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主題 | 舊主題>>
娛樂滿紛 26FUN » 吹水版 » [CHECSS仔的歷史研討站]-有趣歷史收集處[+左]
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最近因為學校要我睇3 r- v. x0 Y" l6 K

' Y; B, c8 h# g8 {$ K買左本書...0 j  o+ ~- H2 v. E* @, v: v

) Y: f0 `+ I7 `- U3 H* w, L' A叫   中國文化常識 ' t! g7 \9 y) A" c2 V2 T$ L
作者係 王爾齡
) \' ^- S$ ^  {3 l: m1 }9 k8 s裏面有關好多中國各方面既歷史...
1 Z2 i! p. ]7 s5 u3 X社會ar...科技...文學...宗教..學術等等...  X7 X! v! j$ t- ]) `- s
佢對呢d野都有簡單既介紹...+ I2 ~6 \5 |/ u/ t
咁一本書有咁多野當然唔會深入啦
5 ~, r& t. {8 A6 g  {2 I不過我覺得可以作為一個目錄..4 U/ X. u" u  x5 A, j- _
睇下自己對邊方面既歷史有興趣..
3 T0 U0 \" a. A0 x- G. z( [& ]可以再搵下相關既睇下..., E+ q$ a" b% E, v/ w( v8 K
真係唔錯的!
Originally posted by pigcat at 2005/12/13 20:52:
1 _" V# Z4 }3 E. ?' I) E2 |最近因為學校要我睇- Q1 a' d+ z1 X" u% J) s

9 k/ f" v+ }2 u* u  J* x, g* A; A買左本書...- G7 U5 |0 i3 l+ `
...
0 d8 Y: }5 n( Q1 |6 W8 I9 {
wor .................... thank you and wellcome
http://www.xvideos.com/video451827/rio_filter-074_babe_filter-037_and_squirt
中國歷代版圖
3 L  N3 H) |# p8 ^3 d
3 G+ b- b' B& B% w) S, ehttp://www.chiculture.net/9001/map/image/1/Pic18348.jpg% k2 g4 b1 P8 F; I; J# j' W

+ ^+ ?- t8 Y, [2 F* g2 P, _http://www.chiculture.net/9001/map/image/1/Pic18349.jpg1 v! |4 M& [6 G7 ~  S0 V( p
! z6 I+ W$ T" M- ?
http://www.chiculture.net/9001/map/image/1/Pic18350.jpg
8 U) v; f# ?" b: V; C春秋
& g) i6 P) B+ x, q9 ]2 S+ T5 ]2 xhttp://www.chiculture.net/9001/map/image/1/Pic18351.jpg  x; l' x* ^, N1 N
戰國
; n; r2 `. h' \8 d& Zhttp://www.chiculture.net/9001/map/image/1/Pic18352.jpg
% Y8 }" T. s$ V) Z' Y$ W- P* G; B' T( ?7 {2 G4 q% @
http://www.chiculture.net/9001/map/image/1/Pic18353.jpg) s% a. S- F) S" d2 |8 t* H
西漢
" H% j) n: s. {' _http://www.chiculture.net/9001/map/image/1/Pic18354.jpg, m% z* \7 m2 c4 Q5 \% G! {" c
東漢6 O- S/ t3 M7 Q6 ]  o
http://www.chiculture.net/9001/map/image/1/Pic18355.jpg8 q! Z& Y* @( r; r  R; G: c
三國. Y9 O0 ^( z! {9 d3 h
http://www.chiculture.net/9001/map/image/1/Pic18356.jpg
" I' N; M4 A' ^' d' a% K' l  r西晉5 F5 P! H) w" ?
http://www.chiculture.net/9001/map/image/1/Pic18357.jpg
' A6 R# s1 F. s! G/ {東晉五胡十六國
: Q1 ]. i0 a; e4 `9 `/ z/ @http://www.chiculture.net/9001/map/image/1/Pic18358.jpg2 d8 B# A* y; K" D# u
宋魏(南北朝早期)
8 o0 G& ^+ Y4 J# q6 N( Phttp://www.chiculture.net/9001/map/image/1/Pic18360.jpg) D2 x$ L! l- p2 Y) H  V. L( N
周齊陳(南北朝後期)
0 m) ]- w. s: ^" ?  Z- [' I6 _+ z+ mhttp://www.chiculture.net/9001/map/image/1/Pic18359.jpg
# n& m  k4 {) _6 O/ o9 z4 w. c. \' S; b9 \3 ~
http://www.chiculture.net/9001/map/image/1/Pic18361.jpg
9 x1 L7 [+ X+ a! K5 I
; {3 Q1 @+ ]7 \  {& U: ^0 `http://www.chiculture.net/9001/map/image/1/Pic18362.jpg9 Y1 N& G4 B3 n$ K0 O
五代十國* H4 x+ ]$ E3 q; x. m
http://www.chiculture.net/9001/map/image/1/Pic18363.jpg
  ^* `0 D, e! K1 i) `- [北宋! V" _" n- g+ }5 v  S5 m
http://www.chiculture.net/9001/map/image/1/Pic18364.jpg, K6 l. {; @7 |- ^" a- [5 ^. \/ }) R
南宋" p  V8 L6 p. E" W" x
http://www.chiculture.net/9001/map/image/1/Pic18365.jpg
5 H4 R4 c  N  l+ V4 n3 Z! B6 }* q$ w
http://www.chiculture.net/9001/map/image/1/Pic18366.jpg
" X9 R0 u9 L9 R- x7 M
3 y  L4 Q, o- A* r" y5 ?http://www.chiculture.net/9001/map/image/1/Pic18367.jpg
+ @  W( l) w; d% ?! d
, G  _1 ?: s. S$ D( khttp://www.chiculture.net/9001/map/image/1/Pic18368.jpg2 i( a# [) _; a8 k, a$ i
中華民國
# \6 q$ T/ [  ?( i& F/ i) `' }http://www.chiculture.net/9001/map/image/1/Pic18369.jpg% N' l' f9 L' k& r
中壢人民共和國% f5 w' L% ?% t% s; x( `
http://www.chiculture.net/9001/map/image/1/Pic18370.jpg, j2 J4 I$ |# T6 |4 Y& G

