 掞 天 庭 」 。孫 權 蓋 謂 丁 宏 之 言 多 浮 豔 也 。
0 Q7 e! `. q/ [8 G
$ b  B6 A2 H: \& }8 O2   華 陽 國 志 曰 : 芝 征 涪 陵 , 見 玄 猿 緣 山 。 芝 性好 弩 , 手 自 射 猿 , 中 之 。 猿 拔 其 箭 , 卷 木 葉 塞 其 創 。 芝曰 : 「 嘻 , 吾 違 物 之 性 , 其 將 死 矣 ! 」 一 曰 : 芝 見 猿 抱子 在 樹 上 , 引 弩 射 之 , 中 猿 母 , 其 子 為 拔 箭 , 以 木 葉 塞創 。 芝 乃 歎 息 , 投 弩 水 中 , 自 知 當 死 。 ' A2 ]5 Q- B% ]% u! p. x
' q* k3 s' D/ z) }/ Z
    芝 為 將 軍 二 十 餘 年 , 賞 罰 明 斷 ,善 卹 卒 伍 。 身 之 衣 食 資 仰 於 官 , 不 苟 素 儉 , 然 終 不 治 私產 , 妻 子 不 免 飢 寒 , 死 之 日 家 無 餘 財 。 性 剛 簡 , 不 飾 意氣 , 不 得 士 類 之 和 。 於 時 人 少 所 敬 貴 , 唯 器 異 姜 維 云 。子 良 , 襲 爵 , 景 耀 中 為 尚 書 左 選 郎 , 晉 朝 廣 漢 太 守 。 - A+ r8 x* t% M3 K
  - c7 A$ S; w9 N( S& i4 U6 a: E

3 t/ ]+ K8 m+ l) A, \4 p* A( 張 翼 )
5 B  a  V8 w2 D+ ^/ i. z
7 f! v, c& O' A. ?; N. f    張 翼 字 伯 恭 , 犍 為 武 陽 人 也 。 高祖 父 司 空 浩 , 曾 祖 父 廣 陵 太 守 綱
' m+ n; t5 c' K5 V& N, 皆 有 名 跡 。 1 先 主 定 益 州 , 領 牧, 翼 為 書 佐 。 建 安 末 , 舉 孝 廉 , 為
: @/ t8 J5 P1 x+ v江 陽 長 , 徙 涪 陵 令 , 遷 梓 潼 太 守 ,累 遷 至 廣 漢 、 蜀 郡 太 守 。 建 興 九 年
1 z4 U& G8 v8 u' I# O, 為 庲 降 都 督 、 綏 南 中 郎 將 。 翼 性持 法 嚴 , 不 得 殊 俗 之 歡 心 。 耆 率 劉
& h! m" Y2 u/ F9 m4 M* J' X( y冑 背 叛 作 亂 , 翼 舉 兵 討 冑 。 冑 未 破, 會 被 徵 當 還 , 群 下 咸 以 為 宜 便 馳
0 e' f  w1 H3 ^& J/ r3 i8 c3 f& i騎 即 罪 , 翼 曰 : 「 不 然 。 吾 以 蠻 夷蠢 動 , 不 稱 職 故 還 耳 , 然 代 人 未 至 ; Z8 N) g2 \1 P; x- g  f4 V
, 吾 方 臨 戰 場 , 當 運 糧 積 穀 , 為 滅賊 之 資 , 豈 可 以 黜 退 之 故 而 廢 公 家 + V/ w+ L, R2 Q  w
之 務 乎 ? 」 於 是 統 攝 不 懈 , 代 到 乃發 。 馬 忠 因 其 成 基 以 破 殄 冑 , 丞 相 9 J2 W6 f* @7 Y3 W- b6 p, j! h
亮 聞 而 善 之 。 亮 出 武 功 , 以 翼 為 前軍 都 督 , 領 扶 風 太 守 。 亮 卒 , 拜 前
; u8 v" }" A8 [! j& X( f9 L領 軍 , 追 論 討 劉 冑 功 , 賜 爵 關 內 侯。 延 熙 元 年 , 入 為 尚 書 , 稍 遷 督 建
3 X$ H8 V( m: i9 P8 _! h8 K威 , 假 節 , 進 封 都 亭 侯 , 征 西 大 將軍 。
3 B5 D3 ^) s+ i! Q+ k8 M4 V3 {% e6 N
1   益 部 耆 舊 傳 曰 : 浩 字 叔 明 , 治 律 、 春 秋 , 游學 京 師 , 與 廣 漢 鐔 粲 、 漢 中 李 郃 、 蜀 郡 張 霸 共 結 為 友 善。 大 將 軍 鄧 騭 辟 浩 , 稍 遷 尚 書 僕 射 , 出 為 彭 城 相 , 薦 隱士 閭 丘 邈 等 , 徵 拜 廷 尉 。 延 光 三 年 , 安 帝 議 廢 太 子 , 唯浩 與 太 常 桓 焉 、 太 僕 來 歷 議 以 為 不 可 。 順 帝 初 立 , 拜 浩司 空 , 年 八 十 三 卒 。
: D4 b/ @3 `: g( P' J- l* f
: l  N  N) R& P' h2 j) M9 r5 j                    續 漢 書 曰 : 綱 字 文 紀 , 少 以 三 公 子 經 明 行 脩 舉 孝 廉 , 不就 司 徒 辟 , 以 高 第 為 侍 御 史 。 漢 安 元 年 , 拜 光 祿 大 夫 ,與 侍 中 杜 喬 等 八 人 同 日 受 詔 , 持 節 分 出 , 案 行 天 下 貪 廉, 墨 綬 有 罪 便 收 , 刺 史 二 千 石 以 驛 表 聞 , 威 惠 清 忠 , 名振 郡 國 , 號 曰 八 雋 。 是 時 , 大 將 軍 梁 冀 侵 擾 百 姓 , 喬 等七 人 皆 奉 命 四 出 , 唯 綱 獨 埋 車 輪 於 洛 陽 都 亭 不 去 , 曰 :「 豺 狼 當 路 , 安 問 狐 狸 ? 」 遂 上 書 曰 : 「 大 將 軍 梁 冀 、河 南 尹 不 疑 , 蒙 外 戚 之 援 , 荷 國 厚 恩 , 以 芻 蕘 之 姿 , 安居 阿 保 , 不 能 敷 揚 五 教 , 翼 贊 日 月 , 而 專 為 封 豕 長 蛇 ,肆 其 貪 饕 , 甘 心 好 貨 , 縱 恣 無 厭 , 多 樹 諂 諛 以 害 忠 良 ,誠 天 威 所 不 赦 , 大 辟 所 宜 加 也 。 謹 條 其 無 君 之 心 十 五 事於 左 , 皆 忠 臣 之 所 切 齒 也 。 」 書 奏 御 , 京 師 震 悚 。 時 冀妹 為 皇 后 , 內 寵 方 盛 , 冀 兄 弟 權 重 於 人 主 , 順 帝 雖 知 綱言 不 誣 , 然 無 心 治 冀 。 冀 深 恨 綱 。 會 廣 陵 賊 張 嬰 等 眾 數萬 人 殺 刺 史 二 千 石 , 冀 欲 陷 綱 , 乃 諷 尚 書 以 綱 為 廣 陵 太守 ; 若 不 為 嬰 所 殺 , 則 欲 以 法 中 之 。 前 太 守 往 , 輒 多 請兵 , 及 綱 受 拜 , 詔 問 當 得 兵 馬 幾 何 , 綱 對 曰 無 用 兵 馬 ,遂 單 車 之 官 , 徑 詣 嬰 壘 門 , 示 以 禍 福 。 嬰 大 驚 懼 , 走 欲閉 門 。 綱 又 於 門 外 罷 遣 吏 兵 , 留 所 親 者 十 餘 人 , 以 書 語其 長 老 素 為 嬰 所 信 者 , 請 與 相 見 , 問 以 本 變 , 因 示 以 詔恩 , 使 還 請 嬰 。 嬰 見 綱 意 誠 , 即 出 見 綱 。 綱 延 置 上 坐 ,問 其 疾 苦 , 禮 畢 , 乃 謂 之 曰 : 「 前 後 二 千 石 , 多 非 其 人, 杜 塞 國 恩 , 肆 其 私 求 。 鄉 郡 遠 , 天 子 不 能 朝 夕 聞 也 ,故 民 人 相 聚 以 避 害 。 二 千 石 信 有 罪 矣 ; 為 之 者 乃 非 義 也。 忠 臣 不 欺 君 以 自 榮 , 孝 子 不 損 父 以 求 福 , 天 子 聖 仁 ,欲 文 德 以 來 之 , 故 使 太 守 來 , 思 以 爵 祿 相 榮 , 不 願 以 刑也 。 今 誠 轉 禍 為 福 之 時 也 ; 若 聞 義 不 服 , 天 子 赫 然 發 怒, 大 兵 雲 合 , 豈 不 危 乎 ! 宜 深 計 其 利 害 。 」 嬰 聞 , 泣 曰: 「 荒 裔 愚 人 , 數 為 二 千 石 所 侵 枉 , 不 堪 其 困 , 故 遂 相聚 偷 生 。 明 府 仁 及 草 木 , 乃 嬰 等 更 生 之 澤 , 但 恐 投 兵 之日 , 不 免 孥 戮 耳 。 」 綱 曰 : 「 豈 其 然 乎 ! 要 之 以 天 地 ,誓 之 以 日 月 , 方 當 相 顯 以 爵 位 , 何 禍 之 有 乎 ? 」 嬰 曰 :「 苟 赦 其 罪 , 得 全 首 領 以 就 農 畝 , 則 抱 戴 沒 齒 , 爵 祿 非所 望 也 。 」 嬰 雖 為 大 賊 , 起 於 狂 暴 , 自 以 為 必 死 , 及 得綱 言 , 曠 然 開 明 , 乃 辭 還 營 。 明 日 , 遂 將 所 部 萬 餘 人 ,與 妻 子 面 縛 詣 綱 降 。 綱 悉 釋 縛 慰 納 , 謂 嬰 曰 : 「 卿 諸 人一 旦 解 散 , 方 垂 盪 然 , 當 條 名 上 之 , 必 受 封 賞 。 」 嬰 曰: 「 乞 歸 故 業 , 不 願 以 穢 名 汙 明 時 也 。 」 綱 以 其 至 誠 ,乃 各 從 其 意 , 親 為 安 處 居 宅 。 子 弟 欲 為 吏 者 , 隨 才 任 職, 欲 為 民 者 , 勸 以 農 桑 , 田 業 並 豐 , 南 州 晏 然 。 論 功 ,綱 當 封 , 為 冀 所 遏 絕 , 故 不 得 侯 。 天 子 美 其 功 , 徵 欲 用之 。 嬰 等 上 書 , 乞 留 在 郡 二 歲 。 建 康 元 年 , 病 卒 官 , 時年 三 十 六 。 嬰 等 三 百 餘 人 , 皆 衰 杖 送 綱 喪 至 洛 陽 , 葬 訖, 為 起 冢 立 祠 , 四 時 奉 祭 , 思 慕 如 喪 考 妣 。 天 子 追 念 不已 , 下 詔 褒 揚 , 除 一 子 為 郎 。
7 A8 m( L. i! P& X, m) |7 m& @& m1 C/ Q, I( P0 l3 q
    十 八 年 , 與 衛 將 軍 姜 維 俱 還 成 都。 維 議 復 出 軍 , 唯 翼 廷 爭 , 以 為
8 S* C- q; N7 b# t0 `國 小 民 勞 , 不 宜 黷 武 。 維 不 聽 , 將翼 等 行 , 進 翼 位 鎮 南 大 將 軍 。 維 至 * p' F' a5 t8 f0 k
狄 道 , 大 破 魏 雍 州 刺 史 王 經 , 經 眾死 於 洮 水 者 以 萬 計 。 翼 曰 : 「 可 止
8 B, q6 a) g6 j: N矣 , 不 宜 復 進 , 進 或 毀 此 大 功 。 」維 大 怒 。 曰 : 「 為 蛇 畫 足 。 」 維 竟 7 Y- W- s* S4 m# a: b
圍 經 於 狄 道 , 城 不 能 克 。 自 翼 建 異論 , 維 心 與 翼 不 善 , 然 常 牽 率 同 行 . Z/ M3 h8 s3 @6 ^
, 翼 亦 不 得 已 而 往 。 景 耀 二 年 , 遷左 車 騎 將 軍 , 領 冀 州 刺 史 。 六 年 , 9 u% G$ |1 w5 Y, a
與 維 咸 在 劍 閣 , 共 詣 降 鍾 會 于 涪 。明 年 正 月 , 隨 會 至 成 都 , 為 亂 兵 所 - i" S+ Q; D) X# S3 K
殺 。 1 : Q  Z, |: Q2 t3 a8 ~+ Y