  W; f( A8 z% S3 ~[ Last edited by 151515 on 2005-12-15 at 03:31 PM ]
漢武帝與隋煬帝 ) q* z6 k3 w* o; V
人們常常認為漢武帝是一個強人,在他的管治下,漢朝好像搞得有聲有色,國威大震,四夷拜服。這只是一個假象,其實漢武帝只是生得逢時。為何這樣說?漢高祖劉邦立國後,取採所謂「與民休息」政策,即是不干預人民生活,漸漸地積存財富起來。到了漢武帝時,手頭上掌握了大量財產,於是這個二世祖便大花金錢,南征北討,最後雖然戰勝匈奴,但卻花光政府大量行政費用,更轉過頭來與大地主、大財主爭飯吃。而歷史就常常出現很多巧合,隋煬帝在很多地方都與漢武帝相似,他們同是二世祖,隋文帝時由於採取一系列有效的政策,於是積累大量財庫,到了煬帝時,他便大花金錢,開運河,南征北討,藉以滿足做皇帝的虛榮心,但是他卻不懂收手,不停向人民加壓,最後亦要面對滅亡的結局。漢武帝比他稍微高明,他知道闖了大禍,便立新的改革政策,一方面增加收入,二方面可轉移人民視線,並使到他們以為他愛民如子,其實內裏是什麼一回事,實在顯然易見。* [' x4 Y! l7 b/ L+ z
' {" l5 M# ?1 C' `
; D" n  K3 l1 D" o6 l3 |5 d
--------------------------------------------------------------------------------1 p8 V% ^, C% o5 U& K3 R" Y
1 ^/ m$ r1 x0 n  z# o- @
皇帝權力的分散
( a# Z: i3 C* B) M  ?
2 E. m- |/ J* `# @! p在中國歷史上,曾經出現過外戚、宧官、皇后、權臣等等專權的局面。這些現象的產生,主要是由於他們搶奪了皇帝應有的權力。在外戚方面,曾經發生過王莽篡漢、武則天篡唐等事件、更有呂后、慈禧太后等專權的情況出現,而大多數都是皇帝年幼,其權力漸漸落入這班狼虎之心的人手上。宧官專權方面出現在漢、唐、明等朝,他們的權力亦主要是來自信皇帝的信任。其後又有權臣的出現,如曹操、張居正、鰲拜等人。這些歷史人物的出現都是源於他們掌握了皇帝的權力,在君臣關係上,產生了逆轉或者不平衡的關係,臣大於君,朝廷上亦不乏趨炎附勢的人,當兩者結合為一,當權者勢必能要風得風,要雨得雨。歷史的循環秩序亦不外於此。
% T' s5 ~! @; n; r- ]3 E$ [) r# h1 O

: T$ K1 E/ v/ ]6 ^--------------------------------------------------------------------------------
( v4 I5 \) |5 S  ?, r7 T& q  I9 d秦始皇是暴君? 0 U9 F' [8 `# S8 \1 @% e1 _
中國歷史上常常稱秦始皇為暴君,批評他好大喜功,殘暴不仁。我並不是要為秦始皇說甚麼好話,只是想藉此機會說些公道話。秦始皇以法治統治當時的中國,被人民批評他法政嚴苛。不過,讀歷史的人不應該只讀某一段時間的歷史,好像秦始皇採取法家思想治國,並不是從天而降,而是他偏坐西陲時已經實行,而且更令他走上霸主之路的靈丹妙藥,當一間企業穩步上升之時,行政總裁並不會突然來一個大轉變,秦始皇亦是例子之一,當他以高速的時間統一中國後,便順理成章地推廣他的法家思想,但是在六國的遺民當中,必然會有不滿法治統治的人,於是造成了互相之間的磨擦。至於好大喜功方面,秦始皇所做的正正是他所必要作的事情。他的「車同軌,書同文」、開馳道,都是時勢所趨。在一個大版圖的國家裏,若然存在不同語言,不同生活標準的人,對於政府的運作會造成一定的困難,在管理角度來看,只有將中國所有人民平面化,所有人都擁有共同的標準,這便可較易推行政府的政策。秦始皇在統一六國後,版圖以及國家人口都倍增,於是便要重新整理政府的各項標準,不過,由於推行政策過於急進,以致弄巧反拙,反成為暴君。
5 `5 r' A$ J6 b8 ]: U+ j$ ^# y& Y
" B! U8 Y: H+ y$ j' }9 ?
& l' U4 W! J9 f--------------------------------------------------------------------------------
) S9 t% x' l$ Q' _王莽何以會失敗
0 w+ @- p( V" J3 L中國歷史評論者常常將成功等同叻人,失敗等同白痴。王莽就常常被人視為白痴、無能之人,其實這只是一個錯誤的觀念。王莽的失敗,並不等同於他是一個沒有智慧的政治人物,為何這樣說?王莽的新朝是他一手弄出來的,他曾當過大司馬大司空,形同丞相,攀上政治的顛峰。這樣的政治人物,難道是一個平庸無能的人可以做得成嗎?王莽必定具有高超的政治手腕、政治才能才可以搶奪漢室江山,正如曹操一般,並非白痴、無能之人。他之所以被定性為白痴之人,只是歷史家常常強調他的失敗之處,正如清朝末帝溥儀一樣,既然一個經常失敗的人,當然會被人看低一線,但應該思考一下他的失敗是否歸咎於他的無能,是否與環境、時勢、人事等所影響,這才是讀歷史的人應該注意的地方,而不應該只表面地評價人物。9 D+ h5 n- }  x* O$ m0 J8 |) |* M
6 w( `. S& G: o7 T$ P
論文內文
9 m) g) L1 [, u$ R& v5 X+ u. F; v
0 T4 q& c" `) x+ T& f; m1 X
: U4 h8 ^" z( d  h--------------------------------------------------------------------------------5 H/ @/ U! W5 [7 r
唐太宗貞觀之治反思 4 V. B# f, ^' v
我並不是想攻擊唐太宗,只是想弄清唐太宗在歷史上的真面目。唐太宗所發動的「玄武門之變」乃是眾所皆知,不需再費筆墨。我想講的主要是貞觀之治這個歷史誤解。貞觀之治被眾多歷史家所讚譽,稱讚這時期政治清明,國家富足。但是,這些並非唐太宗之功勞。首先,國家富強並非唐太宗之功,而應該是隋文帝之功。相比隋朝的國家行政部門,唐代大致上沿襲隋朝。還記得隋朝只有幾十年的國祚,隋文帝更開創「開皇之治」的盛世,而貞觀之治只是開皇之治的延續。若你是一間企業公司的老闆,當你收購了一間年賺過億的公司,你亦會沿用這套管理技巧,而唐太宗正是新上任的老闆,沿用隋文帝這個舊老闆的計來管理自己的公司,簡直是不費吹灰之力。再者,在政治清明方面,唐初出現了一個魏徵,他幾乎是中國歷史上頂撞過皇帝而沒有被殺死的文官。唐太宗之所以不殺他,理由很簡單,就是他只是在演一場戲,一場演給廣大臣民的一場戲,以表明他是不殺言官的好皇帝,藉以淡化他殺兄殺弟的醜行,這才會被歷史學家譽為政治清明的一個時期。6 d# C% Y, C1 c; V, |
# z/ d$ g" ?2 o& J

9 }6 _1 @$ Q! L: E--------------------------------------------------------------------------------
' a: g$ c; Y6 `- p$ l9 E0 m- w3 e辛亥革命的意見
4 r5 n4 ]# G$ e$ r+ F孫中山先生被喻為國父,被中國人所推崇,認為他開創了新中國的面貌。我十分同意孫中山先生是一個有才幹的人,但辛亥革命的成功並不是那麼順理成章的。武昌起義的成功,正好是清朝各地方政府沒有加以阻止所致的。當時,孫中山先生身在海外,並未能親身策劃起義,加上起義只是事出突然,其實,可想而知其實力並不可能強大,同盟會與清朝的實力當然有一定的距離,在這強弱不均的情況下,也能開創新的局面,這其中的關鍵在於清朝已不能最號令地方政府,地府政府與同盟會之間亦有互惠互利的因素,當武昌起義之時,各地政府紛紛獨立,目的顯然易見,就是乘亂世稱霸中原,這令致清朝政府疲於奔命。因此,若孫中山先生的辛亥革命沒有這些因素的幫助下,極可能像白蓮教等民變被朝廷被消滅,新的中國有可能要推遲一段時間或是會產生另一種政治模式。
( `. _7 [& b5 c! d) X8 N- l7 {4 l/ I& Y  Z

+ u0 m' X4 k  z--------------------------------------------------------------------------------4 n# [7 h" C+ r1 k0 p8 P
當代的帝皇政治
( e5 h6 ^* v6 I3 |( F當代的新中國,由共產黨管治已達半個世紀。雖然西方思想在清末已漸入中國,但直至現在的中國仍然走不出帝皇政治的管理模式。在一個電視節目中,主題係介紹中國國家副主席胡錦濤怎樣走上其青雲路。主持人更強調胡能成為國家副主席主要其為低調,要做到好似唔見左人咁。其實這種人治模式是中國二千幾年的政治模式。想被人睇得起,就要得到掌權者的信任,即使是封為太子,亦有一天被倒下來。主持人說中了一句話,就是一天胡未成為國家主席,中國的前景仍可能出現翻天覆地的情況。這正正是皇帝傳位太子,其他皇爺仍可謀朝篡位。中國一日處於這種不穩定的政治模式,一日仍未可安居樂業,因為國家沒有機制限制繼任者以及掌權者,現在的中國政治,只是歷史的延續,帝皇的時代。0 \9 P9 Y+ x) g6 Z# ^