1 ?2 l( }  V6 b, k  ~1   華 陽 國 志 曰 : 翼 子 微 , 篤 志 好 學 , 官 至 廣 漢太 守 。
/ C# R" X6 V' A* [  $ h" M5 q* b+ w+ }/ I  ^

% s- p7 w# A% Y1 b8 j( 宗 預 )
) S  G: D5 X& _8 ?- O
7 r0 I5 D' p' E! K" ?( I6 n) Z    宗 預 字 德 豔 , 南 陽 安 眾 人 也 。 建安 中 , 隨 張 飛 入 蜀 。 建 興 初 , 丞 * r( L- ]. Q8 I. c+ m9 X3 C# A
相 亮 以 為 主 簿 , 遷 參 軍 右 中 郎 將 。及 亮 卒 , 吳 慮 魏 或 承 衰 取 蜀 , 增 巴
4 L( u: K, g2 z! \丘 守 兵 萬 人 , 一 欲 以 為 救 援 , 二 欲以 事 分 割 也 。 蜀 聞 之 , 亦 益 永 安 之 守 , 以 防 非 常 。 預 將命 使 吳 , 孫 權 問 預 曰 : 「 東 之 與 西 , 譬 猶 一 家 , 而 聞 西更 增 白 帝 之 守 , 何 也 ? 」 預 對 曰 : 「 臣 以 為 東 益 巴 丘 之戍 , 西 增 白 帝 之 守 , 皆 事 勢 宜 然 , 俱 不 足 以 相 問 也 。 」權 大 笑 , 嘉 其 抗 直 , 甚 愛 待 之 , 見 敬 亞 於 鄧 芝 、 費 禕 。遷 為 侍 中 , 徙 尚 書 。 延 熙 十 年 , 為 屯 騎 校 尉 。 時 車 騎 將軍 鄧 芝 自 江 州 還 , 來 朝 , 謂 預 曰 : 「 禮 , 六 十 不 服 戎 ,而 卿 甫 受 兵 , 何 也 ? 」 預 答 曰 : 「 卿 七 十 不 還 兵 , 我 六十 何 為 不 受 邪 ? 」 1 芝 性 驕 傲 , 自 大 將 軍 費 禕 等 皆 避 下之 , 而 預 獨 不 為 屈 。 預 復 東 聘 吳 , 孫 權 捉 預 手 , 涕 泣 而別 曰 : 「 君 每 銜 命 結 二 國 之 好 。 今 君 年 長 , 孤 亦 衰 老 ,恐 不 復 相 見 ! 」 遺 預 大 珠 一 斛 , 2 乃 還 。 遷 後 將 軍 , 督永 安 , 就 拜 征 西 大 將 軍 , 賜 爵 關 內 侯 。 景 耀 元 年 , 以 疾徵 還 成 都 。 後 為 鎮 軍 大 將 軍 , 領 兗 州 刺 史 。 時 都 護 諸 葛瞻 初 統 朝 事 , 廖 化 過 預 , 欲 與 預 共 詣 瞻 許 。 預 曰 : 「 吾等 年 踰 七 十 , 所 竊 已 過 , 但 少 一 死 耳 , 何 求 於 年 少 輩 而屑 屑 造 門 邪 ? 」 遂 不 往 。 ; W* b  L0 ^0 w* F6 E0 x

7 A& J% ]; y* @+ C* U% o4 V5 u1   臣 松 之 以 為 芝 以 年 啁 預 , 是 不 自 顧 。 然 預 之此 答 , 觸 人 所 忌 。 載 之 記 牒 , 近 為 煩 文 。
, d/ i! b* _* F5 c. S5 J2 M$ @- P( D/ I  z
2   吳 歷 曰 : 預 臨 別 , 謂 孫 權 曰 : 「 蜀 土 僻 小 ,雖 云 鄰 國 , 東 西 相 賴 , 吳 不 可 無 蜀 , 蜀 不 可 無 吳 , 君 臣憑 恃 , 唯 陛 下 重 垂 神 慮 。 」 又 自 說 「 年 老 多 病 , 恐 不 復得 奉 聖 顏 」 。 孫 盛 曰 : 夫 帝 王 之 保 , 唯 道 與 義 , 道 義 既建 , 雖 小 可 大 , 殷 、 周 是 也 。 苟 任 詐 力 , 雖 彊 必 敗 , 秦、 項 是 也 。 況 乎 居 偏 鄙 之 城 , 恃 山 水 之 固 , 而 欲 連 橫 萬里 , 永 相 資 賴 哉 ? 昔 九 國 建 合 從 之 計 , 而 秦 人 卒 併 六 合; 囂 、 述 營 輔 車 之 謀 , 而 光 武 終 兼 隴 、 蜀 。 夫 以 九 國 之彊 , 隴 、 漢 之 大 , 莫 能 相 救 , 坐 觀 屠 覆 。 何 者 ? 道 德 之基 不 固 , 而 彊 弱 之 心 難 一 故 也 。 而 云 「 吳 不 可 無 蜀 , 蜀不 可 無 吳 」 , 豈 不 諂 哉 ! % E' v8 G% v9 V5 a
  ( ]' Q1 \$ d0 }) g. ^
2 R1 F% f8 @+ J! X
( 廖 化 )
  }3 x7 s/ c- j5 h7 W
( O  h) c0 U  N, A- @" P$ l    廖 化 字 元 儉 , 本 名 淳 , 襄 陽 人 也。 為 前 將 軍 關 羽 主 簿 , 羽 敗 , 屬
2 F0 |: K3 B, a% J) Q, d4 F吳 。 思 歸 先 主 , 乃 詐 死 , 時 人 謂 為信 然 , 因 攜 持 老 母 晝 夜 西 行 。 會 先
5 K+ }# e( o1 J) }7 ~) V8 O主 東 征 , 遇 於 秭 歸 。 先 主 大 悅 , 以化 為 宜 都 太 守 。 先 主 薨 , 為 丞 相 參
) r& q& z2 O3 `! Z/ `軍 , 後 為 督 廣 武 , 稍 遷 至 右 車 騎 將軍 , 假 節 , 領 并 州 刺 史 , 封 中 鄉 侯 7 I4 j6 e: [. Q9 V
, 以 果 烈 稱 。 官 位 與 張 翼 齊 , 而 在宗 預 之 右 。 1
+ ~" V3 \- F( Z/ o" Q
  W& L& j( O, H& g" H1   漢 晉 春 秋 曰 : 景 耀 五 年 , 姜 維 率 眾 出 狄 道 ,廖 化 曰 : 「 『 兵 不 戢 , 必 自 焚 』 , 伯 約 之 謂 也 。 智 不 出敵 , 而 力 少 於 寇 , 用 之 無 厭 , 何 以 能 立 ? 詩 云 『 不 自 我先 , 不 自 我 後 』 , 今 日 之 事 也 。 」 + |2 z5 T, ~  W& d) x
0 c/ ~9 @; M6 y& z
    咸 熙 元 年 春 , 化 、 預 俱 內 徙 洛 陽, 道 病 卒 。
9 [/ C0 f2 O9 H* y# I  Q) \0 r  
) \! z# L, T$ j3 y4 v( y0 g3 ^  @4 `& M4 R' G, O5 \, w$ c
( 楊 戲 )   Z! m/ Z7 M: o$ ^) s( B, w
/ O/ H! J6 ]% Z5 w
    楊 戲 字 文 然 , 犍 為 武 陽 人 也 。 少與 巴 西 程 祁 公 弘 、 巴 郡 楊 汰 季 儒 / y1 ^2 [0 W: p" _5 `4 H: ?5 g
、 蜀 郡 張 表 伯 達 並 知 名 。 戲 每 推 祁以 為 冠 首 , 丞 相 亮 深 識 之 。 戲 年 二
4 M' n& U' w" x, F& t% [2 D十 餘 , 從 州 書 佐 為 督 軍 從 事 , 職 典刑 獄 , 論 法 決 疑 , 號 為 平 當 , 府 辟
( W& m: r( W: ~3 b& v1 M1 R為 屬 主 簿 。 亮 卒 , 為 尚 書 右 選 部 郎, 刺 史 蔣 琬 請 為 治 中 從 事 史 。 琬 以 / j! y7 N2 k( M$ g* ]: a
大 將 軍 開 府 , 又 辟 為 東 曹 掾 , 遷 南中 郎 參 軍 , 副 貳 庲 降 都 督 , 領 建 寧 ) [' l3 O1 z/ \/ s4 W, ~: L6 ^
太 守 。 以 疾 徵 還 成 都 , 拜 護 軍 監 軍, 出 領 梓 潼 太 守 , 入 為 射 聲 校 尉 ,
$ i9 Z- J( B8 N9 _: Z所 在 清 約 不 煩 。 延 熙 二 十 年 , 隨 大將 軍 姜 維 出 軍 至 芒 水 。 戲 素 心 不 服
9 {& r$ N; Z+ y6 e. u3 F" K' ]: F維 , 酒 後 言 笑 , 每 有 傲 弄 之 辭 。 維外 寬 內 忌 , 意 不 能 堪 , 軍 還 , 有 司 承 旨 奏 戲 , 免 為 庶 人。 後 景 耀 四 年 卒 。 4 O8 ]  |9 s4 B/ `

4 n2 M: N& C' O5 e  W) o# i    戲 性 雖 簡 惰 省 略 , 未 嘗 以 甘 言 加人 , 過 情 接 物 。 書 符 指 事 , 希 有
+ A) ?8 m1 W# j盈 紙 。 然 篤 於 舊 故 , 居 誠 存 厚 。 與巴 西 韓 儼 、 黎 韜 童 幼 相 親 厚 , 後 儼
- a( P  z$ O9 v0 R6 |$ V  k/ o痼 疾 廢 頓 , 韜 無 行 見 捐 , 戲 經 紀 振卹 , 恩 好 如 初 。 又 時 人 謂 譙 周 無 當
! x' b6 F" Q% c. {+ b9 ]世 才 , 少 歸 敬 者 , 唯 戲 重 之 , 嘗 稱曰 : 「 吾 等 後 世 , 終 自 不 如 此 長 兒
6 }# |" [( \4 ]也 。 」 有 識 以 此 貴 戲 。
" ?$ T; E7 [6 m1 m6 ]& e: Z/ b# {/ c3 J+ J
    張 表 有 威 儀 風 觀 , 始 名 位 與 戲 齊, 後 至 尚 書 , 督 庲 降 後 將 軍 , 先 ! F; _" Q5 o8 p
戲 沒 。 祁 、 汰 各 早 死 。 1 / H6 w) L- {7 O  E5 A/ T! q' C

6 z8 I" M6 \. ]! q9 k1   戲 同 縣 後 進 有 李 密 者 , 字 令 伯 。 華 陽 國 志 曰: 密 祖 父 光 , 朱 提 太 守 。 父 早 亡 。 母 何 氏 , 更 適 人 。 密見 養 於 祖 母 。 治 春 秋 左 氏 傳 , 博 覽 多 所 通 涉 , 機 警 辯 捷。 事 祖 母 以 孝 聞 , 其 侍 疾 則 泣 涕 側 息 , 日 夜 不 解 帶 , 膳飲 湯 藥 , 必 自 口 嘗 。 本 郡 禮 命 不 應 , 州 辟 從 事 尚 書 郎 ,大 將 軍 主 簿 , 太 子 洗 馬 , 奉 使 聘 吳 。 吳 主 問 蜀 馬 多 少 ,對 曰 : 「 官 用 有 餘 , 人 閒 自 足 。 」 吳 主 與 群 臣 汎 論 道 義, 謂 寧 為 人 弟 , 密 曰 : 「 願 為 人 兄 矣 。 」 吳 主 曰 : 「 何以 為 兄 ? 」 密 曰 : 「 為 兄 供 養 之 日 長 。 」 吳 主 及 群 臣 皆稱 善 。 蜀 平 後 , 征 西 將 軍 鄧 艾 聞 其 名 , 請 為 主 簿 , 及 書招 , 欲 與 相 見 , 皆 不 往 。 以 祖 母 年 老 , 心 在 色 養 。 晉 武帝 立 太 子 , 徵 為 太 子 洗 馬 , 詔 書 累 下 , 郡 縣 偪 遣 , 於 是密 上 書 曰 : 「 臣 以 險 釁 , 夙 遭 閔 凶 , 生 孩 六 月 , 慈 父 見背 , 行 年 四 歲 , 舅 奪 母 志 。 祖 母 劉 , 愍 臣 孤 弱 , 躬 見 撫養 。 臣 少 多 疾 病 , 九 歲 不 行 , 零 丁 孤 苦 , 至 於 成 立 , 既無 伯 叔 , 終 鮮 兄 弟 , 門 衰 祚 薄 , 晚 有 兒 息 。 外 無 期 功 強近 之 親 , 內 無 應 門 五 尺 之 童 , 煢 煢 孑 立 , 形 影 相 弔 。 而劉 早 嬰 疾 病 , 常 在 床 蓐 , 臣 侍 湯 藥 , 未 曾 廢 離 。 逮 奉 聖朝 , 沐 浴 清 化 , 前 太 守 臣 逵 察 臣 孝 廉 , 後 刺 史 臣 榮 舉 臣秀 才 , 臣 以 供 養 無 主 , 辭 不 赴 命 。 詔 書 特 下 , 拜 臣 郎 中, 尋 蒙 國 恩 , 除 臣 洗 馬 , 猥 以 微 賤 , 當 侍 東 宮 , 非 臣 隕首 所 能 上 報 。 臣 具 表 聞 , 辭 不 就 職 。 詔 書 切 峻 , 責 臣 逋慢 , 郡 縣 偪 迫 , 催 臣 上 道 , 州 司 臨 門 , 急 於 星 火 。 臣 欲奉 詔 奔 馳 , 則 劉 病 日 篤 , 苟 順 私 情 , 則 告 訴 不 許 , 臣 之進 退 , 實 為 狼 狽 。 伏 惟 聖 朝 以 孝 治 天 下 , 凡 在 故 老 , 猶蒙 矜 愍 , 況 臣 孤 苦 , 特 為 尤 甚 。 且 臣 少 仕 偽 朝 , 歷 職 郎署 , 本 圖 宦 達 , 不 矜 名 節 。 今 臣 亡 國 賤 俘 , 至 微 至 陋 ,猥 蒙 拔 擢 , 寵 命 優 渥 , 豈 敢 盤 桓 , 有 所 希 冀 ? 但 以 劉 日薄 西 山 , 氣 息 奄 奄 , 人 命 危 淺 , 朝 不 慮 夕 。 臣 無 祖 母 ,無 以 至 今 日 , 祖 母 無 臣 , 亦 無 以 終 餘 年 , 母 孫 二 人 , 更相 為 命 + w/ a& e# j7 J/ u+ }, k8 V
, 是 以 區 區 不 敢 廢 遠 。 臣 今 年 四 十 有 四 , 祖 母 劉 今 年九 十 有 六 , 是 臣 盡 節 於 陛 下 之 日 長 , 報 養 劉 之 日 短 也 。烏 鳥 私 情 , 願 乞 終 養 。 臣 之 辛 苦 , 非 徒 蜀 之 人 士 及 二 州牧 伯 所 見 明 知 , 皇 天 后 土 , 實 所 共 鑒 。 願 陛 下 矜 愍 愚 誠, 聽 臣 微 志 , 庶 劉 僥 倖 , 保 卒 餘 年 。 臣 生 當 隕 首 , 死 當結 草 , 臣 不 勝 犬 馬 怖 懼 之 情 ! 」 武 帝 覽 表 曰 : 「 密 不 空有 名 也 。 」 嘉 其 誠 款 , 賜 奴 婢 二 人 , 下 郡 縣 供 養 其 祖 母奉 膳 。 及 祖 母 卒 , 服 終 , 從 尚 書 郎 為 河 內 溫 縣 令 , 政 化嚴 明 。 中 山 諸 王 每 過 溫 縣 , 必 責 求 供 給 , 溫 吏 民 患 之 。及 密 至 , 中 山 王 過 縣 , 欲 求 芻 茭 薪 蒸 , 密 牋 引 高 祖 過 沛, 賓 禮 老 幼 , 桑 梓 之 供 , 一 無 煩 擾 , 「 伏 惟 明 王 孝 思 惟則 , 動 識 先 戒 , 本 國 望 風 , 式 歌 且 舞 , 誅 求 之 碎 , 所 未聞 命 。 」 自 後 諸 王 過 , 不 敢 有 煩 。 隴 西 王 司 馬 子 舒 深 敬友 密 , 而 貴 勢 之 家 憚 其 公 直 。 密 去 官 , 為 州 大 中 正 , 性方 直 , 不 曲 意 勢 位 。 後 失 荀 勖 、 張 華 指 , 左 遷 漢 中 太 守, 諸 王 多 以 為 冤 。 一 年 去 官 , 年 六 十 四 卒 。 著 述 理 論 十篇 , 安 東 將 軍 胡 熊 與 皇 甫 士 安 並 善 之 。 + w, H/ @) t- J) E
* n5 }1 j! x2 ]7 G! r! @
    戲 以 延 熙 四 年 著 季 漢 輔 臣 贊 , 其所 頌 述 , 今 多 載 于 蜀 書 , 是 以 記
! O1 K' D' J: o! L之 於 左 。 自 此 之 後 卒 者 , 則 不 追 諡, 故 或 有 應 見 稱 紀 而 不 在 乎 篇 者 也
  G* S- }+ Q8 Z。 其 戲 之 所 贊 而 今 不 作 傳 者 , 余 皆注 疏 本 末 於 其 辭 下 , 可 以 觕 知 其 髣
# {7 ?/ l! h" i' M2 Y+ Q& f彿 云 爾 。
, J" g- A9 c( w. H
7 N, B5 w. V0 c, P; D6 e: n4 t, ^    昔 文 王 歌 德 , 武 王 歌 興 , 夫 命 世之 主 , 樹 身 行 道 , 非 唯 一 時 , 亦
6 s" @6 l: X$ S5 P3 Z- A由 開 基 植 緒 , 光 于 來 世 者 也 。 自 我中 漢 之 末 , 王 綱 棄 柄 , 雄 豪 並 起 , ) b& H1 b: \- z& J+ e* l/ l
役 殷 難 結 , 生 人 塗 地 。 於 是 世 主 感而 慮 之 , 初 自 燕 、 代 則 仁 聲 洽 著 , 2 p; ?- Y2 X0 @( U
行 自 齊 、 魯 則 英 風 播 流 , 寄 業 荊 、郢 則 臣 主 歸 心 , 顧 援 吳 、 越 則 賢 愚
6 T. I5 q4 d) r, H& ^賴 風 , 奮 威 巴 、 蜀 則 萬 里 肅 震 , 厲師 庸 、 漢 則 元 寇 斂 跡 , 故 能 承 高 祖 7 K( K- ^6 j4 N7 S
之 始 兆 , 復 皇 漢 之 宗 祀 也 。 然 而 姦凶 懟 險 , 天 征 未 加 , 猶 孟 津 之 翔 師 ; u0 h4 X: l6 p  Q
, 復 須 戰 於 鳴 條 也 。 天 祿 有 終 , 奄忽 不 豫 。 雖 攝 歸 一 統 , 萬 國 合 從 者
, i# k; t; Q; t! I  k( ~/ ], 當 時 俊 乂 扶 攜 翼 戴 , 明 德 之 所 懷致 也 , 蓋 濟 濟 有 可 觀 焉 。 遂 乃 並 述
9 U) J% h4 K1 o2 o休 風 , 動 于 後 聽 。 其 辭 曰 : ' a9 {/ B6 L! i* S

& o# m% j1 q, }7 c0 Q    皇 帝 遺 植 , 爰 滋 八 方 , 別 自 中 山, 靈 精 是 鍾 , 順 期 挺 生 , 傑 起 龍
" A4 b% [% Q7 U6 }* P驤 。 始 于 燕 、 代 , 伯 豫 君 荊 , 吳 、越 憑 賴 , 望 風 請 盟 , 挾 巴 跨 蜀 , 庸
6 g) ?: w" o' c9 d+ Q/ t$ r3 g漢 以 并 。 乾 坤 復 秩 , 宗 祀 惟 寧 , 躡基 履 跡 , 播 德 芳 聲 。 華 夏 思 美 , 西
2 w# y3 {" E/ n# {伯 其 音 , 開 慶 來 世 , 歷 載 攸 興 。 ─ ─ 贊 昭 烈 皇 帝
7 e( r! M* z& y5 s" a. c0 }  ^4 ~1 W
    忠 武 英 高 , 獻 策 江 濱 , 攀 吳 連 蜀, 權 我 世 真 。 受 遺 阿 衡 , 整 武 齊
  h, u# h% G. I, q) g8 ?8 I2 t/ P文 , 敷 陳 德 教 , 理 物 移 風 , 賢 愚 競心 , 僉 忘 其 身 。 誕 靜 邦 內 , 四 裔 以 ! y# @$ C8 d+ ]% X% l( ^
綏 , 屢 臨 敵 庭 , 實 耀 其 威 , 研 精 大國 , 恨 於 未 夷 。 ─ ─ 贊 諸 葛 丞 相 0 X: l, O( Z, y$ r; B: w' H# Q' E$ a% m
$ W; D# u# w3 o6 N! {$ [1 J6 S9 r
    司 徒 清 風 , 是 咨 是 臧 , 識 愛 人 倫, 孔 音 鏘 鏘 。 ─ ─ 贊 許 司 徒
; \1 r* T8 h: V* M
, g# p. ?4 e  G- d+ C5 m4 z    關 、 張 赳 赳 , 出 身 匡 世 , 扶 翼 攜上 , 雄 壯 虎 烈 。 藩 屏 左 右 , 翻 飛 : b) H( j! S1 v1 u
電 發 , 濟 于 艱 難 , 贊 主 洪 業 , 侔 跡韓 、 耿 , 齊 聲 雙 德 。 交 待 無 禮 , 並 致 姦 慝 , 悼 惟 輕 慮 ,隕 身 匡 國 。 ─ ─ 贊 關 雲 長 、 張 益 德 : i* J- _6 d' |+ M

) ^/ H/ g6 H, N7 U7 t    驃 騎 奮 起 , 連 橫 合 從 , 首 事 三 秦, 保 據 河 、 潼 。 宗 計 於 朝 , 或 異 2 o$ ?. K- c; b. T3 n/ T& A
或 同 , 敵 以 乘 釁 , 家 破 軍 亡 。 乖 道反 德 , 託 鳳 攀 龍 。 ─ ─ 贊 馬 孟 起 1 d( v# J  o; h; S