' ]$ E( U$ [$ Y2 C6 w/ C9 {4 m' V6 V* x" M8 v
--------------------------------------------------------------------------------
# y! f7 u; {9 D9 X/ [* t為何中國歷史上宧官沒有當上皇帝? # [, F; H) z, k8 o( R' ]! v
在中國歷史上,十之有九都是由男性作為當權者,而十分之一則是在唐朝出現了一位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她就是武則天。總觀中國的歷史,當皇帝的權力被分散、削弱之時,在他身邊的人物定必冒出來佔領這個位置。不過,最有趣的情況竟出現了,就是在皇帝的身邊,則使擁有軍政財大權的人卻一次也沒有出現篡奪帝國的事件 ─ 他就是宧官。在歷史上只看到宧官曾殺害皇帝,但卻沒有出現宧官出掌皇帝的人。我曾經問過一些人,他們都認為由於宧官是閹人,不能登大雅之堂,因此便不能登上皇位。我並不相信這是真正的原因,武則天身為女人,也能登上皇位,這意味著對傳統中國的男尊女卑觀念的扭曲,若由身為一個半男不女的人登上皇位,又有何不可。況且只要大權掌握在手,便不需害怕別人的加害,這是中國政治遊戲的法則。我們可以想想,一個擁有大權的人不登上帝位,這可以說是 "不為也,非不能也"。為何宧官不願當上帝位呢?或者可從身份問題思考一下。當宧官成為皇帝,他便要從黑暗的政治環境躍上成為眾人攻擊的目標。宧官所持的原本是皇帝的支持,當發生一切事情之時,可拿皇帝作檔箭排,若將自己成為檔箭排,便極可能被亂箭死。宧官不願出任皇帝,很有可能是他們認為操控一個人比操控整個朝廷大臣更為容易,若皇帝對己稍有疑心,便可易帝,再次選出一個合心意的順從者,這種生存之道便是宧官一直行之已久的法則,因此可以想到,即使到明朝魏忠延雖自封為九千歲,儼如明朝天子,但仍不篡明自立,就是因為他這種影子身份可令他做事稱心如意,拿著個免死金牌可令臣下以及皇帝忌憚他七分,因此,我相信中國歷史上沒有宧官當上皇帝,並非只是閹人那麼簡單,而且應有更深層的原因。
! K  ^) k5 V9 C. d" d: B1 \0 v6 J
6 h. v, Z4 J/ D! O( j' [5 n/ o' s
. B. d1 l1 I& v& D0 l2 w! B6 s--------------------------------------------------------------------------------/ q) Q$ y8 _6 R/ j" b* c# C: v1 i
宋朝不弱 & n4 g# L1 b# y& i- r6 M. X
在中學時代,中國歷史教科書常常形容宋朝是一個「積弱」的國家。但是,實際上並不是如此的。雖然宋朝開國時的版圖比唐代相去甚遠,而且在國際形勢上,宋朝又要面對遼、金、蒙古等外族威脅,更不再如唐代在國際間有絕對優勢。不過,就版圖而言,宋代雖然土地減少了,但富裕的土地仍然掌握在手,熟悉中國地理的人就會知道在中國以北以西的土地都是比較貧瘠的,生活水平很落後,縱使漢、唐擁有這塊土地,只是用作彰顯國威,其實際用途不大,失去這些土地對國家的軍政、經濟能力沒有很大的影響。其次,宋代的國祚是眾多朝代最長以及最隱定的。宋代國祚長達三百幾年,中間並未曾中斷過,即使南宋偏安,國家的規模仍沒有多大改變,這是其中一個證明。再者,宋朝的經濟發展亦達到頂峰。手工業、陶瓷業、船運業等等在宋朝都有長足的發展,不信的話,可以拿《清明上河圖》看一看便了解當時汴京的繁華現象。這種盛世現象,又何來是弱的表現呢?又例如宋代期間發展的理學,在學術思想史中佔著重要的地位,在這種開放的政治環境底下,社會的發展穩定向上,由此可見,宋朝的弱並不如想象那麼差的,若果一個衰弱的國家,又怎能存活了三百多年,當中一定有其個人之處,若果宋代能處於一個和平的國際環境,我相信它的發展或者會更好更進步。
4 K7 q/ C2 H( ]& \3 }% t6 b1 c% r. C
8 ^) N/ z6 n/ B) Y3 R: [
--------------------------------------------------------------------------------1 K5 G: K- z, S3 p- \# n  G
春秋戰國與三國時期
7 p/ H) s; F* \1 ~- n* h5 q  _中國歷史上,經常出現很多相似的歷史階段,即是所謂「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中國歷史就是一個一個的循環。春秋戰國時期就正與三國時期十分相似。我所說的相似不單只是分裂的局面,而是人才的鼎盛。春秋戰國所出現的名人,如孔子、孟子、荀子、莊子等等等等,多到數不勝數。而三國時期更是無人不知了,單計曹操、劉備以及孫權三人已經令後人傳頌千古了。這兩個時期為何能產生如此多的才學之士,主要是因為政治環境開明,君主或者掌權者能隨意起用人才,只要個人懷有見識,在這兩個時期都不愁出路。或者有人會問,為何這兩個時期與其他各朝代末的亂世會有不同呢?我猜想主要原因是在這個大歷史中,出現了小歷史,即是出現民間寫史的情況。春秋戰國是根據兩本歷史書命名,三國歷史觀更被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所影響,這些民間書藉令這段歷史更為人熟悉,更為引人入勝,中國文學的某些歷史觀在很多時候會反過來影響人對歷史的觀感。而這些書藉由於是民間所寫,因此政治教化意味不重,而傳奇性質相對較多,所以春秋戰國與三國時期都彌漫著一種浪漫的色彩,為人津津樂道。: j. f! l. D( i$ n8 K8 W" q

' _" S% g$ d# p' V" n0 T+ n; x- |3 I4 ]* t' Z& p3 k0 L
--------------------------------------------------------------------------------
, j/ [9 V2 L" d2 b3 L探討唐代貞觀之治
( p) [) I( g7 e, u7 n歷史學家很多時都贊許唐初的政治,並喻為貞觀之治。我們讀歷史,要靠自己的眼,自己的腦袋分析問題,切勿盡信歷史學家的觀點。很多書本認為唐初能有貞觀之治,全靠唐太宗領導有方,差點將他封為聖人。其實事實並不是這麼簡單。唐初的盛世,我個人認為主要是唐太宗生得逢時,撇除策動玄武門之變以外,其管理政事的手法真是十分簡單,就是甚麼也不做,全盤跟隨前代的作法去做。我們可回想唐朝以前,還有個隋朝。隋朝雖然國祚很短,只有幾十年的時間,但卻為唐代下打了穩固的基礎。隋代在政制、經濟以及基建方面都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政策,政制方面有三省六部制、科舉制,府兵制等,經濟方面則有租庸調制,基建方面則開鑿了南北交的運河,可將南方過剩物資運往中央,以南之經濟養西北兵馬;這些美學設計曾一度令隋朝掌握具大財富。當唐代取而代之後,新的管理者沒有理由否決這些措施,我們可以看到唐代的政治大體是隋代的延續,因此,唐代的貞觀之治可以說是隋代開皇之治的延續。唐太宗本身亦是一個具有政治頭腦的人,他不會沒想過這些事情的,而他除了沿用這些措施外,只需用心營造一個開明的政治環境,這樣配合天時、地理以及人和,唐太宗又怎會不成功呢。
2 i' a9 W3 d- R  T; d5 x, P7 b) R3 w( l" o5 P& {1 p

; l: |5 Z7 u9 f/ k8 v" @--------------------------------------------------------------------------------
% C& o# O( H& U隋煬帝好大喜功的原因 ' Y' ?2 o& W+ }, r' t
首先大家要清楚地知道,一個人想買屋買樓,首要的條件就是他擁有財富,沒有財富甚麼事也做不成。隋煬帝亦是如此。追塑隋朝開國之初,由於隋文帝實行有效的政策,令致國家收入增加,生活富足。國家的財富不斷積累。當隋煬帝繼位後,他面對的就是如何為財富找出路,只將金錢財帛放在保險箱並不是一個好辦法,最好的方法就是以金錢換取個人所需。作為一國之君,名譽、地位是十分重要的。當一個擁有財富的君主,便代表著有他會採取進一步行動,情況有如漢武帝。征戰、基建以及玩樂成為資金的出路。隋煬帝的揮霍主要是隋文帝積累財富的結果,即使隋煬帝有如文帝般節約,後代君主定必會大花金錢。不過,只是隋煬帝所用的力度稍為過猛,最後動搖了國本,走上滅亡之路,總結而論,隋煬帝的好大喜功若沒有客觀環境的支持,未必成事。$ A+ p. Q/ |; \/ g9 w9 u# t
1 O7 Q: D3 J  D' v* G; n4 N