& X& r1 W* t0 m- L, v6 `- p    翼 侯 良 謀 , 料 世 興 衰 , 委 質 于 主, 是 訓 是 諮 , 暫 思 經 算 , 睹 事 知
9 D/ G/ z* D. c4 O! Z1 G機 。 ─ ─ 贊 法 孝 直
( P5 |9 }; ?! @8 ^+ H0 X! R$ ]
, D- e4 R1 [: `( O) C. R0 ]    軍 師 美 至 , 雅 氣 曄 曄 , 致 命 明 主, 忠 情 發 臆 , 惟 此 義 宗 , 亡 身 報 3 z4 v) i) W. V1 _0 l2 _
德 。 ─ ─ 贊 龐 士 元 ; I5 ~' l6 g* u8 y5 O4 M, v. c
; z, K9 v* L+ J' J2 [* _5 o! ^$ K
    將 軍 敦 壯 , 摧 峰 登 難 , 立 功 立 事, 于 時 之 幹 。 ─ ─ 贊 黃 漢 升 ( f+ t" y0 I0 ]) @' o

: e1 @- r% T* S0 O/ F; w8 ~( ~' i; D( Z    掌 軍 清 節 , 亢 然 恆 常 , 讜 言 惟 司, 民 思 其 綱 。 ─ ─ 贊 董 幼 宰
# y, W  L. O1 X/ Q% {6 U
- p& k. m8 y6 r" N    安 遠 彊 志 , 允 休 允 烈 , 輕 財 果 壯, 當 難 不 惑 , 以 少 禦 多 , 殊 方 保
# E! L4 J# _' a& R2 W: J3 b+ ?7 v業 。 ─ ─ 贊 鄧 孔 山
$ b6 q- C' ^2 s1 N* ]9 E3 a% {/ O" y; X; v/ i+ M3 B
          孔 山 名 方 , 南 郡 人 也 。 以荊 州 從 事 隨 先 主 入 蜀 。 蜀 既 定 , " o0 Q, C$ Z7 ]3 U9 a
為 犍 為 屬 國 都 尉 , 因 易 郡 名 , 為 朱提 太 守 , 選 為 安 遠 將 軍 、 庲 降 都 督 $ m/ _% W) m9 F9 g) N- Q
, 住 南 昌 縣 。 章 武 二 年 卒 。 失 其 行事 , 故 不 為 傳 。 5 n  d8 X, A" M* g

% }4 [. h" L) Z" C1 t) n# u    揚 威 才 幹 , 欷 歔 文 武 , 當 官 理 任, 衎 衎 辯 舉 , 圖 殖 財 施 , 有 義 有
6 u& V6 H1 W' `. a# j敘 。 ─ ─ 贊 費 賓 伯
( A% @: t% z7 r. ^6 }* @) u
: r. Z0 }  Z- L- r          賓 伯 名 觀 , 江 夏 鄳 人 也 。劉 璋 母 , 觀 之 族 姑 , 璋 又 以 女 妻
8 L4 g" R( t+ v  e9 f3 A觀 。 觀 建 安 十 八 年 參 李 嚴 軍 , 拒 先主 於 綿 竹 , 與 嚴 俱 降 , 先 主 既 定 益
# u9 ]; U; [, \州 , 拜 為 裨 將 軍 , 後 為 巴 郡 太 守 、江 州 都 督 , 建 興 元 年 封 都 亭 侯 , 加 振 威 將 軍 。 觀 為 人 善於 交 接 。 都 護 李 嚴 性 自 矜 高 , 護 軍 輔 匡 等 年 位 與 嚴 相 次, 而 嚴 不 與 親 褻 ; 觀 年 少 嚴 二 十 餘 歲 , 而 與 嚴 通 狎 如 時輩 云 。 年 三 十 七 卒 。 失 其 行 事 , 故 不 為 傳 。 " R( }5 ~* w# P

% `/ n* g/ b: f. I    屯 騎 主 舊 , 固 節 不 移 , 既 就 初 命, 盡 心 世 規 , 軍 資 所 恃 , 是 辨 是 % I. H4 i" ?0 V0 n+ p; b6 s. W
裨 。 ─ ─ 贊 王 文 儀
( x  ?. x+ H1 z. n- B  B2 W2 `1 b* i; f% U$ x* C' K
    尚 書 清 尚 , 敕 行 整 身 , 抗 志 存 義, 味 覽 典 文 , 倚 其 高 風 , 好 侔 古 " F5 R. r6 |% C. p  g
人 。 ─ ─ 贊 劉 子 初 ! {& s& F+ I% t# b

+ {) f3 O, ]' z, ^& E% c    安 漢 雍 容 , 或 婚 或 賓 , 見 禮 當 時, 是 謂 循 臣 。 ─ ─ 贊 麋 子 仲
0 g$ M0 r7 ?" X( x. O" q2 Z. P/ C: j
    少 府 修 慎 , 鴻 臚 明 真 , 諫 議 隱 行, 儒 林 天 文 。 宣 班 大 化 , 或 首 或 & Y+ ?  _' E2 E0 `* i3 ?
林 。 ─ ─ 贊 王 元 泰 、 何 彥 英 、 杜 輔國 、 周 仲 直
; `/ `+ C, S1 S5 f7 M
3 c! O) q$ k* l- d- I8 l; {          王 元 泰 名 謀 , 漢 嘉 人 也 。有 容 止 操 行 。 劉 璋 時 , 為 巴 郡 太 + l' P9 X. o4 ?9 l  ?
守 , 還 為 州 治 中 從 事 。 先 主 定 益 州, 領 牧 , 以 為 別 駕 。 先 主 為 漢 中 王
# H. ?7 N. _5 c% a, 用 荊 楚 宿 士 零 陵 賴 恭 為 太 常 , 南陽 黃 柱 為 光 祿 勳 , 謀 為 少 府 ; 建 興
- d- d6 d$ h0 A: [4 F初 , 賜 爵 關 內 侯 , 後 代 賴 恭 為 太 常。 恭 、 柱 、 謀 皆 失 其 行 事 , 故 不 為 . G, c2 j. A. w& t5 n8 [
傳 。 恭 子 宏 , 為 丞 相 西 曹 令 史 , 隨諸 葛 亮 於 漢 中 , 早 夭 , 亮 甚 惜 之 ,
7 j# d7 t  H9 M與 留 府 長 史 參 軍 張 裔 、 蔣 琬 書 曰 :「 令 史 失 賴 宏 , 掾 屬 喪 楊 顒 , 為 朝
) K5 O4 Y- }# D, F6 K9 o& Q中 損 益 多 矣 。 」 顒 亦 荊 州 人 也 。 後大 將 軍 蔣 琬 問 張 休 曰 : 「 漢 嘉 前 輩 / r: n3 o+ W7 G7 v4 \, p( F8 E& Q
有 王 元 泰 , 今 誰 繼 者 ? 」 休 對 曰 :「 至 於 元 泰 , 州 里 無 繼 , 況 鄙 郡 乎 0 ]: H3 d. _+ w8 \; n+ e% z; |5 b
! 」 其 見 重 如 此 。 1
- a, P, J' m2 O/ g; D4 N
0 ~! O* V: Z' g: R& {1   襄 陽 記 曰 : 楊 顒 字 子 昭 , 楊 儀 宗 人 也 。 入 蜀, 為 巴 郡 太 守 , 丞 相 諸 葛 亮 主 簿 。 亮 嘗 自 校 簿 書 , 顒 直入 諫 曰 : 「 為 治 有 體 , 上 下 不 可 相 侵 , 請 為 明 公 以 作 家譬 之 。 今 有 人 使 奴 執 耕 稼 , 婢 典 炊 爨 , 雞 主 司 晨 , 犬 主吠 盜 , 牛 負 重 載 , 馬 涉 遠 路 , 私 業 無 曠 , 所 求 皆 足 , 雍容 高 枕 , 飲 食 而 已 , 忽 一 旦 盡 欲 以 身 親 其 役 , 不 復 付 任, 勞 其 體 力 , 為 此 碎 務 , 形 疲 神 困 , 終 無 一 成 。 豈 其 智之 不 如 奴 婢 雞 狗 哉 ? 失 為 家 主 之 法 也 。 是 故 古 人 稱 坐 而論 道 謂 之 三 公 , 作 而 行 之 謂 之 士 大 夫 。 故 邴 吉 不 問 橫 道死 人 而 憂 牛 喘 , 陳 平 不 肯 知 錢 穀 之 數 , 云 自 有 主 者 , 彼誠 達 於 位 分 之 體 也 。 今 明 公 為 治 , 乃 躬 自 校 簿 書 , 流 汗竟 日 , 不 亦 勞 乎 ! 」 亮 謝 之 。 後 為 東 曹 屬 典 選 舉 。 顒 死, 亮 垂 泣 三 日 。 . q( s4 Y: v) e0 a, S* p: O& H1 J. x
# t2 f. p  h! {
          何 彥 英 名 宗 , 蜀 郡 郫 人 也。 事 廣 漢 任 安 學 , 精 究 安 術 , 與
# F; k. P8 F' S/ z0 q杜 瓊 同 師 而 名 問 過 之 。 劉 璋 時 , 為犍 為 太 守 。 先 主 定 益 州 , 領 牧 , 辟 4 G8 M7 C) C, ]1 @
為 從 事 祭 酒 。 後 援 引 圖 、 讖 , 勸 先主 即 尊 號 。 踐 阼 之 後 , 遷 為 大 鴻 臚 - n' x: v3 T; M4 ^0 p
。 建 興 中 卒 。 失 其 行 事 , 故 不 為 傳。 子 雙 , 字 漢 偶 。 滑 稽 談 笑 , 有 淳 ) J6 |$ J3 s$ ]6 S7 F/ n9 ]6 D
于 髡 、 東 方 朔 之 風 。 為 雙 柏 長 。 早卒 。 * t0 a1 a; B0 N2 @9 J  D/ a& @

8 @2 \/ W9 \1 s, A# z" Y2 w- A    車 騎 高 勁 , 惟 其 泛 愛 , 以 弱 制 彊, 不 陷 危 墜 。 ─ ─ 贊 吳 子 遠
2 l8 }5 R5 c; p$ f( @, F' {4 c  F' K- E& Y+ T1 x% [- A: `/ y
          子 遠 名 壹 , 陳 留 人 也 。 隨劉 焉 入 蜀 。 劉 璋 時 , 為 中 郎 將 , $ M( G- P/ `$ ^, Z0 c5 e* ?- A
將 兵 拒 先 主 於 涪 , 詣 降 。 先 主 定 益州 , 以 壹 為 護 軍 討 逆 將 軍 , 納 壹 妹 % D9 ^. [0 K- ?5 S7 y0 ^5 z
為 夫 人 。 章 武 元 年 , 為 關 中 都 督 。建 興 八 年 , 與 魏 延 入 南 安 界 , 破 魏   ]( ?  Z" W5 p2 I
將 費 瑤 , 徙 亭 侯 , 進 封 高 陽 鄉 侯 ,遷 左 將 軍 。 十 二 年 , 丞 相 亮 卒 , 以
1 Q3 P2 y; {+ c, X8 ]$ q$ B' ?壹 督 漢 中 , 車 騎 將 軍 , 假 節 , 領 雍州 刺 史 , 進 封 濟 陽 侯 。 十 五 年 卒 。
  O2 r' y& y- _2 {: `& R7 {失 其 行 事 , 故 不 為 傳 。 壹 族 弟 班 ,字 元 雄 , 大 將 軍 何 進 官 屬 吳 匡 之 子 也 。 以 豪 俠 稱 , 官 位常 與 壹 相 亞 。 先 主 時 , 為 領 軍 。 後 主 世 , 稍 遷 至 驃 騎 將軍 , 假 節 , 封 綿 竹 侯 。 2 w) ]- \8 p8 F) s