: v$ t6 P. m5 }0 ?--------------------------------------------------------------------------------# v: y3 ?( W9 u
文官系統與軍官系統的分別 + N: i( O& N9 H3 v1 `# o) V
中國至漢朝開始,傾向採用儒家思想治國,讀書人透過考試系統進入官僚體系,而考試內容多以儒家思想為基礎,因此,仕人(讀書人)漸漸地受到忠君愛國的思想薰陶。這種意識形態十分重要,與軍人的意識形態產生差異。軍人並不是讀書人,他們作為軍人,目的是要捍衛國家,對抗外敵。作為一位君主,他會比較相信文人是因為讀書人有忠君的思想。相反,軍人主要是愛國,如以南宋岳飛為例,他是典型的愛國軍人,他的精忠報國傳頌千古,但愛國並不等於忠君,兩者是有輕微的差別,君主對於一個失去控制的軍人必定殺之而後快,縱使如岳飛般能擊退金人,是一位民族英雄,也不能幸免。文人能易被君主所駕馭,因為他們權力的來源源於君主。而軍人卻易成為君主的敵人,因為他們可透過由下而上的軍隊關係藉以鞏固勢力,更有可能與君主成平等敵對的地位。因此,在中國歷史上,文官系統往往是主流派,軍人系統則往往被忽視,甚至遭到敵視,這就是文官與軍官地位差別的原因。1 l6 L" F# h) n; E' z: b& t) e. \

7 K' r% _3 E* u4 k. X. ?
8 Q3 l0 Q, h9 t8 d--------------------------------------------------------------------------------
7 e1 P+ k6 d& ]2 r! x! E8 s& g
) }( n  H1 u, n! F; G5 j論諸葛亮的過失
$ i) ]1 N" ]* r6 T& C9 ~+ S7 z( J
: I2 A* j3 k1 I5 w7 T諸葛亮被稱為一個政治天才,我並不否認這點,因為他能夠為劉備開創了"蜀國"。但是,他亦是蜀國滅亡的一個因素。當一個國家領袖,並不是一件易事,而且必須要與其他幕僚通力合作,諸葛亮並沒有好好地做到這點,我地可以發現蜀國愈到後來便沒有人才可供國家所使用。四川的人口在當時不下幾十萬,若果諸葛亮有長線的眼光,並不只是以為霸業一定要落在自己的手上,蜀國的命運未必會走到如此的。諸葛亮又曾六次征伐魏國,令至國家元氣大傷。這些舉動都可見諸葛亮並沒有長遠的眼光,只是希望能在他有生之年完成大業,這種英雄主義不值得學習。當他死後,蜀國便大失方寸,這可證一個國家並不可以以一人為基石,應該作多元化發展,培養自己的幕僚,就正如香港特區首長般,採高官問責制來鞏固自己的幕僚,諸葛亮於此當有過失。" o) q+ Q6 g# `' i: `, G7 _2 ~9 t# T
. \- b6 M! `7 H$ S: X$ f& q

* i4 H2 M4 O& `8 m--------------------------------------------------------------------------------0 Y( ]8 I6 D- J- f4 r
中國為何要重農抑商? ( s8 q$ P; l- ^/ f/ I
中國以農立國,農民的人口佔全中國人口超過八成,人口比例非常之大,因此重視農業亦是必然的。不過更重要的是由於農民須要依靠土地為生,農民雖然有流動性,但土地卻不能隨農民而移動,這種非機動性對政府非常重要,因為政府可以有效地向農民收取國家收入,而且更可有穩定的收入,對於一個龐大的國家來說,是必須的。而且,農民可產生糧食,生產力很強,政府可直接向農民徵收糧食,減少中途折算的問題。此外,農民依附土地,政府便可容易整理戶藉策,更可徵召軍隊,因此這種農耕社會對於政府行政管理十分方便。相反,商人地位經常處在低位。由於商人與儒家思想有矛盾,商人不被讀書人所歡迎。「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商人財才等同於小人,在朝的讀書人當然對此不滿,當國家經濟出現問題時,政府便順理成章地從商人手中拿走財富。再者,商人的生產力低,但卻擁有很豐厚的財富,這自然會被群眾當成焦點來攻擊,因此抑商的情況是可以理解的。
( S* {* p/ b& H' O
+ C0 U0 ~* ~; {4 a  c5 a! v
, B; j6 p8 s+ M( V--------------------------------------------------------------------------------2 I3 }- c  Y2 `' @: z
蒙古與滿清之別 0 g$ K7 c1 Q  d4 s2 |$ E% z
中學歷史書通常都將這兩個時代進行比較,我也試試進行前人的工作吧。蒙古與滿清都是外族成功入主中國的部族,但是兩者間卻出現了很大的分別。很多教科書都會提到蒙古是「馬上得天下,馬上失天下」,而滿清就漢化好深,所以國祚可以有成二百幾年。這些歷史學家只是看到「史實」,而沒有解答他們為甚麼會有這些不同的舉動。這點是非常重要的。中國人將蒙古統治中國的時期稱為元朝,把視線只放在中國土地上。其實,中國只是蒙古其中一個侵略地而已。在蒙古人的意識裏,只有戰鬥,他們賴以生存的目標就是消滅敵人,因此,蒙古人的根沒有放在中國的土地上,更不能談及開發中國吧。而滿清則相反,雖然它亦是外族,但他們的目標很清楚,就是入主中原。當他們入主中原以後,將他們在東北的根也搬進了中原,成為他們的家,因此,中國的興衰實在是滿清的興衰。滿洲人只有採取漢化的工作才可安心在這片樂土過日子,與蒙古東奔西走的思想折而不同。這種思想才可解釋為何蒙古人的國祚短,而滿洲人國祚長,重點在於,你有沒有當這個是你的「家」?* \% \6 d0 L% \

3 ?+ @7 c; E( a. k* L# T$ j; k( m/ O5 n9 U. G: c
--------------------------------------------------------------------------------
已評分 (15-Dec-2005)
三國歷史上﹐當時的魏國曾有一位出名的機械革新家﹐發明家! M2 N  d6 x) s( k
2 g4 m! m* V2 f" [2 s
這位被人稱為〔巧思絕世〕的天下一代名巧﹐他在龍骨水車﹐指南車中所運用的機械原
3 O4 s. i/ @8 U/ G9 Y! O; a: ]) ~/ m& r8 P0 U' w
理﹐國外過了一千七百年先開始應用。
: a6 W/ x  M# z5 [; l$ f) h' ~- A
$ r! ~* f' b$ R" D# }5 j! d' L馬鈞﹐字德衝﹐扶風人﹐這位出身貧寒的無名小卒﹐就是人們稱頌的天下名巧。/ L( [0 i8 r! y* a" E) i, z
+ M) N2 o! ?! `4 A" R
馬鈞是一個聰明﹐好奇的孩子﹐小時候他就養了多看﹐多思﹐多問的良好習慣﹐只要一
6 A. }0 W, {3 {" I7 X! {0 x0 [, G" G9 Z
有機會﹐就自己動手擺弄起各種小器械﹐小木工來。天長日耐﹐馬鈞的製作水平和木工1 P# g3 ^2 v, ]$ F. C, Q9 l% V7 Y# `$ W8 s
# V( E/ {; N! y: X# b7 |! y  J
技術大有長進。
& j: d" e5 i, Y5 Z3 ^  v6 l. h' D3 n5 U1 y3 x4 A2 K
馬鈞出名了:西漢時期﹐有位叫陳寶光的人﹐他的妻子創造了一種的提花機﹐這時
7 a* c: U7 X9 L3 h, Y5 K7 n/ \2 K6 k
; y* j  ?2 z1 q1 `7 @真是了不起的發明。4 {. o9 M: Y* s! o5 ?5 e9 _; \8 w

% f+ [; z- L  F但是﹐隨時間的進行﹐西漢時的提花機已經不實用﹐但經馬鈞一改﹐提花機的功用5 e# D4 Z0 V( \- C" E1 {0 ^9 b# f

) p9 g' ?( N# i提高﹐從而促進了絲織業的發展﹐從此﹐馬鈞的才能為人知曉﹐在曹魏時﹐當上了〔# b: |2 A7 Y* F$ _( o0 _* ?

# c4 ?0 x  C. Y6 Z, e7 N, n9 _) A給事中〕的官﹐進住洛陽。8 u2 t6 q' {9 G, q4 |9 }

5 W# o8 M2 ^( Y0 l, ]5 ^2 X之後﹐馬鈞發明了一項的名成利就機械東西﹐龍骨水車﹐為當時的曹爽賞識。) I' x1 b, W* K$ Y) |6 o9 K2 z
+ }& c  A9 V9 z/ D3 q
魏青龍二年(公元234年)﹐一場激烈的辯論開始﹐辯論我國古代有無指南車。8 ]) K$ B: Z8 m4 k* [5 E; z4 D7 v

3 O$ r# x" k8 i4 Q  B! i" Y. \指南車在五帝時和周朝時都有傳說﹐但文官高堂隆﹐武將秦朗說古代是無指南車﹐% l$ {' a  L- g7 G

8 K) a' X: U* ~1 b3 q& R& W; ]2 X0 D5 I: C原因文獻不足以不成立。但馬鈞不認同高﹐秦二日所講﹐而且和高﹐秦二人講要試
/ V0 S, ?) u* n( H9 j9 o1 D4 o+ V( B/ ?9 n! ?* @7 C  P
一試先知。魏明帝又好支持馬鈞試一試﹐幾日後﹐馬鈞成功了。大家都好佩服﹐
4 r- m( w0 Q4 u- L
% e) G2 }0 n# p! m: x: @% ~- J# P5 l馬鈞的名更紅﹐眾人皆知。3 X" _7 ]7 L4 u
) c- x# F2 b: j* @7 }
可惜生不逢時﹐魏明帝是一位昏君﹐馬鈞好想研究武器的改進﹐但魏明帝不支持不批  }+ A" r2 W% S! o

- r# b  w% o, j2 A; n8 g, a經費給馬鈞。
三國
8 k# O. f' r) h漢末州牧割據  c) q" A% E' {6 k0 [

. S: W5 `3 Y; D! R4 z1 T. x5 O  c& Z5 o  ~! y, D9 S

) q1 O: ]" R& `1 L7 g. i. D, C
0 \' Z3 a9 @; L9 u; Y: ^ 東漢末年,由於政治腐敗,民不聊生,終於激起大規模的民變──黃巾起事。黃巾雖沒有直接滅亡東漢,卻造成州牧割據,加速東漢的滅亡。
8 M) n: K( j: ], a& t3 j1 o; f$ ]9 {8 t/ j* E: b
黃巾起事後,全國大亂,地方豪強及州郡都乘機擴充自己的勢力。當時東漢王室自身無力平亂,不得不依靠地方政府和豪強的武裝來鎮壓黃巾起事。後來黃巾主力雖然消滅,但餘部仍很活躍,漢室只好繼續借重於地方勢力。原來漢代自武帝時起,即分全國為十三州部,設刺史,屬於監察官性質,州本身還不是正式的行政區。在鎮壓黃巾主力之後,靈帝把刺史改為州牧,而使州成為郡以上的一級行政區域,賦予州牧以軍務、政務大權,因而造成地方勢力坐大及州郡割據的局面。
8 S5 [/ t  ?3 ^& ~9 p/ d" X
' E1 |/ t' ?% m 黃巾之亂後,先後有董卓挾持獻帝、各州牧聯兵討董卓及李傕、郭氾之亂等。地方州牧各自擁兵,發展勢力,甚至互相攻伐,形成全國性的軍閥混戰。當時的主要割據勢力有袁紹、曹操、袁術、劉表、孫堅、呂布等。自此,東漢的一統江山陷入四分五裂,漢室已名存實亡。   h. M& Z% Q+ M, B