+ V6 N' r9 n# s: f9 O$ H    安 漢 宰 南 , 奮 擊 舊 鄉 , 翦 除 蕪 穢, 惟 刑 以 張 , 廣 遷 蠻 、 濮 , 國 用 4 y; E9 O) H' i: X
用 彊 。 ─ ─ 贊 李 德 昂
! R- }& t6 ^& `# t+ |  r, M% M
+ t8 T  b! P, v6 M    輔 漢 惟 聰 , 既 機 且 惠 , 因 言 遠 思, 切 問 近 對 , 贊 時 休 美 , 和 我 業
4 D4 h' w8 m8 ^! L, t  L9 b世 。 ─ ─ 贊 張 君 嗣
0 e. @- p8 I1 n) }- d" B) r: U$ t- U& V5 }) l! j
    鎮 北 敏 思 , 籌 畫 有 方 , 導 師 禳 穢, 遂 事 成 章 。 偏 任 東 隅 , 末 命 不
" h) G0 z, A) s5 }4 Z. u% B祥 , 哀 悲 本 志 , 放 流 殊 疆 。 ─ ─ 贊黃 公 衡
9 r4 N( s: M8 Z. B0 D1 \, R3 ~* Y2 f' Z3 v6 o& G
    越 騎 惟 忠 , 厲 志 自 祗 , 職 于 內 外, 念 公 忘 私 。 ─ ─ 贊 楊 季 休 : O7 L1 C/ j3 I: d- V, K

. W; b3 s8 v8 ^& N) l0 v    征 南 厚 重 , 征 西 忠 克 , 統 時 選 士, 猛 將 之 烈 。 ─ ─ 贊 趙 子 龍 、 陳
  G* k' s5 y7 X$ _叔 至
* G9 d- w# N3 T( J" O9 R
; _* f2 x+ o1 ~; O% j          叔 至 名 到 , 汝 南 人 也 。 自豫 州 隨 先 主 , 名 位 常 亞 趙 雲 , 俱
' _$ S( D7 w* b, @以 忠 勇 稱 。 建 興 初 , 官 至 永 安 都 督、 征 西 將 軍 , 封 亭 侯 。
4 V# E6 J% s5 u2 I0 o! n" x# m
' ~% Q: U- t- T    鎮 南 粗 強 , 監 軍 尚 篤 , 並 豫 戎 任, 任 自 封 裔 。 ─ ─ 贊 輔 元 弼 、 劉
; R5 z, h9 L: M1 I1 _0 h$ F  s8 |南 和
( Y/ t+ f( n& P, ?8 J/ b+ i
9 r7 F( c( r/ u# w          輔 元 弼 名 匡 , 襄 陽 人 也 。隨 先 主 入 蜀 。 益 州 既 定 , 為 巴 郡
4 q0 [0 p3 e" r! `- [太 守 。 建 興 中 , 徙 鎮 南 , 為 右 將 軍, 封 中 鄉 侯 。
, R7 {, n( e8 V' P% |9 t' S& p+ b
          劉 南 和 名 邕 , 義 陽 人 也 。隨 先 主 入 蜀 。 益 州 既 定 , 為 江 陽
1 U' ?$ A! Z( A7 o' M太 守 。 建 興 中 , 稍 遷 至 監 軍 後 將 軍, 賜 爵 關 內 侯 , 卒 。 子 式 嗣 。 少 子
& R( M; P6 w) b  d1 |武 , 有 文 , 與 樊 建 齊 名 , 官 亦 至 尚書 。 * K+ g. A5 P' m! k: C+ Z
2 G5 k5 [$ C- q# }  P* X8 q
    司 農 性 才 , 敷 述 允 章 , 藻 麗 辭 理, 斐 斐 有 光 。 ─ ─ 贊 秦 子 敕 % h, ], m- `% l9 ?; B

& Y; p* q. n2 @$ a  H    正 方 受 遺 , 豫 聞 後 綱 , 不 陳 不 僉, 造 此 異 端 , 斥 逐 當 時 , 任 業 以 ; w- G& \* z% K3 F' e3 V, {
喪 。 ─ ─ 贊 李 正 方 2 f) c8 w/ S+ n6 t' ?' K& q) a

3 t1 ?. q  ]& M) O8 C8 Z    文 長 剛 粗 , 臨 難 受 命 , 折 衝 外 禦, 鎮 保 國 境 。 不 協 不 和 , 忘 節 言
* E% [3 T5 g/ w4 [亂 , 疾 終 惜 始 , 實 惟 厥 性 。 ─ ─ 贊魏 文 長
5 |9 d4 D" _7 c
  B1 m1 ?) F, X$ W! b    威 公 狷 狹 , 取 異 眾 人 ; 閑 則 及 理, 逼 則 傷 侵 , 舍 順 入 凶 , 大 易 之 / E# f# V* Y( W) Y
云 。 ─ ─ 贊 楊 威 公 - c0 L! ]7 ]/ ^

/ ]6 ]6 b1 s. m    季 常 良 實 , 文 經 勤 類 , 士 元 言 規, 處 仁 聞 計 , 孔 休 、 文 祥 , 或 才 8 ^8 O, b  B  ]* A- }
或 臧 , 播 播 述 志 , 楚 之 蘭 芳 。 ─ ─ 贊 馬 季 常 、 衛 文 經 、 韓 士 元 、 張 處
' J5 I  g1 b* I) t# c; k: t仁 、 殷 孔 林 、 習 文 祥
4 [4 p& n7 R& X" Y4 [" u
1 w# b* c' Y, ~: A1 Y          文 經 、 士 元 , 皆 失 其 名 實、 行 事 、 郡 縣 。 處 仁 本 名 存 , 南 + P8 M. k+ M' a/ w! |3 C$ I
陽 人 也 。 以 荊 州 從 事 隨 先 主 入 蜀 ,南 次 至 雒 , 以 為 廣 漢 太 守 。 存 素 不
3 h5 X  T, B* j% F2 f服 龐 統 , 統 中 矢 卒 , 先 主 發 言 嘉 歎, 存 曰 : 「 統 雖 盡 忠 可 惜 , 然 違 大
. e$ g5 w9 m( k  Y雅 之 義 。 」 先 主 怒 曰 : 「 統 殺 身 成仁 , 更 為 非 也 ? 」 免 存 官 。 頃 之 ,
$ S1 N) `; D: E$ O9 i& i) f& c# Q9 M病 卒 。 失 其 行 事 , 故 不 為 傳 。 & t, M( B* L6 f( e
6 ]6 z: C4 }! V3 X+ _1 G
          孔 休 名 觀 , 為 荊 州 主 簿 別駕 從 事 , 見 先 主 傳 。 失 其 郡 縣 。
- f6 G9 y" u1 h文 祥 名 禎 , 襄 陽 人 也 。 隨 先 主 入 蜀, 歷 雒 、 郫 令 , 廣 漢 太 守 。 失 其 行 事 。 子 忠 , 官 至 尚 書郎 。 1 ; V; d# r) K  `$ C

& r% Q$ F+ f, D5 N, O5 s1   襄 陽 記 曰 : 習 禎 有 風 流 , 善 談 論 , 名 亞 龐 統, 而 在 馬 良 之 右 。 子 忠 , 亦 有 名 。 忠 子 隆 , 為 步 兵 校 尉, 掌 校 祕 書 。
9 R! E' v' ^' i2 N; I7 u- d  ^% |+ P
    國 山 休 風 , 永 南 耽 思 ; 盛 衡 、 承伯 , 言 藏 言 時 ; 孫 德 果 銳 , 偉 南
8 _; @* @) h6 ~4 u9 ^4 s篤 常 ; 德 緒 、 義 彊 , 志 壯 氣 剛 。 濟濟 脩 志 , 蜀 之 芬 香 。 ─ ─ 贊 王 國 山 、 李 永 南 、 馬 盛 衡 、馬 承 伯 、 李 孫 德 、 李 偉 南 , 龔 德 緒 、 王 義 彊 - p: H4 D$ c/ y+ E# K- `

9 `. i% D' Y3 R! b          國 山 名 甫 , 廣 漢 郪 人 也 。好 人 流 言 議 。 劉 璋 時 , 為 州 書 佐
8 `, p( Y- z6 y8 {; R, f: ~。 先 主 定 蜀 後 , 為 綿 竹 令 , 還 為 荊州 議 曹 從 事 。 隨 先 主 征 吳 , 軍 敗 於
1 ~4 h3 C' A& W$ ~秭 歸 , 遇 害 。 子 祐 , 有 父 風 , 官 至尚 書 右 選 郎 。
1 Q' m. Q, A: N8 f
: P5 k' ]1 ?  u0 r( v          永 南 名 邵 , 廣 漢 郪 人 也 。先 主 定 蜀 後 , 為 州 書 佐 部 從 事 。 ( B; y8 U/ y8 C$ ?  K$ X
建 興 元 年 , 丞 相 亮 辟 為 西 曹 掾 。 亮南 征 , 留 邵 為 治 中 從 事 , 是 歲 卒 。
9 h8 o! v; \& V3 n. C4 j
! t  \0 E) }9 k" U, _9 M5 l1 \0 N  }% \
1   華 陽 國 志 曰 : 邵 兄 邈 , 字 漢 南 , 劉 璋 時 為 牛鞞 長 。 先 主 領 牧 , 為 從 事 , 正 旦 命 行 酒 , 得 進 見 , 讓 先主 曰 : 「 振 威 以 將 軍 宗 室 肺 腑 , 委 以 討 賊 , 元 功 未 效 ,先 寇 而 滅 ; 邈 以 將 軍 之 取 鄙 州 , 甚 為 不 宜 也 。 」 先 主 曰: 「 知 其 不 宜 , 何 以 不 助 之 ? 」 邈 曰 : 「 匪 不 敢 也 , 力不 足 耳 。 」 有 司 將 殺 之 , 諸 葛 亮 為 請 , 得 免 。 久 之 , 為犍 為 太 守 、 丞 相 參 軍 、 安 漢 將 軍 。 建 興 六 年 , 亮 西 征 。馬 謖 在 前 敗 績 , 亮 將 殺 之 , 邈 諫 以 「 秦 赦 孟 明 , 用 伯 西戎 , 楚 誅 子 玉 , 二 世 不 競 」 , 失 亮 意 , 還 蜀 。 十 二 年 ,亮 卒 , 後 主 素 服 發 哀 三 日 , 邈 上 疏 曰 : 「 呂 祿 、 霍 、 禹未 必 懷 反 叛 之 心 , 孝 宣 不 好 為 殺 臣 之 君 , 直 以 臣 懼 其 偪, 主 畏 其 威 , 故 姦 萌 生 。 亮 身 杖 彊 兵 , 狼 顧 虎 視 , 五 大不 在 邊 , 臣 常 危 之 。 今 亮 殞 沒 , 蓋 宗 族 得 全 , 西 戎 靜 息, 大 小 為 慶 。 」 後 主 怒 , 下 獄 誅 之 。
0 |- m3 E5 Z, i; D+ n
' P6 y, g! e# e) s/ ?1 f          盛 衡 名 勳 , 承 伯 名 齊 , 皆巴 西 閬 中 人 也 。 勳 , 劉 璋 時 為 州
* a6 ]- U9 l$ y7 G書 佐 , 先 主 定 蜀 , 辟 為 左 將 軍 屬 ,後 轉 州 別 駕 從 事 , 卒 。 齊 為 太 守 張 飛 功 曹 。 飛 貢 之 先 主, 為 尚 書 郎 。 建 興 中 , 從 事 丞 相 掾 , 遷 廣 漢 太 守 , 復 為參 軍 。 亮 卒 , 為 尚 書 。 勳 、 齊 皆 以 才 幹 自 顯 見 ; 歸 信 於州 黨 , 不 如 姚 (人由)。(人由) 字 子 緒, 亦 閬 中 人 。 先 主 定 益州 後 , 為 功 曹 書 佐 。 建 興 元 年 , 為 廣 漢 太 守 。 丞 相 亮 北駐 漢 中 , 辟 為 掾 。 並 進 文 武 之 士 , 亮 稱 曰 : 「 忠 益 者 莫大 於 進 人 , 進 人 者 各 務 其 所 尚 ; 今 姚 掾 並 存 剛 柔 , 以 廣文 武 之 用 , 可 謂 博 雅 矣 , 願 諸 掾 各 希 此 事 , 以 屬 其 望 。」 遷 為 參 軍 。 亮 卒 , 稍 遷 為 尚 書 僕 射 。 時 人 服 其 真 誠 篤粹 。 延 熙 五 年 卒 , 在 作 贊 之 後 。
, x( p9 X# O5 V+ [! Z: F1 e% v% O+ V. l) n8 p
          孫 德 名 福 , 梓 潼 涪 人 也 。先 主 定 益 州 後 , 為 書 佐 、 西 充 國 6 S) n4 b* z' I$ D5 J, @
長 、 成 都 令 。 建 興 元 年 , 徙 巴 西 太守 , 為 江 州 督 、 楊 威 將 軍 , 入 為 尚
) G7 p! b  k1 n書 僕 射 , 封 平 陽 亭 侯 。 延 熙 初 , 大將 軍 蔣 琬 出 征 漢 中 , 福 以 前 監 軍 領
# r2 z( u! \- V3 O司 馬 , 卒 。 1 * f( U# m, g6 h7 J' k) ~

& t  q/ Z3 F1 _1   益 部 耆 舊 雜 記 曰 : 諸 葛 亮 於 武 功 病 篤 , 後 主遣 福 省 侍 , 遂 因 諮 以 國 家 大 計 。 福 往 具 宣 聖 旨 , 聽 亮 所言 , 至 別 去 數 日 , 忽 馳 思 未 盡 其 意 , 遂 卻 騎 馳 還 見 亮 。亮 語 福 曰 : 「 孤 知 君 還 意 。 近 日 言 語 , 雖 彌 日 有 所 不 盡, 更 來 一 決 耳 。 君 所 問 者 , 公 琰 其 宜 也 。 」 福 謝 : 「 前實 失 不 諮 請 公 , 如 公 百 年 後 , 誰 可 任 大 事 者 ? 故 輒 還 耳。 乞 復 請 , 蔣 琬 之 後 , 誰 可 任 者 ? 」 亮 曰 : 「 文 偉 可 以繼 之 。 」 又 復 問 其 次 , 亮 不 答 。 福 還 , 奉 使 稱 旨 。 福 為人 精 識 果 銳 , 敏 於 從 政 。 子 驤 , 字 叔 龍 , 亦 有 名 , 官 至尚 書 郎 、 廣 漢 太 守 。
1 M/ O$ q. F9 _# y/ C0 Y/ e: I& y$ S7 R) @+ `6 M" B7 V. |% Z& d6 s
          偉 南 名 朝 , 永 南 兄 。 郡 功曹 , 舉 孝 廉 , 臨 邛 令 , 入 為 別 駕 $ f& r5 _4 a  d0 t- f1 f
從 事 。 隨 先 主 東 征 吳 , 章 武 二 年 卒於 永 安 。 1 3 q5 g9 E5 I8 }; I8 U( L& H. f

* @; _8 [- G/ Q- \8 A1   益 部 耆 舊 雜 記 曰 : 朝 又 有 一 弟 , 早 亡 , 各 有才 望 , 時 人 號 之 李 氏 三 龍 。 華 陽 國 志 曰 : 群 下 上 先 主 為漢 中 王 ; 其 文 , 朝 所 造 也 。 臣 松 之 案 耆 舊 所 記 , 以 朝 、邵 及 早 亡 者 為 三 龍 。 邈 之 狂 直 , 不 得 在 此 數 。   t2 i2 B, w: G* s0 e, U

1 m& `3 |9 T  r, i. v0 V" v          德 緒 名 祿 , 巴 西 安 漢 人 也。 先 主 定 益 州 , 為 郡 從 事 牙 門 將
/ v  F) {" P% c  s# n& }4 _9 {。 建 興 三 年 , 為 越 嶲 太 守 , 隨 丞 相亮 南 征 , 為 蠻 夷 所 害 , 時 年 三 十 一
# m4 I3 V/ [- @& v' z4 i。 弟 衡 , 景 耀 中 為 領 軍 。 義 彊 名 士, 廣 漢 郪 人 , 國 山 從 兄 也 。 從 先 主
7 F2 H6 A+ l8 H5 v入 蜀 後 , 舉 孝 廉 , 為 符 節 長 , 遷 牙門 將 , 出 為 宕 渠 太 守 , 徙 在 犍 為 。
8 u6 @0 M+ t9 V會 丞 相 亮 南 征 , 轉 為 益 州 太 守 , 將南 行 , 為 蠻 夷 所 害 。
' d8 a# E: H/ ~! C+ F* G, w
6 J1 x" J( C; s) o3 {    休 元 輕 寇 , 損 時 致 害 , 文 進 奮 身, 同 此 顛 沛 , 患 生 一 人 , 至 於 弘
$ U/ J5 J/ W+ w% P8 ?大 。 ─ ─ 贊 馮 休 元 、 張 文 進
6 i% ^6 o, D  W  c/ m, t' p
/ I4 T. H6 ^7 s; u/ G          休 元 名 習 , 南 郡 人 。 隨 先主 入 蜀 。 先 主 東 征 吳 , 習 為 領 軍 + C2 _; o+ |3 w. y% o
, 統 諸 軍 , 大 敗 於 猇 亭 。 5 T8 j# l2 h! S$ k

9 u% D& a2 B" t$ i! `          文 進 名 南 , 亦 自 荊 州 隨 先主 入 蜀 , 領 兵 從 先 主 征 吳 , 與 習 ' u7 S' U; F( E& w% R
俱 死 。 時 又 有 義 陽 傅 肜 , 先 主 退 軍, 斷 後 拒 戰 , 兵 人 死 盡 , 吳 將 語 肜
: X& `6 Y1 \" c6 ]1 `+ b* ?令 降 , 肜 罵 曰 : 「 吳 狗 ! 何 有 漢 將軍 降 者 ! 」 遂 戰 死 。 拜 子 僉 為 左 中 郎 , 後 為 關 中 都 督 ,景 耀 六 年 , 又 臨 危
/ l& i4 O  A) N" `授 命 。 論 者 嘉 其 父 子 奕 世 忠 義 。 1 ; ^0 ^, Z( X  ^6 h
* n# ?( Q! i  d! d1 s3 r
1   蜀 記 載 晉 武 帝 詔 曰 : 「 蜀 將 軍 傅 僉 , 前 在 關城 , 身 拒 官 軍 , 致 死 不 顧 。 僉 父 肜 , 復 為 劉 備 戰 亡 。 天下 之 善 一 也 , 豈 由 彼 此 以 為 異 ? 」 僉 息 著 、 募 , 後 沒 入奚 官 , 免 為 庶 人 。 ! N" n' _( G7 ~. c. h0 F* S

* X8 r' Y$ x( X2 W0 ?0 G    江 陽 剛 烈 , 立 節 明 君 , 兵 合 遇 寇, 不 屈 其 身 , 單 夫 隻 役 , 隕 命 於 7 i$ k7 C$ X+ s7 u# e3 e
軍 。 ─ ─ 贊 程 季 然 " {0 E0 D; V6 d" Q8 p/ {" w

% g1 ^1 v. {- k- l          季 然 名 畿 , 巴 西 閬 中 人 也。 劉 璋 時 為 漢 昌 長 。 縣 有 賨 人 , 4 n: m; X$ n1 O* u
種 類 剛 猛 , 昔 高 祖 以 定 關 中 。 巴 西太 守 龐 羲 以 天 下 擾 亂 , 郡 宜 有 武 衛
1 C- a8 U5 W1 n1 N# |, 頗 招 合 部 曲 。 有 讒 於 璋 , 說 羲 欲叛 者 , 璋 陰 疑 之 。 羲 聞 , 甚 懼 , 將
& r+ r5 f! U) F. a2 R謀 自 守 , 遣 畿 子 郁 宣 旨 , 索 兵 自 助。 畿 報 曰 : 「 郡 合 部 曲 , 本 不 為 叛
% [( g- J4 [9 k/ K& b. n$ N  M6 @, 雖 有 交 搆 , 要 在 盡 誠 ; 若 必 以 懼, 遂 懷 異 志 , 非 畿 之 所 聞 。 」 并 敕
; v: g/ |& U1 d, ^; y# [郁 曰 : 「 我 受 州 恩 , 當 為 州 牧 盡 節。 汝 為 郡 吏 , 當 為 太 守 效 力 , 不 得 - u8 B; A; T' b( o) x, {
以 吾 故 有 異 志 也 。 」 羲 使 人 告 畿 曰: 「 爾 子 在 郡 , 不 從 太 守 , 家 將 及
6 e/ o" M# W* K  s+ @禍 ! 」 畿 曰 : 「 昔 樂 羊 為 將 , 飲 子之 羹 , 非 父 子 無 恩 , 大 義 然 也 。 今 ) {  `! R+ z  @' `7 L& s9 w
雖 復 羹 子 , 吾 必 飲 之 。 」 羲 知 畿 必不 為 己 , 厚 陳 謝 於 璋 以 致 無 咎 。 璋 0 q7 _; v0 r# q+ G
聞 之 , 遷 畿 江 陽 太 守 。 先 主 領 益 州牧 , 辟 為 從 事 祭 酒 。 後 隨 先 主 征 吳 ; |$ N. H! J* Y0 s5 o7 D8 Y, E
, 遇 大 軍 敗 績 , 泝 江 而 還 , 或 告 之曰 : 「 後 追 已 至 , 解 船 輕 去 , 乃 可 1 k2 X* N: f1 d4 Y+ F$ e( }; {
以 免 。 」 畿 曰 : 「 吾 在 軍 , 未 曾 為敵 走 , 況 從 天 子 而 見 危 哉 ! 」 追 人
# b% B1 b- f: _$ X遂 及 畿 船 , 畿 身 執 戟 戰 , 敵 船 有 覆者 。 眾 大 至 , 共 擊 之 , 乃 死 。
5 ~* x% i  Z3 e7 ^0 e: ^, Z/ q
. j' Y. r# _1 K# {- o* X    公 弘 後 生 , 卓 爾 奇 精 , 夭 命 二 十, 悼 恨 未 呈 。 ─ ─ 贊 程 公 弘 & v% l  O1 C* ~) \2 S

4 Z8 b0 T2 F, p          公 弘 , 名 祁 , 季 然 之 子 也。
6 P5 r6 r- v, E9 H$ V
1 _+ x$ N5 W2 X    古 之 奔 臣 , 禮 有 來 偪 , 怨 興 司 官, 不 顧 大 德 。 靡 有 匡 救 , 倍 成 奔
. l2 V9 E# g2 ~' ^' m( @0 Z4 d北 , 自 絕 于 人 , 作 笑 二 國 。 ─ ─ 贊糜 芳 、 士 仁 、 郝 普 、 潘 濬 ! z+ G" J! a, v0 d8 q9 r3 a