- \# O8 x3 b/ n  F* O, p) _ 中國有「飲鴆止渴」的成語,意謂亂用方法解決眼前的緊急問題,卻因而帶來更大的禍害。鴆相傳為一種雀鳥,其羽毛有毒,混入飲品之中,喝之即死。東漢朝廷為蕩平黃巾,是為了止渴,卻不思改革弊政,反而利用地方力量鎮壓,實在無異於「飲鴆」,滅亡自是勢所必然。
.
州牧
9 s& @. l( P* y3 r1 E4 A& j( _
6 n: G$ X: _. t& m7 D7 M6 e( U 東漢末州一級的行政長官,即州刺史。東漢靈帝時,宗室劉焉提出建議,設立州一級的行政長官,一改過去郡縣兩級的行政體制。長官即州牧,掌握州中財、政、軍大權。靈帝採納此議,派朝中重臣出任州牧。此制對漢末地方割據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5 h+ C) g6 i% ]' E+ E! E

6 D9 t+ D( N) N( a刺史 & o' W; |1 F9 i2 r5 i4 q- u+ U
1 x9 e: _; n# c1 T, e, x3 e
中央派至地方的監察官。刺史受御史中丞統轄。設立刺史的目的是加強中央對地方的督察和控制。西漢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除三輔、三河、弘農外,將全國劃分成十三州部,每部設刺史一人,分管幾個郡國,稱部刺史或州刺史。刺史的主要職務是督察諸侯王、郡守和地方豪族。刺史每年秋冬需到所管的郡國巡察,當時人稱為「行部」,他們通過行部以瞭解下情,年底回京奏事。刺史之秩僅六百石,而所監察的守、相為二千石,成帝時為使其權位及其品秩相符,遂將刺史之秩提高到二千石。東漢時,刺史不必再親自回京報告;有了屬吏,屬吏有從事史、假佐;也有了固定治所。實際上,州成為一行政區域;刺史也成為比郡守高一級的行政官員,權責比西漢時有很大的增加。東漢末年,也有些刺史成了地方割據勢力的首領。 0 r) M9 g4 n9 e

, U* j0 k  H/ F/ K) C5 p. j州牧割據 # x' F  E" |- k* o0 |

* [/ G5 G, |6 ~) F+ \ 東漢末年,為了鎮壓黃巾起事,朝廷不得不借助地方力量,令各地州牧掌握兵權。董卓進京,靠的就是他在涼州刺史任內擁有的兵權;袁紹、韓馥興兵討伐董卓,也是聯合各地擁兵的州牧。此後各州牧又互相兼併,已形成州牧割據局面。建安元年(196年)主要的割據州牧有曹操據兗州,公孫度據遼東,劉虞、公孫瓚據幽州,袁紹據冀、青、并三州,袁術據揚、豫二州,陶謙據徐州,劉表據荊州,劉焉據益州。還有些雖非州牧,也據地自雄,如孫策據江東,韓遂、馬騰據涼州,張魯據漢中。各個割據勢力彼此互相攻伐兼併,造成天下大亂的局面。在州牧割據的情況下,東漢已名存實亡。
.
荊州 " Q& ]5 ^. E3 T$ W+ p
3 ?* y- g1 O8 i6 X4 J% n
包括南陽、南郡、江夏、零陵、武陵、桂陽、長沙七郡,約相當於湖北、湖南兩省,廣西、貴州、河南的一部分,以及陝西山陽縣。治所在漢壽,東漢時即今湖南常德市東北。東漢末,曹操、劉備、孫權各佔一部分,且時有變動,各家所設治所也不相同。至吳奪得蜀所佔的那部分荊州後,蜀的治所在新野,即今河南省新野縣;吳的治所在江陵,即今湖北江陵縣。 ) c, j: a, y/ F0 Q) I2 \' ^; @" e

! ?$ q; X. \6 H  X兗州 % j$ Q  p) C/ G4 N

. V3 X* \0 L; m! ?; o包括陳留、東郡、泰山、山陽、濟陰五郡,約相當於山東西南部及河南東部。治所在昌邑縣,即今山東金鄉縣西北。漢末曹操以兗州為根據地,不斷向外擴張。 ' }( ]) f2 a8 C7 E

1 V; E, i( d; @! o& q9 k9 t冀州
% F$ q4 c7 c2 M( u# _5 Y, j0 p" t6 ]9 u! W' g6 M
包括魏郡、鉅鹿、渤海三郡,約相當於今河北省大清河北、天津市海河以南,東至渤海,包括河北中南部、山東西部和河南北部。治所在鄴,即今河北臨漳縣西南的鄴鎮東。東漢末為袁紹的根據地,後為曹操攻佔。
8 y1 X2 L! O  P+ u/ `: s7 \8 ~* K  F; }  y8 i" D" R, A$ H& a( y, ~
徐州 - g4 N. Z  \& c9 G6 w7 h; V' i
0 `! |% u' [  _4 {4 b
包括瑯琊、東海、北海等郡,約相當於今江蘇長江以北和山東東南部地區。東漢的治所在郯,即今山東三郯縣;魏移治所於彭城,即今江蘇徐州市。漢末陶謙領徐州牧,後為呂布所得,再後曹操敗呂布,殺之,佔此地。
* B7 K7 P+ F! j9 ^3 }" c- D+ T+ q4 e1 a. t7 z7 I
益州 ( N' R  a6 B& @; }1 V" _, n5 M9 {