9 K' q  E$ ?% q9 m7 R; h* B% c0 ?            糜 芳 字 子 方 , 東 海 人 也, 為 南 郡 太 守 。 士 仁 字 君 義 , 廣   T+ D4 G& `" l) \6 s
陽 人 也 , 為 將 軍 , 住 公 安 , 統 屬 關羽 ; 與 羽 有 隙 , 叛 迎 孫 權 。 郝 普 字 & Q0 q+ V% [. B& k
子 太 , 義 陽 人 。 先 主 自 荊 州 入 蜀 ,以 普 為 零 陵 太 守 。 為 吳 將 呂 蒙 所 譎 5 [* j, a3 K! P
, 開 城 詣 蒙 。 潘 濬 字 承 明 , 武 陵 人也 。 先 主 入 蜀 , 以 為 荊 州 治 中 , 典 ' s' N  t+ U3 h9 V5 ?
留 州 事 , 亦 與 關 羽 不 穆 。 孫 權 襲 羽, 遂 入 吳 。 普 至 廷 尉 , 濬 至 太 常 , - G" o/ |2 E1 D
封 侯 。 1 / J6 W+ s: ^1 s
" w, p, _! e2 M) j
1   益 部 耆 舊 雜 記 載 王 嗣 、 常 播 、 衛 繼 三 人 , 皆劉 氏 王 蜀 時 人 , 故 錄 于 篇 。 王 嗣 字 承 宗 , 犍 為 資 中 人 也。 其 先 , 延 熙 世 以 功 德 顯 著 。 舉 孝 廉 , 稍 遷 西 安 圍 督 、汶 山 太 守 , 加 安 遠 將 軍 。 綏 集 羌 、 胡 , 咸 悉 歸 服 , 諸 種素 桀 惡 者 皆 來 首 降 , 嗣 待 以 恩 信 , 時 北 境 得 以 寧 靜 。 大將 軍 姜 維 每 出 北 征 , 羌 、 胡 出 馬 牛 羊 氈 毦 及 義 穀 裨 軍 糧, 國 賴 其 資 。 遷 鎮 軍 , 故 領 郡 。 後 從 維 北 征 , 為 流 矢 所傷 , 數 月 卒 。 戎 夷 會 葬 , 贈 送 數 千 人 , 號 呼 涕 泣 。 嗣 為人 美 厚 篤 至 , 眾 所 愛 信 。 嗣 子 及 孫 , 羌 、 胡 見 之 如 骨 肉, 或 結 兄 弟 , 恩 至 於 此 。 常 播 字 文 平 , 蜀 郡 江 原 人 也 。播 仕 縣 主 簿 功 曹 。 縣 長 廣 都 朱 游 , 建 興 十 五 年 中 被 上 官誣 劾 以 逋 沒 官 穀 , 當 論 重 罪 。 播 詣 獄 訟 爭 , 身 受 數 千 杖, 肌 膚 刻 爛 , 毒 痛 慘 至 , 更 歷 三 獄 , 幽 閉 二 年 有 餘 。 每將 考 掠 , 吏 先 驗 問 , 播 不 答 , 言 「 但 急 行 罰 , 無 所 多 問」 ! 辭 終 不 撓 , 事 遂 分 明 。 長 免 刑 戮 。 時 唯 主 簿 楊 玩 亦證 明 其 事 , 與 播 辭 同 。 眾 咸 嘉 播 忘 身 為 君 , 節 義 抗 烈 。舉 孝 廉 , 除 郪 長 , 年 五 十 餘 卒 。 書 於 舊 德 傳 , 後 縣 令 潁川 趙 敦 圖 其 像 , 贊 頌 之 。 衛 繼 字 子 業 , 漢 嘉 嚴 道 人 也 。兄 弟 五 人 。 繼 父 為 縣 功 曹 。 繼 為 兒 時 , 與 兄 弟 隨 父 游 戲庭 寺 中 , 縣 長 蜀 郡 成 都 張 君 無 子 , 數 命 功 曹 呼 其 子 省 弄, 甚 憐 愛 之 。 張 因 言 宴 之 間 , 語 功 曹 欲 乞 繼 , 功 曹 即 許之 , 遂 養 為 子 。 繼 敏 達 夙 成 , 學 識 通 博 , 進 仕 州 郡 , 歷職 清 顯 。 而 其 餘 兄 弟 四 人 , 各 無 堪 當 世 者 , 父 恆 言 己 之將 衰 , 張 明 府 將 盛 也 。 時 法 禁 以 異 姓 為 後 , 故 復 為 衛 氏。 屢 遷 拜 奉 車 都 尉 、 大 尚 書 , 忠 篤 信 厚 , 為 眾 所 敬 。 鍾會 之 亂 , 遇 害 成 都 。
# p- O/ N1 x4 B+ V+ d* _; f
2 |* [& ?6 n. E! e0 p    評 曰 : 鄧 芝 堅 貞 簡 亮 , 臨 官 忘 家, 張 翼 亢 姜 維 之 銳 , 宗 預 禦 孫 權 之 嚴 , 咸 有 可 稱 。 楊 戲商 略 , 意 在 不 群 , 然 智 度 有 短 , 殆 罹 世 難 云 。
.
歷史上真正的香妃
5 q4 u2 {! ^- W7 a3 u3 l- _
" m% x4 C) y; F; S9 \6 W1 _; o. K6 `- F- ^
(http://www.epochtimes.com)2 K( p0 i2 I3 N3 |" _0 @
關於香妃的傳說,如此紛紜複雜,那麽,歷史上真正的香妃究竟怎樣呢?以現在一般公認的觀點,香妃就是文獻記載中的容妃,他是新疆伊斯蘭教上層和卓家族的後裔。乾隆二十三年,和卓家族的一支--霍集占發動叛亂,香妃的叔叔額色尹及兄長圖爾都率部配合清軍平叛。次年,香妃隨圖爾鍍進京,入宮並被封爲"和貴人"在宮中的身份列爲主位,是統治者身份。這不僅僅是乾隆帝寵愛一個妃子,更重要的是清廷對維族上層進行籠絡的目的。與各少數民族聯姻,歷來是清廷加強對各民族統治的手段之一。當然,從香妃的經歷來看,他無疑是乾隆較寵愛的一個妃子。4 h& x" ^3 Q- N4 Z5 u' f
  a7 }# H( T- k  P, h& P/ A
與傳說中香妃奉太后之命賜死的情形恰恰相反,事實上,奉太后之命,乾隆二十六年底,香妃由貴人晉升爲嬪,三十三年下又由嬪晉升爲妃,稱爲容妃。太后于乾隆四十二年去世,容妃死於五十三年,他當然不會是太后賜死的。由於乾隆後期不設皇后,香妃在諸妃中位居第三,地位很高。香妃在宮中享有特殊待遇,乾隆帝注意照顧他的民族習慣,他在宮中長期穿著維吾爾族服裝,保持維族飲食習慣,宮中專設了維族廚役,以保證她的特殊需要。每逢賞賜,他得到的哈密瓜一類的西北貢品較一般妃嬪爲多。乾隆三十年春,他以嬪的身份與皇后等一起隨同乾隆下江南,遊歷了蘇州杭州等地,一路上她所得的賞賜均爲清真食品技術與伊斯蘭教習俗的物品。除這次隨駕南巡外,容妃還多次隨乾隆出巡,乾隆三十六年,隨駕東巡,遊歷泰山曲阜;四十三年七月,隨駕赴盛京,曾到瀋陽故宮等處,拜謁過清太祖努爾哈赤陵。從出巡紀錄來看,容妃地位在不斷提高,所得賞賜不斷增加。頻繁的隨駕出巡本身,也說明她深得皇帝寵愛。
& g$ _' |7 V8 @7 b
2 h7 U$ F5 H$ ?1 |與傳說中香妃早死的情況相反,香妃實際活到五十多歲,現在人們已經找到她四十歲千秋,五十歲千秋時宮中賞給她的大量物品的紀錄,乾隆五十三年四月,香妃病死于宮中,葬于河北遵化清東陵,出土的花白髮辮也說明她的年齡。
http://www.xvideos.com/video451827/rio_filter-074_babe_filter-037_and_squirt
清高宗 乾隆皇帝——弘曆4 L) w4 U: o9 e  ?# i( v
% _* ^& R  U4 ?& ?9 x$ I9 P2 j$ P
& @  ?" c0 n+ I
(http://www.epochtimes.com)
5 v5 F9 v% |' {0 l) `& _5 e& d清高宗,名愛新覺羅· 弘曆(公元1711-1799年),雍正皇帝第四子,雍正病死後繼位,爲清代入關第四帝。在位60年,病死,終年89歲。葬于河北裕陵(今河北省遵化縣西北)。4 K( K. q& p* R' R* P5 `1 R
9 p: T1 i# O. R* ~! Q
乾隆帝弘曆,生于康熙五十年(1711年)八月十三日。雍正在位時被封被寶親王。雍正死後,群臣和總管太監從正大光明匾額後面取出錦匣,開讀密詔,上面寫著“皇四子弘曆爲皇太子,繼聯即皇帝位。”弘曆于同月即位。第二年改年號爲“乾隆”。& f8 J5 m$ ^3 ?9 k

5 [0 b3 x# ^; F, a7 E% U: y乾隆在位期間,實行寬猛互濟的政策,務實足國,重視農桑,停止捐納,使社會上出現一片繁榮的景象,“康乾盛世”在此期間達到了頂峰。同時乾隆平定了準噶爾部,消滅了天山南路大小和卓木的勢力,加强了中央政府對邊疆地區的管理,鞏固和開展了中國這個多民族國家,奠定了今天中國固有版圖;嚴厲拒絕了英國特使馬嘎爾尼提出的侵略性要求。* A6 ?9 F; o3 r

8 M6 p7 x  o( n, E" I在平定天山南路時,清軍俘虜了小和卓木的一個妃子,她是一位絕色佳人,身上又散發出一種天然的奇香,人稱香妃。乾隆便將她收爲妃子送入宮中,還特地招來回教徒服侍她的吃穿。又在宮中西苑造了回族的住房、禮拜堂,以博取她的歡心。香妃却毫不動心,堅决不從。一天,宮女奉乾隆之命來勸說,香妃猛地取出一把匕首,嚇得宮女四散躲避。太后怕乾隆遭到不測,趁乾隆去郊祭時,把香妃召來,令其自殺。乾隆知道後還生了一場病,事後下令將香妃遺體用軟轎擡回新疆喀什入葬,建香妃墓。近年來,專家經過大量考證。認爲香妃實爲乾隆的容妃,在宮中生活了28年,55歲時病歿,葬于東陵,棺上書有阿拉伯文的《可蘭經》。6 b0 A5 a9 r- c3 h& u* {
& X! ~1 ~; d( `
乾隆帝向慕風雅,精于騎射,曾先後六次下江南,遍游名城,筆墨留于大江南北。乾隆還是一個有名的文物收藏家。清宮書畫大多是他收藏的,他在位期間編纂的《四庫全書》共收書3503種,79337卷,36304册,其卷數是《永樂大典》的三倍,成爲我國古代思想文化遺産的總匯。但乾隆所興起的文學獄,在清朝歷代中爲數最多。如有個文人胡中藻寫了一句“一把心腸論濁清”的詩句,乾隆認爲這是誹謗清朝,將胡中藻滅族。不過這幷不有損于乾隆的功績。
) f. j$ ?0 u6 u
" |$ P+ v8 \! X4 K( {/ q2 {/ R3 z' |但乾隆好大喜功,爲人重奢靡,鋪張浪費,幷自稱爲“十全老人”。他在位後期任用和坤二十年。和坤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貪官,致使這二十年間貪污成風,政治腐敗,各地農民起義頻繁。清王朝開始從强盛走向衰敗。 8 M8 D; }+ T* C* n# Q5 |

1 [5 Y+ z' ^7 [$ t2 E乾隆六十年(1795年)底,乾隆决定將皇位禪讓給皇太子。他下詔說:“我25歲時繼位,當時曾經對天起誓,如果能够在位60年,就一定自行傳位給皇太子,不敢與皇祖(指康熙)的在位年數一樣。現在我在位已經滿60年,不敢食言,决定禪位與皇十五子顒琰。他如一時難以處理朝政,由我訓政。”和坤等大臣極力勸阻,乾隆不聽,于嘉慶元年(1796年)正月初一在太極殿舉行禪位大典,自稱太上皇,但仍掌握著朝廷實權。嘉慶四年(1799年)正月,乾隆得病,雖經過不少名醫醫治,都不見起色,初三死于養心殿。
( N9 f# k4 G8 m3 q0 N0 Z
; x+ Q+ ?; ^6 t, O乾隆死後的廟號爲高宗純皇帝,史稱乾隆帝。
http://www.xvideos.com/video451827/rio_filter-074_babe_filter-037_and_squirt
一代文宗--紀曉嵐生平簡述
# W; \  d/ k, u, l
5 M! n0 d" o4 e5 K) }0 v  v5 r
  |1 c) Y% _2 q1 D(http://www.epochtimes.com)% X2 |/ U6 w- o- G' e. V1 l" e  ]' ~
紀昀,字曉嵐,一字春帆,晚號石雲,謚號文達;生於清雍正二年,卒於清嘉慶十年(公元一七二四--一八零五年);直隸(今河北省滄州市滄縣)崔爾莊人;是活躍在清朝乾隆嘉慶盛世的一位傑出的文學家、編纂家、評論家和詩人,並曾以其非凡的文才、學識與成就,被譽為「一代文宗」。
$ ~% s/ Z/ y, J( q9 C& E( j4 v9 @% |9 I' ]
# S( M$ ^+ `/ v" Z1 j紀曉嵐以才名世,號稱「河間才子」。曾有記載說他「少奇穎,讀書目數行下。夜坐暗室,目閃閃如電光,不燭能見物。比知識漸開,光亦斂矣。」如此看來,紀曉嵐在幼時似乎是具有某種特異功能的。這裡且不去考證他的特異功能是否存在;但可以確定,紀曉嵐自幼即是聰穎過人、刻苦讀書而又博聞強記的。 / {: r; n1 d4 ~! N9 h/ {

/ @3 s, U2 f% K9 y$ f% q0 T( K# U紀曉嵐在二十九歲時(乾隆十九年)中進士第,後曾五次出掌都察院,三次任禮部尚書,二度任兵部尚書,並被授為內閣協辦大學士,加太子少保銜,兼國子監事。他還擔任過多屆的鄉試正考官、會試同考官及會試總裁官等,慧眼選拔和培養了數以千計的人才,對促進乾隆盛世的繁榮和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
$ ]! D& i% ^2 @9 \. L. Y
+ Y2 @+ D9 O' {6 y紀曉嵐一生中最突出的功績,是領修了《四庫全書》。乾隆三十七年,他受命任四庫全書館總纂官。這部卷帙浩繁的《四庫全書》,集古中國之文英,薈中華之書萃;是中國歷史上,也是世界史上規模最宏大的一部百科全書式的大叢書。全書分經、史、子、集四大部,四十四類,收書三千四百六十一種,七萬九千三百零九卷,約八億四千萬字,篇幅相當於明《永樂大典》的三倍半。紀曉嵐還親手撰寫了《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二百卷,《四庫全書簡明目錄》二十卷,著錄了未收入《四庫全書》的存目六千七百九十三種,總計一萬零二百五十四種。
. _' Y! L) b' k: \, h! [
% `4 s7 N0 ^! ]: ^& l: m這段期間的紀曉嵐,表面雖看似風光,但實際上在那個文字獄盛行的年代,卻如在夾縫中求生存般的艱辛。他雖為官五掌都察院,三任禮部尚書,兩任兵部尚書,嘉慶時任太子少保兼國子監事,協辦大學士等職;也曾在龍顏大怒時,被貶斥為「倡優」、「腐儒」。話說有 一次,當他向乾隆皇帝提出有關軍國大政的建策時,乾隆皇帝變顏色道:「朕以汝文學尚優(我是因你學問不錯),故使領四庫書(所以讓你總領修編四庫全書),實不過以倡優蓄之(實際上是把你當個藝人一樣蓄養看待),汝何敢妄(你怎麼敢)談國事!」一國之重臣,在君主的眼裏,形同藝人,玩玩鬧鬧,何嘗有什麼抱負可言。就在如今的電視劇裏紀昀的作用也不過是應對子,做文字嬉游﹔誦贊詞,陪著皇帝微服私訪而已,哪敢越雷池半步?故爾紀昀雖在高位,政績上,卻沒有太大的作為。這種局限性,也是由不得他的。
# V% z+ r; c; q' c0 u! |8 [/ ]2 _5 _9 n
紀曉嵐以其卓越的學識與非凡的才華聞名朝野;在民間更因他廉政愛民、才學出眾,特別是因他性喜詼諧、機智過人,而流傳了許多關於他的傳說和趣聞軼事。
http://www.xvideos.com/video451827/rio_filter-074_babe_filter-037_and_squirt
紀曉嵐之妙答--是狼是狗?
# b4 e* z" o/ w( w0 O6 D+ Z8 F* ]2 I0 k9 o
(http://www.epochtimes.com)
) D2 T3 |# d, i' \8 Y話說紀曉嵐當禮部侍郎的時候,一天尚書和御史連袂來訪。
4 [1 @; |: W6 Y  w+ s聊著聊著,突然外頭跑來一隻狗。' ?9 p1 i, x" }
尚書心中突生一計要取笑紀曉嵐,2 O2 d( ~+ I9 D2 S* B
便道:「咦,你們瞧那是狼是狗?」(侍郎是狗)) i% }7 M; n/ w5 q, W
紀曉嵐知道尚書在捉弄他,當下也不動聲色的說:
& j. i6 |9 a2 c3 Q) F3 [/ p「要分辨狗或狼有兩種方法。一種是看牠的尾巴,7 }2 C- ?! i% R6 w$ @( m& Y
尾巴下垂的是狼,上豎是狗。」(尚書是狗)* n  P3 x. D9 c2 @. L3 b  ~, |
一旁的御史大笑道:
, D/ U3 S9 T8 X' N7 x3 P2 H% v「哈哈,我還不知道那是狼是狗呢,7 i1 ?$ K- R! F( E8 S8 ]$ s4 b
原來上豎是狗,哈哈,哈。」(尚書是狗). A/ T) q0 x4 W( W5 T  s
此時紀曉嵐不慌不忙的接著又說道:
7 T% @9 w1 G  e) Z「另一種分辨的方法就是看牠吃什麼。5 R/ v+ B/ b7 R$ O2 V
狼是非肉不食,狗則遇肉吃肉,遇屎吃屎。」(御史吃屎)
+ t9 N: `$ G8 I9 Q% o# a這下子連御史也噤聲無言了。
http://www.xvideos.com/video451827/rio_filter-074_babe_filter-037_and_squirt
紀曉嵐妙對吳文魁! ^9 M, q' g6 \3 [4 z! `( W
: G; @8 T- ^% @3 c

+ D1 J# m" ~% ?" E0 T紀曉嵐外傳
. W8 l: K" C' k; [; r0 r; Z2 M(http://www.epochtimes.com)/ I+ J1 `+ V- B+ t  v% C
紀曉嵐一日在「醉月軒」替翰林陳半江送行,有一個自稱江南才子的吳文魁,
7 ]8 I2 y7 o  @要和紀曉嵐比對聯,紀曉嵐一聽說到:「 好好!兄台要如何比試? 」
5 R' Z+ h3 X" H1 _' V吳文魁到: 「以捲簾式對聯相較,如何? 」
  j! _0 x* \6 q; D) H' T( l紀曉嵐自是說道: 「好!」9 m+ L' K' b# L9 j+ t9 o( K
於是便由吳文魁先出,吳文魁指窗外的海棠說道:
2 R3 [. z1 K' w0 [4 w0 o/ c+ x: l「海棠!」
, S* Y1 w8 Q, d; r! n紀曉嵐立刻道:
# S9 Z- ^8 N* z# J5 @「山藥!」
" f+ t6 C0 I% m4 D" M: v9 _吳文魁在海棠上加一字,+ K4 M) P: z8 M: N& Z; P9 v/ Z
「嫩海棠!」3 K% c. O2 s( \: d4 R
紀曉嵐也加一字道:$ t/ O9 r; t6 ?8 e; o
「老山藥!」, D9 s8 N8 m* B1 q7 D% C
吳文魁又道:) h+ v; R2 B, W+ S' M
「帶葉嫩海棠!」
8 r3 c/ |0 G$ b, P紀曉嵐道:; D9 r+ `% m  M) J, w: ]
「連毛老山藥!」. M) i0 Y7 k% C- x  C
吳文魁又加兩字道:! c; R) ]  o* h, G' F
「一枝帶葉嫩海棠!」
" I; b) A$ e+ l* @7 A紀曉嵐也加兩字:) c0 o% H: f8 D3 n) s
「半截連毛老山藥!」
4 \8 y" C; T% Y1 K6 _4 Y0 A吳文魁看了一下一旁的歌女,加了幾字:
! h1 r5 i1 N2 t' H「鬢邊斜插一枝帶葉嫩海棠!」3 v' j& O. E3 Y- r
紀曉嵐一本正經道:1 W: E) \0 I  A6 U* r3 C  R) Q
「腰間懸掛半截連毛老山藥!」
, l* p  C5 m# S8 T, f3 ?此語一出,相當露骨,全場已是轟然大笑!不過吳文魁雖然窘,仍不甘示弱,  a/ |' p, t0 b" G8 o# }- K3 ~
繼續道:
1 l# Q2 I9 \4 L, L「我愛你鬢邊斜插一枝帶葉嫩海棠!」
3 l( ^* z& i0 }0 c紀曉嵐哪裡肯吃這種虧,馬上接道:" z* B1 N8 K% D6 S: S* r
「你怕我腰間懸掛半截連毛老山藥!」! F2 n0 d6 M/ U3 N' |
又是一陣哄堂大笑,吳文魁不但沒討到便宜,反而吃了一肚子虧,只好悻悻離" Z" V& Y5 \' R
去!紀曉嵐的戲謔有此可見一般!2 O8 u+ S8 M/ x* E1 e! O
取自紀曉嵐外傳
http://www.xvideos.com/video451827/rio_filter-074_babe_filter-037_and_squirt
紀曉嵐之機智---雙錘擂鼓
+ k3 [  r! g& L+ V, A. ]2 X8 [! Q# A
( _$ v0 x/ S. [: S& J( H. q(http://www.epochtimes.com)
  ?$ s; |0 x  G1 Z( w8 e% r4 D有位自命不凡的青年文人拿著自己的大作去請紀先生批閱6 e* P  N) O- n$ s% k
紀公提筆在篇後批著:『此文有雙錘擂鼓之聲』
0 L+ x& i  p  I1 A, w- W那位青年作家洋洋得意,以這批語逢人便告
* \) v. b% q' [4 ^5 u有人詢問紀公:『為何要將一篇不通的文章加上這麼好的評語呢?』
9 S$ v2 x& T, n$ N  X/ J6 Q紀公大笑道:『你們根本不懂得這評語的意思,+ S7 b7 E) d- ?: d) B5 b
一個錘擊鼓,所發出的聲音是:通!通!通!+ `! j7 \: ]6 J9 T, x/ H
雙錘擊鼓時,鼓聲是不通!不通!不通!....』
http://www.xvideos.com/video451827/rio_filter-074_babe_filter-037_and_squirt
紀曉嵐妙對公公
! K& P. e# Z$ I1 r/ I
0 b& A$ I' X3 t6 l. |) [& [(http://www.epochtimes.com)
( H3 T' d8 E3 C2 l/ d話說紀曉嵐考上狀元的時年紀還很輕) E' W3 k' H: u2 z( [/ E4 h0 G- O- q
於是便有個太監想戲弄他
, g$ v9 L! C0 A9 _+ _3 s出了個上聯要他對:
1 v5 l6 E0 t  s「小翰林 穿冬服 持夏扇 一部春秋曾讀否?」
% Y! [6 J7 t. I. I0 f3 b. N紀曉嵐不甘示弱便回道:0 U' V5 q, ]; V( K+ H
「老總管 生南方 長北地 那個東西還在嘛? 」
http://www.xvideos.com/video451827/rio_filter-074_babe_filter-037_and_squirt
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新主題 | 舊主題>>
娛樂滿紛 26FUN » 吹水版 » [CHECSS仔的歷史研討站]-有趣歷史收集處[+左]

重要聲明:26fun.com為一個討論區服務網站。本網站是以即時上載留言的方式運作,26fun.com對所有留言的真實性、完整性及立場等,不負任何法律責任。而一切留言之言論只代表留言者個人意見,並非本網站之立場,用戶不應信賴內容,並應自行判斷內容之真實性。於有關情形下,用戶應尋求專業意見(如涉及醫療、法律或投資等問題)。 由於本討論區受到「即時上載留言」運作方式所規限,故不能完全監察所有留言,若讀者發現有留言出現問題,請聯絡我們。26fun.com有權刪除任何留言及拒絕任何人士上載留言,同時亦有不刪除留言的權利。切勿撰寫粗言穢語、誹謗、渲染色情暴力或人身攻擊的言論,敬請自律。本網站保留一切法律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