9 k+ N$ Y7 y9 Z  D( k3 f  f/ @- F包括漢中、巴郡、廣漢、蜀郡、汶山、犍為、牂牁、越嶲、益州、永昌等郡,約相當於今四川省及雲南省的一部分。東漢末劉璋據益州,鎮成都。後劉備奪佔益州,稱帝後也以成都為蜀漢國都。 . w. r, j$ U  _& j& A0 b6 I
4 H0 D, G' M9 N8 n2 s, P6 h5 y
江東
" n$ l! A7 h( B3 q. Q
' `6 w( W# u4 J; }/ ?' B; R& X歷史上習慣稱自蕪湖、南京間以下的長江南岸地區為江東。因三國時江東一帶為孫吳根據地,故又稱吳的全部轄治區域為江東。
$ Y7 |# {; H/ z  K' g+ u2 B" |# M' z& r# r/ u; g: @, }: z9 q
漢中
! }9 d5 Y% O5 t) S) s, L, v8 G: e: Z
郡名,公元前312年秦惠文王置,治所在南鄭(今陝西漢中東)。西漢時移治西城(今陝西安康西北),東漢時復還舊治。東漢末張魯曾據漢中,於其地傳五斗米道,後劉備與曹操亦曾為爭奪漢中而戰。
.
《另觀曹操》(不是我的)
: |0 t5 c% y0 [$ c  k) H  Z4 I4 m1 n9 r0 i$ g& _& |
        我一直喜歡曹操。平時聽到別人說曹操篡漢,卑鄙什麼的,我一聽就光火。說實在,為什麼曹操能雄霸中原,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漢末政府敗壞,皇帝無能,宦官當道,以致民變四起,演變至後來的州牧割據。曹操在當中只不過是扮演著成功的角色而已,為什麼卻要受後人所非議?他能站在權力的高峰,除了天時,全都是靠著本身的智慧、膽色,以血汗換取回來的,試問有哪點不對?中國歷史經歷過多次的改朝換代,造就了多個的開國者,英雄,他們都廣受後世讚揚,連秦始皇都有人讚為千古一帝(註:本人對此評價其實是十分認同的),為什麼卻遺下了曹操不提?請不要說人民那時生活於水深火熱之中是曹操的錯,我可以肯定,這情況早在漢末發生,不是曹操的責任。更重要的是,人民生活在曹魏的管治下,怎樣也好過生活在漢末。行屯田,興水利,他哪一項措施不是為人民好?
3 F- w+ J' r& c3 L( F4 J9 E. J0 ~9 ^- y9 U- L% Z% [
        或許又有人認為曹操令戰火不斷,我卻不認同。大家何曾見過改朝換代之際沒有人流過血?這絕對不是曹操一人所能造成的,歷史巨輪是這樣行走,誰也改變不了。大家倒可以嘗試找出一個不流血的解決方法,但我相信大家抓破頭也想不到。從來爭天下只有通過戰爭(歷史說的),說什麼王道,為什麼只向曹操說?為什麼不向諸葛亮說,叫他放棄六出祁山?難道孔明發動的戰爭就不會流血,不會死人,蜀漢做的事就永遠是對的?當大家不斷貶抑曹操的時候,請撫心自問,自己會怎樣回答以上問題。" m: Q2 R. r8 k; F  \2 ?
  }1 U4 r# h- o. F+ W& t
        人人都說曹操奸,是梟雄,人格上有問題,真是豈有此理。亂世之中,還要扮演爭天下的角色,竟然會有人提出仁義先行,簡直不通之至。我不是說仁義不好,但大家要明白一點,爭天下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就算不奸的人都有必要擺出一副爾虞我詐的臉孔,不然就應該像孔明所說「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否則就註定失敗。況且君見曹操所謂的「奸」有用在人民身上嗎?這實在比其他自稱是「堯舜再生,功蓋萬世」,但實際是荒淫無道、橫徵暴歛的皇帝好得多。
. S1 v9 F; L9 d3 m; m
* S8 c8 G# [6 a" o        一想起劉備,就更加替曹操不值。同樣是爭天下,劉備永遠的受到歌頌,說什麼他是哪個王的皇孫,什麼拯救漢室,惟全都是小說家言,不足為信。若大家照著《三國演義》那些資料,配合歷史,就會發現劉皇叔是十分含糊,站不住腳的。一如司馬光所說,劉備雖自稱是漢室中山靖王的後裔,但年代久遠,已不可考。相反,曹魏政權是承漢而來,怎樣看也比蜀漢來得有說服力。或許這就是錢穆所說般,中國人看人重立德多於立功。但曹操的功業就這樣被人忽視,卻是太可惜了!怎麼說,他對推動歷史也有功勞,怎可一筆抹煞呢?
' U$ W. X* Q0 G. q' |6 Y* u  }0 }% \; ]' b* A# l, W8 K4 j, I" \
        我以上所說或許有點偏激,但也不打緊,反正一直以來人們只從負面處偏激地批評曹操,現在我從正面處偏激一下,平衡一點也未嘗不可。諸位看官大可看完此文後,說一句:「滿紙荒唐言」,我亦是無所謂也。
. F  K: m' _0 X4 o5 u2 r6 B                        (徐德釗 東華三院甲寅年總理中學)5 ]0 I0 u' s  W4 e) Q: `
4 v$ W* H+ h/ Z* k# E( r6 I
評語
6 ]8 c$ Y) P3 l4 o$ R4 W        一篇為曹操平反的作品,富有作者的個人情感,可見作者對曹操的喜愛。但觀點尚算簡單,仍未具獨特性,故難切合題目之「另觀」一詞。
.
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新主題 | 舊主題>>
娛樂滿紛 26FUN » 吹水版 » [CHECSS仔的歷史研討站]-有趣歷史收集處[+左]

重要聲明:26fun.com為一個討論區服務網站。本網站是以即時上載留言的方式運作,26fun.com對所有留言的真實性、完整性及立場等,不負任何法律責任。而一切留言之言論只代表留言者個人意見,並非本網站之立場,用戶不應信賴內容,並應自行判斷內容之真實性。於有關情形下,用戶應尋求專業意見(如涉及醫療、法律或投資等問題)。 由於本討論區受到「即時上載留言」運作方式所規限,故不能完全監察所有留言,若讀者發現有留言出現問題,請聯絡我們。26fun.com有權刪除任何留言及拒絕任何人士上載留言,同時亦有不刪除留言的權利。切勿撰寫粗言穢語、誹謗、渲染色情暴力或人身攻擊的言論,敬請自律。本網站保留一切法律權利。